⑴ 大同文化
被譽為「塞外名城」的大同市位於山西省的最北端,處在內外長城之間,是山西第二大城市。這里三面環山,桑乾河的支流御河縱貫南北。長期以來,人們對大同的認識止於煤都的富饒、雲岡的瑰麗、華嚴寺的雄渾,其實,早在1982年,大同市就與北京、承德等24個城市一起首批入列「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成為山西唯一一座首批入列的城市。那麼,大同這座城市究竟承載了怎樣的歷史和文化,使它得以獲此殊榮呢? 第一點,大同的歷史確實悠久,准確的說兩千多年,大同的歷史是有了,而且在這個歷史長河中,它建過一次都—首都,做過兩次陪都。 第二項就是文化,一個句注山(雁門關)一隔,我們的太原、晉南屬於黃河流域文化,句注山以北,如果勉強說的話,就是桑乾河流域文化,那麼這兩個文化大不相同,這兩個文化的差異點在什麼地方呢?我覺得這么來看,句注山以南是中原的農業經濟文化,句注山以北是游牧文化與農業文化相結合的文化,那麼這地方的文化特點就出來了,它是一個少數民族文化的特點,正是由於少數民族文化給大同的文化帶來了特色,高不能算高,但是它有特色,特色就可貴呀! 第三條就是都城, 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裡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建過都的,比如西安、洛陽、北京、南京,這都是幾朝的都城,而且時間也很古,特別西安、洛陽這是古都嘛,那麼大同作為都城,僅僅是一朝,北魏,而且是南北朝分割的時期,它是北方的一個都城,但是准確的說,有九十七八年的歷史,在這個地方建都,在這九十七八年中,這個都城有過一段輝煌,這個輝煌的狀況,那還是文獻記載不多,通過近年的研究,那還是可觀的,都城加上遺址加上它的歷史,加上它的文化,使大同成為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當之無愧。 大同古稱平城、雲中,遼代改稱大同。歷史上這里是中原的漢民族和塞外的游牧民族爭奪天下的古戰場,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大同綿延數千年的戰爭史和民族交融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就是在這里擯棄漢人笨重的戰車長袍,推廣輕便的胡服騎射,從而成就了一代霸業。漢朝時,劉邦率軍抗擊匈奴,在平城白登山被困七天七夜,後來用陳平的計策,賄賂匈奴單於的妻子閼氏,才得以突圍。這一次戰爭失利使西漢政府改變了對匈奴的策略,與匈奴結下了和親之約,也就有了後來傳為佳話的昭君出塞。 一座歷史名城,總是與一些傲視古今的歷史名人聯系在一起的。公元398年,一位來自草原深處的鮮卑族首領拓拔圭統一北方、建立北魏,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與南方漢族政權抗衡的少數民族王朝。北魏定都平城,就是今天大同市內的東北部。直到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為止,平城作為北魏的都城近百年之久。「營宮室、建宗廟、立社稷」,經過近百年的苦心經營,平城成為當時北方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書寫了大同歷史上最為輝煌的一章。 至今,在大同還有北魏風韻的遺存,那便是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雲岡石窟」。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依山開鑿,東西綿延一公里,現存洞窟53個,石雕造像五萬多尊。其中尤為珍貴的是第十六至二十窟,世稱「曇曜五窟」,是北魏名僧曇曜奉文成帝旨意開鑿的,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令人驚奇的是曇曜五窟中的五尊大佛,竟然是北魏幾代帝王的真實寫照,連臉上腳上的黑痣也相吻合。《魏書》記載,「是年詔有司為石像,令如帝身。既成,顏上足下各有黑石,冥同帝體上下黑子。」這種天衣無縫的配合當然不會是巧合,而有著更深層次的政治原因。北魏之所以尊崇佛教、大興石窟,是基於佛教對於皇權有「濟益之動」的考慮。拓拔圭借高僧法果之口喊出了「皇帝即當今如來」的歷史強音。禮佛崇帝的要求,迎來了北魏在雲岡浩大的開窟造像工程,曇曜五窟也就應運而生,從而實現了北魏王朝政教合一的局面。 雲岡石窟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的氣度是空前絕後的。舉目望去:金樓玉宇,仙山瓊閣,滿堂絲竹,盡日笙簫……這是北魏文化中特有的華貴絢爛的造型、圓潤流暢的線條、豐滿柔和的構圖、熱鬧歡樂的氣氛。從中我們可以領略北魏王朝的大氣磅礴,感受鮮卑族人理解的佛教文化。 通過今天的分析,它(雲岡石窟)每一個造像,每開一個窟,兼顧兩個方面,一個方面,照顧了現實的帝王,一個方面把佛教的內涵,非常充分而巧妙的表達進去,我在這個方面,看到了《華嚴經》的佛教的空間觀念,《秒法蓮華經》的時間觀念,以及彌陀的西方極樂世界人們嚮往的觀念,以及將來彌勒佛在世的時候想像的那種太平盛世的觀念,無一不在雲岡石窟有所體現,而這個事情發生在北魏,距離今天一千六百年,那就是說,在北魏哪個時候,以鮮卑人的觀念理解的佛教很深刻。 1995年,考古工作者在大同城外東南方發現了北魏明堂遺址,這個驚人的發現令人們興奮不已。明堂是古代帝王舉行朝會、祭祀、慶賞等大典的地方,是禮治文化的載體。北魏明堂規模宏大,是北京天壇的三倍。是綜合兩漢與魏晉歷代儒家的結晶,並有所創新而成的。明堂文化是北魏文化成熟後的一大標志,它引領著今人去憑吊北魏王朝的文化建構。而且明堂的發現成為一個坐標點,由此,可以准確地判斷出,現存的大同城,就是北魏都城平城的所在地。 我們大同這個平城的內城呢從北魏哪個時候到今天,將近一千六百年都過了,沒有動地方,整坨坨的在這個地方,這就不同於我們中國前頭已經從都城學會劃出的八大古都,你比如典型的象西安、洛陽,漢長安、唐長安不是在一個地方,秦長安不是在一個地方,洛陽、漢洛陽、唐洛陽,都不在一個地方,都是搬遷過地方,北京比較年輕,遼、金時候,把那地方定為上京或者是中京,元代才正式在哪個地方,定都叫大都,它是元、明、清三代(都城),也就是七、八百年的歷史,變了三次,現在北京的考察已經很清楚,元大都的遺址是在什麼地方,遼、金時候的都城在什麼地方,明代才定了現在的地方,最起碼有三次變遷地方,那麼從都城的遷移和固定,這個點來說呢,大同又是唯一的沒有挪動地方。 五代時,後晉石敬塘為了當上「兒皇帝」,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人。大同由此劃歸遼地,從而一掃唐朝時的頹廢,進入了一個新的繁榮時期。此後的兩百多年,大同先後成為遼、金兩朝的陪都,契丹人和女真人鍾愛的「西京」。歷代文人似乎只鍾情於頹廢腐敗、偏安一隅的趙宋小王朝,而對強大鼎盛的遼金政權不屑一顧。其實,先後與南宋並存於世的遼、金兩代,不僅兵強馬壯、地域遼闊,而且繼承並創造了高昂奔放的北方文化。這種特有的多民族文化,發源於當時的國都北京,但因為北京後來屢次建都,早已難覓其蹤了,而在大同卻完整地保留了下來。位於大同市區的華嚴寺、善化寺以及觀音堂等遺存,淋漓盡致地反映了遼金文化的特徵。尤其是華嚴寺薄迦教藏殿內的遼代塑像露齒菩薩,造型極為獨特,菩薩口露香齒,盡展佛韻的神情,與山西太原晉祠聖母殿內行不動裙,笑不露齒的宋塑侍女相比,顯然是兩種不同風格的雕塑作品。宋人受『禮「制約束太深,內秀多於外露;而契丹人豪邁灑脫,齒露芬芳,是另一種美的表現。 明朝時的大同改變了都城文化的風貌,以一個軍事要沖的姿態掀開了新的一頁。當年朱元璋率明軍攻克元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元軍殘部退回蒙古高原,元氣大傷,但仍對中原念念不忘,對明朝北部邊境構成嚴重威脅。明王朝因此格外重視北部邊境的防禦,在北方設立了九個防務重鎮,稱為九邊。其中大同鎮的戰略位置尤為重要,當時全國十二分之一的軍隊駐守在這里,明成祖和明英宗都曾到此御駕親征,有「大同士馬甲天下」的美譽。 1952年,中央文化部主持了全國各地的古建築調查研究。以羅哲文先生為主的燕北古建築勘察組在勘察報告中評價:「大同保存下來的古跡、文物非常多,可以說是國內有數的保存古跡文物最豐富的城市之一。」正是這些文物古跡向我們講述著大同兩千多年來起起落落的歷史。一座歷史名城,凝聚著歷史上一個或數個朝代的精華和氣韻。因此,中國有這樣一個說法:秦漢隋唐看西安,宋齊梁陳看南京,錢越趙宋看杭州,燕元明清看北京……那麼,北魏遼金看大同,是理所當然的事。 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大同市,自古有「鳳凰城」的美譽。是北魏拓拔氏入主中原的第一都,也是遼金兩朝陪都。它集魏晉風韻為一山、遼金風流為一城,在悠久的歷史進程中,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遺存,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 大同古城整個布局好似一隻舒展單翅的鳳凰,南關為鳳之頭,主城為鳳之身,北關象徵鳳凰的尾部,東關為左翅,惟獨沒有西關。傳說是一位勇士搭劍射掉了鳳凰的右翅,所以這只彩鳳至今無法遠走他鄉。 北魏近百年的建都史和遼金二百多年的陪都史,使大同這座塞外名城有著不凡的王城氣度。這氣度不僅輝映在雲岡石窟的大氣磅礴和華嚴寺、善化寺的雄偉精巧,更滲透在古城的血脈里。自北向南穿越大同的這一條河被稱為「御河」,這名字透著都城的味道,應該北魏時就有了。 大同素有「龍壁之城」的美稱,至今還保存有龍壁九座之多。其中尤以大同九龍壁最負盛名。龍壁是古代一種特殊的建築物,一般用作建築物的照壁,多建於皇宮、王府、廟宇門前。既可作為院落建築的屏障,又能烘托出建築物的肅穆和華麗。大同九龍壁為中國九龍壁之最,比北京故宮皇極門前和北海公園的兩座九龍壁都要大。這座建於明朝洪武年間的九龍壁,是明初代王朱桂府的照壁。採用黃、綠、藍、紫、黑、白等五光十色的琉璃構件拼砌而成,巍峨壯觀、光彩奪目,為古城大同錦上添花。 今天的大同市已然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城市,近百萬市民在這里安居樂業,人們的生活似乎與其他城市並無二致。很難說得清他們操守的是什麼文化。然而這里畢竟承載著兩千多年的文明史,疊加著數十個古代民族的文化。歷史上,鮮卑人走了突厥人來,契丹人走了女真人來,蒙古人、韃靼人、沙陀種、瓦剌部走馬燈似的在這塊土地上生活、征戰,你來我往,一派多民族的聚散離合景象,大同獨特的城市文化也便由此而來。 大同文化究竟是胡化了的漢文化,還是漢化了的胡文化,還是胡漢交融文化,對這個問題,我經過長久的思考,發現我們大同有個特點,我們大同的居民談不上五代,就是說有五代人在大同世居,這就不象人家南方人,南方人家有祠堂,有家譜,人家一追溯,我們的祖先是明代的、宋代的、唐代的,一直追溯到春秋戰國去,人家都能夠排下家譜來,大同沒有,什麼原因呢,古代北方的民族,在這個地方出入來往、相當頻繁,因此,每一個民族來了,他們要留下他們的文化,當然這個地方也有本土的漢人,但是漢人在這個地方,占的比重有多大,應該說在百分之五十以下,不是絕對多數,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地方絕對是胡化了的一種文化,但是呢,漢文化的力量比較大,胡人來到大同以後要學漢文化,他們又把漢人的東西又學進了許多,那麼這個時候呢,又漢化了胡,你比如典型的北魏,北魏王朝(在大同)建都九十多年當中,它的治國方針,它的中心內容,大部分採用的是漢人的,所以說,大同的這個文化呢,經過這么多年的變遷,特別應該看到胡漢的交融,這是大同文化的特色, 這種多民族交融形成的獨特文化和民俗風情不只體現在聞名遐邇的文物古跡上,而要從大同的傳統民居中去尋找。這些破破爛爛的四合院里傳承著大同最鮮活的生機和韻味。古民居、古街巷是歷史文化名城重要的組成部分。早在建國初期,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就曾說過:北京城的價值不在於王府、宮殿和寺廟,而在於所有建築物的空間秩序,我們要保護的不只是文物。大同當然也是如此。漫步這些街巷,你可能會踢起北魏的沙塵,也可能會踩到遼金西京的瓦礫,從中感受那一千六百年的古都遺韻。 (大同)作為歷史文化名稱,它的街道的格局是非常有特點的,因為它延續了隋唐的里坊制,這樣一種格局,這個里坊制怎麼說呢?就有點象我們現在講的居住區一樣,就是居住區和商業區是分開的,那麼,每一個「里」裡面,也是棋盤式的,又分成多少個居住的單位,那麼,這個街道呢,就是把這幾個單位聯系起來,然後再組成一個大的居住區,那麼,中國的里坊制是在北宋以後開始變化的,就是把商業發展到街道上,是從北宋開始的,就是打破了過去隋唐時期里坊制的這種結構,那麼,它(大同)恰恰是很真實的保存了這種結構,現在它(大同)的街道格局,仍然是這樣,只不過是有些建築,以經變成現代的建築了,但是大體的格局沒有變,那個時候它的每一條街和街之間的路口,都有牌樓,大同最有名的是四牌樓,這個四牌樓在全國也是非常少見的,但很可惜,大同被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後,不到兩年時間把四牌樓給拆掉了,非常遺憾。 現在最慘的就是街道的里坊制格局,現在比較還能夠看的出的就留下東南隅的一小塊,這種東西是不可再生的,所以希望盡快的拿出方案來,如何搶救這一片(傳統街區),北京現在不是定了五十幾片重點保護嗎,我們大同也不妨學學北京,我們就定一片行不行,東南隅這一片,把它保護好,這就是我的一個希望,這樣的話,我們大同這個歷史文化名城這個脈絡可以往下延續, 民風、民俗是最直觀的文化現象,它折射著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和氣質,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淵源造就了大同獨特的民風。 如果講到大同的民風,可以概括這么三點,第一就是這個地方比較尚武,大同人,尤其是縣里邊,到解放前夕都保存著一種練武的習慣,你象吳家窯呀好多地方,哪個地方好象習慣每個人都舞拳弄棒,這個與這個地方戰爭頻仍、參軍的人數多有關系,另外,大同人比較善歌,幾乎每個縣都有(小劇種),你象靈丘的羅羅腔,廣靈的大秧歌,朔州的秧歌,右玉的道情,陽高的二人台,渾源的扇鼓,還有我們的北路梆子,還有朔州的喜羅,渾源的扇鼓,有十幾種之多,我們研究發現,她為什麼遺存這么多呢?這是由於當時好多少數民族在這兒交流、融合,每一個來這兒的民族都帶著老祖宗的一種音樂的載體,發展到現在那就是那些小劇種,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大同人比較愛美,過去大同的民居,老百姓的家裡邊收拾的特別干凈,大同人特別講究衣著,衣著比較愛美。 在大同,你會發現這里的人大多都長得眉清目秀,尤其是大同姑娘,幾乎個個都是美女。其實大同多美女是古已有之,《大同府志》記載民間有諺語:「宣府的教場,蔚州的城牆,大同的婆娘,為三絕」。 這與大同歷史上少數民族的融合是分不開的,包括匈奴人、鮮卑人,鮮卑這個民族,現在好象從地球蒸發了一樣,這個民族到底哪兒去了?其實鮮卑從北魏哪個時候,改了漢姓了,這些人都融合到當地了,鮮卑人有個顯著的特點,高鼻子,大眼睛,這些人和漢族人婚嫁、結合,那麼生出的後代就要漂亮一點,恐怕這是大同人產生靚哥美女的根本原因。 大同工藝品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技藝精湛。其中,銅器加工工藝可謂聞名中外。至今在大同,手工製作銅器的作坊還在傳承著古老的手藝。大同的銅器加工始於北魏時期,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民國《大同志稿》記載:「大同雖非銅區,而銅製品向頗著稱,物美價廉,多運往外蒙古地方。手工業中,銅工最為獨步。」民間流傳著「五台山上拜佛,大同城裡買銅」的說法,足見大同銅器的聲名遠播。描龍綉鳳的銅火鍋與其說是炊具,不如說是一件工藝品。1973年,法國總統蓬皮杜訪問大同時,周恩來總理將雕有「九龍奮月」圖案的銅火鍋贈送給他,一時使大同銅火鍋享譽四方大同素有「煤海」之稱,煤炭開采歷史悠久。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已有當地居民開採煤炭用以炊煮取暖的記載。唐宋時大同煤炭開采已較為發達,成為商品、流通市場。明代詩人於謙曾有一首詠《煤炭》的詩: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炬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由於煤炭採掘歷史悠久,礦工眾多,以往民間有每年冬至慶祝礦工節的習俗。當天,大街小巷、商店住戶門前都要用煤塊壘成圓碉形「旺火」。到了晚上,滿城大大小小的旺火點燃, 一片歡騰熱鬧的氣氛。如今大同市已發展成為我國最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大同礦務局是全國最大的煤炭企業,每天通過鐵路、公路將優質煤炭源源不斷地輸往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大同,展示著兩千多年的文明史,融匯著數十個古代民族的文化,埋藏著豐富的資源,傳承著古樸的民風,今天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依然散發著恆久的光輝。
⑵ 山西大同旅遊景點都有哪些
山西好的旅遊景點多了,有:
太原有: 晉祠, 天 龍 山,崇 善 寺,永 祚 寺,凌霄雙塔,崛 圍 山,竇大夫祠,晉府滄桑,古城衢陌,張氏祖祠台駘廟.
晉中有: 綿山,晉商大院,古城平遙,古城祁縣,雙 林 寺,鎮 國 寺,資 壽 寺,張壁古堡.
大同有: 大同攬勝,雲岡石窟,華 嚴 寺,善 化 寺,九 龍 壁,北嶽恆山,懸 空 寺, 覺山寺,水 神 堂,應縣木塔,大同火山群.
朔州有: 朔州古城,應縣木塔,崇 福 寺,凈 土 寺,廣武漢墓群.
臨汾有: 堯 廟,大 槐 樹,小 西 天,廣 勝 寺,東 岳 廟,蘇三監獄,霍州署衙.
運城旅遊有: 運城攬勝,永 樂 宮,普 救 寺,小 浪 底,龍門激浪,黃河鐵牛,黃河古渡,古城新絳,絳州大堂,解州關帝廟,常平關帝廟,中國宰相村,飛雲樓與秋風樓.
忻州有: 雁 門 關,邊 靖 樓,趙 杲 觀,管 涔 山,蘆 芽 山,禹 王 洞,娘 娘 灘,楊忠武祠,忻州溫泉,古城代縣.
長治有: 長治攬勝,古城長治,上 黨 門,靈 空 山,黃 崖 洞,太行大峽谷.
晉城有: 晉城攬勝,蟒 河,歷 山,青 蓮 寺,玉 皇 廟,炎 帝 陵,王 莽 嶺,
柳氏民居,皇城相府,羊頭山石窟.
陽泉有: 陽泉攬勝,藏 山,娘 子 關,百團大戰紀念碑.
呂梁有: 呂梁攬勝,龐 泉 溝,玄 中 寺,北武當山,武則天廟.
⑶ 從大同火車站到新榮區文化里
公交線路:30路,全程約5.6公里
1、從大同火車站步行約270米,到達大同站
2、乘坐30路,經過10站,
到達三二二醫院站
3、步行約860米,到達文化里小區
⑷ 大同有幾個著名旅遊景點
大同市博物館:在下華嚴寺院內。有四個展室,陳列面積為 238平方米,展出歷史文物、動植物化石 380餘件。其中有在大同市新榮區總高墩村發現的長達10餘米的恐龍脊椎化石,在大同城西青瓷窯發現的文化遺址模型。館內還陳列有春秋、戰國時代的鼎、壺、戈、劍等,還有從大同東郊石家寨司馬金龍墓內出土的文物 450餘件,其中有一批是極為珍貴、罕見的藝術品。 鼓樓:聳立於大同市區內大南街南段十字口中心。它不僅裝點了大同市的容顏,而且烘托出了這座歷史名城的古老風貌。鼓樓創建於明代,清代順治、乾隆年間兩次修整。外觀呈方形,面闊、共三層且均為進深三間,底層磚石砌成,中為十字穿心門洞,行人可縱橫通行。這座三檐樓閣的下兩層是木結構建築,上層置大鼓面,舊時晨鍾暮鼓聲震古城及近郊四鄉。 大同市明代鼓樓 觀音堂:位於由大同市區到雲岡公路北側的佛字灣附近。始建於遼代重熙六年(1037),明、清時重修。觀音堂坐北朝南,廟門前有一座三龍琉璃照壁,廟分兩院。前院右前方置鍾鼓樓,正面觀音殿內,觀音菩薩像立於正中,兩側分列脅侍菩薩像四尊;觀音像前的神台上有一尊較小的觀音坐像和六尊雕像;左右兩側有護法天神像十尊,這些神像中除觀音菩薩為泥塑外,其餘均為遼代石雕。後院是三真殿,東、西側兩間分別為山神殿和河神殿,也存有壁畫。 慈雲寺:位於天鎮縣城西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名法華寺,創建於唐代,譽稱「關北巨剎」。大雄寶殿前兩側聳起的高達10米,呈圓形的鍾鼓樓典雅別致,風格獨特,在省內是孤例,在國內同類建築中也屬罕見。鍾鼓樓分上下兩層,每層依靠八根圓柱環繞支撐,頂部中央有一顆很大的圓球。這一特殊構造使人想到塞外的蒙古包、北京天壇的祈年殿。其巧妙設計,常使遊客驚嘆不已。大雄寶殿、釋迦牟尼殿依次肅立。這兩座殿內,壁畫滿牆,色澤鮮艷。裝飾圖案生動精緻,花卉、游龍、羅漢、天女等形象生動,筆觸細膩。這些壁畫反映了我國明代社會風貌,為研究明代社會生活提供了資料。主殿毗盧殿,寬展宏大,飛檐高挑,展翅欲飛。據傳,大殿四周的幾十根柱子為唐代初建時的遺物,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冊田水庫:位於大同縣西冊田鄉,是山西省大水庫之一。它橫截桑乾河水,東西長十公里,面積1.5萬畝,蓄水8600萬立方米,可澆灌農田40多萬畝,年產魚五萬多公斤。 湯頭溫泉:位於渾源縣城45公里處的湯頭村附近,居恆山南麓。溫泉歷史悠久。從魏史記載看出,早在1400年前湯頭溫泉就被用以治病。北魏道武帝、文成帝、孝文帝都曾「溫湯療病」、「駐溫泉宮」、「幸代之溫泉」。水溫達63度,滾熱的泉水,終年不息從沙石中冒出。水含鐳、氧等多種放射性元素和硫化氫、鉀、鈉、鈣、鎂等10多種化學元素,對皮膚病、風濕病、關節炎、胃酸過少、輕度心血管病、早期糖尿病、早期高血壓及神經炎等都有明顯療效。 七峰山:位於大同市南郊區口泉峪南側,是大同市最高點,由鰲峰、玉女峰、太師峰、劍峰、白雪峰、筆峰、摩天峰排列一線組合而成。連接七個山峰的有玉龍洞、八佛洞等天然石洞,幽深莫測。這些奇峰異洞成為大同市南郊區的著名景觀之一。 雲林寺:位於陽高縣,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保存有明代建築大雄寶殿。它梁架規整,斗拱細密,琉璃裝飾完好,雕工洗煉,是古代建築藝術中的精品。 龍山:在渾源縣西南,亦名封龍山。《魏書·太宗紀》:泰常二年,「司馬順之入常山,遂聚黨於封龍山」,即此。金末,元好問、李冶、張德輝嘗游此山,時號龍山三老。相關內容請看本站山西名山漫談欄目的渾源龍山應無恙 歸潛堂:在渾源縣西南四十五里玉泉山東,元代劉祁隱居於此。劉祁,渾源人,字景叔,劉從益之子,金時為太學生,八元復試為進士。所著《歸潛志》即寫於此,是書多為修篡《金史》採用。 白登山:也稱小白登山,今名馬鋪山,位於大同城東五公里處。西臨御河,東接采涼山,南傍張同公路,北靠方山。歷史上白登之戰正在此處。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 201年),劉邦親自率領三十二萬大軍出征匈奴,在此被匈奴四十萬鐵騎伏兵圍困七天七夜。「白登之戰」距離今天雖有兩千多年之歷史,但作為游覽古戰場來說,還有很大軍事價值,曾經吸引不少遊客弔古憑今。明朝宣大總督翟鵬來游白登山,感慨萬千,賦詩名曰《白登台懷古》:「荒台猶有白登名,一望龍沙萬里明。尚想精兵圍漢帝,翻憐奇計出陳平。雲中煙壘曾鳴鏑,塞下山村有廢城。顧我臨風懷古意,胡笳吹徹暮雲橫。」 明朝大同知府魏大本游覽白登山,撫今追昔,賦詩名曰《白登台懷古》:「疊疊岡巒處處村,君王遺跡向誰論。戰場一夕圍兵解,漢壘千年故業存。流水何心悲往昔,浮雲隨意變朝昏。獨余西北青山好,壁立金墉固塞垣。」1993年,大同市人民政府在此矗建一座「漢闕式」碑亭,鐫刻碑文中,詳細記述了「白登之戰」兩軍對壘鏖戰情景。遊人來此撫今追昔,無不感慨萬千。 平型關大捷遺址:位於繁峙、靈丘兩縣接壤地帶,距平型關約五公里。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北連恆山余脈,南接五台山脈。峰巒起伏,溝壑縱橫,峪谷幽深,危岩突起。一條峽谷山路,長達七公里,東通河北,西接雁門,地勢險要。關城呈正方形,周長3000餘米。城樓巍巍,高約八米,南北各置一門,原皆有瓮城,現僅存北瓮城。城內正中有過街樓。城東2.5公里處為關門,門洞內置一塊大型石碑,上鐫「平型嶺」三個大字,字體雄健峭拔。城南面東西高處,各有烽火台一座,遠遠可見。城北有大郎城遺址,傳為宋將楊延昭鎮駐之地。更多看 www.u0351.com
⑸ 從棚戶區到工人文化宮一宮坐什麼車
可以到,坐到終點是般若寺就是了。
⑹ 大同五寺一宮是什麼
大同「五寺一宮」是華嚴寺、善化寺、法華寺、清真大寺、帝君廟和純陽宮的總稱。
⑺ 大同市工人文化宮正在上映什麼電影
大同市工人文化宮(一宮)目前正在上映(放映)的電影有7部,分別是《蟻人》,《名偵探柯南:業火的向日葵》,《我是證人》,《夏洛特煩惱》,《山河故人》,《半夜叫你別回頭》,《精靈旅社2》。
具體信息請見截圖。
⑻ 大同為何可以入選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
大同之所能入選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主要得益於三個方面:(一)悠久的歷史和歷史文化;(二)保留的大量的歷史文物;(三)出產的大量的歷史文化名人。
大同位於山西北端,早在玉器時代就要先民在此繁衍生活,大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夏、商、周時期,大同隸屬冀州;戰國時則從屬於趙國雁門郡;北魏時期,大同做了百年的帝都;女真滅遼之後,也將大同設為陪都,大同的悠久歷史皆有跡可循。
大同走出來的歷史文化名人更是浩如繁星,古代十大賢君之一的北魏孝文帝、戰國趙國,實施胡服騎射改革的國君趙武靈王、楊家將們的母親佘太君、明末五猛將之一的曹文詔等等都是山西大同人士。他們即是大同歷史文化的創造者,也是大同歷史文化的見證者。
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眾多的歷史名人讓大同有資格成為首批歷史文化名城。
⑼ 從大同火車站到礦務局文化街怎麼走
直接從火車站坐到礦務局的中巴車,直接就能到文化街.或者坐30路公交車,到電視大樓下車,再換乘1路公交車也能到.或者從火車站坐35路公交車到東關,換乘31路也可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