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理解文化自信
如何理解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是相信我們的民族文化。是最好的。是最優秀的。
Ⅱ 如何理解堅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民族復興、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事關人民幸福。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曾說「一個只能出口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的國家,成不了世界大國」。當前復雜的國際競爭形勢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能否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居於主體地位,能否在劇烈的國際競爭中有話語權,越來越在於其是否具有強大的文化底蘊,是否具有強烈的文化自信。如果一個國家失去了以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為核心的靈魂支撐,這個國家就很難在激烈國際競爭中輸出自己的意識形態和文化產品,極有可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喪失主動權,處於被動地位,無法很好的捍衛自己的國家權益和民族利益。因此,堅定中華文化自信對快速發展的中國非常之必要。文化自信是中國崛起......
Ⅲ 談談對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認識
堅定文化自信,必須培育全體國民的健康的文化心理,恢復和加強中華文化曾經有過的主體性、開放性、包容性和創新性,把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努力使我們的文化自信表現出一種「自信而不自負,自豪而不自滿,自尊而不自傲」的新格局。
文化自信發揮著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作用,對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具有文化和精神支撐作用。我們的文化自信,是對中華文化的歷史起源、發展、精神特質和其內涵精髓的總體性判斷,是秉持對中華文化的禮敬、繼承、創新性發展的一種基本立場和態度。
文化自信有三個來源
第一個來源,是中華文化綿延五千年而生生不息的優秀傳統,是那種融入民族的血脈之中,成為民族靈魂和基因的傳統。「在中華民族的開化史上,有素稱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有許多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化家、藝術家,有豐富的文化典籍……」是從中華文明和文化傳統開始論述中國革命的命運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的。
第二個來源,是中國近代以來,在中華民族積貧積弱,無數仁人志士尋求救國救民、救亡圖存的艱難奮斗中,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爭取民族解放、國家獨立、社會進步的偉大斗爭中形成的革命文化、紅色文化、優良傳統。這是中華文化中極為豐厚的新篇章、新傳統。
第三個來源,是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後,經歷前後兩個三十年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包括艱難曲折的探索、挫折、失誤中形成的,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形成、豐富和發展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談到文化自信,我們首先會想到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但我以為,後兩個來源也十分重要,對當代中國人來講,甚至更加重要,是我們之所以自信的重要源泉。
文化自信所具有的四個特質
第一,自信於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歷史和無數典籍中包含著豐富的哲學智慧、生活智慧、政治智慧,豐富的歷史經驗、治國理政理念,以及作為獨特標識的中國精神、中國智慧、中國理念、中國價值等。這些具有極鮮明中國特色的理念和智慧,一旦為各國人民所理解,都會受到衷心的贊譽和產生深遠的影響。例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珍視他人的生命尊嚴和生命價值,不但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大智慧,更是處理國與國關系的道義准則,已為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高度認同。再比如,中華文化倡導和合文化,主張培養人的誠實、守信、寬厚、莊重、謙遜、溫和等品質,實現「和為貴」。我們的文化自信首先是建立在對中華文化載體中內在蘊涵的中國精神、中國智慧、中國理念、中國價值的整體性理解與把握之上。
Ⅳ 什麼是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先進性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並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
其實所謂文化,講的是一種制度、風俗以及如何處更人情世故等的綜合體現,這種體現被人們高度總結成「文化」二字。在古代,人們深知「文化」二字的重要性,於是從人類文明出現開始,人們就開始把如何處理人情世故以及如何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方法總結成「文化」,即「以文而化之」的意思。
而「自信」二字,則是相對的一個概念,如「文」比「武」好,那麼,「文」就比「武」有自信,又如學習知識,一個人學到的知識越高,往往就會越有自信。
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
堅定文化自信,是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對於我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強烈的時代意義。
從國際發展的趨勢看,文化自信是國家文化軟實力激烈競爭的必然要求。20世紀後期,隨著知識經濟、人工智慧、生命科學、互聯網、新能源等的發展,人們認為文化變成了當代國際競爭中的新焦點。
Ⅳ 結合實際談談如何理解文化自信理論
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
我國有著五千多年輝煌燦爛的文明史,有自己從未中斷的文化傳統,留下了無數的文化寶藏。
堅定文化自信,首先是堅守對自身文化的認同。
我們要珍視中華優秀文化,摒棄民族虛無主義,對傳統文化致以禮敬,並以之為自豪,並對中華文化生命力和文化發展前景有堅定執著的信念。
堅定文化自信,還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深度挖掘傳統文化內涵和有時代價值的內容,充分展示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軌跡、鮮明特色,准確把握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價值理念,讓人民群眾樹立文化自信,自覺成為弘揚和傳播中華文化的主體。
推動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培育和堅定文化自信,要善於做好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工作,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符合當代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需要。
做好創造性轉化,就是對中華傳統文化中符合改革開放的社會特徵,具有時代價值的內容和形式加以改造,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時代內涵和新媒體環境下的現代表達形式。
做好創新性發展,就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完善和拓展,為其增添新的內容,確保文化傳承的時代性、發展性和前瞻性。
總之,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從中找到那些能夠體現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和主張,進一步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
Ⅵ 文化自信的理解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並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
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
我們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持文化自信」;要引導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天人合一」、「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以人為本」、「民惟邦本」的治國理念,「載舟覆舟」、「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止戈為武」、「協和萬邦」的和平思想,「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處世之道,「儒法並用」、「德刑相輔」的治理思想,「和為貴」、「和而不同」的東方智慧,一直是中華民族治國理政的思想淵源。甚至,我們正努力建設的小康社會的「小康」這個概念,也是出自《禮記·禮運》,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追求的理想社會狀態。
這些千百年傳承的理念,已浸潤於每個國人心中,成為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構成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正如習近平所說,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
我們有鮮明獨特、奮發向上的革命文化。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鋒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再到航天精神、北京奧運精神、抗震救災精神,這些富有時代特徵、民族特色的寶貴財富,脫胎於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同時又在新形勢下不斷進行著再生再造、凝聚升華,從而為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進文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Ⅶ 如何理解真正的文化自信
在對待自身文化的態度上,伴隨著民族興衰、國運沉浮不時出現自卑自棄和自大自傲兩種傾向,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對文化發展產生這樣那樣的影響。
不論是文化自卑還是文化自負,都是一種對於自身文化的片面的態度。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應該正確對待自身的文化傳統確立文化自信。與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負不同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自覺以及對自身文化的正確認識和把握基礎上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
注意事項: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並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自信,就是要充分肯定本國或本民族的文化價值,堅定和保持文化生命力。進入21世紀,文化自信作為衡量國家或民族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的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