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向西方國家傳播我國的文化精髓
這個問題是一個比較難回答的問題,我經常很朋友一起探討諸如此類的問題時,總是相當激烈,並沒有一個比較明確的回答,所佔角度不同,回答也是大相徑庭,往往到了最後大家一致的看法是體制出了問題,以下我就從這個方面來回答你所提出的問題,以作為參考。
在回答上述問題之前,我想我們要先搞清楚一個問題——究竟我國的文化價值觀是從什麼時候改變或是淪落的?
以歷史學的觀點作為斷代,我認為是從晚清末期,西方教育體系和制度不斷地傳入中國,西方文化的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之中不斷影響著中國許多知識分子傳統的價值觀念,最終導致晚清政府的滅亡,民國的建立並在挫折中不斷發展壯大。在此期間,最具代表性的,也是由知識分子發起的運動——我們稱之為「五四運動」,該運動可以看做是一場新學對舊學的全面進攻,這次運動的結果是新學站穩腳跟,舊學被逐漸淘汰,與此同時這場的運動的極端性,導致了我國傳統文化價值觀在繼承性方面不斷被削弱,直至今日依然如此。
現在我來回答你的問題,我想拿中國和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灣在中國文化價值觀的繼承和發展方面作以比較。在文字方面:中國用簡體、台灣用繁體;在教育方面:中國只在9年義務教育期間,語文作為必修課,無古漢語課程、台灣的國文教育一直延伸到高等學府,並且不單只有一門《國文》,還有《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和《國學概要》;從傳統節日風俗繼承方面來看:中國的傳統節日沒節味、台灣的傳統節日非常熱鬧等等。從小處看,台灣的中文教授那叫學識淵博——有南懷瑾、葉曼、辛意雲、傅佩榮等國學大師、中國公稱的國學大師除了死去的還有誰呢?!、再看流行歌詞,人家台灣能寫出像青花瓷這樣美輪美奐的詞語、咱中國的不是我說俗不可耐或無病呻吟的爛詞太多了。同樣是中國人,同樣也經歷了苦難,為何會出現這兩種結果呢?
歸根結底還是體制問題,為了讓有些人愛聽,再說小點或者說小點教育制度除了問題。
大家可以看看中國的政黨是以什麼為綱領的——馬克思主義(註:德國人),咱們的改革開放革了什麼——文化;開了什麼——利益,所以指望我們的媒體良心發現就如同期望太陽從西邊出來一樣,不著邊際啊!可悲可嘆!人家即使做了,也是擺擺樣子,忽悠我們老百姓;好不容易有個百家講壇——廣告不斷,愚民色彩濃厚,試問我們是不是猴子?!在人家眼裡我們好像是的。教育產業化的結果又是什麼呢?那叫——教育政治化:大學生學術水平越來越低;有句話怎麼說的「有文憑沒文化」,教授一個比一個忙,但不是忙學術而是忙利益,校長在干什麼呢?呵呵!我不說你也知道。
在這樣的背景下談中國文化價值觀的繼承問題,難啊!!!除非什麼時候咱們能真正強大起來,外國人才會去學啊!因為意識形態其實決定著行動啊!我們現在的意識形態又是什麼呢?還談什麼強大!我想我們太缺乏嚴謹踏實的本色了,什麼時候我們的國家能夠不浮躁,也許你我就能看到希望了!
❷ 阿里巴巴如何傳遞價值
阿里巴巴將使命價值定位於「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並將企業前進的驅動力可以分為三層:
1、位列第一層的公司推崇個人成就感,努力讓員工及其團隊為自身工作和突出能力感到自豪。
2、第二層的公司受價值驅動,價值可以表現為激發思考、帶來快樂等等。
3、第三層的企業受使命驅動,它們面向未來,為普羅大眾的長久利益尋求解決方案。阿里巴巴對使命的定義與第三層的驅動力更契合。公司將放眼天下,關注如何利用領先技術幫助客戶,向客戶不斷傳遞價值當作公司全體員工工作能量的來源。
阿里巴巴的公司文化
阿里巴巴是一家年輕人的公司,其4萬多員工的平均年齡只有29歲。為激發年輕員工的創新潛能,公司不僅像多數互聯網公司一樣,採取扁平化管理方式,給年輕人更多自主權實現自己的想法和創意,還創建了獨特的「花名」文化。
阿里通過淡化員工之間的層級觀念,為年輕一代營造出友愛、快樂的工作環境,讓每個個體都有被關愛和被尊重的感覺,從而激發他們自由發揮、大膽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企業創新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❸ 中國傳統文化中哪些內容有傳播的價值和影響
傳統文化中優秀的部分都是值得傳播的啊。你看網路里的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理論,技藝,傳統,民俗,其他)每一個都是極賦價值的。
❹ 如何發揮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儒家文化,它的現代價值,首先表現在對其它文化的開放性上。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能夠發展到今天並在現代社會發生作用的一個基本的前提。但傳統文化或儒學的開放性還有它特定的意義,那就是主張每一個體對於他所生活於其中的社會國家的開放性,強調個人對社會國傢具有參與感。這種參與感的特點是重在參與的實踐過程本身,而不是過分看重當下的功利性的結果。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熏陶下,人們能夠暫時忍受艱難困苦,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這可以說是中國現代化實現的重要文化動力~
❺ 如何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
首先是以人為本。中國講的以人為本有鮮明的特色,這個特色就是從西周以來,中國文化就向著一個新的方向發展。全世界古代文明的文化都是以神為本,中國早期歷史在商以前也是以神為本,但從西周開始,從周公封於魯開始,他的思想就從以神為本的文化開始轉向以人為本的文化。西周時期開始有一種思想,說神依人而行,是依靠人存在的。
第二以德為本。這與今天我們提倡的以德治國的思想類似。如果說以人為本是跟以神為本在比較中形成的,那麼價值觀、價值理念一般都通過理想、通過對不同事物的取捨和比較建立起來,一個人的價值偏好、如何選擇,就是一個人的價值觀。
第三是以民為本,也叫民本思想。《尚書》中已有「民為邦本」的思想,邦就是國。在《尚書》里邊,應該說有不少這樣的思想。到了孟子,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也是在一個比較中看出你的價值選擇。在孟子以前雖然有民為邦本的思想,君王還是占絕對的主導地位。可是在孟子所表達的政治裡面,君為輕。不管是君王也好,還是他的王朝也好,都比不上人民重要。這樣一種以民為本的思想,反映了我們中國古代主流的治國理政的重要方面。
最後是以合為本。以合為本的合,就是強調統一性,在國家的層面就是統一而不能分裂,它最高的表現就是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❻ 怎樣傳遞中華民族文化
為什麼說「傳遞」呢?
說「弘揚」不更好?
如果是為了答題: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所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精神和追求的信念。它體現於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思維方式之中。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精神。
在中國,有著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使有著56個民族的中國逐漸向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目標朝前邁進。
當今世界瞬息萬變,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以強大的力量帶動著全世界,不僅如此,各民族文化交流日趨頻繁,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為了各國的良好發展,使自己的國家自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就必須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中華民族要想成為先進民族之林也要付出一番辛勞,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中華民族的未來,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從青少年抓起。
而民族精神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精神?又該如何去培育?更多的青少年對於什麼是民族精神並沒有深入地了解,又說什麼培育呢?首先,必須把民族精神的思想、目標以及主要內容了解和准確把握民族精神的實質,要注重情感體驗和生活實踐。
民族精神的指導思想就應該是:適應國內形勢發展要求,落實國家和民族的長遠利益,堅持繼承、發展、創新相統一,結合文化特點,根據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成長規律,採取靈活多樣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中學生的成長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具有高尚愛國情操和不屈不撓奮斗精神的社會主義,民族精神的目標則在於:領會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要知道一個偉大的民族需要的就是這種精神,內容是:重點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要有誠信尚德精神、團結合作精神、求真務實精神、尊師重道德精神等。
在我們青少年進一步了解民族精神的同時,也應做到自立自強、堅強剛毅、寬厚待人、積極進取、通於探索的良好品質和習慣。
縱觀人類發展的歷史,任何一個民族的興衰,都與是否有一種高昂的民族精神直接關聯,只有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並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我們的中華民族才能使終保持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才能在新世紀的征程上乘風破浪,不斷奪取新的勝利,在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裡有「捨命才算真豪傑,愛國方成大丈夫」、「天鵝留戀清凈的湖水,人民熱愛自己的祖國」的愛國情懷,也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感,還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自我修養意識,更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思想。然而這樣高貴的品質,偉大的精神在當今的社會上顯得那樣地難能可貴。而我們的國家正處在發展之中,需要的也莫過於這種精神的支撐。一個國家,民族精神對一個國家多方面發展都有著至關重要、不容忽視的一個地位,對國家所帶來一定的影響,而影響就要看那個國家的民族精神是否是剛正不阿,這樣帶來的影響就不會有損國家顏面等辱國之事。
民族精神還需要全國人民的團結一致,一個民族的人民只有團結起來,才能使國家更頑強,共同捍衛自己的祖國,那麼國家又向繁榮富強的目標朝前奮進。在中國飽受屈辱的近現代有「為人民服務」精神和「一不怕苦,二不怕無」的精神,在後來的新中國的建立,民族精神又賦予了新的涵義,又涌現出「雷鋒精神」等等。而與現在的當今社會相比,更多人則是自私自利,為了一已私慾可以不擇手段,不惜代價地去爭的你死我活,更多的是陰險狡詐地去「設計」別人。漸漸淹沒了品質高尚、剛正不阿的民族精神,更多的是爭權奪利。在我們生活的周圍便很少地接觸這種偉大的精神。更別說去弘揚,我們理解的那麼少,還需要培育。我們中華民族有著源遠流長的,不斷豐富的民族精神,它是團結統一的紐帶和精神的支柱。還要刻苦地學習:
1、真正意義的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充實自己。2、激發不斷創新、不斷探索的興趣。3、擺脫浮躁的心情,刻苦學習,有上進精神。當今社會的發展進程日益加快、明顯,隨著我國加入WTO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都在證明著中國的成長,而中國必須不斷注入新鮮的血液,使中國蓬勃發展,而我們就應該繼承和發揚自強不息的優秀傳統,在學習和實踐中去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能力,實現中華民族的興旺指日可待。
無數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用他們的青春、智慧乃至生命詮釋著不同歷史的時期民族精神的深刻含義。這些千百年來積累的民族精神不僅是民族告別落後,走向文明進步的強大勁力,而且是維護中華民族穩定和發展的強大精神支柱。偉大的民族孕育著偉大的精神,而偉大的民族精神又必將成為民族發展的動力。
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歷史,光輝且燦爛。作為中華民族的子民我們就該發揚這種偉大的民族精神。捍衛我們的國家、發展我們的國家、推動我們的國家。使中國在世界上留下光輝、燦爛的足跡。這是每個公民要做到的民族精神。這是每個人應該負起的負責
❼ 文化價值是什麼
文化的價值就是整個民族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的價值承載在民族的特性之上,主要有民族特性決定,執政者是文化發揚的主要推動者和維護者!
❽ 如何有效傳播品牌文化
優秀的品牌文化需要有效傳播,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品牌文化的影響力。新形勢下,如何創新方式、創新途徑實現品牌文化的有效傳播,從而不斷增強品牌活力,提高品牌生命力?本期集納相關觀點和案例,供讀者參考。 ——編者文化評談找准文化「接觸點」姚琛 在消費主導的商業社會中,品牌可以看成是消費者心目中關於某一產品的使用價值、企業形象、消費習慣等的綜合情感。這種綜合情感由消費者對產品和企業的主觀認知、個人感情和行為意向共同組成。在品牌建設中逐漸形成的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良性互動,有助於進一步形成持久穩定的、蘊涵於品牌之內的個性特徵,這就是品牌文化。品牌文化可以看成是透過品牌展現出來的企業文化,它是品牌的靈魂,也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品牌文化傳播的核心問題,是為消費者營造愉快難忘的消費體驗,這種消費體驗引導消費者自願地以使用某種品牌或接受某種服務為時尚;這種時尚又承載著企業文化和品牌特性,通過附加於同一品牌之上的不同的「傳播接觸點」而表現出來。 品牌文化「傳播接觸點」理念可以看成是「品牌接觸點」概念的具體實踐和創造性應用,可以理解為,同一品牌文化面對不同消費者的不同心理感受和價值需求,所展現出的不同特性。在現實生活中,成功品牌的每一個特性都在傳播著品牌文化的信息,都可以看成是對消費者的傳播接觸點。但真正決定具體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往往只是其中某一個對於該消費者來說最重要的特性,也就是關鍵接觸點。這提醒企業,要注重開發多樣化的傳播接觸點,把握關鍵接觸點,豐富品牌文化傳播的途徑,滿足不同消費者的身心體驗,使得品牌文化能夠讓消費者全方位感知,並達到和諧統一。
例如,世界知名運動品牌耐克,廣告宣傳片的主人公有粉絲眾多的科比、C羅、王力宏等明星,也有講述勵志故事和心中夢想的普通人;形式上除了以體育比賽為背景,也有搞笑片、紀錄片、創意片等多種形式。如此豐富的傳播接觸點,足以迎合不同類型消費者的心理取向,從不同角度引發他們的共鳴,讓「Just do it」宣傳口號和堅韌、激揚、活力的品牌文化深入人心。 傳播接觸點對卷煙營銷來說意義更為重要。卷煙是一種特殊的商品,不可能讓每個消費者都親自參與其使用價值的體驗中。因此在面對不同顧客時,要求突出某幾個傳播接觸點,確定合適的關鍵接觸點,從而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來達到理想的傳播效果。目前較為成功的案例有「雙喜」世紀婚禮、「龍鳳呈祥」恩愛夫妻的評選等一系列以品牌冠名的大型活動,它們讓顧客親身體驗卷煙品牌所承載的文化含義,如傳遞喜悅、分享美滿、回報社會等,從而有效表達了品牌的定位,達到了品牌文化的傳播效果。 [浙江杭州市局(公司)]重視意見領袖的輻射作用李季 在現代傳媒日益發達所形成的「傳播過度」中,許多人有意或無意避免「信息焦慮症」帶來的負擔,信息來源往往是一些比較活躍的人——「意見領袖」。
❾ 如何傳播文化
我們怎樣傳播民族文化?
面對「文化折扣」,西方學者提出的解決方案是,以最簡單的文化內容,從而最大化受眾群。陳雪飛說,這是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美國通俗文化經過多年實踐所得出的結論。
難道就只有這一種辦法嗎?
在陳雪飛看來,顯然不是的。好萊塢的方式對於傳播傳統文化而言,絕對不是良方。無論從必要性和可能性來說,傳統文化都應該保持自己的「主體」自覺性,利用好親緣文化圈,也就是說,每種文化都要塑造好自己的「多元一體」共生格局。
姚遙則更明確指出,我們需要的不是去縮減民族文化的內涵,而是要對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化的解讀,用國際通用的話語和技術去闡釋中國的深層價值觀,而不是只去展示某種物化的符號。如果只是簡單地展示傳統文化,不對它進行現代化的文本轉化,恐怕最終的效果適得其反。他舉例說,自己曾經遇到一位天津的翻譯專家,這位專家在年輕的時候曾經遇到一個翻譯難題——「四喜丸子」是一道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知道的名菜,但是如何把「四喜」翻譯給外國人呢?他開始時直接將其翻譯作「四件喜事(Four Happy Things)」,未加任何闡釋與介紹,很多外國人聽後都無法體會這道菜名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往往報以疑惑與失望的目光。最終,當年年紀尚輕的翻譯經過苦思冥想,靈機一動想到了中國古人描摹「人生四大喜事」的一首詩,並作了更深層次的解讀:「久旱逢甘霖——人與自然的關系」、「他鄉遇故知——人與社會的關系」、「洞房花燭夜——人與家庭的關系」、「金榜題名時——人與事業的關系」,由此闡釋了中國人的生活理念與價值追求,最終獲得了很多外國人的普遍共鳴。
周鑫宇說,我們推廣中國文化必須要以對別人有幫助為目的,不能為了推廣而推廣。如果一個人總是向陌生人介紹我是誰,而且最終的結果又是讓他人覺得我們不一樣,那就很難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只有我們利用中國文化的思維方式、解決方案真正的幫助了別人,中國傳統文化才能為別人所接受。否則,任何在交流過程中,直接的、刻意的傳播中國文化的形式都很難有很好的效果。同時,他也相信中國文化有能力解決當今人類所面臨的很多問題。
姚遙同樣對中國文化充滿信心,不過在他看來,對外傳播的重點依然在於中國與西方傳統大國的不同之處。如果我們對外傳播的形象過分地與西方求同,恐怕不但已經輸在起跑線上,而且西方人也不會給予尊重和祝福。西方大國很清楚自己的崛起之路是如何走出來的,與西方強求一致、喪失自身特點,中國只能成為他們警惕與懷疑的眼中釘。遺憾的是,未能深刻理解中國不同於西方的文化傳統與外交理念,恰恰是當下很多機構與專家在開展公共外交時,落下的關鍵一課。姚遙舉例說,前年有一部電影叫《中國合夥人》,一度非常火,有人說「這就是中國夢」,然而更多的人則存有疑問——這到底是中國夢,還是中國人的美國夢?如果我們費了很大力氣去對外表達,但其中蘊含的卻都是西方的理念,恐怕不但得不到西方的尊重,更會失去亞非拉人民的支持。
姚遙指出,習主席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提出,我們要對外傳播的國家形象必須有中國的特色,具體說包括四個層面:第一是文明大國的形象,第二是東方大國的形象,第三是負責任大國的形象,第四是社會主義大國的形象。這些形象特點與傳統的西方大國不一樣,體現的是具有中國文化傳統的道義基礎:對內要親民愛物,各民族人民要和諧共處;對外要濟弱扶傾,永遠不能恃強凌弱。幫助那些依然貧困的欠發達國家共同發展,做那些傳統西方大國所從來不願做的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承千年的價值觀,我們理應目標明確地精心闡釋和大力傳播——當然,這並不妨礙對外傳播技巧的最高境界是「潤物細無聲」。
因此,我們的當務之急,是將對外傳播的民族文化進行現代化的闡釋與解讀,使其能夠更深層次地為其他國家的民眾所理解。至為重要的是,我們對外傳播的傳統文化,終究還是要客觀體現出我們和西方國家所本身存在的理念不同。在這種文化和理念的影響下,我們才能夠塑造出對內親民愛物、對外濟弱扶傾的中國形象,才能夠號召更多國家與中國一道努力,成為真正負責任的新型大國。
❿ 中國的家庭文化價值觀如何傳承下去
其實我覺得家庭文化價值觀都不用刻意去傳承,在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中,爸媽已經將家庭的文化價值觀耳濡目染地傳承給我們了~
我們平常待人接物的禮儀都是通過父母的行為學會的,我們現在的一言一行都帶著自己家庭的影子,我相信以後我們有孩子了,同樣會將這種文化價值觀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