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隨州文化公園作文600字
在我的家鄉隨州市有一個美麗的地方--文化公園,那裡山清水秀、風景優美是個美麗的地方。
文化公園位於迎賓大道兩側,是一座以展示隨州地域文化為主題,集文化紀念、生態休閑、健身娛樂為一體的開放式綜合性公園。
天高雲淡,風清氣爽的一天,我和媽媽興致勃勃的到這美麗的地方去遊玩。還沒走到文化公園,遠遠的我們就看到了一個寶塔似的建築物高高的聳立在山頂上,那麼高大壯觀。我們迫不及待的向那奔去,從後門進去走近一看,原來這就是有名的神農壇。我加快步子趕緊往裡邊跑去,神農壇裡面最有趣的是用蠟做的原始人,只見他們身穿野獸皮做得衣服,頭上戴著用草編的花環,脖子上還戴著貝殼穿的項鏈,真想不到原始人也會打扮自己呀。他們個個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的,要不是他們立在那不動,你很有可能以為他們是真的呢!
從神農壇出來放眼遠眺,緊接著看到的就是季梁的雕像,他高大威武的站在神農壇的前方,走下一段台階,來到季梁像跟前,只見他頭戴發冠,身穿長袍,一手拿著文書,一手伸向前方,好像在給隨州的弟子們傳授知識。又好像在歡迎我們的到來。再往下走我們看到了像大杯子一樣的鼎,走近一看這鼎取名「盛世同慶」,聽媽媽說寓意是:共同歡慶。在「盛世同慶」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分別有一條小龍嘴裡吐出美麗的水花,
宛如瀑布從天而降,飄落的小水珠在天空中跳起了芭蕾舞,偶爾天晴的時候還可以看到美麗的彩虹呢!
再往下走我們又看到了一個像天平秤一樣的闕樓,兩根柱子抬了一個橫杠就成了闕樓的大門,站在闕樓上看四周的景物真是美不勝收。平靜的湖面在陽光的照耀下金光閃閃、波光粼粼,湖邊的柳樹在風中搖曳著自己美麗的身姿,倒映在湖水中,更為湖水增添了幾份美色。
❷ 隨州的文化
隨州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發祥地之一。作為炎帝神農故里,這里開啟了華夏5000年的農耕文明;作為編鍾古樂之鄉,隨州出土的2400年前的曾侯乙編鍾改寫了世界音樂史,隨州被中國音樂家協會授予「中國編鍾之鄉」光榮稱號。隨州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就誕生在隨州市隨縣厲山鎮,他創耕耘、植五穀、嘗百草、興貿易,開創了中華民族的農耕文明;農歷四月二十六日炎帝神農誕辰日,每年都有大量的海內外炎黃子孫前來尋根問祖,隨州厲山因此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問祖的聖地。隨州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隨州城西擂鼓墩出土的戰國早期古文物——大型成套編鍾震驚了世界,改寫世界音樂史;被稱為世界古代八大奇跡之一。
曾侯乙墓與隨州
1978年春,湖北省隨州市爆出了一條轟動全國乃至世界的新聞:在城西兩公里一個叫「擂鼓墩」的地方,發掘了一座戰國早期的大型木槨墓葬——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其中許多造型奇特,工藝精湛的文物是前所未見的珍品。
2007年第八屆中國藝術節的吉祥物「楚楚」就是以鹿鶴為原型。
隨州曾侯乙編鍾表演第一次奏響:1978年出土時,考古人員在隨州一處修理廠內試敲響過編鍾。1978年建軍節,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編鍾,在駐隨炮兵師某部禮堂,被敲響。
第二次奏響:1984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35周年,省博物館演奏人員被特批隨編鍾進京,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為各國駐華大使演奏了中國古曲《春江花月夜》和創作曲目《楚商》以及《歡樂頌》等中外名曲。
第三次奏響:1997年,著名音樂人譚盾為慶祝香港回歸創作大型交響樂《天·地·人》時,由國家特批再次敲響了編鍾。
2008年為北京奧運健兒喝彩奏響音樂
奧運世博音震世界20世紀80年代,編鍾復製件在省博演奏廳每天多場次演奏,接待過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英國前首相希思、德國前總理科爾等多個國家的首腦。湖北省博物館編鍾樂團自1983年成立以來,編排了100多首古今中外名曲,每年演出1600餘場,涉足20多個國家和地區,6億多人通過各種方式領略了編鍾的神采,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嘉賓在中國聆聽了編鍾演奏。
編鍾敲響隨州之音 感受「世界第八大奇跡。
2012年7月17日下午,「中部支點新湖北」第四屆全國網路媒體行全體記者來到了位於湖北省北部的隨州市進行實地采訪。隨州是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全國最年輕的地級市」。
炎帝神農與隨州
據考古發掘表明,在距今5000年至6000年前,已有一支遠古人類在隨州生息勞作。1957年6月,湖北省文管會文物調查組在距隨州市區約5公里的山地採集到一件石英岩打制的石器。經專家鑒定,確認這件石器是舊石器。這是湖北乃至長江流域最早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遺物。
隨州境內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和文物十分豐富。據不完全統計,已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50餘處,新石器時代文物近幾年來3000件。其中,較著名的有淅河西花園遺址和三里崗冷皮埡遺址。
淅河西花園遺址距隨州城約20公里,遺址分上下二層。下層因潛入水面以下,未能大規模發掘,從出土少部分遺物來看,已證實其文化內涵與中原地區仰韶文化類似。上層為屈家嶺文化層。在這一層中發掘房基5座,皆由紅燒土塊堆積而成,木骨泥牆,茅草蓋頂。還發現大量稻穀殼、窖穴、成人墓葬、兒童瓮棺葬及當時人們使用的石刀、石鏟、石斧、石錛等生產工具和彩陶壺、杯、缽、豆、碗、罐、鼎、盆、鍋、甑、空心陶器、玉珠等大量生活用具和工藝品。
三里崗冷皮埡遺址距隨州城西南約40公里。遺址中不僅出土了磨製石斧、石刀、石鐮、石箭鏃等石器,而且出土了夾砂陶、泥質灰陶及泥質磨光黑陶等陶器,尤其以彩繪蛋殼黑陶最為典型,還發現了大量含稻穀殼的紅繞土塊。經專家分析鑒定,其文化內涵包括屈家嶺文化和中原地區龍山文化這兩種文化遺存。
隨州歷史悠久據《禮記》、《左傳》等眾多文獻記載:隨州上古為烈山氏,華夏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本起烈山。五千年前,炎帝神農氏在此「創耕耘、植五穀、嘗百草」,開啟史前農耕文明。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周,這里使封因為隨。《左傳》中有「漢東之國隨為大」之說。每年的農歷四月二十六日,隨州市都要舉辦隆重熱烈的「中國湖北烈山炎帝神農節」,以紀念華夏始祖的生辰在這一天,世界各地的烈山宗親會等海外華人組織,都要組團前來參加節慶替典活動。
(一)神農生地
據大量的文獻記載分析,神農生於烈山。《國語·魯語》說:「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穀百蔬。」《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也說:「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禮記·祭法》的說法也基本相同:「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穀;夏之衰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前文已充分論證烈山氏、列山氏、厲山氏實為一人,其子柱或農即神農。烈山,很可能就是神農之先輩也可說是第一代神農放火燒荒之地,或人以山名,或山以人名,總之神農起於烈山已無疑問。
唐代蕭德言所編《括地誌》記載:「厲山在隨州隨縣北百里,山東有石穴。昔神農生於厲鄉,所謂列山氏也,春秋時為厲國。」?唐代後期李吉甫編撰的《元和郡縣志》記載:「隨縣,本漢舊縣,屬南陽郡。即隨國城也,歷代不改。……厲山,亦名烈山,在縣北一百里。《禮記》曰:厲山氏,炎帝也;起於厲山,故曰厲山氏。」北宋王存等主編的《元豐九域志》記載:「隨州:神農廟,在厲鄉村。」南宋羅泌《路史》記載:「神農井在賴山(即厲山),舊說汲一井則八井皆動,人不敢觸。今惟一穴,大木旁蔭,即其處立社。」清代章學誠主持編纂的《湖北通志·輿地誌》記載:「厲鄉,在州北,今名厲山店。……亦雲賴鄉,故賴國也。有神農社。」
上述記載無一例外地表明,神農生於厲山,厲山位於今隨州北。神農生於隨州厲山一說代代相因,眾口一詞,足證不謬。
(二)炎帝神農氏合一後的生地
雖說炎帝神農氏合一的史實形成於遠古,但合一的觀念至秦漢之際方才形成。
最早指出炎帝神農氏生地的學者,是東漢著名經學家鄭玄。鄭玄根據《國語·魯語》中展禽和《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中蔡墨關於烈山氏及其子柱的言論,參之以秦漢之際炎帝與神農合一的定說,在為《禮記·祭法》的類似記載作注時,將厲山氏或曰烈山氏同炎帝視為一人:「厲山氏,炎帝也。起於厲山,或曰有烈山氏」。既然鄭玄以為烈山氏(神農氏)同炎帝為一人,其生地也自然在一處。時隔不久,三國時吳韋昭率先響應鄭說。他在為《國語·魯語》展禽的話作注時說:「烈山氏,炎帝之號也。起於烈山。《禮(記)·祭法》以烈山為厲山也。」由於先秦典籍只有神農氏(烈山氏)生地的記載,未見炎帝生地的記載,以致鄭玄、韋昭將炎帝神農合一後的生地定在烈山。
炎帝神農氏的遺跡,以長江支流的漢水中游最為多見,以隨州的厲山最為集中。谷城縣相傳是因炎帝神農氏在那裡嘗五穀而得名的,神農架相傳是因炎帝神農在那裡嘗百草而得名的。至於隨州的厲山,則有神農洞、神農宅、神農井、神農社等遺跡。
隋文帝楊堅和隨州
隨州的「隨」最早出於西周「漢東之國隨為大」,當時隨國為一諸侯國,附庸在楚國之下,附近有陳國、蔡國、唐國等。自西周後,「隨」這一古地名得以流傳下來。
《隋書》卷五十《龐晃傳》雲:「……時高祖出為隨州刺史,路經襄陽,衛王令〔龐〕晃詣高祖。……」這里的「隨州刺史」,就是現位於湖北北部、桐柏山脈以南的「隨州市」。周武帝即位時,楊堅「遷左小宮伯。出隨州刺史,進位大將軍。後征還,遇皇妣寢疾三年,晝夜不離左右,代稱純孝。宇文護執政,尤忌高祖,屢將害焉,大將軍侯伏、侯壽等匡護得免。其後襲爵隋國公。」這里的「襲爵」要特別說明一下,「爵」是北周封楊堅之父楊忠「隨國公」的「爵」。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楊堅發跡就是在隨州(當然這也是很正常的,自秦後,各「王公」都有自己的封地,有自己的諸侯王國,楊堅的父親楊忠的封地在隨州,他兒子在隨州能夠得到人民的支持,取得武功是佔了「人和」的因素),他的封號也是以封地「隨州」為名的,這就解釋了楊堅為何建「隋朝」的原因(楊堅奪位後立國號為「隨」,他以自己曾受封於隨,因以為國號,又忌惡「隨」字帶「走」旁,恐不祥遂改為「隋」。同年,隨州改為「隋州」。中國歷史上統一王朝把州郡名的文字拆去偏旁而為國號,這是僅有的一次。)。
公元581年二月甲子日,周靜帝以楊堅眾望有歸下詔宣布禪讓。楊堅三讓而受天命,自相府常服入宮,備禮即皇帝位於臨光殿,定國號隋,改元開皇,是為隋文帝。
隋朝建立之初,即著手改革地方行政制度,按照「存要去閑,並小為大」的原則,把北朝的州、郡、縣三級改為州、縣二級,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又改州為郡。隨州改置為漢東郡,領隨、土山、安貴、順義、光化、平林、上明、唐城等8縣。然而,隋王朝國祚短促,漢東郡在隋的地位和發展尚未充分顯現出來。
歐陽修與隨州
歐陽修,祖籍廬陵(今江西永豐),其父歐陽觀於景德四年任綿州(今四川綿陽)軍事推官,這年6月21日,歐陽修在綿州出生。大中祥符三年,歐陽觀病卒於泰州(今江蘇泰州)軍事判官任上,終年59歲。年方29歲的鄭氏攜年僅4歲的兒子歐陽修到隨州投靠歐陽觀的弟弟歐陽曄。歐陽曄在隨州任推官(審判官)長達25年,他為人正直,尤以廉潔自恃。歐陽曄的為人給年幼的歐陽修產生了重要影響。歐陽修的母親鄭氏出身江南名門望族,知書識理,她常用蘆桿當筆,在地上寫字以教其子,「荻畫學書」的典故即出於此。
歐陽修在隨州生活了18年,可以說隨州是歐陽修成名成家的搖籃,他在這里吸取了智慧的乳汁。從4歲到22歲,這是人生成長的最難忘的時間段。對於歐陽修來說,使其終身難忘的就是隨州城南的李氏東園。李氏樂園是其好友李曉輔的花園。歐陽修22歲離開隨州,20年後到隨州探望其叔父歐陽曄,故有機會再次到李氏東園故地重遊。老友相逢,感慨萬千,回返京師洛陽時,他便寫了這流傳千古的《李氏東園記》,以表達對隨州的眷戀之情。他深情地說:「隨雖陋,非予鄉,然予之長也,豈能忘情於隨哉」。 隨州地處鄂豫交界,為南北文化薈萃之地,其特點是南北兼收、諸藝並存。以戲劇為例,反映楚文化的漢劇、楚劇在隨南擁有廣大的觀眾,表現中原文化的曲劇、越調、豫劇在隨北也有廣泛市場。而別具一格的隨州花鼓戲,更為隨州人民喜聞樂見。最初的隨州花鼓戲是一些民間藝人身背一個圓形小鼓,邊打、邊舞、邊唱的民間小調,後來發展到人唱,眾人幫,打起鑼鼓冬冬倉。至今神農廟,年年賽村鼓,又吸收了西路花鼓和北路花鼓的劇調,隨州花鼓戲逐步形成了以蠻調、呔調、梁山調、彩調為主的聲腔藝術,內容大多反映男女愛情、反對封建禮教、鞭撻嫌貧愛富、歌頌公正廉明等,但也有一些低級荒誕的糟粕並存。摬懷齷實跡是隨州花鼓戲的又一特點,如果需要時,人在後台答應即可,皇帝從不正面出場,反映了花鼓戲為底層勞動人民的小戲的特點。建國後,特別是1956年建立專業花鼓劇團後,上演劇目大大豐富,整理編演、移植傳統戲、新編歷史劇、創作演出現代戲共40多台。1985年,新編歷史劇《楚莊王》被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第一次搬上銀幕,將隨州花鼓戲推向全國。
以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曲藝為主體的隨州民間文藝集南北之精華,絢麗多姿、獨具一格,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宗極珍貴的文化財富。一般常見的民間文藝形式有龍燈、板凳龍、獅子、旱船、高蹺、鼓書、道情、嗩吶、山歌、號子等數十種,尤為突出的是以隨州(獨人轎、獨龍杠、獨角獸)為代表的民間文藝形式,更是顯示了地方藝術特色的魅力。
獨人轎是隨州及周邊地區深受群眾歡迎的一種民間表演形式。表演者背上一根長竹片,上扎一頂轎蓋,坐轎人在轎頂下表演。以兩人表演為宜,男女皆可。表演者踩著鼓點或音樂節奏,加上愛情、幽默滑稽的嘻鬧情節,能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獨龍杠,是用長短杉桿交叉成撌當字形扎緊,兩人抬桿,一人掌桿後部,前桿表演者多扮成贓官,胸前用篾片系著一個便壺,隨著桿的閃動,贓官的烏紗帽翅上下擺動,便壺也不時擺動到贓官胸前,模樣滑稽可笑,反映了勞動人民對封建統治者的嘲弄。此種表演一組或多組進行均可。
民間稱其:桿子當轎,好看好笑,不是真轎,而是嘻鬧。獨角獸指表演者兩手向上伸直合並頭部,形成摱瀾菙,在肚皮上畫出人或獸的臉譜,以雙乳為眼,以肚臍為嘴,中間胃部畫上鼻,腰部圍上一個黑裙子(意為鬍子),與一群小孩嘻玩,體現一種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藝術境地。1993年的開幕式上,成功表演令數萬名中外來賓大飽眼福。
炎帝神農傳說(湖北省隨州市、神農架林區)及花鼓戲(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宣城市;湖北省隨州市、麻城市;湖南省岳陽縣、邵陽市、常德市)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鹿鶴
在大大小小一萬五千件文物眾中,還有一件隨著編鍾出土的後來被專家定名為「鹿鶴」的青銅器,是迄今為止,在國內外出土文物中絕無僅有的,「鹿鶴」還被隨州市定為自己城市的標志。
樂都旋風
因出土大型系列編鍾、編磬被譽為「古樂之都」的湖北省隨州市,理所當然應擁有自己的地理標志。於是,「樂都旋風」應運而生。該雕塑佔地近1萬平方米,主體雕塑高16米,以青銅為主要材料,通過對古編鍾、編磬的抽象變形,塑造出一個以編鍾、編磬為基調、螺旋式升騰的「彩色音符」,以展示隨州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暗喻隨楚古樂隨著旋轉升騰的樂曲旋風般地席捲宇宙,同時蘊含隨州傳承歷史文化、迅速崛起之意;雕塑表面飾以隨楚文化藝術圖形和符號;基座採用花崗岩製成,其上輔以編磬等圖案。
❸ 隨州為南北文化薈萃之地,其又有哪些獨特的民間文藝特色呢
隨州地處鄂豫交界,為南北文化薈萃之地,民間文藝形式有龍燈、板凳龍、獅子、旱船、高蹺、鼓書、道情、嗩吶。
❹ 湖北橢州風土人情
名城特色
隨州古稱「漢東之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風景秀麗,物產豐富,以「古、奇、美、新」而著稱,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
古----神農故里。據史籍記載和國內外專家學者考證,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氏就誕生在隨州烈山(厲山鎮),近年來隨州烈山已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問祖的聖地。
奇----編鍾故國。隨州城西擂鼓墩出土的戰國早期大型成套系列編鍾(打擊樂器),精美絕倫,價值連城,被海內外譽為世界奇跡。
美----旅遊勝地。被稱為「楚北天空第一峰」的荊楚名勝大洪山,風光秀麗,景觀奇特,為中原一絕,是國家級自然風景保護區。
新----新型城市。隨州地域遼闊,資源豐富,人傑地靈,特產眾多。經濟基礎雄厚,城市功能齊全,經濟增長迅速,是聞名全國的改裝汽車城。
❺ 隨州民族文化有哪些
隨州地處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匯地帶,是湖北省對外開放的「北大門」,是特大城市武漢向西北輻射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轉站,隨州市是國務院於2000年6月25日批准設立的地級市。全市版圖面積9636平方公里,總人口258萬(其中非農業人口50萬),轄曾都區、廣水市。
隨州市是國務院於2000年6月25日批准設立的地級市。全市版圖面積9636平方公里,總人口258萬(其中非農業人口50萬),轄曾都區、廣水市,有55個鄉、鎮、城(郊)區辦事處和國營農場,2個省管經濟技術開發區,1610個行政村、居委會。1999年,全市國民生產總值119.6億元(現價),財政收入8.2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3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30元。
隨州地處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匯地帶,是湖北省對外開放的「北大門」,是特大城市武漢向西北輻射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轉站,區位優勢十分明顯,戰略地位日益突出。京廣鐵路、漢丹鐵路和107、316、312國道以及即將興建的「漢十」高速公路貫穿全境,國家正在興建的西寧鐵路經過隨州北部,西寧鐵路與漢丹猛跌的連接正在隨州建設,形成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
隨州工業基礎雄厚,門類齊全,已初步形成了以醫葯化工、汽車機械、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建築建材、卷煙為主的工業體系。車輪、電梯、齒輪、油泵、油咀、氣泵、台鑽、避雷針等產品在全國均有較高知名度。7240細帆布、牛仔布、牛仔服裝是國際市場的搶手貨,鐵樹牌商標和鐵樹牌牛仔服獲第三屆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金獎。臘梅王、偉哥牌香煙,高強度電瓷配件,L-乳酸,高效節能風機,PVC管材管件等60多種產品獲國家和省級創優、創新獎。農業形成優質大米、優質小麥、優質棉等9個全國農業基地;香菇、油桃、銀杏、大棗、紅梅李、葡萄、板栗、銀魚產量居全省前列,是湖北省林業、烤煙、蒜苔出口和鱷魚養殖的重要基地。其他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先後被評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全國科技達標市、全國體育先進市、全國衛生城市、全國體育先進城市。
隨州物產豐富,是全國優質大米、優質小麥、優質棉、商品牛基地。已經探明的礦產資源有40多種,其中黃金、鐵、磷礦石、大理石、重晶石、鉀長石等18種資源已經開發使用;特產眾多,茶葉、香菇、銀杏、蜜棗等產品馳名海內外。
隨州市旅遊資源極其豐富,以「炎帝神農故里、編鍾古樂之鄉」而聞名海內外,有著大量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隨州是華夏始祖炎帝神農誕生地,每年農歷四月二十六日炎帝神農誕辰日,有大量的海內外炎黃子孫前來尋根祭祖。
隨州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就誕生在這里,他創耕耘、植五穀、嘗百草、興貿易,開創了中華民族的農耕文明;城西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編鍾震驚世界,被譽為世界音樂史上的奇跡;隨州曾是隋文帝楊堅封地,隋朝因隨州而命名;隨州山川秀麗,大洪山、桐柏山、中華山、徐家河、封江等風景名勝旅遊區享譽省內外。唐代大詩人李白曾以「彼美漢東國,川藏明月輝」的不朽詩篇贊美隨州。被譽為「楚北天空第一峰」的大洪山,集各類風景名勝之精華,峰峻、山秀、林幽、洞奇、泉醇、湖美,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封江、徐家河水庫岸柳依依,百島競秀、漁舟游弋,有「水上公園」之勝名;平靖、黃土、武勝三大古關雄踞險地,突兀而立,氣勢非凡。處處佳境引人入勝。
【位置面積】 隨州市位於湖北省北部。北鄰河南省信陽市、桐柏縣。面積9636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 人口257萬。
【地形氣候】 地貌特徵以低山丘陵為主,兼有山地和沖積平原,一般高度海拔200-800米。境內最高點為北部太白頂,海拔1140米;最低點為東南平林鎮忄免水出境河床,海拔37米;中部平原平均海拔100米左右,城區海拔68米。全市河流476條,大都是常流河,主要有涢水、應山河等。
【駐地郵編】 隨州市人民政府駐曾都區。郵編:441300。行政區劃代碼:421300。區號:0722。拼音:Suizhou Shi。
❻ 隨州市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對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保護,促進城市建設與歷史文化保護的協調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確定、保護及管理,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保護管理,應當遵循科學規劃、保護為主、搶救優先、合理利用的原則。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工作,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提供經費保障,完善保護制度,落實保護責任。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本轄區內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日常巡查和現場保護等工作。
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協助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做好本轄區內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工作。第五條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負責本市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普查調查、申報確定、名錄管理,統籌協調全市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工作。縣(市、區)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日常保護和管理工作。
自然資源和規劃、文化和旅遊、城市管理執法、財政、生態環境、市場監管、應急管理、教育、民政、民族宗教事務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保護和管理工作。第六條本市設立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專家委員會(以下簡稱專家委員會),負責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確定、保護、調整及撤銷等有關事項的論證和評審,為市人民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決策提供咨詢意見。專家委員會由規劃、土地、建築、文物、歷史、文化、法律、經濟、檔案等方面的專家組成,具體組成辦法和工作規則由市人民政府制定。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設立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專項資金。來源包括:
(一)上級財政專項補助的資金;
(二)本級財政預算安排的資金;
(三)境內外單位、個人和其他組織的捐贈或者資助;
(四)國有歷史建築轉讓、出租等收益;
(五)其他依法籌集的資金。
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專項資金由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分別設立專門賬戶,專款專用,並接受監督。第八條鼓勵社會力量通過多種方式參與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工作。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可以對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保護和管理提出合理的意見和建議,對破壞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行為進行勸阻和舉報。
對在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給予獎勵。第二章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確定第九條建築集中成片、歷史遺存較為豐富、傳統格局和歷史文化風貌較為完整、真實反映隨州特定歷史時期地域文化的區域,可以依法確定為歷史文化街區。第十條建成五十年以上,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建(構)築物,可以確定為歷史建築:
(一)建築樣式、結構、材料、施工工藝或者工程技術具有建築藝術特色和科學研究價值的;
(二)反映隨州歷史文化和民俗傳統,具有時代特徵和地域特色的;
(三)作坊、商鋪、廠房、倉庫、碼頭、橋梁和水利工程設施等在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史上具有一定代表性的;
(四)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或者著名人物有關的;
(五)其他具有歷史、科學、藝術、社會價值,或者紀念、教育意義的。
建成三十年以上、不滿五十年,具有特殊歷史文化價值或者重要紀念、教育意義的建(構)築物,也可以確定為歷史建築。第十一條歷史文化街區的確定由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會同自然資源和規劃、文化和旅遊等部門研究提出建議名單,並徵求所在地縣(市、區)人民政府和社會公眾的意見,經專家委員會評審後按照法定程序報請省人民政府批准。
歷史建築的確定由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提出建議名單,並徵求文化和旅遊部門、建(構)築物所有權人、所在地縣(市、區)人民政府和社會公眾意見,經專家委員會評審後報市人民政府批准。第十二條經批准確定的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由市人民政府公布,並設立保護標志。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設置、移動、塗改或者損毀保護標志。
❼ 隨州文化公園的功能布局
隨州文化公園在功能布局上,分為東、中、西三區:東區為運動健身區,突出運動主題,分為生態休閑、水上運動、體育健身等功能區。中區是文化園的文化核心區,注重凸顯隨州地域文化主題,圍繞一軸一環,採取景觀雕塑、主體建築、文化小品、浮雕、文化長廊等多種形式,充分展示隨州文化的魅力與風采,將文化公園打造成隨州文化走廊、景觀長廊,主要布局的文化元素有:農耕文化壇、季梁主雕塑、盛世同慶、舜井亭、隋文化浮雕等,其中農耕文化壇,建在公園的至高點,是公園標志性文化景觀。西區為生態景觀區,主要有百花園、鳥語林、民粹園等,同時布局各類文化場景雕塑,主要有大型歷史畫卷、曾隨之謎青銅雕塑等文化小品。整個文化景觀設計以隨州歷史文化、歷史名人、民俗民藝為三條文化展示主線,注重挖掘隨州厚重的地域文化,文化蘊涵豐富。整個園區既是一個生態景觀園,又是隨州文化的一個索引,也是文化旅遊品牌的一大亮點。
❽ 我們的家鄉隨州山或水有什麼美麗的傳說
說到隨州的山,最有名的就是烈山,位於湖北省隨州市北郊厲山鎮九龍山南麓,是華夏的始祖炎帝神農氏的誕生地。從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到現在,歷朝歷史學家、歷史文獻都作了肯定的記載,炎帝神農誕生於「湖北隨州厲山」即炎帝神農故里烈山。如:春秋《禮記·祭法二十三》:「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穀」。東漢經學大師鄭玄註:「厲山氏,炎帝也,起於厲山,或曰有烈山氏」。春秋《國語·魯語上》:「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穀百蔬」。三國時韋昭註:烈山氏,炎帝之號也,起於烈山,(禮記·祭法)以烈山為厲山也。《春秋左傳注》第四冊:「有烈山氏山之子曰柱為稷(沈韓補注雲:「(祭法)雲:『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穀』。註:『厲山氏,炎帝也,起於厲山,或曰有烈山氏』。農即柱,厲山在今湖北隨縣北四十里)自夏以上祀之」。《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棄亦為稷,自商以來祀之」。古神農洞位於九龍山腰。為明朝萬曆年間隨州知州楊存愚立;神農宮為三進四層宮殿式建築,集中華五千年文化精粹於一宮。相傳炎帝神農遍嘗百草,為民治病;發明農具,教人使用;培育五穀,助民眾溫飽。後來,他與黃帝聯合打敗蚩尤,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中華民族因而又稱炎黃子孫。正當黃帝氏部落如東方旭日時,炎帝部落卻走向衰落。從石年到榆罔,炎帝神農之世並非風平浪靜,如在炎帝魁之時就發生夙沙氏殺其諫臣箕文的事件。而像共工和祝融、榆罔和蚩尤、蚩尤和黃帝之戰,都發生於炎帝神農之世,它們涉及了炎帝族的衰敗過程。
祝融和共工之爭。本來,祝融和共工是父子關系,所謂「祝融生共工」是也但是為了爭奪帝位,祝融火攻,共工水戰,打得天陷地崩。司馬貞《補三皇本紀》說:諸侯有共工氏,任智以刑強,霸而不王,以水桑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
在這一仗里,祝融是統治神,任智以刑強的共工是反抗神。共工雖然沒有獲勝,但是他一怒乃頭觸不周山,使天杜折,地維缺,使得強盛的炎帝族元氣大損。
榆罔和蚩尤之爭。榆罔是炎帝族的最後一個首領,蚩尤雖然是臣子,但也不簡單,是炎帝的後代,非常聰明,發明了戈、殳、戟、酋矛、夷矛。尤作五兵,謂戈、殳、戟、酋矛、夷矛也。(今按:「殳」這種兵器古籍雖多有記載,但在曾侯乙墓開挖之前,並無實物可見,在曾候乙墓里出土了這種兵器,證明古籍所載不虛。)蚩尤不甘為榆罔之臣,就驅趕了榆罔,自封為「炎帝」,所以有人說,蚩尤是冒牌的炎帝。榆罔也不甘失去帝位,於是跑以中原地區,請求黃帝,以征蚩尤。這就有了黃帝與蚩尤之戰。據史書和神話記載,黃帝與蚩尤之間的主要戰爭有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阪泉之戰,黃帝三戰而後勝;涿鹿之戰蚩尤雖然神勇,但最終身首分解為二。蚩尤敗了,榆罔之位亦不可復。這了軒轅代炎帝神農之說。內爭引起外患,外患導致神農氏族衰亡。
以上所說烈山雖然有名,但只能算小山。隨州市真正的山脈是北有桐柏山,南有大洪山,桐柏山由於大部分屬於河南省,所以下面主要講--大洪山,而且這里已經作為國家級的風景區專設了管委會,因此隨州市的其他小山這里就不用說傳說了。
1、大洪山文化古跡
大洪山主峰雖在隨州,但其南麓一部分分屬鍾祥和京山,這兩個地方均開發較早較著,更有顯陵、黃仙洞和空山洞、鴛鴦溪拉動遊客,而對隨州境內的景觀人們知之甚少,也就是說大洪山主體部分處在未開發或尚開發的狀態。20年前大洪山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後,隨州便成立了開發籌備組,制定了初步規劃,但是各項工作「滯後」。可以說,在別的地方因開發過度而要大量拆除賓館建築的時候,隨州的「滯後」是值得慶幸的,保留了尚處原始的大洪山。
站在「楚北天空第一峰」的寶珠峰頂,看到「漢東地闊無雙院」的洪山寺正殿早已不存,黃龍池也面目全非,於滄桑中引發更多的是人文思考。是的,一座山的品位或檔次還在於它的人文淵藪,也就是文化厚度,從這一點上說,大洪山至少應該列入全國十強。 「夫漢東之國,聖人所出,神農之後,季梁為大賢。」這是唐代李白所言。大洪山下的厲國故都厲山鎮,是炎帝神農氏的出生耕耨之鄉,有明代知州所立巨碑可證。《尚書》記載,(舜)「帝初耕於厲山往於田」,舜帝遺跡在隨州尚存不少。李白所說的季梁是我國第一個「重民輕神」的唯物主義哲學家,故隨國城東有「季子祠」。最能反映地域文化成就之燦爛的當然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鍾,它的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墓葬文物有6件,有20件可稱中國之最、世界之最。
正如登九宮山而思闖王,登大洪山不能不想到綠林起義。中國第一次農民大起義是楚人陳勝吳廣發動的,第二次農民大起義也是楚人發動的。1000多年前王匡、王鳳叔侄在大洪山揭竿而起,建立過更始政權;後來成為東漢開國皇帝的棗陽人劉秀加入了綠林軍。元末紅巾軍領袖之一明玉珍,起兵於大洪山下青林寨,他於1363年在重慶建立大夏國,把四川治理到小康水平,其後裔現在廣布於朝鮮半島。明末李自成起義軍和捻軍王聰兒都在大洪山鏖戰過。清末鬧太平天國起義,長崗鎮庹家人趙邦璧以大洪山為根據地,曾被推為「後宋」皇帝,發行鐵幣「後宋通寶」。趙邦璧搞得滿清政府非常頭疼,以至對隨州籍生員「暗踏十科」,人才相當長時間無出頭之日。因此,大洪山為聖人之鄉,也是帝王之鄉。大洪山是有魂的,那就是大山孕育的英雄之魂。
大洪山在歷史上頗負盛名,還在於它是佛教叢林。唐代和尚善信(後名慈忍)逢隨即止,遇湖即住,於寶歷二年到達大洪山,山主張武陵因感謝他為民求雨而捐出山林為他建廟。從此大洪山佛教興盛,陸續建寺廟26處。值得一提的是,北宋名僧善洪和尚於真宗咸平五年往天竺取經,從天水出發,經過39國,凡13年後回到開封,受到真宗皇帝親迎。這位被稱為「唐玄奘第二」的和尚後來圓寂於大洪山。南宋端平年間金兵南侵,大洪山靈峰寺部分僧人及善信佛足遷往武昌東山,武昌洪山與隨州大洪山的淵源即始於此。清道光《大洪山志》如此記載:「江夏洪山舊曰東山山下有寶通寺山半有寶通當為邑之巨觀唐寶歷時隨州大洪山釋慈忍禱雨斷足宋末隨數被兵荊湖制置使孟珙遷其眾奉所留佛足至此建寺居之遂沿呼為洪山矣。」
洪山寺上寺下院,宋代紹聖元年,為照顧山上的年長僧人,便在山下建起保壽禪院。如今該院得到大規模新建,古意全失,僅門口立有五通石碑見證滄桑。其中宋碑三通,分別立於北宋政和三年、靖康二年、南宋紹興二十三年。宋代文物在湖北可能絕跡,這幾塊碑隨便放著,根本就不當回事,是否因為大洪山古跡太多?
無獨有偶,離禪院不遠的山坡上,竟有一片塔林,有7座佛塔,其中一座五級磚塔,荒蕪多時,也無任何保護跡象。細辨那塔上文,有「大明成化龍集丙申歲」字樣,正是500多年前漢水改道時期,大洪山這一古塔與漢口的建城之史年歲相當,真乃隨州與武漢又一緣份矣。生於漢口的我,不禁向這斜陽中的磚塔深鞠一躬。
大洪山就是這樣的山,它似乎特別適合武漢人來。來朝拜武昌寶通禪寺的祖寺,來朝拜跟漢口同壽的祖先!它要告訴人們,大洪山應有盡有、盡善盡美,不必舍近求遠去其他所謂名山。因為大洪山諸水的灌注,即使將來丹江以上「南水北調」之後,漢水仍然會浩盪清澈,那麼朝拜大洪山是感恩之旅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登大洪山而小洪山,這里才是我們真正的故園。
2、大洪山慈忍祖師的傳說
如今的洪山寺前,豎有一塊石碑,上面刻著「慈忍禪師」的稱呼。在民間為何傳成「慈忍祖師」了呢?
傳說,慈忍來到大洪山,為這一方百姓做了不少好事。這一年,大洪山一帶遭大旱,稻田大張嘴,秧苗點火就燒,旱莊稼哪還有苗呢!眼看季節要過,田裡顆粒無望。俗話說,生意人靠賺,種田人靠收。這樣下去,一年的吃喝找誰要!
山主張武陵,算是這一方的主心骨,他領頭組織鄉民,抬著活豬活羊,吹吹打打到老龍池去求雨。慈忍在山洞裡聽到人聲喧鬧,知道他們是求雨的,急忙上前阻勸,何必興師動眾殺豬宰牲!叫大家放回豬羊,當著眾人面,自願對天許下了「捨身代牲」求雨的大願,保證三天以後有雨,鄉親們有的信,有的不信,抱著再等三天試試看,各人便牽著各人的豬羊回家了。
慈忍從馬祖那學法時,就學會了呼風喚雨的本領,第二天他在山上住了一座壇台,半夜裡他披袍掌劍,站在壇台上,劍舞四方嘴裡念念有詞,不一會兒烏雲滾滾,天剛蒙蒙亮,大雨嘩嘩一直下了個田滿堰慢。沒有兩天秧苗返青,鄉親們又忙耕旱地,這一年還是獲得了豐收。為感謝慈忍的恩德,當年秋天,由張武陵帶頭捐款,在寶珠峰山頂修了第一座寺院,取名為洪山寺。還收來幾個小和尚,慈忍當上洪山寺第一代主持。後來每逢久旱無雨,不需人去請,慈忍主動前往,總是有求必應,次次靈驗。消息傳到皇宮,每朝皇帝,沒有不到洪山寺朝拜的,朝野上下,都把慈忍視為天降神人。
慈忍活到整整九十歲才死,在他圓寂之前,為了弘揚洪山寺的煙火。一再囑咐徒弟們,要將他的真身抬到京城去討封。他在斷足崖砍斷雙足,把話交待完就斷氣了。徒弟們按照師傅的安排,將真身裝進缸里運往京城。一路上慈忍的面色紅潤,嘴裡還不停的嗚嗚有聲,走到武昌,慈忍圓寂的消息傳到京城,皇上得知很是悲痛,連連稱贊慈忍功德在世,明芳晚年。提到慈忍死後還面不改色時,皇帝說「了不起,簡直和祖師差不多!」話音剛落,慈忍真身夜色退音停。自古皇帝的話是金口玉言,說了算數,也就是聖旨。自此人們就將慈忍稱為祖師,至今沒變,原來慈忍住過的山洞,也改名叫「祖師洞」,他常去玩的山崖,也阿按慈忍的功德,先叫「幽濟崖」,後叫「靈濟崖」了。
3、小洪山的傳說
傳說,洪山寺的弟子遵照慈忍坐化前的囑咐,將他的真身運往京城討封。走到武昌,消息就傳到京城,皇上大大稱贊慈忍跟祖師一樣。這無意中的一句話,就等於封慈忍為祖師了。雖說事隔千里,就有那麼靈,皇上話一落聲,慈忍才算真正落氣,缸也抬不動了,這缸馬上變成紅土包,看著長高。天天長,年年長,不到五年就長成現在的那座山。但有一宗,打從缸變成紅土包開始,就有五道紅光,閃閃爍爍,隨著土包的增長,這紅光也越來越來大,越射越遠,一直沖向靈宵寶殿,玉帝一見,大禁驚失色,御案一拍,「這大的事情,你們為何不向我稟報,再長下去,我的靈宵寶殿也要被它頂翻了!」說罷忙命令雷公去「停」。
這一天正午時,只見山上火光一閃,一聲炸雷,將整個山上揭了一層,土也燒紅了,這山才沒長了,當地人們不知原由,以為山上的土全是紅的,便順口稱為「紅山」。後來,皇上知道此事,覺得不妥,說「這山裡埋有慈忍祖師的真身,這真身來自隨州大洪山,他功在大洪山,身在小洪山」。消息傳開,人們就將這山叫「小洪山」了。
4、佛足的傳說
為還老龍的願,慈忍在死前,砍斷自己的雙腳,這雙斷腳,被當朝的皇帝封為大洪山鎮守山門的「佛足」。因為慈忍已修成正果,這雙斷足,千年顏色不變,不腐不臭,一直在顯靈造福,其中的故事很多。
再說,金兀術統帥百萬大軍,浩浩盪盪,一路上長驅直入,簡直沒碰到敵手,攻到隨州,眼見是座小城,根本不放在眼裡,他不管兵將累不累,就命令攻城。牛皋上前也不認真打,交上手就往後退,一直將金兵引入陣里,只見牛皋站上高台,手持紅黑旗,將黑旗一招,到處黑氣遮天,飛沙走石。金兵將士互相不照應,糊里糊塗死的死傷的傷。金兀術從沒見過這陣勢,未進陣就慌了手腳,連忙喊住身邊的大將,一起扭頭就跑,牛皋一聲令下,四面八方追殺過來,攆得金兀術上氣不接下氣,直到牛皋收兵。金兀術一坐下就口吐大糞,差點喪了性命。金兀術為報此仇,才有後來"九犯中原」之災,後來由於朝廷腐敗,忠良被害,湖北的都統張順恐怕金兵玷污「佛足」,親自來到洪山寺,將佛足暗暗運到武昌藏起來。接著,張順也被奸臣所害。「佛足」很有靈氣,顏色馬上退了一半,當晚報夢給張的部下,說「大宋完了馬上要改朝換代,你們各人自逃命吧!下一個皇帝在北方。」
事隔不久,蒙古的忽必烈帶兵南征,一路上寬待百姓,很得人心,一下子攻佔了武昌城。他在進軍中聽說「佛足」的事,專稱到大洪山朝拜慈忍祖師,慈忍見忽必烈心誠必成正果,當即顯靈,從祖師像後面飛出一隻山雀,落到忽必烈的肩上,由山雀引路,讓忽必烈順利地找到「佛足」。
忽必烈得到佛足,視為珍寶,將它的將士全部集中到武昌的洪山寺,大擺香壇祭奠師祖,此後將佛足隨軍帶到身邊,保佑他一直打勝仗,很快統一了中國,當了皇帝,改國號為元。忽必烈不忘佛足的恩德,建都在北京以後,派專人將佛足護送到北京,供於金鑾殿,佛足的顏色又依然如故。忽必烈死後,成宗鐵木真將佛足撤出寶殿,根本不當一回事,佛足由紅變烏,發黑,再也不靈驗了。元朝一代代腐敗下去,他們貪贓枉法殘害百姓,殺人如麻。在民間還有許多傳說,就才引起「八月十五殺韃子」的典故。
5、雙門洞的傳說
雙門洞位於仙人洞之上,一聽洞的名字,可想而知這洞是兩道門。第一道門高二十餘米,上面是天然石拱,猶如一彎早月,惟妙惟肖,甚是奇特。過了一道門,又見一層天,前走五十多米就是第二道門,故名「雙門洞」。
聽老輩人說,在很早以前,洪山坪是一條干沖,人們吃水如吃油,莫說吃大米,有一年漲水,從雙門洞沖出一個枯樹蔸子,樣子很像一條龍,當地人以為有龍就有水,趕忙籌錢在這里修了一座廟,把樹蔸子供在裡面,取名「龍王廟」。
廟一完工,人們前來朝拜求雨,果然大雨傾盆,有求必應。天長日久,四方求雨的就接連不斷。有一天,何仙姑雲又到此,見這荒野里這人來人往,覺得奇怪,便按落雲頭走下來。當她走到龍王廟對面,見天上白光一閃,一條青龍正張著嘴發狂,一時間天象張開了大口子,嘩的一下飛瀑傾瀉.,眼看一場災禍就要來臨。何仙姑一急,忙在頭上摸了根金簪子,隨手一擲,刺向青龍,那青龍意見不妙,頭一縮,雨即住,那簪子沒碰到目標,落下來,立刻出現一道拱橋擺在洞口,她幾步跨去也沒截住,原來這簪子很怪,擊不中目標,落下來就不靈了,於是才化成一座拱橋,雨過天晴,人們發現這里多了一道石拱,料定是仙人所為,便將它取名「仙橋」,後來人們便把這個洞取名叫「雙門洞」。
6、黃龍池黃龍獻泉
大洪山上院禪院在寶珠峰上。寶珠峰山頂原本有一個小泉眼,在一塊大石板下有一絲流水,日積一桶,若只慈忍一人,倒也夠用。不想慈忍來後,奇事一件接著一件,信徒日益增多,飲水便成了大困難。即使是這樣,信徒們寧願每次上山自帶清水,也要跟隨慈忍學法。面對如此眾多虔誠的信徒,慈忍不得不大開道場。每日講經誦法,鍾鼓木魚、梵語之音,穿林入水,連劍池中修煉的黃龍都聽得入迷了。為了能到慈忍近前聽得更真切一些,黃龍每在慈忍講經之時便游到水邊靜卧。不想有一天被一隊上山來的官兵看見,官兵們迅即圍了來,矛戳箭射,黃龍大怒,在池中卷氺成災,將一隊官兵都攪落水中。這隊官兵是隨一位地方官員上山謁見慈忍的。慈忍聽到上下傳來的消息,忙趕到劍池水邊誦經,水中黃龍戾氣漸消,再過片刻,池中浪起,巨尾掃過,數十官兵,紛紛落岸。奇的是官兵入水已數個時辰,竟然一個個都活了過來。
慈忍知池中之龍已能曉諭佛法,再講經時道場就開在離劍池不遠處。
有一天晚上,慈忍正欲講授晚課,眾人落座後,有一個黃衣青年最後一個進來。這青年年紀不大。側人注意到,每天鍾聲一響,正是這青年最後一個進殿,也是最後一個出去。慈忍覺得奇怪,想在那天探個明白。
這天晚上晚課一完,慈忍找了個徒弟頂替自己打坐在在講壇上,自己換了身衣服先等在道場之外,這天正是月圓之夜,月亮照得山間如同白晝,慈忍躲在一塊石邊蹲下來。不久,就見那青年無聲而來。青年到了水邊,將身上黃衣一脫,挽成一團塞進石縫,自己搖搖身子漸現龍形。慈忍這才明白,那黃龍已成正果。見龍欲入水,慈忍忙喊:「尊仙留步……」
黃龍聽見喊聲,搖身又化為人形。
見是慈忍,趕忙跪下,叫了聲:「師尊在上,我這廂有禮了!」
慈忍道:「不知尊仙屈身此地,老衲在此講法有擾清修,還望恕罪。」
黃龍說:「既然已被師尊看破,我也不再隱瞞。我本一條黃蛇,與舍妹白蛇在山中修煉有年。因師尊那日在鏡池之畔救下小妹白蛇一命,我們立誓報答師尊之恩。那日師尊代民祈雨,我本無力行雨,但感師恩,便與舍妹合力施法,竟然的如所願。今已修成正果,本欲離去,又聽師尊講法,著實入迷。今被識破,是為天意,當速離去。我兄妹曾受師尊大恩,不知世尊有何願望,我將盡力達成!」
慈忍道:「數年之前我密語與汝,如施雨得成,必然將吾身代牲,以供汝食,然因建禪院事鎖,後法壇課雜,此諾尚不得兌現,今有何顏再請援手?」
「師尊不必如此拘泥。我觀大洪山之巔,山高壁陡,山上僧眾池吃水如油,我助師尊一臂之力,為山上開一眼泉水吧!」
慈忍說:「如此,則是佛門幸事。阿彌陀佛!」
黃龍說:「待我施法。」說完化身為龍,呼嘯一聲鑽入雲霄。
不一會兒,一朵黃雲,狀如陀螺,自空中旋轉急下,墜入寶珠峰上,有如天外來石,轟響不絕。寶珠峰前,雲墜之處,現一大坑,坑現一泉,清水翻湧。
慈忍帶著眾弟子趕上寶珠峰時,見坑已成池,池水已滿。
從那時起,山上僧眾用水已然不愁,不論人多人少,用水取之不絕。慈忍為了感謝黃龍,便將此池取名叫「黃龍池」。
接下來說隨州的水,最有名的莫過於隨州的母親河--涢水,在隨州市境內稱為涢水,出隨州市又稱府河,是漢江支流,屬漢水水系,發源於大別山麓的大洪山,涢水是漢水東面最大的一條支流,流經隨州、安陸(涢水流經安陸段稱府河)、雲夢,至應城與雲夢交界的蝦咀分流,西支經漢川北部至新溝注入漢水,東支由雲夢入孝感之澴河至武漢諶家嘰注入長江。涢水主河道全長277.6公里,其中主河流經隨州境內,長194公里。涢水主要支流有均水、浪河、溠水、氵厥水、漂水,構成五大水系。1958年以前,府河木船可直航隨州環潭、安居,通航里程達249公里。此後,由於上游水庫的陸續修建,河水銳減,加上1965年漢丹鐵路的通車,鐵路、公路運輸的便利與快捷,使府河水路失去市場。木帆船僅能通航下游的安陸、雲夢境內部分航道。漢(口)丹(江口)鐵路和316國道未修通之前,鄂中北運輸主要依靠水路。經河南省中轉到古德安府境內的貨物,以及下游漢江、長江的商賈們進出該地區的貨物,均依賴府河過往的商船。
涢水河的源頭是「楚北天空第一峰」大洪山深處的白龍池。民間傳說,池中有條白龍已修煉成仙。善易和尚要將大洪山打造成佛教聖地,決定在洪山頂建99間殿宇,需要大量杉樹,人們四處砍伐也難湊夠數。白龍變成一青年上山看到這般情景,晚上托夢給工程主持善慶和尚,叫他明天在池中取木。善慶早晨起來遠眺白龍池,果然有一根根杉木從池中浮起。他立即令民工去抬,杉木源源不斷。故有此池「東連大海水,西通嘉陵江」 之說。據說在大霧及陰雨天,還能看到池中有杉木的影子。其實,現在倒影在池中的杉木不是一根根,而是一排排、一行行、密密匝匝。1958年隨縣林業局在此建立林場,引進大量的華山松、湘杉、大毛松及本地山杉,滿山松杉比比皆是,當年的傳說早已變為現實,人們蓋房再也不需白龍池供料。
說到涢水,不能不提隨州的文峰塔,古塔始建於清光緒十年,屈指算來也有一百二十多年的歷史。關於為何興建,按著當初建塔的宗旨:有鎮妖驅邪之說;有祭祀祈禱之說;至於用於紀念佛祖佛事,我看不大可能。至於鎮妖驅邪,用於鎮住涢水之中的一條興風作浪的妖龍,這一神奇的傳說,在隨縣百姓中廣為流傳。然而,我沒有找到歷史上涢水多次泛濫的憑據。還有一個傳說:李白漫遊雲夢,路過隨州,有個狂徒輕辱了他,激怒了天上的太白金星,從此,隨州人總是中不了狀元。後來,有一個文人利用天門舅舅的關系,冒充天門籍貫入京考試,中了狀元。隨州的父老為了慶祝隨州的第一個狀元,決定造一座「文峰塔」。文峰塔剛做的時候,砌不了多高就倒塌下來。砌了幾次,塌了幾次。大家一時想不出什麼好主意。一天,造塔的木匠覺得無事可干,閑得無聊,就到街上替人箍桶。他沿街高喊:「箍桶呀,箍小的有小的,箍大的有大的呀!」街頭的一個拄著拐杖的老頭問道:「箍大的,有塔那麼大的嗎?」木匠一聽,「箍塔!」一下子受到了啟發,叫了一聲「好!」連忙要謝謝老頭,老頭早走了。人們都說那是魯班。木匠忙跑回去和造塔的工匠們說了這件事。第二天,他們就叫鐵匠打了幾個鐵箍,砌一層,箍一層。就這樣,一座高高的文峰塔造成了。
❾ 幫我介紹一下隨州
隨州古稱「漢東之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風景秀麗,物產豐富,以「古、奇、美、新」而著稱,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
古----神農故里。據史籍記載和國內外專家學者考證,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氏就誕生在隨州烈山(厲山鎮),近年來隨州烈山已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問祖的聖地。
奇----編鍾故國。隨州城西擂鼓墩出土的戰國草期大型成套系列編鍾(打擊樂器),精美絕倫,價值連城,被海內外譽為世界奇跡。
美----旅遊勝地。被稱為「楚北天空第一峰」的荊楚名勝大洪山,風光秀麗,景觀奇特,為中原一絕,是國家級自然風景保護區。
新----新型城市。隨州地域遼闊,資源豐富,人傑地靈,特產眾多。經濟基礎雄厚,城市功能齊全,經濟增長迅速,是聞名全國的改裝汽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