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文化對國際商務的影響有哪些

文化對國際商務的影響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31 22:17:12

Ⅰ 如何解決文化因素對國際商務談判的影響

國際商務談判是商務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跨越國界的活動,是談判雙方就共同感興趣的商業問題進行磋商以達成共識。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談判者有著不同的交際方式、價值觀和思維方式,這就意味著在國際商務談判中了解各國不同文化,熟悉商業活動的文化差異是非常重要的。 入世後的中國,涉及國際貿易的談判與日俱增,如何進行有效的跨國談判的命題被提上了議事日程。文化差異對跨國談判而言,是極其重要而又繁瑣的變數。從交易費用的角度來看,和任何企業一樣,跨過公司要在東道國從事商務活動均需要計算下列成本:進入市場的信息成本、談判成本、締約成本、履約成本和仲裁成本。然而,有效的跨文化溝通談判可以大大節約國際交易的費用。對此,美國一位資深企業家甚至斷言:「如果能有效地克服文化障礙,美國對華投資、貿易量可以比現在增加兩倍。」 一、國際商務談判中的文化因素 國際商務談判是指處於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商務活動的當事人,為滿足各自需要,通過信息交流與磋商爭取達到意見一致的行為和過程。談判主體屬於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或地區,談判者代表了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利益。同時,它還具有跨文化性。來自不同國家或地區的談判者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談判者各方的價值觀、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交往模式、語言以及風俗習慣等各不相同,這些文化因素對國際商務談判的成功與否都將產生直接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講,國際商務談判正確的名稱應為跨文化商務談判,這種談判極少因技術或專業原因而失敗。在跨文化商務談判中,東西方民族常常會因為文化積淀、認知方式以及思維方式的不同而遭遇文化沖突。所以大多失敗是由於對外國文化缺乏了解和沒有順應國際經濟交往中的規則。既然跨文化交際在國際商務談判中起著如此重要的作用,那麼究竟什麼是文化呢? 文化是社會群體的都有特徵。文化既包括心理要素,即群體成員共享的價值觀和規范,也包括社會結構要素:作為社會交往背景的經濟、社會、政治和宗教體制。文化價值觀把注意力導向較重要或較不重要的問題,影響著談判者的策略。文化體制保持並提升價值觀和規范。文化價值觀、規范和意識形態是詮釋所處處境(這是談判,所以我應該……)和他人行為(她威脅我,所以我應該……)的共同標准。 國際間的經濟交流首先意味著來自不同文化的成員為了某一共同的商務目的相匯於一個對其中一方來說是陌生的、具有文化特性的交際環境。來自不同文化和經歷過不同社會化過程的交際雙方為了某一經濟事務進行磋商、洽談時,他們各自的行為准則通常會出現交疊現象。在這種文化交疊情境中的交流與溝通,雙方的言行不僅受到各種文化所特有的行為模式的制約,而且交際雙方也是相互影響、較量、協同和構建的互動過程。 談判的實質既可以是所取價值,也可以是創造價值。這樣,就存在兩種談判結果:分配性與整合性協議。最成功的跨文化談判產生的結果,其所達成的協議一般既是一份整合性又是分配性的協議,這份協議把增加了的資源總量分配給談判雙方。所以,跨文化談判不僅是價值索取型談判,還可以是價值創造型談判。這取決於跨文化談判者對文化的關切、處理以及對跨文化談判策略的運用。 二、國際商務談判中跨文化范疇探析 每一位談判者都有利益和優先事項,而且每一位談判者都有策略。利益是構成談判者立場基礎的需要或原因。優先事項反映各種利益或立場的相對重要性。談判策略是為達到談判目標而選定的一組綜合的行為手段。談判者的利益、優先事項以及策略的使用都受到文化的影響。 1.利益首先,利益文化范疇涉及利益與優先事項。利益是要求被提處理和被拒絕的原因它使雙方在爭端問題的立場下潛在的需要和利害關系。 文化影響自身利益與其它利益沖突時的相關重要性。世界上的人們所關心的是實現他們的目標,受到其他人的尊重,實現他們所在的社會群體的目標,以及在那些群體中反映為正面的行為方式。在個人主義文化中,自身利益通常優先於集體利益。在集體主義文化中,集體利益通常優先於自身利益。當然,來自於集體主義文化的人有自身利益,來自個人主義文化的人也有集體利益;只是說在他們自己的文化里,價值、規范和制度在文化上暗示著一致的行為。當爭端的一方來自集體主義文化,而另一方來自個人主義文化時,自身利益和集體利益有機會被互相替代。但也有可能遭受挫折和誤解,因為自身利益相對於集體利益的主要側重的差異會導致不同的結果。當與來自集體主義文化爭端方談判時不要低估了集體利益的重要性,當與來自個人主義文化的爭端方談判時不要低估個人利益的重要性。 利益解釋了為什麼一個問題相對比另一個問題重要,或者為什麼採取這種立場。但是談判對手的利益往往很難猜測。解決爭端的談判者必須准備好兩種策略來發現利益所在,直接信息策略——提出問題,以相應的方式來回答這些問題;間接信息策略——提出問題的解決提議,來自高語境文化的談判者可能會對直接問題感覺不適,因而提出建議來發現利益所在會比較好些。當了解了利益,除了放棄低優先順序利益來得到高優先順序利益外,可以達成許多類型的一致,直到利益所在能夠導向無先例的解決方法、限定期限的實驗,或者發現雙方同意進行更有效處理的基本問題。 2.權利權利是公正、合約、法律或先例的標准。爭端方用各種權利的標准來證明所提出和拒絕要求的正當性。 有些權利等標準是外在的,比如法律和經雙方就具體條款進行談判達成的合約。其他權利的標準是隱含的,比如在規范情況下對地位或年齡的尊重,以及公平的標准,比如公正和平等。外在的標準是成文的,由警察、法庭等社會機構執行的。隱含的標准融入在社會團體的文化中,由社會認同或社會排斥來加強。 以公平標准為例,作為提出要求、拒絕要求和解決爭端的正當理由,公平的基本原則擴展到跨文化領域,因為價值和規范只能擴展到社會團體的邊界。不同的文化特徵似乎適應了不同的公平標准,使人們很難知道何種權利標准在哪種文化里最為接受。 所以,使用權利標准解決爭端的成功關鍵是,要麼提出爭端另一方同意認為公平的標准,要麼提供新的可靠的信息使提出的標准看上去公平,沒有新的可靠的信息,論據不太可能有效。 3.權力權力是一種能力,藉此你可以從爭端中得到你想要的——你的要求被承認或者你的拒絕得到支持。判斷在跨文化談判中誰更有權力是復雜的,因為權力是一種通過文化進行的認知。 權力是對受控新的估計或判斷。來自平等主義文化的爭端者與來自等級主義文化的爭端者相比,較少注重地位和權威觀念。他們可能更願意打破地位的界限來提出要求,而這種界限讓來自等級文化的爭端者會因為失敗、報復或者讓當事人丟面子而產生恐懼;當來自等級主義文化的人在失去地位的情況下提出要求時,他們可能求助於同情心,提醒地位比較高的對方來負責關心地位比較低的提出要求者。當來自平等注意文化的西方人或其他爭端者在失去權力的情況下提出要求時,他們經常避免談及權力而更多地側重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談判路徑的選擇,不同談判者運用權力影響談判的結果有重要且微妙的文化差別。

Ⅱ 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行為的影響集中反應在哪些層面上

在日益全球化的經營環境中,許多商務談判都是在跨文化的環境中進行。在這時候,僅僅懂得外語是不夠的,還要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接受與自己不同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世界似乎愈來愈像個大家庭,但實際上因為文化的差異,不同國家的人們還是有很多不同點,他們用不同的眼光、不同的立場來看待這個世界,同時對貿易目標的理解和表達思想的方式都不相同。一般來說,每個人都不可避免會把自己的設想、想像、偏見和其他一些文化特徵帶到商務談判中。
文化是通過社會關系的相互傳遞從而被大家都認同的行為特徵和價值觀,它包括了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等等。文化的概念廣且復雜,它實際上包括了人們生活的每一方面,涉及到人們精神上和生理上的各種需要。國際商務談判中由於談判人員來自不同的國家,語言、信仰、生活習慣、價值觀念、行為規范、道德標准乃至談判的心理都有著極大的差別,而這些方面都是影響談判進行的重要因素。在國際商務談判中,如果不正確認識這些差別,就可能在談判中產生不必要的誤解,既失禮於人,又可能因此而失去許多談判成功的契機。如欲在商務談判中不辱使命,穩操勝券,就必須了解文化對談判方方面面的影響。
1 文化差異對商務談判思維的影響
1.1 談判的定義
不同文化的人們對談判的基本定義的理解也不盡相同。比如對美國人來說,談判是一種由呆板的報價與還價達成個交易的過程。而日本人認為談判是交換信息,發展生意關系的過程。
1.2 談判目標即是合同或關系
在一些文化中,商務人員對短期合同較有興趣,比如美國人,對他們來說,合同就是目標。然而在另一些國家中,人們更注重的是建立長久的合作關系,日本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對他們來說,簽訂合同不是談判的目標,雙方建立持久的夥伴關系才是焦點所在。所以,在談判前,商務人員要確定自己的談判目標和另一方的目標是否相符,當目標不同時,協議是很難達成的。
1.3 選擇談判代表
選擇談判代表的標准也因文化而異。通常包括:對談判主題的了解程度、資歷、家庭關系、性別、級別、經驗和社會地位。在選擇談判代表時,不同的文化選擇了不同的權重。比如在中東,要更多地考慮到年齡、家庭關系、性別和社會地位;而在美國,對談判議題的了解程度、經驗和社會地位更重要。
1.4 決定權利包括領導意志或團隊意見
在一些文化中,談判團隊的負責人有權利來做出承諾;在另一些文化中,團隊意見則是達成協議的唯一途徑。後一種類型的組織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達成一致意見,另一方對此要有精神上和時間上的准備。
1.5 團隊對個人
發揮群體的作用在確定了商務夥伴或貿易合作對象,完成商務談判准備工作之後,雙方進入實際談判,在談判桌上除交換雙方書面文書外,尚需要交換雙方的意見。通常日本企業談判代表表態總是非常謹慎。在他們看來談判代表在事先未獲得談判組其他成員就擅自提出自己的觀點是不明智的,團體內部的一致性高於一切,這反映了日本人謀求和諧一致的團體精神。所以,在征詢日本夥伴的意見時,你完全不必注意個別人的意見,應將各個獨立的人當作一個整體來對待,即使與某個談判代表人交換意見取得成功,但若其他談判成員保持沉默,仍將無濟於事。
1.6 協議的本質
因文化的不同,各國商人對協議的理解也不盡相同。美國人強調合同的邏輯性、正規性和合同的合法性;東方人則強調依靠家庭或政府聯系。中國文化習慣於迴避從法律上考慮問題,而是著重於從倫理道德上考慮問題;而大多數西方人卻恰恰相反,他們更多的是從法律上考慮問題。一旦發生糾紛,中國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贏得周圍輿論的支持。於是,很多應該利用法律來解決的問題,中國人習慣於通過「組織」、通過輿論來發揮道德規范化的作用。西方人則不同,他們對於糾紛的處置,慣用法律的手段,而不是靠良心和道德的作用,西方很多個人和公司都聘有法律顧問和律師,遇有糾紛時則由律師出面去處理。一些在中國人看來非得通過復雜的人際關系網去解決的糾紛,在西方人看來卻未必如此。
不同的簽約風格對合同的最後達成至關重要,盡管會談可能已經取得共識,但只有起草成正式文本方才達到談判的最終效果。通常日本企業傾向於簡短的合同格式,喜歡用簡單的文字來達成商談協議,這種協議合同的簽訂,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和理解的基礎之上的。
1.7 合同的形式涵蓋了概括或細節
不同的文化還經常影響到合同的形式。北美人一般喜歡一份詳盡的包括了所有可能發生的事的合同;而日本企業傾向於簡短的合同格式,喜歡用簡單的文字來達成商談協議,這種協議合同的簽訂,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和理解的基礎之上的。
2 文化差異對涉外商務談判形式的影響
對對手文化的了解可以幫助商務人員進行更融洽的交流和制定更有效的談判計劃。但是文化是一個相當廣義的概念,而且有許許多多不同的文化,沒有一個人具有和所有文化有效溝通的技巧和經驗。在涉外談判中,有以下一些常用的文化特性供大家了解:
2.1 禮儀
美國人不拘禮節。在商務往來中,美國人喜歡直呼對方的名字;而歐洲人對稱謂則要重視得多。和日本人打交道,初次會面時交換名片是個標準的禮節,要慎重而禮貌。
2.2 語言與非語言
我們在交流時的語言包括語言和非語言交流。國際商務談判大多用英語進行,而談判雙方的母語往往又不都是英語,這就增加了交流的難度。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盡量用簡單、清楚、明確的英語,不要用易引起誤會的多義詞、雙關語、俚語、成語。跨國文化交流的一個嚴重通病是「以己度人」,即主觀地認為對方一定會按照我們的意願,我們的習慣去理解我們的發言,或從對方的發言中我們所理解的意思正是對方想表達的意思。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yes」和「no」的使用和理解。日本人說的「yes」是表示禮貌的「l hear you」的「yes」,不是「l agree with you」的「yes」。實際上,「yes」這個詞的意思是非常豐富的,除了以上兩種以外,還有「l understand the question」的「yes」和「l』ll considerit」的「yes」。「no」的表達方式也很復雜。有些文化的價值觀反對正面沖突,因此人們一般不直接說「No」,而用一些模糊的詞句表示拒絕。例如,巴西人用「some what difficult」代替「impossible」,沒有經驗的談判者若按字面意思去理解,就會浪費時間,延緩談判進程。因此,我們必須盡量了解對方的文化,對方的價值觀和風俗習慣,只有這樣才能正確無誤地傳遞和接受信息。
世界上的大多數語言都是不能逐字翻譯的,不同語言交流時的身體語言和比喻手法就相差更大了。正如大家都知道的英文中的「rain cats and dogs」的正確的中文含義不是「下狗下貓」而是「傾盆大雨」。
非語言交流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身體語言。一些身體語言在一種文化中是無傷大雅的,而在另一種文化中,這個相同的身體語言可能是帶有侮辱性質的。例如,不要觸摸馬來西亞人的頭,因為馬來人認為那是靈氣所在;在義大利人面前觸摸一側的鼻子則意味著不信任;和日本人談話不要長時間盯著對方,而和法國人談話,則需要專心直視對方。
2.3 時間觀念
時間的意義和重要性也是因文化而異。在東方文化中,時間永遠在流動,所以在談判中常有延遲的現象;但是西方人注重時間觀念,他們把時間看做金錢,因此,在談判中,不喜歡無故拖延談判,中斷談判,遲到早退,他們傾向於准時展開會談,按照日程安排一步步達成最後的協議。
日本企業對談判的時間概念有獨特的理解,他們似乎把會晤和交談以謀求共識所用的時間看作是一種無限資源。因此,在討論問題時總喜歡作長時間的思考,尤其是在回答對方提問或要求時似有一種驚人的耐久力,甚至在較長時間處於沉默思考之中。但是他們參加談判入會的時間觀念卻很強,寧願早到等候,卻憎惡哪怕一分鍾的遲到。
阿拉伯人不太講究時間觀念,談判中會出現隨意中斷或拖延談判的現象,決策過程也較長。但這種拖延也可能表明了他們對對方的建議有不滿之處。
2.4 談判態度
基本上人們有一贏一輸和雙贏兩種談判態度。如果談判雙方都把談判看成雙贏的情況,那麼達成協議就是相當容易的了。但當有一方把談判看成一贏一輸的局面時,處於弱勢的一方認為對方的勝利是建立在自己的損失之上時,達成協議就有些困難了。
2.5 個人風格
個人的談判風格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隨意的。在這里,風格是指談判代表談話的方式、著裝特點和對人的稱呼方式。北美人喜歡非正式的風格,在第一次見面就直呼對方的名字;另一方面,德國人在談判中持正式的態度,稱呼對方的頭銜。當不同風格的人相遇時,可取的做法是客隨主便。
2.6 溝通方式可以直接或間接
德國人喜歡直截了當的溝通,所以他們希望對方能直接回答他們的疑問。間接語言的表達則體現在日本人的談話做事中,在雙方正式會談中,日本企業代表交談風格一般為含蓄式,即交談中的語言含有較少明確的信息,他們較多使用眼神、手勢或面部表情以及不明確的暗示,但是這些非語言溝通卻能顯示出他們的真實意圖。同理,他們對別人的這些非語言方式也很敏感。所以對方只有聯想到與某一陳述有關的上下文,並結合當時非語言溝通方式,方能充分理解該陳述的真實含義。
3 結語
跨文化談判比單一的文化環境下的談判具有更大的挑戰性。跨文化談判是一種屬於不同文化思維形式、感情方式及行為方式的談判。在談判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體現在詞語的、非詞語的、情景的、上下文的層面上等各個方面,整個交流過程可以幫助談判者克服語言的界溝而理解。因此在跨文化談判中,除了基礎的談判技巧以外,理解文化差異並確定相應的談判技巧是重要的。涉外商務談判的己方優勢首先來自於對對手的了解,並且能在此基礎上發揮自己的長處,制約對手的長處。搞好談判,除了談判者的個人氣質、談判心理因素外,在不同的文化觀念、國家制度等影響下形成的談判習慣及體現在這些習慣中的談判作風,對於談判活動的成敗,甚至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往方式和交往關系,都將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正確認識東西方文化的不同及其沖突,是十分必要的。

Ⅲ 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的影響有哪些

摘 要:伴隨著貿易的發展,文化差異對貿易的影響也越發突顯。這體現在語言、宗教、社會習慣、政治哲學、社會結構、教育等文化構成的各個層面。必須培養跨文化意識,加強跨文化商務交往能力,進行文化交流與展示,注重文化的融合和變遷,以此推動世界貿易的發展。
關鍵詞:國際貿易;文化差異;貿易擴展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歷史的積淀,同時是不同地域、不同國家和不同民族特質的一種載體。雖然歷史的進程中不同文化也相互影響和滲透,但是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卻依然保持了各自獨特的一面。因此,文化具有差異性,一種文化認為是至關重要的東西,對於其他文化來說,就可能並不會受到如此的重視。但隨著世界經濟結構的變化和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國際貿易不斷發展,並且不斷深入。可是伴隨著貿易的發展,文化差異的影響也越發地突顯。世界貿易中文化差異的存在已影響到國際間的貿易活動。

一、文化差異的類型及其影響

1.語言的差異。語言是人類所特有的用來表達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種特殊而又普遍的社會現象。語言是文化的根本。每一種語言都有其特殊的文化內涵。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開展國際間的貿易活動,不同語言之間的交流轉換是必不可少的。但由於文化差異的存在導致了不同語言之間交流轉換的困難,從而影響到了國際商務交往。

通用汽車公司的廣告語:「身在比利時」(BodyinBelgium)譯作法蘭克斯語則為「漁夫旁的屍體」 (CorpsebyFisher)。一個非常有創意的廣告因為語言的差異導致了拓展市場的不利。同樣,一巴西的航空公司有則廣告說她有一個「很舒適的機艙」(comfortablerendezvous),但將此換作葡萄牙語則為「非法的性服務場所」(aroomforillicitsexualen counters)。由此可見,語言對國際貿易的開展具有很大的影響。

2.宗教的差異。宗教是一種社會現象和社會行為,它包括指導思想,組織,行動,文化等方面的內容。宗教是一種對社群所認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風俗的教化,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自從人類成為一種群體活動的生物,成為具有社會性的群體以來,宗教就是作為具有培養和加強人的社會性作用的一種重要的社會行為而成為社會的必需。

因此作為意識形態層面的宗教,也對國際貿易的運行產生影響。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和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宗教信仰。世界上的主要宗教有猶太教、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儒教、道教、神道教、本教、錫克教、瑣羅亞斯德教等。所以在國際交往中應注意不同的宗教信仰,如日本人多信奉神道教,阿拉伯國家多信奉伊斯蘭教,英國人絕大多數信奉基督教[1]。

一國際公司在卡達進行談判時,由於負責人忽略宗教因素,基於對成功的信念,攜帶了白蘭地准備在儀式上與同事慶祝,結果他不但被嚴謹的回教國家裡的一個對習俗虔誠的男子立刻趕走,而且使公司成為了不受歡迎的公司。就是這樣一個文化細節上的失誤,導致了貿易合約的損失。

3.社會習慣的差異。社會習慣是在長時期里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它不僅會影響到消費者的消費價值觀,而且會影響到人們的工作和思維模式。隨著國際貿易的不斷深入,帶動了跨國公司的發展。一個成熟的跨國公司必定是一個了解目標國文化的公司,一個注重文化差異的公司。

希爾頓酒店是世界著名的酒店,重視社會習慣的差異是其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希爾頓強調每個酒店必須要有個性,針對其所在地區或國家市場的需要,來進行具有個性的裝潢和服務。同時鼓勵廚師利用當地的原料作出具有地方風味的飯菜[2]。

同樣,跨國公司的成功運作還需尊重當地的工作模式。一個北加州廠商收購了英國伯明翰市一家公司,希望藉此打開歐洲市場。但在接管公司後不久,美國的管理人員就准備矯正下午茶點的休息時間問題。在英國,每人可以有半小時的下午茶點時間,然而管理層希望將此縮短為十分鍾。結果是工人們罷工,最終該公司倒閉。所以在國際貿易中,如果對海外工作的文化現實反應遲鈍將會招致悲慘的後果。

4.政治哲學的差異。政治是上層建築領域中各種權力主體維護自身利益的特定行為以及由此結成的特定關系。它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一定時期產生的一種重要社會現象。政治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都有重大影響和作用。國際貿易由於是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開展的,因此必然要受到政治哲學的影響和作用。

在國際貿易中,由於各國國情不同、政治因素不同,對商品的包裝材料、結構、圖案以及文字標識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如阿拉伯國家規定進口商品的包裝禁用六角星圖案,因為六角星與以色列國旗中的圖案相似。由此可見,只有認識到政治上的不同,了解相關的歷史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促進外貿出口。

5.社會結構的差異。社會結構是某一社會制度的基本成分之間有組織的關系。社會結構包含社會分層,並且伴隨著階級等級和種性等級。社會結構極大地影響著國際貿易的運行和跨國公司的目標市場定位。

麗晶集團根據目標顧客年齡層次的不同,作出了准確的市場定位,對酒店進行了不同的裝潢設計。設在紐約的MAYFAIR酒店,其建築風格主要吸引有較強安全意識、保守、傳統的老年顧客,而紐約麗晶酒店則具有現代的氣息,吸引年輕、好動的商務旅行者[2]。

俄羅斯國民的支出結構方面,各個階層存在著明顯的區分。比如中產階級上層,他們很少在食物、醫療服務、招待客人方面節省開支,去國外觀光旅遊及教育旅行也無疑是屬於上層人士的支出,建築或購買房屋、成年人健康服務及教育服務則屬於上層及中層人士,盡管一些項目的數量比例相差一倍或至少1/3以上。而中產階級下層在服裝、鞋類、日常生活服務、文化娛樂、休假旅行等方面都要節省開支,中層則常常節約休假的開支。在使用物品的分化方面,其意義並不在於是否擁有物品本身,而更多表現為品牌和價格上的區別。因此,開展國際貿易活動一定要准確把握目標市場的社會等級結構,進行有針對性的生產,使用不同的營銷策略。

6.教育的差異。教育作為文化的一個分支,通過改變一個國家的比較優勢或營銷方式影響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貿易往來。如果一國國民的整體受教育水平和程度較低,則其比較優勢更多地向勞動力密集型傾斜。但若一國重視教育,公民受教育水平較高,則該國技術先進、創新能力強,比較優勢主要為技術密集型或資金密集型。

同樣,教育也影響著營銷方式。一方面,對於實施營銷策略的公司來說,員工的教育培訓對於公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世界著名的跨國公司,如沃爾瑪、通用電氣、IBM等都非常重視員工的教育培訓,甚至建立專門性的學校培養自己的管理人員。另一方面,對於營銷策略的接受者即顧客來說,不同教育層次的顧客其需求不同,因此開展國際貿易活動時就應制定不同的營銷策略。

二、應對國際貿易中文化差異的建議

1.培養跨文化意識。跨文化意識是指商務人員對文化差異的理解並作出適當反應的一種商務意識。換言之,反映國際貿易者本土文化的價值觀的行為標准已不能滿足跨國公司發展的需要了。國際化的企業運作的各個環節,如國際營銷、人力資源管理、激勵機制等都需要較高的跨文化意識。因此,從事國際貿易的人員必須擁有基本的跨文化意識。

2.掌握跨文化商務技巧。跨文化商務交往中應當具備的能力有對文化和組織的理解力、適應能力、建立關系能力、系統和多視角的思維能力、態度、敏感性、語言能力、文化影響下的決策能力、外交能力和跨文化能力[3]。這些能力與國際貿易的成功與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然而這些能力需要在商務環境中得到磨練,實踐經驗和大量的在職培訓起著很大的作用。因此對於在職人員來說,應該加強相關能力的培訓;對於接受高等教育的商務人才來說,應加強跨文化商務交往意識的培養,同時學校應提供相關的課程以及實踐機會。

3.在策略制定上注重文化的融合。一個跨國公司跨國投資經營時,往往需要融合三種文化:自己國家的文化、目標市場國家的文化、企業的文化。只有注重文化的融合,才能深入地適應市場,進而拓展市場。肯得基早期推出了「墨西哥雞肉卷」,在該產品投入市場後不久,肯得基又推出了一款融合了中國文化的「老北京雞肉卷」,該產品添加了中國傳統的甜面醬、蔥絲等原料,因此銷量可觀。同樣,摩托羅拉公司制定的中國投資戰略強調管理本土化、配套產品國產化。同時還大力支持中國的公益事業,因而在中國市場上獲得成功[4]。

4.加強文化交流與展示。進行多層次、多形式的文化交流與展示,是一個了解文化差異的有效途徑。它不僅有利於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還有力地推動了經貿合作,已成功舉辦的中法文化年就是一個展示文化、交流文化的平台。2006年我國對外文化交流內容和形式不斷創新,「相約北京」聯歡活動、上海國際藝術節、武漢國際雜技藝術節等項目已經形成品牌,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四海賓朋。繼中法互辦文化年之後,中俄互辦「國家年」再次掀起兩國文化交流的熱潮。駐法國、德國、模里西斯等中國文化中心工程進展順利,成為文化交流的亮點。

5.在國際貿易中注意文化的變遷。任何文化都不是一灘死水,隨著時代的變化,文化也在不斷地發展,不斷地變遷。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然而咖啡文化則相對受到冷落。但改革開放以來,在過去被認為是「小資情調」的咖啡文化開始大舉進入中國,咖啡吧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大街小巷,咖啡也進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所以,國際貿易者必須適時改變貿易策略,以適應文化變遷後的新特點。

貿易全球化和自由化使跨國公司越來越多,這意味著企業更需要跨文化的管理。然而文化的差異已影響到國際間的貿易活動,這體現在文化構成要素的各個層面,尤其是意識形態方面。為進一步推動世界貿易的自由發展,促進貿易環境法制化、規范化,我們應進行國際性的文化展示與交流,在國際貿易策略制定上注意與當地文化的融合,進行多種方式的文化培訓,培養跨文化管理人才。

Ⅳ 論敘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貿易的影響

文化差異對我國國際貿易的影響

(一)語言文字對我國經濟貿易的影響

文化的本源在於語言,語言是世界上最廣泛、最能傳達思想的工具,也是一個地方重要的文化特徵,有它與眾不同的文化內涵。在國際經濟貿易中,各國語言的相互碰撞,相互轉化,成為達成交易的必經途徑。故能夠精準譯出他國語言成為了該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由於語言內涵的差異,語言的轉化常常碰壁。一旦轉化人員不能理解該地的文化內涵,語言精髓,便不能精準的甚至錯誤的譯出對方的語言,造成雙方的誤解,給國際經濟貿易帶來阻礙。從本質上探討,同一語句、同一文字、同一發音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語言語境。它所表達的意思各有所異。比如:大眾的「標志」,用浙江話來發音則是「婊子」。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很多企業家忽略了此差異,造成了自食苦果的尷尬處境。可見語言文字在國際經濟貿易中的重要之處。只要轉化語言人員能夠下功夫了解他國語言文字、文化氣氛特點,對意思的表達上多加揣摩,便能促使國際經濟貿易的成功。

(二)文化風俗對我國國際貿易的影響

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文化風俗,都是這個國家在幾百年的形成過程中逐漸產生發展的。故它具有長期性和難以改變性。文化風俗的不同使國際貿易難以在本土市場上興盛繁榮。不同國家地區的人對一個產品具有不同的感覺和嚮往。在產品創造與人們需求沖突時,企業不能及時考慮到其中問題所在,故資金在沒有收益的花費中慢慢失去了優勢,企業也就不明真相的死在異國他鄉中。我國主要推崇集體主義,和日本一樣,在危機時候,在解決事情時更傾向於集體想辦法解決,而對比西方國家,美國更擅長於個人主義,更願意在個人的能力內解決問題,如果跨國企業不能了解各個國家不同的人本思想,則在國際貿易的發展中就難以取得一席之地。

Ⅳ 國際商務談判有什麼文化差異

國際商務談判中,遇到的突出問題之一就是文化差異會影響國際商務談判。那麼,文化差異具體對國際商務談判都有哪些影響呢?如下,與您分享相關專業人士對此的盤點及解讀:
國際商務談判的特點之一是多國性、多民族性,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談判人員在語言溝通、思維方式、決策過程和談判風格等方面有著顯著差異,正是這種文化上的差異從而導致談判陷入僵局甚至失敗。因此,在國際商務談判中,除了掌握基本的談判技巧外,了解文化差異對談判活動可能造成的影響並做出充分的准備十分重要。
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如下六大方面:
(一)文化差異對談判組織的影響
1、文化差異對談判班子選擇的影響。文化是影響談判班子組成的重要因素,不同國家在確定談判人員的選擇標准、數量、分工等方面有所不同。如美國是權力距離相對較小的國家,在選擇談判成員時往往比較注重口才、專業水平、推理能力,而與談判者在公司的地位無關。而日本是權力距離較大的國家,在這里地位象徵非常重要,所以所選擇的談判人員一般除了具備一定的社交能力外還擁有一定的地位和職務。因此,同日本人談判時在選擇談判人員方面要遵循對等的原則,即所派談判人員的身份和地位應該與對方談判代表的身份和地位相當,否則,即被認為是對對方的不尊重。另外,日本婦女在社會中的地位較低,所以遇到正式談判,一般不宜讓婦女參加,否則他們會表示懷疑,甚至流露出不滿。
美國談判人員有著與生俱來的自信和優越感,因此他們在談判人數的確定上充分體現了精乾的原則,談判班子較小,只有少數的幾個人組成。而日本的談判班子一般較大,以表示重視、便於職能分工。人數少,在日本人看來表示不夠重視,缺乏談判的誠意。而在美國人看來,人多表示能力不足,缺乏自信。律師在談判中的作用也受到文化的影響。
美國人的法制觀念根深蒂固,律師在談判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凡遇商務談判,特別是談判地點在外國的,他們一定要帶上自己的律師。而在日本談判團里一般不包括律師,日本人覺得每走一步都要同律師商量的人是不值得信賴的,甚至認為帶律師參加談判,就是蓄意製造日後的法律糾紛,是不友好的行為。
2、文化差異對時間觀念的影響。美國談判人員重視效率,喜歡速戰速決。因為美國經濟發達,生活、工作節奏極快,造就了美國人信守時間,尊重談判進度和期限的習慣,因此他們要求快速成交。在談判中他們希望盡可能減少繁多的儀式盡快進入正題。日本人非常有耐心,一般不願率先表明自己的意圖,而是耐心等待、靜觀其變。在談生意時,拖延戰術是日本人常用的一個「武器」。他們會迫使對方漸漸失去耐心,一旦知道談判對方有截止期限,他們會更加從容不迫地慢慢談。
(二)文化差異對談判方式的影響。
一般來說,談判有橫向和縱向兩種方式。
橫向談判是採用橫向鋪開的方式,即首先列出要涉及的所有議題,然後對各項議題同時討論,同時取得進展。
縱向談判則是確定所談問題後,依次對各個議題進行討論。
在國際商務談判中,美國人是縱向談判的代表,傾向於以具體條款開局,對美國人來講,一次交易過程實際上就是針對一系列的具體條款而展開一系列的權衡和讓步。而法國人是橫向談判的代表,傾向於以總條款開局,對法國人來講,談判就是先就總條款達成一些共識,從而指導和決定接下來的談判過程。
(三)文化差異對溝通過程的影響
1、文化差異對語言溝通的影響。溝通方式因文化而異。有些地方人們多採用直接或簡單的溝通方式,有些地方多採用間接或復雜的方式。美國人辦事乾脆利落,不兜圈子。正是因為美國人具有這種乾脆的態度,與美國人談判,表達意見要直接,「是」與「否」必須清楚。日本人非常講面子,他們不願對任何事情說「不」 字。他們認為直接的拒絕會使對方難堪,甚至惱怒,是極大的無禮。所在在同日本商人談判時,語氣要盡量平和委婉,切忌妄下最後通牒。另外,不要把日本人禮節性的表示誤認為是同意的表示。日本人在談們中往往會不斷地點頭並說:「哈依!」這樣子常常是告訴對方他們在注意聽,並不是表示「同意」。
2、文化差異對非語言溝通的影響。文化差異對談判過程的影響還表現在非語言的溝通中。談判者在形體語言、動作語言的運用上有著巨大的差異,甚至同樣的動作語言傳遞著截然相反的信息。例如,絕大多數國家都是點頭表示贊成。但在印度等國一面搖頭,一面面露微笑以示肯定。再如,拇指與食指合成一個圓圈,對美國人來說表示「OK」,而日本人看來代表「錢」,對突尼西亞人來說是極端的挑釁行為。此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間,當他人侵入私人空間時,我們會變得極端不安。但這一「私人空間」的范圍卻因文化而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強調個人主義的文化比強調集體主義的文化需要的個人空間大。如,阿拉伯人與他人交談時喜歡站近些,他們之間的間距不到0.5m,而美國人之間比較舒適的距離要寬的多,將近1m。但對中國人來將通常是0.5~1m。
(四)文化差異對決策方式的影響。在談判中知道對方誰具有做出評價的權力,決策是怎樣做出來的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是影響決策方式的一個重要因素。決策方式總體上可以分為兩種: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在美國,採取自上而下做出決策,談判的主要負責人具有完成任務時決策的所有權力和精力,這樣就可以盡快完成談判。而在日本,強調共同參與和群體決策,所有成員協商一致,自下而上集體決策,所以日本人做出一項決策要花費很長的時間。
(五)文化差異對協議形式的影響。文化因素同樣影響雙方達成協議的形式。一般來講,美國人傾向於一種非常細致的合同,要求它能解釋所有可能情況發生後的結果,這是因為他們認為交易本身就是合同,談判者應該能依據合同解釋任何因素變化後應該怎樣做,注重合同條款的嚴密性和完整性。而在日本和中國,則更傾向於一種總體化的合同,因為他們認為談判本身是建立一種良好的關系,如果有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雙方應依據相互的關系而不是合同來解決。因此,有時候如果美國人在談判桌上追究太多的意外情況,其他國家的談判者就會認為他是出於對雙發合作關系的不信任。
(六)文化差異對人際關系的影響。西方社會的基礎是以市場交換和市場競爭為主要特徵的現代市場經濟,在這種社會中,人們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在這種社會中形成的人際關系主要是利益關系,遵循公事公辦的規則,而人情關系則十分淡漠。生意歸生意,朋友歸朋友,公私分得很清楚。而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東方文化則更具有「人情味」,人際關系網的建立往往在談判中發揮關鍵作用,人們之間不主要以利益交換為基礎,更重視非經濟性資源的人情關系,所謂「買賣不成仁義在」。如與日本人進行第一次洽談,首先應進行拜訪,讓本公司地位較高的負責人拜訪對方同等地位的負責人,以引起對方的重視,將有利於接下來的正式談判。

Ⅵ 中西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有什麼積極影響

(一)有利於語言及非語言談判策略的使用,促進雙方文化交流。

在國際商務談判中,談判各方除了用口頭語言來交流外,還通過手勢﹑面部表情等等身體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由於文化的差異,身體語言的表達方式和其含義有所不同。談判人員以非語言的、更含蓄的方式發出或接受大量的、比語言信息更為重要的信息,而且所有這類信號或示意總是無意識地進行的。
因此,中西文化差異讓人們能夠積極主動的了解對方的文化,從而使用相應的語言及非語言談判策略。

(二)有利於選擇不同的談判風格,促進談判風格的多樣化。
談判風格是談判者在談判活動中所表現的主要氣度和作風,談判風格體現在談判者談判過程中的行為、舉止和控制談判進程的方法、手段上。談判者的談判風格帶有深深的文化烙印。文化不僅決定著談判者的倫理道德規范,而且影響著談判者的思維方式和個性行為,從而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談判者形成風格迥異的談判風格。
因此,中西文化差異讓人們能夠積極主動的了解對方的文化背景,選擇不同的談判風格。

(三)有利於在談判中掌握與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商務談判技巧,提升自身軟實力。
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性格和行為,形成不同的談判風格。不同的風格主要表現在談判過程中的行為、舉止和實施控制談判進程的方法、手段上。在東西方商務談判過程中,文化背景的差異、不同的文化心態、風俗習慣等,往往被很多人忽略,而常常正是文化因素的影響,決定了商務談判活動的成敗。在進行談判時,各個民族都是平等的。無論對手所處的文化環境看起來有多麼不可思議或無法理解甚至荒謬,談判時都應該彼此尊重。
因此,中西文化差異讓人們能夠積極主動的了解對方的文化,學習不同的談判技巧。

衍生知識點——中西方文化差異:
一、 理性與感性
西方文化是一種契約文化,其談判代表在談判桌上表現出的是一種理性而剋制的談判風格,談判往往直奔主題,直截了當的闡述自己的利益訴求及支撐理由;中國文化是一種傳統的儒家倫理文化,講究尊卑有序,中國公司的談判代表在這種文化中耳濡目染,其談判風格表現為謙虛謹慎中庸、迂迴而婉轉,盡量避免不和睦的談判語言對雙方合作造成隔閡。
這樣以來往往兩輪談判下來,中國公司對外國公司的談判底線已經有了充分了解,外國公司對中國公司的談判底線卻霧里看花,摸不著頭腦。時間一久,外方對中方的談判效率及合作誠意難免頗有微詞。
二、具象與抽象
西方文化是一種「解剖」的、具象的文化,這種文化盡量將事物條分縷析,用人的理性務求精準的探求萬事萬物包括人自身。這種解剖式的文化反映到國際商事交易上便是合約條款盡量完善,細節性操作性的規定復雜而極富邏輯性,一份合同長達四五百頁是常有的事兒。這么詳盡的合約在談判時必然費時費力,但他們往往認為現在透徹詳盡的協商合作的細節對於將來充分全面履行合約是有利的。
中國文化則截然相反,中國文化神秘而抽象,「有物天成,先天地生」,中國文化歷史悠久難免根深蒂固。這種抽象的文化反映到國際商事交易中則是契約盡量的模糊而靈活,差不多就好,恨不能「此時無聲勝有聲」。對於所談判合約的可行性、操作性難免照顧不周。
中西文化抽象與具象的差異在雙方商業利益的考量上也有十分明顯的表現:西方國家的公司經常將各類法律文本的期間、期日、質量、計量等條款數字化,一項交易商業利潤的多寡往往有十分精確的計算,可謂尚未實行,已是勝券在握;中國公司對數字並沒有那麼精準的預估。
國際商事交易具有跨語言文化、跨法域、周期長、監管難等特點,在這種情形下,對交易的安排盡量嚴謹、完善是十分必要的。
三、個體與集體
「Indivialism」個人主義是西方文化的標簽之一,在談判中他們的談判成員在注重團隊合作的同時,對個體的差異與重要性有充分的尊重。在談判中每一個談判成員都有自己明確具體的分工:無論職級高低,對於技術問題則交給技術談判代表,法律談判代表不會去越俎代庖,對於法律問題,談判負責人不會去指手畫腳。客觀的講,這種尊重專業人士專業判斷的價值觀是中國企業所缺乏的。信奉個體主義價值觀的外國人在談判中常常以自我為中心,談判語言直截了當,採用各種技巧來說服對手,從而達到自己的談判預定目標。
中國崇尚儒學,重視集體利益的表達,強調協同行動,服從權威。這種文化在談判時強調個人服從集體,會顧全大局而放棄自己的一些建議。在團隊的分工上也沒有那麼明確,大家凡事你一言我一語,還沒說服對方,常常自己團隊內部就產生了分歧。集體主義的好處則是可以匯聚群體的智慧。
四、 法治與德治
西方人講規則,重法治。在中外雙方合約的履行發生糾紛時,往往從合同本身的約定及國際商業慣例出發,採用法治手段、法律思維,聘請專業律師按照法定及約定程序處理糾紛;中國人講倫理,靠德治。在合約的履行發生糾紛時,往往從倫理道德角度考慮,通過政治及輿論手段給對手壓力,往往將商業糾紛政治化、民族化、情感化。
法治是規則之治,丁是丁,卯是卯;德治是倫理之治,講的是臉面,不看僧面看佛面。於是在國際交易中難免有誤解,極端情形下,外國人怪中國人不可理喻,不懂國際商業常識(common sense),中國人講外國人不近人情,不懂人情世故。
國際商事交易通常涉及眾多的商業慣例,這些慣例是各國在多年參與國際商事交易中約定俗成的共同規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作為後起之秀,更多的參與到國際貿易中來,也參與了部分國際商業慣例的制定,但與西方先進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對規則的熟悉程度、國際人才儲備等方面尚有諸多不足。在與對手打交道中難免吃虧。

Ⅶ 文化意識在國際商業交易中有多重要

文化元素在國際商務活動中滲透,並對其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各國文化意識差異,存在於一切的國際交往之中,能否消除文化差異,避免文化沖突,是能否順利開展國際商業交易的關鍵因素。
意識就是對認識的認識。文化基本上是群體的認識。文化意識就是對群體認識的認識。
人認識自己容易,意識自己難。文化也是一樣,認識容易,意識難。
難就難在意識是對已有認識的觀照,認識不足或不成熟就無法對它進行觀照。
文化不是文物,文物是文化的產物或外表。文化和人群一樣,是生活體或能量群。
文化是隨著群體不停成長的,文化不會失去自己的認同。文化內的陰陽一直互變著。
新增了國際貨物貿易、在非市場經濟國家做生竟、在發展中國家做生意和進出口法規幾章。特別強調了由美國認可的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這一*新版本已經得到實質性的改變,反映了自1988年以來的變化,包括《單一歐洲法令》、《1988年綜合貿易和競爭法案》、非市場經濟的改變以及在西半球根據《美國自由貿易協定》和對《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所做的創始工作向更大的經濟一體化發展 [1] 。
《國際商業交易法概要》是由三位合作者在前兩版作者的基礎上寫成的。新增了國際貨物貿易、在非市場經濟國家做生竟、在發展中國家做生意和進出口法規幾章。特別強調了由美國認可的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
這一*新版本已經得到實質性的改變,反映了自1988年以來的變化,包括《單一歐洲法令》、《1988年綜合貿易和競爭法案》、非市場經濟的改變以及在西半球根據《美國自由貿易協定》和對《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所做的創始工作向更大的經濟一體化發展。

閱讀全文

與文化對國際商務的影響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