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安陽殷墟簡介 安陽殷墟的介紹
1、安陽殷墟,原稱「北蒙」,是中國商朝後期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現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2、20世紀初,殷墟因發掘甲骨文而聞名於世,先後出土有字甲骨約15萬片。
3、1961年3月被列入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7月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20年3月20日,安陽殷墟景區恢復對外開放。
Ⅱ 殷商文化的文化遺產
河南安陽殷墟是中國古代殷商王朝的都城遺址,也是世界文明古國中最著名的古都之一。
興建殷墟博物苑
為了保護和展示殷墟文化的風采,早在1987年,安陽市就興建了殷墟博物苑,近年來又不斷增建婦好墓、車馬坑等附屬建築,以恢復其原數千年前的歷史面容。
博物苑位於安陽市西北郊的小屯村,坐落在殷商王朝的宮殿遺址之上,是安陽最重要的一處文物景觀,被中國政府列為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
安陽殷墟為中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華民族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和被譽為「世界青銅鼎之冠」的司母戊大方鼎都是在這里出土問世。
「在1899年『一片甲骨驚天下』時,殷墟就已知名中外,」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楊錫璋告訴記者。「殷墟博物苑能使人們直觀了解和認識殷墟。」
弘揚殷商文化
楊錫璋介紹說,1928年開始的殷墟考古才真正打開了這座地下博物館的神秘大門,中國近代考古學也由此誕生。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經過幾代學者的發掘與研究,在這里發現了商代晚期的宮殿群、王陵大墓、居民和宗祠、手工業作坊、車馬坑等眾多古跡,出土了數以萬計的甲骨文、青銅器、玉器、寶石器、陶器、骨牙器等眾多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物,以甲骨文和青銅器為代表的殷墟文化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在2001年「中國二十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評選中,殷墟的發現與發掘名列榜首。楊錫璋認為,殷墟所蘊藏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自古以來就對華夏子孫有著神奇的凝聚力和激勵作用。
安陽移民
安陽市委副書記趙微說:「我們要利用好殷墟文物,繼承優秀文化遺產,創造出更加燦爛的新文化。」為建造博物苑,安陽全市上下付出了很大心血,特別是小屯村的村民。
以最早出土甲骨文而聞名世界的安陽小屯,耕地原本就少,村民且有「戀土」習俗,輕易不願離鄉背井。但為了確保工程用地,安陽市政府在這個村劃出了21萬平方米的拆遷區域,要求區域內的村民遷到距離該地較遠的地方安家落戶。
駢秀如原為小屯村村民,不久前拆遷到了安陽市體育場附近。她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我沒有文化,但很為身邊有這樣的古文化而自豪。打心裡說,我們不願意離開先民們生活過的地方。但為了吸引更多的人來殷墟參觀,讓他們更好地了解先祖創造的文化,我們做點犧牲值得。」
她說:「政府也很為我們著想,拿出很高的拆遷費幫我們安家。想想越來越多的人會來看殷墟,心裡就覺得透亮。這也算是我們為保護殷墟和弘揚殷墟文化對國家所做的一點貢獻吧。」
Ⅲ 安陽都有哪些歷史文化
安陽是我國八大古都之一,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攸久,文化遺存眾多,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3處。殷墟是甲骨文的發祥地,安陽古城是安陽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祖國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安陽最能引人入勝、最能打動人心、最值得細細品味的東西,是在這個城市中曾經輝煌的殷商文化以及因此而形成的安陽獨特的人文魅力。1、殷墟:以歷史文化為底蘊,使之具有原真性、可讀性和可持續性,逐步將殷墟建設成為全面展示殷商文化的世界文化遺產和文化旅遊相結合的大遺址公園,把殷墟作為一個保存完好、環境古樸自然、歷史信息豐富生動、文物遺址和出土文物均被真實有效保護、給人啟迪、供人欣賞的古老文明遺址,世世代代傳續下去。總體構思為:一河、三區、五景,即以洹河為紐帶,依託宮殿宗廟區、王陵區、後崗區,形成五個景點組團:入口標性景、殷墟博物苑、王陵遺址展示、洹河綠化帶和周圍整治。
2、古城:既繼承與發揚古城的整體歷史文化風貌,又便於開發、改造、創新,體現時代要求,實現傳統風貌的延續和城市可持續發展。以保護古城格局、傳統街區、典型傳統民居、文物古跡、坑塘、古樹名木、空間輪廓和整體環境為重點,突出傳統風貌、地方特色,以保護為基礎,實現古城的有機更新和傳統風貌的繼承和延續。將來的安陽古城,城隍廟、高閣寺、郭朴祠、許三禮祠堂、鍾樓、文峰塔、天寧寺與倉巷街傳統街區,東、南、北大街,唐子巷等歷史街區渾然一體,環城河清徹宜人,兩岸綠樹成蔭,景緻優雅,展現出安陽明清古城的歷史風貌。
Ⅳ 殷墟文化所代表的文明有哪些特點
首先,根據考古發掘結果,遠在公元前第二個千年後期,小屯殷墟已是一個典型的都市式城市。這里的中心區有幾片夯土地基。其中較大的一座寬8米,長近30米。小屯及其附近,有鑄銅、制陶、制玉石器、制骨等手工業作坊。當時手工業不僅已經和農業分工,並且已經相當發達,集中於城區。中心區有祭殉坑,當為房屋奠基及祭祀鬼神時的犧牲品。占卜是一種宗教活動,甲骨片刻辭後貯藏在坑穴中,近似於後世的檔案。在小屯村西約200米處,發現南北向的一條灰溝,已探出的部分達750米,溝寬7~21米、深5~10米。據推測,它可能是王室周圍的防禦設施。離小屯約2.5公里的西北崗帝王陵墓的墓地,有亞字形大墓8座,其中最大的一座墓,墓室面積330平方米,加上4個墓道,總面積達1800平方米,深度在15米以上。墓中及附近埋有殉葬的人,少則數十,多的可達一二百人。近年來,在殷墟西區陸續發現1000多座小墓,一般長度只2~4米、寬0.8~1.2米、深2~3米,其規模比起大墓來,相差很大。隨葬豐儉相差更大,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社會中階級和等級的分化程度,以及當時的葬制習俗。
值得大書特書的是,在大量殷墟遺物中,如陶器、青銅器、玉石、甲骨上,都曾發現過文字。尤其是刻字甲骨出土最多,已發現的達16萬片以上,單字達4500個左右。如前所述,在二里頭的陶片和二里崗期的骨片上,現已發現了類似殷墟甲骨文的刻字,表明這時已經出現文字。如果再往前追溯,仰韶文化的刻畫符號和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的陶文,可以說是中國文字的前身。而商代的文字制度,是用漢代所謂「六書」的方法,以記錄語言。它已成熟到足以記錄史事,包括帝王及臣僚的名字,戰爭、祭祀和狩獵等的事跡,史事發生的月日和地點。這表示小屯殷墟文化已進入歷史時期,不僅只是有了文字而已。甲骨文字乃是殷墟文化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它標志著小屯期的殷墟文化已是一種高度發達的文明。
此外,殷墟文化還有一些獨有的特點。例如,殷代玉石的雕刻,尤其是玉器,便是這種特點之一。婦好墓中出土的玉石器達750餘件,其中絕大多數是玉器。這是迄今發掘出來的數量最大的一批玉器,而且品種眾多,雕刻也很精美。它們在製作技術上表明人已有熟練的操作水平;而造型和花紋方面,許多都是頭等的美術品。這些花紋和殷墟銅器的花紋,有很多的共同點,都是殷墟藝術的重要的表現。殷墟又出土了許多骨雕和象牙雕刻,它們的花紋也是和殷墟銅器上的相類似。婦好墓出土的一對鑲嵌綠松石的象牙杯,便是這一類中的突出的精品,實屬前所未見。精湛奇巧的琢玉工藝,經過前期的發展,至殷墟時期大放光彩,成為上古世界的藝苑奇葩。
殷墟文化還有一特點,那就是制陶業的發展。這主要表現在灰陶占絕對優勢。它代替紅、褐、黑陶而成為主要陶系。其發展的另一表現是刻紋白陶的出現和原始瓷(即加釉硬陶)的燒造。後者當為長江下游地區的發明,從二里崗期開始傳到中原,至小屯階段日見流行,成為小屯陶器群的一個組成部分。質地堅硬、實用美觀的釉陶,開漢代以來享譽全球的中國瓷器之先河,成為中華文明的特點之一。
總之,商代殷墟文化確實是一個高度發達的古典文明,具有都市、文字和青銅器三個要素。同時,它又充分顯示出中華文明獨有的個性和特殊的風格,具有自身色彩的特殊性。
總之,華夏文化源遠流長,各種文化在中華大地上爭妍競秀,相互影響,交織成一幅絢麗多彩的圖畫,孕育著獨特而又古老的中華文明。
Ⅳ 殷墟出土的文物都有些什麼
關於奴隸社會時期一般的雕塑製作,屬於商代的,河南省安陽殷墟一地就很豐富,其他如偃師、鄭州各地的商代遺址中,也有少量的陶塑動物出土。在殷墟出土文物中,有石雕、玉雕和陶塑各種人像、鳥獸以及虎紋磬等。
Ⅵ 安陽殷墟中出土哪些遺跡
殷墟有宮殿宗廟區、王陵區和眾多族邑聚落遺址、一般墓葬區、手工業作坊區、平民居住區和奴隸居住區、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鑄銅遺址、制玉作坊、制骨作坊等眾多遺跡,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甲骨文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
古老的洹河水從城中緩緩流過,城市布局嚴謹合理。從其規模、面積、宮殿的宏偉,出土文物的質量之精、之美、之奇,數量之巨,可充分證明它當時不僅是全國,而且是東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Ⅶ 安陽殷墟遺址有怎樣的文化價值
安陽殷墟遺址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甲骨文的發現和殷墟發掘,確證了我國商王朝的存在,重新構建了我國古代早期歷史的框架,使傳統文獻記載的商代歷史成為信史。在殷墟先後發現了110多座的商代宮殿宗廟建築基址、10多座王陵大墓、洹北商城遺址、2500多座祭祀坑和眾多的族邑聚落遺址、家族墓地群、手工業作坊遺址、甲骨窖穴等。殷墟內有數量驚人的甲骨文、青銅器、玉器、陶器、骨器等精美文物,全面系統地展現出3300多年前我國商代都城的風貌,為這一重要的歷史提供了堅實證據。
Ⅷ 安陽殷墟出土了哪些文物
[編輯本段]甲骨文照亮煌煌中華
如果說鑽木取火標志著人類告別了茹毛飲血的野蠻歲月,那麼文字的出現就意味著人類走出了結繩記事的洪荒年代。甲骨文的發現,是照亮中華文明的一盞明燈。
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徐廣德說,甲骨文不僅僅是一個文明的符號、文化的標志,它印證了包括《史記》在內的一系列文獻的真實,把有記載的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了近5個世紀。
在世界四大古文字體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為代表的中國古漢字體系,歷經數千年的演變而承續至今,書寫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史。
目前,殷墟共出土甲骨15萬片,單字約4500個,其中約有1500個單字已被釋讀。3000多年以來,甲骨文雖然經過了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不同書寫形式的變化,但是以形、音、義為特徵的文字和基本語法保留至今,成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塊字,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審美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走遍華人社會,即使方言難以交流,方塊字寫在紙上,一目瞭然——親不親?文字根!
[編輯本段]青銅器世界獨一無二
「殷墟出土了大量青銅器,這么精美的青銅器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談到殷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商周室主任杜金鵬這么評價。
安陽殷墟出土的青銅器杜金鵬說,安陽殷墟在1978年的考古發掘中,出土青銅容器4000餘件,這些青銅器中,司母戊鼎是殷墟出土的最大青銅器。實際上,安陽其他一些證據證明,這並不是殷墟最大的青銅器物。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安鋼進行考古發掘時,曾經發現過一個鑄造青銅器的工廠,那個工廠現場有一個鑄造青銅器的內范,而這個內范表明它是一件圓形青銅器,這個圓形青銅器的口徑達到1.6米,比司母戊要大得多,這樣來講,如果它是一個圓形的鼎,那比司母戊鼎壯觀多了。
這種規模、體型的青銅器要進行鑄造必須有一批熔化青銅器的爐同時工作,而且有大量的鑄造工人,這個澆鑄是不能間斷的,能把各個工種有機協調起來,可見當時的社會組織已經非常嚴密。
殷商的青銅加工業如此發達,但安陽周圍並沒有高品位銅礦以及冶煉青銅所必需的錫鉛礦石。有學者推測,當時的工匠們已經學會了在礦石的產地進行冶煉粗加工,然後把加工過的粗銅、粗錫、粗鉛運到這里,進行配比熔煉。當時的銅礦很可能采自江西、安徽等長江流域一帶,而錫、鉛的礦藏則主要在江西一帶。有學者推測,商代頻繁的戰爭,可能也與爭奪礦產資源有關。
商代的石器與玉器亦可謂琳琅滿目,殷墟出土的玉器體現出中國青銅時代高超的工藝水平和藝術想像力。學者們認定,殷墟出土的玉器,其原料大都為新疆的和田玉、遼寧岫玉!那麼可以這樣設想,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經有通往新疆的「金石之路」了。這可要比始於公元前二世紀的「絲綢之路」早1200多年!
[編輯本段]8000多座墓葬世界少見
「殷墟作為非常明確的商代古都,這個證據是非常充分的。」劉慶柱說,殷墟有好多東西是中華民族的基因。
劉慶柱說,殷墟考古發掘70多年來,發現墓葬計8000餘座,包括王陵和大量族墓,其種類有帶墓道大墓、長方豎穴墓、無墓壙墓及祭祀坑等,這在世界其他文化遺址中是少見的。這些墓葬等級森嚴,隨葬禮器的大小、形制、組合、數量更是代表墓主人的不同等級和身份。殷墟的王陵大墓,規模宏大,殺殉眾多,禮器精美。婦好墓的隨葬品達1928件,而平民、奴隸則隨葬品很少甚至沒有。
劉慶柱說:「在殷墟的墓中,有4個墓道的是王墓。王為何要用4個墓道?這是在喻示著『地上是四方,地下是四方,四方都歸我管』。換句話說,王埋在地下也要控制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