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洛陽文化中心是什麼時候規劃的

洛陽文化中心是什麼時候規劃的

發布時間:2022-08-01 05:57:38

⑴ 長安洛陽是現今的哪裡

洛陽是現在的河南洛陽市,長安市現在的西安市。

唐代,自高宗始仍以洛陽為都,稱東都。隋唐洛陽城始建於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是中古時代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隋唐洛陽城是隋、唐、五代和北宋時期的都城,是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前後沿用530年之久。

唐長安城是按照中國傳統規劃思想和建築風格建設起來的城市,城市由外郭城、皇城和宮城、禁苑、坊市組成,面積約87平方公里(包括唐代新建大明宮、西內苑、東內苑),是同期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都城。

長安名字的又來

長安是歷史上第一座被稱為「京」的都城,也是歷史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周文王時就定都於此,築設豐京,武王即位後再建鎬京,合稱豐鎬,西安簡稱「鎬」(hào)即源於此。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置長安縣,在渭河南岸、阿房宮北側、秦興樂宮的基礎上興建長樂宮,高祖七年(前200年)營建未央宮,同年國都由櫟陽遷移至此,因地處長安鄉,故名長安城,取意「長治久安」。

⑵ 歷史上文化中心是如何變遷的

有交通和戰爭影響。
有人才能有文化,人多的地方文化發達。交通方便的地方人口才能稠密。人口稠密,交通便利。經濟就會發達,經濟發達人們的生活質量才會好,物質生活質量有了保證才會去追求精神生活,促進文化,科技發展。(一般經濟中心也都是文化中心)戰爭消耗人口,破壞經濟發展。因此長期有戰爭的地區文化一般不會發達。而國界上是戰爭經常發生的地區,所以很少有文化中心在邊境上。所以綜合以上因素來看一般以首都為中心的一些地區(至於范圍也是有交通情況決定)就是文化中心。
中國歷史上的交通情況是:北馬南舟。但馬匹是屬於珍貴資源。中國古代除去唐等幾個極少數的朝代民間能普遍的用馬匹來作為交通工具,而其他朝代馬匹都是戰略物資,只有國家,軍隊才能大量使用。更有甚者連國家也很少擁有比如像宋朝。而舟船情況就不同了。第一,製作舟船的材料極易取材,主要就是木材。第二,舟船的成本低,材料易得,製作完成就可使用。而馬匹需要喂養照顧,耗費錢糧。第三,千里馬日行千里,但又有多少馬是千里馬。而普通的舟船一日可行近千里吧。所以作為交通工具舟船比馬匹有優勢。再者古時中原王朝總要受到北族的侵擾。所以古時中國的文化中心地理位置上大體是由北向南「遷移」。早期是在黃河中下游,因為那裡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而且舟船是隨著科技的發展提高越來越利於人們使用。再者中原地理比較平坦,適於陸運。並且河流較少水運不便,影響水運技術發展。所以到北宋以前國都一般集中在中原地區。
到了南宋與來自北方戰爭和科技不斷發展提高等原因文化的中心南移,同時國都也大體向南偏移。尤其是京杭大運河的建造使得南北文化得到溝通傳播(我覺得主要是由北向南傳播)使得南方的文化越來越發達。歷史上對京杭大運河的評價遠遠高於長城的評價。接著由於國都南偏,南方經濟也得到空前的發展。也有北方連連征戰的原因。而且南方水力發達,而水運技術也日益完善。水運無論是在量還是速度方面都遠遠優於陸運。經濟和文化在南方得到迅猛的發展。極大超過了北方。所以以後中國的經濟和文化中心就一直在南方。
後期由內陸水運發展到海運。而且京杭運河作為主要交通力量的作用減弱。因為文化需要不斷也其他文化交流溝通來完善自我,進化。這樣才能不被淘汰,傳盛下去。這不僅需要南北的溝通,更需要國與國之間的溝通。因此海運得以發展壯大。雖然中國後期的封建王朝長期靖海,但因為巨大的利益驅使中國民間海運屢禁不鮮。藉此促進中外的文化交流。為了方便。經濟文化的中心也由南方內陸城市轉移到有海運港口的南方沿海地區。尤其是珠江三角州地區,不但海運便利而且向內陸的水運也很發達。

⑶ 洛陽為何能列入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先後都經歷了哪些朝代

因為歷史文化的傳承,洛陽的文化氛圍非常濃郁。而且在古代的時候,洛陽經歷的朝代也非常多,一共經歷了十三個朝代,分別是:夏、商、西周、東周、東漢、魏,西晉、北魏、隋、唐、後唐、後晉。這些朝代都在洛陽這片土地上誕生,所以洛陽是十三朝古都。

再者洛陽作為一個文化中心圈也是在歷史上存留時間最久的,所以這里經常能發生很多漢族尋根或者尋文化的活動。洛陽就像一個文化孕育的搖籃一樣,這里也出了很多的關於文化的歷史名人。比如:周公在這里制定禮樂制度,然後孔子也在這里問禮,以求發展。時間到了宋朝,程朱理學也在這里開展和被創造出來。再到朱熹的理學的集大成,都是在這篇土地上發生發展的。

因為以上這些原因,洛陽成為四大古都也是無可厚非的。

⑷ 洛陽洛龍區都是什麼,想了解一下,

洛陽洛龍區地圖
洛陽市洛龍區是2000年6月按照國務院批準的洛陽市轄區行政區劃調整方案,以原郊區南半部為基礎成立的城市新區,轄區面積244平方公里,總人口32.5萬人。

洛陽洛龍區簡介:

郵編:471000 代碼:410307 區號:0379 拼音:Luolong Qu
洛龍區轄2個街道、4個鎮、2個鄉:安樂街道、鎮北路街道、關林鎮、龍門鎮、安樂鎮、白馬寺鎮、李樓鄉、古城鄉。區人民政府駐關林鎮。

洛龍區南有山清水秀的龍門伊闕和1.5萬畝森林公園,北有12公里濱河風景帶和7000畝隋唐遺址農業觀光園以及正在規劃實施的萬畝牡丹基地,西有2萬畝周山森林公園,中部為40平方公里新城規劃區,人居環境優良。

洛陽牡丹冠壓群芳。洛龍區區牡丹種植史已有1300多年,牡丹文化積淀深厚,現有牡丹種植面積3000畝,洛南萬畝牡丹基地正在實施。

洛龍區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無論是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還是佛教釋源白馬寺;無論是關帝聖君幽冥之地,還是迷離靜謐的隋唐城遺址,無不令人心弛神往,流連忘返。

外來客商到洛龍區投資所需相關手續的辦理,將由區招商辦負責,施行區長派單制和職能部門聯合辦公制,為投資者提供快捷的辦證服務。
區政府對在洛龍區投資的工業企業實行封閉式管理,區政府指定領導協調服務,除國家、省、市統一安排的必要檢查外,其它收費檢查評比活動一律實行審批備案制度。

⑸ 隋唐洛陽城的建都理念

必然原因
早在西周初年,周公選擇在伊、洛盆地的「 天下之中」, 建設成周洛邑,從思想理論、倫理道德和地理方位實踐上最早認識了「東西南北中」「 五方 」 之 「 中」的都城中心地位,從地理位置上提出了都城必居 「 天下之中 」 的概念,第一 次從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內涵上確立了都城選址居中的重要標准和基本原則。把都城建於國土之中,既是控制天下的原點,從政治、軍事上形成對天下的有效控制,又有利於對全國四方有力的控衛,顯示出帝王至高無上的尊嚴,還便於政令迅速通達,地方朝覷和交納貢賦,體現 「 王業不偏安 」 積極向上的思想,符合中國社會以和諧為主旨的天人合一的觀念。
大業元年(605年)三月 ,隋煬帝帝下詔令楊素、楊達、宇文愷營建東都,論刑政得失時,所提到「關河重阻,無由直達。聯故建立東京,躬親存問」,仍是在強調煬帝君臨天下的中心地位,只有建都居天下之中的洛陽, 他才能通過巡遊有效鞏固自己至中、至尊的地位。
必要原因
都城的確立,雖要考慮歷史的、政治的、軍 事的、 文化的、地理的等等多種因素,但首要考慮的還是經濟因素。沒有充足的物質供應,就不可能形成全國的經濟中心,也就不可能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
秦漢建都關中,正是以關中為基本經濟區而保證了首都的物質供應。但在西漢之後,因長安在戰亂中遭到破壞,劉秀建都洛陽。由於關中八百里秦川面積有限,當關東黃、淮大平原的田野漸漸開墾出來後 ,關中農業經濟區在全國的重要地位開始下降。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期間,黃河流域戰亂頻繁,作為關中農業命脈的鄭國渠、 白渠的水利設施年久失修,又因河床下切,灌溉面積減少四分之三,甚至十分之九,「 和漢代相比,減少三萬八九千頃之多」。導致產量急劇下降,使關中長安吃的糧食供應發生困難,不得不仰賴於關東農業經濟區槽運來的糧食。幾百年間,關中已成為胡、羌雜居地區,關中戰亂水利失修,北方正統和大量漢人南遷,也 「 使得四川與長江下游能逐漸得以開發,興起了一個與北方抗衡的江南經濟區。
至隋代,特別是滅陳統一中國後 ,「 地狹人繁 」的關中渭河的糧食,已遠遠不能滿足龐大的中央政府增多的官吏、駐軍和增加的人口需要,供應極端困難。東南糧食可以轉輸於洛陽,但轉輸至長安得改用陸路繞過三門天險,既運糧有限,又耗費耗時,得不償失。開皇十二 年(592年),「京輔及三河,地少而人眾」 ,人民吃飯穿衣的問題已無法解決。一遇災荒,連長安中央政府的官員也沒有吃的。如開皇十四年(594年),「 關中大旱人飢 」 ,隋文帝只得親「率戶口就食於洛陽 」,到富庶的關東經濟區的洛陽解決吃的問題,並 「令百姓就食,從官並准見口糧販給,不以官位為限」,成為名符其實的「逐糧天子」。說明洛陽的經濟地位已遠遠超過長安,臨近山東河北與江南等產糧區的洛陽更是交通、經貿的中心。 統一以後,僅靠584年修的廣通渠之遭運山東之糧已無法解決關中的糧食問題,還必須充分利用江南的物質,把東都洛陽作為經濟政治中心,以保證統治機器的正常運轉 。
主觀原因
營建東都原因。以前,有許多學者談到隋煬帝營建東都的原因,多為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客觀原因,卻未提及其遷都的主觀原因。這一原因在今本《雜記》中有所反映:「時有術人章仇太翼表奏雲:『陛下是木命人,雍州是破木之沖,不可久住。開皇之初,有童謠雲:修治洛陽還晉家。陛下曾封晉王,此其驗也。帝覽表愴然,有遷都之意。即日,車駕往洛陽。改洛州為豫州。
《資治通鑒-隋紀四》亦有類似記載。「不可久往」之義,胡三省註:「木旺在卯,雍州在西,酉位也,故為破木之沖。洛陽為中土之地,適合木命人居住。 隋唐洛陽城是宇文愷設計建造的,宇文愷將隋唐洛陽城的規劃設計完美的和洛陽的山川地貌結合在了一起,真正的達到了天人合一的規劃理念。宇文愷果斷地改變了中國傳統方式左右對稱的城市布局,使這座城市別具風韻,把城市的各部分與天子聯系在一起。以洛水的流水喻天上的天漢銀河,把京城看成天帝的皇居「紫微宮」,架在洛水上的最大的橋和宮城的南邊正門相連,叫「天津橋」,天津意思是天上疆界上的港,在這兒停、發駛往銀河的船:「引洛水貫都,以象天漢(銀河),橫橋南渡(天津橋),以法牽牛」。而洛陽的定鼎門大街,連接宮城正門和郭城正南門「定鼎門」的御道,寬110米。「天街」有天子之街的意思,對應於天上的「天街」星座。
隋唐洛陽城的皇城中軸最南正對龍門伊闕,使宮城、皇城的正南門,與龍門、伊闕相對,將宮城布置在都城地勢最高的西北,象徵居於天之中央的北極星,故而隋唐洛陽城宮城又被稱為「紫微宮」。

⑹ 介紹幾個唐朝比較繁華的城市

唐朝著名的大都會有:長安、洛陽、揚州和成都。三個都城和一個經濟重鎮.

唐代東都洛陽城市歷史

隋唐東都城遺址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隋煬帝大業元年(605)營建。城南對伊闕,北據邙山,唐朝君主暫時移居洛陽前後共40餘年,稱為東都。

東都洛陽城的宮城、皇城位於都城的西北隅。這是有意區別於京城 的布局,准隋江都宮榆林宮兩例,可知這樣的規劃是下京城一等的。洛陽西北隅適占洛陽城地勢最高的位置,在這處負隅高地上建造了宮城、皇城,並形成夾城。宮城除南置皇城外,北建重城,東隔東城,西面連苑。宮城、皇城本身又都內外徹磚。皇城之南並界以洛河。宮城後面有曜儀城、圓璧城,又建東、西隔城。皇城東面有東城,其北建含嘉倉城。外郭城東北部及洛水南岸為里坊區。洛陽城的建築規模略小於京城長安城。含嘉倉城糧窖密集,存儲來自河北、河南諸道的官糧。洛陽戒備的堅固嚴密,遠在京城之上。
外郭城,共設8個城門。城內街道縱橫相交成棋盤式布局。定鼎門大街又稱天門街。洛陽城內共有 103坊,周圍有坊牆,牆正中開門,坊內正中設十字街。縮小里坊面積,劃一方三百步(一里)的里坊規格,這是洛陽故都(北魏洛陽城)舊制的恢復,對里坊居民的控制,顯然比京城大興更加強化。

洛陽小於大興(《元河南志》卷一(洛陽)羅郭城「周回五十二里」。《長安志》卷七:「唐京城外郭城 周六十七里」)但比大興卻多設了一個市——三個市,並且都傍可以行船的河渠:通遠市南沿洛河,北傍漕渠;豐都市通運渠;大同市通通濟、通津兩渠。大部分坊的面積一致,約0·5平方公里,是沿襲北魏洛陽城的坊制。這種坊制影響很大,當時許多地方州縣城內的方整坊里,都應是取法於洛陽。根據洛陽市、渠的安排,可以推知洛陽的設計,比大興更多地考慮繁榮工商業的問題。

隋唐洛陽城具有獨特的設計和規劃

唐東都城的宮室創自隋朝。隋代基本奠定了東都的形制,到唐高宗時又對東都略作整修,唐代對東都城作的較重要的改革是修建了上陽宮,上陽宮成了東都的主要宮殿。和長安的大明宮一樣,避開了洛陽的原來宮城的布局。上陽宮選地傍皇城,開門的方向又以東為上,很清楚,這是為了繼續使用洛陽皇城的設備,有意地和皇城組成一體,這是都城建設方面的一個創舉。

唐朝初年,經過隋末戰爭破壞的洛陽城市腹地經濟已是殘破不堪,但是在安史之亂以前,洛陽卻獲得了迅速發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於以洛陽為中心的國內國際交通望的形成,這是洛陽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歷史前提。主要有從洛陽往西域去的絲綢之路和由嶺南道過大庾嶺至揚州入運河進洛陽的商路。

當時,洛陽的居民以士農工商四類人為主。洛陽城有大量的從事商業活動的人員,並且出現了大量的酒樓和旅館。與此同時,也已經產生了許多小商小販。許多外國商人也在洛陽經商。隨著洛陽陪京地位的日益重要,洛陽城市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中心。洛陽是一個重要的科舉考場,每次考試都聚集了大批趕考的士子。
東都洛陽城市居民分布的特點如下:洛水兩岸的坊居民較少,因為洛陽每當發水災時,洛水兩岸的坊首當其沖,受害最深。東都城東南角及長夏門定鼎門等郭城南邊和郭城東邊一些坊的居民比較稀少,這是因為東都城東南角郭城東邊一些坊遠離城市中心,一般居民不喜歡,但由於是東都城風景最美之處,卻成了部分仕途失意者和文人學者的理想居所。定鼎門大街正對皇城端門,兩側之坊多為皇族貴戚高官所住。北市多為貧民聚居之地。胡人多數居住在北市和南市周圍的一些坊里。

隋唐時期中原城市形態布局對周邊地區和國家產生很大影響,唐王朝許多邊城和周邊國家的城市的規劃建設都受到了洛 陽城的影響。渤海上京龍泉府城遺址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渤海國是唐至五代期間,由靺鞨族在東北地區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權。上京龍泉府是渤海建都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布局最為完備的都城。該城位於今黑龍江省寧安市境內的河谷盆地。西瀕忽汗河(今牡丹江),故稱忽汗城。上京城的形制和布局明顯仿照唐長安城,為橫長方形。全城分為宮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宮城、皇城位於外郭城北部中央,宮城之內,南北分布著五座宮殿基址,前朝後寢之制。皇城在宮城前,為官衙所在。外郭城周長16296米,設10個城門,由縱橫街道分成若干居民里坊。皇城南門前的南北中軸大街最寬,俗稱「朱雀大街」。各里坊四周築牆。

唐代城市是里坊制城市發展的一個顛峰,它在我國城市發展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世界上眾多的專家學者對其作了非常詳細具體的研究與論證,洛陽在中國城市史上的地位已為人們所接受。

唐揚州城

位於今江蘇省揚州市市區及近郊。現在地面上僅存城牆殘址。揚州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建城已有2400餘年歷史。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始築邗城,公元前319年楚國築廣陵城,後經漢、東晉多次重築。隋開皇九年(589)改稱揚州,設揚州總管府。唐代在此設大都督府,成為淮南的政治中心。它位於大運河與長江的交點,是繁華的商業、手工業城市。

據勘察和史籍所載,唐代揚州分為子城和羅城。北為子城,又稱「衙城」,是衙署集中地區;南為羅城,也稱「大城」,是居住區和商業、手工業區。這種分區的布局是唐代有都督、節度使駐節的重要州城的通制。子城在今城西北 2公里的蜀崗上。子城北壁曾發現有篆書陰文「北門壁」戳記的晉磚和楷書陽文「西□□」的唐磚和蓮花紋瓦當,可知唐揚州子城是沿用吳、楚、漢、晉、隋故城而建的。周長約7000餘米。南牆與羅城北牆相接,成為羅城西北角上的突出部。

城為土築,城門及城牆轉角處用磚包砌,四周有城壕。羅城在子城南面,城牆僅存殘跡,最高處不足 5米。關於羅城的范圍,有三種意見,其實際位置尚待證實。唐代城市普遍為里坊制,置居民區和商業區於封閉的里坊中,實行宵禁但史載唐揚州城有繁華的長街、夜市,說明晚唐時期揚州已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里坊制的束縛。

成都。
http://www.phoer.net/?uid-3451-action-viewspace-itemid-2138

⑺ 隋唐洛陽城以後又什麼規劃嗎

隋唐洛陽城「兩坊一街」保護展示工程下月開工
下月,隋唐洛陽城「兩坊一街」(寧人坊、明教坊和天街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將開工,這標志著古都文化核心區隋唐洛陽城的「南大門」——定鼎門遺址片區將再添隋唐風格標志性景觀。

隋唐洛陽城是我市文物分布最為密集的區域,是隋唐時期我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是我市最能體現古都文化的核心區域。為保護利用和活化文化遺產,打造國際文化旅遊名城,我市啟動了隋唐洛陽城「兩坊一街」保護展示工程方案的編制和立項工作,以展示隋唐文化和絲路文化,建設示範性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根據規劃,隋唐洛陽城「兩坊一街」保護展示工程分為遺址展示區、管理服務區和預留區,將形成「一心」(定鼎門門址和定鼎門前廣場)「兩軸」(天街遺址展示景觀軸和郭城城垣遺址展示景觀軸)「三片區」(寧人坊遺址展示片區、明教坊都市休閑片區、郊野生態濕地片區)「多節點」(定鼎門門址、城垣遺址和天街中段考古發掘遺址等)的景觀空間架構。

該項目實施後,將重新展示隋唐洛陽城中軸線格局、外郭城格局和里坊制格局,再現東方農耕文明發展鼎盛時期帝國都城的城市禮制文化。項目在保護遺址完整性的同時,還將融入遺址公園的休閑休憩功能,重視自然生態保護和遊客體驗,為市民和遊客提供休閑場地空間,實現文物保護與旅遊發展、城鄉建設、民生改善深度融合,為古都洛陽打造國際文化旅遊名城提供重要支撐。(記者 常書香)
來源:河南省人民政府網站

⑻ 洛陽的發展歷史是什麼

洛陽的發展歷史是:

洛陽位於黃河中游以南的伊洛盆地,東有虎牢關險地,西有函谷關要塞,北依邙山,南對龍門,伊、洛、餭、澗等河蜿蜒穿行其間,自古就有「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的說法,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建都立國的理想之處。

從公元前770年開始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等朝代先後在洛陽建都,因此它有「九朝古都」之美稱。從東周到後唐,在長達1000餘年的時間里,洛陽都是我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里,許多傑出的歷史人物都曾活動在這里。



(8)洛陽文化中心是什麼時候規劃的擴展閱讀:

洛陽市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山川丘陵交錯,地形復雜,其中山區45.51%,丘陵40.73%,平原佔13.8%,周圍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荊紫山、周山、櫻山、龍門山、香山、萬安山、首陽山、嵩山等多座山脈。

洛陽市位於豫西地區與東秦嶺褶皺系,地勢西高東低,有伏牛、外方、熊耳及崤山四大山脈。伏牛山自西南橫貫南部,外方山為東南屏障,熊耳山自西南斜貫中部伸向東北,崤山位於西部。

伏牛山海拔1500-2000米;外方山為伏牛山分支,海拔600-1000米;熊耳山海拔1500-2000米,為伊、洛河分水嶺;崤山海拔1200-1800米,境內最高點為海拔2212.5米的伏牛山主峰老君山。

⑼ 簡述唐長安城布局規劃的特點及其體現的文化意義

城市的形成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飛躍,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強調戰略思想和整體觀念,強調城市與自然結合,強調嚴格的等級觀念,這些城市規劃思想和中國古代各個歷史時期城市規劃的成就,集中體現在作為「四方之極」「首善之區」的都城建設上。中國戰國時期的都城採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漢長安城將宮室與里坊結為一體,三國時曹魏鄴城採用城市功能區分的規劃形式。南北朝時代的洛陽城加強了全面規劃,為中國古代前期城市建設的高峰--隋唐長安城的建設起到了先導作用。隋唐長安城將宮室、壇廟和官署位於南北縱軸線的兩側,道路網劃分為若干棋盤格,每一棋盤格稱為坊,繞以坊城,自成一區。長安城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築技術和文化發展水平。日本、朝鮮等國的都城建設都是仿長安城修建的。元大都的規劃吸取了春秋戰國時理想都城的規劃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處理,由大都城演變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國古代都城城市規劃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遠近郊區大力經營園林和離宮別館,使北京城為中國封建時代規劃和建設的輝煌實例。
3里坊制與街巷制城市面貌的區別
街坊以道路劃分,仍採取類似閭里的形式,稱「里坊制」。
唐長安城是中國古代實行「里坊制」城市的典範。當時,全城劃分為108個里坊(每個面積25~70公頃,大體相當於今天一個大型的居住小區)。這些里坊內部有井字形道路系統,四周圍以高牆,坊牆不得隨意開門開店,夜晚實行宵禁。坊內居民實行「連保制度」,以便於統治和管理。北宋東京(今開封)完全採取一種新的規劃形制。商業、手工業和城鎮中各種行業的發展與自古沿襲下來的「里坊制」規劃形制的矛盾愈來愈突出,其焦點是:商業市場的活動空間須要擴大和開放,而舊形制下市場過份集中且用地緊錮。這是開放與封閉的矛盾。北宋東京的規劃重新把宮城(大內)布置在城市中心,構成「大內—里城—羅城」三套城牆的格局,這主要是防禦上的考慮。形制上的最大突破,莫過於徹底廢棄了「里坊制」,取消了坊牆,使街坊完全面向街道,沿街設置商店,並沿著通向街道的巷道布置住宅。商業和各種行業的布置是開放型的。它們分布在城市各條主要街道上,並按一定專業相對集中布置,「瓦子」則是「娛樂區」。
里坊
胡同
宮殿

與洛陽文化中心是什麼時候規劃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