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白褲瑤的文化如何發展

白褲瑤的文化如何發展

發布時間:2022-08-01 06:33:50

1. 瑤族有著怎樣的歷史

白褲瑤是瑤族的一個支系,自稱「布諾」,因男子穿齊膝白褲,故他稱為「白褲瑤」,主要聚居在廣西西北的南丹縣八圩、里湖瑤族鄉和貴州省荔波縣朝陽區瑤山鄉一帶,總人口約3萬。憨厚、朴實、勤勞、勇敢的白褲瑤山民,在長期求生存的實踐中發展成為一個聞名遐邇的山地民族,以其獨特的婚俗、葬禮、服飾等各種濃郁的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風情,倍受世人關注。白褲瑤族是一個熱情好客的民族,他們至今仍保留著很多古老的習俗。白褲瑤民大多居住在偏遠的大石山區里,生存環境非常惡劣。在與自然環境搏鬥的艱難生活中,白褲瑤民族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其中銅鼓舞最具有代表性。據統計,在近三萬人的白褲瑤人口中,就保存有三百多面銅鼓。銅鼓在戰爭年代作為戰鼓使用。
銅鼓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在如今的和平年代,一般在每年秋後的農閑時節為五穀豐登或重要節日、逢老人過世時敲打。白褲瑤自從有了銅鼓以後,就把它看成是本民族的象徵,人氣興旺的寄託。銅鼓舞不僅是一種文體活動,它還與白褲瑤青年的愛情緊密相連,白褲瑤族青年中,很多青年男女都是在跳銅鼓舞後的晚上結成稱心如意的伴侶。
白褲瑤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認定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個民族,被稱為「人類文明的活化石」。白褲瑤是一個由原始社會生活形態直接跨入現代社會生活形態的民族,至今仍遺留著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階段的社會文化信息。在婚前的兩性交往上,母系社會文化遺存最為突出。戀愛中,女子往往占據著主導地位,主動選擇,大膽追求,女子挑選男子,支配男子,男子處於從屬地位。結婚之後,女子從夫居住,絕對服從男子的領導。
在白褲瑤的口頭傳說里,他們對頭發的重視,是源於一次可怕的經歷:在很久以前,幾個操外省口音的陌生擔貨郎到瑤寨推銷針線等小商品,他們走村串寨主動招攬顧客。
貨價格外的便宜,交易方式也很特別,無錢購買的允許用其他物品來兌換,連剪下的頭發也可以交換商品,家境貧寒的村民爭相剪發換取所需。

2. 南丹縣特色文化

南丹縣特色文化有白褲瑤糯過祝節、白褲瑤砍牛祭、篝火晚會、活化石白褲瑤、白褲瑤打陀螺等。
1、白褲瑤糯過祝節:糯過祝亦稱過小年,是白褲瑤最具民族特色的節慶活動之一,白褲瑤群眾都要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感恩祖先、祈求豐收、保佑平安。
2、白褲瑤砍牛祭:砍牛、打銅鼓是白褲瑤為死者舉行葬禮的儀式,整個葬禮悲壯、肅穆,祭祀場面氣氛凝重庄嚴,這種傳統送喪習俗,既是表達遺屬對死者的悼念,也是一項眾人共同的祭祖活動,銅鼓、皮鼓,是葬禮活動的主要打擊樂器。
3、篝火晚會:白褲瑤族談戀愛大多是以對歌的形式,而且是女方主動,我看上你,就與你對歌一曲,一唱一和間,就加深了對彼此的了解。
4、活化石白褲瑤:白褲瑤至今仍遺留著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階段的社會文化信息,其獨特的婚俗、服飾等民族文化風情,深受遊客追捧。白褲瑤被稱為「人類文明的活化石」。
5、白褲瑤打陀螺:白褲瑤打陀螺是瑤族人民喜愛的一項傳統體育活動,主要分布在南丹縣里湖、八圩兩個瑤族鄉,體現了白褲瑤人民熱愛生活、團結奮進、勤勞勇敢的民族特質。

3. 為什麼白褲瑤是瑤族,組成的一個部分

一、白褲瑤是瑤族四大支系一個分系,它是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步形成的,隨著社會發展,各支系瑤族在稱謂,風俗習慣,經濟生活等方面,逐漸形成了自己自信風格與特色,白褲瑤自稱布諾,他的名稱是因為男子穿齊膝白褲而得的,他是一個被聯合國科教組織認定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個民族,是人類文明的活化石,是一個原始社會生活形態直接跨入現代社會生活形態的民族。

他們的服飾圖案反映了他們的生活習慣和思想感情,這是一種奇特的藝術形成,樸素典雅的色彩反映了少數民族服飾的精髓。

4. 白褲瑤的介紹

白褲瑤是瑤族的一個支系,因男子都穿著及膝的白褲而得名。主要聚居在廣西西北的南丹縣八圩、里湖瑤族鄉和貴州省荔波縣朝陽區瑤山鄉一帶,總人口約3萬。白褲瑤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認定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個民族,被稱為「人類文明的活化石」。

5. 白褲瑤的風俗習慣

白褲瑤族一般都早婚,十七到二十歲是最佳結婚年齡,過了二十就算老青年了。白褲瑤男人的心胸,豁達得令人難以置信,結婚當天,還允許新娘去會以前的情人。白褲瑤族的男人,如果不能忍受新娘在婚前有情人的事實,他會受到人們的指責,人們會認為這個男人心胸不豁達。白褲瑤族新娘結婚的當天,從早上八點鍾開始,到下午四點這八個小時的時間里,可以去和以前的情人做最後的告別。告別儀式是完全公開的。新娘家還要備好二十斤糯米飯,給新娘用做送給情人的最後禮物。
結婚當天,新郎家門前站著兩位等著向客人敬酒的小夥子。每位客人要進到新郎家裡,都要經過這兩位小夥子設下的「酒」關。敬酒要喝雙數,意為成雙成對。婚禮的第二天,新娘要返回娘家,第三天新郎去接新娘時,迎親的隊伍和送親的隊伍在半路擺起長席宴,名為半路酒。喝半路酒的時候,場面奇特而宏大。
白褲瑤不僅婚禮奇特,戀愛過程也非同一般。白褲瑤族男女青年習慣趕夜街,每每到圩日,天黑過後,三三兩兩的白褲瑤男女青年就湧向湖邊,去尋找他們的意中人。月光下,街上人山人海,到處可見卿卿我我的白褲瑤情侶。情侶們愛到濃時,甚至把嘴湊到對方的耳旁唱瑤歌,歌聲很小,大概也只有情侶雙方才聽得見,街上遍地透著浪漫的氣息。
婚姻習俗:白褲瑤一般不與外族通婚。 白褲瑤民風淳樸,喪葬習俗尤為獨特。砍牛、打銅鼓、跳老猴舞,這是白褲瑤為死者舉行葬禮的儀式。整個葬禮悲壯、肅穆。祭祀場面氣氛凝重庄嚴。白褲瑤的這種傳統送喪習俗,不僅僅是表達遺屬對死者的悼念,也是一項眾人共同的祭祖活動。因為他們認為:個人和集體都是以祖先為紐帶,在歲月的長河中並肩艱苦跋涉的。這一習俗中的銅鼓、皮鼓,是葬禮活動的主要打擊樂器,在平時的日子裡不能隨意敲打。傳說,白褲瑤的銅鼓、皮鼓是古代用以出征打仗報警的。有一次,白褲瑤與土司打仗,因寡不敵眾,頭領身負重傷,最後只好逃進深山,後來頭領因傷勢過重含恨死去,瑤胞為了祭祀頭領,為他鳴鼓、砍牛,隆重安葬。從此,銅鼓和皮鼓便與祭祀聯系在一起了。當家中有人去世後,死者家屬就派人在舉行葬禮之前,帶著砍牛刀去向舅爺報喪。舅爺一見砍牛刀便知原委。翌日,舅爺帶領著數十人,背著銅鼓,提著風桶,來到死者家中打。銅鼓是白褲瑤的聖物,在啟用之時,人們要殺雞、放鞭炮,在埋銅鼓的地方舉行起鼓儀式:「銅鼓呀,我們把你來敬,請你開口說話,求你告訴祖先,保佑我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說完這些話,才把銅鼓取出來去參加葬禮。葬禮完畢,同樣要舉行敬鼓儀式,將鼓埋好,這樣鼓才不會跑走。
砍牛送葬的前一天,要打銅鼓為死者「開路」,使更多的人聽到鼓聲,自動前來參加葬禮。砍牛送葬,在白褲瑤的心目中是尊重和孝敬老人。他們認為牛是前輩創業的結晶,應該與前輩結伴同行。砍牛時,四方親友都前來參加這個庄嚴的儀式。砍牛前,先理好一根約2米高的木樁,用竹圈套在木樁上,然後用鐵環拴住牛鼻,以長麻繩系於蔑圈外,使牛能繞著木樁轉動。砍牛前,死者家屬按男女排著隊,每個將手裡拿著的谷穗喂牛,拜牛、哭牛。最後,主持砍牛儀式的巫師,邊撒白米,邊念先輩祖宗的功德,死者的經歷和後人對死者的懷念等。念完,砍牛手從舅爺手中接過砍牛刀揮刀砍牛,把牛捆倒後便接牛血倒入預備好的酒中,再用竹簡裝上牛血灑,敬鼓手、敬親友、敬眾人。
砍牛一結束,便進入第二個祭祀儀式,打銅鼓、跳猴鼓舞。這個儀式把葬禮引向了另一個高潮。敲鼓前要先祭鼓,主鼓手把鼓放在銅鼓圍起的場中央,寨老點起3注香火,擺牲頭,酒飯祭大鼓。祭完大鼓,再拿禾把米酒從左到右,從外到內,從內到外,祭銅鼓,唱祭鼓歌。祭罷銅鼓,主鼓手啟鼓,牛角號手從兩邊進場,吹起牛角號,號聲低音迴旋深沉,如泣如訴。片刻號手回到原位,鼓聲又起。主鼓手兩臂平放,再擊一鼓,同時開始鳴放,由左向右,依次而放,這是向死者送行的槍聲,也是祈求祖先保佑的槍聲。槍聲剛落,鼓聲又起,用藤做的鼓槌敲在鼓心上,發出咚咚聲響,主鼓手雙腿齊跳,舞槌擊鼓。眾銅鼓手依鼓點節奏,也敲起銅鼓。打銅鼓的人都是男子,他們彎腰站在鼓的一側,左手握鼓槌,敲擊鼓面,右手執鐵絲輕打鼓身。在他們的右後方,另有一人雙手用木製的風桶接音,按一定的節奏前後晃動,使銅鼓產生低沉的共鳴,鼓聲在數十里的村寨和山谷中回盪。山民聽到鼓聲,或背著銅鼓,或挑著糯米粑趕來。鼓聲越來越響,引來參加葬禮的人越來越多,葬禮儀式的場面也愈隆重,愈體面。主鼓手一邊以鼓點指揮銅鼓演奏,一邊跳起老猴舞,以舞姿表現眾人的願望,讓死者的靈魂登天,驅散眾人心頭悲傷的陰影,消除災難。他左跳右跳,雙腿並攏微曲,然後雙槌擊鼓,手中的小木槌則有規律地從頭頂、兩耳、雙肩、大腿、小腿等部位,相向互擊,或左或右地繞皮鼓轉圈。其舞姿動作,似老猴攀援、摘果,也似農事勞動的揮鋤、挖地、點種,讓人從中看到後人對前人艱辛創業的深深敬意。
老猴舞又稱猴鼓舞,當地稱之為「剝澤格拉」,意即模仿老猴舞。相傳,很久以前,一位瑤族老漢在山地敲打皮鼓,驅趕偷吃黃豆的猴群。開始,猴群被鼓聲嚇得不敢下山。後來頑猴卻趁著他熟睡後,悄悄擊鼓玩耍。老漢醒來後,看見猴子打鼓覺得奇怪,看著看著,不禁被猴子擊鼓,邊跳邊舞的動作所吸引。他暗暗記住了這些動作,回家後模仿起老猴打鼓,於是便有了這猴鼓舞。牛角號的低沉,銅鼓聲的鏗鏘,皮鼓聲的凝重渾厚,久久回盪在山中,帶著眾人的緬懷之情,響入雲天。
白褲瑤是聚族而葬的。同族均有固定的墓地。眾人把靈柩抬到墓地,葬畢,在墳堆前豎立兩根圓木柱,木柱上刻著若幹道道,在中間插入被砍的牛角。牛角越多越表示死者的尊榮。安葬完畢,送葬者每人依例可以得到一塊牛肉和一團糯飯。白褲瑤的喪葬儀式中砍牛祭祀的情景,與雲南廣南出土的漢代銅鼓鼓腰部的剽牛圖案,極為相似。由此可見,白褲瑤的砍牛送葬是南方民族的古老習俗。 白褲瑤很愛捕鼠。他們根據老鼠喜於夜間活動的特點,每天傍晚就把捕鼠夾安放在房角屋後、村邊寨旁、四角地尾、或荒山野嶺,布下天羅地網。第二天收鼠夾,每次少者得三五隻,多者得四五十隻老鼠。若本村寨范圍的老鼠捕光獵盡了,就利用空閑日子,背著口糧,挑著一百多把鼠夾到別的民族、別的鄉,甚至到外縣去捕捉,邊捕邊烘乾鼠肉,常常滿載而歸。
鼠肉被白褲瑤視為上等佳餚,多留作年節食用和招待貴賓;未婚男子則留給來「相家「的老表(情人)「嘗心」。若老表來「相家」吃不上鼠肉,被女的視為懶惰無能、不重情意而遭拒婚,原來的甜情將從此清淡如水。誰家的男青年捕到的老鼠越多,就越榮耀,獲得美好的愛情。
白褲瑤捕鼠用的「夾」既簡便又精巧,形似弓箭,弓是竹製的,長約三尺,弦是麻繩類製成。捕鼠時,弓的左端緊插在泥土或石縫里,在距左弓端五寸處的弓臂上緊系著兩塊五寸長、交叉成剪刀狀的薄竹片;往左傾的竹片上端系著弓弦的一端,與右弓端的弦線相連;往右傾的竹片上端系著雙折繩套,繩套連著左弓端;兩塊剪刀狀竹片均在套中、不能滑脫;往右傾的竹片上端右側還系有指頭大的竹蔑套環,套環可與系在弦上、相距五寸的一根小圓形竹釘相扣而綳緊弦(此時系在左傾竹片上端的那段弦鬆弛),小圓釘的下端橫置一條小竹尖在剪刀叉中,竹尖上串有老鼠愛吃的煎炒食物。貪吃的老鼠伸頭入剪刀叉中咬食物則觸動橫竹尖,橫竹尖則滑出剪刀叉,牽動小圓竹釘。小圓竹釘迅然從套環中滑脫,弓弦彈力的作用點瞬即移到往左傾的竹片上,原來鬆弛的那段弦猛然綳拉,把左傾的竹片拉往右,兩塊交叉成剪刀狀的竹片驟然關閉,老鼠則被夾在叉中,動彈不得了。
白褲瑤捕鼠的事,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相傳在遠古的時候,洪水吞噬人類,僅剩下白褲瑤兄妹倆了。為繁衍後代,妹妹將自己保存下來的棉種送給哥哥作情物。誰知棉種被老鼠吃了,妹妹很生氣,要求哥哥,滅不盡老鼠就不結婚,於是哥哥便發明了上述這種鼠夾,滅盡老鼠,獲得了美好的愛情。捕鼠的習俗也就代代相傳。 白褲瑤男子女子在成年時,頭發便終身不剃剪了。男子用白布把擰成一股的頭發旋緊從腦後盤繞至前額,婦女則把發梳結成髻用黑布巾罩套,再用黑布巾兩端縫系的白布帶整體結緊。留頭發、包頭巾的習俗白褲瑤稱其為「包頭禁發」,這種裝束習俗在我國少數民族的風俗里很是獨特。對於頭發白褲瑤格外珍惜,不僅成年男女包頭禁發,長在頭上的發辮不再剃剪,即使是日常脫落的頭發,也要謹慎地拾起用紙包住夾在籬笆里收藏好。
在白褲瑤的口頭傳說里,他們對頭發的重視,是源於一次可怕的經歷:在很久以前,幾個操外省口音的陌生擔貨郎到瑤寨推銷針線等小商品,他們走村串寨主動招攬顧客,貨價格外的便宜,交易方式也很特別,無錢購買的允許用其他物品來兌換,連剪下的頭發也可以交換商品,家境貧寒的村民爭相剪發換取所需。然而在陌生的賣貨郎走後不久,可怕的事情發生了,瑤寨出現了恐怖的急性傳染疫病,多人感染屍橫遍地。災難之後,瑤人拿死者衣服去尋仙問卦,查找災難的來由,卜卦者解答:「不久前有人到你們村寨去收頭發,把頭發拿回去摻上針和沙子埋地下施咒要你們斷子絕孫」。從此,白褲瑤惜發如命,不再亂剃剪頭發,頭發脫落也要拾起收藏。

6. 里湖瑤族鄉的白褲瑤文化

里湖不僅自然景觀奇特,而且白褲瑤民族聞名遐邇,里湖素有「中國白褲瑤之鄉」美稱,白褲瑤民憨厚、朴實、勤勞、勇敢,民風淳樸,文化底蘊豐厚,白褲瑤文化是整個瑤族乃至中華民族和全人類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堪稱世界民族文化的「奇葩」,原始、奇特的婚俗文化、葬俗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銅鼓文化、陀螺文化以及狩獵、斗鳥等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倍受世人關注,是廣西少數民族文化中的「精品」。
文化節
由南丹縣里湖瑤族鄉黨委政府舉辦的首屆白褲瑤民俗文化節,將於2月19日-20日在里湖瑤族鄉政府舉行。屆時,遊客將欣賞到原汁原味、豐富多彩的白褲瑤民俗傳統文化
在此次民俗文化節期間,觀眾將看到白褲瑤族人敲響千面銅鼓、千隻陀螺爭霸賽、百支鳥槍集中鳴放、800套服飾大展示及可供500人同時落座的長宴席等壯觀景象。同時,還可欣賞到白褲織布、臘染刺綉的全過程。此外,難得一聽的白褲瑤細話歌,難得一見的吹牛角、吹喇利、敲竹銅鼓,以及白褲瑤的扭扁擔、拋擔上肩、頂杠等民俗比賽也閃亮登場,讓蒞臨現場的觀眾大飽眼福。
白褲瑤族是因男子一律穿及膝粗布白褲子而得名,為瑤族的一個支系,人口不足3萬人,目前主要居住在南丹縣八圩、里湖兩個瑤族鄉的深山弄場里。2003年2月16日,里湖瑤族鄉黨委政府曾成功舉辦影響深遠的首屆白褲瑤陀螺節。飛速旋轉的陀螺,引得看熱鬧的山外遊客紛至沓來。

7. 瑤族女性白褲服裝傳承千年,為什麼突然改變習慣

作為中國僅有的兩個直接由原始社會步入現代社會的民族之一,白褲瑤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民族。其主要生活在廣西南丹縣的八圩、里湖瑤族鄉和貴州省荔波縣朝陽區瑤山鄉一帶,是瑤族的一個支系,自稱「布諾」,因男子穿齊膝白褲,又被稱為「白褲瑤」。白褲瑤族憨厚、朴實、勤勞、勇敢,並以獨特的婚俗、葬禮、服飾等民族文化風情,備受世人關注。我花費兩年時間,跟蹤記錄並拍攝了這組白褲瑤族圖集。

8. 南丹白褲瑤生態博物館的白褲瑤

廣西是瑤族的大本營,白褲瑤是瑤族的一個分支,因其男子穿白褲而得名。 白褲瑤總人口約三萬人,主要分布在廣西南丹縣里湖瑤族鄉、八圩瑤族鄉及貴州荔波縣等地。 由於歷史、傳統及地理環境等因素, 南丹里湖懷里白褲瑤成為白褲瑤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南丹里湖白褲瑤生態博物館館址就設在南丹縣里湖瑤族鄉懷里村。它由展示中心和文化保護區組成, 展示中心設在懷里村蠻降和化橋屯之間的山坡上,佔地6畝 ,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保護區包括懷里村的蠻降、化圖、化橋三個自然屯。當地屬岩溶峰叢地貌,海拔800多米,村寨依山而建 。一條百年古道將相鄰的三個村寨相互聯結,山野景緻四季如畫。 在三個村寨內,白褲瑤染織服飾意蘊深遠,谷倉別具匠心, 銅鼓樂舞粗獷豪邁, 細話歌情深意綿, 岩洞葬神秘悠遠,砍牛送葬古樸莊重。2004年11月26日,南丹生態博物館建成開館,同時它也是廣西民族博物館的工作站之一。
獨特、珍貴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保存完好的民俗風情,使里湖、八圩成為一座龐大的、活生生的民俗風情博物館。2004年11月,廣西白褲瑤生態博物館在里湖鄉落成,成為全國第一個瑤族生態博物館、廣西第一個生態博物館。廣西白褲瑤生態博物館的保護范圍,目前覆蓋里湖鄉懷里村的蠻降、化橋、化圖3個自然屯,涉及100多戶、500多白褲瑤群眾。

9. 白褲瑤的簡介

白褲瑤是瑤族的一個支系,自稱「布諾」,因男子穿齊膝白褲,故他稱為「白褲瑤」,主要聚居在廣西西北的南丹縣八圩、里湖瑤族鄉和貴州省荔波縣朝陽區瑤山鄉一帶,總人口約3萬。
白褲瑤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認定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個民族,被稱為「人類文明的活化石」。白褲瑤是一個由原始社會生活形態直接跨入現代社會生活形態的民族,至今仍遺留著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階段的社會文化信息。在婚前的兩性交往上,母系社會文化遺存最為突出。戀愛中,女子往往占據著主導地位,主動選擇,大膽追求,女子挑選男子,支配男子,男子處於從屬地位。結婚之後,女子從夫居住,絕對服從男子的領導。
白褲瑤族至今仍保留著很多古老的習俗。白褲瑤民大多居住在偏遠的大石山區里,生存環境非常惡劣。在與自然環境搏鬥的艱難生活中,白褲瑤民族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其中銅鼓舞最具有代表性。據統計,在近三萬人的白褲瑤人口中,就保存有三百多面銅鼓。銅鼓在戰爭年代作為戰鼓使用。銅鼓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在如今的和平年代,一般在每年秋後的農閑時節為五穀豐登或重要節日、逢老人過世時敲打。白褲瑤自從有了銅鼓以後,就把它看成是本民族的象徵,人氣興旺的寄託。銅鼓舞不僅是一種文體活動,它還與白褲瑤青年的愛情緊密相連,白褲瑤族青年中,很多青年男女都是在跳銅鼓舞後的晚上結成稱心如意的伴侶。

10. 母系氏族社會的白褲瑤

至今仍遺留著母系社會文化信息
廣西白褲瑤是瑤族的一個分支,自稱「吉努」,他們同四川的羌族一樣只有自己的語言,而沒有文字留傳.夏天時女子的上身衣著只有前後兩片布,俗稱兩片瑤.男子一年四季都著白褲,所以也稱為白褲瑤族。由於直接從原始社會生活形態跨入現代社會生活形態,白褲瑤至今仍遺留著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階段的社會文化信息,被聯合國科教文衛組織認定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瑤族分支,堪稱「人類文明的活化石」。

閱讀全文

與白褲瑤的文化如何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