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默頓的社會失范理論以目標和手段的劃分為基礎對嗎
(1)社會失范是指社會失去行為規范而出現的反常狀態,它是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提出的。迪爾凱姆認為,社會的正常狀態是社會各部分相互協調處於整合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在社會規范的指導和約束下互相適應,正常生活。然而在社會迅速變動的時代,當文化價值、社會結構以不同的速率轉變時,原來的某些指導和約束人們行動的社會行為規范就會失效,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就會手足無措,處於無所遵循的迷茫狀態,從而作出各種類型的越軌行為。
舉例說明
(2)美國社會學家默頓在迪爾凱姆提出的社會失范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手段—目標論」。他認為,越軌行為是由於社會為人們提出的目標(文化目標)與達成目的的合法手段(制度化手段)不配套、不統一造成的。默頓認為,社會作為一個文化體系為每個社會成員都規定了目標,但是社會在結構的安排上並沒有為每一個人提供達到上述目標的合法手段,即社會結構的特徵並一定能成為每一個成員都提供條件以達成目標。這樣,按照社會的價值標准,創新、形式主義、逃避、反叛都對社會的要求發生了一定的偏離,屬越軌行為。
Ⅱ 誰知道默頓的新人文主義
默頓,R.K.
Robert King Merton (1910~ )
美國社會學家,結構功能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
生平與著作 1910年7月5日出生於美國費城的一個工人家庭。1931年獲坦普爾大學學士學位。後進入哈佛大學學習,師從社會學家P.A.索羅金、T.帕森斯和科學史家G.A.L.薩爾頓,1936年獲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 3年。1939~1941年在圖雷因大學先後任副教授、教授和社會學系主任。1941年後到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系任副教授、教授(1947),吉丁斯講座教授(1963)。曾任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理事(1952~1975),哥倫比亞大學應用社會研究所副所長,美國哲學、社會學、社會研究協會會員和主席(1968),東方社會學會主席(1969),美國科學院院士,科學社會學研究會主席(1975),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主要著作有:《17世紀英國的科學、技術與社會》(1938)、《大眾見解》(1946)、《社會理論與社會結構》(1949)、《站在巨人的肩上》(1965)、《理論社會學》(1967)、《科學社會學》(1973),以及與他人合著的《住房的社會政策與社會研究》(1951)、《官僚制文選》(1952)、《現代社會學》(1959)、《建立科學評價體系》(1978)等。
結構功能主義理論 默頓吸收了B.K.馬林諾夫斯基在社會人類學中所倡導的功能主義思想和É.迪爾凱姆等人對社會進行結構分析的方法,建立了他的結構功能理論。他把社會看作是由各個部分組成的一個結構系統,各部分之間依某種相對穩定的形式結成一定的關系,這些關系表現為功能並對社會現象有決定性影響。默頓所發展的結構功能分析方法被人稱為經驗功能主義,它有3個特點:①把結果層次的功能分析轉變為方法層次的功能分析;②把功能分析中理性主義的、抽象的方法轉變為更具經驗性的中層理論指導的方法;③把社會的靜止圖景轉變為動態圖景。
默頓還提出了對社會進行功能分析的範式,包括11個方面:①確定具有功能的各個社會要素(如角色、制度、組織等);②主觀意圖(動機、目的)的前因後果;③社會結構運行的客觀效果,並要區分正功能與負功能、顯功能與潛功能;④功能所影響的各個部分;⑤功能必要條件;⑥滿足功能的機制;⑦功能替代;⑧結構約束條件;⑨社會動態過程與社會變遷;⑩通過比較研究證實功能分析結論;�意識形態對功能分析的影響。正功能與負功能是指社會結構要素及其關系對於社會調整與社會適應是起幫助作用還是削弱作用;顯功能是被社會系統內的參與者所認識到的並有意造成的客觀作用,潛功能不是由社會成員有意造成並未被認識到的客觀作用;功能替代是指某一結構組成部分可以具有多種功能,而同一功能也可由系統的不同部分所實現。
中層理論 在社會學研究中,默頓反對狹隘經驗主義或實用經驗主義和抽象理論化的傾向。他對帕森斯的抽象化傾向也持批判態度,指出這種一體的、全面指導性的理論與所觀察到的具體社會行為、社會組織和社會變遷相去甚遠,缺乏實際指導意義。默頓不反對把建立一整套全面的社會學理論作為社會學的終極戰略目標,但他認為現階段還不夠成熟,還有很多准備性的經驗研究工作要做,現在就期望建立廣泛並有效的全面理論,只能把學科發展引入歧途。為此他提出了與當代社會學相適應的理論目標,即作為戰術目標的具體形式的中層理論概念。認為它能夠解釋社會現象中的有限部分,並在有限概念范圍內適用。典型的中層理論主要包括角色沖突、參照群體、社會調適性、規范的形成、異常行為與社會控制等。
科學社會學思想 默頓是科學社會學的奠基人之一。他早期研究的重點是外部社會環境對科學的影響。他考察了17世紀英國的情況,得出了兩個假說:①新教(尤其是清教)倫理精神的潛功能促進了科學的興起;②經濟、軍事和技術的需要促進了科學的發展。後期他轉而對作為社會一個子系統的科學內部的社會現象的研究,討論了科學精神氣質與科學共同體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科學精神由客觀性和創造性兩個價值標准來表現,從中又產生出構成科學共同體社會結構的規范標准:普遍性、共有性、無私利性和有條理的懷疑性。默頓認為科學共同體還有自己的組織結構。他區分了科學的交流、評價、防範和獎勵系統,研究了科學共同體的社會分層及馬太效應(科學家的名望越高,越容易獲得更好的研究條件,也就可以得到更高的名望)。他認為,科學內部社會系統既不能脫離整個社會環境,又應該有相對的自主性,這是科學的認知結構所提出的要求。
學術影響 默頓是繼帕森斯之後結構功能主義的又一位傑出代表,他在批判帕森斯的理論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經驗功能主義,被L.A.科瑟爾等人譽為最精緻圓熟的功能主義;他的中層理論在理論框架與經驗研究之間和認識意義與實踐意義之間架起了橋梁,並把以前認為是毫無聯系的一些實際研究方向溝通起來,為社會學各種理論方法派別提供了一個相互匯合的基礎;他的科學社會學思想為該分支學科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他運用負功能和功能替代的觀點對官僚機制的研究,對作為社會組織重要因素的職業問題,特別是對醫學教育的社會學研究,以及根據社會的結構分析對社會失范與異常行為等問題的探討,在學術界頗有影響。
默頓關於「科學的精神氣質」的研究更是提出了一種鮮明的科學人文主義的觀點。他將「科學的精神氣質」定義為「有感情情調的一套約束科學家的規則、規定、習俗、信仰、價值和預設的綜合」,並提出「四組體制上的規則——普遍性、公有性、無私利性、有條理的懷疑論——構成了現代科學的精神氣質。」([4],中文版前言,pp.5-6)顯然,他所關注的與其說是「科學家的行為規范」或「科學的精神氣質」,倒不如說是波普爾所說的「人類精神的成長」。事實上,不僅科學具有這種精神氣質,需要遵守這四項規范,而且人類有許多高尚的文化活動(例如藝術、體育等等)都具有這種精神氣質,也同樣需要遵守這四項行為規范。當然,默頓的科學人文主義也是屬於「傳統型」的,並帶有濃厚的實證主義和理想主義色彩。
默頓教授,1910年出生在美國費城,1931年在坦普爾大學獲得學士學位,1933年在哈佛師從科學史奠基人喬治·薩頓撰寫博士論文《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和社會》,1936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41年起一直在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任教。默頓教授不僅在科學社會學、而且也在社會學的其他領域中做了一些開拓性的工作而取得重要成就,被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並且成為瑞典皇家科學院的外籍院士。1994年,美國總統向他頒發了國家科學獎章,他因此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獲此殊榮的社會學家。
正文較之難讀,是因為書中出現的大量人名和書名以及注釋對並不熟悉科學社會學的讀者造成了一些閱讀障礙,加上是對科學社會學的歷史淵源回憶錄式的輸理,可謂名副其實的散憶,牽粘博引,然而這些閱讀障礙同時也成為本書的精彩之處。
謙虛而幽默的默頓並不迴避科學社會學作為一門學科,在初建之時的窘迫。「20世紀30年代,只有極少數美國社會學家敢於從事有關科學和技術的社會諸方面因素及其社會環境的研究;他們之所以敢這樣做,部分是因為他們的魯莽,部分是因為他們對將要進入的這個領域尚處在無知的狀態。當S.科拉姆·吉爾菲蘭在1935年出版他的《發明的社會學》(Sociology of Invention)時,他決定把他的這本書獻給『從事發明的社會因素研究的同事』。在吉爾菲蘭列的一份清單上,總共只有8個同事,在這8個人中間,只有3個可以算作是正式的社會學家,他們是傑出的奧格本、著名的卡爾以及研究生默頓。」
查考一下默頓教授的主要著作,有《17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1938) ,《社會理論和社會結構》(1949),《在巨人的肩膀上》(1965),《理論社會學》(1967)和《科學社會學》。這些著作的名字也許並不能完全解答「是科學還是社會學」的疑問,只是如果查考科學史、社會學這兩門學科的起源之學以及它們之間的關聯和影響時,真彷彿在某棵family tree的繁茂枝葉間溯根尋源。
當科學史這一學科還未建立時,既沒有職業的科學史家也沒有獨到而且有效的編史綱領,但是已經有哲學家和歷史學家在做對科學發展做著編史工作,比如奧斯特瓦爾德的形而上學的編史學、馬赫的批判實證的編史學,孔德的實證主義編史學,休厄爾的《歸納科學的歷史》成為最早出現的綜合史著作。科學史之父薩頓從新人文主義出發,以網路全書式的綜合從總體上勾勒科學。之後,在默頓和黑森的科學史研究工作中,他們提出了科學社會學的綱領。他們尋求科學的社會根源,對科學的發展作出一種外在的、社會學的理解。1938年,默頓在科學史著名的雜志《伊希斯》(Isis)上發表的《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和社會》,就是試圖用清教倫理和當時英格蘭工業發展的需要,解釋英格蘭的科學為什麼在17世紀特別地突飛猛進,默頓致力於科學的歷史——文化動力學探索,側重於從社會學功能分析的角度探討17世紀英國科學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系,遂成為科學社會學的代表之作。除此外,科學史的虯枝上還成長著以《科學革命的結構》為代表的庫恩的範式和以柯瓦雷《伽利略研究》為代表的科學思想史觀念論。
事實上在閱讀全書的過程中,經常會看到科學史的影子,包括提到的科學史初建之時也頗為冷清的門庭,包括在學科研究方法的轉變上以及在科學社會學同科學史、科學哲學之間的互動。在談到科學社會學在薩頓這里受到的影響之時,文中熱情而激動的語句可以看出默頓對薩頓的濃厚乃至欽佩的感情,然而默頓和薩頓終究是有區別的。「他(薩頓)還對從社會學角度考察這樣的科學史表示贊同,並且對這樣的科學史持有一種人文主義的興趣。他有時甚至可能這樣寫道:『科學史大體上相當於心理學-社會學研究,』偶爾還會提到『我的科學社會學』。不過,正如薩克雷和我不得不指出的那樣:『他的學術著作表明,他對社會學和心理學實際是什麼沒有多少認識,也沒有怎麼意識到它們的方法有可能會對他自己的進步觀構成根本性的挑戰』。」
在談到科學社會學受到的各學科以及人的影響時,默頓花費了一定的篇幅來講來自庫恩的影響,朋友突然游盪回杭州,在運動場里大汗淋漓之際拿著電話同我絮絮叨叨談起這書里的庫恩,她說,在談庫恩帶來的影響的這章里,默頓用的方法本身就是社會學的方法。彷彿指月之手,經這點撥,突然見了悠悠之月,體會到了此書的妙處。
當默頓在談到科學社會學的制度化時,他將學科先驅的桂冠歸之於聖西門、空德和馬克思甚至更早一些的思想家。在我看來,與其說是這位學識淵博的學者的謙遜,無如說是學科的背景乃至在思想方法以及關注的視角和學理上的承傳有源可溯。掩卷之餘,再看歷史、哲學、社會學、科學史以及科學社會學等等這些學科,彷彿一棵樹上的蘩枝茂葉,追想這是一棵怎樣的family tree,到是一樁很有意思的事情。
科學社會學奠基人默頓在《十七世紀英國的科學技術與社會》一書中就專門分析了清教主義(清教倫理體系)對十七世紀科學家和科學技術發展的積權影響,指出當時許多科學家都是清教徒,「揭示出凝固在宗教里的價值和支配著這些價值的表現的文化傾向中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影響英國十七世紀的科學技術發展的。發展到今天,西方的宗教成為人精神上尋求人生之路,確立理想的價值觀,尋找生命的意志、生活的信心以及協調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不可缺少的東西。因此,研究西方人文傳統人文精神時,不可忽視對在西方人文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的宗教當中包含的人生哲學、精神哲學和倫理道德進行研究。
Ⅲ 舉例論述默頓的越軌理論
1.法國社會學家E·塗爾干最早提出的,其字面上的意思是「缺少規范」,但塗爾干所指的主要是一種對個人的慾望和行為的調節缺少規范、制度化程度差而喪失整合的混亂無序的社會狀態 20世紀3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R·K·默頓進一步發展了失范理論,他把失范看成是「規范的缺席」,即人們對現存的社會規范缺乏廣泛的認同,從而使社會規范喪失了控制人們行為的權威和效力。 2.塗爾干認為失范是病態的,是外在的和約束性的道德控制的離散 默頓認為,社會失范是文化目標與制度化手段的不平衡。簡而言之,當人們能夠用社會所肯定的手段以達到社會所認可求的目標時,它們是平衡的。這時社會成員的行為是遵從行為。反之,由於社會化教育缺乏,人們不知道社會所肯定的目標是什麼,或者有些人群對這種目標不感興趣,或者人們不重視達到這種目的所應該遵循的手段,這時社會規范的目標與社會所認可的手段發生不平衡,人們就容易發生越軌行為,其形式主要有:創新、形式主義和造反等。 可以說,塗爾干對失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會結構層面,默頓的失范研究則是從社會結構失范來研究個體行為失范。筆者在這篇論文中要分析的便是在社會結構層面上的失范,即社會失范。
Ⅳ 默頓的緊張理論·是什麼生活中什麼情況會用到「緊張"
默頓的緊張理論的關於目標或者慾望與社會向成員灌輸的主流文化以及社會認可的實現目標的手段之間存在分離的理論。人的目標或慾望由社會文化引起,盡管社會文化認可的成功目標在整個社會中是一致的,但是實現成功的機會在各階層中並不均等,當下層階級無法用合法手段實現社會承認的目標時,就會產生緊張情緒。
Ⅳ 默頓觀點的內容是什麼
默頓從知識社會學和科學社會學兩個角度分別論述了十七世紀英格蘭科學的社會功能和作為一種社會制度的科學的社會功能,他堅持的是科學促進知識發展的功能。而利奧塔則從語用學的角度論述了後現代社會中知識變遷背景下科學的研究與傳遞功能,構建了科學通過異質性、多元性和悖謬性而實現的合法性。二者在科學與技術的關系、科學知識的目標和功能分析的目的三個方面存在著不一致。
Ⅵ 默頓的科學社會學的主要思想是什麼他的工貢獻是什麼
默頓是科學社會學的奠基人之一。他早期研究的重點是外部社會環境對科學的影響。他考察了17世紀英國的情況,得出了兩個假說:①新教(尤其是清教)倫理精神的潛功能促進了科學的興起;②經濟、軍事和技術的需要促進了科學的發展。後期他轉而對作為社會一個子系統的科學內部的社會現象的研究,討論了科學精神氣質與科學共同體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科學精神由客觀性和創造性兩個價值標准來表現,從中又產生出構成科學共同體社會結構的規范標准:普遍性、共有性、無私利性和有條理的懷疑性。默頓認為科學共同體還有自己的組織結構。他區分了科學的交流、評價、防範和獎勵系統,研究了科學共同體的社會分層及馬太效應(科學家的名望越高,越容易獲得更好的研究條件,也就可以得到更高的名望)。他認為,科學內部社會系統既不能脫離整個社會環境,又應該有相對的自主性,這是科學的認知結構所提出的要求。
在社會學研究中,默頓反對狹隘經驗主義或實用經驗主義和抽象理論化的傾向。他對帕森斯的抽象化傾向也持批判態度,指出這種一體的、全面指導性的理論與所觀察到的具體社會行為、社會組織和社會變遷相去甚遠,缺乏實際指導意義。默頓不反對把建立一整套全面的社會學理論作為社會學的終極戰略目標,但他認為現階段還不夠成熟,還有很多准備性的經驗研究工作要做,現在就期望建立廣泛並有效的全面理論,只能把學科發展引入歧途。為此他提出了與當代社會學相適應的理論目標,即作為戰術目標的具體形式的中層理論概念。認為它能夠解釋社會現象中的有限部分,並在有限概念范圍內適用。典型的中層理論主要包括角色沖突、參照群體、社會調適性、規范的形成、異常行為與社會控制等。
默頓吸收了B.K.馬林諾夫斯基在社會人類學中所倡導的功能主義思想和É.迪爾凱姆等人對社會進行結構分析的方法,建立了他的結構功能理論。他把社會看作是由各個部分組成的一個結構系統,各部分之間依某種相對穩定的形式結成一定的關系,這些關系表現為功能並對社會現象有決定性影響。默頓所發展的結構功能分析方法被人稱為經驗功能主義,它有3個特點:①把結果層次的功能分析轉變為方法層次的功能分析;②把功能分析中理性主義的、抽象的方法轉變為更具經驗性的中層理論指導的方法;③把社會的靜止圖景轉變為動態圖景。 默頓還提出了對社會進行功能分析的範式,包括11個方面: ①確定具有功能的各個社會要素(如角色、制度、組織等); ②主觀意圖(動機、目的)的前因後果; ③社會結構運行的客觀效果,並要區分正功能與負功能、顯功能與潛功能; ④功能所影響的各個部分; ⑤功能必要條件; ⑥滿足功能的機制; ⑦功能替代; ⑧結構約束條件; ⑨社會動態過程與社會變遷; ⑩通過比較研究證實功能分析結論; ?意識形態對功能分析的影響。正功能與負功能是指社會結構要素及其關系對於社會調整與社會適應是起幫助作用還是削弱作用;顯功能是被社會系統內的參與者所認識到的並有意造成的客觀作用,潛功能不是由社會成員有意造成並未被認識到的客觀作用;功能替代是指某一結構組成部分可以具有多種功能,而同一功能也可由系統的不同部分所實現。
默頓是繼帕森斯之後結構功能主義的又一位傑出代表,他在批判帕森斯的理論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經驗功能主義,被L.A.科瑟爾等人譽為最精緻圓熟的功能主義;他的中層理論在理論框架與經驗研究之間和認識意義與實踐意義之間架起了橋梁,並把以前認為是毫無聯系的一些實際研究方向溝通起來,為社會學各種理論方法派別提供了一個相互匯合的基礎;他的科學社會學思想為該分支學科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他運用負功能和功能替代的觀點對官僚機制的研究,對作為社會組織重要因素的職業問題,特別是對醫學教育的社會學研究,以及根據社會的結構分析對社會失范與異常行為等問題的探討,在學術界頗有影響。
貢獻:http://sci-cul.ihns.ac.cn/review/2-3/2-3-41.pdf
Ⅶ 默頓規范的理論觀點
1942年,默頓在《科學的規范結構》一文中,將科學共同體的內部行為規范概括為普遍主義、公有主義、無私利性和有條理的懷疑精神,以此凸顯科學所獨有的文化和精神氣質。1957年默頓又補充了獨創性這一規范。
1、普遍主要規范強調科學內容和科學評價標準的客觀性、普遍性
2、公有主義規范強調科學知識的公有性,強調科學知識是人類的共同財富。
3、無私利性規范要求科學家不應以科學活動謀取私利。
4、有條理的懷疑精神強調科學永恆的批判精神
5、獨創性規范要求科學家只有發現了前人未發現的東西,做出了前人未曾做出的成果,其工作才會被認為對 科學的發展具有實質性的意義。
Ⅷ 急需。。塗爾乾和默頓的失范理論的區別
1.法國社會學家E·塗爾干最早提出的,其字面上的意思是「缺少規范」,但塗爾干所指的主要是一種對個人的慾望和行為的調節缺少規范、制度化程度差而喪失整合的混亂無序的社會狀態
20世紀3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R·K·默頓進一步發展了失范理論,他把失范看成是「規范的缺席」,即人們對現存的社會規范缺乏廣泛的認同,從而使社會規范喪失了控制人們行為的權威和效力。
2.塗爾干認為失范是病態的,是外在的和約束性的道德控制的離散
默頓認為,社會失范是文化目標與制度化手段的不平衡。簡而言之,當人們能夠用社會所肯定的手段以達到社會所認可求的目標時,它們是平衡的。這時社會成員的行為是遵從行為。反之,由於社會化教育缺乏,人們不知道社會所肯定的目標是什麼,或者有些人群對這種目標不感興趣,或者人們不重視達到這種目的所應該遵循的手段,這時社會規范的目標與社會所認可的手段發生不平衡,人們就容易發生越軌行為,其形式主要有:創新、形式主義和造反等。
可以說,塗爾干對失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會結構層面,默頓的失范研究則是從社會結構失范來研究個體行為失范。筆者在這篇論文中要分析的便是在社會結構層面上的失范,即社會失范。
Ⅸ 對默頓的越軌行為理論的評價
一個社會共同體包含兩種結構:社會結構與文化結構;文化結構決定其要達到的理想與目標,社會結構決定其可接受的手段與路徑。一般認為,越軌行為是對社會控制的反叛,但是,事實上,越軌行為作為社會的一部分,正是由社會結構與文化結構決定的,是必然的。當文化結構與社會結構出現不一致,即當文化結構決定的其要達到的目標與社會結構決定的可接受的手段之間出現不一致,那麼,就會產生越軌行為,即個體會在文化結構的影響下採取違反社會結構的行為。比如說,如果一個社會共同體(假設是一個國家)的文化結構是極端贊美個人成功的,即每個成員都有義務盡可能地發揮自己的潛質,取得成功;但社會結構是分層的,處於低層的人有很少或者根本沒有機會達到這一目標;那麼,對於其來說,不擇手段似乎是個必然的選擇,盡管社會結構也規定了達到目標的可接受途徑。
在紛繁的世相中,抽象出一種普遍的東西,這是多少哲人的夢想。同經濟學一樣,社會學不是也不可能是嚴格的科學,但其深刻的洞察力值得學習。
Ⅹ 羅伯特·金·默頓的學術觀點
功能分析被當代許多社會學者認為是解釋社會研究材料最有成就和最有前途的一種分析方法,它初步形成於20世紀30、40年代,60年代後發展成為西方社會學中的主流方法,且至今在社會學方法論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默頓作為結構功能主義的代表人物,其對功能分析的突出貢獻主要有三點:
一是強調區分負功能(dysfunction)和正功能的存在。默頓認為,在進行功能分析時,應裁定所分析的對象系統的性質和界限,因為對某個系統具有某種功能的事項,對另一個系統而言就不一定具有同樣的功能。凡是社會結構要素及其關系對於社會調整與社會適應起促進和幫助作用的是正功能,而導致社會結構及其關系破裂的則是負功能。
二是區別了顯功能和潛功能。默頓認為,在進行功能分析時,應注意分析社會文化事項對個人、社會群體所造成的客觀後果。那些有意造成並可以認識到後果的是顯功能,而非有意造成的和不被認識到後果的是潛功能。默頓指出,社會學者的特殊貢獻不但在於研究社會行動者有意安排的預期後果(顯功能),而且主要在於研究社會行動者未預期的或不為一般人所覺察的後果(潛功能)。
三是提出了一整套功能分析的範式。默頓認為,要改變當時的社會學狀況,就必須確立起一整套社會學定性分析的範式。默頓以功能主義思想為基礎,提出了他著名的功能分析範式,其中包括11個方面的問題:⑴功能歸屬問題;⑵主觀意向問題;⑶客觀後果問題;⑷功能指向問題;⑸功能需求問題;⑹功能實現機制問題;⑺功能選擇問題;⑻結構約束問題;⑼動態與變遷問題;⑽功能分析的效度問題;⑾功能分析的意識形態問題。
默頓在提出自己一整套功能分析範式之前,指出了以往的功能分析存在著三個致命的弱點:一是功能的統一性(functional unity)。即認為社會系統的任何局部都對整個社會具有功能。默頓認為文化事項是否都一致地對作為一個系統的社會以及社會中的所有成員履行功能應是一個經驗問題,而不是一個公設。二是功能的普遍性(functional universality)。即認為一切標准化的社會形式或文化形式都具有積極功能。默頓指出對不同的系統而言,社會或文化事項是具有不同的功能結果的。三是功能的不可替代性(functional indispensability)。即認為特定的社會結構與制度化形式的功能是不可替代的。默頓認為,功能需要實際上是多樣性的,它存在著功能選擇、功能替代的情況。默頓通過對以往功能分析的上述批評與檢視,進一步指出了以往的功能分析多側重於理論解釋,而對方法的運用重視不夠,因此,它常常造成理論解釋與方法運用的分割運行。在默頓看來,功能分析既是解釋社會現象的有效理論,也是一種收集資料的有效方法,是理論解釋與方法運用的一種融合。
總體上說,默頓的功能分析範式具有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把結果層次的功能分析轉變為方法層次的功能分析。二是把功能分析中的理性主義的、抽象的方法轉變為更具有經驗性指導的方法。三是把社會的靜止圖景轉變為動態圖景,並突破了傳統功能主義在認識論上的三個錯誤假定。 社會學自誕生以來一直把總體化、普遍化的宏大敘事作為自己理論追求的一種目標,其結果導致了像帕森斯那樣以高度抽象而著稱的一種宏大理論的出現。作為帕森斯的學生,默頓卻持批判態度,並指出這種總體化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統一理論不僅與人們日常觀察到的具體社會行動、社會現象相距甚遠,而且對社會問題缺乏實際指導意義。因此,默頓強調經驗實在性,倡導一種適用於解釋有限現象的中層理論,以試圖打破長期以來那種試圖解釋一切社會現象的、抽象的宏大理論。這種中層理論就是介於抽象的統一性理論和具體的經驗性描述兩者之間的一種理論,其基本特徵有:⑴它主要用於指導經驗研究,且根據這一理論是可以通過經驗加以驗證的。如社會流動理論、社會分層理論、角色沖突理論、參照群體理論,等等。⑵它只涉及有限的社會現象,一般由幾組有限的假定組成,且通過邏輯推導可以從這些假定中產生出能夠接受經驗調查證實的具體假設。⑶它可以融入到所謂的社會學理論體系之中去,成為社會學思想體系的一部分。⑷它能區分出微觀社會學問題與宏觀社會學問題,從而劃清微觀與宏觀問題的界限。⑸它承傳了早期社會學家的思想觀點和理論建構策略,是經典理論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續。⑹它沒有認定自己可以對當今一切緊迫的實際問題提出理論解決的終極辦法,實際上在某種意義上為我們指明了未知的或需進一步研究的方面。
默頓倡導這種中層理論的原因主要有四個:一是他認為帕森斯創立的理論體系過於龐大,難以實踐。二是長期以來理論研究與經驗分析的相對脫節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社會學研究的分化。三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社會動盪不堪,沖突不斷,急需具體理論予以指導。四是在西方各種危機面前,帕森斯學說遭到了各方面的大量批判,亟待修正、完善以擺脫困境。中層理論就是這樣一種范圍有限的理論,它不僅可以融入到所謂的社會學理論體系之中去,以區分出微觀社會學問題與宏觀社會學問題,而且它本身構成了經典理論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續,指明了社會學研究的未知方面,從而大大增強了社會學的應用性、適應性和指導性。
由此看來,默頓提出的中層理論,其目的不僅在於對功能主義思想的承傳與創新,而且在於架通社會學理論研究與經驗分析的橋梁。在他看來,經驗分析是理論研究的堅實基礎,而理論研究對經驗分析具有規范和引導作用。的確,理論研究與經驗分析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如果缺乏理論上的關照,即使某些看似很實際的東西,卻往往會在觀念和行動上遠離切身體驗,從而離真實的生活實踐可能更遠。這一點對於中國社會學長期以來刻意追求經驗本性的研究風格來說意義十分重大。中國社會學如果缺乏理論的想像和反思,就必然會淪為對既定現實的無批判地肯定,這不僅像一個先天不足而後天缺乏營養的孩子,難以在現代知識體系中立穩腳跟,而且勢必會造成社會學功能的喪失、根基的虛化和想像力的枯竭。 科學社會學是把科學作為一種獨立的社會系統或制度來加以考察的新興學科。1935年默頓在其博士論文《十七世紀英國的科學、技術和社會》中首次提出了科學作為一個社會系統,有其獨特的價值觀的觀點,並對科學系統進行了全面的社會學分析。哈佛大學科學史教授科恩(I.B.Cohen) 在回顧科學、技術與社會(STS)的研究歷程時說,默頓的這篇論文雖然不能算作是科學社會學的第一篇文章,但他卻是第一個把這三個片語連結在一起用的人。
默頓科學社會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是科學界的社會關系結構即科學共同體(scientific community),而不是科學家個人。他所確立的科學社會學理論體系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科學制度的規范方面,另一部分是科學制度的運行方面(科學界的獎勵系統、溝通系統、評價系統等。默頓認為,作為一種社會建制,科學在對社會發展和社會生活造成了巨大影響的同時,也不斷受到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因素的制約和影響。科學社會學就是在科學與社會的互動中發展起來的。默頓集中探討了作為社會一個子系統的科學內部的社會現象,尤其探討了科學精神氣質和科學共同體之間的關系問題,認為科學內部的社會系統既不能脫離整個社會環境,又應該有相對的自主性,這是科學認知結構所提出的基本要求。
默頓的科學社會學研究工作通常被劃分為前後兩個階段。他的前期研究以1938年發表的論著《十七世紀英國的科學、技術與社會》為代表,而後期研究以1942 年發表的《論科學與民主》(後定名為《科學的規范結構》)和1957年發表的《科學發現的優先權》為主要代表。尤其是他後期的這幾本論著,確立了科學社會學的基本問題與框架,反映了他成熟的科學社會學思想,形成了所謂的功能主義的科學社會學研究傳統。
默頓前後兩個時期的科學社會學研究,在理論框架、研究問題、研究對象、研究性質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徵,特別是其理論框架的不同是最基本的方面。在前期他主要是運用知識社會學家曼海姆(K.Mannheim)和索羅金(P.Sorokin)的方法,研究作為一種觀念和文化的科學在社會中的作用及其如何受社會歷史背景的影響。而在後期,隨著他的功能主義觀點的形成和對科學制度研究的深入,逐步形成了自己明確的有關科學社會學的功能主義分析模式。
在《論科學與民主》一文中,默頓提出了其著名的構成科學精神的四大規則,即普遍性、公有性、無私利性和有條理的懷疑性。並指出它不僅是約束科學家的基本價值規范,也是科學共同體社會結構的基本准則。這一思想被稱之為默頓科學社會學的核心內容和精髓,直到現在都深深地影響著一大批科學家。自默頓之後,越來越的社會科學家開始關注科學問題了,科學社會學的研究范圍和研究方法也得以不斷充實和完善,以至於科學社會學已經發展成了社會學和科學學中的一門十分重要的分支學科。正如科爾所說:默頓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就在於他讓所有偉大的科學家都認識到了還存在科學社會學研究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