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春節農耕文化什麼意思

春節農耕文化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8-01 20:03:16

❶ 春節的真正由來

春節是老一輩說的「年」,起初都源於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另一個傳說是:年是一種野獸,到村莊殘害百姓,所以到除夕那天人們會爆竹驅年,這種習俗最後演變成為了春節。

春節,起初來源於農業文化,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兇猛無比。

❷ 農耕文化的內涵主要體現在哪四個方面

中國農耕文化源遠流長,今天仍然滲透在我們的生活中,特別是鄉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農耕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幹成分,也是構建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內涵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應時:農業生產聯系最直接的是時間與節氣。
二:取宜:中國傳統農業強調因時、因地、因物制宜,把「三宜」看作是一切農業舉措必須遵守的原則。
三、守則:則,即准則、規范、秩序,它是人與自然長期互動形成的實踐原則。
四、和諧:農業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這是農業的本質。

❸ 什麼是農耕文化

農耕文化,是指由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風俗文化,以為農業服務和農民自身娛樂為中心。農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類宗教文化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文化內容和特徵,但主體包括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是中國存在最為廣泛的文化類型。農耕文明決定了漢族文化的特徵。中國的文化是有別於歐洲游牧文化的一種文化類型,農業在其中起著決定作用。

❹ 農耕文化是什麼

農耕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生產不僅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豐富多樣的衣食產品,也為中華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色彩繽紛的精神財富,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文化基礎。

❺ 什麼叫農耕文化,什麼叫農業文化

農耕文化就是基於農業生產所以產生的一寫文化

特徵,比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個最基本的,還有就是

春雨後耕作等等這類文化,而農業文化就是基於農耕衍生出

的文明,現在的大部分文化都是在基於農業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比如

火把節這種具象的文化,還有其他一些食物烹飪等的習俗等都是具象表現。

❻ 春節的文化意蘊及其傳承價值是什麼

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在傳統的農耕社會,立春歲首具有重要的意義,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首節俗文化。雖然此後由於在歷史發展中陰陽合歷歷法制度的推廣,節令與節日發生了分離,但許多節令民俗仍舊保留了下來。

春節是由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上古時代人們在春回大地、終而復始、萬象更新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報祭天地眾神、祖先的恩德,驅邪攘災、祈歲納福。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跡。

如嶺南部分地區沿承有在新年初一拜歲以及新年期間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驅邪納福節儀活動,由此可見上古時代歲首祭祀的蛛絲馬跡。

春節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與普及的過程。春節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底蘊,也記錄著古代人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

相關習俗

1、發紅包

春節期間,長輩會給予晚輩一些禮金,以紅色信封包著,稱「壓歲錢」,通稱為「紅包」(粵語作「利市」)。有經濟能力的子孫,也會給予長輩紅包。紅包的金額不等:在中國大陸,人民幣一百元到一萬多元不等;在台灣,新台幣六百元至六千元,都相當普遍。

2、逛集市

新年來臨之際的集市或市場會販售新年有關商品,如鮮花、玩具、服裝甚至煙花,方便人們買禮物用來走親訪友或居家裝飾。在一些地方,購買年花跟西方購買聖誕樹的傳統無甚不同。

3、新服裝

農歷新年期間穿的服裝主要是紅色或是其他鮮艷的顏色,因為人們認為紅色能辟邪。此外,人們穿的衣服從頭到腳都是新的,象徵著新的開始。亦有人穿著漢服或唐裝等中國文化特色服裝。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春節

❼ 什麼叫農耕文化,什麼叫農業文化

簡單的說就是農耕文化就是基於農耕經濟上建立起來的文明所產生的文化,是與游牧文化相對應的一個詞,比如漢民族所創造的文化就可以看做是農耕文化,而蒙古族所創造的文化就是游牧文化.
而農業文化則是一個較為狹窄的概念就是指的農業生產中所創造的文化,無論是農耕或者是游牧文化都可能有農業文化.甚至是現代文明只要包括農業生產就一定有農業文化.

❽ 春節的文化內涵是什麼

春節有的文化內涵是拜歲,開門炮仗,齋日,聚財,開年(開齋日),姑爺節,拜年。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

西晉周處《風土記》:「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但是,一方水土養育一方百姓,不同的地方,春節習俗也是有區別的,如北方春節吃餃子,據說與張仲景有關;南方春節吃醪糟,醪糟的歷史更悠久。

過去人們除夕守歲分歲酒,分的就是當年所釀之新酒,一般是米酒,也叫醪糟或酒釀,而不是現在的老白乾之類。

春節是農耕文明的產物,具有濃郁的農耕文明歷史文化內涵。農耕文明時代,春種、夏鋤、秋收、冬藏,年復一年,歲歲如是。

人們生活節奏慢,辛苦勞作之餘,偶爾會在小的節日里聚會宴飲一下;更會在豐收之際,尤其是除夕、元旦(指農歷大年初一)時祭祀天地祖先,爆竹聲中一歲除,把酒話桑麻,總結過去,同時積極謀劃來年,憧憬未來,一年之計在於春,新年納吉慶。

那時的節日,節味濃,人情味更濃。現在城裡過節,節味不如農村,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城市化以後,人們的生活工作節奏快,人人之間缺乏過去那種淳樸的人情味,加之城市景觀與農耕文明時代的田園風光、「四合五天井」民居等建築也相去甚遠。

❾ 農耕文化是什麼

農耕文化,是指由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適應農業生產、生活需要的國家制度、禮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
農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類宗教文化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文化內容和特徵,其主體包括國家管理理念、人際交往理念以及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是世界上存在最為廣泛的文化集成。
農耕文明決定了漢族文化的特徵。
追溯中國農耕文化起源有一句「男耕女織」之說,它不僅是指早期的勞動分子,也是農耕文化形成的基礎。早在河姆渡時期,出土的穀物化石,則說明「農耕」由此(或更早)產生。
發現於湖北省京山市屈家嶺村的屈家嶺文化遺址,是「屈家嶺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是我國長江中游地區發現最早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大型聚落遺址,距今5300-4500年。屈家嶺遺址還是長江中游史前稻作遺存的首次發現地,是中國農耕文化發祥地之一,農耕文化內涵極為豐富,為全國首批100處大遺址保護項目,是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屈家嶺遺址的發現,表明這里是長江中游農耕文明的發祥地,其豐富的文化內涵說明長江流域同黃河流域一樣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搖籃,對於研究我國原始人類聚落的起源與發展,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4][5][1][2][3][6]
沉澱形成
以此,人們的活動便以「男耕女織」為中心,而隨時間推移,長期沉澱形成的文化內涵及外延、各種表現形式(如前方所述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與農業生產有關的文化類型。農業最早是在中原地區興起來的。中原農耕文化包含了眾多特色耕作技術、科學發明。
裴李崗文化有關遺存中出土了不少農業生產工具,為早期農耕文化的發達提供了實物證據,尤其是琢磨精製的石磨盤棒,成為我國所發現的最早的糧食加工工具。大家知道,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們「作網」,開啟了漁獵經濟時代;炎帝號稱「神農氏」,教人們播種收獲,開創了農業時代。
水利事業
大禹採用疏導的辦法治水,推進了我國水利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數學、測繪、交通等相關技術的進步。戰國時期,由鄭國主持修建的「鄭國渠」,極大地改善了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了中國古代農業水平的提高。
可以說中國農業的起源與發達、農業技術的發明與創造、農業的制度與理念,均與河南密切相關。[7]
農耕文明決定了中國文化的特徵。中國的文化是有別於游牧文化的一種文化類型,農業在其中起著決定作用。游牧文明掠奪式特徵,誕生於此前的狩獵文化,與濫觴於種植的中國文明存在明顯的差別。聚族而居、精耕細作的農業文明孕育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傳統、農政思想、鄉村管理制度等等,與今天提倡的和諧、環保、低碳的理念不謀而合。歷史上,游牧式的文明經常因為無法適應環境的變化,以致突然消失。而農耕文明的地域多樣性、歷史傳承性和鄉土民間性,不僅賦予中華文化重要特徵,也是中華文化之所以綿延不斷、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8]
發展理念
以漁樵耕讀為代表的農耕文明是千百年來漢民族生產生活的實踐總結,是華夏兒女以不同形式延續下來的精華濃縮並傳承至今的一種文化形態,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的理念已廣播人心,所體現的哲學精髓正是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精神資源。
從思想觀念方面來看,農耕文明所蘊含的精華思想和文化品格都是十分優秀的,例如培養和孕育出愛國主義、團結統一、獨立自主、愛好和平、自強不息、集體至上、尊老愛幼、勤勞勇敢、吃苦耐勞、艱苦奮斗、勤儉節約、鄰里相幫等文化傳統和核心價值理念,值得充分肯定和借鑒。
農耕文明
中國傳統文化中理想的家庭模式是「耕讀傳家」,即既要有「耕」來維持家庭生活,又要有「讀」來提高家庭的文化水平。這種培養式的農耕文明推崇自然和諧,契合中國文化對於人生最高修養的樂天知命原則,樂天是知曉宇宙的法則和規律,知命則是懂得生命的價值和真諦。
崇尚耕讀生涯,提倡合作包容,而不是掠奪式利用自然資源,這符合今天的和諧發展理念。[8]
農耕歷程恰如一部厚重磅礴的歌訣從遠古吟詠而來。早在先秦時期中國民間流傳的《擊壤歌》有雲:「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就描述了鄉村閭里人們擊打土壤,歌頌太平盛世的情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反映了廣大農民的艱辛不易。北周庾信亦有詩為證:「興文盛禮樂,偃武息民黎。」體現了文化在衣食溫飽解決之後的重要意義。「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刻畫了讀書人對積極人生的理想與追求。中國上萬年的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歷史,創造了發達持久和長盛不衰的傳統文化。同時,燦爛輝煌的漢文化又豐富了農業的內涵。
相互依存
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在有文字記載的幾千年中華文明發展歷程中,雖經無數次大大小小天災人禍的考驗,仍然一直蓬勃興旺,綿延不斷。事實證明這一技術知識體系具有可持續發展特徵。開發利用好豐富多彩的農耕文明與自然遺產資源,作為我國「三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對維護國家統一、建設美好家園、激發愛國熱情和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具有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重要作用,而且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維護和保護世界文化多樣性,促進世界經濟安全穩定增長、協調平衡增長、持續包容增長具有重要意義。[8]
農業文化與農耕文化:農業文化,是指農業生產實踐活動所創造出來的與農業有關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內容可分為農業科技、農業思想、農業制度與法令、農事節日習俗、飲食文化等。其發展可分為原始農業文化、傳統農業文化和現代農業文化三個階段。
在中國農業文化發展的前兩個時期,即原始農業文化和傳統農業文化時期,可統稱為農耕文化時期,或古代農業文化時期。在中國文化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農業文化是基礎,因為它是以滿足人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為目的的,它決定著漢民族的生存方式,塑造著漢民族文化的自身。中國是世界農業的發源地之一。中原農耕文化,是中國農耕文化的一個重要發源地,是中國農業文化的基礎,又是宋代以前中國農業文化的軸心。中原農耕文化源遠流長。
「中國農業的起源與發達、農業技術的發明與創造、農業的制度與理念,均與河南密切相關。」──這是徐光春同志在談到中原文化與中原崛起時提出的一個重要觀點,它完全符合中國農業文化和中原農耕文化發展的實際。

❿ 我國農耕文化反映在哪些節日中

無論是中國傳統節日,還是外來的各種洋節,其文化內涵都被抽空了。我們離不開節日,不忍心看到所有節日都淪為購物節、吃飯節,我們需要在傳統之中找回彼此交流的底氣。

我們的傳統節日大都與古代的農業生產緊密相連,當我們告別農耕社會奔赴工業社會之後,傳統節日在工業大生產時代功能開始式微,西學東進,西節也迅速在這片土地上枝葉繁茂起來,甚至有喧賓奪主之勢頭!聖誕節、情人節、復活節、萬聖節、感恩節似乎已經成了光輝的「中國節」,商家的精明造勢加上年輕一代的盲目追隨則推波助瀾——傳統節日漸行漸遠,西方節日大行其道。

西方節日來勢兇猛,但硬要說它們像當年的堅船利炮那麼可怕或許有點誇大其詞。西方世界的節慶文化雖然在基督教誕生之前就開始萌芽,其真正壯大則是在基督教君臨天下之後。自利瑪竇於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利用儒學經典在中國傳播聖經算起,基督教來中國已經四個多世紀了。

相比之下,中國傳統節日卻沒有得到有力保護。1949年以後,大多數節日都被視為封建殘余而廢除,倖存下來的也只有春節、端午和中秋,其中只有春節被列入了法定節假日。1949年以來我們的全民放假日只有7天,直至1999年國務院發布《全國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才增至10天。這樣的水平與中國宋代的69天、 日本的15天、 韓國的16天、澳門的22天和美國的23天相比,明顯過於低下。傳統節日的被貶與洋人節日的囂張構成了這個時代最戲劇化的景象。

出生在20多年之前的人還依稀記得每天翻頁的老皇歷上詳細標注著的時令和節日的日期。翻開當下的很多日歷,傳統節日只剩下了春節。中秋、元宵花燈、清明祭祖、端午悼念、七夕乞巧、重陽敬老、上巳(三月三日)、夏至、中元、冬至、臘八、祭灶等重要的節日都從日歷上消逝了。同時消逝的是農業祭祀、祖先崇拜、神靈崇拜、驅邪禳災等特殊儀式。那些有著上千年輝煌和浪漫的儀式,後人難道只能在古籍中體驗?

不能否認傳統節日如今確實存在水土不服的成分,但如若將之視為敝屣立刻投入洋節的懷抱無異於揮刀自宮。節日不僅僅是日常生活的調劑,更是維持民族認同感的紐帶。有趣但也讓人不爽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教師節、美國的教師節、中國台灣和香港的教師節,都是定在孔子誕辰日,即9月28日,我們自己卻有意迴避這一天。

為什麼洋節大行其道而傳統節日冷冷清清?學者們認為這是文化自輕和自我殖民。近代歷史留給國人的不止是無盡怨怒,還有根深蒂固的自卑。落後與挨打成了人們對近代歷史的習慣性總結,麻木自卑甚至憎恨因此成了大多數人對待自身文化的態度。

人類本身只是進化樹枝上一個偶然分杈,人類歷史背後的如鐵規律不過是人類中心論調支配下的一種癖好,現代化進程也不可能是人類歷史上無法避免的歸宿,更不可能成為解救人類的「上帝之城」,相反現代化進程所具有的侵略性對人類「文化生態」的打擊卻可能是毀滅性的。在這個看上去有點在劫難逃的境遇中,無論是中國傳統節日,還是外來的各種洋節,其實都被抽空了,成為徒有其表的擺設而變了味道。比如聖誕節到了我們這里也就是一個消費日,或者時尚標簽,不至於對中國傳統節日造成多大的威脅。真正的危險反而來自我們自身,像中秋節這樣溫情的節日,卻成為月餅商人炫技賣乖的秀場和無良政客們腐敗和投機鑽營的通道。

費孝通曾經提出作為一個世界大國和文明古國,中國應有這樣的文化胸懷和文化志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樣的理想同樣可以用來表達我們對待節日的態度,不卑不亢。在文化認同感嚴重缺乏的今天,不是變著法兒打著節的旗號來賺錢來消費,而是帶著虔敬之心認認真真過好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這或許才是我們的本分。

節日假面下的諸神狂歡

新周刊 文/李國慶

節日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它規定著一個人的文化身份,並以儀式化的方法維系著人與傳統的關系。在全球化想像共同體下,人類的許多價值都在趨同,而節日可能是保持人們文化認同感的最後一道壁壘了。維護傳統節日,並不是要以一種簡單的排他的文化保守主義的姿態,來抵禦聖誕節等洋節的「入侵」,並御洋節於國門之外,而是要防止全球化浪潮所造成的民族文化價值的空殼化、商業化傾向。

即便我們早已豐衣足食,奔跑在小康的大道上,不再期待春節海吃胡喝一頓,甚至可以隨時去親吻歐洲的空氣,東京的潮流,紐約的時尚,香港的迪士尼,但我們對於節日的渴求仍然處於某種飢渴狀態——聖誕,元旦,情人節,元宵節,萬聖節,中秋節,春節,愚人節,重陽節……時下節日之多堪用洪水猛獸這個詞來形容,但人們對於節日的鍾情並沒有因為進入「娛樂至死」的諸神狂歡年代而有所消解。我們仍然有著絕對超全球化的姿態,對於傳統的、舶來的、自定義的節日都樂此不疲,兼收並蓄。

讓社會學家們不安的是,至少從表面上看,傳統節日已呈末路狂花之勢,而舶來的節日卻甚囂塵上,如此的此消彼長,自然會引發知道分子們振聾發聵的「保衛春節」宣言!

過中國節

「所謂節日,就是大家在這一天放下手中的工作,放下心中的煩惱,高高興興地歡聚一堂。唱唱歌,跳跳舞,更少不了吃點喝點。當然,對於我這種不愛湊熱鬧的人來說,過節更是一個讀書的好日子。」沈宏非寫過一篇《過節》,文章開宗明義地談論節日的精神意義。

這樣的解讀有些平淡如水,歌舞昇平,有華麗的精神意義,惟獨缺失正面臨著慾望消費沖擊的物質意義,難以穿刺節日在中國的內核,對於喜新厭舊的中國人來說,節日的意義並非一成不變,也伴隨著全民超女或周傑倫口齒不清的歌聲在與時俱進。

改革開放前的節日意義與今日之意義絕對不可同日而語。隨便找一個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他都會告訴你春節的意義是可以穿新衣,吃大魚大肉。問問六七十年代生人,他們會告訴你春節的意義是放鞭炮,春節聯歡晚會,回家過年。再問問80年代後,他們會告訴你春節的意義是relax,旅遊,打機,收壓歲錢。

當全球都戴上一頂滑稽的聖誕老人帽子時,也隱喻著中國節正處於日益式微之勢。我在Google上搜索到的中國重要傳統節日有20個,包括中和節(二月二)、上巳節(三月三)、天貺節(六月六)、夏至節、七夕節、冬至節等,我相信很多人對這些節日的名字都鮮有所聞,更不用說參與其中,逢節必樂。

所以,專家們很焦慮,覺得現代人已經遺失了傳統。因為這些節日與我輩中華傳人、龍子龍孫們都有著傳承的淵源,例如與日月時令交會有關的春節、立春、元宵節、中和節、上巳節、清明節、天貺節、夏至節、七夕節、中秋節……而正月初七的「人勝節」、四月初八的「浴佛節(釋迦牟尼生日)」、七月十五的「中元節(鬼節)」和十月十五的「下元節(水官大帝誕辰)」則來源於中國的傳說、神話和宗教。

由此從根源上分析,中國傳統節日的產生乃至傳承發展,都植根於千年的農耕文明,亦符合專家們慷慨陳辭的三大特徵:服務於農業生產的中國農歷歷法為其刻畫出具體的時令節點;中國人至為推崇的「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排除了這些時令節點之於古人的外在性和偶然性,並賦予它們更多形而上意義;為封建社會歷代統治階級所尊崇利用的儒家倫理學說豐富了節日的社會基礎和實用意義以及實施形式。而隨著這些具有特定歷史內容因素的過時,傳統節日所內涵的文化象徵意義也就凸顯了出來。

保衛春節是保住中國人文化尊嚴和身份認同

著名民俗專家高有鵬擔任著河南大學黃河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一職,2005年聖誕節前夕,他在河南大學舉辦了一場以「保衛春節宣言」為題的報告會。據在場記者稱,這個經過精心策劃的報告會並沒有引起校園學子的強烈興趣,有1萬多學生的大學只有百十人到場。

《新周刊》:除去春節,中國還有中和節、上巳節、天貺節等傳統節日,即便在西方節日進入中國之前,它們也不為人所知。問題出在哪裡?

高有鵬:你剛才說的那些算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總數大約有20多個。如果把大大小小的節日加在一起,足足有300多個,連24節氣也算節日。但的確,幾乎沒人知道它們的存在。應該說,傳統節日一旦成為文化的符號系統,它就具備了特殊的節日功能,可以支撐它在一定階段內的發展。造成它們弱勢局面的原因很多,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近100年來,中國經歷了從農耕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轉型,中國人的精神狀態變得更加物質化。傳統節日注重的「精神宣洩」的功能顯得不再那麼重要了,人們對它們感覺也很難像以前那麼強烈了,而國外節日在這個時候以商業經濟的形態擠了進來,很容易就能搶占空缺。現在,中國的所有節日都變成假日了,隨便怎麼搞都行,沒一點文化。

《新周刊》:有觀點認為,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中國影響世界,世界也改變中國,傳統節日是在和外來文化的公平競爭中落後的。

高有鵬:這個說法肯定不成立。首先強調一點,我不認為所有過聖誕節的中國人都是盲目和崇洋媚外的,追求新鮮本來就是人的天性,過度地保護傳統會有負面作用。但民俗和傳統不是單純的文化形態,而是系統,這套系統維系的是民族歷史和文化記憶。舉個例子,我在一棟樓里住了幾年,但還不知道我的鄰居叫什麼。這就是因為我和他身上都少了一些應有的傳統和習俗,讓我們之間缺乏價值觀的共鳴和文化認同,所以互不來往。春節的意義就在於它為所有中國人提供一個機會,讓一幫人聚在一起體驗中國的文化內涵和民族意識,拉近彼此的距離。而聖誕節是不在中國的文化體系內的,你不可能在那裡面找到歸屬感,鬧騰過後,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依舊是鬆散和冷淡的。在任何一個國家,本國節日肯定是最受重視的,只有中國的傳統節日在全球化的負面影響下越來越衰敗,這絕對不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新周刊》:過什麼節對於普通人是自由選擇,必須要用「保衛」來要求他們選擇傳統節日嗎?

高有鵬:我在《宣言》里說:「欲滅其國,先滅其史」。可能有人覺得大題小作,說得過了,但我的確有這個擔心。保護春節只是一個契機,真要保住的是中國人的文化尊嚴和身份認同。你可以想像一下,某一天所有的中國人都跑去過洋節了,沒人理春節,如果真到那時候,估計我們的文化就散架了。

《新周刊》:同樣的背景下,日本和韓國對本國傳統的保護卻做得很好。你怎麼看?

高有鵬:日本和韓國的國民已過了沖動和浮躁期,中國人還處在不冷靜、不理智的階段,自信心不足,對本國文化的價值沒有正確估計。所以申報「端午祭」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會是韓國人。

《新周刊》:拋開文化的因素,你認為人們還有可能重新對春節產生興趣嗎?

高有鵬:對春節的再開發將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國外節日,比如聖誕節,它充滿了儀式感,有聖誕樹、聖誕帽、唱詩班這樣的符號讓它能迅速地感染人。中國的傳統節日沒有足夠的道具和符號,所以過春節的人群基本上已經斷檔了。目前要恢復中國人關於春節的記憶,是個很大的難題。

閱讀全文

與春節農耕文化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