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劉傳錄:水滸中梁山好漢們怎樣過春節
《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們生活的宋朝時期,是歷史上幸福指數最高的朝代,節日的宗教色彩淡化,娛樂成分大大增加,節日成了宋朝市民階層的狂歡的代名詞,特別是春節更是放大到極致,宋朝的春節從臘月二十三小年開始,到元宵節結束,更有甚者從臘八節開始一直到二月二都稱為過年。皇帝和上層文化精英與民同樂,宋朝人春節放假,原則上大年初一前後各放三天,元宵節放假七天,臘八放假三天,二月二中和節又放假三天,春節這一個月中就放假20天,助推了春節的節日文化的發展。
宋朝人過的春節實際上叫元旦,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只是民國實行陽歷紀年,正月初一才改稱春節。《水滸傳》中過節的場景不少,其中最多的是對元宵節的描寫。書中雖然沒有寫過年的場面,從對元宵節的描寫來看也會很隆重的。
宋代過春節普遍開始燃放爆竹。水滸中出現了一個放炮高手,呼延灼在推薦凌振時提到,「此人善造火炮,能去十四五里遠近,石炮落處,天崩地陷,山倒石裂」。看看他在戰場上的表現:凌振又放一個車箱炮來,那炮直飛在半天里響;凌振就岸邊撒開炮架,搬出號炮來,連放了十數個。號炮者,興兵列陣埋伏沖殺的信號,僅為戰場之幫襯,不是戰場之重要武器,宋朝還沒有實質上的火炮,凌振的炮兵部隊只是一群放爆竹的高手。可以說明宋朝的爆竹製作技術已經很成熟。宋代的除夕夜,爆竹之聲通宵不絕。《東京夢華錄》說:「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聞聲於外。」宮廷高院深牆內燃放爆竹的聲音,傳到了宮外。宮外大街小巷都有人競相燃放爆竹。據載,宋朝的爆竹品種不下百餘種,有單響、雙響、連響。其中,飛上天空才爆響的二踢腳爆竹,這是凌振火炮的原型。
宋人過年都要飲酒。水滸中飲酒的文字不在少數,說明在宋朝飲酒成為一種時尚,特別是過節,宣和五年宋江軍營中的元旦酒宴、宋江領軍剿滅了王慶班師回京的元旦筵宴。還有宋江在花榮寨里度民間元宵節和描寫京師元宵節,都刻畫的令人如臨其境。還有宋江安排自己的弟弟宋清管理酒宴,說明了對酒宴的重視程度,《水滸傳》全書六百多場(次)飲酒,描寫相關的酒業狀況、歲時飲酒習俗、飲酒禮儀、宴飲時尚、飲酒器具、酒令、酒的種類品牌等等,通過這些環境、背景描寫,顯示了那個時代酒文化的特點,向讀者展現了一幅豐富的宋代酒文化全卷。
宋朝人過春節是和「燈」分不開的。水滸中也多次提到「燈」和元宵節,宋江「正月十一」進京賞燈謀求招安,東京城到處「往來錦衣花帽之人,紛紛擠擠,各有服色」。正月十五傍晚,燈會進入高潮,「家家門前扎縛燈棚,賽懸燈火,照耀如同白日,正是樓台上下火照火,車馬往來人看人。」天漢橋邊紮起鰲山,街邊樓上「笙簧聒耳、鼓樂喧天,燈火凝眸,遊人似蟻」。大名府也家家門前紮起燈棚,在城大街小巷,家家都要點燈。大名府留守司州橋邊,搭起一座鰲山,上面盤紅黃紙龍兩條,每片鱗甲上點燈一盞,口噴凈水。去州橋河內周圍上下,點燈不計其數。銅佛寺前紮起一座鰲山,上面盤青龍一條,周回也有千百盞花燈。翠雲樓前也紮起一座鰲山,上面盤著一條白龍,四面燈火,不計其數。這與歷史記載是相吻合的,據《東京夢華錄》說:「大內前自歲前冬至後,開封府絞縛山棚,立木正對宣德樓,遊人已集御街兩廊下。」冬至以後,開封府便開始僱人在御街宣德樓前搭建彩山架子,燈山上彩之後,「金碧相射,錦綉交輝」。還有臨時搭建的「橫三門」,上面大書「大觀與民同樂」或「宣和與民同樂」字樣,一派富足祥和的景象。
宋朝人過春節不僅僅穿新衣,還要男女戴花以示慶賀。《水滸》第七十二回「柴進簪花入禁苑,李逵元夜鬧東京」,宋江正月十一進京賞燈謀求招安,東京城到處「往來錦衣花帽之人,紛紛擠擠,各有服色」。柴進、燕青在東京酒樓上,「憑欄望時,見班直人等多從內里出入,襆頭邊各簪翠葉花一朵」,一位姓王的班直告訴他們:徽宗給每個班直「皆賜衣襖一領,翠葉金花一枝」,有宮花錦襖,才能自由出入大內。可以看出宋朝人過春節是要簪花的,這在梁山好漢中是有所體現的,東京的中級軍官林沖、徐寧都戴美麗的花,連大名府的儈子手蔡慶,生來愛戴一枝花,貧苦漁民阮小五「鬢邊插朵石榴花」,燕青更是「鬢畔常笄四季花」,一年四季都戴花。宋江所作的《滿江紅》中寫道:「鬢邊不可無黃菊」,由此可知,如果不是出席菊花會的眾頭領,每人都在鬢邊插上了菊花,至少宋江本人是插了菊花的。第八十二回,梁山好漢們頭上全部戴著御賜的金花,參加了皇帝的筵席。男人簪花發展到宋朝,幾近極致。一朵小小的簪花,甚至成為上層社會身份的標識、等級的象徵。當時每逢重大節慶,君臣都有戴花的習慣,此即《宋史·輿服志》所說的,「襆頭簪花,謂之簪戴」。《東京夢華錄》說宋徽宗每次出遊回宮,都是「御裹小帽,簪花乘馬」,從駕的臣僚、儀衛,也都賜花簪戴。當時節日不同戴的花也不同,如:上元夜戴鬧蛾、玉梅、雪柳;端午戴茉莉;立秋戴楸葉;重九簪菊。對美的欣賞滲透到社會各個角落和民俗。
從水滸中梁山好漢過春節,我們可以透視出宋朝的春節真正的體現了與民同樂的朴實儒家文化理念,還原了了宋朝市民豐衣足食的的幸福生活。
㈡ 各個地方的民風民俗
舊時民間村落多為集族而居。如至今還保存明清時期建築風貌的黃山市黟縣宏村、西遞村等,村民居舍相連一體,依山抱水,坐北朝南。
各戶頭喜歡建立獨門獨戶的居室,如建成連三、連五、連七(七間屋並排建築),或「明三暗五」式居室,中間為大廳,左右室各間隔為二,前場後院。多數為土磚瓦房,少數建青磚牆壁;貧戶則蓋土牆茅屋遮頂。
共和國成立後,少數城市民眾住進了單元樓房;80年代後興起老城改造,各街道大都建築有整齊劃一的高樓大廈,城鎮人以居住單元樓為主。90年代以來,小區建設漸成氣候。
早在《漢書·王吉傳》一書中就有「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的記載。《禮記·王制》雲:「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覲諸侯,問百年者就見之。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這里說的王者巡守之禮,就是國君深入民間,對鄉村社會的民情風俗進行一番調查研究。
太師是掌管音樂及負責搜集民間歌謠的官吏,他把民間傳承的民歌(國風)呈遞給國君。國君通過這些民歌,「觀風俗,知得失」,制定或調整國家的方針政策。我國古代詩歌總集《詩經》中的《風》,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間流傳的民歌。
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風俗習慣,包含著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對研究我國古民俗具有重大價值。就比如《水滸傳》中的江湖文化、俠義文化都屬於民俗文化意識范疇。
㈢ 水滸文化的水滸文化
《水滸傳》是我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取材於北宋末年宋江領導的梁山水泊農民起義。
北宋中後期,政治黑暗,土地兼並嚴重,階級矛盾空前激化。濟寧一帶自然災害連年不斷,百姓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1119年,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起義軍打出「殺富濟貧」、「替天行道」的旗號,得到廣大貧苦農民的支持和擁護。起義軍以梁山泊為根據地,展開流動作戰,殺貪官,除惡霸,打官兵,襲州縣,聲震山東,橫掃河朔,威逼京師。宋徽宗先後派童貫、高俅率十幾萬人馬前往梁山泊圍剿,義軍先後取得兩敗童貫、三敗高俅的重大勝利。隨後,義軍進入淮南地區攻取淮陰(今江蘇邳縣東),轉戰江北,向楚州(今江蘇淮安)、海州(今江蘇連雲港)等地挺進。宋徽宗急令海州知府張叔夜鎮壓和招降義軍。張叔夜設伏兵襲擊義軍,起義遭到重創後退守梁山。官兵乘勝追擊,義軍瀕臨絕境,宋江招安投降,起義失敗。
從宋江起義失敗到《水滸傳》成書,正值女真、蒙古族後先南下,廣大人民在民族和階級的雙重壓迫下,紛紛高舉義旗,嘯聚山林進行反抗,宋江等人的英雄事跡和傳奇故事,就成為人們歌頌的對象,在民間長期流傳。
南宋後期,畫家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贊》,初次完整地記錄和描繪了宋江等三十六頭領的姓名和綽號,民間藝人講述、演唱水滸,以水滸故事為題材的話本和戲劇相繼問世。南宋羅燁《醉翁談錄》中「小說開辟」條目中記有「公案類石頭孫立」、「朴刀類青面獸」、「桿棒類花和尚、武行者」等。宋末元初的《大宋宣和遺事》有四千餘字敘述宋江起義的情節。元代雜劇中出現了一大批水滸戲。在這些戲中,水滸英雄由三十六人發展到七十二人,一百零八人,水滸根據地梁山泊水寨已渲染的有相當規模。至此,水滸故事中人物塑造、規模擴展、場面烘托、情節充實,便日益豐富起來。
以宋江起義為原型,民間傳說為鋪墊,藝人演繹為基礎,著名小 說家施耐庵把這些不同地區流傳的故事,匯集起來,經過選擇、加工、再創作,終於寫成中國歷史上一大奇書——《水滸傳》。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說家。名彥端,字肇端,號子安,別號耐庵,祖籍錢塘(今浙江杭州)。施耐庵自幼聰明好學,1314年中秀才,1324年中舉人。後赴元大都會試,落第。經友人推薦到山東鄆城任訓導。在山東,他搜遍梁山附近有關宋江起義的英雄事跡,熟悉了山東的風土人情。1332年施耐庵考中進士,到錢塘任縣令,因與當道權貴不合,兩年後懸印辭官。1353年,施耐庵受元末農民起義首領張士誠之邀成為其幕僚,後遭冷落,遂離開張士誠。這段經歷使施耐庵熟悉了農起起義的軍旅生活。走出軍營,施耐庵在江淮一帶以教書為生,潛心創作《江湖豪客傳》。書成後,施耐庵依《詩經》詩句,改名為《水滸傳》。
傳說施耐庵寫《水滸傳》,有一段時間是在一座小樓上。他有一個習慣,當寫作思路一時堵塞時,就情不自禁地「嘖嘖」有聲。他家養了一條小狗,當它聽到主人「嘖嘖」時,就以為是喚它吃食,連忙跑上樓來。施耐庵一見,怕狗打斷自己的思路,就用腳跺著樓板,把它趕下去。就這樣,他咂嘴,狗上來;他跺腳,狗下去。時間一長,那塊樓板竟被他跺斷了。而那條小狗也為找不到食物而被餓死。施耐庵創作《水滸傳》的艱辛由此可見。
《水滸傳》不僅深刻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殘暴腐朽,揭示出農民起義的社會根源,而且在主觀的思想感情方面,施耐庵相當程度地沖破封建正統觀念的束縛,滿懷熱情地歌頌和描繪了農民起義運動,把起義英雄作為正面形象進行著力刻畫,塑造了許多起義英雄的鮮明形象,具有光輝的思想價值。 一次起義造就出無數英雄,一部奇書樹立了一座豐碑。戰火與硝煙隨著時空的轉換已經散去,文化與精神卻在歷史的積淀中豐富發展起來。八百年的滄桑,八百年洗煉,水滸文化以頑強的生命力,恢宏的氣勢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水滸文化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基本內容,而且更具有自己的特徵:正義誠信,豪邁直爽,樂善好施的忠義精神;不畏權勢,愛憎分明,奮起抗爭的造反精神;勇敢向上,一往無前,不怕艱險的進取精神;膽肝相照,榮辱與共,協作配合的團隊精神。
《水滸傳》以細致、深刻的筆觸大膽地為來自社會底層或從上層排擠出來的一批人物樹碑立傳,形形色色的人物閃耀著忠義豪邁的水滸精神。「《水滸傳》寫一百八個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樣」,他們「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形狀,人有其聲口」(金聖嘆語),俠肝義膽,愛憎分明,敢報天下不平。逼上樑山奮力抗爭—「撞破天羅歸水滸,掀開地網上樑山」,「苑子城中藏虎豹,蓼兒窪內聚蛟龍」;俠肝義膽英雄情懷—「雙拳起處雲雷吼,飛腳來時風雨驚」,「禪杖打開危險路,戒刀殺盡不平人」。從智取生辰綱、大劫牢、三打祝家莊,到兵打北京城、智取大名府,再到「八方共域,異姓一家」的忠義堂排座次,將梁山好漢團隊協作精神體現的淋離盡致。從魯智深「遇酒便吃,遇事便做,遇弱便扶,遇硬便打」(金聖嘆語),到阮小二「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官司,論秤分金銀,異樣穿綉錦,成瓮吃酒,大塊吃肉」,到李逵「殺去東京,奪了鳥位!」無不折射出梁山好漢的英雄本色,至性至情,如鑿石裂空,光明如日,澎湃似潮。
義聚梁山,夢斷愚忠。梁山英雄重義氣,互相幫助,扶貧濟弱,表現的是「小義」,梁山泊群雄會集,表現的是團結反抗封建統治,實現「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大義」。盡管義旗在梁山頂獵獵飄揚,但是盲目的忠君思想卻成為束縛義軍的桎梏。義軍將領中除李逵等極少數將領,目無皇帝,「天也不怕」外,絕大多數是只反貪官,不反皇帝。這種「忠君」思想給起義軍造成極大危害,終於導致轟轟烈烈的梁山農民起義因招安而失敗告終。
水滸文化是多元的,還包括商業文化、飲食文化、建築文化、民俗文化以及酒文化等。 水滸文化是梁山最靚麗的文化瑰寶之一。梁山作為水滸故事的發祥地,積淀了豪邁奔放,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這里是眾多的水滸英雄的誕生地,是氣勢恢弘的古戰場,眾多的水滸遺跡,提供了豐富的旅遊資源。古戰場已不在,遺跡猶存,以水滸文化內涵為主的梁山風景名勝區景點星羅棋布。水滸旅遊是山東省委、省政府所規劃實施的一條十分重要的線路。在這里,水滸寨、忠義堂、大型唐三彩壁畫「梁山泊英雄聚義圖」、三十六天罡星塑像交相輝映;斷金亭、黑風亭、疏財台三景鼎立,古樸壯觀;黑風口,李逵像相互點綴,遙相呼應。新辟的上山線路原始古樸,粗獷陡峭,獨具水滸特色,沿途一關、二關景點雄關壁壘,盡顯山寨氣勢;著名書法家范曾先生親自撰文並書寫的《水泊梁山記》鐫刻在140多平方米的摩崖上,文筆流暢,氣勢宏偉,堪稱中國當代第一摩崖書;新建的仿宋建築——水滸街,充分再現了宋代市井場景。
不久前,梁山縣旅遊部門適時提出了造水工程,委託北京大學風景規劃設計中心進行了具體規劃,以局部再現八百里水泊的風貌。整個造水工程分兩部分。一部分是環山一周的環山河,依據現有地勢,形成一條寬幾十米至數百米不等、蜿蜒曲折的河道。沿途設置水上軍事設施,給人以港汊縱模、莫知深淺的意境,並以此消除山腳地帶因開山採石造成的破敗景象。目前,這條全長7公里的環山河已開挖了4公里,下挖深度4米左右。另一部分是在梁山北麓,利用廢棄窯坑,建造一水庫。第一期工程先形成400餘畝的水面,營造水泊景象,再現當年蓼兒窪煙波浩盪的風貌。該水庫現已完成勘察設計,山東省政府撥款2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水庫建設。造水工程的完成,必將大大改善梁山風景區的旅遊環境。
梁山民風淳樸,武術表演、斗雞、斗羊別具特色。梁山是中國武術四大發源地之一,把水滸旅遊與中國武術結合起來,開展武術比賽、武術表演、武術修學旅遊、武術研究等活動,吸引水滸愛好者和武術愛好者匯集梁山,以武促旅。
打響水滸文化牌,促進經濟發展。水滸文化是一個響亮的文化品牌,其域名、其人物、其精神等均具有較高的商業價值。目前,梁山縣成功舉辦了「梁山國際武術節」、「梁山國際汽車展」等大型活動。 宋元時期,以水滸故事為題材的話本、戲劇相繼在民間傳播。《水滸傳》的問世,標志著我國已有數百年歷史的白話文,進入成熟的階段。但是在以後的歷史風雲中,水滸故事作為文化的載體隨著政治的需要,也在進行著變化並且不斷的完善和發展。
《水滸傳》的版本很復雜。一般認為,明朝人高儒在《百川書志》中題為「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的《忠義水滸傳一百卷》是《水滸傳》的祖本。明嘉靖年間百回本,在藝術上有了較多的加工。明萬曆年間余象斗的一百二十回本,增加了「征田虎」「征王慶」的故事。明天啟、崇禎年間楊定見的一百二十回本,除增飾了余象斗本中的故事外,主要依據嘉靖版本。明末清初金聖嘆腰斬《水滸傳》,改成七十回本,以盧俊義做噩夢形式把一百零八將一網打盡而結束。因為它保存了水滸故事的主要部分,文字較洗煉和統一,因此就成為了清代最為流行的文本。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提倡白話文,以《水滸傳》的語言特色為範例,可見這部小說對我國新文學運動有著深遠的影響。「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毛澤東發起的「評《水滸》,批宋江」運動,在客觀上促進了《水滸傳》在全國的出版與傳播,形成了短暫的繁榮景象。
《水滸傳》成書後被傳到了國外,以後又被譯成了多種文字走向了世界,在國際上引起了較大的反響。
蘇聯大網路全書》稱「《水滸傳》是14世紀中國文學的紀念碑,這部小說首次通過現實主義形式反映了反對地主和專政的中世紀農民起義,是一部具有豐富形象的畫廊。」日本漢學家木村英雄、倉石武四郎等給《水滸傳》以高度評價。2005年6月8日,馬來西亞翻譯出版的《水滸傳》在吉隆坡面市。
㈣ 水滸傳中折射出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有哪些
水滸傳反映出傳統文化中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等三綱,也反應出仁義禮智信等五常。
㈤ 水滸傳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水滸傳》具體而生動地描寫了以宋江為首的農民起義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整個過程,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腐朽和統治階級的種種罪惡,熱情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精神和正義形象,塑造了一大批梁山好漢的光輝形象。從中折射出了中國所特有的文化精髓:忠與義、天人合一、天人感應、替天行道、吉兇相救和患難相扶。《水滸傳》所反映的這些思想作為一種文化精神,具有重要的社會歷史意義和價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㈥ 水滸傳中體現的民俗特徵及社會環境
逆來順受,這是封建社會共同的特徵。水滸講的是宋徽宗時代,當時的社會環境是遼國金國戰亂,人民生活不穩定,加上皇帝喜愛花石綱,弄得已經民不聊生了,所以各地起義很多。
㈦ 水滸傳主要思想是什麼
水滸傳主要思想:
《水滸傳》歌頌了農民起義領袖們劫富濟貧、除暴安良的正義行為,肯定了他們敢於造反、敢於斗爭的革命精神。
小說以高俅發跡作為故事的開端,意在表明「亂自上作」,高俅是封建統治集團的代表人物。作者還寫了大批的貪官污吏和地方惡霸,正是他們狼狽為奸,魚肉百姓,才迫使善良而正直的人們不得不挺而走險,奮起反抗。
同時,小說還對田虎、王慶、方臘等其他地區的農民起義軍作了一定的側面描寫,從廣度和深度兩方面深刻地挖掘出了封建時代的各種社會現象和問題,以及農民起義的深層原因。
《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長篇小說,開創了白話章回體小說的先河。它作為一種新的文體,從此在文學領域內確立了應有的地位,開始逐步改變以詩文為正宗的文壇面貌。
從小說創作的角度來看,它和《三國演義》一起,奠定了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風格,為廣大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心理和鑒賞習慣。
從歷史角度看,對於《水滸》的爭論焦點則集中在主要人物宋江所表現出的「忠君報國」的思想上。反面觀點一般認為宋江的思想有其局限性,梁山好漢受到招安後又為朝廷去征討各地山賊,下場悲慘,是出歷史悲劇。
作品歌頌和美化宋江,只反貪官,不反皇帝,強調「忠義」,表現出嚴重的思想局限。正面觀點一般認為宋江相對於其他草莽英雄思想進步,對當時社會可以起到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