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海口騎樓老街,好玩嗎
海口騎樓老街,是海口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觀,可以免費參觀遊玩。 騎樓老街大概覆蓋范圍在2平方公里左右,長約4.4公里,在這些街道兩側坐落著大大小小的騎樓建築近600棟,其中最古老的騎樓建築建於南宋,迄今以700多年歷史,其餘大多始建於19世紀末期。
不知道,你有沒有去過海南海口?到海口旅遊時,有沒有去過“騎樓老街”呢?對這里的建築有什麼印象?
② 潮州地方史,急急急!!!
潮州歷史悠久,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考古材料證實,潮州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遠古時代,土著畲族先民便創造了口頭文學——畲歌仔。
潮州的先民屬古閩越族。自秦漢以後,中原漢族後裔大部分從閩南的莆田遷入潮州。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南越;設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地域屬南海郡,始載入版圖,但此時到唐朝今天的潮州汕頭一帶漢族人稀少,從唐朝後期開始漢人數量才有較快增長。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屬南海郡揭陽縣地,潮州最早的建制始於東晉成和六年(公元331年)在南海郡東部析置東官郡,東晉義熙九年(公元413年)分東官置義安郡。這義安便是潮州的前身。義安郡這個名稱一共使用了260年。
隋文帝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全國撤郡設州,義安郡屬循州之義安縣,是年,升立州,因地臨南海取「潮水往復之意」,首命名「潮州」,義安縣為州治。 後人也有詩句:「潮之州,大海在其南」。 「潮州」名稱的正式出現,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以後1400多年來,基本都是沿用這個名稱:太平路
隋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罷州復郡,潮州曾一度改為潮陽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第二次稱潮州,在唐朝的時候,潮州的疆域是很大的,可以說,東到泉州,北到江西,南到大海,西到惠州。
唐朝的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從潮州到泉州,各割出一部分,設置了漳州。現在, 潮州話可以通行漳州,漳州下面的雲霄、詔安、東山、漳浦、平和等縣市,也都有潮劇團,演出潮州戲,可見,兩地的歷史淵源,是連在一起的。由此可見,唐朝時候的潮州,原來是曾經跟福建的福州和江西的虔州接壤的。
韓江的一個源頭,是在汀州的新羅縣(今龍岩市長汀縣),另一個源頭,是在循州的興寧縣(今紫金縣,興寧縣今屬梅州)。可以想像,韓愈那個時候的韓江,除了汀州段和循州段外,是完全在潮州自己的地域里流行的。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稱潮陽郡,唐天寶3年,(閩中)割潮州歸嶺南,唐乾元年(公元758年)再復潮州。 元朝的時候,潮州稱為潮州路,明洪武二年(公元 1369年)改路始置府制,稱潮州府。崇幀六年是潮州府轄縣最廣之年,轄海陽、潮陽、揭陽、饒平、惠來、澄海、普寧、平遠、程鄉、大埔、鎮平共11縣。 隋唐以後,隨著戰亂、戍邊、遠謫和民族大遷移,大批中原漢人南來,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經宋、明數代,人文漸盛,名賢輩出,潮郡被譽為「海濱鄒魯」。 南宋末年,因逃避戰亂,十幾萬閩南的莆田人移民到現在的潮州汕頭,見潮汕莆田淵源。莆田移民,從語言來看,潮州話與現今的莆仙方言有差異。原因在於留在莆田的莆田人繼續受到福州省城話的影響,原先使用的方言-閩南話受閩東方言影響,莆仙方言成為有閩南語底子的又帶有閩東色彩的混合兼過渡型的閩語。 到了清末民初,潮州的概念已經基本定型,海內外潮州人共有的潮州,也基本上定型在這個基礎上。這時潮州的轄縣一共有9個:就是潮安(海陽)縣、潮陽縣、揭陽縣、惠來縣、普寧縣、澄海縣、饒平縣、豐順縣、大埔縣,還有汕頭埠和南澳島。 這9個縣還有汕頭和南澳的人民,歷史上統稱為潮州人。關於潮州人稱謂的界定,依據就是上面所說的9個縣和汕頭、南澳。後來,也有把豐順和大埔剔出去,但是近代史上的一些歷史名人,如豐順的丁日昌,人們還是習慣把他作為潮州人。
二十世紀初,汕頭埠逐漸成為潮州府屬的濱海重鎮,這里工商繁華,已崛起成為連接穗、港、滬及海外的新興港口。 1904年梅縣鬆口人張煜南等看準這里有巨大的發展潛質,便傾力組建潮汕鐵路有限公司,興建從潮州府所在地直達汕頭埠的鐵路。 1906年,潮汕線鐵路築成,同時又配置「潮汕號」機車頭並通了車。由此有「潮汕」新名詞。 1907年5月22日,由孫中山指派許雪秋及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等人領導發動的潮州黃岡起義爆發,因寡不敵眾,力戰6日而敗;27日下午,起義軍宣布解散,總指揮陳涌波、余既成被迫走避香港。 這次武裝起義意義重大,但當時的《南洋總匯報》卻大肆指責孫中山勾結「潮汕會黨」,策動黃岡起義。 「潮汕」之名由此見之報端,逐步廣為人知。「潮汕」這片土地也逐步為外界所矚目。
1921年之後,汕頭建市設立市政廳,屬廣東省政府領導,成了粵東地區繼潮州城之後的另一地域亮點。 到了1949年,潮州的疆域仍然比較大,它包括了現在的汕頭市、揭陽市;從管轄上,也包括了梅州市和汕尾市。 中國解放後二次大的疆域調整,造成了二個「潮州」的概念,一個是廣義的潮州概念,一個是狹義的潮州的概念。 廣義的潮州,也就是歷史上的潮州,此定義已有上千年歷史,主要包括現在潮州市、汕頭市和揭陽市以及豐順縣等。共同的生活習慣,共同的民風民俗,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語言環境,共同的價值取向,共同擁有了潮州人的稱謂。(廣義潮州的概念裡面,包含了狹義潮州族群的概念,是指汕頭、潮州、揭陽三個地級市與豐順縣講潮州話的民眾。另外陸豐市甲子鎮、甲東鎮、甲西鎮,講惠來口音的潮州話的民眾,屬於廣義潮汕人的概念,不屬於狹義潮州人概念)
狹義的潮州,就是目前的潮州市,它是在1991年12月將原來的副地級市的潮州升格和擴大區域的。作為地級市,潮州現在管轄潮安縣、饒平縣、湘橋區和楓溪區。湘橋區也就是通常民間稱呼的府城、潮州城。
但是,現在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關於潮州的概念,還是傾向於廣義的潮州,甚至就是廣義的潮州。可見,歷史是阻隔不斷的,也是不可代替的。
由於現在潮州成為潮汕地區三個地級之一,本地人較為注意把潮汕與潮州分別開來,如說「潮州方言」、「潮州工夫茶」等等,而不再冠以「潮州」了,如此說法有失學術意義上的公允。 不過,海外潮人迄今為止仍喜歡稱自己為潮州人,海外各地潮人會館也都稱為「潮州會館」,這大概是沿續習慣稱呼。
③ 南洋歷史
請閱讀許雲樵教授的著作,他是南洋史專家
許雲樵平生酷愛讀書,節衣縮食購置中外圖書3萬多冊,其中以東南亞文獻為多。曾寫出書評《南洋文獻敘錄長編》。 他長期從事南洋史地研究,著作甚豐,蜚聲國際,曾被選為英皇家亞洲學會馬來亞分會副會長以及中國學會副會長。 他中文根底深厚,擅詩文。www.sfcca.org.sg/Organization/Library/Prof.htm
④ 除中原華夏文明、南方沿海百越文明,西南、西北曾有哪些文明
除中原華夏文明、南方沿海百越文明,西南、西北曾有哪些文明?
三、齊家文化”中,這一時期已經出現了財產的私有化和階級分層。同時,在男女合葬墓中,男女骨骸的擺放位置,一般為男性仰身直肢位於中間,女性屈附其旁。這也說明,這一時期男子在社會關系中居於統治地位,而女子卻在社會關系中處於從屬的地位。
四、“齊家文化”中,多居住在半地穴式的建築中,有點類似於西北地區的窯洞,同時人們還會在居室里撒上一種白灰面,用於防潮。而且還在部落遺址中,發現有類似於宗教建築的石造建築和祭台,這些都說明了當時這一地區的人們已脫離原始本能的行為,而開始自主生活的方式。
齊家文化的特徵主要表現在陶器文化、青銅文化和玉器文化三個方面。自成一體的齊家陶器文化,其青銅文化是中國青銅時代的開啟,齊家文化原始先民已經成熟掌握紅銅和青銅銅器的冶制技術。其玉器文化最是光輝燦爛,出現了壁、琮、環、璋、刀、小型斧鉞等大量的禮器,由於齊家玉器文化內涵深奧難測,玉材品種豐富多樣,琢磨工藝粗獷大氣,被譽為“西北史前文明末期最輝煌耀眼的成就之一”。
⑤ 以前說的南洋到底是什麼地方
南洋是明、清時期對東南亞一帶的稱呼,是以中國為中心的一個概念。
東洋在漢語中主要表示「日本「。字面上的意思是東面的海洋。除了代表日本以外,在日語中還代表東亞地區。近代出現的「東洋」可能源自日本。
北洋:渤海、黃海,朝鮮半島附近。如「北洋水師」、「北洋軍閥」、「北洋政府」、「北洋通商大臣」。這些詞均源自以李鴻章為創始者,以袁世凱為代表的一系政治力量在北洋地區的政治、軍事、商業活動。
西洋,泛指西方國家,多指歐洲、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而在古代是古中國人以中國為中心的一個地理概念。最早出現在五代,不同時代含義不盡相同。元明朝時期的西洋是指汶萊以西的東南亞和印度沿岸地區,晚清用西洋一詞指歐美國家。
(5)南洋的歷史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清末設「南洋大臣」管理諸項事務。當時中國國力昌盛,經過千年積累南洋諸國多仰慕中華,有南洋青年搖船去中國沿海紋中華文字於身,乘船歸來其國長老者見字讓位其居於上座。
東洋是中國古代人的一個地理區域概念。東洋的名稱來源於宋代的東大洋海。在元人陳大震所著《大德南海志》中,又將東洋分為大東洋與小東洋兩部分。大東洋指今日加里曼丹島以南至澳洲的海域;小東洋指今日靠菲律賓諸島與加里曼丹島海域。
北洋之說最早出現在宋朝,主要指黃海、渤海區域。後來在清朝1791到1821年間,以上海吳淞口為界,長江以北的均為北洋,是包括江蘇、山東、直隸等各口岸的地域概念。
北洋的存在源於其政治因素,正是如李鴻章、袁世凱等人的存在以及其勢力范圍而被約定俗成。
西洋的古代概念:
1、五代 五代時期歷史筆跡《西山雜記》記載,五代時泉州蒲有良到占城,出任西洋轉運使。
2、宋朝 宋朝時開封府猶太人因「進貢西洋布於宋」,獲宋帝下旨「歸我中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
3、元朝 元朝時西洋指印度南部沿海地域。元代航海家汪大淵《島夷志略》多處提到西洋:古里佛條:「當巨海之要沖,去僧加剌密邇,亦西洋諸國之馬頭也」、昆侖條提到「舶往西洋」,大八單條有「國居西洋之後」,天堂條記載「西洋也有路通」。
4、明朝 初期明朝繼承了宋朝、元朝關於西洋的概念,明實錄記載洪武二年,劉叔勉出使西洋鎖里國:「海濤間關鳳濤萬里,三年夏才至西洋」。《明太宗實錄》記載,永樂元年「西洋剌尼回回哈只馬哈沒奇剌泥等來朝,貢方物」。由此可見在明洪武年間,西洋只包含具體的國度。
⑥ 《小娘惹》中,為什麼遠在南洋的娘惹也要遵循三從四德
這些娘惹,是明代開始跑去南洋馬六甲,新加坡一帶定居的華人後裔,並且第一代往往是中國人和當地的居民進行結合產下的後代。那些後代里女孩子被叫做娘惹,男孩子被叫做峇荅,而他們的後代就不能在與當地馬來人通婚,只能嫁給中國來南洋謀生的人,又或者是其他的華人後代。
當今時代,發展變革十分迅速,但中華文化在我們的印象里,永遠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在這幾千年的文化洗禮中,中華文化註定變得越來越耀眼,怎樣去保護好我們的優秀傳統?讓它不被外來的文化完全所代替,讓它在時代發展發展越來越美好的過程中一起開花,結果,永遠繁衍出新的生命力,永遠蓬勃發展,這需要我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好的傳承,把壞的拋掉,這是我們中華兒女一生都所要擔當的榮譽使命。
⑦ 什麼是南洋文化節
華人在海外最大,經濟上最成功的一個群體,就是東南亞華人。印尼兩億人口,約一千萬華人,馬來西亞兩千五百萬人,約六百萬華人;泰國六千五百萬人,約九百萬華人;新加坡三百萬多人,華人佔90%;菲律賓9千萬人,華人大約一百萬,不過1%,但有華人血統的要佔大約20%。
東南亞華人,給全世界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他們的經濟實力,比如,在馬來西亞,70%的中小企業被華人擁有,其中包括製造業、建築業和服務業。我一個好朋友的家寰駝加腥砟ν諧凳諧〉囊話搿V泄母錕?8年開始,第一個5年到10年,事實上最大的投資者就是東南亞華人。
自從萬隆會議,周恩來取消了中國的雙重國籍政策,泰國,印尼,菲律賓等地的華人開始積極融入本國社會,特別是泰國和菲律賓,傳統意義上的華人已經很少,從姓名和語言上,中國人已經分辨不出誰是華人,不過,本地人對那個家族有華人血統,都一清二楚。人們都知道菲律賓阿羅約的丈夫是華裔,泰國的他信是華人,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泰國議會,三分之二的議員也是華裔。但這些華人,已經和中國的一些少數民族一樣,僅僅只是血統上是華人而已了。在東南亞,真正能以一個大族群的規模保持華人傳統的,只有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尼。
有人曾把這三地的華人分為兩種:傳統華人和海峽華人,前者一般說中文,談到中國很親切,甚至自稱中國人,以陳嘉庚為代表。後者一般說英文,看海峽時報(英文),親西方,甚至以自己的華人面孔為恥,以李光耀為代表。南洋華人這半個世紀以來的心理變遷,某種程度上,就是這兩種華人的變遷史。
說到傳統華人和海峽華人的分別,不能不提到一個名詞:南洋大學。這所大學的興衰史,也就是南洋傳統華人的興衰史。了解這所大學歷史的每一個中國人,都會對這所大學,這所大學的創辦人,還有這所大學的精神肅然起敬。
南洋大學的創辦人叫陳六使,1950年任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及福建會館主席,他是陳嘉庚的族侄,1916年在福建小學還沒畢業就來到新加坡。1953年,陳六使捐助五百萬元,倡辦南洋大學。並以福建會館主席身份捐獻了五百二十三英畝在新加坡的雲南園作為南洋大學的校園。此後,連瀛洲宣布獻捐廿五萬元。萬金油大王胡文虎以他本人及故弟胡文豹名義捐建雙連學生宿舍一座。馬來西亞的李光前贊助1953-1957五年總捐助十份之一(此數超 過一千萬元),鼓勵社會人士參加獻捐運動。檳城林連登捐出五十萬元,建築南洋大學圖書館(行政樓)。陸運濤獻捐南大理學院全部建築費(約卅萬元) 。
此外,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商界,學界,出租汽車司機,三輪車夫,小販,吧女和理發師,都先後參加樂捐,義駛,義踏,義賣,義演等活動,響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呼聲。他們的想法很簡單:他們自己沒有機會讀書,但都希望能進點微薄之力,讓自己的後代有機會進一所華人自己的大學,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在他們的心裡,只有中國才是自己的國家
⑧ 南洋指的是哪裡
南洋指的是東南亞各國。具體主要包括馬來群島、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也包括中南半島沿海、馬來半島等地。清朝時期也指自江蘇以南的沿海諸地稱為「南洋」(江蘇以北沿海稱北洋)。
清代鄭觀應在《盛世危言·海防上》提到:「今而南洋各島,悉為占據。」(現在南洋各個國家島嶼,都被列強占據。)這里的南洋就指的是東南亞各國家。中國古代及近代有著下南洋的說法。福建、廣東等地老百姓乘船前往東南亞進行經商,也有的是戰亂時期遷徙到東南亞各國。
清朝時期也有稱江蘇以南的沿海諸地稱為「南洋」的說法。如「南洋水師」為主要負責江浙一帶的海防事務,與北洋水師相對應。
(8)南洋的歷史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人下南洋的原因
一、戰亂導致被迫遷徙
在明朝到民國這段歷史時期,國內戰亂不斷,民不聊生。福建、廣東一帶在當時慌亂窮困,人多地少,老百姓生活極度難以維持,為了謀生計,維持家庭生活,改變個人或家族的命運,躲避戰亂,閩粵地區的老百姓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批地到南洋謀生。
據1935年中國太平洋學會對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調查顯示,因經濟壓迫而出洋者占 69.95%。那個時候下南洋的人,既有對未來充滿希望的人,也有在家鄉故土呆不下去的人。
二、當地政策的吸引
英國、荷蘭殖民統治下的南洋,正處於加速開發過程中,對勞動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南洋諸國為吸引華工,先後推出一系列優惠政策。這樣的政策對於中國國內流離失所、喪失土地的無業流民來說,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很多人就是在這個時候,或攜妻帶子,或孤身一人,漂洋過海來到南洋。
⑨ 中國近代史上人們所說的南洋是指現在的什麼地方
南洋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當今東盟十國在內的廣大區域,包括馬來群島、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也包括中南半島沿海、馬來半島等地。而廣義的南洋還包含當今的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諸島。
南洋是明清民時期稱呼東南亞較深區域(不包括越南北部等)及其水向型附近區域:
一、是南亞的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印度海岸,而阿拉伯海西岸屬西洋了。
二、是印尼東方的澳洲北部即巴布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
三、是菲律賓群島以東的帛琉群島等西太平洋群島。
東南亞與中國山水相連,自古以來便是東南沿海百姓移居海外的主要目的地。早在秦漢時期,即有海商進入東南亞的記載。唐宋時期,中國海商遍布東南亞沿海地區,人口往來頻繁。15世紀初,爪哇、蘇門答臘等地出現華人聚居區。
明中後期,政府多次發布禁令限制出海,但由於海外貿易的興盛,前往東南亞的人口依然有增無減。然而,真正形成規模並影響至今的移民活動,則是近代以來稱為「下南洋」的移民潮。
(9)南洋的歷史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人走出國門的移民潮,長路漫漫,充滿了血淚辛酸。
首先是「違法」。移居海外在很長時期內是不允許的,在朝廷看來,遷居海外無異於「棄絕王化」,不僅禁止,而且對回國者嚴加制裁。直到晚清,清政府才意識到海外華僑的經濟實力與商埠的重要性,於光緒三年(1877)任命當地華僑領袖胡璇澤為新加坡首任領事。1893年,清政府才正式解除「華僑海禁」。
其次是旅途艱險。早期移民偷渡出洋,整日擔心官軍稽查與海盜行劫,海上風信難測,帆船時時有傾覆之險。近代出洋華工則幾乎與奴隸無異,飽受「豬仔頭」與「豬仔館」的虐待,華工被封禁在船艙內,條件惡劣,死亡率極高,販運華工的船隻被稱為「移動地獄」。
再就是落地後的艱難。落地移民一是要克服難以適應自然環境的問題,一是受到當地各種勢力的多重壓力。
殖民者急需華人參與開發,但又對華人迅速擴張的經濟實力充滿擔憂,因而有意抑制華人權益,迫害、屠殺華人的事件多有發生,尤以印尼多次屠殺華人的事件最為慘烈。殖民勢力消退後,情況有所改善,但一旦政局動盪,華人往往成為發泄不滿的對象。
大量華人移居東南亞,不僅緩解了中國國內的人口壓力,也極大地推動了東南亞各國經濟的開發與發展。可以說,東南亞的近現代歷史是土著族群與華人共同書寫的。
目前,華人作為東南亞各國本地族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得到所在國的認可與認同,但歷史與現實糾葛的陰影並未消失殆盡,華人問題的徹底解決仍需時日,這就需要華人社會自身的努力,同時,中國實力之強弱也與華人的命運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