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包括思想道德建設和科學文化建設兩個基本方面。
思想道德建設要解決的是整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問題,是文化建設的核心,決定著文化建設的性質和發展方向;教育科學文化建設,要解決的是整個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現代化建設的智力支持問題,是物質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條件。
1、思想道德建設要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要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別要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全社會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人際關系。
2、社會主義教育科學文化建設。
當前,我們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1)文化建設是什麼體現中國功夫擴展閱讀:
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沒有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現代化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九大報告根據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要求,對中國現代化事業做出了新的謀劃。
加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特別是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覺悟,可以激發他們建設社會主義的勞動熱情和創造精神,形成推動物質文明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
B. 什麼是文化強國如何建設文化強國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為人民提供廣闊文化舞台,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新局面。
(一)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堅持不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建設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廣大人民團結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之下。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主導權,堅持正確導向,提高引導能力,壯大主流思想輿論。
(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這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營造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志願服務,推動學雷鋒活動、學習宣傳道德模範常態化。
(三)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提高文化產品質量,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糧。堅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加快推進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對農村和欠發達地區文化建設的幫扶力度,繼續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向社會免費開放。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廣和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引導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加強和改進網路內容建設,唱響網上主旋律。加強網路社會管理,推進網路規范有序運行。開展「掃黃打非」,抵制低俗現象。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
(四)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文化實力和競爭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事業。加強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項目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效能。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構建和發展現代傳播體系,提高傳播能力。增強國有公益性文化單位活力,完善經營性文化單位法人治理結構,繁榮文化市場。擴大文化領域對外開放,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營造有利於高素質文化人才大量涌現、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師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傑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
C.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基本內容包括哪些方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以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當代中國的先進文化是充分體現時代精神的文化.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包含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兩個大的方面.
(1)思想道德建設.思想道德建設解決的是整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問題,集中體現著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性質和方向.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整個過程中,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是:堅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建設,引導人們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思想道德建設又分為理想建設和道德建設兩個方面.理想,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具有實現可能性的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是人們政治立場和人生觀,世界觀在奮斗目標上的表現.理想建設是思想道德建設的核心內容;道德,是用以調節人與人之間包括個人與集體,社會之間關系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的總和.道德建設是思想道德建設的主體內容.
(2)教育科學文化建設.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學要解決的問題是,為整個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其主要內容包括教育,科學,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視,衛生,體育,圖書館,博物館等各項文化衛生事業和人民群眾知識水平的提高,還包括健康,愉快,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群眾性娛樂活動.發展教育和科學是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
D.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包含哪些主要內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包含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兩個大的方面.
(1)思想道德建設.思想道德建設解決的是整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問題,集中體現著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性質和方向.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整個過程中,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是:堅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建設,引導人們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思想道德建設又分為理想建設和道德建設兩個方面.理想,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具有實現可能性的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是人們政治立場和人生觀,世界觀在奮斗目標上的表現.理想建設是思想道德建設的核心內容;道德,是用以調節人與人之間包括個人與集體,社會之間關系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的總和.道德建設是思想道德建設的主體內容.
(2)教育科學文化建設.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學要解決的問題是,為整個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其主要內容包括教育,科學,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視,衛生,體育,圖書館,博物館等各項文化衛生事業和人民群眾知識水平的提高,還包括健康,愉快,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群眾性娛樂活動.發展教育和科學是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
延伸: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國內外局勢發生了空前劇烈的變化,全球化、信息化、市場化、文化商業化決定了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具有特別重要的戰略意義。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中。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綜合國力的激烈競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都需要大力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從歷史的發展來看,那麼,二十一世紀的主流可能是文化的競賽。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對人類的作用,可能超越軍事、政治、經濟、意識形態乃至民族與國家。我們應當以全球化為背景和觀照,加強文化建設的自覺性與責任心,在與不同文化和文明的交流對話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目標是推進素質教育,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公民;是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的全面進步。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一是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精神文明是滲透在先進文化之中的內在稟性,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精神品格。愛國主義、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和發展的精神支柱。正是這樣的精神品格,使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使得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二是培育 「四有」公民。「四有」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和現代化建設對全體公民的社會政治理想、道德情操、科學文化素養,法制紀律觀念等全面發展的要求。三是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只有著眼於整個民族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才能在新的國際經濟政治和文化格局中取得有利於中華民族和人類進步事業的發展地位。
中國文化有無比豐厚的歷史積淀,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實基礎,是繁榮文化事業的有利條件。因此,在改革開放大潮中,為了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我們的公民必須有效地提高個人的自身素質和修養。這就要求我們認真學習政治理論知識和業務知識,提高自己政治素質和理論水平,提高認識生活和把握生活的能力。從而更好的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而努力奮斗。
黨的十七大報告准確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文化建設的新要求和物質生活改善後人民群眾對文化工作的新期待,作出了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重大部署。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客觀要求,是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贏得主動的迫切需要,是黨的三代中央領導核心的共同要求。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覺,也表明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將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承擔起傳承文化、繁榮文化的歷史責任。21世紀的中國,面臨著大好的局面,我們的人民、我們的國家應該也能夠享有與它國際地位相稱的文化建設水平,我們的民族應當享有無愧於文明歷史的再度輝煌。
E. 文化對國家建設的作用是什麼
1、文化建設對經濟、政治、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均有促進作用。
文化是軟實力,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不可忽視和不容低估的巨大作用。在後工業社會時代,隨著服務、文化消費的愈益壯大,國際間的競爭越來越體現為以文化為背景的綜合國力競爭。加強文化建設可以提升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擴充我國競爭優勢和文化吸引力。
2、文化建設對於引導社會思潮,滿足人民需求具有直接功效。
在物質相對豐裕的當今社會,人們的文化消費成為消費新的亮點和增長點,同時信仰迷茫、精神空虛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著力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可以導引社會情緒,引領思想力量,分流精神壓力,增進國民福利,提高幸福感指數。
(5)文化建設是什麼體現中國功夫擴展閱讀:
文化建設的任務:
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就是用當代最新科學技術成就提高人民群眾的知識水平,通過合理和進步的教育制度培養社會主義一代新人,並用最能反映時代精神的健康的文學藝術和生動活潑的群眾文化活動來陶冶人們的情操,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
為此中共中央開展了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
豐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推動了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對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F. 文化建設對於民族復興和現代化建設的意義和作用是什麼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最重要的表現就是大力發展教育和科學事業。這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一項基礎性工程。一方面,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把教育作為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和全局性的事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通過教育創新和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從而把我國巨大的人口資源轉變為人才資源,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變為發展的優勢,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通過制定科學技術長遠發展規劃,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同發展和應用先進科學技術緊密結合起來,利用科學技術來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的技術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改變經濟增長的方式,這對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著關鍵的作用。同時,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高度重視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樹立科學觀念,倡導科學方法,以此提高全民族的科學素質,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科學、鼓勵創新、反對迷信和偽科學的良好氛圍,這將大大激發人們的創造熱情,激活人們的創造潛能,開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無窮無盡的創造力。在中華民族復興的過程中,必須加強加快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