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廣州文化強市有哪些

廣州文化強市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8-02 08:21:17

㈠ 廣州有哪些擁有中國歷史文化的地方

南海神廟佔地面積達3萬平方米,是我國古代海神廟中惟一遺存下來的最完整、規模最大建築群。該廟始建於隋文帝開皇十四年(594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西漢南越王墓是西漢初年南越國第二代王趙昧(趙佗之孫)的陵墓,距今已2000多年,全館佔地面積14000平方米。館內陳列出土各類文物1000多件(套)、而「文帝行璽」金印是中國考古發掘首次發現的「皇帝」印璽,最為珍貴。余蔭山房建成於清同治六年,距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了,它與佛山樑園、東莞可園、順德清暉園台稱廣東四大名園。光孝寺是廣州市歷史最悠久、佔地面積最大的佛教寺廟,其始建年代距今17D口多年,光孝寺佔地3.1萬平方米。光孝寺以禪宗六祖惠能當年曾在這里作過著名的「風幡論辨」而名聲威震佛門。寶墨園建於清末,一九九五年重建,集清宮文化、嶺南古建築、嶺南園林藝術、珠三角水鄉特色於一體。驚世之作當數已列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瓷逆浮雕《清明上河圖》,巨幅磚雕《吐艷和嗚壁》工藝精湛。鎮海樓 始建於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鎮海樓樓高五層,俗稱「五層樓「。樓最前面的四石鼓文碑刻,原刻於公元前770年(距今2760多年),是我國現存最古的碑刻。

㈡ 廣州有哪些文化城或者文化街

LZ你要買什麼呢?要文化氛圍濃厚的?有個文化公園,不過就是公園。買東西的話要高檔一點的去天河城,體育西路站吧,下面還有個大型購物超市。如果是平價的可以去體育中心站,地鐵通到正佳廣場那一路都是小鋪子,打折衣服,珠寶首飾,包包鞋子都有。還有陳家祠地鐵站裡面也可以,中等價格,衣服、包包鞋子、小吃都有。還有火車站白馬市場後面也有很多小門店,包包鞋子都便宜。O(∩_∩)O

㈢ 廣東21個城市排名是怎麼樣的

廣東21個城市排名是:廣州市、深圳市、佛山市、東莞市、惠州市、中山市、茂名市、湛江市、江門市、珠海市等。

廣東是嶺南文化的重要傳承地,在語言、風俗、生活習慣和歷史文化等方面都有著獨特風格。廣東也是目前中國人口最多的省份。

行政區劃

廣東省下轄21個地級市(其中2個副省級市),劃分為珠三角、粵東、粵西和粵北四個區域。

其中珠三角: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惠州;粵東:汕頭、潮州、揭陽、汕尾;粵西:湛江、茂名、陽江、雲浮;粵北:韶關、清遠、梅州、河源。

㈣ 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有幾大主題分別是什麼

來源: 廣州日報 昨日下午召開的廣州市規劃委員會今年第一次會議上,歷時5年,經過眾多國內知名專家多次論證,廣州市規劃部門反復斟酌的廣州歷史文化名城規劃方案首次公開。記者了解到,廣州今後將越秀路至江灣大橋共20.39平方公里的封閉環狀地區列為歷史城區范圍,對西關騎樓等廣州典型騎樓分為四大區重點保護,新增的13個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價值不亞於現有歷史文化街。方案剛公布,立即引起了眾委員的熱議,他們強調,保護歷史城區,也應合理利用。廣州市規劃局負責人表示,該方案還不是最終結果,還需進一步修改完善。 廣州歷史文化將分八大主題 據介紹,1982年廣州市被國務院首批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00年廣州市政府公布了第一批16片歷史文化保護區和21片內部控制歷史文化保護區。從2003年8月開始,廣州市城市規劃編制研究中心就開始了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07年11月提交了廣州歷史文化名城規劃的最終成果,昨日正式提交廣州市規劃委員會審議,並首次公開。 記者從部分公開的廣州歷史文化名城規劃中了解到,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八大保護主題分別為歷史悠久古都城、嶺南中心文化城、絲綢海路港口城、革命策源英雄城、田園風光山水城、千年發展商業城、改革開放前沿城、全國著名華僑城。通過保護,廣州將形成「八個主題區域」:蓮花山自然人文主題區域、從化市歷史村鎮主題區域、沙灣鎮嶺南市鎮主題區域、黃埔港絲綢海路主題區域、先烈路革命史跡主題區域、三元里鴉片戰爭主題區域、長洲島軍校史跡主題區域、沿珠江工業舊址主題區域。 廣州典型騎樓分四個區來保護 據介紹,全市共劃定48片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區),其中在歷史城區內劃定22片,歷史城區外的市域范圍內劃定26片。 新增的13片歷史文化街區絕大部分緊鄰已公布的歷史文化街區,形成合理的保護體系,基本涵蓋廣州三大歷史區域的重要地段。新增的13片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價值並不亞於已公布的歷史文化街區,五仙觀-懷聖寺-六榕寺、華林寺、海珠南-長堤等歷史文化街區,既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文物,又有比較完整的近代街區;寶源路、多寶路、寶華路、和平中、光復南、文德南、洪德巷等歷史文化街區,歷史風貌密集典型,具有濃厚的嶺南特色。 在此次規劃中,特別強調對騎樓的保護,廣州典型騎樓街分為4個區加以保護,第一個區為大新路-海珠南路騎樓區,第二個區為西關騎樓區,第三個區為北京路-萬福路騎樓區,第四個區為同福路-南華路騎樓區。 首次公開的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規劃引起了規劃委員會委員的激烈討論。有委員提出,該規劃在歷史文化遺產所列的7個重點區域中遺漏了越秀區,「越秀區是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區,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精華所在。」該委員認為,應該具體介紹歷史文化遺產在越秀區分布的特徵。

㈤ 廣州文化遺產有哪些

廣州名城有許多美麗的風景線,在這些風景線上集中了廣州主要的著名自然、文化遺產,是自然風光線、文化風景線,也是廣州旅遊的主要景觀線。

廣州的鎮海之樓與鎮城之石
被稱為廣州主山的越秀山有座雄偉壯觀的鎮海樓,又叫望海樓,因樓高五層,谷稱五層樓,高28米,為全國最大的鎮海樓。明朝鎮守廣州的永嘉侯朱亮祖為「壓紫雲黃氣之異者」,奏請朝庭批准,於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把廣州城牆擴展至越秀山時,建築了鎮海樓,說是「雄鎮海疆」,又可以「壯三城之觀瞻」。所以,它既是城防建築,又是風水樓。明以前,廣州出現過三朝十帝,自建鎮海樓後,再也沒出現過地方皇帝和心懷異志的亂臣賊子。「東南霸氣散如煙」,「樓外關河盡漢封」了。正如胡漢民說:「層樓晚望,白雲仍是漢時秋」。

由於自然和人為原因,鎮海樓歷史上多次被毀,又多次重修重建,不下十餘次。據說每修一次,廣州就發展一次。人們說其「樓冠全城」。清人屈大均說,「雖黃鶴、岳陽莫能過之。」《羊城古鈔》說它「輝煌壯麗,為嶺南第一勝覽」。《廣東通志》和《南海縣志》認為,「嶺南奇觀,此為最然」,「實為五嶺以南第一樓也。」歷史以來,直到今天都被推崇備至。歷來古籍記載不漏,並留下很多詩詠和文章,為到廣州的國內外旅遊者必看之景點。

從風景名勝的角度看,越秀山是廣州的主山,而鎮海樓則是廣州的第一景,600年威鎮嶺南,其地位是無可替代的。因這里是「高踞仙城最上頭」(丘逢甲語),可以「風起雲飛攬九州」(康有為語),「飛樓重得壯南藩,下瞰群峰控北門。江海繞闌天勢盡,溪山如掌霸圖存」,不僅可以體味古代王者之霸氣,而且還可以盡覽廣州山水城市之勝境,欣嘗「一泓珠海抱城流」的美麗風光。

鎮海樓現在是廣州博物館,到這里可參觀廣州建城二千多年的歷史文物展覽。頂樓正面懸掛著兩廣總督彭玉麟所撰的對聯:「萬千劫危樓尚存,問誰摘頭摩霄,目空古今;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依欄看劍,淚灑英雄。」幾分霸氣,幾多悲壯,十分膾灸人口。

鎮海樓歷史上曾先後以「鎮海層樓」和「越秀層樓」列為清代和現代的「羊城八景」而聞名中外。

廣州不但有鎮海之樓,還有鎮城之石,就是海珠石。

古代珠江河面寬闊達3000米(今天最窄處只有100多米),煙波浩渺,稱為小海,故有鎮海樓之名。廣州還有鎮城之石,就是古代珠江河中的海珠石。由河沙沖積,河床淤塞,至本世紀初,已與北岸連接,20世紀30年代修築長堤馬路時已完全埋在地下,建設了高樓大廈。今年初開挖市政工程時,被挖出來,重見天日。專家們緊急呼籲保護海珠石!市政府已決定將已顯露的部分(30-60米)保護起來,供市民和旅遊者參觀。

古代,屹立江中的海珠石,又叫海珠島,以鎮城之石出名。「神人驅石立,湧出水晶」(明·倫以詵語)。明代梁儲《海珠石》詩雲:「是誰驅石到江心,天為羊城鎮古會。」說這是廣州的鎮城之石。島上有慈度寺(又叫海珠慈度寺,建於南漢)、文溪祠、海珠炮台,民國初年辟為海珠公園,為歷史上著名的旅遊聖地,龍舟競渡之地。

傳說海珠石為異域商人遺珠所化,所以又叫走珠石。清人鄭惠南有《海珠石》詩雲:「賈胡手持摩尼珠,失手飛珠入東海。寶物通靈莫能秘,陸離夜夜吐光彩。卷白浮出明珠園,珠女珠兒不敢采。」實是一塊巨大的白堊紀紅色砂礫構成的大礁石,其位置在今沿江西路永安堂至愛群大廈一帶,長130多米,寬50多米,因長期江水沖刷而渾圓如珠,水光波映,閃閃發亮。海揣在游海珠寺時作了一首游覽口占雲:「南海麗龍不愛珠,水心擎出夜明孤」,說海珠石晚上也會發光。又因珠江潮汐變化而似浮在海上,非常漂亮。明代詩人梁喬升說:「兀然一石江心浮,撞破紅潮兩道流。」多麼動感的關景!

海珠石又因為南宋著名詩人李昴英(又名文溪)在這里讀書而出名。島上修有文溪祠,著有《文溪存稿》。他是廣州歷史上第一位探花,歷任大學博士、校書郎、吏部侍郎等職。所以有人說在文溪祠讀書可以中狀元。

海珠石(島)是宋代、明代羊城八景「珠江秋月(色)」和「珠江靜瀾」的核心景點,歷代有關詩詠達50多首。

古城傳統中軸線

古城傳統中軸線,是從越秀山鎮海樓、中山紀念碑、中山紀念堂、市人大常委會大樓、市政府大樓、人民公園、海珠廣場至海珠橋,全長約5公里的古城區城市傳統中軸線。是從南越國趙佗建越王台、越王宮、越王井開始,南漢時期有呼鸞道、游台,明代有觀音閣、鎮海樓,從越秀山至人民公園、起義路一帶,元、明、清、民國直至解放後都是官府衙門重地,歷經二千多年逐步形成的,在民國時期建築了中山紀念碑、中山紀念堂、市府合署大樓、海珠橋四個標志建築後基本定型。

清人陳恭尹用「五嶺北來峰在地,九州南盡水浮天」來形容廣州城的山川形勝,其所說的「峰在地」就是越秀山,「水浮天」就是珠江(古代稱海,文革前廣州市民從河北到河南過渡還叫過海)。有專家形容這條中軸線是「一條扁擔挑起山和水」,充分說明這條中軸線的歷史份量。

中山紀念堂是我國最大的紀念會堂(有5000個座位),也是世界著名的中西合璧的傳統大屋頂建築,前蘇聯總理赫魯曉夫和印度前總理尼赫魯想照樣建一個,都沒有搞成。紀念堂為紅柱黃牆藍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頂,八角亭式頂蓋。堂頂為玻璃鑲嵌的園形大吊頂,幾十米跨度不見一柱,通風音響一流。頂部的金鼎高達4米,貼金片36166張,重1.8公斤。整個外型庄嚴雄偉,堪稱建築藝術之傑作。

傳統中軸線有四多:文物古跡多,著名建築多,古樹名木多,專業購物街多,文化含金量很高,是廣州名城的一條千年文化軸線。她既是一條山水相連自然風光線,也是一條雄偉壯觀的景觀軸線,是廣州首選的旅遊風景線。

《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第十六條規定,城市傳統中軸線景觀帶內,「新建、擴建、改建的建(構)築物,其建築形式、體量、高度和風格,必須與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協調。」市規劃局正在制定保護性的控制規劃。

天河新城市中軸線

新城市中軸線是天河新城區和珠江新城建設後規劃建設的新發展區的中軸線,北起瘦狗嶺,經火車東站(廣場)、中信大廈(80層)、天河體育中心、海心沙島,跨過珠江至琶州塔、洛溪新客運港口的新城區中軸線。天河路以北以中信廣場和中國市長大廈、大都會廣場為標志的建築、綠化景觀,已經形成,這一帶的現代化高層建築群和綠化廣場顯示出廣州新城市中心的現代都市風貌。她與古城區傳統中軸線相比是不同風格和特色風貌,反映了廣州城市發展的現代化美好前景,是廣州發展都市旅遊的最吸引旅遊者的美麗景觀。目前,附近天河路一帶的天河城、宏城廣場和廣州購書中心已形成人氣很旺的購物旅遊區,附近的一號線地鐵站是最旺的地鐵站之一。

白雲山、越秀山綠色風景線

白雲山被稱為廣州的「綠肺」,是著名的省級風景名勝區。景區面積21平方公里,風景秀麗,古樹參天,交通方便,是著名的旅遊聖地。由30多個山峰組成,主峰摩星嶺海拔382.3米,為全山最高點,是每年重陽節市民登高的熱點,這里可俯瞰廣州全景,新城、古城、南到珠江、北至白雲機場,盡收眼底。

越秀山在50年代已辟為公園,是廣州市最大的綜合性文化休息公園,佔地面積82萬平方米,其中三個人工湖的水面積6.69萬平方米。

白雲山、越秀山在市中心區的北廓,東西綿延數十里,古人稱為「青山半入城」,是一條非常美麗的綠色風景線。它不但自然景觀漂亮,而且對廣州市區起著調節氣候的作用,環境幽靜雅緻,空氣清新,是市民休閑游覽的好去處,也是廣州旅遊的最大、最好的旅遊點,每年接待的國內旅遊者達1000多萬人次。

這條綠色風景線的文化品位很高,獨具特色。

一是歷史悠久。歷史上就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自秦漢以來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二是傳說故事多。如秦始皇、安期生的傳說。

三是文物古跡多。秦漢以來,越王井、呼鸞道、鎮海樓、古之楚亭、白雲仙館、九龍泉、天南第一峰牌坊,以及眾多的古墓葬和名人遺跡、遺址等。

四是宗教寺廟多。如三元宮、景泰寺、明珠樓、能仁寺、雙溪寺等。歷史上僅白雲山就有13個寺廟。

五是各具特色的公園旅遊點多。如越秀公園、麓湖公園、雕塑公園、雲台花園、山頂公園、山北公國等。

六是歷代羊城八景多,共有11景。

珠江風光旅遊線

珠江是廣州人的母親河,幾千年來先人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建設了美麗的廣州城,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嶺南文化。

珠江廣州河段風光旖旎,兩岸的文物古跡和特色建築很多。如石門風景區,沙面風景區的歐洲風格建築群,粵海關大鍾樓、郵政局大樓、南方大廈、愛群大廈、永安堂、江灣新城建築群、孫中山大元帥府、琶洲塔、赤崗塔、黃埔軍校、長洲要塞、長洲文化旅遊風景區、波羅廟、蓮花塔、下橫檔島、虎門炮台、南沙炮台、龍穴島風光等。

從南方大廈、愛群大廈到永安堂一帶被稱為廣州的「外灘」,歷來都是廣州的標志。廣州的幾大銀行總部和賓館、飯店、戲院、百貨點相當多,市有關部門擬把這里建成休閑步行街。

珠江廣州河段70多公里,有11座各具特色的跨江大橋,有許多江心島,其中最大的河南島有90多平方公里,這里河叉縱橫,果林飄香。新滘的萬畝果園,被稱為廣州的「南肺」。

現在,前航道已被辟為旅遊航道。近年來,市政府投資數億元整治珠江提岸,設置燈飾,進行綠化和景觀建設,已初步展現了兩岸的新美景,這里將建成廣州的「塞納河」。兩岸的地盤建築商大做江景樓盤廣告,房地產價格不斷攀升。珠江夜遊是廣州的熱點旅遊線之一。

南越國古都文化風景線

自80年代以來,廣州先後發現了西漢南越王墓、南越王宮署遺址的地下石構建築、南越國御花園和南越國宮殿遺址,是嶺南地區的重大考古發現,分別被列為全國五大和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這些二千多年前的南越國時期的文物,內容非常豐富,許多為廣州及我國首次發現,具有非常珍貴的價值。

1983年,在解放北路象崗山發現的南越國第二代國王「文帝」趙昧的陵墓,距今有2100多年的歷史,是嶺南地區年代最早、規模最大、隨葬品最多的一座西漢前期彩繪壁畫石室墓,《考古學年鑒》定為當年中國五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出土文物1000多件(套),如「文帝行璽」金印、絲縷玉衣等,還有15個殉人。對研究秦漢時期嶺南地區開發、城市物質文化發展、南越國歷史都有重要價值,墓地現在已建成「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

1995年以來陸續在中山四路忠佑大街到兒童公園一帶發現的南越國宮署遺址、水榭、御花園和宮殿遺址,反映了當時王宮的物質生活和社會文化情況,特別是地下石構建築在我國是獨一無二的,媲美羅馬古城。御花園則是我國首例宮苑實例。可以說是價值連城。目前,忠佑大街到北京路財廳前一帶4.8萬平方米的地方已列為文化保護區,兒童公園將搬遷,繼續進行地下挖掘。市政府已決定在這里建立南越國博物館。專家們預測不久的將來,還將會給市民一個驚喜!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出土的海外泊來品文物,如銀盒、玻璃碗、象牙、瑪瑙、銅薰爐、銀幣等,是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的物證,說明廣州在秦漢時期已和海外通商,也是海上絲綢之路早於陸上絲綢之路的證明。

先烈路近現代革命風景線

廣州,是我國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洪秀全在這里領導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康有為在廣州舉辦「萬木草堂」培養了一批維新運動的革命骨幹人才;黃埔軍校師生在這里舉行東征和北伐;孫中山在廣州領導推翻清朝封建統治的起義,並在這里三次建立革命政權;共產黨領導廣州起義。一系列可歌可泣的革命斗爭,震驚中外的革命事件,產生了一批革命英雄人物,留下了一批革命紀念建築和遺址,其中最為集中的是在先烈路,有10多處近現代革命文物保護單位,是革命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課堂。其中最著名的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國、十九路軍抗日陣亡烈士陵園和廣州起義烈士陵園。

我在1959年到中山大學讀書的時候,到廣州第一個要看的地方就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墓,因為在讀小學時就學習過。這個地方已辟為黃花崗公園,是革命聖地,也是廣州主要的旅遊點,每年接待的遊客很多,僅是國外旅遊者就有30多萬人次,特別是海外僑胞來廣州,都要去黃花崗瞻仰烈士墓,敬獻花圈。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位於先烈中路,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是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於1911年為推翻清朝封建統治,在廣州發動起義,攻打兩廣總督府而壯烈犧牲的七十二位烈士墓園。1912年廣東軍政府撥款始建,1919年海外華僑募款建設了墓亭、紀功坊、月台、四方塘等建築,以後又增建了黃花亭、西亭、正門。1954年又一次擴建,形成了今天規模宏大,氣勢壯觀,庄嚴肅穆,綠樹成萌,滿園黃花的紀念性公園。正門是凱旋式的大門樓,門額上刻有孫中山手書的「浩氣長存」金色大字。內有230米的墓道、泮池、石拱橋、七十二烈士墓碑、「締結民國七十二烈士紀功坊」。還有孫中山親植青松和高舉火炬的石雕自由神像。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被評為羊城八景之一——黃花浩氣。

十九路軍陵園佔地5.2萬平方米。始建於1928年,主要建築有花崗石的凱旋門、羅馬園柱形紀念碑和半園形柱廊、門亭、英雄題名碑、抗日亭、蔡廷鍇、蔣光鼐墓、將士墓、戰士墓、先烈紀念館、浮雕牆和展覽館等。

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位於先烈南路和東風路交界處。正門刻有周恩來手書的「廣州起義烈士陵園」八個大字。廣州起義紀念碑刻有鄧小平手書的漆金碑名。陵園中心為烈士墓包,護牆刻有朱德題字:「廣州公社烈士之墓」,還有「中朝人民血誼亭」、「中蘇人民血誼亭」、四烈士墓、葉劍英碑和廣東革命歷史紀念館、廣州近代史博物館。「紅陵旭日」為羊城八景之先烈一。

先烈路上還有鄧蔭楠墓、興中會墳場、張民達墓、鄧仲元墓、朱執信墓、史堅如墓等。

在一條幾公里的路上有那麼多的陵園、英雄墓和紀念建築,是全國少有的,這是一條內涵非常豐富的革命文化風景線。

宗教文化風景線

在城市傳統中軸線西側有一條宗教文化風景線,從解放北路——六榕路一一光孝路一一光塔路——一德路有三元宮、六榕寺、光孝寺、光孝堂、,懷聖寺、五仙觀,、石室聖心堂等五個宗教的七個寺廟和清真先賢古墓等八個宗教文化旅遊點,是一條獨特的風景線,特別是佛教、道教的遊客很多,人氣鼎盛。

清真先賢古墓位於解放北路蘭圃西側,為唐代著名伊斯蘭教傳教士阿布·宛葛素來華傳教在廣州逝世後的墓地,是一座典型的阿拉伯古墓,被國際穆斯林視為聖地。墓園四周用青磚高牆圍繞,內作庭園式布局,有敞口廳和拜堂等建築。附近還有歷代知名的伊斯教徒墓地。每年來廣州參加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的阿拉伯商人及其他來訪的阿拉伯朋友都要前往朝拜。

三元宮。位於應元路,其前身是東晉南海太守鮑靚建的趙崗院,唐代改稱悟性寺,明萬曆年間改名三元宮(道教以天、池、水為三元),是廣州現存歷史最長、規模較大的道教寺廟。宗教哲學思想家和科學家葛洪曾到此修道。三元宮的建築風格獨特。每逢初一、十五人氣甚旺。

六榕寺。位於六榕路。始創於南朝劉宋年間,初名寶庄嚴寺,北宋時改名凈慧寺。蘇東坡到此游覽,見寺內有六棵榕樹,便題寫「六榕」二字,後人便稱六榕寺。內有建於梁大同年間的六榕塔,八角九級(內17層),高57.6米,珠欄碧瓦,丹珠紅牆。內藏曇裕法師從海外帶回的佛舍利。南有碑廊,有一批珍貴文物。六榕花塔為廣州標志的旅遊景觀之一。

光孝寺。位於光孝路,佔地面積31000平方米。寺址初為南越王趙建德王府,後建為制止寺,南宋後稱光孝寺。社會流傳有「未有羊城,先有光孝」的說法,說明光孝寺歷史之悠久。禪宗六祖惠能於公元676年(唐儀鳳元年)在此削發受戒,建有瘞發塔、六祖殿以為紀念。寺內還有我國最早的東、西鐵塔(鑄於南漢,又名千佛塔)和訶子樹,聞名中外。光孝菩提為宋代羊城八景之一。

光孝路還有基督教光孝堂。

惠福西路有五仙觀,建於明代,是一座祭祀五仙的穀神廟。內有五仙人拇扯和五羊塑像,為廣州之別稱羊城的起源地。還有建於明代的嶺南第一樓。明、清二代,分別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列入羊城八景。

一德路有聖心堂(俗名石室),是廣州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全國最大的哥德式石構建築物,高58.5米,歷時25年建成。

㈥ 廣州城市有哪些

廣州市、深圳市19個地級市:珠海市、汕頭市、佛山市、韶關市、湛江市、肇慶市、江門市、茂名市等。

㈦ 廣州有什麼文化

1.歷史沿革

廣州鎮海樓是一座有2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紀的周代,這里的「百越」人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已有來往,建有「楚庭」,這是廣州最早的名稱。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後建南海郡(郡治設在「番禺」,即今天的廣州)。公元226年,孫權為便於統治,將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兩部分,「廣州」由此得名。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廳,特指廣州這座城市。
廣州秦漢時就是繁榮都會,漢唐以來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清朝閉關鎖國時是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也是中國最早對外的通商口岸。
廣州是中國近代和現代革命的策源地。著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黃花崗起義、廣州起義均發生在廣州。孫中山在廣州創辦了黃埔軍校,曾經三次建立了臨時政權。毛澤東在這里創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了大批革命骨幹力量。張太雷、葉挺、葉劍英等在這里領導了轟轟烈烈的廣州起義,並建立了廣州蘇維埃政權「廣州公社」。魯迅、郭沫若、郁達夫、彭湃、馬思聰、鄒小楊、谷希雲、余德超、鍾傑武等也曾來廣州傳播先進文化。
1982年國務院宣布廣州古城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羊城傳說

廣州又稱「五羊城」、「穗城」。 關於廣州的別名有一個美麗的故事,傳說周朝時廣州連年災荒,民不聊生。一天南海上空飄來五朵彩色祥雲,上有騎著仙羊的五位仙人,仙羊口中銜著五色稻穗。仙人把稻穗賜予百姓,並祝福此地永無飢荒。仙人離去後,五隻仙羊因為依戀人間而留了下來,保佑當地風調雨順。百姓為感謝五位仙人,在他們留守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五仙觀」,觀中有五仙的塑像,伴以五羊石像。越秀公園內既有「五羊雕塑」,此傳說被2010年廣州亞運會的吉祥物所應用。
文物古跡
廣州的文物古跡眾多。現有國家、省、市三級文物保護單位共219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59處。中山四路一帶先後發現了秦漢造船遺址和南越國宮署遺址,其中南越國宮署遺址兩次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目前,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王墓、南越國水閘遺址等三處南越國史跡正聯合申報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2.文化藝術

嶺南文化
廣州是一座具有2222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是國務院頒布的全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許多名勝古跡如南越王墓、光孝寺、鎮海樓、六榕寺、南海神廟、五仙觀、懷聖寺、陳家祠、聖心堂、三元宮等,都是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見證。 廣州,融匯中外文化之精華,形成了獨特的嶺南文化。嶺南畫派、嶺南建築、嶺南園林、嶺南盆景、廣東音樂、粵劇、粵菜、粵語以及城市景觀、生活習俗等,都體現了嶺南文化的風格。
行花街
廣州又叫花城,廣州人愛花。有錢人家幾千上萬元一盆的進口花卉也會買上幾盆。普通人家也要歲朝清供一盆金橘、幾株水仙。除夕夜一家老小行花街是傳統,也是廣州市民的重頭戲。 行花街也就是逛迎春花市,年前3、4天開始,除夕達高潮便結束。每年市政廣州天河花市府都要花大力氣予以布置。花市開市後,華燈初上時(實行交通管制),行花街的人就摩肩接踵而至,8、9點鍾後人如潮湧,熙熙攘攘,熱鬧非凡。行花街嘈雜擁擠,難免磕磕碰碰,但人們全都彬彬有禮,格外謙讓與寬容,滿臉都是笑意和喜悅。一般前幾天多為外省人,因為絕大多數外省人要看央視年歡晚會。年三十逛完花市後常常去嘆夜茶,花市鮮花爭奇斗艷,品種繁多,舶來品中有歐洲的薰衣草、泰國的富貴掌、荷蘭的鬱金香、北歐的玫瑰、南美的五代同堂、比利時的杜鵑等等;國產品種有江西的金邊瑞香、吉林的君子蘭、洛陽的牡丹、漳州的水仙等。行花街顧名思義主要是逛和欣賞,買肯定要買一點,可多可少,以示吉祥如意。所以,情侶們雙雙穿梭花市最多也就買一兩枝玫瑰、銀柳、百合;而家庭多選擇傳統的本地金桔、富貴竹、桃花、發財樹、紅運當頭等。廣州人認為外來花雖然很漂亮,但大都沒有特別的象徵意義,不能滿足新年祈望「平安」、「富貴」的意頭。行花街是為了沾點花香瑞氣,擠掉晦氣,來年風調雨順,幸福平安。
西關小姐與東山少爺
西關在老廣州城的西門以外,東山則在東門以外,兩者遙遙相對。歷史上,兩地形成的文化特點,有著明顯的差異。西關地勢低窪,水鄉澤國,河涌如網,人口稠密,是繁華鬧市區;而東山地勢較高,地廣人稀,20世紀初,美國基督教選定東山為傳教基地。教會開辟的幽雅居住環境吸引了大批歸僑結廬定居。從此,荒涼的東山日漸喧鬧,成為一個高檔建築成群的住宅小區。 廣州有句俗諺,「東山少爺,西關小姐」,意思是:東山是權門顯宦的聚居地,出入的多為官家子弟。東山洋樓,是民國初年一些華僑和軍政官僚在廣州市東山新河浦、恤孤院路等地興建的仿西洋別墅,引來達官貴人聚居。「東山少爺」就是由此而來;而西關是商業繁華區,出身富商之家的小姐,花飛蝶舞。這里的女孩子是地道的大家閨秀,她們纖細的身段,軟軟的粵語,受過良好教育,有的還會些手工,尊敬長輩,擁有中國的傳統美德。花園式洋房與西關大屋,權力與財富,現代與傳統,各分東西,相輔相成。
商業「騎樓」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廣州近代建築的發展經歷了西洋建築的移入、傳統建築的復興以及現代主義建築的傳入等若干階段。西洋建築在廣州便有了以下類型,如天主教聖心堂(石室)一類的宗教建築;如廣州郵務管理局大樓、粵海關大樓、市府大樓、省財政廳大樓、省總工會大樓一類的公共建築;如西關大屋、竹筒屋以及東山花園洋房、小洋樓一類的住宅民居建築;如中山紀念堂、海員亭一類的紀念性建築;還有如愛群大廈、南方大廈、市銀行大樓、省銀行大樓、新亞大酒店以及遍布廣州各主要商業街道(騎樓商業街)的商業騎樓建築。其實,商業騎樓建築最早見於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後來才流行歐洲,近代才傳至世界各地的。皆因商業建築中的"騎樓"部分是在樓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築,在馬路邊相互聯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長廊,長可達幾百米乃至一兩千米以上。廣州有"五月天,孩兒臉,說變就變"之說,因而"騎樓"正好適應這種氣候特點,一時風靡整個廣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廣州街景的主格局。」「騎樓」建築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業街道較為集中。而西濠口一帶的"騎樓"氣魄最大:新亞酒店、南方大廈、愛群大廈等均為廣州初期"騎樓"建築中的佼佼者。本世紀60年代以後,廣州新建的商業街區已很少採用這種形式了。
西關古老大屋
西關大屋西關,是老廣州人對市中心荔灣區內北起西村,南瀕珠江,東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這一帶的稱呼,這里古時位於廣州城的西門外。這一帶有許多典型的傳統舊屋,人稱「西關古老大屋」。 這些老屋過去多是豪門富商的住宅,高大明亮,廳團結合,裝飾精美。大屋兩側各有一條青雲巷,取平步青雲之意,這種巷又稱冷巷、火巷、水卷等,有通風、防火、排水、採光、曬晾、交通、栽種花木等功能。 西關古老大屋現存數量已從清末民初鼎盛時期的800多間變成不到100間,其中較值得參觀的有十三甫正街15號的大屋。
曲藝戲劇
著名編劇唐滌生主條目:粵曲、粵劇、南音和鹹水歌
粵劇,源自南戲,廣泛流傳於兩廣、港澳和海外華人社區,在廣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清朝解禁粵劇後,粵劇藝人在廣州黃沙成立八和會館,此後廣州逐漸成為粵劇活動的中心之一,民國時期達到繁盛的頂峰,並且內戰時一批粵劇藝人遷往香港。建國後一度由於文革受到摧殘,但改革開放後再次得到重視,重新於1980年代至1990年代蓬勃發展。
在廣州的粵劇著名劇目有:《帝女花》、《紫釵記》、《牡丹亭驚夢》、《雙仙拜月亭》《再世紅梅記》、《蝶影紅梨記》、《香羅冢》、《紅了櫻桃碎了心》、《血染海棠紅》等。廣州歷來的粵劇劇團有覺先聲劇團、廣東省粵劇團、廣州粵劇團、廣州紅豆粵劇團等等,而粵劇名伶有:薛覺先、馬師曾、靚次伯、梁醒波、新馬師曾、芳艷芬、紅線女、羅品超等.

3.飲食文化

廣州的飲食文化聞名全國。所謂「食在廣州」。廣州每年都有美食節,飲食文化源遠流長。
1、粵菜:
粵菜以廣州菜作為代表,廣州菜是在匯集我省各地優秀民間美食的基礎上不斷地吸取我國各大菜系之精華,借鑒西方食譜之所長,融匯貫通而成一家的。廣州菜用料廣博,選料精細,技藝精良,善於變化,品種多樣。1956年「廣州名菜美點展覽會」上介紹的萊品便有5447個。與菜品有淵源關系的點心815款,小吃品數百個。廣州菜是粵菜的主體和代表。廣州菜的烹調方法有二十一種之多,尤以炒、煎、燜、炸、煲、燉、扣等見長,講究火候,制出的菜餚注重色、香、味、形。口味上以清、鮮、嫩、脆為主,講究清而不淡,鮮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膩。時令性強,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濃郁。較為常見的廣州菜色有白切雞、白灼海蝦、明爐乳豬、掛爐燒鴨、蛇羹、油泡蝦仁、紅燒大裙翅、清蒸海鮮、蝦籽扒婆參等。
2、早茶:
「飲茶粵海未能忘。」廣州人喜愛飲茶,尤其愛飲早茶。早上見面,其他地方的問候語大多是「吃了嗎」,廣州人則往往是「飲咗茶未啊?」(喝茶了嗎?)。廣州人所說的飲茶,實際上指的是上茶樓,不僅飲茶,還要吃點心,一盅兩件,優哉游哉;不僅飲早茶,還要飲下午茶、夜茶;不僅填飽肚皮,還順便傳播新聞、敘說友情、洽談生意。由此可見,飲茶在一定意義上已經超越了單純「茶」的范疇,已經成為社會交際方式的一種。飲茶構成了嶺南文化別於其他文化的一個顯著特質。廣州老字型大小的茶樓有:陶陶居、陸羽居、怕香居、南園、北園、泮溪、大同、惠如、三如、多如、巧心、得心、正心、福來居、西華居、美珍居等。
3、嶺南佳果:
廣州的水果品種有500多種,其中以荔枝、香蕉、木瓜、菠蘿分布最廣,產量最多,質量最好,被譽為嶺南四大名果。此外,還有芒果、楊桃、石榴、龍眼、白欖、烏欖、黃皮、楊梅、菠蘿蜜、三華李、西瓜等。 廣州地處亞熱帶,熱帶亞熱帶水果品種繁多,一年四季都有鮮果上市,故有"水果之鄉"的盛譽。廣州果樹栽培歷史可追溯到漢代,史書載,當年漢武帝便向嶺南征貢"御橘",三國吳交址太守士燮向孫權進獻的"瑞橘",指的都是甜橙,而非今日通常講的柑橘。 據調查,廣州的水果有40個科、77個屬、132個種及變種、500多個品種,其中引進國內外優良品種33個。著名品種有增城掛綠荔枝、黃登菠蘿、羅崗甜橙、石硤龍眼、芳村花地甜楊桃等。近年培育了細核淮枝、八月熟荔枝、紅江橙、大果龍眼、穗中紅番木瓜、翠寶西瓜等品種。
4、特色小食
廣州名餅「雞仔餅」,原名「小鳳餅」,據說是清咸豐年間廣州西關姓伍的富家有一名叫小鳳的女工所創制,其成為名餅卻在半個世紀之後,廣州河南成珠茶樓因中秋月餅滯銷,制餅師傅急中生智,把制月餅的原料按小鳳餅的方法製作,並大膽地用搓爛的月餅和豬肉、菜心混合為餡料,再調以南乳、蒜茸、胡椒粉、五香粉和鹽,製作出甜中帶咸、甘香酥脆的新品種「成珠小鳳餅」來,因其異味香脆而受到顧客青睞。小鳳餅形狀像雛雞,故又稱雞仔餅。其後,又進一步改進,務求精製巧作,並改進包裝,罐裝或盒裝,遠銷東南亞。

㈧ 廣州文化特點

廣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是嶺南文化的中心和發祥地,是國務院頒布的全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這兩千多年的文明史留下許多說不完道不盡、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它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飲食、居住、建築、商貿、語言、歲時節令、婚姻、祭祖、禮儀、娛樂等。
廣州,一個有著十分豐富的民間民俗風情的南粵名城。這里融匯中外文化之精華,形成了獨特的嶺南文化。嶺南畫派、嶺南建築、嶺南園林、嶺南盆景、廣東音樂、粵劇、粵菜、粵語以及城市景觀、生活習俗等,都體現了嶺南文化的風格。
廣州文化藝術概覽
粵劇

粵劇是我國的一大地方劇種,紮根於廣東民間,也流行於廣西部分地區和港澳地區,以及東南亞和華人居住區,至今約有300多年的歷史.
廣東粵劇是由多種外來戲曲聲腔和本地土戲、民間說唱藝術不斷融合而成、發展起來的。同時粵劇先後把南音、粵謳、龍舟歌、木魚歌等地方說唱藝術,以及廣東流行小調、小曲先後吸收進來作這曲牌使用,形成今天粵劇以梆子、二黃為主的地方演唱和小曲小調為輔,富有地方特色和豐富多彩的唱腔體系。
嶺南畫派

嶺南畫派是指在辛亥革命前後出現的以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三人為首的一個畫派。他們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主張國畫更新,反對清末民族畫壇的摹仿守舊,提倡「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因為他們都是廣東人,所以被稱為嶺南畫派。
嶺南畫派是嶺南文化至具特色的祖國優秀文化之一,其作品生活氣息濃郁,兼工帶寫,彩墨並重。嶺南畫派對推動中國畫的發展有重要貢獻,是中國傳統國畫中的革命派,它和粵劇、廣東音樂被稱為「嶺南三秀」。
廣東音樂

廣東音樂是產生於廣州方言區的器樂品種,本世紀初發源於廣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帶,風行國內外而享有盛譽和眾多的聽眾。它是以廣東民間曲調和某些粵劇音樂、牌子曲為基礎,吸收了中國古代,特別是江南地區民間音樂的養料,經過近300年的孕育,完善和發展起來的地方民間音樂。
粵綉
粵綉,又稱廣綉,中國名綉之一,是產於廣東地區的刺綉品。據傳創始於少數民族,明中後期形成特色。國

內以故宮藏品最多。它以布局滿、圖案繁茂、場面熱烈、用色富麗、對比強烈、大紅大綠而著稱。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布局滿,往往少有空隙,即使有空隙,也要用山水草地樹根等補充,顯得熱鬧而緊湊;粵綉的另一個獨特現象,就是綉工多為男工,和其他地區綉工均為女子不同,在綉制大件時,綉工常手拿長針站著施綉。
粵綉用線多樣,除絲線、絨線外,也用孔雀毛績作線,或用馬尾纏絨作線。針法十分豐富,把針線起落、用力輕重、絲理走向、排列疏密、絲結捲曲形態等因素都用來強化圖像的表現力。
廣彩


彩是廣州彩瓷的簡稱,又叫廣州織金彩瓷,它是在各種白瓷器皿上彩繪而燒成的一種具有濃厚的東方特色的工藝品,大都採用我國的織錦圖案,以顏色鮮明絢麗而著稱,是我國釉上彩瓷的一個獨特的品種。
廣州彩瓷始於明代的廣州三彩,到清代發展為五彩,並在乾隆年間逐步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清乾隆年間,為了給歐洲各國加工彩繪瓷器,將江西景德鎮的白瓷器運到廣州,仿西洋畫彩繪,再售於外商。廣州十三行商開辦時已設專營廣彩出口的瓷庄和洋行。
嶺南盆景
嶺南盆景中國盆景藝術五大流派之一。范圍遍及珠江三角洲和廣西的中南部地區,而以廣州最具有代

表性。盆景始於明清,形成特有風格則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嶺南盆景的特點是:因材而就,樹胚如九里香、福建茶、水橫枝、朴樹、榆樹、入地金等,多來自山野間。造型獨特,截干蓄枝以求形態順乎自然,枝與干間比例得當;且擅長修剪,講究用盆,以及題名托意。
嶺南盆景源於自然,卻高於自然,是自然美和人工美的有機結合。嶺南人特別是廣州人,喜愛盆景,種盆景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每個家庭天台、陽台都種盆景,以此美化環境,調劑生活,既可舒眼目,怡心神,增進健康,又可陶冶情操,帶來樂趣。
嶺南古琴

嶺南古琴,至遲在漢代便逐漸發展起來,歷代都出現不少有名的琴人,寫作了不少琴學的典籍,創造和保藏了不少有名的古琴樂器和琴譜。
嶺南琴派的創始人是清代道光年間的廣東新會人黃景星。另外,影響較大的琴人還有:雲志高、何洛書、何耀琨、楊錫泉等人;藏琴方面,有 「天蠁」、「松雪」、「振玉」、「水仙」等名琴;琴譜和琴學論著方面,有雲志高的《蓼懷堂琴譜》、黃景星的《悟雪山房琴譜》、何斌襄的《琴學匯成》。
粵曲

廣東曲藝首推粵曲演唱。粵曲是廣州方言區流行最廣的一大麴種,約有150年歷史。粵曲原為粵劇的曲調,後形成獨立的曲種。粵曲音樂性強,注重聽覺藝術,講究唱工,不長念表,其唱腔屬於皮黃系統的板腔體,梆子、二黃、牌子曲、小曲、歌謠構成其整體,分平喉、子喉、大喉三種主要喉腔。粵曲流行區域極廣,以廣東省及港澳地區為主要活動基地。凡在粵籍華僑聚居的世界各地均有粵曲的演唱。
增城欖雕

廣州增城一帶自古盛產烏欖,此欖核大而仁小,適合雕刻,從而孕育了廣州欖雕這門精妙的民間手工藝。它的發展歷史可以上溯到明清時期,代表人物有清乾隆時代的廣州籍宮廷匠人陳祖章以及清咸豐四年(1854)增城新塘民間藝人湛谷生 。
廣州欖雕工藝秉承了嶺南文化的風格特徵,造型秀麗、雅緻,線條流暢、動靜結合、細膩精微,其總體藝術特色可以概括為:雕刻精細入微,形態小巧玲瓏,其技法以浮雕、圓雕、鏤空雕為主。
廣州灰塑
廣州灰塑主要分布在廣

州市區以及增城、從化,是廣州傳統的建築裝飾工藝。根據《廣州市志》,始建於南宋慶元三年(1197年)的增城證果寺就有灰塑作品——灰塑龍船脊。廣州灰塑在明清兩代最盛,尤以祠堂、廟庵、寺觀和豪門大宅用之最多。
廣州灰塑的特點鮮明,色彩艷麗,以大紅大綠為主。選材上,灰塑藝人因地制宜,採用適合廣州濕熱氣候的石灰材料——耐酸,耐鹼,還耐溫。製作流程上,廣州灰塑必須到雕塑建築的現場,於常溫下製作,不需燒制。製作過程中,根據實際需要,藝人會在景物之中或每組圖案之間,巧妙地留出裝飾性通風孔,從而減輕台風對脊飾的猛烈沖擊。傳承方面,灰塑學藝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出師,即獨立施工。
廣州木雕

廣州木雕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據《廣州漢墓》著錄,它作為工藝品出現,始見於廣州三元里馬鵬崗西漢前期漢墓出土的武士俑和騎馬俑。唐代,由於外貿發達,東南亞國家的貴重木材經廣州入口,刺激了廣州木雕業的興起。
明清兩代,廣州木雕作為建築裝飾更受重視,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已經形成,技藝也日臻完善。清末,由於對外貿易進一步發展,受外來文化影響,吸取西式傢具的造型結構、裝飾紋樣的風格,形成了廣州木雕的地方特色。
廣州磚雕

廣州磚雕主要分布在番禺區。早在漢初,古南越王宮御苑中(現在廣州市中山四路)便已出現了磚雕的雛形¬——刻有花紋的漢磚。廣州磚雕到了明代運用已非常廣泛,形成了嶺南水鄉民間建築的獨特風格。影響所及,直達東南亞各地。清代更是受到了宮廷的賞識。
清代後期,隨著現代建築的興盛,磚雕藝術逐漸被現代雕塑工藝裝飾所取代。至民國初期,採用磚雕裝飾已較為罕見。目前,沙灣磚雕藝人也是寥寥無幾,僅有何世良一人仍在執著地追求著。
廣州玉雕

廣州玉雕工藝歷史悠久,廣州飛鵝嶺發現的新石器時代人類遺址中已有完整玉環及殘玉環各1件,距今約4000多年。漢代廣州官辦玉器手工作坊直接由少府或工官掌管,根據皇帝喜愛或宮廷需要進行生產。唐、宋時期的玉雕工藝品主要用於祭祀神器、宮廷裝潢、玩物珍寶佩飾。明、清兩代,玉石雕刻業漸趨繁榮。清初廢除「匠籍」管理制度後,各地能工巧匠集中到廣州,民間玉器生產蓬勃發展,並出現了行會組織,制定了嚴格的行規和學師制度。
粵語講古

「講古」即說書、講故事。粵語講古是藝人用廣州方言對小說或民間故事進行再創作和講演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這種民間技藝來源於古代的說唱藝術;形式上而言,當是直接承繼元明以來的評話、評書,並結合粵語方言而產生。據說明朝末年,江蘇泰州說書大師柳敬亭(1587~1679)出任抗清將領左良玉的幕客,在隨軍南征時把說書藝術傳來廣東。
沙灣飄色
沙灣飄色是流傳

於廣州民間的一種傳統藝術活動,距今已有100多年歷史,據說清朝咸豐年間,廣東各地流浪藝人每逢酬神廟會,便打扮成戲曲人物,造型表演,稱「賽聲」或「彩色」。後來發展成為馬匹上裝扮的「馬色」、水上裝扮的「水色」,而裝扮在托上由多人抬著遊行的稱為「飄色」。沙灣飄色以「板」為單位,每板由2-3個小孩扮演,一板一個故事,多以神話、歷史故事為題材。在結構上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色櫃,即活動小舞台;二是色梗,即支持用的鋼枝;三是扮演「色」的演員,坐在下面的叫「屏」,一般由10-12歲的小演員扮演,上面凌空的叫「飄」,一般由3歲上下的小孩扮演。
番禺水色
番禺水色是一種以木筏為載體、以戲劇或民間傳說故事為主要內容的水上表演活動,主要流傳於番

禺區市橋鎮、沙灣鎮等地。古時,屈大均《廣東新語》里有大洲龍舟水上扮故事的記載;清人檀萃所著《楚庭稗珠錄》里比較詳細的記載了有關市橋鳳船表演的情況;清同治版《番禺縣志》中敘述有關鳳船情況時寫道:「船後則彩艇絡繹,綴引水色,皆用孌童扮演故事。」這是目前明確有「水色」二字記載的最早文獻。
番禺水色是在水上進行的巡遊活動,以水上表演為主,體現出嶺南水鄉的地方性特色。其人物固定在木排上,凌波而立,隨波飄動,如幻如真。其表演,與越南水傀儡藝術有異曲同工之妙。番禺水色藝術結合了戲劇、繪畫、雜技、造型等多種藝術,這種造型藝術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
廣式傢具

廣式傢具工藝是廣州傳統民間手工技藝的代表。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明末朝廷已有廣式傢具出現。清初,廣式傢具的豪華造型滿足了統治者對富貴的追求,成為清廷傢具的主要來源。清中期,廣式傢具受歐洲巴羅克式和洛可可式的藝術風格影響,在造型和裝飾上達到鼎盛時期。民國後期戰亂使廣式傢具行業蕭條中落,抗戰勝利以後,傢具行業逐漸復甦。
中華老字型大小-"陳李濟"葯業

陳李濟由陳體全、李升佐兩公創建於1600年,至今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從創始初期一直到清末民初,都處於小規模的前店後廠狀態。但其「火兼文武調元手,葯辨君臣濟世心」的制葯傳統卻一直得以流傳。1900年英法聯軍入侵,廣州老鋪毀於炮火,暫遷佛山,戰火平息後,復廠廣州。後陸續開設香港、上海、澳門等分店,規模不斷擴大。解放後,經「公私合營」,組成「廣州陳李濟聯合制葯廠」。1998年易地擴建,新廠落成在廣州市海珠區。
中華老字型大小-"潘高壽"葯業

作為嶺南醫葯文化的傑出代表,潘高壽以立足傳統、大膽革新為主要特徵。潘高壽首創了獨特的川貝枇杷露製作工藝。同時,名列「中華老字型大小」的潘高壽,又是嶺南商業文化的代表,是目前所知嶺南地區最突出的維護知識產權的百年老店.
廣州民俗風情概覽
迎春花市

迎春花市廣州有春節逛花市的習俗。它是由古代的花市、夜花市逐漸發展形成的。廣州的年宵花市形成於19世紀

清咸豐、同治年間。當時設兩個花市,一個在藩署前(今中山路與北京路交界處),另一個在十八甫。除夕花市,又稱迎春花市,在每年農歷年的最後三天舉行。在這三天里,花市從清晨到午夜向公眾開放,除夕之夜達到高潮,正月初一早晨2時結束。花市期間,教育路、多寶路、濱江西路、東川路、芳村陸居路和荔灣路一帶,長街如錦,百花爭艷,遊人如潮,摩肩接踵,歡聲笑話,熱鬧非凡。市上一般出售枝頭、盆頭和散花三類。枝頭以桃花、梅花為主,吊鍾花居多;盆頭的名目繁多,諸如金桔、四季桔、大紅桔、硃砂桔、金蛋果、代代果、茶花、蘭花、芍葯、玫瑰、含笑、水仙花、牡丹、海棠等;散花則有菊花、雞冠花、劍花、銀柳等。
廣州飲茶習俗

廣州飲茶習

俗,以早茶為中心,飲茶與廣州特色的茶點結合,包括一系列茶禮茶俗、民風民情、民間文化。
東漢時,已經有廣州人以茶敬客的文字記載。清代出現的各種茶館茶居茶樓,特別是由於社會交往、生意洽談需要,在出口貿易繁盛的十三行地區產生的三元樓、陶陶居等一批茶樓,承擔了飲食、交流、休閑、娛樂等多種功能,作為飲茶習俗的載體,成為廣州人重要的民間習俗和生活方式。
生菜會
生菜會流行於廣州、南海、順德一帶,起源於明末清初,

式微於解放初期,有300多年的歷史。生菜會吃生菜,起初是為了「迎生氣」。《廣州府志》記載,「迎春日……啖生菜、春餅,以迎生氣。」許多人會後還購買「盈盈滿筐」的嫩綠生菜回家,「以取其生機」(見1884年創刊的《點石齋畫報》)。後來,生菜會與觀音信仰聯系在一起,並「在珠江三角洲務實重商的社會氣氛中發展,帶有明顯的功利色彩」4(中山大學教授葉春生先生語)。開生菜會的目的變成求財和求子。生菜會的日期定在白衣觀音誕——農歷正月二十六,地點在觀音廟附近,活動除觀戲、聽曲之外,就是朝拜觀音、摸螺求子,食生菜包更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活動。
盤古王誕
盤古王是神話中開天闢地的人。傳說他生於天地渾沌中,後來天地開辟,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他日長一丈,如此一萬八千歲,天就極高,地就極低。所有日月、星辰、風雲、山川、田

地、草木、金石,都是他死後,由身體各部分變成。後人為紀念他,於是選風水寶地,大興土木,請能工巧匠,畫棟雕梁,建盤古王廟。
盤古王廟歷年香火不絕,遠近聞名。每逢農歷八月十二日的盤古王誕,南海、番禺、順德、廣州、清遠、三水等地民眾,成群結隊,擂鼓舞獅,前來慶賀,場面十分熱鬧。朝拜者沿盤古王廟後面的山路拾級而上,廟後山腰上建有半山亭。其西側有巨石異突,名為乾坤石,俗稱盤古王卧石。乾坤石高約4米,平面三十多平方米,正中有一條裂縫,裂口寬三十多厘米,深一十多。鄰近有幾塊錯疊的大石,石底終年湧泉,名龍口泉,人們稱此泉水為「聖水」。凡上山朝拜者,皆取水回家,以祈求驅邪消災,合家平安。
波羅誕

波羅誕始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直到今天已經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每年農歷二月十一、十二、十三為波羅誕時間。二月十三為正誕。這幾天,南海神廟的四周,包括水上的,陸上的,鄰村的都熱騰起來。
舞火狗
相傳在

石灘鎮麻車建村之初,人們為了祈求平安,消除災害,家家戶戶便紮起草人,插上香火,放在門口熏煙,以祈消災辟邪。此後,有人又用番薯藤,或用「火芡」藤、麻繩等模擬龍、鳳、麒麟,插上香火,在村頭巷尾舞動,祝福吉祥。並在每年九月都舉行,一直沿襲至今。民間童謠道:「火狗到門來,添福又添財。」形成獨具特色的火色遊行活動。

㈨ 廣州將要建成的文化地標,展現嶺南園林特色,投資多少呢

大家都知道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地標建築,所謂的地標建築就是該城市對外展示的城市名片,比如說上海的東方明珠塔,北京的鳥巢等,這些建築的知名度都很高,而且如今很多城市的地標建築還發展成為了知名的旅遊打卡景點,助力城市旅遊業的發展。近些年來國內各大城市建設的地標建築有很多,有的建築在高度上吸引人矚目,有些建築則在設計形態上別出心裁。

廣州文化館雖然建設進度不是很快,但是也在努力打造中,等到該文化館建設完成之後,將成為廣州的又一座地標建築,大家對於該文化館的建設是不是很期待呢?

閱讀全文

與廣州文化強市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