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這個字怎麼讀
這個字有兩個讀音,這里讀:ke,第一聲。
② 山西興縣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有影響力的人物
1.孫嘉淦(1683-1753年),字錫公,又字懿齋,號靜軒,山西興縣人,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前期一位突出的有膽識的宰相級官員。前人評價說,「嘉淦初為直臣,其後出將入相,功業赫奕,而學問文章亦高,山西清代名臣,實以嘉淦為第一人」。
2.康基田,乾隆進士。歷任知縣、通判、按察使、巡撫等官。曾以陳奏不實,遣戍伊犁,後復起用。兩任河道總督,馭下極嚴。久管河物,精於治水,治河之法,以「束水攻沙」為 ,成績顯著。著有《河渠紀聞》。
3.牛友蘭,晉綏邊區著名開明士紳。興縣中學的創始人。
4.劉少白(1883~1968) 知名愛國人士。原名象庚。山西興縣人。
1.劉昂(生卒年不祥)——字子昂,興州人,金大定十九年(1179)進士。自高曾祖以下,七世科名相繼。昂33歲時,任平涼路轉運副使,不久因母憂去職,十年仕途不順。後經推薦,升為國子司業,又擢升左司朗中,又因執政賈鉉受人彈劾,累及劉昂,遂被降為上京留守判官,卒於任所。昂天資聰穎,工於詩賦,自成一家,詩得晚唐體,絕句尤佳。元好問《中州集》載其本傳及詩十餘首。
其弟劉海,舊志謂其舉狀元,但未詳年代,曾任河南府尹。興縣城東關東街梢門一帶稱為「狀元里」,據傳曾有其府第。蔡家會沙盆窪舊有劉昂、劉海墓,今已無存。
2.孫嘉淦(1683—1753)——字錫公,號懿齋,別號靜軒,清興縣人。少時家貧,且樵且讀。康熙五十二年(1713)舉進士,官檢討。性剛直,有膽識。雍正初登位,命諸臣進言,孫嘉淦即上疏陳述三事:「清親骨肉,停捐納,罷西兵」。雍正帝感到他太放肆,但又覺得他有膽量,不僅沒有加罪,反提升為國子監司業。四年後又改為祭酒。雍正六年(1728)代理順天府尹,丁父憂,請准回鄉,服未滿,以府尹召晉工部侍郎,仍兼祭酒。後調刑部侍郎,又兼吏部侍郎。又因舉薦教習不稱旨,而被奪職。因他不愛錢,調銀庫工作,與吏卒共勞苦,收支銀不差分毫,深得雍正帝嘉許。十二年命署河東鹽政。
乾隆即位後,召回孫嘉淦,先後委以都察院左都御史兼吏部侍郎、刑部尚書、湖廣總督、工部尚書、吏部尚書等職。乾隆十八年卒,謚文定。入祠鄉賢及晉陽三立閣。
孫平日居處,恆以「八約」自戒。其八約為:事君篤而不顯,與人恭而不驕,勢避其所爭,功藏於無名,事止於能去,言刪其無用,以守獨避人,以清費廉舉。所以雖剛直疏匡,卻未能受到重用;雖有謠言挑撥,仍未能改變乾隆對他的信任。孫家淦精通理學,曾著《春秋義》,自以為不足取而毀之。另著有《周易述義》、《詩經補注》、《近思錄輯要》、《南華通》、《南遊記》諸書。後人輯有《孫定文公奏疏》。
其兄孫鴻淦,雍正進士,任湖北公安縣知縣,著有《莊子內篇評注》。其弟孫揚淦,雍正進士,任國子監丞。是為「一門三進士」。
3.康基田(1728—1813)——自仲耕,號茂園,清興縣城關人。幼年家貧,苦心求學,14歲成秀才,選送省城晉陽書院讀書。乾隆二十二年(1757)舉進士,任江蘇新陽、昭文知縣,後又任河南懷慶知府、江南河道總督、安徽巡撫等職。
康基田為官清廉,抑強扶弱,深得民心,久管河務,精於治水。所著有:《河防籌略》、《河渠紀聞》、《合河紀聞》、《合河方彥》等。
其弟康基淵,乾隆十七年進士,曾任吏部郎中,兼翰林院編修。
其侄康紹庸,嘉慶四年進士,官至安徽布政使。
4.劉少白(1883—1968)——名象庚,字少白,興縣黑峪口村人。出生於破落地主家庭,六歲入私塾,光緒二十九年(1903)選拔為貢生,先後就讀於山西武備學堂和太原府中學堂。求學期間,看到清廷腐敗,列強環逼,逐漸形成愛國思想。辛亥革命時,就讀於山西大學的劉少白剪掉辮子,參加起義。1912年,當選為山西臨時省議會議員。1918年山西大學畢業,獲法學學士學位,被選為陽興中學董事。
「五四」運動後,他的思想受到強烈的震動,開始接觸馬列主義,並積極投身於革命運動,多次掩護和營救地下黨員和革命志士。1928年9月,劉少白任河北省建設廳四科科長,次年出任天津市商品檢驗局副局長、局長。他把在北平的寓所作為中共河北省委的秘密聯絡點。1935年,劉少白任綏遠省鄉村教育工組訓練所政治主任,曾掩護劉瀾濤避開蔣介石的追捕,還為營救王若飛出獄做了不少工作。
抗戰爆發後,劉少白回到山西參加抗日救亡活動,並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7年9月,劉少白在興縣動委會搞經濟工作,籌資創辦了興縣農業銀行,為發展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的經濟、支持八路軍抗日發揮了很大作用。同時,還創辦了「新運書社」,發行延安出版的《解放》周刊、《八路軍軍政雜志》、《論持久戰》等進步書刊,宣傳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
1940年,劉少白任晉西北農民銀行經理。他大力提倡種棉紡織,扶助發展生產,粉碎了蔣閻聯合的經濟封鎖。1942年,以副團長身份率晉西北土紳赴延安參觀團訪問延安,後又被選為晉西北臨時參議會副議長。毛澤東在其著作中稱贊說:晉綏邊區的劉少白、陝甘寧邊區的李鼎銘等人,在抗日戰爭和抗日戰爭以後的困難時期內,曾經給我們以相當的幫助。
從1938年起,他三赴延安,受到毛澤東、劉少奇、朱德等中央領導人的接見。1947年土地改革運動中,由於「左」的偏差,他受到無端批鬥,被撤銷臨時參議會副議長職務。毛澤東得悉後,立即指示作了糾正。
建國後,劉少白被選為全國政協委員,擔任山西省人民政府委員、山西省政協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八十高齡的劉少白也受到沖擊,憂憤成疾,於1968年12月10日與世長辭,終年85歲。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共中央為其恢復名譽,骨灰移入八寶山公墓。1988年移葬於興縣縣城晉綏解放區烈士陵園,原國家主席楊尚昆題為其寫了碑名。
其女劉亞雄,建國後歷任中央婦委副書記兼城工部長、勞動部常務副部長、中央監委委員、中監委派駐交通部監察組組長等職。是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和第三屆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
5.牛友蘭(1885—1947)——名照芝,興縣蔡家崖村人,晉綏邊區著名開明土紳、教育家。出身富裕之家,曾求學於北京京師大學堂,接受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思想教育。1909年因病輟學,回鄉後興辦新學,先後籌辦興縣第二高等小學堂、興縣第一所初級中學校等。
1927年夏,牛友蘭、劉少白與縣署共同舉辦三民主義訓練班,對全縣小學教員、部分政府工作人員及中學生進行了訓練。1929年3月和1931年10月,牛友蘭兩次發動學生、群眾搗毀國民黨興縣黨部,停止了蔣系國民黨在興縣的活動。1935年,「九一八」事變後,牛友蘭支持學生上街遊行示威,推動了興縣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
1937年秋冬,八路軍120師來到晉西北開辟根據地,牛友蘭捐獻銀元2.3萬元,支援抗日政權開辦興縣農民銀行。又籌金1萬多元,開辦產銷合作社,生產毛巾、襪子、肥皂、裹腿等,供應部隊。1940年,牛友蘭又捐獻了8000元銀元,120石糧食和自己商店的所有棉花、布匹支持了革命。除積極支援抗日救國斗爭外,牛友蘭一生致力於民主教育新事業,積極鼓勵子女參加革命,先後送子女十幾人進入抗日軍政學校學習,並參加了革命隊伍。
1942年5月,牛友蘭擔任團長,帶領晉西北士紳參觀團赴延安參觀學習,受到毛澤東的接見和中央及延安各界的熱烈歡迎。延安《解放日報》對他興學育人、舉辦實業、支援抗戰、送子參軍等模範事跡作了專題報道,給予高度的評價。同年10月,當選為晉西北臨時參議會參議員。
其子牛蔭冠,建國後曾任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主任。
6.賈寶執(1917—1973)——興縣白家溝村人,全國著名農業勞動模範,中共八大代表,全國二、三屆人大代表。生前歷任白家溝大隊黨支部書記、白家溝公社革委會主任、中共興縣縣委常委、縣革委會副主任等職務,先後23次出席中央、省、地、縣勞英會,5次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和嘉勉,1952年和李順達等同志一起出國訪問。
③ 海河文化習俗是什麼
文化,是一個相對寬泛的話題,尤其是當與一個城市結合起來。天津,地處九河下梢,興盛於明清時漕運,尤其以三岔口為中心。正是由於漕運的發展,才有了公元1404年在天津三岔河口西南設天津衛。海河又是九河下梢和南北運河的出海口,隨著海河發展與漕運發展成就了天津城市的發展,天津近六百多年的發展史,都與海河存在著密切的關系,海河承載了天津衛文化,海河被天津人稱作母親河一點都不為過。
天津市是一個即傳統又開放的城市。傳統是指對傳統文化的堅持,對民俗的堅持,對天津的喜歡,開放是指,天津又是一個包容性非常廣的城市,對於外來人口有較強的吸納性,對外來文化有辨別的吸收,自成一體。海河文化體現在「保守與吸收,包容與排斥,古典與前沿」。
天津海河文化藝術,更貼近生活,滲入更廣泛。典型的有天津的茶館相聲,泥人張彩塑,楊柳青的年畫,糖人,魏記風箏。 民間音樂舞蹈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演出團體多以老會、聖會呼之。法鼓、大樂、十番、杠箱、高蹺、秧歌等傳統樂舞十分普及,各會所在社區居民均以公益事業視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平日自娛自樂,為茶餘飯後消遣樂事。逢年過節或重大廟會活動出會表演,為本社區爭光添彩。民間游藝競技項目十分豐富,民喜運動,除放風箏、抖悶葫蘆、踢毽等全民性普及競技游藝項目外,部分群體以玩鳥、玩鷹、斗蛐蛐等為樂事。
④ 山西文明史在中華文明史中的地位
文明濫觴於原始社會
山西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很多,是人類歷史最早的發源地之一。
芮城西河度文化及合河文化和雲南的元謀猿人屬於同期,證明在 250 萬年以前,山西已經有了最早的原始人類。
⑤ 合河文化怎麼來的
合河文化
⑥ 合河鄉的歷史沿革
1955年建合河中心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97年,面積43.2平方千米,人口3.3萬,轄東水東、西水東、水南、水南營、朱小郭、田小郭、郭小郭、崔小郭、都小郭、合河、北陳庄、范嶺、西河、東元封、西元封、南永康、西永康、西北永康、東北永康、石村、前村、後村、潘屯、賈橋24個行政村。2003年12月25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3]134號):將新鄉縣合河鄉的東水東、西水東、水南營、水南4個村劃歸衛濱區管轄。
⑦ 什麼是河洛文化,影響是否很大
河洛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是指產生在河洛地區的區域性文化,是中華民族主流文化。
河洛文化指的是中國古代河洛地區的文化。河洛地區指的黃河中游潼關至鄭州段的南岸,洛水、伊水及嵩山周圍地區,包括潁水上游登封等地,大致包括北緯34°至35°、東經110°至114°之間的地區,概言之就是今天河南省的西部地區。河洛地區南為外方山、伏牛山山脈,北為黃河,西為秦嶺與關中平原,東為豫東大平原,北通幽燕,南達江淮,在古代雄踞於中原,為「天下之中」(《史記·周本記》),即所謂「中國」(西周何尊銘文),是古代中國東西南北的交通中樞,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文字的產生是人類古代社會進入文明時代最重要的標志。
河圖洛書是中華文明之始。易經系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論語》上講:「鳳鳥不至,河不出圖。」《竹書紀年》里講:黃帝在河洛修壇沉璧,受龍圖龜書。
太極圖是河洛交會的自然現象,這是因為太極圖很像是黃河洛河交匯形成的旋渦,通過這個自然現象觸發靈感,人族伏羲才創造出太極和八卦。
河洛地區先民們創造的河洛文化是以中原文化為代表的黃河文明的核心和發祥地,河洛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文化,是數千年來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因而河洛文化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河洛地區文化積淀厚重,歷代名家輩出。這里是河圖洛書的發源地,研究易經的人尋根拜祖,哪個不到河洛匯流處?這里是少林拳,太極拳,軌跡拳,萇家拳的發源地,欲學武術真功的人,舍此何求?
我們依託資源的優勢,開設河洛講壇,傳承文明,開拓創新!
河洛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核心文化
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中華民族文化,是在當今中國版圖范圍之內,以漢民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共同創造的文化。大量考古發現資料和古代文獻記載說明,華夏文化是漢文化、中華民族文化的母體文化。華夏文化主要源自中國古代早期國家夏商文化及其更為久遠的河南龍山文化,多年來的考古發現與研究已經證實,河南龍山文化是夏文
化形成的直接源頭。河洛地區是河南龍山文化的重要分布地區,就這點而言,河洛地區可以說是夏文化、華夏文化的發源地及其形成、發展的核心地區,也可以說是以後漢文化、中華民族文化的發源地。
20世紀初河南安陽殷墟出土了大量甲骨,以王國維為代表的一批學者,通過艱辛努力,釋讀了甲骨文,利用地下出土文物與古代歷史文獻相結合的「二重證據法」,證明了殷墟確實屬於商代晚期都城,證實了司馬遷《史記·殷本紀》關於有商一代歷史的基本可信。
20世紀50年代,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在鄭州市發現了屬於商代早期的二里崗遺址,幾十年來的田野考古工作證實,二里崗遺址是一座商代早期大型城址,其中有規模巨大的城牆、數量眾多的宮殿建築遺址,有重要的手工業作坊遺址,還有一些「重器」——大型青銅禮器的出土。這就說明該遺址不是一般的大型城址,而應該是商代早期都城遺址之一。80年代初,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在配合首陽山電廠基本建設時,在偃師縣城和塔庄一帶發現了一座保存較好的商代早期城址。此後,考古發現了這座城址的宮城遺址及其中多座宮殿建築遺址,勘探了「小城」和「大城」城牆與范圍,發掘了城門遺址、庫房遺址和一些手工業遺址,清理了同時期的若干墓葬。通過對這些豐富考古資料的深入、全面、系統的考古學研究,證明偃師商城遺址與鄭州商城遺址同樣是一座商代早期的都城遺址,而且偃師商城還是目前我們所知道的保存著宮城與郭城時代最早的中國古代都城遺址。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的考古發現與研究,從考古學上解決了早期商代王朝的存在問題,從而使安陽殷墟的商代晚期文明在河洛地區找到源頭。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考古學家在河南偃師二里頭村找到了早於安陽殷墟商代遺址、晚於河南龍山文化的大型建築遺址。其後,這里又發現了數十座大型夯土建築遺址,考古工作者全面發掘了其中的第一、二號大型建築遺址及其它宮殿建築遺址。研究表明,這是目前所知時代最早的中國古代宮殿建築遺址。除此之外,二里頭遺址還發現了圍繞這一大型夯土建築群遺址的圍牆遺跡,初步研究確認這是宮殿建築群周圍的宮城遺跡。在二里頭遺址范圍之內還發現了制銅手工業作坊遺址、貴族墓葬、重要的青銅禮器、玉器等遺物。上述一系列考古發現證實,晚於河南龍山文化的二里頭遺址,不但早於安陽殷墟遺址,也早於鄭州商城遺址和偃師商城遺址。據此,學術界一般認為以二里頭遺址命名的「二里頭文化」就是「夏文化」。二里頭遺址不但是一處重要的、典型的「二里頭文化」遺址,還是一座夏王朝的都城遺址,即歷史文獻所說的「夏墟」。正是由於偃師二里頭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不但確定了夏代後期的都城遺址,而且使河洛地區在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形成與早期發展中的歷史地位更為突出。
河洛地區的夏商王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早期王國。在同時期的當今中國范圍之內,各地沒有比夏商王國對以後中國古代歷史發展影響更大、更為重要的王國。尋找直接產生夏商王國文明的考古學文化,是實施中國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的關鍵。田野考古揭示,河洛地區的河南龍山文化就是夏文化的母體文化。
近年來學術界在中國古代文明起源與形成研究中,由於遼西紅山文化、江浙等地良渚文化的考古新發現,一種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地區、「多元」學說比較流行,而河洛地區在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形成的關鍵性作用卻被忽視。我認為,考古學文化與古代文明在學術概念上不是等同的,不能因各地考古學文化的不同就推導出古代文明起源與形成的「多元」。有的考古學文化的發展反映出從史前向「文明」的過渡,甚至從中還能看到文明的形成、國家的出現,但大多數考古學文化則是伴隨著社會歷史的「文明化」進程發展,被先進的考古學文化所「同化」、「融化」,也有極少數考古學文化的發展趨於「石化」,近代的民族學資料可以提供這方面的許多生動例證。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形成的歷史道路,也基本上遵循著上述歷史發展過程。近年來,還有一些學者提出,在中國古代歷史的「文明化」過程中,在不同地區的不同考古學文化社會群體,基本在相同時期或稍有先後進入「文明」時代,形成「萬邦」、「萬國」的局面。但是這些「萬邦」、「萬國」,是否即真正具有科學意義上的、數以「萬」計的「國家」,這還是個需要進一步研究的重大學術課題。作為科學常識而言,這些「萬邦」、「萬國」對以夏商王國為代表的華夏文明的影響不可能是等同的,進而言之,即使當時的「萬邦」、「萬國」文化對河洛地區的夏文化產生影響,形成於河洛地區的夏文化及華夏文明也不可能是河洛地區以外的「文明」所造就的。這是因為,近年來不斷發現的考古新資料說明,夏文化產生於河洛地區的河南龍山文化,也就是說夏文化基本上是河洛地區「土生土長」的考古學文化。我們承認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都對同時期及其後的中原地區、河洛地區考古學文化的發展產生過程度不同的作用,但是河洛地區古代文明的形成與早期發展的源頭,只能是河洛地區的河南龍山文化,而不是紅山文化或良渚文化,更不是中原地區以外的其它考古學文化。因此,我們以為,從探索中國古代文明形成源頭來說,夏文化直接淵源於河洛地區的河南龍山文化;從對夏王朝以後的中國古代歷史發展而言,河洛地區的河南龍山文化、夏文化是孕育華夏文明、中華民族文化、漢文化的核心文化。
⑧ 黃河文化的主要內容黃河文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1、黃河文化——一個自強不息的偉大生命。
2、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化,總是和它產生的地域相結合的。黃河流域的文化與其地質、地貌以及自然地理的特點密切相關。黃河流域的自然環境,像大地母親般地孕育了黃河文化。
3、黃河從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奔騰而下,穿過蘊藏深厚的黃土高原,以其本身的活力,創造了一望無際的摜北大平原。這條川流不息的大河兩岸,孕育了我們偉大祖國的原始文化,進而迸發出燦爛多彩的人類文明。爾今回想,當初正是這樣一種心靈上的感受,促使我雖然身陷敵人的囚牢,卻含有然嚮往著那黃土高原上正在興起的民族希望。
⑨ 我國最早的人類是什麼,距今已有多少年左右,他們生活在現在的什麼省。
不是元謀人,這是在初一都應該學過的!!!應該是藍田人,遺址在中國陝西,詳情如下
藍田人(學名Homo erectus lantianensis)是中國的直立人化石。通常稱作藍田猿人,學名直立人藍田亞種。生活的時代是更新世中期、舊石器時代早期。 1964年發現於 藍田人
陝西省藍田縣公王嶺,命名為「藍田人」。藍田人的生活年代,本來認為是距今約69萬年前到95萬年前,但是1987年重新測定後認為是距今110萬年前到115萬年前。
編輯本段發現
藍田人在1963年中國陝西省在藍田縣陳家窩村附近發現,化石為一30多歲女性的頭骨。眉嵴碩大粗壯,左右幾乎連成一條橫脊;頭骨高度很低;骨壁厚度超過北京人,腦量只有780毫升,亦小於北京人。她是目前亞洲北部所發現的最古老的直立人。 據測定距今約50萬年,晚於公王嶺化石。有人將這件化石也稱為藍田人。但不少學者主張,這一名稱以專用於公王嶺的直立人化石為宜,而另把陳家窩的直立人化石稱作陳家窩人(Homo erectus chenchiawoensis)。她是目前亞洲北部所發現的最古老的直立人。「直立人」是指已能直立行走,並懂得製造石器的人類。 「藍田人」曾泛指中國陝西省藍田縣的公王嶺和陳家窩兩地發 藍田人
現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直立人化石;但不少學者主張,這一名稱以專用於公王嶺的直立人化石為宜,而另把陳家窩的直立人化石稱作「陳家窩人」。公王嶺地點的地質時代為中更新世早期,古地磁斷代的年代數據,一是距今約100萬年,一是距今約80萬至75萬年;陳家窩地點的地質時代亦屬中更新世,用古地磁法測定的年代數據,一是距今約65萬年,一是距今約50萬年。在公王嶺,與人類化石同層,還出土了以三棱大尖狀器為特色的石器,並發現了用火遺跡。公王嶺化石是亞洲北部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
編輯本段特徵
藍田人的年份較北京人早數十萬年。因此他們在體質形態上有不少差別。例如藍田人的容貌更似猿猴,智力和四肢也比不上北京人發達。考古學家因而把藍田人分類為「早期直立人」,把北京人分類為「晚期直立人」。他們住在更新世中期、舊石器時代。早期的藍田人為西安最早的居民。
編輯本段化石
公王嶺的頭骨化石包括完整的額骨,大部分頂骨,右側的顳骨和上頜骨(附有第二、三臼齒),左上頜骨的何況和額突部,大部分左鼻骨和右鼻骨的鼻根部,以及1顆左上第二臼齒,同屬於一個30多歲的女性個體。原研究者將它命名為Homo(Sinanthropus)erectuslantianensis——「直立人藍田亞種」,亦可俗稱為「藍田人」。 藍田人頭骨有許多明顯的原始性狀。眉嵴碩大粗壯,在眼眶上方幾乎形成一條直的橫嵴,兩側端明顯向外側延展。眉嵴與額鱗之間的部位明顯縮窄。額骨非常低平。頭肌骨壁極厚,同北京人、爪哇人頭骨相比較,藍田人頭骨各部分的厚度基本上都位於它們的變異范圍的上限 頭骨化石復原圖
,有些甚至超過最大數值。 例如,頂骨前囪點附近的厚度,北京人的6個頭肌的平均值為7-9.9毫米,爪哇人的4個頭骨平均約5.5-10毫米,藍田人則為16毫米。藍田人頭骨的高度是所有直立人中最低的一個。藍田人的腦量估計為780亳升左右;而爪哇人為775-990毫升;北京人為850-1300毫升。藍田人比爪哇人和北京人都古老,只有爪哇的莫佐克託人(Homoerectusmodjokertensis)可與之相比。陳家窩的下頜屬於一個老年女性,其形態總的來說和北京人的一致,但也不完全相同。原研究者把這個下頜骨和公王嶺的頭骨歸至一起,稱為藍田人。但是,不少學者認為,這兩件標本所顯示的原始性狀程度明顯不同,兩個地點的時代又有先後之分,建議給公王嶺頭骨另立新種Homolantianensis——「藍田人」;給陳家窩下頜骨以Homoerectuschenchiawoensis——「直立人陳家窩亞種」的學名,亦可俗稱為「陳家窩人」(「Chenchiawoman」)。 在藍田人化石的層位中發現有大尖狀器、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球等石器。加工方法為簡單的錘擊法,石片一般未經第二步加工即付諸使用。
編輯本段分布
2005年,中科院古人類學家黃萬波在三峽龍骨坡發現了巫山人時,也發現了藍田人。因此藍田人雖然在陝西藍田發現,但其故鄉卻可能在秦嶺以南。因為藍田一帶的地質構造是黃土,根本不適合原始人類居住。中國的氣候是冰川間隔冰川,藍田人是某一個時期氣候變暖後,從三峽地區遷移過去的。
編輯本段生境
生活
他們大約生活在110萬至115萬年前。當時藍田人的生活地區,草木 藍田人頭骨化石
茂盛,很多種遠古動物棲息,包括大熊貓、東方劍齒象、葛氏斑鹿等素食動物,更有兇猛的劍齒虎。藍田人用簡單而粗糙的方法打制石器,包括大尖狀器、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球等,在自然環境中掙扎求存。他們捕獵野獸,採集果實、種籽和塊莖等為食物。
年代和自然環境
公王嶺是灞河左岸最高的一級階地。在一個古老的巨厚礫石層之上,堆積著厚約30米的棕紅色砂質粘上,即地質學所稱的「紅色土」或「離石黃土」,人類化石就埋藏在其中。 陳家窩位於灞河右岸,化石也發現於最高一級階地的紅色土層中。「紅色土」屬華北中更新世堆積。公王嶺的紅色土中,發現哺乳動物化石42種,不但包括較多的華北中更新世常見種屬,如中國縞鬣狗、李氏野豬、三門馬和葛氏梅花鹿等,而且存在少量的第三紀殘存種和第四紀早期典型種,如藍田劍齒虎、中國奈王爪獸、更新獵豹和短角麗牛等。 這表明公王嶺人類化石的時代比北京人要早,屬中更新世早期,相當於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發現粗健直立人化石的哲蒂斯層,或阿爾卑斯冰期系列的貢茲-明德間冰期。在陳家窩共發現哺乳動物化石14種,它多半見於公王嶺,但也有晚更新世的動物。許多學者認為,陳家窩的時代晚於公王嶺,大致和北京人的相當;也有人認為可能與公王嶺相同。用古地磁法測定的年代數據表明,公王嶺地點早於陳家窩地點。 公王嶺動物群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具有強烈的南方色彩,如其中的大熊貓、東方劍齒象、華南巨貘、中國貘、毛冠鹿和秦嶺蘇門羚等,都是華南及南亞更新世動物群的主要成員。公王嶺動物群中存在著這么多的南方森林性動物,一方面表明當時藍田一帶氣候溫暖、濕潤,林木茂盛;另一方面也表明那時的秦嶺不象今天這么高,還未隆起成為妨礙南北動物遷移的地理屏障。陳家窩與公王嶺不同,缺少帶有強烈南方色彩的哺乳動物。軟體動物也基本上都是現代生活於華北的種類。有的學者認為,兩個地點的直線距離只有22公里,動物群卻存在如此大的差別,這一事實也反映了時代的不一致。
編輯本段文化遺物
在藍田的中更新世地層里,共發現200多件石製品,其中從公王嶺含化石 下頜骨化石
層和稍晚層位中發現的不過13件,另外一些則出自附近與之層相當的20來個地點。這些石製品本身的技術在差別不大,在目前材料不足的情況下,一般暫時將它們都看作是藍田人的文化遺物。藍田石製品包裝砍斫器、刮削器、大尖狀器和石球,還有一些石核和石片。它們多半用石英岩礫石和脈石英碎塊製成,比較粗糙。石器中最有物色的是大尖狀器,斷面呈三角形,又稱「三棱大尖狀器」。除藍田外,這種石器在丁村遺址、合河文化、西侯度文化和三門峽市等地點中也有發出。上述地點均位於「汾渭地塹」及其鄰近地區,表明大尖狀器是這個地區舊石器文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在藍田只發現一件石球,製作粗糙,與丁村、合河、三門峽市等地點發現的比較接近。藍田的砍斫器的刮削器沒有什麼特色,製法和類型都和華北其他舊石器時代早期地點的差不多。在公王嶺含化石層里還發現了三、四處灰燼和灰屑,散布范圍均不大,原研究者認為很可能是藍田人用火的遺跡。
編輯本段新觀點
黃萬波研究員不僅是「巫山人」的發現者,也正是當年「藍田人」的發現者。1954年他從東北地質大學畢業後,就進入中科院致力於古人類研究。他說,「藍田人」(距今110-115萬年)雖然在陝西藍田發現,但其故鄉卻不在西安,而在秦嶺以南。因為那裡的地質構造是黃土,根本不適合原始人類居住。中國的氣候是冰川間隔冰川,藍田人是某一個時期氣候變暖後,從三峽地區遷移過去的。因為在發掘工作中,他們找到的都是南方動物種群,有熊貓等幾十種。 黃萬波研究員認為,「巫山人」以及周圍的「建始人」、「官渡人」、「河梁人」、「大溪人」、「奉節人」等,都在長江三峽流域,它們體現了人類活動的傳承性和完整的演化過程。在龍骨坡除發現了200萬年前的人類下頜骨化石外,還發掘出了100多種動物的骨化石,以及多個年代人類生活過的痕跡。他曾去東非大裂谷考查了半個月。他認為,東非大裂谷是人類的搖籃,其中一支遷移到現在的長江三峽地區後,一直繁衍至今,是我們的祖先。 黃萬波曾提出了「長江流域大三峽———人類演化的搖籃」等學術觀點。他說,所謂「大三峽」,是指長江流域,包括長江支流所輻射的地區。經過21年的考古工作證實,目前長 遺址
江三峽集中發現了大量古人類遺址,這里已成為我國古人類化石分布最為密集和最有連續性的地區。200萬年以來,三峽地區一直有人類活動痕跡,長江「大三峽」是中國古人類的故鄉。
編輯本段文化
藍田人是1963年和1964年分別在陝西藍田縣的陳家窩和公王嶺發現的。公王嶺在 藍田縣城東南17公里,是一個小土崗,前臨灞河,後依秦嶺。登上公王嶺,即發現厚約30米的礫石層、上面覆蓋著厚約30米的「紅色土」。紅色土的下部夾有兩層埋藏土,就在這兩層埋藏上之間發現了一個比較完整的人頭蓋骨和三枚牙齒化石,還有石器和許多動物化石。在陳家窩則發現了一個比較完整的下頜骨化石。 在藍田人產地發現的石製品僅三十四件。原料主要是石英岩和脈石英,有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種類有大尖狀器、大型多邊砍研器、中小型多邊砍斫器和單邊砍聽器,還有刮削器和石球等。加工技術粗糙,有單面加工和交互加工者。器形多不規整,對原料的利用率也較低,表明當時的石器製作技術仍具有一定的原始性。 與藍田人伴生的動物有三門馬、大熊貓、鼢鼠、李氏野豬、葛氏斑鹿、中國鬣狗、東方劍齒象、劍齒虎、中國獏、爪獸、碩彌猴和免等,有明顯的南方動物群色彩。根據動物群及其所在的地層判斷,年代應屬中更新世早期。匼河文化匼河村屬山西省芮城縣,位於西侯度西南的黃河岸邊。1959年調查時發現若干石器地點,1960年對其中幾個點進行了發掘,總共在十一個地點發現①吳汝康:《陝西藍田發現的猿人頭骨化石》,《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66年第1期。戴爾儉、許春華《藍田舊石器的新材料和藍田猿人文化》,《考古學報》1973年第2期。石製品一三八件,以及燒骨和許多哺乳動物化石②。除6055地點是發現於紅色土之下的泥灰岩層中以外,其餘都是發現於紅色上之下的礫石層中。前者很少受水沖磨,後者則多有不同程度的沖磨現象。 石製品的原料除極少數為脈石英外,絕大多數是采自當地河灘的石英岩礫石製成的,不少製品還保留有原礫石的岩面。匼河石器的製法主要是錘擊法和碰砧法,也有砸擊法,有的用原礫石的平面作檯面,有的則用已打過石片的疤痕作檯面。石片大多寬短。石器器形有砍斫器、刮削器、太三棱尖狀器、小尖狀器和石球等,多用石片加工而成,也有由石核製成者(如石球等)。砍砸器分單面刃和雙面刃兩種,刮削器則多為單面加工,即從劈裂面向背面加工而成。 與石器伴出的動物化石有披毛犀、三趾馬、腫骨鹿、斑鹿、劍齒象、納瑪象、水牛和野豬等,其時代應屬中更新世早期,與藍田人的年代接近。
希望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