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漢中歷史文化遺跡有哪些

漢中歷史文化遺跡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8-02 09:32:51

『壹』 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的遺產有哪些

城固縣是陝西省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境內名勝古跡、人文景觀、文化遺址達437處,擁有五門堰、張騫墓、寶山遺址3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李固墓、蕭何墓等10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出土殷商青銅器文物3600多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500多件,位居全國縣級第二。

『貳』 古漢台內的景點有哪些

古漢台走進博物館,迎面一座高台,這就是漢王劉邦的宮廷遺址——古漢台,它高7米,坐北朝南,分三個台階,

漢中市博物館
是人工夯土建成的具有典型秦漢宮廷模式的遺址,後來人們常將這個台視作漢朝基業的象徵。
望江樓
古漢台的最高處,是一座三層高樓——望江樓,它就是南宋時修建的天漢樓。望江樓高17.5米,融南北建築之長,清末民初建築風格,是漢中標志性的古建築。
望江樓曾是漢中的最高層建築,據說在過去,登臨三樓向南眺望,一眼就可以看見漢江,是人們飽覽漢中風光的最佳去處,正如望江樓二樓榴聯上寫的:「漢水東流幾千里,秦雲北望第一樓」。現在,隨著漢中城市規模的拓展,登樓已不能望江了。望江樓也已改成漢中博物館的館藏宗教造像陳列室。
望江樓東西兩側,分別有銅鍾亭和石鼓亭,銅鍾亭里放著一口很精緻的大銅鍾,據說是明代漢中瑞王府的遺物,為傳世珍品。西側石鼓亭內的石鼓,又名月台蒼玉,玉質,傳說是漢王劉邦的上馬石,為「漢中八景」之一。
桂蔭堂
望江樓對面,是建於明代的桂蔭堂,據說堂前那幾株大樹就是古漢桂,每逢中秋佳節,香飄四溢,是漢中城

望江樓
[1]
內尋香訪桂之處。堂內陳列有漢中漢代史跡。桂蔭堂東西兩面的建築稱為東華廳、西華廳,分別陳列有漢中革命史跡和古字畫。
鏡吾池
桂蔭堂南面,是一潭水池,這是清初所建的鏡吾池。鏡吾池為長方形,長13米,寬6米,中為石拱橋,分別刻有「龍」、「虎」,為漢中道署十景之一。池旁一個圓形的石頭上,鐫刻著一首名為《鏡吾池》的詩:「池塘如鏡水平蕪,照得今吾即故吾。莫笑萍蹤飄不定,春風一約自同趨。」
主要陳列
鏡吾池再南,是漢台南院,也就是漢台碑林,裡面是博物館最重要的一組陳列,這就是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
漢台碑林分為兩個陳列室:東面是褒斜古棧道陳列室,西面是石門十三品陳列室。
褒斜古棧道陳列室
褒斜古棧道陳列室分為三個單元,分別展示了古代穿越秦巴兩山之間7條古道的走向、褒斜古棧道南端石門隧洞的開鑿和因地制宜修建棧道的各種形制、棧道沿途官方設施的「郵亭驛置」。
自古以來,先民們經過無數次踏勘,在秦嶺和大巴山之間踩踏出穿山越嶺的七條主要道路: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穿越秦嶺,金牛道、米倉道和荔枝道穿越大巴山。這些道路,歷史上統稱為蜀道。在蜀道上,沿途分布著不同形制的棧道,被著名橋梁學家茅以升先生稱為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齊名的土木工程。褒斜道上的主要遺跡有:石門、孔雀台棧道、石埡子棧道。
孔雀台峭壁棧道遺跡,在留壩縣南河鄉(今武關驛鎮)孔雀台村褒水西岸,棧道從面臨深潭的絕壁間穿過,

孔雀台峭壁棧道遺跡
棧孔中插有30厘米見方的石樑,間距40—60厘米,上覆有石板,供人通行,建築形制屬於「千梁無柱式」。
石埡子棧道遺跡在今留壩縣柘(zhè)梨園鄉(今江口鎮)石埡子村東岸,屬於石積式棧道,是早年鄉民利用古棧道壁孔營建的水渠基地,目的在於抬高水位,便於灌溉,是古代交通與近代水利相結合的範例。
褒斜道是穿越秦嶺持續時間最長,最為便捷的一條蜀道,在蜀道中佔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封建時代的政令暢通、商賈往來,均取褒斜道。因此,褒斜道沿途留下了大量的歷史文化遺產,如郵、亭、驛、置及交通工具。
陳列室內還有一張拓片,拓自陝西略陽縣靈岩寺內的一通「儀制令」石刻,這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一個交通規則。石刻高六十公分,寬四十公分。中刻「儀制令」三大字,下並行四行十二字:「賤避貴,少避長,輕避重,去避來」,款識「淳熙辛丑邑令王立石」。「淳熙」為南宋孝宗(趙睿)的年號,「辛丑」為淳熙八年(1181年)。「儀制令」是宋代朝廷通令各州縣立於縣城通衢要道的石碑,相當於現在的交通規則,它是研究古代道德規范和禮貌行為的實物資料。
石門十三品陳列室
石門十二品陳列室,陳列了從褒谷石門隧洞內外鑿遷下來的13方精品摩崖石刻,又稱「漢魏十三品」。1967年修石門水庫時,為搶救文物,從石門古棧道兩側近二百塊摩崖石刻中精選出具有很高歷史研究和書法藝術價值的十三塊石刻,將石刻四周鑿空,整體鑿下,移存到漢中博物館。
這十三品分別是:一品《石門》碑;二品《鄐(chù)君開通褒斜道》摩崖;三品《鄐君碑釋文》摩崖;四品《李君表》摩崖;五品《石門頌》摩崖;六品《楊淮表紀》摩崖;七品《玉盆》摩崖;八品《石虎》摩崖;九品《袞雪》摩崖;十品《李苞通閣道》摩崖;十一品《潘宗伯、韓仲元》摩崖;十二品《石門銘》摩崖;十三品《重修山河堰》摩崖。其中,漢刻8種,曹魏和北魏石刻各1種,宋刻3種,記述或贊頌褒斜道修治通塞歷史的漢魏摩崖有5種。
《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被稱做「陝南第一古石」,鐫刻於公元66年,是我國早期的摩崖石刻,原在石門洞南約一里的山崖間,石質為雲母片岩,碑面凸凹不平,間有溝壑,文字漫漶,記載了漢明帝劉庄復通褒斜道開鑿府門隧洞的事。從書法上說,它上承秦小篆下啟古隸,隸中帶篆,頗有古韻,為篆書向隸書過渡的典型代表。這種書法風格,全國只僅此一種,被譽為國寶級文物。清人楊守敬評價為 「天然古秀若石紋然,百代而下無從模擬。」
《石門頌》,全稱《故司隸校尉犍為楊君頌》,建和二年(148年)刻,它記述了漢順帝年間司隸校尉楊孟文向皇上上書,力駁眾議,並修復褒斜道的歷史,還反映出東漢時期穿越秦嶺間四條道路的歷史,這些是史書上沒有記載的,因此具有極高的歷史文獻價值。

石門十三品(15張)
《石門頌》的書寫者意在歌功頌德,而不在於顯揚書法,但他的書法卻被後世稱為「漢隸之極作,學隸者必學之範本」。它與甘肅成縣的《西狹頌》,漢中略陽的《甫閣頌》並稱為「漢三頌」,是隸中極作,書法珍品。
《石門頌》,代表著古代隸書的最高水平,它奔放質朴,渾壯飄逸,是千百年來書法家競相臨摹的佳作。清代張祖翼評價說「三百年來,習漢碑者不知凡幾,竟無人學《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力弱者不能學也。」
《石門頌》之後,還有《李君表》、《楊淮表紀》等漢代石刻,它們的風格繼承了《石門頌》,但又有發展,都是漢代摩崖的精品。《楊淮表紀》,全稱為《司隸校尉楊淮下邳相楊弼表紀》,楊淮、楊弼兄弟是《石門頌》中司隸校尉楊孟文之孫。
曹魏石刻中,《李苞通閣道摩崖》屬少見的三國遺存,是研究三國蜀魏之戰的實物資料。而《石門銘》,則是北魏著名的摩崖石刻之一。
《石門銘》全稱《泰山羊祉開復石門銘》,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正月,太原典簽王遠書丹、武阿仁鑿刻於褒城縣東北褒斜谷石門崖壁。銘文所記為贊譽梁秦二州刺史羊祉「詔遣左校令賈三德」重開褒斜道的開路盛舉,記載了北魏時褒斜道改道至回車(今鳳縣東南)的歷史。《石門銘》的書法也極其珍貴,它由隸向楷過渡,在魏碑中地位極高。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評為飛逸之宗:「石門銘飛逸奇渾,翩翩欲仙,若瑤島散仙,驂鸞跨鶴,不識人間煙火之仙品。」近代於右任先生在《右任墨緣》中有「朝臨石門銘,暮寫二十品。辛苦集為聯,夜夜淚濕枕。」之句,可見《石門銘》在書法實踐中的重要地位。
石門十三品中,還有幾方描寫褒谷風景的石刻,如《石門》、《玉盆》、《石虎》、《袞雪》等,這四種漢隸大字摩崖,都是狀物抒懷之作,是歷代文人名士所留下的。
《玉盆》,相傳為張良所書,它位於石門南褒河中,形如巨盆,色澤如玉,「浮浪玉盆」是清代褒谷二十四景之一。
「石虎」,是西漢褒中縣人鄭子真所書。鄭子真,名朴,他常年隱居於褒谷箕山,名聲很高。石門隔褒河與河東的石虎峰相對相望,當地俗語常道「石門對石虎」。鄭子真見石虎峰遠遠望去就像猛虎下山,欲騰欲撲之狀,於是寫下了遒勁有力的「石虎」二字,鐫刻在石虎峰下的山崖間,字徑30厘米,為隸書,落款署名「鄭子真書」。鄭子真的「石虎」二字,用筆厚實遒勁,「石」字左邊波挑拙樸而不輕佻,「虎」字結構刪繁為簡,左右波桃沉穩,又互為呼應,下面三豎開張且蓄勢,似雄健猛虎弓腰蓄勢待時撲躍之姿。漢代摩崖石刻均收入「石虎」二字,並為之作記。

『叄』 推薦古漢台文化遺產和推薦理由

摘要 古漢台:位於陝西省漢中市漢台區東大街26號,因為這里是劉邦在漢中當漢王時的王府,所以稱古漢台。

『肆』 求漢中有名的建築,劇種,文藝表演,飲食,節日習俗.今天就給答案吧!跪求

節日習俗,劇種,文藝表演:

陝南民歌
漢中秦嶺巴山地區,自古迄今有傳唱民歌、山歌之風,內容廣泛、豐富,形式多樣、活潑。或一人獨唱,或兩人對唱。有通山歌(又稱茅山歌、放牛歌、姐兒歌)、山歌、小調、勞動號子、儀式歌(迎親歌、哭嫁歌、拜壽歌、祝酒歌、拳歌、禮賓歌、孝歌、說春歌、勸善歌、拜香歌、佛句等)、盤歌、兒歌等。一般情趣詼諧,幽默含蓄,曲調委婉舒展,有高腔、平腔之分,感情柔和細膩,多有川楚之風,不似關中陝北民歌粗獷豪放。
鑼鼓草
山區農民集體換工在田間薅草時,為加快進度,一至三人在人群後,邊敲鑼鼓,邊唱督工歌,隨機隨情編唱,尤其多在進度慢或做活質量差者身後邊敲邊唱,以激勵幹活加快進度,提高質量。該形式使生產場面熱鬧活躍,消除勞動者疲乏、勞累、寂寞之感。
社火
全市各縣流行。一般在春節時街鎮村巡迴表演,形式多樣。有懸台芯子、高蹺、地社火等,以各種臉譜服裝扮演戲劇人物、場面,溶音樂、舞蹈、美術、雜技於一體。陝南懸台芯子社火尤為著名,多層鋼架上迭次飾立戲劇人物造型,有多至五六層者,驚險異常。還有舞獅、彩蓮船、竹馬、龍燈、板凳舞、貝殼舞等形式。
焰火
又稱「放花」。一般於春節或元宵節等喜慶節日放焰火。洋縣磨子橋焰火自清代以來為最著名者,曾奉調入京參加國慶焰火晚會。主要有竿子花、笸籃花、馬花、沖天炮、滿天星、流星趕月、鬧龍宮、火樹銀花、連珠炮等160多個品種,五光十色,絢麗多彩。
漢調二簧
陝南地方戲劇,由漢水流域的山歌、民歌、小調發展而成,音調為漢中一帶發音,與湖北漢調戲相似。長於文戲,巴山氣息濃郁,音調幽雅,唱腔婉轉,道白柔和,語言風趣,表演細膩,純朴大方,唱腔及念白巴山音韻很重,以川味見長。板式有上、下調之分,上調多用於表現悲愴、凄涼、憤慨情緒;下調多表現舒暢、明快豪放情緒。漢台區、西鄉縣、鎮巴縣等地20世紀60年代以前多表演漢調二簧,今漸無。
漢調桄桄
又稱漢中梆子戲,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是陝西九大劇種之一,也是陝南最大的劇種,屬梆子腔戲。其唱、白吐字歸韻,均以漢水流域語音為基礎,用梆子樂器擊節發出響亮節拍。始於元代,既有秦腔高亢激越特點,又溶入川劇、漢調二簧柔和婉轉之長,形成鮮明地方色彩和風格。漢調桄桄音樂優美,語言幽默、風趣,通俗易懂,表演動作大方,朴實,唱腔喜怒哀樂界限分明,生、丑、凈、旦,行當齊全,唱、念、做、打,和諧完整,頗能代表漢水流域人民溫和典雅、純朴大方的性格特徵。
端公戲
本為古代巴蜀巫師(端公)跳神的歌舞形式,後發展為民間歌舞劇,屬地方小劇種,一般為男女二人演唱,多表現男女愛情內容,故又稱「對對戲」。適宜排演小型劇目,其唱腔朴實柔和、表現形式活波灑脫。唱詞幽默風趣,藝術風格獨特,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傳統民居
陝南地區,有山坳、河沿和平壩,居民根據地勢、原料等條件,建有各種民居,傳統的住房有石頭房、竹木房、吊腳樓、三合院及四合院等。石頭房:多建於山區,鎮巴、西鄉山區很普遍。顧名思義,石頭房以石為基本材料。通常是後牆靠山崖,三邊以石頭砌牆,屋頂木架上鋪以油頁石板。石頭房經風耐雨,造價低廉。竹木房:四壁用圓木壘成,並留有門窗。屋頂用毛竹搭在木樑上,再以竹篾條結扎並以蓼葉覆蓋。有的人家在橫樑上架木,上鋪密竹,抹上灰泥,成為頂樓,上置火塘,用以熾烤和存放糧食。竹木房多建於林邊及山坳,南鄭、寧強和城固等山區常見。吊腳樓:多建於沿江集鎮。吊腳樓以木樁或磚石為支撐,上面架以樓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塗灰泥。屋頂鋪瓦或茅草。吊腳樓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樓。吊腳樓開間不大,但樓—廠可防水,樓上很涼爽。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見於平壩城鎮。三合院有正房3間,中間為堂屋,東西為廂房2—3間。正房前方屋檐外伸,可用來吃飯、歇腳。廂房開間比正房小,兩端有圍牆相連,牆中間朝南刀:門。四合院由正房、廂房和過門組成,中間有——天井,比三合院更講究。,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室以土坯、磚石、木料為基本材料,大門多向南,忌朝西。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磚房和城市樓房日益多起來.

特色飲食
漢中麵皮
大米浸泡、磨漿,加水稀稠相宜,蒸成薄片,待冷卻後切成條, 具有色白、薄、光、嫩、細、柔、韌、香等特點,再輔以豆芽、菠菜、胡蘿卜絲、辣椒油、大蒜汁或生薑汁、精鹽、醋等調料。涼拌後紅綠相映、黃白互襯、色澤鮮亮,食之爽口,氣味芳香,風味獨特。麵皮除涼食外,還可切片曬干油炸,雪白透亮,香酥迷人,在宴席可與蝦片媲美;還有炒、燴等吃法。為本地風味獨特的地方名小吃。與菜豆腐搭配是漢中人最喜歡的早餐。
菜豆腐
菜豆腐,又稱菜豆腐粥,為大眾化食品。將黃豆浸泡、磨漿,用細籮或紗布濾去豆渣,煮沸,然後加入漿水菜酸湯點清,待形成豆腐時,再濾出豆腐壓成塊。豆腐質地細嫩,色澤青白如玉。吃法有酸甜之分:用所剩的酸漿水加入大米煮粥,快熟時加入所制豆腐,粥食之酸香可口;用白水加大米煮快熟時加入所制豆腐,該粥食之醇香甘甜。食酸味豆腐時,配以油煎辣椒、蒜泥、芫荽等拌成的佐菜。
漿水面
漢中各地均喜食漿水面,尤其城南關幺兒拐的漿水面,其味酸、 漢中漿水面辣、清香,別具一格。漿水菜的菜以芥菜(俗稱花辣菜)為佳,或用白菜、芹菜等製作,將菜在沸水中煮燙至半熟,放入瓦盆罐,加入漿水湯,一至二日菜色變成金黃色,再用食油、精鹽,加蒜苗炒熟,配以蔥花、薑末、花椒粉等調料及豆腐丁,燴入炒熟的漿水菜內作臊子。漿水面條人工擀作,頁寬、條長、片薄。熟面條調上漿水菜臊,澆上辣椒紅油。其色紅白黃相間,入口酸辣清香,是漢中有名的風味小吃。
天麻
漢中天麻歷史悠久,產量多,質量優,而與四川、貴州、雲南、 漢中天麻湖北利川和吉林天麻,並列為全國六大著名天麻。漢中天麻個頭大,表面皺紋緊密,皮細肉厚,質地堅實,斷面白色,半透明,無空心,是天麻中的上品,在葯壇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味甘,性微溫,無毒,益氣養肝。主治頭暈目眩、肢體麻木、息風定驚、肝風內動、驚痛抽搐、小兒驚厥、口眼歪斜、語言蹇澀、神經衰弱等症。陝西漢中、雲南昭通及四川巴山丘陵地區,為我國野生天麻三大產區。除銷於國內,還出口港澳等地。陝西省天麻的分布,以漢中為中心,主要產於寧強、勉縣、留壩,城固、南鄭、西鄉、鎮巴和商洛地區的丹鳳、山陽等縣。其中勉縣的天麻以張家河鄉的最為出名 !
紅豆腐
全市各縣均產,以城固縣上元觀鎮紅豆腐最 為著名。用優質黃豆製成豆腐塊,切一寸見方,恆溫發酵,以食鹽、花椒、大香、桂皮、良姜、砂仁等19種調味品浸拌淹漬後晾乾,再用大麴酒、辣醬調制混合入壇密封,用自然氣溫調節壇內溫度,使二次發酵,存放三年而成。外觀棗紅色,內呈杏黃色。口感松軟、細膩、咸辣。1981年全國調味品評比會上被評為同類產品第三名。
黃酒
洋縣、城固等縣生產,以洋縣謝村黃酒最為著名。謝村黃酒自清同治元年(1862)始釀,迄今仍享盛譽。黃酒以小麥作曲料,用烏葯、梔子、肉桂、黃柏、細辛、當歸、菊花等10多種中葯材製成酒麴,精釀而成,酒味香醇濃郁,色澤橙亮透明,深受消費者喜愛。
罐罐茶
略陽縣傳統茶點,有水泡茶、油炒茶、面罐茶等種類,後者最具特色。用小罐盛水,放入茶葉,置火上煮熬,邊煮邊放入麵糊加清油,調以茴香、藿香、生薑、食鹽、核桃、肉丁、雞蛋花等調味品及佐料。清早或客來時,煮茶就以早點而飲食,提神暖胃,爽口宜人。此種茶食本為氐羌人生活習俗,流傳至今。
西鄉牛肉乾
相傳有100多年歷史,採用優質「西鎮牛」肉為原料,烘烤而成,皮呈褐色或咖啡色,精肉呈桃紅色,切面帶光澤,香酥可口。
臘肉
臘肉,又叫煙熏肉。每逢冬臘月,家家戶戶殺豬宰羊,除留夠過年用的鮮肉外,其餘乘鮮用食鹽,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七至十五天後,用棕葉繩索串掛起來,滴干水,進行加工製作。選用柏樹枝、甘蔗皮、椿樹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後掛起來用煙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掛於燒柴火的灶頭頂上,或吊於燒柴火的烤火爐上空,利用煙火慢慢熏干。秦巴山區林茂草豐,幾乎家家都燒柴草做飯或取暖,是熏制臘肉的有利條件。如自家不燒柴火,便托鄉下親友熏上幾塊。熏好的臘肉,表裡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發亮,色澤鮮艷,黃里透紅,吃起來味道醇香,肥不膩口,瘦不塞牙。陝南臘肉保持了色、香、味、形俱佳的特點,素有「一家煮肉百家香」的贊語。臘肉從鮮肉加工、製作到存放,肉質不變,長期保持香味,久放不變質。
黑米與黑米酒
漢中洋縣盛產黑米,也是黑米的原產地。相傳為西漢著名外交家張騫在洋縣、城固交界處發現並選育而成。史載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歷史。由於珍稀名貴,故又有「黑珍珠」之美稱。 黑米酒,就是選用當地特產的優質黑香米為原料,採取特殊的制曲、發酵、糖化、蒸餾、陳釀、勾兌等工藝精釀而成。

『伍』 陝西漢中的人文地理介紹,有哪些地理特點

漢中地處祖國大西南,北界秦嶺山脈,南界大巴山,總面積2,7246平方公里。其間由漢江沖積的漢中平原。屬亞熱帶氣候。漢中市位於漢水上游,漢中盆地中部,東經106°51—107°10、北緯33°2—33°22之 間。地形特點南低北高,市內有平壩、丘陵和山地等三種地貌,平壩為漢江沖積平原的一二階梯,海拔500—600米之間,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佔全市面積的34.62%;丘陵為山前洪積扇形成的寬谷淺丘地帶,海拔601—800米之間,地勢起伏較大,約佔全市面積的28.1%;山區是秦嶺南坡形成的淺山和中山地區,地勢較為復雜,土壤貧瘠,海拔在701—2038米之間,約佔全市總面積的37.2%。 漢中盆地南北寬約37公里,東西長116公里,占漢中地區總面積的1.9%,可耕地303200畝,其中以水田為主。漢中屬於亞熱帶氣候區,北有秦嶺屏障,寒流不易侵入,氣候溫和濕潤。 水文本區域的河流均屬長江流域,漢江東西橫貫,嘉陵江南北縱穿,米倉山南坡有渠江上遊河源區的部分河流。同時河流密布,每平方公里平均河流長度為1.4-2公里。 漢江水系:漢江,又名漢水,境內部分古稱沔水,為長江最大一級支流。漢中位於漢江上游,流域范圍北起秦嶺,南達米倉山,西接嘉陵江流域,東至子午河、茶鎮與褚河一帶,漢江也是秦嶺與巴山的分界線。漢江幹流自西向東流經寧強、勉縣、漢中市區、南鄭、城固、洋縣和西鄉縣境,橫貫漢中盆地,是區內水系網路的骨架。 嘉陵江水系:分布在區內西部和西南部。幹流自北向南,縱貫略陽、寧強兩縣,為過境大河。流域狹長。 氣候氣溫:區內氣溫的地理分布,主要受制於地形。年均氣溫14℃。西部略低於東部,南北山區低於平壩和丘陵。海拔600米以下的平壩地區年均氣溫在14.2~14.6℃;一般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區年均氣溫低於12℃;西嘉陵江河谷年均氣溫高於13℃。 降水:漢中地區地處北半球中緯度,形成全年降水的暖濕空氣,主要來自印度洋孟加拉灣,其次是西太平洋。夏季,在副熱帶高壓影響下,孟加拉灣水汽沿西南低渦下部的西南季風北上,經西藏、雲南及四川西北部到達本區上空;西太平洋水汽隨副熱帶高壓邊緣的東南氣流輸入本區上空。冬季,受極地大陸冷氣團(主要是蒙古高壓)控制,多西北季風,形成寒冷乾燥少雨的天氣。春秋為過渡季節,春暖少雨,秋涼多雨,氣候濕潤。地面植被、水庫、河流、田園等所蒸發於空間的水汽參與降水甚微。來自西南、東南的暖濕氣流受巴山、秦嶺阻隔,使得區內雨量充沛,但由於兩山位於西南氣流的路徑上,由於中低層雲系的水汽系統輻合,以及地形抬升和山地垂直影響,使本區南北承接水汽不等,降水量分布懸殊,多年平均降水量為700-1700mm之間。其中南部米倉山最為豐富,成為陝西之冠。 濕度:整個漢中地區年平均相對濕度分布態勢,基本呈南大北小。漢江平壩、巴山山地70-80%;秦嶺山地73%。一年中冬春兩季較小,夏秋較大。9、10月為全年之冠,均在80%-86%;冬季(12、1、2月)三個月漢江平壩、巴山山地為75%-80%;秦嶺山地58%-66%。 風:區內年均平均風速介於1-2.5米/秒之間。鮮見大風天,年均不到2天,周邊郊縣則有不同。民風民俗陝南民歌 漢中秦嶺巴山地區,自古迄今有傳唱民歌、山歌之風,內容廣泛、豐富,形式多樣、活潑。或一人獨唱,或兩人對唱。有通山歌(又稱茅山歌、放牛歌、姐兒歌)、山歌、小調、勞動號子、儀式歌(迎親歌、哭嫁歌、拜壽歌、祝酒歌、拳歌、禮賓歌、孝歌、說春歌、勸善歌、拜香歌、佛句等)、盤歌、兒歌等。一般情趣詼諧,幽默含蓄,曲調委婉舒展,有高腔、平腔之分,感情柔和細膩,多有川楚之風,不似關中陝北民歌粗獷豪放。 鑼鼓草 山區農民集體換工在田間薅草時,為加快進度,一至三人在人群後,邊敲鑼鼓,邊唱督工歌,隨機隨情編唱,尤其多在進度慢或做活質量差者身後邊敲邊唱,以激勵幹活加快進度,提高質量。該形式使生產場面熱鬧活躍,消除勞動者疲乏、勞累、寂寞之感。 社火 全市各縣流行。一般在春節時街鎮村巡迴表演,形式多樣。有懸台芯子、高蹺、地社火等,以各種臉譜服裝扮演戲劇人物、場面,溶音樂、舞蹈、美術、雜技於一體。陝南懸台芯子社火尤為著名,多層鋼架上迭次飾立戲劇人物造型,有多至五六層者,驚險異常。還有舞獅、彩蓮船、竹馬、龍燈、板凳舞、貝殼舞等形式。 焰火 又稱「放花」。一般於春節或元宵節等喜慶節日放焰火。洋縣磨子橋焰火自清代以來為最著名者,曾奉調入京參加國慶焰火晚會。主要有竿子花、笸籃花、馬花、沖天炮、滿天星、流星趕月、鬧龍宮、火樹銀花、連珠炮等160多個品種,五光十色,絢麗多彩。 漢調二簧 陝南地方戲劇,由漢水流域的山歌、民歌、小調發展而成,音調為漢中一帶發音,與湖北漢調戲相似。長於文戲,巴山氣息濃郁,音調幽雅,唱腔婉轉,道白柔和,語言風趣,表演細膩,純朴大方,唱腔及念白巴山音韻很重,以川味見長。板式有上、下調之分,上調多用於表現悲愴、凄涼、憤慨情緒;下調多表現舒暢、明快豪放情緒。漢台區、西鄉縣、鎮巴縣等地20世紀60年代以前多表演漢調二簧,今漸無。 漢調桄桄 又稱漢中梆子戲,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是陝西九大劇種之一,也是陝南最大的劇種,屬梆子腔戲。其唱、白吐字歸韻,均以漢水流域語音為基礎,用梆子樂器擊節發出響亮節拍。始於元代,既有秦腔高亢激越特點,又溶入川劇、漢調二簧柔和婉轉之長,形成鮮明地方色彩和風格。漢調桄桄音樂優美,語言幽默、風趣,通俗易懂,表演動作大方,朴實,唱腔喜怒哀樂界限分明,生、丑、凈、旦,行當齊全,唱、念、做、打,和諧完整,頗能代表漢水流域人民溫和典雅、純朴大方的性格特徵。 端公戲 本為古代巴蜀巫師(端公)跳神的歌舞形式,後發展為民間歌舞劇,屬地方小劇種,一般為男女二人演唱,多表現男女愛情內容,故又稱「對對戲」。適宜排演小型劇目,其唱腔朴實柔和、表現形式活波灑脫。唱詞幽默風趣,藝術風格獨特,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傳統民居 陝南地區,有山坳、河沿和平壩,居民根據地勢、原料等條件,建有各種民居,傳統的住房有石頭房、竹木房、吊腳樓、三合院及四合院等。石頭房:多建於山區,鎮巴、西鄉山區很普遍。顧名思義,石頭房以石為基本材料。通常是後牆靠山崖,三邊以石頭砌牆,屋頂木架上鋪以油頁石板。石頭房經風耐雨,造價低廉。 竹木房:四壁用圓木壘成,並留有門窗。屋頂用毛竹搭在木樑上,再以竹篾條結扎並以蓼葉復蓋。有的人家在橫樑上架木,上鋪密竹,抹上灰泥,成為頂樓,上置火塘,用以熾烤和存放糧食。竹木房多建於林邊及山坳,南鄭、寧強和城固等山區常見。吊腳樓:多建於沿江集鎮。吊腳樓以木樁或磚石為支撐,上面架以樓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塗灰泥。屋頂鋪瓦或茅草。吊腳樓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樓。吊腳樓開間不大,但樓—廠可防水,樓上很涼爽。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見於平壩城鎮。三合院有正房3間,中間為堂屋,東西為廂房2—3間。正房前方屋檐外伸,可用來吃飯、歇腳。廂房開間比正房小,兩端有圍牆相連,牆中間朝南刀:門。四合院由正房、廂房和過門組成,中間有——天井,比三合院更講究。,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室以土坯、磚石、木料為基本材料,大門多向南,忌朝西。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磚房和城市樓房日益多起來。

『陸』 漢中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的特點

一、地理環境復雜多樣

漢中市位於漢水上游,漢中盆地中部,東經106°51'-107°10'、北緯33°2'-33°22'之間。

地形特點南低北高,市內有平壩、丘陵和山地等三種地貌,平壩為漢江沖積平原的一二階梯,海拔500-600米之間,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佔全市面積的34.62%;丘陵為山前洪積扇形成的寬谷淺丘地帶,約佔全市面積的28.1%;山區是秦嶺南坡形成的淺山和中山地區,地勢較為復雜,約佔全市總面積的37.2%。

本區域的河流均屬長江流域,漢江東西橫貫,嘉陵江南北縱穿,米倉山南坡有渠江上遊河源區的部分河流。同時河流密布,每平方公里平均河流長度為1.4-2公里。

漢中氣溫的地理分布,受地形影響較大。西部略低於東部,南北山區低於平壩和丘陵。海拔600米以下的平壩地區年均氣溫在14.2-14.6℃;一般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區年均氣溫低於12℃;西嘉陵江河谷年均氣溫高於13℃。

二、歷史文化源遠流長

先秦時期,漢中地區在傳說和史料中皆有部分涉及,但由於年代久遠,均無法查證。

秦漢時期漢中郡西起沔陽陽平關,東至鄖關和荊山,綿延千里。秦朝時設漢中郡,郡治南鄭,在今天漢中市南鄭縣附近。秦朝末年,各股政治勢力角逐中國大地,劉邦在漢中時期韜光養晦。劉邦最終取得軍事勝利,因其原封地在漢中,稱漢王,故遷都長安並建立中央統一封建王朝後,國號稱「漢朝」

三國時期,在劉備入蜀後很快成為曹操和劉備激烈爭奪的地區。後來劉備取勝,稱「漢中王」,蜀漢即獲得此地,現今仍遺留有大量三國古跡,如武侯墓(諸葛亮墓地)、沔縣武侯祠、馬超廟、定軍山、虎頭橋(魏延斬首之處)等。

唐初,改漢川郡曰梁州,開元中因梁、涼聲近,更名曰褒州。不久重新改回梁州。天寶初年,又改為漢中郡。唐德宗於興元六年(874年)三月避亂漢中,六月,叛亂平定後返長安,並以其年號改漢中為興元府,領五縣。

明洪武三年,改為漢中府。1863年春,太平天國扶王陳得才、遵王賴文光、瑞王藍成春、啟王梁成富等率部西進,與清軍交戰,同年8月攻克漢中,殺南鄭知縣周蕃壽,後被清軍鎮壓。

國民政府時期,漢中成為入蜀交通樞紐進行重點建設,中日局勢緊張後,成為戰略物資的轉移站,在戰前物資人力以及故宮博物院文物轉移入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風土人情豐富多彩

漢中市居住人口以漢族為主,其餘有回族、苗族、羌族、蒙古族,壯族,土家族,朝鮮族,白族,彝族,侗族,藏族,畲族,土族,哈薩克族、傣族、高山族、錫伯族等。

截止2018年末漢中市戶籍總人口380.6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35.58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0.51%。

中盆地是油菜花的故鄉,油菜花的天堂。漢中是我國傳統的油菜種植生產基地,每年油菜種植面積超過120萬畝,現已成為我國油菜種植面積規模最大的地區之一。

漢中麵皮陝西漢中當地最有名的小吃,被譽為漢中風味小吃的「四絕」之首,其製作工藝於2011年列入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漢中洋縣盛產黑米,也是黑米的原產地。相傳為西漢著名外交家張騫在洋縣、城固交界處發現並選育而成。史載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歷史。由於珍稀名貴,故又有「黑珍珠」之美稱。

(6)漢中歷史文化遺跡有哪些擴展閱讀

漢中市的經濟發展狀況

2018年, 漢中市實現生產總值1471.88億元,比上年增長9.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5.47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702.15億元,增長13.1%;第三產業增加值564.26億元,增長7.4%。人均生產總值42754元,增長9.7%。

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3.0%。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12.5%,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比分別為14.0%、47.7%和38.3%。與2017年相比,第一產業增加值佔比下降1.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比分別提高1.4個、0.4個百分點。

截至2018年,漢中市財政總收入完成120.14億元,同口徑增長10.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49.96億元,增長9.5%。財政支出342億元,增長9.7%。

『柒』 關於漢中文明的介紹

漢中歷史悠久、人文遠古,是華夏文明較早的開發地區之一。漢水流域是人類先祖起源地之一。由於地處秦嶺和巴山之間,是我國東西南北的過渡地帶,其氣候、特產、飲食、習俗都具有過渡性的特點。稻作文化麥粟文化在這里兼種並華;又處於荊楚、巴蜀、秦隴三大文化的撞擊之中,兼容並蓄,吸收融合,發展升華,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漢水文化;加之,歷史上"湖廣填陝南",南北移民,五方雜處,從而使漢中的民俗兼四方,語言雜秦蜀,在全國具有獨特性。諸如生產生活、衣食住行、婚喪嫁娶、人生禮儀、信仰崇拜、娛樂游藝、神話傳說等,是漢中文化遺產的立體史籍。

『捌』 漢中有哪些好玩的旅遊景點

漢中有武侯祠,華陽古鎮,青木川古鎮,百萬畝油菜花田等好玩的景點,值得一去遊玩。

『玖』 漢中民俗文化簡單介紹

漢中歷史悠久、人文遠古,是華夏文明較早的開發地區之一。漢水流域是人類先祖起源地之一。由於地處秦嶺和巴山之間,是我國東西南北的過渡地帶,其氣候、特產、飲食、習俗都具有過渡性的特點。稻作文化麥粟文化在這里兼種並華;又處於荊楚、巴蜀、秦隴三大文化的撞擊之中,兼容並蓄,吸收融合,發展升華,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漢水文化;加之,歷史上"湖廣填陝南",南北移民,五方雜處,從而使漢中的民俗兼四方,語言雜秦蜀,在全國具有獨特性。諸如生產生活、衣食住行、婚喪嫁娶、人生禮儀、信仰崇拜、娛樂游藝、神話傳說等,是漢中文化遺產的立體史籍。豐富的人文資源、民俗資源,為漢中民俗旅遊的開發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潛力很大,不僅大有前途,而且"錢途"無量。經過長期思考和研究,我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重點開發:一、充分利用民間傳統節日增闢旅遊項目,以吸引國內外遊客的興趣。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我們聰慧的祖先為我們留下了一個個富有民間文化特色的節日。比如所有中國人都知道的傳統節日"春節"、"中秋節"等;還有一些是被我們逐漸淡忘的節日,如"端午節"、"七夕節"、"重陽節"等。因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傳統民間節日舉辦各種民俗文化活動,從而有效帶動民俗文化旅遊的蓬勃發展。漢中秦巴民俗村就曾多次在春節期間成功地舉辦過民間傳統民俗文化演出活動,不僅吸引了眾多的觀眾和遊客,帶來了豐厚的經濟回報,同時也為長期大量分散於民間的各種演出團體和民間藝人提供了展示才藝的機會和舞台,為促進漢中的旅遊發展,繁榮民間文化作出了積極貢獻。可謂一舉多得,意義深遠。漢中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也曾多次與各縣區旅遊景點大力舉辦各種民間文化活動,取得了顯著效果。這里比較成功和有影響的例子當數漢中市民間文藝家協會與勉縣老道寺鎮"天河渡假村"聯合舉辦的兩屆"天河愛情節".另外還有一些則是我們漢中本地的一些傳統民間節日和紀念節會。比如漢台區武鄉鎮每年農歷二月十九的"南堂廟會"、城固原公、文川每年農歷"二月二"、"三月三"舉辦的"物資交流會",還有勉縣每年清明節舉辦的"諸葛亮文化節"、城固每年十月份舉辦的"張騫文化藝術節"等。通過這些當地民間舉辦的傳統廟會和紀念節會,不僅有利於地方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交流,而且能夠更為充分地展示漢中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從而能夠愈來愈多地吸引外地的開發商和遊客的投資與光顧。

『拾』 漢中有哪些民族文化

漢中是漢文化發源地,漢代,三國蜀國的歷史名城。
不清楚你說的民族文化具體指什麼?
有近年評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核桃饃 算不?

閱讀全文

與漢中歷史文化遺跡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