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樣諷刺那些裝喪的人
不管你是「小確幸」還是「小確喪」,都脫離不了「小」,都是一個人的驚天動地,永遠都不會是時代永恆的主題。
有幸就有喪,本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
然而,從那群45度仰望天空、悲傷逆流成河的年輕人,到如今競相參加「比慘大會」的「小確喪」主力軍……喪,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流行。
今年已過大半,「喪」字也流行了大半年,成了時代癥候群。我們不難發現:提前到來的「中年危機」,突然爆紅的「枸杞保溫杯」,甚囂塵上的「中產鄙視鏈」,以及掛在嘴邊的「階層固化」,人們彷彿陷入不能自拔的孤獨和痛苦,陷入「跑得再快,也無法擺脫這樣的命運」的狀態中。
有一種喪叫假喪
日本動畫《我不受歡迎,怎麼想都是你們的錯!》。
喪文化泛濫成災
平心而論,身處一個成功學盛行、「勤勞勇敢」的國度,偶爾來點「小確喪」,非但沒毛病,還可以說是相當難能可貴。
畢竟,「小確喪」往小里說是宣洩情緒,排解壓力,對於殘酷現實的溫柔反擊;往大了說,那就是一種自由意識的個性化表達,有點小情緒總比每個人都嘴角過度上揚強吧。
可是,當「喪」文化真的鋪天蓋地、人人掛在嘴邊的時候,不知道你是不是和我一樣,無論生理還是心理上,都產生了一種厭惡之情。
社交網路上充斥著各式「比慘」,「葛優癱」被瘋轉,《感覺身體被掏空》被刷屏;沒有幾個《馬男波傑克》《鄉巴佬希爾一家的幸福生活》的截圖或者悲傷蛙的表情包,都不好意思和同事聊天!
有一種喪叫假喪
馬男波傑克是一個大喪男,也因此在中文互聯網極受追捧。
而影視作品,更是只要和「喪」有關,都宛如開過光一樣,立馬受到各路人馬的歡迎,速度捧出新高度。
被稱為「年度喪片」的《海邊的曼徹斯特》,那個無法與過去和解的男主人公,無望地投射出每一個生活中並不順遂的你我的影子;而在廣獲好評的《四重奏》中,三十而立仍對夢想堅信不疑的高橋一生,就陷入雞湯失靈的困境;電影《瀨戶內海》更是讓人感同身受,兩個再普通不過的男生有自己的人生哲學——「青春為什麼一定要跑步流汗,為什麼不能就在河邊虛度呢?」;而《倫敦生活》《百年酒館》《路易不容易》等英美劇,都無一不在訴說著由「喪」填滿的人生。
「喪」幾乎成為了一種「現實主義」。
有一種喪叫假喪
《海邊的曼徹斯特》堪稱年度最喪電影作品。
在今年四月底,一家快閃奶茶店——「喪茶」開業,將「喪文化」從網路上的狂歡落地成了現實。一時之下,不喪就彷彿和大家沒話說了,不喪就好像和這個社會格格不入。
當喪成為常態或者是生活中的一種「政治正確」時,人人都正兒八經地「喪」著,我們的生活真的會因喪而變好嗎?
面對如此鋪天蓋地的「喪」,不禁想起電影《本命年》里的橋段:
梁天:「活著怎麼就那麼沒勁,上班沒勁,不上班也沒勁;吃飯沒勁,不吃飯也沒勁;搞對象沒勁,不搞對象也沒勁。怎麼就那麼沒勁!」
姜文:「我打你丫一頓就有勁了!」
有一種喪叫假喪
電影《本命年》劇照。
誰真喪誰倒霉,交的都是智商稅
事實上,在現在的語境中,「喪」早就脫離了原意,成為了一種社交利器、一種防禦戰術、一種競爭謀略。
「小確喪」盛行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源於自嘲。
「三好學生」「好好先生」「媽朋兒」的人設早就不再流行,而且實在雞肋,不少人索性乾脆放棄——轉而勇於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更是主動拿自己的缺點來自嘲。
與其讓別人有機會嘲諷我的一事無成,倒不如自己率先出擊——「我就是個廢人」,讓人無法反駁。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喪」是一種戰術。
而「小確喪」式的自嘲,也頗值得玩味,言辭間大多隱約透露出「道理我都懂,我不過就是懶」,言下之意就是「我離成功就差一次機遇」,這就使得這種自嘲上升到了某種炫耀的程度了。不得不說,這種「小確喪」式的自嘲,相當高級。
有一種喪叫假喪
「喪」的自嘲帶著炫耀的性質。圖為喪文化代表蛋黃哥。
更氣人的,或許是那些整天把「喪」掛在嘴邊、其實卻在暗暗努力的人,比如那些整天說自己不看書卻偷偷用功的同學,假裝學渣,實則學霸。喪,是他們用於迷惑對手的煙霧彈,讓對手「輕敵」。
在這個「深藏功與名」的時代,即使誰心中有著蓄謀已久的鴻鵠之志,在還沒有操作或是還未成功之前,基本都不會大肆渲染;只有大功告成之後,才會將喜訊公之於眾,享受來自各方的稱羨。
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人們大多都以「喪」的面目示人,設置埋伏或者應對埋伏。畢竟,思維定勢作祟,誰會對一個「喪」的人有防備?
有一種喪叫假喪
喪,有時是一種偽裝。圖/wezeit
於是,如下對話,就相當寫實了:
「最近在幹嘛呢?」
「什麼都不想做,好喪。」
「最近怎麼樣?」
「喪著呢,一回家就躺屍。」
實誠的你偷笑著:原來我不是一個人,便心滿意足、正大光明地繼續喪了。
半年後再平常不過的一天,你刷著朋友圈——一個個很「喪」的朋友,或是已經開創了自己的事業,或是成功跳槽到了世界500強,又或是默默搭上了通往大洋彼岸的飛機繼續深造……
只有你,刷著這一切都與你無關的朋友圈,繼續喪,或者默默掐大腿。
有一種喪叫假喪
假裝上進,有時也是一種反話正說的喪。圖/《感覺身體被掏空》
毒雞湯就不是雞湯?
與其說年輕人對「喪」本身感興趣,不如說年輕人對於「毒雞湯」更感興趣。
去年10月,日本咖啡品牌UCC發布了一系列腹黑語錄海報,刷爆朋友圈。微博上最吸引年輕人的,也往往都是犀利的毒雞湯的大V。
90後作為「喪文化」主力軍,大多都生活在望子成龍的家庭中——從小到大未經同意,就被拿著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考試要考「第一名」,工作要「穩定靠譜有編制」,還有漂在北上廣而房價只能望洋興嘆……從出生到長大,90後彷彿一直身負不能承受之重。
於是,當雞湯對現實起不了作用時,就需要毒雞湯扎扎心;粉飾太平的「小確幸」遍地,就需要「小確喪」來洗洗眼睛;清淡的粵菜吃多了,也想要嘗嘗川湘的麻辣刺激;堅持鼓勵真善美,犀利殘忍一針見血就顯得難能可貴……很多時候,追捧喪文化不過是出於好玩,以及與主流表達背道而馳的新鮮感。
有一種喪叫假喪
偶爾喪一喪就好了,別當真。
然而,雞湯難以治癒現實生活中錯綜復雜的問題,毒雞湯也不能。天天叨叨著「喪」,充其量也就是生活中的休止符。喪完了,噢,應該說不管你喪沒喪完,不想做的事兒還是得做,不想上的班還是得上,不想面對的「爸爸」還是得面對……
什麼?你敢和老闆說「對不起,我很喪啊」?那對不起,太多太多打著「喪」幌子、更年輕的、更有能力的學霸,正在前赴後繼趕上來呢。
或許,真正讓人悲哀的是,不管你是小確幸還是小確喪都脫離不了「小」,都是一個人的驚天動地,永遠都不會是時代的主題。
那,既然我們手裡能把控的永遠都是「小」,既然人生「有幸才有喪」。那還喪什麼呀,起來嗨!
❷ 如何評價人民網評:加了精神鴉片的「喪茶」喝不得
「喪茶」看似有毒,實則勵志。「喪茶」一出,朋友圈都被喪茶文案刷屏。「喪」文化火的原因有這幾個:
1.借毒雞湯緩解焦慮。
喪茶文案順應青年焦慮的出現,是披著幽默外衣的吐槽負能量。適用於在工作生活中碰壁的年輕人。只要吸一口「喪」文化,內心的焦慮壓力就能宣洩,找到面對生活的勇氣。
而真雞湯只會讓內心的焦慮增加,似乎只要「喪」這種毒葯才能以毒攻毒化解這種焦慮。
在「喪」青年的眼裡,喝下一杯「喪茶」毒雞湯,接納現實給的孤獨和壓力,卻不停下追逐夢想的腳步。正因為夢想珍貴,所以多「喪」都值!
#我是麋鹿,關注微信公眾號【麋鹿心成長】,公眾號ID:xinchengzhangNcifang,一起用心的視覺打開新的人生大門!#
❸ 如何看待喪文化觀點
喪文化是中國禮教文化的一種分支。喪文化的歷史幾乎伴隨人類歷史一起成長。可以說,自從有人類社會,就同時有了喪文化。
傳統意義上的喪文化是指喪禮文化,它不是我們日常所見的"人死後,通告親朋好友的悼別儀式和簡單的安葬,更不是現代青年認識的倉桑感的低沉文化"。
說到"喪禮""安葬",可能很多人會認為,不就埋個人嗎?我見的多了,有什麼文化內含?值得來探討嗎?其實不然!
說喪文化,先不得不說到孝道,在國家來說,福利院,敬老院,它的作用是安定社會和諧,使無人善養的老人,兒童,能安度晚年或順利成長。在家裡,孝敬老人,絕不是單指報答父母恩情,它還是做給自己的後孫看的,在自己成為老人後也能得到後孫的敬養,也是做給外人看的,它能帶動社會人群"敬老愛幼"。
孔子,被我們稱為"孔聖人",他的很多思想學說都被稱為"經典名言,據說,孔子死前,叫他的弟子說,自己死後,把雙手放在棺槨的外面,不準放隨葬品,他要讓後人看到,自己光滑滑的來到這個世界,光滑滑的離開這個世界。財寶這個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古代喪文化多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例如,吳將呂蒙殺害關羽後,割其人頭,經特殊處理後送給了曹操,曹操感其忠義,給關羽配以木身後厚葬。東吳的目的是嫁禍曹操,意思是關羽之死是受曹操的命令,而曹操呢,又利用厚葬敵將來收買人心,同時也是告訴劉備,關羽的死不是我曹操所為,我對關羽是很好的。
在岳飛故事中,我們知道,岳飛被秦檜所害於「風波庭"。一代英雄含恨而死,宋朝滅後,明朝的皇帝為岳飛修墓立碑,並立奸臣跪像於墓前,讓後人唾罵,教育後人要忠義,愛國。
喪文化包括喪葬儀式,培葬禮品,選地,造墓,守孝,立碑,立傳。本文對儀式,葬品,選地,等作省略,只爭對立碑立傳等具有文化教育意義部分作簡單介紹。
民謠說,"萬里長城今尚在,世間不見秦始皇",在沒有發現"兵馬俑的歲月里,中國人只要見到了萬里長城,就知道它是秦始皇所建。當秦俑出現在世人面前時,振驚世人眼球,思想道德,侈華殘酷的封建統治,使我們了解歷史真象的見證的正是始皇喪文化的造墓。民間唱了無數代的《孟姜女》相比秦陵來說不值一提,這就是造墓文化的魁力,造墓文化,即建築文化。
如果說古代的男性帝王之墓還不足以說明具有建築文化基礎,那麼,對於名家女性的喪禮"貞潔牌坊"建築構造,也足以證明喪文明的高文化內函。凡女性,在世孝訓父母,相夫教子,忠夫不再嫁,其子成名後,感其母教子有方,促以成為世人的女性代表,官府鼓勵為其立牌建坊。貞潔牌是家族貞女標志,是地方貞女性標志,也是本王朝貞女性標志。
立碑,撰刻碑文是對死者功德的總結,從碑款處,會看到其後人的興衰發達,從中更能發現其家族傳承,家族史指家譜,功德碑是做給別的家族看的,是炫耀的標志。
喪文化中的立傳,主要指帝王之家的個人功德歷史,社會賢達名人的個人成就貢獻,它是喪文化的重要部分,我們現在的民間故事多出之之喪文化的立傳。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生的偉大,死的光榮,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為紀念為革命犧牲的先烈,人民英雄紀念碑,提前建成,英雄們走了,英雄的功德永垂下不朽。喪葬文化是社會歷史的一部分,"萬里長城今尚在,世間不見秦始皇"。
贊同56
1條評論
❹ 朋友圈白事怎麼評論
可以發節哀,等表示安慰的話。
白事,是指幫家裡人給去世親人辦理葬禮。白事是辦理喪葬的一種地方稱呼。
葬禮禮儀是各民族傳承下來的一種特殊文化,各個地區差距很大,就是相隔數十里的村落,一些講法和做法也不盡相同。對死者的處理方式。主要包括安葬、殯儀、舉哀等。除近現代才出現的非宗教性葬禮外,各種喪葬儀規均與宗教觀念有關。
❺ 如何評論比較喪的朋友圈
這種人是比較沮喪的,我們應該在評論區多多鼓勵他為他加油鼓氣。
❻ 為什麼喪文化在年輕人中這么流行
“喪文化”之所以會流行,一方面來至於社會給予的壓力,另一方面也來至於社會媒體部分的不良報道,於是一步步擊潰了部分年輕人的鬥志。
除此之外,現在部分媒體喜歡把個例當作普遍現象寫,於是傳遞給人就是比較喪的思想。比如部分人喜歡走後門,比如努力不如家境好等等,雖然這些是社會上存在的現象,但絕對不是常態,而一旦經過媒體的大肆渲染,就很容易讓一部分人失了鬥志,甚至不能客觀看待自身問題,一味抱怨生活的不如意,出身的不優越。
所以“喪文化”的流行主要還是現在的社會整體把年輕人的人生道路安排得過於死板,很多人在裡面又活不出自我,最後便開始全盤否定擁有的一切。
❼ 為什麼」喪文化「在年輕人中這么流行
「喪文化」是近幾年來比較流行的一種對自我的未來抱著失望的態度,毫無信心的表現,沒有期待的渴望的種文化。之所以其在年輕人之中這么流行,主要原因我分析有以下幾點。
與其讓別人嘲笑自己,還不如自己嘲笑自己,這樣子好歹自己還有點心理安慰。從葛優躺和馬男的瞬間紅火就知道萬千的年輕人有著相似的心理狀態,我們在這個時代變得焦慮,變得自卑,從別人的朋友圈裡看到別人的優秀,對自我輕松的嘲笑成為了一種自我保護。日常喪能讓我們對外界的表達蒙上神秘的面紗,讓我們感覺到周圍的環境和人都很安全,不用太過於擔心別人的眼光,因為對自己預期本來就是失敗,所以最後失敗了也可以面無表情的面對了。
❽ 在生活中,你是如何看待我們年輕人中的喪文化
喪文化之所以能夠在年輕人中流行,主要還是因為無形的生活壓力太大。雖然自己有著遠大的理想抱負,可是現實卻是這般殘酷,即使很努力,依舊無法改變這種平庸的現狀。
生活沒有誰會一帆風順,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斷努力、不斷總結、不斷前行。當我們每遇到一次挫折並且解決它,這就是我們人生的成長。“喪”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人生找不到方向,沒有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