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高三文化生活怎麼創新

高三文化生活怎麼創新

發布時間:2022-08-02 13:12:16

A. 運用《文化生活》的有關知識,分析文化創新的途徑

怎樣進行文化創新 
(1)途徑: 
①根本途徑:立足於社會實踐 (在當代就要立足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踐,走與人民群眾相結合的道路。) ②基本途徑: 
A、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文化創新既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又是一個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過程。對傳統文化進行批判性繼承,這是文化創新的根基。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 。   
B、面

B. 結合材料一,運用《文化生活》的有關知識,分析文化創新的途徑。

①立足社會實踐。社會實踐是清明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②繼承傳統,推陳出新。發揚傳統清明文化中健康有益的內容,去除封建落後的成分;採用節約環保的綠色過節方式,注入體現時代要求的新內容。
③博採眾長,以我為主。既吸取外來有益文化,又保持我國清明文化的民族特色。
④堅持正確方向。克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傾向。

C. 運用文化生活的知識,簡要說明文化創新的途徑有哪些

(1)根本途徑:立足於社會實踐。

(2)重要途徑:

立足於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文化創新既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又是一個「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過程。

面向世界,博採眾長:學習、借鑒、融合外來文化優秀成果。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堅持文化創新的社會主義正確方向,克服「守舊主義」、「封閉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兩種錯誤傾向。

(3)總結:我們要立足於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著眼於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努力鑄造中華文化的輝煌。

D.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有什麼記憶的好方法

高三政治答題套路
一、關於經濟結構調整
1、經濟結構的內涵:包括產業結構(含農村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農業結構、所有制結構、地域結構、城鄉結構、勞動力結構、收入分配結構及家庭消費結構、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等。
2、調整經濟結構的原則:要以市場為導向 , 以效益為目標 , 以企業為主體 , 以科技為依託 , 勞動密集和技術密集產業相協調 , 傳統產業和現代產業相協調 , 地區經濟相協調。
3、具體措施:
(1)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大力發展鄉鎮企業,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農村中的二、三產業,發揮其對農村經濟的促進作用。(產業結構見前面)
(2)面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開發、生產適應市場需要的產品。
(3)依靠科技,因地制宜,保護耕地,保護糧食生產能力,積極發展經濟作物,使種植業、林業、牧業、副業、漁業協調發展,並發揮其比較優勢。
(4)鞏固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積極引導並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5)統籌區域發展,實施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戰略,發揮各自比較優勢,發達地區積極援助,國家大力扶持,促進各地區協調發展。
(6)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城鎮化進程,以工業帶動農業,增加農民收入,轉移農村人口,縮小城鄉差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
(7)努力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文化水平和職業技能水平,培養創新型人才。
(8)完善分配製、堅持效率與公平相統一;完善所有制,拓寬就業渠道;完善社保制度,綜合利用經濟等手段進行宏觀調控,嚴防收入差距過大;
(9)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消費結構,提倡適度消費、科學消費、物質與精神消費相協調。
(10)應用科技,提高工業製成品在對外貿易中的比重,充分發揮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的比較優勢。
二、關於經濟類意義
(一)根據經濟活動的性質定要點:⑴鞏固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實現共同富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社會主義本質);⑵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⑶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⑷符合三個有利於標准(略)、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性質的規律、價值規律等。
(二) 根據不同主體定要點
1、對國家:(1)有利於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減輕國家財政負擔;(2)有利於優化經濟結構、優化資源配置;(3)有利於縮小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全面小康;(4)有利於鞏固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5)有利於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6)有利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7)有利於促進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8)有利於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充分發揮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的比較優勢,實施走出去戰略;(9)有利於加強與各國的經濟交流與合作,實現經濟優勢互補,發揮我國在國際(地區)經濟事務中的地位和作用,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10)有利於建設創新型國家;(11)有利於應對經濟全球化、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2、對社會:(1)有利於擴大就業、維護(農村)社會穩定;(2)有利於穩定物價,維護金融安全;(3)有利於刺激消費、擴大內需;(4)有利於創造更多社會財富;(5)有利於落實科學發展觀,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五個統籌),構建和諧社會(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6)有利於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3、對企業:(1)有利於轉變增長方式、提高經濟效益;(2)有利於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企業競爭力;(3)有利於降低消耗、減少污染,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雙贏。
4、對居民:(1)有利於增加(農民)收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豐富物質、文化生活)提高生活水平;(2)轉變觀念,提高國民素質。
(三) 根據不同環節定要點:
⑴生產: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可持續發展、建設節約型社會、保護環境、實現兩個根本轉變、提高經濟效益、優化經濟結構等;
⑵分配:實現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擴大就業、提高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縮小城鄉差距和貧富差距、兼顧效率與公平等;
⑶交換:繁榮市場、規范市場秩序等;
⑷消費: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提高消費水平和質量、擴大內需、樹立科學消費觀等);
三、關於經濟類怎麼辦?
1、圍繞一個目標:資源優化配置和提高經濟效益
2、本著一個理念: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即實現「五個統籌」的目標。
3、貫穿一條主線:優化經濟結構
4、發揮三種動力:科技創新、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
(1)科技創新。宏觀(國家):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微觀(企業):採用先進科技,加大技術改造力度等。
(2)深化改革。體制創新: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諸內容。制度創新:所有制結構、分配製度、社會保障制度等。管理創新:企業內部管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等。
(3)擴大開放:完善涉外經濟體制,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面向國際市場,利用國際資源。
5運用兩種手段:市場調節和國家宏觀調控。【具體分析時,要根據試題要求,分清行為主體,分別進行回答,如企業(農戶)應該怎麼做,政府部門應該怎麼做,等等。】
◆充分發揮市場調節的基礎性作用。即微觀主體:生產者(企業、農戶等)、經營者、消費者、勞動者、投資人、納稅人等怎麼做。
①生產者(企業、農戶等):按價值規律辦事;改進技術、加強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合法、誠實經營;素質;企業信譽、形象;樹立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轉換經營機制;現代企業制度(股份制);面向市場進行產業、產品結構調整,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效益、品牌;競爭機制與競爭力;高產、優質、高效、生態農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環境效益相統一。
②經營者:地位;素質;處理好兩個關系;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交易原則;WTO規則;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堅持獨立自主、平等互利原則,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
③消費者:地位;權利與義務;維權意識、途徑;消費觀念
④勞動者:地位;權利與義務;提高職業技能、職業道德;合同與社保制度。
⑤投資人:儲蓄;債券;股票;商保。
◆搞好國家宏觀調控。(見前面內容)
國家要利用經濟、法律和行政等手段進行經濟調節---統籌規劃,總體部署(即制定和實施經濟計劃),合理運用稅收、利率、信貸、匯率、物價等經濟杠桿,引導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市場監管----加強對市場的監督、管理,加大對違規經濟行為的查處、打擊力度;社會管理----制定並完善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公共服務----信息引導,政策支持,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如健全社保制度,建立並完善預警機制)
四、關於政治意義(有利於-----;關繫到-------)
1、對國家(政府):有利於----(10)鞏固人民民主專政;(2)協調人民內部關系,維護社會穩定;(3)發揚民主,促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推進依法治國,加快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4)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實現全面小康,構建和諧社會,實現民族偉大復興;(5)促進民族團結,實現共同繁榮;(6)鞏固國防、維護主權、領土完整,維護國家安全;(7)打擊台獨勢力,實現祖國完全統一;(8)增強綜合國力,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擴大國際影響力,發揮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作用;(9)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辦事效率,推進依法行政,做到以人為本;(10)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2、對執政黨:(1)有利於堅持黨的領導;(2)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3)密切黨群關系,保持黨的先進性;(4)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增強黨的凝聚力、戰鬥力。
3、對公民:(1)有利於保障人民當家作主;(2)提高民族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3)保護公民合法權利,促進和保障人權。
4、對國際社會:(1)發展友好關系,促進世界和平;(2)緩和國際緊張局勢,建立並完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促進世界向多極化發展。
五、關於政治決策依據(必要性)
1、由————決定:(1)我國的經濟基礎;我國的國家性質;(2)我國的國情(歷史、現實)決定或受歷史傳統、風俗習慣的影響;(3)國家利益、力量;(4)當前國際、國內形勢;(5)社會主義本質;(6)客觀規律;(7)黨的性質、宗旨、地位、任務、根本目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8)由於國家職能的轉變等。
2、是-------(1)我國政府(國家)職能所在;(2)是我國公民應盡的義務;(3)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4)是我國國家機關及工作人員必須遵循的基本活動准則;(5)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6)是我國的一想基本政策、原則;(7)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3、符合------聯合國的宗旨和原則;我國憲法的規定等。
4、只有------才-------
六、關於政治類怎麼辦?
1、國家:⑴本著對人民負責的原則,正確履行國家職能(對內、對外職能具體展開);⑵堅持對人民負責的原則,樹立正確政績觀(具體展開);⑶貫徹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⑷正確處理公民與國家的關系,堅持以人為本;⑸堅持並完善各種制度和政策(國體、政體制度;政黨制度;國家統一政策;民族、宗教政策;外交政策)⑹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增強綜合國力,提高國際地位,充分發揮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重要作用。
2、政黨:①宗旨、目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和三個代表;②領導方式;③執政方式
④加強黨的建設;⑤完善多黨合作制。⑥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⑦黨的基本路線、思想路線。
3、公民:①權利與義務相統一;②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相統一;③民主意識、法制觀念
4、社會團體:加強監督
5、國際社會:①反對一切形式的國際恐怖主義,加強國際合作,發揮聯合國的主導作用;②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捍衛《國際法》的權威,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③促進國際政治關系民主化和世界多極化發展;④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各國共同繁榮與發展,努力構建和諧世界
常用意義類:
一個宏觀目標: 構建和諧社會;經濟角度:完善市場體制,轉變增長方式,促進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落實科學發展觀,縮小城鄉差距,擴大社會就業,優化經濟結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的重要舉措。(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政治角度:
堅持「以人為本」,轉變政府職能,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構建和諧社會。
國際:
①促進世界的多極化發展。
②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繁榮。
③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④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實施「走出去」戰略。
⑤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
⑥加強與各國的經濟交流和合作,實現經濟優勢互補,發揮中國在地區(國際)經濟事務中的地位和作用。
⑦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的能力。
常用措施類 經濟學角度:
1、堅持經濟發展一個中心,所有問題都要通過發展來解決。
2、本著一個理念: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表現為「五個統籌」的目標。
3、貫穿一條主線:經濟結構調整----三農、企業、區域經濟的發展都需要在結構調整中進行。
4、把握兩個關鍵:科技發展和 改革(完善市場體制)、開放。
5、運用兩個手段:市場調節和國家的宏觀調控; 實現一個目標:資源優化配置
6、遵循兩個規律: 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規律; 價值規律,
7、宏觀調控運用四個手段(經濟、行政、法律和道德手段)實現四個目標(經濟增長、擴大就業、保持物價穩定、國際收支平衡);
國家(政府)
經濟常識角度:
①完善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優化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
②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強國家宏觀調控。
③運用政策和計劃,通過經濟利益的調整影響和調節社會經濟活動。
政治常識角度:
①由國家性質決定的。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我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
②國家職能的體現。
③體現了國家機構的組織活動原則。(對人民負責原則、依法治國原則、民主集中制原則)
④我國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准則和工作宗旨是:對人民負責,努力為人民服務。我國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是人民利益的執行者和捍衛者。
⑤當前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科技力和經濟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
關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
①由黨的地位決定的。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的執政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②這是由黨的性質決定的。中國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④黨的領導方式:政治領導、思想領導、組織領導。
⑤黨的執政方式: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
⑥黨的根本目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三個代表」的精神實質,黨的本質)
人民群眾的觀點
①哲學角度: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
②相信群眾,依*群眾,自覺維護群眾利益,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斗。
③堅持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④急群眾所急,想群眾所想。
⑤利為民所謀,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
經營類題
① 市場:面向市場進行產業、產品結構調整生產適銷對路商品,;遵循價值規律要求,將生產資料與勞動力進行優化合理配置(經營的十六字方針是什麼?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廉,人廉我轉);
② 科技:貫徹科教興國戰略,運用高新科技;
③ 管理:加強管理;貫徹人才強國戰略;
④ 素質:提高經營者、勞動者的素質;
⑤ 效益:努力降低成本成本,增大產出,提高經濟效益;走新型工業化之路;
⑥ 品牌: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與信譽,創立品牌;生產優質無公害商品,沖破國際「綠色壁壘」;
⑦ 競爭力: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將企業做大做強,增強國際競爭能力,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凡講到「精神反作用」
如:「政治文明」「民族精神」「三個代表作為指導思想」「神六精神」等與意識反作用有關的題都可考慮:意識能動作用(科學理論的能動作用、認識的反作用、積累正確的主觀因素、改造主觀世界與改造客觀世界的關系、價值觀的導向作用、樹立正確的三觀。發揚集體主義精神、傳承優良民族精神…)即一籃子
凡講到各「與時俱進」「創新」「發展」有關的題
可考慮用上: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的轉移為轉移。)、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發展、創新精神、認識在實踐中的深化擴展推移……即一巴掌
凡講到現實決定「方針政策」「思想」「路線」的
可用上「物質決定意識」「實踐決定認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即一挑子
凡是講到關到產品質量問題的:
可用上:使用價值與價值關系;市場的弱點、市場交易的原則、消費者的權益;品信、素質、職道、正競;
三個雙胞胎: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體具體分析/矛 盾特殊性;共性與個性/整體與局部;量變與質變;
土地政策——承包制;土地流轉體制;糧食政策——糧食是基礎的基礎;糧棉流通體制;農民收入政策——稅費改革;多予少取;科技政策——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生態政策——生態農業節水農業綠色農業、退耕還林還湖還草;可持續發展戰略;農業結構政策——產業化、城鎮化戰略;發展農村的第二第三產業;
國企改革:國家:三完善;(即完善法人治理機制,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三戰略;(即可持續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企業:兩轉+深改+套路;(即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企業轉變產權和職工轉變身份)+(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個人:科學文化素質+職業技能;
套路:「價規市導」「調構多營」「生、綠、特色」「品牌形象」」「經營者素質」「引進走出」「發展民營經濟」
農業問題:三+三+六*+套路。(六靠:1靠政策,2靠科技,3靠投入,4靠產業化,5靠鄉鎮企業,6靠產業結構調整)
國家:三完善;三戰略;等等
個人:提高科文+勞職;
套路:「價規市導」「調構多營」「生、綠、特色」「發二三產」「引進走出」
兩大戰略:
1、凡是答「重視科技」的觀點都應到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以科技為動力,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提高勞動者文化素質。
2、凡是答「重視生態」的觀點都應到位: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處理好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發展生態農業,生產綠色產品。
3、凡是答有關「人才資源」的問題,都應答:實施人才強國戰略。
國家成就
凡是做到「國家建設成就的」,經濟常識則可迅速考慮:社會主義本質;宏觀調控的體現;公有制決定能集中力量辦大事;財政的作用;如果是科技成就還可用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E. 結合材料,運用文化生活的知識,分析說明如何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

要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
1.要立足於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和需要,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是為了文化繁榮和推動實踐的發展。
2.要批判繼承、革故鼎新傳統文化,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3.要面向世界,博採眾長,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熔鑄百家的的氣魄,科學分析的態度
4.要反對封閉主義和守舊主義,要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F. 如何實現文化創新 政治必修3

文化創新的途徑:——如何實現文化創新?(重點)
(1)根本途徑: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和基礎。立足於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2)基本途徑之一: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文化創新必須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努力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
(3)基本途徑之二:面向世界,博採眾長。加強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也是文化創新必然經歷的過程。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時,在學習、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優秀文化成果是,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4)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文化創新要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反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5)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作的主體,文化創新必須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關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著眼於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吸取營養。

G. 高三政治怎樣讓文化活起來

讓文化活起來就是傳承民族傳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所願的精神潛移默化的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第二是創新創新要有手段新與時俱進。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古為今推陳出新結合時代條件不斷拓展傳統文化的外延豐富傳統文化內涵。

H. 結合文化生活的有關知識 說明如何進行文化創新

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的源泉。所以,立足於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著眼於文化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一方面,不能離開文化傳統,空談文化創新,對於一個民族和國家來說,如果漠視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其民族文化的創新,就會失去根基;另一方面,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創新,表現在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的努力中。
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也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實現文化創新,需要博採眾長。文化的交流、借鑒和融合,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以「取長補短」的過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鑒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各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由此可見,文化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徵,也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在文化交流、借鑒與融合的過程中,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I. 運用高二年級政治《文化生活》闡述我們應該如何進行文化創新

根本途徑:立足於社會實踐,基本途徑: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面向世界,博採眾長。堅持文化的正確方向,既要反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又要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閱讀全文

與高三文化生活怎麼創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