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稱的河南,那裡有哪些農業文化遺產呢
我知道的有兩個,一個是河南靈寶川塬古棗林,還有一個是河南新安傳統櫻桃種植系統。
1、河南靈寶川塬古棗林
河南靈寶川塬古棗林,是以大規模明清古棗林和古棗樹群落為特色的古棗林栽培系統。遺產地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大王鎮,核心區域包括老城村、後地村等10多個行政村,總面積2萬畝,明清古棗林佔地面積達4000多畝。古棗林起源於漢獻帝興平二年(195年),已有1800多年栽培歷史。
現存櫻桃古樹約1萬多株,其中100年以上樹齡的櫻桃樹2200多株,500年以上樹齡的櫻桃樹1000餘株。著名的「千年櫻桃樹」至今仍保存完好。
櫻桃成熟期早,有「早春第一果」的美譽,不僅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鈣、磷、鐵等元素,還含有多種維生素等人體所必需的營養物質。
新安古櫻桃林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種植技術。一是沼肥利用技術,以施沼液肥為主,對增加產量和提高品質效果明顯;二是疏花疏果、矮化栽培技術。為了充分利用土地和陽光,增加收益,當地常在櫻桃行間間作矮稈類經濟作物,以提高土壤肥力。
北郎櫻桃溝是洛陽櫻桃盛產之地,古代有許多歌頌洛陽櫻桃的名篇佳句。唐太宗《賦得櫻桃》詩雲:「畢林滿芳景,洛陽遍陽春。朱顏含遠目,翠色影長津。喬柯囀嬌鳥(身),低枝映美人。昔作園中實,今為席上珍。」
2. 陝西是中華民族及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那裡有哪些農業文化遺產傳承呢
我知道的有一個,陝西鳳縣大紅袍花椒栽培系統。
陝西鳳縣大紅袍花椒栽培系統,是以大紅袍花椒傳統栽培技術為特色的農業文化系統。遺產地涵蓋陝西省寶雞市除黃牛鋪鎮之外的8個鎮,種植面積約2萬畝。鳳縣花椒始見於秦代,到了漢代,皇後居住的宮殿稱為「椒房」。具有2000多年栽培歷史。
3. 西藏的農業文化遺產有哪些
截至目前,農業部分三批認定了62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目前在陸續公布的三批中國農業文化遺產名錄里,並沒有西藏地區的名單。具體目錄如下所示:
【第一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單】
河北宣化傳統葡萄園
內蒙古敖漢旱作農業系統
遼寧鞍山南果梨栽培系統
遼寧寬甸柱參傳統栽培體系
江蘇興化垛田傳統農業系統
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
浙江紹興會稽山古香榧群
福建福州茉莉花種植與茶文化系統
福建尤溪聯合梯田
江西萬年稻作文化系統
湖南新化紫鵲界梯田
雲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
雲南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
雲南漾濞核桃-作物復合系統
貴州從江侗鄉稻魚鴨系統
陝西佳縣古棗園
甘肅皋蘭什川古梨園
甘肅迭部扎尕那農林牧復合系統
新疆吐魯番坎兒井農業系統
【第二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單】
天津濱海崔庄古冬棗園
河北寬城傳統板栗栽培系統
河北涉縣旱作梯田系統
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游牧系統
浙江杭州西湖龍井茶文化系統
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
浙江慶元香菇文化系統
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
江西崇義客家梯田系統
山東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
湖北赤壁羊樓洞磚茶文化系統
湖南新晃侗藏紅米種植系統
廣東潮安鳳凰單叢茶文化系統
廣西龍勝龍脊梯田系統
四川江油辛夷花傳統栽培體系
雲南廣南八寶稻作生態系統
雲南劍川稻麥復種系統
甘肅岷縣當歸種植系統
寧夏靈武長棗種植系統
新疆哈密市哈密瓜栽培與貢瓜文化系統
【第三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單】
北京平谷四座樓麻核桃生產系統
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統
遼寧桓仁京租稻栽培系統
吉林延邊蘋果梨栽培系統
黑龍江撫遠赫哲族魚文化系統
黑龍江寧安響水稻作文化系統
江蘇泰興銀杏栽培系統
浙江仙居楊梅栽培系統
浙江雲和梯田農業系統
安徽壽縣芍陂(安豐塘)及灌區農業系統
安徽休寧山泉流水養魚系統
山東棗庄古棗林
山東樂陵棗林復合系統
河南靈寶川塬古棗林
湖北恩施玉露茶文化系統
廣西隆安壯族「那文化」稻作文化系統
四川蒼溪雪梨栽培系統
四川美姑苦蕎栽培系統
貴州花溪古茶樹與茶文化系統
雲南雙江勐庫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
甘肅永登苦水玫瑰農作系統
寧夏中寧枸杞種植系統
新疆奇台旱作農業系統
近日,農業部已經部署開展第四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工作,以挖掘、保護、傳承和利用為核心,以篩選認定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為重點,不斷發掘傳統農業系統的歷史價值、文化和社會功能,促進遺產地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在歷史上所創造出的豐厚的農業文化遺產,不但使我們這個土地貧瘠、自然條件並不算十分優越的古老國度,在數千年間實現了超穩定發展,同時我們的祖先也通過利用施用農家肥、輪種、套種等傳統技術,基本上實現了對土地的永續利用。
4. 農業文化遺產有哪些
據報道,4月19日來自我國的4個項目在論壇上獲得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正式授牌,加上原有的11個糧農組織農業文化遺產,我國已有15個項目進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大家庭,項目數量位居世界第一。 報道稱,當地時間4月19日,位於義大利羅馬的聯合國糧農組織總部召開了第五次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國際論壇,甘肅迭部扎尕那農林牧復合系統、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中國南方稻作梯田獲得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正式授牌。 論壇負責人表示,農村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進化和動態適應下所形成的獨特的土地利用系統和農業景觀,這種系統與景觀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且可以滿足當地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需要,有利於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 據悉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在全球環境基金支持下,聯合有關國際組織和國家,於2002年發起的重大行動,旨在發掘傳統農業的寶貴經驗財富,探索世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
5. 世界農業文化遺產有哪些求幫助啊。。。
高原農業系統
(秘魯)
建造梯田,在陡峭的坡地和不同的海拔高度上進行耕作。從海拔2800米到4500米,可以發現三種主要的農業系統:玉米主要種植在低海拔地方(海拔2500-3500米),馬鈴薯主要種植在中海拔地方(海拔3500-3900米),海拔 4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區主要用作牧場,但也可以種植高海拔作物。
島嶼農業系統
(智利)
智利南部的智魯島,是馬鈴薯的起源中心之一,其溫帶雨林蘊藏著大量的瀕臨滅絕的動植物物種。但由於當地農民依然使用口傳的方式傳授傳統農業技能,又由於在島湖區和內海區開展的集約化水產養殖工作,導致大量男性勞動力外流。
稻作梯田系統
(菲律賓)
古老的伊富高稻作梯田是菲律賓唯一保存下來的高原山地生態系統。這個已經存在了2000多年的系統,一直用於有機稻作的生產。稻作梯田的持續存在能力,充分顯示了強烈的歷史文化與自然環境之間的聯系,以及精妙絕倫的工程系統。
綠洲農業系統
(阿爾及利亞和突尼西亞)
馬格裡布地區的綠洲,是在極為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充滿生機的綠島。當地的植被群落以椰棗為主,間作著樹木和作物。這些古老的農業系統生產出水果和蔬菜、糧食和飼料、葯用和芳香植物,讓人驚訝不已。椰棗葉子提供了遮陰,降低了環境溫度,使其成為撒哈拉地區最好的居住點。
此外 雲南的哈尼梯田已經成功申請成為世界農業遺產
6. 北京作為歷史文化古城,有哪些有名的農業文化遺產呢
我知道的有兩個,一個是北京京西稻作文化,還有一個是北京平谷四座樓麻核桃生產。作為古代農業文化還是頗具代表性的。
1、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統
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統,是以「御稻」「紫金箍」「石窩稻」等品種為特色的皇家御用貢米稻作文化系統。遺產地包括北京市海淀區和房山區部分村鎮,核心種植區總面積100平方公里,種植面積2000多畝,京西稻從清代進入皇家玉田種植,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麻核桃樹是中國古代良種選育與嫁接技術的活化石,也是平谷區先民創造的融水土保持、林果生產為一體的農林復合系統,更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農業文化成果平谷四座樓麻核桃中擁有獨特優良的麻核桃品種,如老款獅子頭,滿天星獅子頭等珍貴品種毛核桃形狀獨特,質地堅硬,適合把玩雕刻和收藏。
望樓主採納
7. 什麼是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指:人類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中,創造並傳承至今的獨特的農業生產系統,這些系統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傳統知識與技術體系和獨特的生態與文化景觀等,對我國農業文化傳承、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業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實踐意義。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概念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應在活態性、適應性、復合性、戰略性、多功能性和瀕危性方面有顯著特徵,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獨特的農業產品,豐富的生物資源,完善的知識技術體系,較高的美學和文化價值,以及較強的示範帶動能力。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特點
一是活態性:這些系統歷史悠久,至今仍然具有較強的生產與生態功能,是農民生計保障和鄉村和諧發展的重要基礎。
二是適應性:這些系統隨著自然條件變化、社會經濟發展與技術進步,為了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生存與發展需要,在系統穩定基礎上因地、因時地進行結構與功能的調整,充分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存智慧。
三是復合性:這些系統不僅包括一般意義上的傳統農業知識和技術,還包括那些歷史悠久、結構合理的傳統農業景觀,以及獨特的農業生物資源與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四是戰略性:這些系統對於應對經濟全球化和全球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生態安全、糧食安全,解決貧困等重大問題以及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五是多功能性:這些系統或兼具食品保障、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科學研究等多種功能。
六是瀕危性:由於政策與技術原因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階段性造成這些系統的變化具有不可逆性,會產生農業生物多樣性減少、傳統農業技術知識喪失以及農業生態環境退化等方面的風險。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意義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傳承和利用工作是農業系統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重要舉措,不但對弘揚中華農業文化,增強國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以及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把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作為豐富休閑農業的重要歷史文化資源和景觀資源來開發利用,能夠增強產業發展後勁,帶動遺產地農民就業增收,可以實現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
(一)開展此項工作是切實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重要舉措。《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乾重要問題的決定》提出「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新時代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農業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對農業文化的挖掘和闡發是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促進農業農村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舉措。
(二)開展此項工作是保護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我國農耕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是中華文化之根基,是勞動人民長久以來生產、生活實踐的智慧結晶。深入發掘這其中的精粹和重要遺產並以動態保護的形式進行展示,能夠向社會公眾宣傳農業文化的精髓及承載於其上的優秀哲學思想,進而帶動全社會對民族文化的關注和認知,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三)開展此項工作是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我國傳統農業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生產經驗、傳統技術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對於現代農業發展可以提供許多值得借鑒和學習的先進理念。加強對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可以促進傳承與創新的結合,增強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
(四)開展此項工作是豐富休閑農業發展資源,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的重要途徑。我國許多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既是重要的農業生產系統,又是重要的文化和景觀資源。通過對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在保護的基礎上,將農業文化宣傳展示與休閑農業發展有機結合,既能為休閑農業發展提供資源載體,為遺產保護提供資金、人力支持,又能有效帶動遺產地農民的就業增收,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標准
歷史性
1.歷史起源:指系統所在地是有據可考的主要物種的原產地和相關技術的創造地,或者該系統的主要物種和相關技術在中國有過重大改進。
2.歷史長度:指該系統以及所包含的物種、知識、技術、景觀等在中國使用的時間至少有100年歷史。
系統性
1.物質與產品:指該系統的直接產品及其對於當地居民的食物安全、生計安全、原料供給、人類福祉方面的保障能力。基本要求:具有獨具特色和顯著地理特徵的產品。
2.生態系統服務:指該系統在遺傳資源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土保持、水源涵養、氣候調節與適應、病蟲草害控制、養分循環等方面的價值。基本要求:至少具備上述兩項功能且作用明顯。
3.知識與技術體系:指在生物資源利用、種植、養殖、水土管理、景觀保持、產品加工、病蟲草害防治、規避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的知識與技術,並對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發展以及科學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基本要求:知識與技術系統較完善,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和實踐意義。
4.景觀與美學:指能體現人與自然和諧演進的生存智慧,具有美輪美奐的視覺沖擊力的景觀生態特徵,在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方面有較高價值。基本要求:有較高的美學價值和一定的休閑農業發展潛力。
5.精神與文化:指該系統擁有文化多樣性,在社會組織、精神、宗教信仰、哲學、生活和藝術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文化傳承與和諧社會建設方面具有較高價值。基本要求:具有較為豐富的文化多樣性。
持續性
1.自然適應:指該系統通過自身調節機制所表現出的對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影響的恢復能力。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恢復能力。
2.人文發展:指該系統通過其多功能特性表現出的在食物、就業、增收等方面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的能力。基本要求:能夠保障區域內基本生計安全。
瀕危性
1)變化趨勢:指該系統過去50年來的變化情況與未來趨勢,包括物種豐富程度、傳統技術使用程度、景觀穩定性以及文化表現形式的豐富程度。基本要求:豐富程度處於下降趨勢。
2)脅迫因素:指影響該系統健康維持的主要因素(如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生物入侵等自然因素和城市化、工業化、農業新技術、外來文化等人文因素)的多少和強度。基本要求:受到多種因素的負面影響。
示範性
1.參與情況:指系統內居民的認可與參與程度,需要有公示及反饋信息。基本要求:50%以上的居民支持作為農業文化遺產保護。
2.可進入性:指進入該系統的方便程度與交通條件。基本要求:進入困難較少。
3.可推廣性:指該系統及其技術與知識對於其他地區的推廣應用價值。基本要求: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保障性
1.組織建設: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領導機構與管理機構。基本要求:有明確的管理部門和人員。
2.制度建設:指針對農業文化遺產所制定的《保護與發展管理辦法》完成情況,要求包括明確的政策措施、監督和獎懲手段等。基本要求:基本完成《保護與發展管理辦法》制定工作。
3.規劃編制:指針對農業文化遺產所編制的《保護與發展規劃》完成情況,要求包括對農業文化遺產的變化、現狀與價值的系統分析,提出明確的保護目標、相應的行動計劃和保障措施等。基本要求:編制完成並通過專家評審。
8. 中國哪幾項農業文化遺產獲得了聯合國的授牌
據報道,聯合國糧農組織主辦的第五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國際論壇19日在義大利首都羅馬召開,來自各國及國際組織的350多名代表出席,中國四項農業文化遺產獲聯合國糧農組織授牌。
希望更多的農業文化項目可以得到保護。
文章來源: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