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文化變遷從哪個文化方面開始

文化變遷從哪個文化方面開始

發布時間:2022-08-02 19:52:19

① 什麼是文化變遷

文化變遷(一)文化變遷的定義和種類 1.文化變遷就是指由於族群社會內部的發展或由於不同族群之間的接觸而引起的一個族群文化的改變。 2.文化變遷可以分為無意識的變遷和有意識的變遷,後者又包括主動變遷、指導性變遷和強制變遷三種類型。 (二)文化變遷的基本模式 一個社會內部和外部的變動都會促使其文化系統發生適應性變化,從而引發新的需要。創新、傳播、涵化是文化變遷的過程和途徑。文化變遷的模式的各個環節之間並非是單向的因果關系,而是相互作用的o (三)文化變遷的機制與結果 文化變遷的主要機制為創新、傳播和涵化。 1.創新,通常包括發現和發明兩種。 2.傳播。對傳播的界定;依傳播形式的不同而分直接傳播、間接傳播和刺激傳播三類;采借時的選擇;文化傳播的整合過程。 3.涵化。涵化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接受、適應(同化或融合)、抗拒。 4.文化變遷與進化。一般進化和特殊進化。社會人類學家能夠親歷和體驗的文化變遷結果通常是涵化,而不是屬於抽象層次上的或長時段的一般進化。

② 中國傳統文化的演變歷程是怎樣的呢

中國是一個強大的國家,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源遠流長,有精華,當然也有糟粕。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文化中不足的地方得到改善,糟粕的很多也被遺棄。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從遠古時代到現代文明,人們一直在不斷地更新文化,學習新的東西,中華文化的不斷更新,也是人類新的進程。

之後在元明清三個朝代,中國的文化沒有經歷過很重大的改變。中國傳統文化在低落的格局中又產生新的文化,清朝初始,西方文化傳入了一部分到中國,但是雍正期間,西方文化幾乎湮滅。之後,中國文化有受到西方文化影響,各種各樣的西方外來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相互融合,兩種文化中既有互相沖突的文化,也有相互交融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要想更多的了解中國文化還需要更多的發現。

③ 文化變遷的介紹

文化變遷就是指由於族群社會內部的發展或由於不同族群之間的接觸而引起的一個族群文化的改變。 促使文化變遷的原因,—是內部的,由社會內部的變化而引起;二是外部的,由自然環境的變化及社會文化環境的變化如遷徙、與其他民族的接觸、政治制度的改變等而引起。

④ 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

一、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傳子

這是中國文化的史前期,它包括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相當於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

二、雛形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戰國

盡管這一時期華夏組的宏大空間(「中國」)還很有限,尚沒有對南北四方產生足夠的作用力,但中國文明的基石已初步奠定,象形會意的漢字、儒墨道法等諸子思想、宗法倫理等等都對後世影響甚巨。

三、定型期:秦漢

如果向前追溯,一統帝國文化的端緒應該溯源至春秋戰國之際,因為其時所發生的第一次社會大變革和文化大轉型,已經寓合著政治的大一統和文化的大一統。

四、融合期:魏晉南北朝至唐中葉

這一時期,與庄園經濟和門閥貴族政治相表裡,精神領域里神學彌漫,儒、道、玄、佛各擅勝場,影響著思想意識各文化門類。

五、強化期:唐中葉至明中葉

唐代前後期的轉折,規范了中國文化史後半段的大致框架。唐宋以降的一年間,中國文化在自身的發展中,總體上已顯示出走出中古文化故轍的種種動向,韻語了部分近世文化因子,可以稱之為近古文化期。

六、轉型期:明末迄今

這一階段,已先期完成現代轉型的工業西方以炮艦加商品打開了中國封閉的國門。中國文化第一次遭遇到「高勢位」文化的入侵,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沖突、調適、融合過程異常艱難也異常痛苦,中國文化在制度、物質、行為、精神諸層面進入現代轉型期。

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

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至於文學、藝術皆根植於上述思想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以地方為特色的區域文化,其中不乏下里巴人,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但有許多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部分逐漸散失了,於是傳統文化傳承就突顯出了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⑤ 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每一個階段的文化特徵分別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分為四大階段: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孕育期

原始社會時期:從最早的原始文化算起,中國文化已有200萬年的歷史。大約在距今7000年前,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農業、制陶、石器的磨製與鑽孔,是新石器時代三大文明成就。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雛形期

時間:夏、商、周時期,具體是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221年(共約1800多年)。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成果,夏代始年約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約為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為公元前1046年。

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的總特徵: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浪潮。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文化的「軸心時代」,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格局。孔子、孟子、老子、莊子、韓非子、墨子、荀子是最傑出的思想家。

三、中國傳統文化的定型期

總特徵:制度化、模式化、程序化。元明時期至清朝中期,中國傳統文化走向衰落,暮氣沉沉,又孕育新生。

明末清初,西學東漸。以義大利傳教士利馬竇為代表,西方人帶來了近代的世界觀念與自然科技成就。但到雍正年間,傳教士被逐出國門,西學東漸幾近中斷。

四、中國傳統文化的轉型期

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轉型期。這一時期文化發展的總特點是新舊雜陳,外來的西方近代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既沖突又交融,兩種文化展開較量,「死的要拖住活的,新的要突破舊的」,但傳統文化向近代文化轉變是不可阻擋的潮流。

(5)文化變遷從哪個文化方面開始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特點: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其顯著特點是:儒、佛、道三家民族文化,共同支撐,又相互融合。

3、歷史悠久。如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文化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⑥ 文化變遷的發展歷程

從人類學誕生以來,各個學派都講社會文化變遷。 早期進化學派用文化進化理論來說明文化發展的普遍性,認為人類文化普遍地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向復雜發展進化,形成一個發展順序。涉及的主要是歷史上的文化變遷,當然重建人類的過去也是為了了解如今的情況,但他們不大重視民族之間的文化接觸,以及正在發生的文化變遷過程。
傳播學派側重於進化論所忽視的文化的地理、空間和地方性變異,著重研究文化的橫向散布,認為文化的變遷過程就是傳播過程,文化主要在傳播過程中發生變遷。但是,他們忽視人類創造文化的能力,對文化變遷的過程或傳播時間順序的解釋就缺乏說服力。
功能學派雖著重於社會文化的功能、結構的研究,講文化現象的變化著重講它的功能的變化、消失與替代,但也注意研究在調查中所發現的文化變遷。拉德克利夫一布朗論述了文化接觸產生的相互作用,認為研究文化變遷的過程,共時性研究優於歷時性研究,但同時也必須進行歷時性研究,才能發現文化變遷的規律。馬林諾夫斯基寫了《文化變遷的動力》,對文化變遷作了具體的論述。
美國歷史學家博厄斯強調每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特殊性,認為這種特殊性—方面取決於社會的內部發展,另—方面取決於外部的影響。這既考慮到獨立發明,也考慮到傳播的作用。他們強調傳播,也反對極端傳播論。早在1920年博厄斯便指出美國學者開始對文化變遷的動態現象感興趣,1932年在《人類學研究的目的》一文中說,「人類學必須研究文化現象的相互依賴,必須通過對現存社會的研究取得資料」,「我們不僅要知道現存社會的動力,還要知道它們如何變成這樣」,他認為應研究不同文化接觸所產生的影響。研究文化的涵化,只研究文化分布不研究社會文化變遷則不完全,「總之,我們試圖開展的方法建立在現時可以觀察得到的社會動態變化的研究上。他強調要作詳盡的描述性的民族學調查,雖因其忽視理論的傾向而受到批評,但細致的調查可以使研究者從中觀察到文化變遷的過程。
赫斯科維茨等從30 年代開始便把文化變遷作為專門的研究課題。美國人類學家著重研究印第安人與白人文化接觸所引起的變遷,赫斯科維茨說文化的變遷的研究起源於美國歷史學派。與此同時,英國人類學家著重研究殖民地土著居民與白人文化接觸所引起的變遷。二次大戰以後,第三世界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問題更加引起人們的關注,促使人類學家更多地研究文化變遷。文化變遷研究仍然是研究的熱門課題。
巴尼特(H.G.Barnett)的《創新:文化變遷的基礎》1953年被認為是研究文化變遷的基本著作。他得出了創新是所有文化變遷的基礎的結論,指出「創新應被界定為任何在實質上不同於固有形式的新思想、新行為和新事物。嚴格說來,每一個創新是一種或一群觀念;但有些創新僅存於心理組織中,而有些則有明顯的和有形表現形式。」。創新包括進化、發明和發現、傳播或借用。
進化、發明、發現、傳播或借用,是文化變遷的過程或途徑。進化是社會內部發展引起的,如生產技術由低級發展到高級,社會組織由簡單發展到復雜。文化的進化自然地引起文化變遷,進化的過程就是變遷的過程。發現是使某些已存在的過去不為人所了解的事物變得為人所知。發明是對先前的材料、條件進行新的綜合,從而產生出一種新的東西。有些發現和發明是無意識的、偶然的,如古人發現用火燒陶土可使之堅硬從而發明制陶;有些發現和發明是有意識的革新,如紡紗機、蒸汽機的發明。當社會接受了發現和發明並有規律地加以運用時就引起文化變遷,比如歐洲工業革命、當代的科技革命。發現和發明可以在—個社會內部產生,也可以在外部產生而被—個社會所接受。傳播是文化變遷過程的重要內容,創新的普遍形式。早期進化論者不僅強調發明和發現。也指出了傳播的作用,摩爾根說「所有的重大發明和發現都會自行向四方傳播」,泰勒也講「文化的傳播法則」。馬林諾夫斯基認為,社區內部所引起的文化變遷是由於獨立進化,不同文化接觸產生的文化變遷則由於傳播。他甚至把借用看作與其他的文化創新形式一樣具有創造性。
傳播和借用有幾個特點:
1.傳播是一選擇的過程 文化特質和文化叢體被接受或抗拒,視其對接受—方的效用和適應性而異。傳播的速度各不相同,A.M.羅傑斯等認為,對某一特定的 創新所採用的速度,決定於創新在接受一方文化中的相對優越性、適應性、復雜性、可行性和可鑒性。即新的文化特質與舊特質 相比的優越程度,與現存的價值觀念、經驗和需要的適應程度,被 理解和應用的難易程度,能夠進行試驗的范圍大小,其結果的可 見程度等。
2、 傳播是互相的、雙向進行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相接觸,文化的傳播一般是相互的、雙向進行的,他們選擇地互相採納對方的文化特質和文化叢體。
3、 文化傳播的范圍或借用的程度決定於兩個民族之間接觸的持續時間和密切程度。
4.相似文化的群體容易相互適應和借用量大具有相似文化的群體,由於有相似的文化特質和文化叢體,比較容易互相適應,文化的互相借用數量大。
5. 重新解釋(Reinterpretation) 指接受的一方對新引進的文化特質和文化叢體在形式、功能和意義上的改變,以適應自己的需要。
6.變遷的主要原因 人類學家們對於哪一個領域更易於引起變遷的問題有不同的說法,一說技術先於意識形態;一說意識形態更為根本;米德等則認為越早學到的東西越難改變。第二種觀點以L.A.懷特為代表,認為在整個文化系統中,技術系統引起社會系統的變化。而技術社會系統又引起意識形態系統的變化。這個看法符合生產力是生產中最活躍的因素的唯物主義觀點。
7、文化系統的變遷 文化系統中其一部分的變遷,引起其他部分的相應變遷,巴尼特稱為連鎖反應效應。因為文化是一個整體,文化的一個部分發生變遷,必然引起整體中互相關聯的部分的反應,最先改變的起著決定性的制約作用。

⑦ 簡述中國傳統文化變遷

中華傳統文化變遷是一個悲劇。。。近100年以來一般人認識的傳統文化都是虛假而且毫無內涵可言的。中國古文化是博大精深,如今只剩下華麗的外殼。
中華傳統文化有歷史記載已經4700年了。人民主要是以儒家,道家,佛家治家治國的。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傳統文化逐漸形成。那時候的學派和宗派眾多。天下大亂之後,統一了中國。 在這以前都是文化的實施和演變過程。秦王統一天下,焚書坑儒,創立了依法家治國的政策,結果是以失敗而告終。統治不過12年便被推翻。從那以後的漢朝開始以儒家治國,所以在過去很多年儒士很多。道家和佛家都是人民的學習標准。人民在以儒釋道為基礎,延伸了很多的學說和學術。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清代末年不注重傳統儒釋道教育,代清代滅亡,傳統文化才開始衰敗

⑧ 文化怎樣變遷的

文化變遷

文化變遷無關個人情感,文化變遷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過程。無論你願意與否,文化變遷一定會發生,或快或慢而已。其實,一成不變的文化不一定就好,而且不一定永遠站得住腳。縱觀世界文化史,多少古代文明只能存在一段時間,而不能永遠存續下去,恐怕其主要原因就是不能發生適應性的變遷。

原因

促使文化變遷的原因,—是內部的,由社會內部的變化而引起;二是外部的,由自然環境的變化及社會文化環境的變化如遷徙、與其他民族的接觸、政治制度的改變等而引起。當環境發生變化,社會成員以新的方式對此作出反應時,便開始發生變遷,而這種方式被這一民族的有足夠數量的人們所接受,並成為它的特點以後,就可以認為文化已發生了變遷。

影響文化變遷的原因

促使文化變遷的原因,—是內部的,由社會內部的變化而引起;二是外部的,由自然環境的變化及社會文化環境的變化如遷徙、與其他民族的接觸、政治制度的改變等而引起。當環境發生變化,社會成員以新的方式對此作出反應時,便開始發生變遷,而這種方式被這一民族的有足夠數量的人們所接受,並成為它的特點以後,就可以認為文化已發生了變遷。
文化變遷的借用具有選擇性。人們並不是完全接受他們面前的所有東西,對接受一方來說能用的;適應性較強的。有意義的內容更容易被接受,否則可能會被拒斥。由於其相對優越性、適應性、復雜性、可行性和成果的可見性,某些創新可能會比其他創新更容易被人們接受。否則可能即使不完全阻止、也會延緩人們對創新的接受。
一些人對於創新比其他人可能更迅速一些。在同一群體中,創新者對外部世界有很強烈的探索欲、喜歡冒險、具有理解新的技術知識的能力;能夠得到一定的創新所需資源;早期採納者注往是群體中受人尊敬的人。他們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受過較好的教育,比較創新者能夠從創新中獲取更大既得利益。
借用是否能夠實現及其可能的范圍也取決於民族或族群之間的關系,即彼此之間的接觸持續時間和密切程度。不斷直接接觸者借用更容易發生,而且,借用往往是雙向的,有選擇的互相接納對方的特質和叢體,
人們也發現,變遷具有連續性。文化整合較好的系統更難於發生借用。但那些文化整合程度已經受到動搖的系統則容易發生借用。文化系統中某一部分的變遷往往會引起其他部分的相應變遷。懷特認為,意識形態的變遷源於社會變遷;社會變遷則是由技術進步導致的。技術變遷會引起一系列的連續變遷;生態條件的變化也可能會引起文化變遷。

⑨ 近現代中國文化的大變化過程,本質上是什麼過程

文化是一種活著的東西,一種新的文化發展起來必然有適合其發展的環境,環境變化舊的文化可能就不再占據主流。這一點與生物群落的演替極為相似,有時候舊的文化被淘汰並不是完全死亡,新的文化也要依賴於舊的文化,我們或許無法阻止文化的新舊交替,但我們可以改變文化變遷的方向與速度。
中國的近現代史,從文化的角度看,是一場極其生動的文化變遷史。
一、從皇權至上到民權意識
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中國政治體制的整體走向是向中央集權,皇帝集權,這一點並不是沒有道理,中央集權有利於國家統一,防禦外敵如匈奴等少數民族。雖然到了明清時期君權神授的觀點已經削弱,但大部分文人還是抱著國家不能沒有皇帝的想法,這是一種文化慣性。
不光是國家層面,在一個家庭里要有當家人,在一個家族裡要有族長,在一家店裡要有大掌櫃,其實都受這種中央集權思想的無形影響。並不是說這些人擁有與皇帝同樣的權威,而是說這種集權的體制滲透了中國的方方面面。
在中國開始睜眼看世界以後,有些中國文人聽說一些西方國家沒有皇帝感覺很不可思議,一些出國留學的留學生在見識過西方的先進與繁華後自然就有把矛頭指向皇帝專政的。然而他們忽略了中國與西方的不同之處,中國之所以會有這種中央集權,皇帝專政的文化,與中國本土的文化環境密不可分,與儒家文化密不可分。一味學習西方的民主自由,只會造成民主與自由水土不服的情況。
要推行民主自由,那麼勢必要先創造出適合適合民主自由發展的環境,資本主義想要在中國做到,但失敗了,共產主義做到了。從三民主義到新三民主義再到共產主義,其實是中國人的民權意識在慢慢覺醒,中央集權的文化還在,但已經成為新的文化的墊腳石。
二、外來文化的「拿來」
魯迅先生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裡面提到了「拿來主義」這個詞,字面意思,就是把人家的東西拿來用。中國近現代文化變遷的過程中,可以說很多新的東西都是從別人那拿來的,這些新的東西有沒有影響中華文化的純度呢?答案是沒有。
首先中國的文化十分博大,如同汪洋大海,所以西方文化的溪流並不能對中國文化造成根本上的影響;其次,中國文化在歷史上曾經有過多次外來文化的匯入,正是由於這些新鮮的文化不斷補充,中國文化才得以保持活力;最後中國文化也有著強大的同化力,在西方文化進入中國後,往往很快就被同化,並且有可能反向入侵西方世界。
以太平天國為例,在這起農民革命中起重要作用的「拜上帝教」,本質上和陳勝吳廣起義的魚腹藏書、劉邦的斬白蛇是一樣的。中華文化一脈相承,外來文化終究只是補充。
又比如佛教,中國的佛教與印度的佛教早就不同,少林寺這類由佛教衍生的產物也被打上了厚重的中華文化的烙印,並且反向輸出到印度與其他國家。
唐朝也曾經是歷史上中國最開放的時期之一,盛唐年間藉由絲綢之路許多異域來客帶來了商品,卻也帶來了文化,那時候的盛唐人在趕時髦用異域文化時是不會考慮「崇洋媚外」這件事的,因為盛唐國力強大,拿來主義在那個時期貫徹地倒極為徹底。
三、封建迷信到相信科學
《未來簡史》里有一個觀點,現在的人在遇到飢荒,天災這類問題時不會再想著請巫師來祈雨作法,而是想著誰來解決問題,誰來為事件負責。這是個十分新穎但是其實並不難理解的觀點。
在近代史上一次次慘烈的挨打過後,幸而有一群為中國的前途奮勇呼告的仁人志士,他們是行動派,他們不會妄想靠上天幫助來拯救一個國家,他們只會用切切實實的實踐來為中國探出一條明路。
這些人雖然早已逝去,但他們留下的精神,卻深深地影響了中國。這是一種人定勝天的精神,在過去每個朝代更替時,往往會有人用迷信的說法解釋王朝破滅的原因,在中國曾一度被列強瓜分時,或許也有人感嘆中華命數已盡,但是並不是這樣。
這些為中華民族之崛起做出重大貢獻的先輩,用其行動與實際,告訴了中國人一個實打實的道理,那就是實踐出真知,封建迷信必然自取滅亡。
這種文化的變遷確實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網路掃墓的出現,就是一些舊民俗文化逐漸被淘汰的表現。試問時光倒退一百年,有誰敢相信中國人會放棄燒紙錢呢?
文化的改變是潛移默化無形無色的,猛然回首,才發現今日已與往日不同。
在當今的中國,網路早已成為了第二現實,各種新文化層出不窮,然而回顧近現代文化的變遷,我們就會發現,中華文化的生命力無比強大,我們無法阻止中華文化在這些新文化的注入下發生改變,但我們能夠決定中華文化向著哪個方向去發展。

閱讀全文

與文化變遷從哪個文化方面開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