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華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中華文化的精髓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中國傳統文化是多種哲學思想完美融合的文化,具有高度的包容性,而包容性就意味著這是一種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文化,中國文化有強大的同化和改造外來文化的能力,將外來文化的精華,吸收為中國固有的文化。這是中國文化的強大的再造改造和吸收的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道家的自然,有儒家的仁愛,有墨家的無私大愛,有法家的嚴謹,有佛家慈愛和奉獻等,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子。
2、中國文化中有溫情脈脈的仁愛文化。這是以儒家學說為中心的仁者愛人的文化。儒家文化更注重集體與個人的關系,更注重人倫之間的關系,他所倡導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而立人的忠恕之道,是中國人處理人際關系的金科玉律。
3、中國傳統文化是注重現實的、強調腳踏實地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更注重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相對於印度哲學的神學化,相對於西方的自然哲學,中國文化具有強調精神境界追求人的身心和諧的特徵。
4、中國傳統文化有以民為本的優秀傳統。在西周時期,以民為本的思想已經開始出現了萌芽,到了儒家學說的第二號人物,孟子那裡,以民為本的思想達到了頂峰。孟子的仁政和王道理想,就是建立在以民為本的思想上的。
5、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崇尚誠信的優點。中國人推崇誠實,在論語、中庸、大學和孟子等儒家的典籍中,誠是一種自然法則,而追求誠則是人的做人的法則。因此,誠信是中國文化中的人倫法則。
㈡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中華傳統美德。
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表現是多方面的,我們要積極傳承發展。如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要使之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基礎和源泉。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如仁義禮智信「五常」、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等,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發展歷程中生生不息的主要支撐,必須努力傳承和弘揚。
中華文化中還有許多思想理念對當代人類面臨的沖突解決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孔子在2500年前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態度與「和而不同」的精神,有利於處理人與人的矛盾沖突,有利於處理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也深刻體現了中華文明處理人類難題的智慧,值得深入發掘和闡發。
(2)文化為什麼有精髓性擴展閱讀: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最核心的就是其中的一套思想理念、價值觀和民族精神。主要包括:
(一)天人合一。
即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合一,注重人道和天道的一致,不是強調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張天和人的對立,而主張天和人的協調。
(二)以人為本。
主張「天地之性,人為貴」,「人者,天地之心」,肯定人是宇宙的中心。中國傳統主流文化不重視彼岸世界,始終關注的焦點是人類社會的有序和諧與人生理想的實現。
(三)崇德尚義。
重視人的德性品格,重視德性的培養和人格的提升,歷來高度推崇那些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士。孔子說「殺身以成仁」,孟子說「捨生而取義」,都是認為道德信念的信守和道德理想的堅持可以不受物質條件影響,在一定的條件下比生命還重要。
㈢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精髓是什麼理解這精髓 對你日常有什麼影響
呃,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有傳統精神,傳統思想。傳統建築,傳統藝術等等這些對我們的生活影響比較大。
㈣ 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指在五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就深深熔鑄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之中。
中國傳統文化的八大精髓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中華文化蘊涵著優秀的傳統,主要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國家民族立場上的統一意識。在我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國內諸民族經歷了戰和更替、聚散分合、遷徙融匯,卻始終不曾割斷共同的文化傳統,文明認同始終如一。而能夠達到這一境界,其根本因素就是國家統一的理念滲透於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成為人們一致的價值取向與理想追求。
第二,為政治國理念上的民本要求。民本思想萌生於西周初年,當時的統治者在政治思想領域提出了「敬德保民」的命題。春秋時期,「重民輕神」、「恤民為德」成為較為普遍的思潮。儒家繼承這些寶貴的思想資源,形成了「以民為本」的政治主張。秦漢以降,「重民愛民」成為歷代王朝宣稱的基本政治原則之一。這對於緩和社會矛盾、維系社會相對穩定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三,社會秩序建設上的和諧意願。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命題,儒、墨、道、法、兵等主要思想學派對和諧思想都有深刻闡發。比如,儒家提倡「中和」,強調「禮之用,和為貴」,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道家追求人與自然相和諧,提倡遵道以行,率理而動,因勢利導,合乎自然,海涵寬容,從而建立起自然和諧的治國秩序;墨家倡導「兼相愛,交相利」,主張實現個體與社會的有序一體、道德與功利的和諧一致。
第四,倫理關系處理上的仁義主張。仁義是中國古代處理人際關系、治理國家的基本理念,並以此為核心形成了一整套的倫理價值觀念。這些觀念可以用「仁、義、禮、智、信」五個字來概括。以此為基礎,確立了一系列解決和處理各種復雜社會關系、滿足封建社會倫理基本需求、完成個人人格健全的道德規范。
第五,事業追求態度上的自強精神。早在《周易》中,就有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種事業追求上的奮斗精神。孔子主張「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孟子提倡捨生取義,推崇大丈夫精神,這些都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普遍心理認同。正是這種根深蒂固的文化傳統,塑造了無數志士仁人的高尚人格,磨礪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自強精神。
第六,解決矛盾方式上的中庸選擇。「中庸」就是合宜的分寸、合宜的「度」,恰到好處,收放恰宜。孔子提出「中庸」的概念。在孔子看來,凡事都必須做到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不走極端。孔子把這種「中庸」之德定位為極高的道德境界與政治智慧,以之為人們處世接物的高明藝術。
第七,個人理想追求上的「修齊治平」。《禮記·大學》:「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修身,修身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儒家認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當以修身為本。正心誠意的修養,個人道德的完善,是治家、治國、穩固天下的根本。這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理想,影響了中國一代代的志士仁人,它也是古代讀書人為之奮斗一生的理想追求。
第八,社會理想上追求「小康大同」。小康,最早源出《詩經》:「民亦勞止,汔可小康。」而作為一種社會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漢《禮記·禮運》中得到系統闡述,成為僅次於「大同」的理想社會模式。它相對於「大道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是「大道既隱,天下為家」的理想社會的初級階段。「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對理想社會的描述和追求。
㈤ 中華文化為什麼博大精深
歷史文化是人類在其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不斷創造、總結、積累下來的物質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帶有明顯的地域性和民族性,那麼,這種民族文化的精華部分,便是此種文化的主流。這種文化主流的精髓,便集中地表現在這個民族歷史的哲學觀點方面。
中華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受中華文化歷史熏陶而形成的中華民族具有勤勞、智慧、團結、勇敢的精神,就是因為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一種極其古老的哲學思想——道學。這種哲學的最基本特點是一元論,而以陰陽形象地表述一事物中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辨證統一關系,以陰陽同性相斥、異性相引、消長、平衡推動事物變化而論述其客觀規律。中國古典哲學是世界上最早的自然辨證法和相對論。
由於中國古典哲學是產生在尚無文字為載體以行表述和傳承的上古時代,為著教授人們學習,就畫出了一事物之中存在陰陽兩勢消長變動的「太極圖」表示,再以陰陽符號組成象徵天、地、人、時,且陰陽不能形成靜止性平衡的八卦圖,進行傳授。這就是伏犧時代創八卦的歷史記載。
此後,當中國的歷史上有了文字以後,人們就會很自然地給這種傳授哲學的專用圖案畫注以文字,以幫助記憶。對於這種有了文字的哲學經典,就不能再以卦畫相稱,而須稱之以書了。書名就依此書是專講事物變易、所用的方法簡易、而其所講的哲學道理千古不易這三方面的意義,定書名曰《易》。
中國哲學由於產生在以畜牧狩獵為主要經濟生產特點的時代,其時,在人們的思想認識上,是以山地為獲得資源的生存根本,這就很自然地將代表山的《艮》卦置於六十四卦之首;在中國社會發展進入以農耕為主要經濟生產後,人們的認識觀念自然也要產生變化,認為土地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所以,這時候的人們又將代表大地的《坤》卦放在六十四卦之首。為了區分這兩種不同的版本,就將以《艮》卦為首卦的《易》經,按首卦上山、下山、山山相連之象,稱作《連山》;而對以《坤》卦作首卦的版本,就依「大地生發萬物,而萬物又莫不歸藏於大地之中」的象徵性意義,定書名為《歸藏》;商末周初,周文王父子刪改哲學經典,用作卜筮,為其貫徹「神道設教」、愚民以治方略服務的,就是今還保存且流傳於世的通行本《周易》。
中國哲學不僅產生極早,而且,其學習、運用、傳播和傳承,從其一開始就受到了全社會極大的重視。正由於如此,中國哲學就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上古的政治、經濟、思想、語言、文字等各個方面。
如稱道學理論為「道理」;將一定的思想、方法、規律、法則都統稱之為「道」。討論問題謂之「論道」,用心體會哲理並融會貫通命之曰「悟道」,學道而有所心得便謂之以「得道」,得道者符合哲學思想的行為體現,就謂之曰「道德」,將以法治國者稱作「執道者」,評論治國者的政績,論之以「有道」或「無道」……至於中國古典哲學名詞、術語中的許多專用字,也都是按著哲學原理和學哲學、用哲學的當時實際情況而創造出來的。
例如,學習的「學」字,在甲骨文中,是依「雙手」弄「爻」於「屋」中之形而為字。在稍後的金文中,又於「屋」中增添了一個學子的「子」字。這個字直到漢字簡化前的繁體「學」字,字形還一直保持著原樣而未改變;教學的「教」字,是畫一隻「手」,持以教「鞭」,指著「爻」給學「子」看的簡明圖形而成字。「教」字的字形至今基本未變;道學的「道」,道德的「德」等中國古典哲學名詞、術語及與其有關的文字之造,莫不如此。在上古時代,正是由於學者們都學哲學、用哲學於自己的職業或學術研究之中,這就使得中國的古典哲學思想深深地滲透到了政治、經濟、軍事、法律、禮儀、教育、天文、地理、音樂、建築、書法、繪畫等中華文化的各個方面,同時也產生了充滿哲理的成語典故,這就是中華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的歷史根源。
一個人,如果思想上重唯物,明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最基本道理,他就會在行動上表現出勤於實踐、熱愛勞動、奮發有為的精神。思想上不僅重唯物,而且講辨證,就不會死搬教條,就懂得變通,就聰明智慧。
既勤奮而又智慧的人,其辦事情成功的機率就比較大,這就是勇於實踐,敢於斗爭,以及
㈥ 中華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
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精髓是中華傳統美德,概括起來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十二個字,而其中「孝親尊師」則是中華文化的大根大本,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從根本救起。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肖群忠認為,本書強調「孝是中華文化的根,敬是中華文化的本」,提出弘揚中華美德要從孝親尊師做起,確實抓住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之所在。
(6)文化為什麼有精髓性擴展閱讀: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品格,使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的東方五千多年之久,仍然充滿生機。在當今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首先復興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要繼承和弘揚我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的傳統美德,堅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堅持社會主義道德觀,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基礎上,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引導人們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㈦ 高分求,到底什麼是中華文化的精髓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流傳不息的古老文明。中華帝國與其他古老帝國一樣,由原始部落不斷地和其他部落聯合,再擴張成為一個大規模的帝國。在中華文明的發展史中,當然也曾受到外族的侵入或統治,然而入侵者自己總是迅速地被同化、被融合,這也說明了中華文化其中必定有其博大精深的氣質。
中華文化自然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了,它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精髓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因為一個民族的文化是必須從它的民族精神開始發源和擴散的,才能不斷發揚光大。但文化中的精神本質是不會改變的。
㈧ 中國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中國文化的精髓是以人為本,天人合一和人文思維,充滿了濃厚的人文精神。
中國文化浩如煙海,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文化的外延來思考中華文化,不外乎思想文化,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
從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思考中國文化,就是中國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說到中國文化的精髓,我個人的看法是首先要回答中國文化的源頭是什麼的問題,即文化的主體是什麼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文化的精髓是以人為本,天人合一和人文思維,充滿了濃厚的人文精神。
在日常生活中,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有很大的隨機性、隨意性和模糊性,總是處在不斷變化當中。比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領導永遠是對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還有“大概”,“也許”,“差不多”,“有關部門”、“相關單位”等表述;再有,人家問怎麼辦?你答,“看著辦”,人家問你吃什麼?你答“隨便”,領導開口講話說只講“三句話”(無法確定到底要講幾句話),等等。
諸如之類的模糊思維方式案例還有很多。總之,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以退為進,可攻可守,以和為貴,相得益彰。
㈨ 中華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
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精髓是中華傳統美德,概括起來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十二個字,而其中「孝親尊師」則是中華文化的大根大本,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從根本救起。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肖群忠認為,本書強調「孝是中華文化的根,敬是中華文化的本」,提出弘揚中華美德要從孝親尊師做起,確實抓住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之所在。
(9)文化為什麼有精髓性擴展閱讀
習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品格,使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的東方五千多年之久,仍然充滿生機。在當今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首先復興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