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經濟出版社和湛廬文化是什麼關系
同行業的關系。
都從事專業的經理管里類的書籍出版。
北京湛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是國內領先的專業出版商,已經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負責運營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商業與文化事業部」,專業從事經濟管理類、心理學類和生活類圖書的策劃和出版。「湛廬」之名取自相傳是春秋時鑄劍大師歐冶子「十年磨一劍」 所鑄造的,享有「天下第一劍」之譽的湛廬劍。「五金之英,太陽之精,出之有神,服之有威」,它象徵著精華與靈光,更象徵著仁者無敵。
中國經濟出版社,中央一級出版社,隸屬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作為中國知名的經濟專業出版機構和大眾信息傳播機構,在中國知識界、文化界、經濟界享有良好聲譽。在知識、文化、學術的紹介傳播、昌明普及方面,為國家機構、社會大眾及學界同人提供了充實豐富的理論養料與時代信息,成長為走在時代前沿的學術專業出版商和經濟生活資訊提供商。
❷ 課外書可以讓我們知道什麼
如果是學生那就是和學業無直接關聯的書,如果是工作了,那就是和工作沒有直接關聯的書,可以這樣理解吧?
再界定一下,我們這里談論的書籍是正規出版社出版的,有一定專業性的書籍,不包含口袋書,言情小說,霸總,言情漫畫書籍。
界定完這兩個概念之後,那麼我想說,讀課外書的好處真是太大了。任何知識對於我們的生活不一定有強關聯,但一定有弱關聯。三毛說過一句話「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里。」
講一個我自己的小例子吧,有一段時間,我非常喜歡看世界油畫,名畫等書籍。那時候,我在一家外商企業駐華代表處工作做石油石化設備,這些書對我來說就是課外書。後來我跳槽了,去了一家機械加工公司做產品安全控制,那些讀過的關於繪畫的書籍幫我很好的理解機加工圖紙的解讀和理解。你看,我們讀過的每一本書都算數。
提一個小的tips:選書很重要,如果不是資深的讀者,那麼建議先信賴正規的、大的出版社,個人比較喜歡的有:中信出版社,湛廬文化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商務印刷出版社等,國外的出版社有:企鵝出版社;當然,如果你有很喜歡的作者,也可以順藤摸瓜,看看你喜歡或欣賞的作者喜歡什麼書,大概率來說她/他喜歡的書,你也會喜歡。
希望對你有幫助。
❸ 湛廬文化目標受眾是什麼
摘要 請稍等一下我正在努力的為您查詢答案馬上親
❹ 實體作家和網路作家的區別是什麼
網路作家的有幾個特點:
內容更新速度快,一天要達到數千字。
內容鋪陳較大,在作品中可以看到宏大的世界觀。
充滿想像力,越紅的作家,想像力越豐富。
在收入方面,網路作家一樣賺版稅,不過是網站提供,之所以願意出版,無非就是想成為真正的作家,因為一本數百萬字的小說,可能要出十幾本書。實體作家的作品,如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有90多萬字,已經算是鴻篇巨著了,不過跟網路小說比,在字數上,簡直不值得一提。
有人好奇,為什麼網路小說要那麼長?是不是長就好?
其實很多寫小說的人都知道,一本小說需要漫長的准備時期,即使20萬字的小說,包括資料收集、撰寫、修改,少說也要一年以上。但是,網路小說,隨便一年就能寫上百萬。之間的差異究竟在哪?
事實上,網路小說已經被讀者逼的變形了,變異了,不再是純粹的小說了,在作品中很難找到嚴謹的結構,豐富的多人物刻畫。只能看到劇情高潮迭起,一次高過一次。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讀者需要,他們僅僅是消費時間,或是一天幾毛錢去看這些小說,根本沒有想到通過小說,去更加客觀的認識世界,認識不曾見過的人、事、物。進而早就了這樣畸形的產物。
不過,網路小說不是不好,但不應該稱之為文學。其與我們看到的微博、博客、小段子一樣,都是「快餐文化」,吃完了抹抹嘴就走。桌子上除了殘余的剩飯,還有幾枚硬幣。可是,這樣卻偏偏很賺錢,因為太多人喜歡圖省事。
那實體小說怎麼樣?
我更喜歡把它叫做小說,因為它是純粹的文學作品,沒必要因為一個不純粹的產物,去想盡辦法區分二者。
小說的創作並不容易,大部分作家需要收集資料,還要完整的設計故事結構,確保其中毫無出入。同時,小說的創作並不是憑空而來,作家希望通過敘事來表達一些內容。這邊是與網路小說本質上的不同,簡單來說,網路小說所要表達的是:我天下無敵,我萬人寵愛,我聰慧無雙,我天賦異稟,我天姿國色,我……
所以,網路小說看完之後,我們只是知道看完了,卻感覺很空洞。
而小說,在內容上更實在,可以讓我們感悟到一些,比如環保、戰爭、經濟泡沫等等,從這些內容上,獲得反思。
對於網路小說和小說的區別,只能簡單的說明一下。二者並不能分好話,每種文化存在,都是因為人的需要,網路小說也有出彩的作品,給人以很真實的感覺,這種作品,便是小說,只是在網路發表而已。
關於LZ問的收益問題,我只能告訴你,韓寒每年有數千萬的版稅,唐家三少也有數千萬,兩者是小說和網路小說中,分別最賺錢的人。這說明,去踏踏實實的出版,只要你寫的好,就能夠獲得收益,否則即使創造很多富翁的網路,讀者也不會願意為不值一哂的作品買單。
另外,我還想說一個問題,網路小說的作家,之所以稱之為作家,是因為他們的作品,而不是因為人和所處的環境。在我看來,一個人,如果能夠獨立創作出一部作品,並且得到讀者的喜愛,那麼這個人就應該是作家。因為,作品真正的好壞,是在讀者心中,而不是我這種評論者的心中。
雖然時隔四年,我還是決定幫助你回答這個問題。但是,我並沒有用復雜的理論去辨析,因為這是沒有必要的,任何人寫出來的東西,都希望是給人看,而不是給人品頭論足。所以,只要讀者需要,讀者喜歡,就是小說類的作品。當然,我也只能把網路小說稱之為小說類。
最後,我想留下一句話。在湛廬文化出版的作品後面,都會有一句「時間才是讀者付出的最大閱讀成本」。希望大家不要用下載,去享受閱讀,有時候一部作品,要耗費一位作家一年的時間,所投入的經歷和成本,卻要遠高於作品帶來的收益,要知道,一本能夠賣五千本的著作,作家只能賺到一萬塊,而這樣的作品投入,除了一年的時間之外,在資料搜集上的投入,也遠不止這些。所以,希望大家能夠去支持正版作品,如果怕書不好看,可以去看看書評,再決定要不要購買。否則有一天,真正努力創作的作家,開始漸漸吃不飽,穿不暖了,這個世界上,就只有網路小說了。
❺ 跨出舒適區的好處
有的朋友也許會說:因為原來的狀態感覺上舒適,未來的變化充滿未知,一定是不舒適的啊。
那麼,問題來了:
1、如果原來的狀態感覺上舒適的話,為什麼要改變呢?一定是因為原來的狀態有那麼一些問題,令你感到不滿,才會想要改變的。多想想那些令你感到不滿的事情,也許,以前那個令人眷戀的舒適區,就變成了令人急於逃離的災難區了。
2、「未知」一定代表不舒適嗎?「未知」所代表的,也許僅僅是「不習慣」,但是轉念想一下,有哪些事是生來就習慣的呢?當我們是孩童的時候,抱著滿腔的好奇去探索世界的時候,我們有多少「未知」啊,又是帶著怎樣的熱情去嘗試,摔倒了也若無其事地爬起來繼續探索呢?帶著「探索」的精神面對未知,無論如何也會比帶著「恐懼」,要好得多,積極得多。
當我們對自己改變的願望認識得更清晰,當我們對未來的探索慾望更強烈,轉變,就不是「走出舒適區」了。轉變,不過是從一個熟悉的地方去往一個新奇的地方,不過是打開未來大門的過渡期罷了。
不怕疼不如不知疼。
小時候打針,沒有經驗的護士總是說:「要勇敢,不怕疼啊!」那時,為了顯示自己的「勇敢」,把牙咬得緊緊的,把肌肉綳得緊緊的,皺著眉頭一副英勇就義的樣子。結果呢,越緊張越疼,肌肉綳太緊,護士若是技術再差點,那可能還要多挨幾針才能解決問題。
如果遇到個有經驗的護士,則會一邊聊天一邊備針,跟小朋友講著故事說著笑話,就把針打了。等小朋友反應過來,針已經打完了。
家裡小朋友小時候學溜冰,上完第一課回來,我問她「今天學什麼了?」 她興奮地跟我顯擺:「教練說啦,學溜冰要先學摔跤!我今天學摔跤了!」那興奮的樣子,好像摔跤一點也不疼似的。
很多朋友都知道,長久不運動,一開始運動第二天,肯定會肌肉酸疼。對於不愛運動的朋友來說,這種感覺是避之唯恐不及的酸疼,而對於愛運動的朋友來說,這種感覺卻被稱之為「酸爽」,因為他們知道,正是這種酸爽,才代表他們達到了能夠提升關鍵指標的運動量,在酸爽中,可以清晰地感覺到肌肉在生長。
在過渡期內,一定會有一些與以往不一樣的感覺,疼,不過一種定義。你可以定義它為「疼」,也可以定義它為「成長」。如果把它定義為「成長」,帶著探索的心情去感知和觀察,也許要比緊綳著肌肉「忍受」要好一些。
當「走出舒適區」成為習慣。
有一次,在閱讀社群中,大家說起差旅途中的閱讀體驗。有的人閱讀速度快,在機場候機,遇到飛機晚點1、2個小時、,就能刷完1、2本書,我曾遇到過晚點8小時的情況,那得帶多少本書啊?!我就曾有過出差一個星期帶了5本書全刷完的經驗。
有的朋友建議帶Kindle,當時包括我在內,許多人都說電子書的閱讀體驗不好。當時,湛廬文化陳曉輝老總在群內,發表了一下意見,原話我忘了,大意是「不要讓閱讀習慣成為閱讀的障礙。」聽完這話,我一想,也對,就入手了Kindle。剛開始時的確有點不太適應,不過以我「常態穿越舒適區」的能力,不到一個月我就習慣了Kindle。
這小小的一次經歷,也是一次「走出舒適區」,雖然技術難度不大,但是帶來的幫助卻很大,它極大地擴展了我閱讀的時空。現在,Kindle里裝著上百本書,成為我隨身攜帶的必備工具,就連去洗手間,也是手機Kindle一起帶著。
在工作生活中,有很多小事情的改善,其實都是一次次小小的「走出舒適區」。比如,整理好桌面,發文前檢查錯別字,每天花5分鍾冥想,做眼保健操等等。
這些碎片化的「走出舒適區」,至少有兩個好處:
第一,可以幫助我們培養起許多良好的微習慣,一點點改善工作與生活質量,小的改善多了,大的轉變就少了;
第二,還可以讓我們在不斷地微調整中,越來越熟悉「走出舒適區」的感覺與技巧,當「走出舒適區」已成為習慣,跟去鄰居家串門似的,那也就沒有「走出舒適區」這件事了。
❻ 湛廬閱讀和得到、喜馬拉雅有什麼區別
感覺喜馬拉雅更像知識付費市場裡面的淘寶,很多很雜很便宜,雖然現在也有自己的付費產品,想要培養一個天貓出來,但是很難改變用戶心目中免費的形象。優點是內容五花八門,從科技商業到奢飾品、育兒經驗,擁有海量的用戶。
得到的內容都是濃縮的干貨,目的是把書的內容嚼爛了在喂給讀者,內容側重於商業,也有一些溝通技巧、音樂藝術和心理學。定價較高,也很少有打折活動。
湛廬閱讀剛上線沒多久,有有聲書也有課程,都是圍繞著湛廬文化出版的書展開的。和得到、喜馬拉雅相比,更強調讀書的重要性,尤其是精讀班,都是為了幫助讀者更好的讀書。
❼ 湛廬閱讀APP和湛廬FM有什麼區別
湛廬閱讀APP是以湛廬FM為原型開發的APP。
湛廬FM需要從微信登錄,湛廬閱讀是一個單獨的軟體,操作更方便更流暢。
❽ 怎麼學心理
講到這里,似乎心理學學習太難了,是不是要我們知難而退啊?當然不。
誠然,在心理學學習的熱潮中由於學科特點,存在誤讀亂用的可能性,但是,心理學也不是高不可攀的絕代佳人,如果了解她的背景和一些脾氣,還是可以俘獲心理學的芳心的。不是心理學不好,不是心理學沒用,而是沒有用合適的方法,學到有針對性的心理學知識。
1.做好思想准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學習心理學,尤其是自學心理學,必須採用適合的策略和有針對性的方法。不同人學習心理學會有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學習目的採用的學習策略也應有所差異。考試的學生,依據教材亦步亦趨深入是正道;心理疾病的患者,去尋找靠譜的醫院醫生是坦途。在這里,我們所針對的,是一些身心正常的普通人,對心理學感興趣,不以考試自療為目的,僅僅想了解自我、認知他人,提升生活質量,這些人,如何來學點心理學?
要認清一些現實:
首先,在當前的心理學圖書市場中,可以說是百花齊放,卻又良莠不齊。人們常說,「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作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心理學涉及的內容可謂方方面面,圖書市場上以心理學為名的書也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在這些圖書中,既有嚴謹的科學研究著述,也有很多以「心理學」為名的心靈雞湯類不靠譜出版物。如果沒有相關的知識基礎,去自助閱讀這些所謂的「心理學圖書」,自然對工作生活益處不大,不僅不能提升個體的幸福感,說不定還「走火入魔,誤入歧途」。
其次,即使在正規、科學的心理學出版物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補救性的心理知識,即關注的是如何去治療心理疾病,恢復心理健康。專業的心理學工作者,或者是心存困擾的人群,閱讀一下或許不無裨益,但是,一般人閱讀此類圖書好處有限,你身邊的正常人比有病的人多多了(當然,如果你覺得身邊的人都有病,那求醫的就應該是你),他們也不需要你的解救;而且,看此類心理疾病的書多了,還容易因為「自我證實傾向」的存在,把自己和身邊的人普通問題歸結為心理障礙。
至少筆者所見,在心理學學習這方面,還真稱不上開卷有益。學習的話,必須把有限的生命運用到最具性價比的學習中,有針對性的選擇合適的內容和方式,才能有所收獲。
2.選擇合適內容
對於大多人而言,學習心理學的目的主要不是進行心理學研究,而是讓心理學的研究結論為我們的現實生活服務,通過學習心理學,提高生活工作品質。基於此,面對眾多的心理學知識,有些內容就可以暫時不學或不重點學了。比如,在心理學入門的課程中,基本都有研究方法的介紹,這部分內容有些艱深晦澀,對搞研究很重要,然而跟真正的生活關系不大,就可以舍棄不看。再如,心理的生理基礎,關於腦科學的探討也是當前心理學的熱點,但和現實離得比較遠,亦可以暫時忽略這方面的學習。
那麼,一般人讀心理學要從哪裡學起呢?筆者建議如下:
一是心理學史。
心理學學派林立,內容繁多,究竟哪些內容是科學心理學的范疇,哪些內容又是民間心理學的智慧,哪些靠譜,哪些扯淡?……讀史使人明智,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心理學史的學習得到解決,學習心理學史,我們可以知曉心理學是怎樣成為一門科學的,又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每個學派在心理學史上的地位如何,你所喜歡的心理學研究和理論,在歷史上,又處在什麼樣的地位……等等。通過心理學史的了解,你可能更清楚心理學各種理念和研究的源頭,以及自己對於心理學的興趣在哪裡,學什麼,會滿足自己的工作需要,學什麼,會提升自我的心理素養。
推薦書目:墨頓·亨特《心理學的故事》;基思·斯坦諾維奇《對偽心理學說不》;Roger R Hock:《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Lauren Slater《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
二是社會心理學。
一些人可能有疑問:社會心理學是不是要談社會變革、不同社會中的群眾心態啊?這個和我們的工作有關系嗎?還真不是,在英語中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的「社會」(social),不是我們日常概念中「社會主義」那個社會,在心理學上,社會心理學其實談的就是人和人相互動的心理現象及規律,涉及到的內容多是人怎樣自我認識又怎樣認識他人啊,人和人之間為什麼喜歡為什麼愛,偏見是如何形成的,人是如何受到別人影響的,等等,更確切一點表達似乎是「人際互動心理學」。
有位心理學家曾說過:「心理學不幸是由西方人創建的,結果,西方的心理學研究了太多的變態心理和個性行為。如果心理學是由中國人創建的,那麼它一定是一門強調社會心理學的基礎學科」。中國人學心理學,一般學到社會心理學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最喜歡的內容。人們要想理解自我、影響他人,社會心理學必須好好學,掌握了這其中的規律,不僅對理解自我有幫助,在應對生活中的各種人際互動中也不無裨益。
推薦書目: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羅伯特·B·西奧迪尼《影響力》
三是心理學導論。
如果心理學史和社會心理學你讀得性質盎然,心理學不僅沒有嚇跑你,反而對心理學的興趣越來越濃了,那說明你是真正喜歡心理科學的。所以,就要從西方人學習心理學的第一本書看起吧,可能枯燥一點,但過去這一關,你就真正步入科學心理學的世界了。該看心理學導論了。
推薦書目:《心理學與生活》、《心理學最佳入門》
這些書讀完,剩下的內容不推薦了,你已經在頭腦中建立了基本的心理學學科框架,現在可以根據興趣進入自由閱讀階段了。育兒的,讀《發展心理學》;當官的,讀《組織行為學》;戀愛的,讀《親密關系》……
多說一句,本人的新浪微博 @遲毓凱 曾開設了一個話題:#讀心理學的書#,那裡面我推薦了一些心理學讀物,包括每本書的特點以及適應人群,需要者可移步新浪微博搜索。
歡迎來到心理學世界!
3.採用多元形式
知道了學習心理學的內容重點,到哪裡去尋覓這些內容呢?
一是圖書。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心理學的自我提升離不開展卷閱讀。然而,對於琳琅滿目的心理學圖書,非心理學專業出身的人,如何判斷一本心理學書靠譜不靠譜?其實也不難,找到自己喜歡的圖書,首先先看出版者。靠譜的出版社總會出靠譜的書。就心理學圖書而言,幾所高校出版社出的心理學書相對還是有質量保證的,如北大、北師大出版社,人民大學出版社,華東師大出版社,等等;另外,有些書系的書出的也不錯,如萬千心理系列,湛廬文化系列,等等。其次,再看著者。雖然有的心理學家你並不知曉,但如果是一本嘔心瀝血的著作,作者常常會在前言後記中把該書特性,成書艱辛之類娓娓道來;而相對另一些圖書,前言後記都無,編者不詳,這樣的圖書就要小心一些了。
二是影視。在圖書之外,關於心理學的影視也越來越多,尤其是網路上各大高校公開課的存在,可以讓大家做到足不出戶,而游學天下。在網易、新浪等公開課的課程中,也有一些心理學的內容,而且他們大多是來源於世界名校,和他們學心理學,等於同高手過招,自然獲益多多。
三是同志。三人行,必有我師,但學習心理學也必須找到同道中人。當然,身邊有喜歡心理學的同行更好,可以互相促進著學習。如果身邊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人少,也不怕,現在的網路眾聲喧嘩、資源豐富,去微博、微信、豆瓣轉轉,很快就會找到同道中人;而且,一些專業的科普網站也在不斷更新著心理學的內容,如壹心理、果殼網,等等,瀏覽一下,你會找到理想的內容和合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