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玄奘和鑒真為中外交流做出了哪些貢獻
貢獻:玄奘西遊天竺,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鑒真東渡日本,講授佛經,詳細介紹中國的醫葯、建築、雕塑、文學、書法、繪畫等技術知識,對中日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貳』 鑒真和玄奘為中外文化交流分別做出了哪些貢獻
鑒真東渡的時候,將中國先進的科學、技術、文化、法律、教育制度、天文歷算、醫學、建築、美術、樂舞、風俗娛樂甚至年中行事等帶到了日本,與其他譴隋唐使、留學生、留學僧、學問僧等幫助日本從奴隸制過渡到了封建制,而日本從中國吸收了各方面先進的生產資料後進入了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最後又促使日本進入到了歷史上輝煌的平安朝時代.
鑒真是日本佛教律宗的開山祖,是日本天台宗的先驅者,他帶到日本的大量佛經中還有許多華嚴宗、真言宗的經典文籍,為日本佛教諸宗的創建和發展打下了基礎.
到了近現代的1963年,鑒真逝世一千二百周年忌日之際,雖然當時中日兩國尚未復交,但中日兩國人們都舉行了盛大的紀念活動,這充分的表現出鑒真在中日人們心中的價值和影響.日本人民把1963年稱為『鑒真年』.
『叄』 鑒真東渡和玄奘西遊對中外文化的主要貢獻
玄奘(600—664),俗姓陳,名禕(huī),洛州緱(gōu)氏人(今河南偃師緱氏鎮),13歲出家,法名玄奘。後人稱他三藏法師(三藏是對佛教經典的三個部分——佛經、戒律、論述與註解的總稱,通曉三藏的僧人被稱為三藏法師)。唐初,他在四川、長安研究佛教理論,感到佛教宗派眾多,佛經譯文多誤,令人無所適從,決心到天竺學習佛經,研究解決佛教教義的一些疑難問題。貞觀元年(627年),他從長安出發,雜於返西域的客商中,出玉門關獨自西行。經過八百里流沙(即玉門關外的莫賀延磧),由天山南路橫穿新疆,越過蔥嶺,通過中亞,於貞觀二年(628年)夏末到達天竺西北部。然後沿一條由西向東的路線,參謁訪問了恆河流域著名的佛教聖地和許多高僧。貞觀五年(631年)末,到達摩揭陀國,來到那爛陀寺。
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帶著657部佛經回到長安。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齡等出城迎接,長安城成千上萬老百姓走出坊門歡迎他。唐太宗在洛陽行宮召見了他,他向太宗介紹了西域及天竺見聞。他隨即回長安開始翻譯佛經。19年間共譯出佛經75部1 335卷。他由於有較高的漢文化素養又精通梵文,所以譯文流暢優美,有些專用名詞如「印度」、表示時間的詞「剎那」就是他確定下來的。這些佛經後來在印度大部分失傳,中譯本就成了研究古代印度宗教、哲學、文學、科學的重要文獻。
玄奘還根據旅途見聞,寫了一本《大唐西域記》,記載親歷的110國、傳聞的28國的情況,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國家和地區的方位、道里、疆域、城市、人口、風俗人情、名勝古跡、歷史人物、傳說故事,是研究這些地區歷史的重要材料。現在《大唐西域記》已譯成數國文字,成為一部世界名著。
公元630年至834年的二百年間,日本派19次遣唐使(其中到達中國者為15次)來華,規模之大少者二百人,多者五六百人。這充分證明了當時日本對唐文化的重視,同時也說明了唐朝經濟、文化的發展程度。鑒真六次東渡的感人事跡,代表了中國人民與鄰國友好交往的真誠願望。中日友好交往,既對日本政治、經濟制度的轉變、社會生活的進步帶來了巨大的推動,同時也豐富了唐朝的經濟文化生活。
公元600年,玄奘出生在河南洛陽附近的一個小村莊,原名陳褘,玄奘5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10歲的時候,父親去世,10歲的陳褘被僧人哥哥帶入白馬寺(白馬寺:中國最早的寺院)。
在佛教中,最高的是三藏法師,是遍通經律論三藏者的學位。奘獲得三藏法師的稱號那一年,年僅24歲。
公元626年冬,玄奘向當時政府申請出國留學,唐太宗並沒有理會一次次的請求。公元627年秋,27歲的玄奘混入逃難的災民中偷渡出關,從這一天開始,他踏上了一條充滿未知數的道路。
玄奘的一生是一部罕見的傳奇。
從27歲那年開始, 他踏上西行的道路。穿過茫茫沙漠,越過巍巍雪山,西域的國王與他稱兄道弟,佛教的高僧與他惺惺相惜,印度的帝王對他頂禮膜拜。
長達兩年的徒步旅行,12000公里的行程,穿越108個國家,在1300年前,玄奘用腳步丈量了絲綢之路。 19年後,他載譽歸來,重回大唐帝國的都城長安。 此後的生命中,他日夜無休,翻譯佛經。 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玄奘不僅僅是一位佛教徒,還是偉大的翻譯家、大探險家、大外交家,地理學家。
西方歷史學家認為,中世紀印度次大陸的歷史一片黑暗,玄奘是唯一的光芒!
『肆』 鑒真為中外交流作出了哪些貢獻他的事跡表明唐政府實行了一種怎樣的對外政策
鑒真六次東渡日本,最後在失明的情況下才成功到達日本。在日本,鑒真傳播佛教,是日本佛教律宗開山祖師,著名醫學家。日本人民稱鑒真為「天平之甍」,意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時代文化的屋脊(意為高峰)。在醫學、建築上也頗多建樹。被日本人民奉為醫葯始祖。日本豆腐業、飲食業、釀造業等也認為其行業技藝均為鑒真所授。
所以說,鑒真對中日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傑出貢獻。
表明唐朝實行了對外開放政策。
『伍』 鑒真和玄奘在對外文化交流方面分別作出了什麼貢獻
加強了中日之間的友誼
加強了日本的經濟文化發展
對日本的生產、生活以及社會發展生產了深遠影響
鑒真除了講授佛經,弘揚佛法還詳細介紹了中國的醫葯、建築、雕塑、文學、書法、繪畫等技術知識,他主持建造唐昭提寺。
滿意的話加分
『陸』 玄奘和鑒真對唐代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什麼貢獻
玄奘法師故事二則
一提起玄奘法師,一般人們都會想到《西遊記》中那位膽怯懦弱、人妖不分、是非難辨的糊塗和尚。其實這僅僅是作者的虛構,就歷史上真實的玄奘而言,對其形象未免過於歪曲。史實記載的玄奘法師,不僅精通佛法,虔心求學,而且膽識過人,是位大智大勇的高僧。
一、 大智大勇降逆徒
玄奘離開長安,艱難地跋涉在西域的雪山荒漠中,偶然遇到一名胡人,是個獵戶,名叫石磐陀。當他得知玄奘要遠赴印度求法,心中十分敬仰,發誓要做玄奘的弟子,隨師父前往印度。
但經過十多天的日夜兼程,石磐陀感到前途艱險,九死一生,頓時失去信心,竟產生了殺師叛逃的惡念。一天法師正在打坐,石磐陀抽出鋼刀,向他逼近。見石磐陀目露凶光,玄奘知道他已經動了殺機。此刻,不論是厲聲斥責,還是乞求饒命,都會激起石磐陀的殺心。於是玄奘靜靜地坐著,閉目不視。見此情景,石磐陀竟不敢下手,徘徊良久終於還刀入鞘。
直到此時,玄奘才開口說:「石磐陀,你為何還不走?我沒有你這樣的弟子,你快回家和妻兒團聚吧。」
在玄奘法師的責難下,石磐陀終於慚愧而去。
二、 大度義服婆羅門
玄奘法師經過兩年的艱險旅程,到達印度後,拜在著名的那爛陀寺百歲高僧戒賢法師門下,刻苦參研佛法,數年間精通了經藏、律藏、論藏,因此被尊稱為「三藏法師」。但也因此招來了印度一些僧人的嫉妒。
一天,一名婆羅門僧人自以為學問高深,無人可及,於是在那爛陀寺門前貼出五十條疑難經義,自稱如果任何人能夠破解得其中一條,就立即將自己的頭顱砍下。寺中眾僧不服,紛紛前往觀看,但果真無人破解得出任何一條。眾僧求助於玄奘,玄奘卻淡淡地說:「都是出家人,何必好勇鬥狠呢?」遂一連三日不出寺院。
到了第四天早上,玄奘剛剛走到寺院門前,就被那婆羅門僧扯住。那婆羅門僧罵道:「玄奘,你連一條經義都破解不出,還是滾回大唐去吧!」
玄奘微嘆道:「身為出家人,為何還要出言不遜?這五十條經義,我又怎能不解。「說罷,玄奘隨口講解經義,眾人聽的如同醍醐貫頂,大為欣喜。婆羅門僧面如死灰,為了履行誓言,只得拔劍准備自刎。玄奘制止道:「你捨命求學,實在難得,說過的話何必當真呢?」婆羅門僧拜倒在地,拜玄奘為師。
不久,玄奘聽說那婆羅門僧回講解《論勝》這部經典,於是便請他為自己講解。婆羅門僧驚異地說:「我是弟子,怎敢給師父講經?」玄奘回答:「那部典籍我沒有學過,既然你精通,我就應該向你求教。」
待到那婆羅門僧講解完畢後,玄奘對他說:「以前我是你的師父,現在你給我講經,又是我的師父,咱們還是不以師徒而論,平起平坐地研究佛法吧。」
經此一事,全寺眾僧無不敬佩玄奘的淵博和大度。
『柒』 鑒真東渡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哪些貢獻
鑒真東渡日本除講授佛經外,還詳細介紹中國的醫葯、建築、雕塑、文學、書法、繪畫等促進了中日經濟、文化交流,對中日友好關系做出了傑出貢獻。
『捌』 鑒真和尚的歷史貢獻有哪些
鑒真(688—763),唐僧人,日本佛教律宗創始人。揚州江陽(今江蘇揚州)人。十四歲出家,二十二歲受具足戒。不久游洛陽、長安等地,遍研三藏,尤精律藏。後住揚州大明寺,專弘戒律。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應日本普照等邀請東渡,幾經挫折,且雙目失明。至天寶十二載,第六次航行成功,於日本天平勝寶六年(754年)抵日本九州薩摩秋妻屋浦(今日本九州南部)。次年在奈良東大寺建築戒壇,傳授戒法,為日本佛教徒登壇受戒之始。759年建唐招提寺,傳布律宗。並將中國的建築、雕塑、醫葯學等介紹到日本,為中日兩國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貢獻。
『玖』 鑒真的奉獻有哪些
鑒真為中日兩國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貢獻。他不畏艱險,東渡日本,講授佛學理論,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促進了日本佛學、醫學、建築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學界的尊敬。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