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提高公民文化

如何提高公民文化

發布時間:2022-08-03 02:49:43

1. 怎樣全面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

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教育、科學、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

教育科學文化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不可缺少的基本方面,它既是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條件,也是提高人民群眾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條件。
1、發展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
2、發展社會主義科學事業。
3、發展衛生事業和體育事業。衛生和體育事業的發展水平,標志著一個國家和社會的文明進步程度。
4、發展文學藝術和其他文化事業。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能不能有效地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變為人力資源優勢,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直接關繫到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能否順利實現。只有大力發展教育和科學事業,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廣大人民的綜合素質和我們國家的綜合國力。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用:
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相輔相成、協調發展的社會。
②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大力發展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③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也是搞好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證。

2. 如何提高我國公民素質(越詳細越好)

網上找的,希望對你有用。

國民素質是評價一個國家好與壞,最直接可行的方法。提高國民素質是一個偉大的工程,需要全體國民的共同努力。

1.加強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教育是基礎。要緊緊抓住影響人們道德觀念形成和發展的重要環節,通過家庭、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各方面,堅持不懈地在全體公民中進行道德教育,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要求,不斷灌注到全體黨員和幹部群眾的頭腦之中,使人們懂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什麼是必須提倡的,什麼是堅決反對的。

2.領導人要潔身自愛:社會本來就有不同利益集團和各種非法謀利行為,頂住誘惑潔身自愛是對領導幹部的最低要求,潔身自愛,是我們每個人做人的准則,也是我們每一個幹部執政的座右銘,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不受私慾所左右,做好自己該做的事,管好自己的手,管好自己的口,不為金錢所動。換言之,就是要嚴於律己,不貪不佔,不損人利己,更不要因一時的貪念做出有損於黨、有損於國家和人民的事來。

3. 對公務員嚴格要求:我們要進一步完善公務員日常考核機制,細化公務員日常考核標准,將平時考核、年度考核與任期考核有機結合,對公務員的工作業績、工作態度、工作能力、工作效率等方面綜合做出評價。要堅持「不讓幹事情的吃虧,也不讓不幹事情的佔便宜」的工作導向和用人導向,切實做到「兩個堅決」,即對不能勝任所在崗位工作的幹部要堅決調整,對不認真履職造成嚴重後果和不良影響的幹部要堅決問責,堅持問題管理,嚴格問責,自覺接受群眾監督和社會評價。

4. 創造公正法治環境: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公正高效權威的法治環境,是法治社會的基本特徵,為構建和諧社會所必需。當今中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推進,利益主體愈見多元化,社會各個階層之間的利益關系和利益矛盾也愈見復雜化。對於執政黨來說,越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越要強調堅持依法執政。這是一個政黨執政必須遵循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當前,落實依法執政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這其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就是創造公正高效權威的法治環境。

5. 強化新聞媒體作用:新聞輿論在提高國民素質中具有兩個方面的重要功能。一是導向。就是要引導和告訴人們應該提倡什麼,應該反對什麼;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要充分運用各種新聞媒體廣泛深入地宣傳提高國民整體素質的必要性、緊迫性和重大意義,宣傳我們黨和國家在提高國民素質方面所採取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和措施,宣傳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和道德行為規范,宣傳在提高國民素質中涌現出來的突出典型和重大成果,從而在全社會形成一種抓素質教育,比素質提高,學文明先進,創文明一流的強大輿論氛圍。二是監督。就是運用新聞媒體廣泛性、多樣性和權威性的特點,及時地揭露和鞭撻社會上的消極現象和不良現象,從而達到弘揚正氣,遏制邪氣的目的。可以說,新聞輿論的這種監督功能是任何其他形式的監督所不能比擬和替代的。

6.培植廉潔誠信文化:廉潔文化以崇尚廉潔、追求廉潔為價值取向,融思想觀念、價值規范、社會風尚於一體,反映著人們對廉潔的總體認識,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廉潔文化建設,盪滌腐敗文化,對於加強廉政建設,實現黨風和社會風氣根本好轉具有重要作用。誠實守信是廉潔從政,建設廉潔文化的前提。孔子說:「信者,人之根,國之本也。」誠信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是建設和諧社會、發展進步的源泉,是個人立身之本,成事之基,處事之道。經濟轉軌時期,現實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失信行為,而政府誠信缺失成為失信的直接誘因,因為失信,才出現了「官出數字,數字出官」。面對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進步突飛猛進,綜合國力競爭日益激烈,信用問題已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3. 如何提高國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樓主,你好。
很高興替你解答。
國民文化靠自己靠國家,國家可以開會調理國民的文化自覺,但最重要是國民自己自覺,愛學不怕累自然就有文化自信,知道的就知道,不知道的就不知道,可以多調理國民對文化的認識,國民有興趣的學,有恆心的學,多做實際實驗,也不能光靠書本。
望採納~

4. 如何通過文化建設提高公民的道德素養

一、從個人做起,努力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
作為個人,應該加強自身道德修養的提升,從一點一滴做起,培養自己成為一名,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熱愛祖國、關系集體、誠實守信、樂於奉獻的人.具體表現在社會做一個好公民,在單位做一個好職工,在家庭做一個好成員.養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正確的幸福感.
二、以各種創建活動為載體,全面開展公民道德基本規范教育
公民道德基本規范的教育和培養,應採取群眾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生動活潑的形式進行,不斷把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要求灌輸到人們群眾的頭腦之中,使人們潛移默化地受到文明的熏陶,把道德創建活動與具體工作結合起來,貼近基層、貼近群眾、貼近生活.如開展「文明職工」、「文明單位」、「文明家庭」創建活動,繼續開展「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還可邀請先進人物作報告,開座談會等方式互相交流,寓教於文、寓教於樂、寓教於各種創建活動之中.樹立可親可敬、可信可學的道德典型,使職工群眾學有榜樣,趕有目標,見賢思齊.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路等媒體,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追求真善美,使人們群眾在自覺參與中思想感情得到共鳴,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提高.
三、立足長遠,堅持不懈提高公民道德素質
公民道德素質建設培養的是觀念,塑造的是精神,樹立的是風尚.每一種觀念的培養,每一種風尚的樹立,都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同樣,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一個長期的行為養成過程,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不可能搞幾次活動,做幾場報告,公民道德素質就會有突飛猛進的提高.需要做大量的、細致的、長期的工作,我們絕不能急功近利,否則欲速則不達.因此,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必須從一點一滴做起,要經常抓,抓經常,做到規范化、制度化.
四、以身作則,充分發揮黨員幹部的模範帶頭作用
公民道德建設是一個宏偉的系統工程,由於公民的群體性和層次性,對公民道德素質的要求也應有所不同.黨員和領導幹部代表社會道德發展的方向,對現實道德生活起著基本的價值導向作用.黨員、領導幹部不但要模範遵守公民道德規范,還要帶頭發揚,起到表率作用.因此,充分發揮黨員幹部率先垂範、以身作則的先鋒模範作用,從而帶動職工群眾的道德素質由低級向高級、由一般性向先進性發展,使公民道德素質不斷提高.
五、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堅決反對形式主義
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一項具體的實實在在的基礎性工作,要真抓實干,絕不能雷聲大,雨點小,搞形式,走過場.必須結合我國現階段的特點,找准突破口,要在工作中始終貫穿道德教育.工作要細致,要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使人們群眾自覺養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提高人們群眾的文化品位.倡導和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團結互助的人際關系和懲惡揚善的社會風尚,讓良好的道德規范成為人們群眾的行為准則,從而使公民的道德素質不斷得到提高,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得到加強.
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時代的呼喚,是改革開放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需要.只有不斷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形成「知榮辱、講正氣、樹新風、促和諧」的文明風尚,才能把我國真正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強國.

5. 如何提高公民科學文化素質

重要的是社會風氣及文化氛圍,只要有了一種良好的學風和健康積極的文化,那我們的進步將是飛速的,人們的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就是自然而然的了。這需要另一場新文化運動。

6. 人們所具有的文化素養是天生的嗎應如何培養公民的文化素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後天自發形成的,而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知識文化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2)文化素養的培養,離不開生活、實踐和教育。培養公民的文化素養,作為國家,要大力發展科學、文化和教育事業,為個人成長創造良好的文化和社會環境;作為公民個人,要努力學習,積極參加實踐,汲取文化營養以發展自己。

7. 簡析關於培育社會主義公民文化的幾點思考(2)

二、公民文化的內涵和我國社會主義公民文化的特點
“公民”,在古希臘城邦政治生活中被解釋為“屬於城邦的人”。而所謂“公民文化”的概念並不是在古希臘城邦時期形成的,它是隨著關於政治文化的研究而形成的,屬於當代政治學的概念。很多學者對於什麼是公民文化?進行了探討,給出了公民文化的定義。比如阿爾蒙德認為:公民文化是一種建立在溝通和說服基礎上的多元文化,它是一致性和多樣性共存的文化,它是允許變革但必須有節制地進行的文化。在這里我們援引中國政法大學政治學教授叢日雲先生在《西方政治文化傳統》一書中給出的定義:“公民文化從廣義上說,就是民主政治體系中的政治文化。在 民主制度 下無論掌權者還是普通大眾,其政治角色都是公民而不是主子和臣民。公民文化就是公民們的政治取向,或公民們在其認知、情感和評價中被內化了的政治制度。
基於上述的定義公民文化既然作為公民們的政治取向就一定打上了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意識形態的烙印,因此在談社會主義公民文化培育之前我們有必要分析現階段我國公民文化呈現的特點。
(一)政治文化的發展從一元走向多元,從相對封閉走向相對開放
人們習慣的給改革開放前的年代兩種定義,從 經濟學 角度將其稱為“票證年代”,從政治學角度我們將其稱為“階級斗爭為綱的年代”。這充分說明了在改革開放前“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成為主導政治文化,亞政治文化幾乎不存在。並且由於當時的國內環境,政治文化是相對封閉的,人們幾乎很難接觸外來的文化思潮。當我們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遺留任務,在中國全面確立社會主義制度以後,這種曾經在建國初期極大的鼓舞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熱情的政治文化,逐步顯示出了封閉行和僵化性的弊端。面對這樣一種現狀,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審時度勢的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此後,中國的思想文化事業包括政治文化開始在揚棄中西文化傳統中發展,並逐漸走向開放。
(二)公民政治人格開始從“依附型”向“獨立型”轉變
前面已經述及由於我國有著較長的封建社會歷史,公民的政治人格帶有明顯的“依附型”臣民政治人格特點。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和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深人,市場經濟所培育的經濟人的主體意識、競爭等意識和自由、寬容、平等等精神逐步滲透到政治生活中並逐步形成新型政治文化。我國公民的政治人格也已經開始逐步向“獨立型”轉變。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由於我國幅員遼闊,經濟發展還很不平衡,在中西部一些偏遠的山區和經濟形式單一的農村地區,獨立自主型的公民人格仍待培育。
(三)公民情緒化的政治熱情逐漸走向理性思考
由於“「」”的慣性,改革開放之初人們對於政治問題的思考和政治生活的參與是情緒化的。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已經實現了 馬克思主義 中國化的第二次飛躍,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面偉大的旗幟。中國公民開始用理性的政治思考來代替情緒化的政治熱情,人們接受並習慣了使用“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准,也開始認識到西方自由主義理論視野中的人(絕對孤立的,單個的,原子式的個人)是不存在的。於是人們開始理性的思考著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問題。
三、如何培育我國公民文化的思考
(一)堅持培育社會主義的公民文化
對於公民文化,我們和西方一些學者的理解是有區別的。西方自由主義學者更多的是將公民視為原子式的,單個的人。而我們是將的公民意識、公民的獨立人格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對人的概念的理解上的,馬克思主義這樣定義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合”,按照這樣的觀點我們培育的公民文化中的公民是社會的人而非個體的人,個人權利在他人權利的獲得中得到保障。因此,我們在培育公民文化過程中要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公民文化是市場經濟的產物,作為經濟基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為社會主義公民文化的培育提供了沃土。市場經濟可以激發公民的權利意識和自主意識、權利平等意識、法治意識。目前,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夠完善,由於傳統意識的影響還存在地方保護主義、特殊行業的壟斷、行政權力的過多干預等情況。我們還應著力使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形成統一、開放、公平、公正、有序。
(三)緊緊抓住 基礎 教育 環節,培養未成年人的公民意識
基礎教育階段是公民“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我們應緊緊抓住基礎教育環節,通過思想政治類課程的改革,搞好未成年人的公民意識教育。據了解目前我國從幼兒教育開始就有了思想品德類教材一直到大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但多數教材都是告訴學生你應該怎麼做。筆者認為基礎教育階段的公民意識培養應該從兩方面著手,一是教材,要變你“該怎麼做”為告訴受教育者你“可以怎麼做”。轉變傳統的義務本位思維模式,逐步使受教育者懂得社會權力義務總量相當的道理。二是教師,教師應該從根本上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意識,培養人格平等的師生關系。
(四)完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該是法治經濟,因而培育公民文化還應從法制建設人手,不斷完善法律制度體系建設,實現依法治國。這個法應該在規定公民義務的同時相對等量的賦予公民權利。並在市場運作中逐漸減少行政干預,盡量用法律來替代行政干預。以法律的手段鼓勵人們以積極的公民意識去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
(五)切實擴大基層民主,為公民參與政治提供空間
按照“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黨支部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設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區”的要求,切實讓公民在基層的民主實踐中培養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從而培育公民意識。一次 成功 的民主實踐比十堂政治課更有效果,民主實踐過程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人們盡快懂得民主的有效途徑,反之一次失敗的或者虛假的民主實踐將會極大破壞民主信心和民主信仰。 a("conten");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8. 提升個人的文化素質,平時應注意哪些行為規范

一、加強理論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修養。

我們要不斷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自己的頭腦;善於學習和不斷探究適應時代發展的科學的理論;加深解讀歷史,讀史明志,以史為鑒;善於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才能站在較高的層次上不斷加深對黨的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
人無信念,如同茫茫大海上失去航標的一葉扁舟,隨時都有觸礁的危險。理想信念是政治修養的根本。只有重視政治修養,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念,才能為之奮斗的政治信念中不迷失方向。
二、廣學博才,不斷提高個人的能力修養。

一個人的能力水平如何,來源於所掌握在知識的多寡,所以,必須廣覽群書,博採眾長,才能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並把所學的科學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不斷提高自己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可能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復合型的T型人才,才能在工作中表現出自如的工作能力,精乾的組織能力和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和總攬全局的能力。
三、加強組織紀律修養,培養個人的全局觀念。

一個人在頭腦中要時刻提醒自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古訓。一個家庭、一個組織、一個單位、一個地區和一個國家為了便於管理,必然要形成一定的法律法規。每個人都必須養成自覺遵守黨和國家的法律法規、各項組織原則和組織紀律良好習慣。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或國家利益發生沖突時,一定要樹立全局觀念。
否則,在中國這個13億人口的偌大國家如果不能自覺地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一致,堅決維護中央權威,做到令行禁止的話,就不可能保證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向著健康的軌道發展。因此,要不斷加強組織紀律的修養,培養全局觀念是十分重要的。

四、不斷加強個人的道德修養。

道德是做人的態度,是人類的衡量一個人的標准。道德,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一定社會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古人雲:可以一生不仕,不可一日無德。「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無德無才是廢品,無德有才的是毒品」。
在一個社會里,職業有職業的道德規范,公民有公民的道德規范,只要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規范自己的道德觀念、道德情感、道德意識、道德規范、道德行為,不斷提高道德素質,我們每個家庭、每個集體乃至整個社會就會充滿和諧,社會就能進步。一個正直的人應該「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人要求真、為善、崇高,求真,不做假事、不講假話,待人以真誠;為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待人以善,終身受益;崇高,要崇尚高尚的東西,摒棄低級趣味的東西。只有道德高尚,才能眼界開闊,上為國分憂,下為民解難。

9. 如何培育中國公民文化

我國公民文化的培育路徑:

公民文化是民主政治發展的文化基礎,在我國,我們要進行民主政治建設必須培育符合我國國情的公民文化,這是一個不爭的命題。對於公民文化的培育路徑,學術界有兩種典型的主張,一種主張認為,要將民主價值結合進公民的人格系統,轉化為公民內在的認知、情感、態度及行為習慣。

具體來說,就是要:

第一,確立公民的政治主體意識;

第二,強化公民的政治參與意識;

第三,樹立公民的政治監督意識;

第四,催生公民的法治意識;

第五,營造公民的政治寬容意識。

另一種主張所持的觀點是要為公民文化的成長創造有利的社會條件。其途徑是:

第一,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培育公民社會的經濟基礎;

第二,培育公民文化,建設政治文明,當務之急就是實行教育理念的變革和教育制度的創新;第三,搞好基層民主建設,使基層民主的實踐成為培養合格公民的大學校。對於公民文化的培育在以上兩種主張的基礎上,本人認為還應該有一點:實現公民文化的大眾化。

具體來說,就是要:

第一,運用正確的方法推進公民文化大眾化;

第二,通過不同形式和載體實現公民文化大眾化;

第三,注意檢驗推進公民文化大眾化取得的效果。

10. 如何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

如何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文化自覺,主要是指我們在文化上的覺悟和覺醒,以及對文化的地位作用、發展規律和建設使命的深刻認識和准確把握。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建。

第一,要始終保持對文化意義、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認同。文化是人類基於自覺意識的靈感迸發、情感表達、觀念創新,人類生存的世界處處都烙上了文化的印記,文化也成為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重要標志。文化始終以一種無形的力量深刻地影響著有形的存在,它滋養人類、涵養社會、促進經濟發展,其意義和作用都是永恆的。

第二,要牢固樹立對文化建設、文化發展、文化進步的責任擔當。文化自覺不只是內在意識上的自覺醒悟,還應當是實際行動上的責任擔當。因為,文化是在長期的延綿不斷的建設中不斷發展、不斷進步的,無論是整個人類的文化,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有一個點滴積累、長期積淀的過程。所以,我們對文化的責任擔當理所當然要包括對文化建設的參與,對文化發展的推動,對文化進步的引領。

文化自信是我們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對自身文化發展的堅定信心。

第一,要有對歷史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當代中國文化的理性審視。我們所講的文化自信,首先是正確地對待自己的文化,也就是對自己國家和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有應有的禮敬和自豪,對自身文化生命力量和文化發展前景有堅定執著的信念。

第二,要有對世界歷史文化、異域民族文化、各國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鑒。對外來文化採取包容、借鑒、吸收的態度,是對自身文化充滿自信的另層表達。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綿延不衰,固然是其內在本質和生命力決定的,但一個重要方面在於它有海納百川的胸襟、有兼收並蓄的傳統,這實質上就是其特有的自信氣度。

要形成對中華民族自身文化的自覺和自信; 對人類文明成果的自覺和自信;保持高度開放包容的文化心胸;善於養成和保護文化多樣性;堅持以文化創新為動力,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形成人們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

閱讀全文

與如何提高公民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