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怎麼判斷外來文化

怎麼判斷外來文化

發布時間:2022-08-03 03:21:13

⑴ 外來文化的定義

外來文化是指正在進入一個民族內部,並與其社會發生作用的別族文化。

⑵ 什麼是外來文化

<漫談中國傳統文化的流失>.by 南野藏馬

前幾日在書房,興之所致,隨手拎起了一本四書,翻到到第一面,念了兩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便發現自己意興闌珊,隨手又把它扔到了書櫥里,拿起本日本漫畫,有滋有味地啃到最後。今天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感嘆中國當代青少年(主要是指80年代和90年代)對於自己國家傳統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反省自己前日所為,不禁感到慚愧,一向標榜熱愛傳統文化的我自己不也正慢慢放、棄這些中國驕傲么?

時逢國慶,單位邀請我們新行員寫一篇關於愛國主義的文章。我便想,是用華麗的辭藻去堆砌一篇空洞的文章來感嘆祖國多麼秀美多麼壯麗的河山,還是切實關注一下我們正在慢慢遺失的民族驕傲呢?

台灣忠信工商學校的校長高震東在內地演講時說,「什麼是愛國?哪裡是愛國?什麼都是愛國,哪裡都是愛國!」愛國是微小卻又具體的。我們身在中國,有時卻茫然不知自己國家有什麼,是什麼。是因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還是我們過於注意別人的東西?愛國其實很簡單,最基本的是要了解和愛我們的傳統文化。

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歷經千年,在漫長歷史過程中逐步創造發展起來的。她幾經建構-解構-再建構,綿延不絕,生生不息,慢慢沉澱而成。她是千百年來國人對文化的希望,是國人對文化思想的反思。當我們今日面臨著隨資訊發達的電子時代而如洪水般涌來的西方文化時,還有多少人可以堅持那涓涓的細水長流?

我們的81年代後、90年代的孩子們心目中的傳統文化是什麼?我想不會是女子十二樂坊穿著性感的高叉旗袍在舞台上鬧哄哄的演奏那所謂的傳統民樂吧?還是認為魯迅先生筆下那個滿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代表中國的古代文人?

簡練的講,所謂中國傳統文化就是「詩、書、禮、易、春秋」。我用五經的名字來概括中國傳統文化,是因為它剛好總括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五個方面。「詩」,是指從最早的詩歌《詩經》開始到歷朝歷代的詩詞歌賦、古樂。「書」,是指歷代文人體現他們思想觀點的專著,包含了古代文人的人生觀,體現了古人的人文精神。「禮」,是指我國傳統的倫理道德、禮法制度、思想、以及教育體制。「易」,並不單純的是指《易經》,還包括了農業、醫學、天文、地理、數學。而「春秋」便是特指從《尚書》到《春秋》、《史記》、《資治通鑒》等一系列的史學專著。中華傳統文化涵蓋范圍之廣,思想之博大精深,怎可以用現代那些偽民俗或是一個酸朽的孔乙己可以概括、代表的!

如果80年代和90年代的孩子們是從周傑倫的《東風破》或是SHE的《長相思》里才開始接觸體會到中國古典詩詞之美是不是太遲了?自《詩三百》到《漢樂府》再到《全唐詩》、《全宋詞》,還沒包括屈原、班固的楚辭、漢賦,更沒提到魏晉的「蓬萊文章建安骨」,這浩瀚如海般的詩詞國度,怎是一首《東風破》所能表達的?現在我們是否只停留在小學課本里教的「離離原上草」或是什麼「二月春風似剪刀」的階段,或是為了逗情人開心為她輕吟「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濃情蜜意?

我們現在是否能從那些靡靡之音中感受到古人的瀟灑不群、壯志豪情呢?是否知道古龍金庸小說里的「任俠之氣」是指「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義之所當,千金散盡不後悔;情之所鍾,世俗禮法如糞土;興之所致,與君痛飲三百杯」。而「俠之大者」是指「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身去,深藏功與名」呢?大概只會沉迷在江湖恩怨、打打殺殺中了吧。

沒有了「花間一壺酒」、「共剪西窗燭」的爛漫情懷,沒有了「誓掃匈奴不顧身」、「醉里挑燈看劍」的壯烈胸襟。沒有這些古韻的滋養,我們的80年代和90年代難道只能在歐美的HIP-HOP、日本動漫、韓式的多袋闊腳褲中顯示自己的瀟灑不羈么?沒有了任俠的少年輕狂,沒有了溫文的少年情懷,我們的青春還完整嗎?

還有多少人知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來自孟子的「以天下興亡為己任」?天下的興亡,不是匹夫之責,而是我的責任。有多少年輕人還會以國家興亡為己任,大概只會裝作很酷的說「我就是我,我喜歡,我可以。」他們只是整日埋首在《蠟筆小新》和《機器貓》中拒絕長大。

還有多少人知道何為「仁義禮智信,忠孝悌忍勇」?看多了吳宗憲的《我猜》和《周日八點檔》,大概只會迷惘的說:哦,台北忠孝路的小吃很出名。多少人會覺得「香九齡,能溫席」是一種孝心的表現,大概會覺得他好傻,幹嘛用自己的身子暖席子呢,買台空調不就得了嗎?還有誰會覺得「融七歲,能讓梨」是一種中國式的謙遜禮讓?孩子們自小接受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達爾文式教育,被沉沉的課內科外功課壓得喘不過氣。哪還會有人說,第一名我不要,給你吧!再不知何謂「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了,更不用期望孩子們可以成為象曹子建、王摩詰那樣的翩翩濁世佳公子了。孩子們現在學習琴棋書畫的目的已大多為考試加分服務,哪還有「為君唱遍《紅豆吟》」的情懷了。

君不見上元燈節賞花燈,君不見端午賽舟掛香符,君不見盂蘭盆會驅鬼儺,君不見重陽登高插茱萸。我們開始相信基督,相信有聖誕老人。我不知道誰是阿福,也好久沒放過爺爺紙糊的風箏了。傳統的節日在我們看來除了意味著能看到無聊的文藝晚會,多幾天去哪裡都是人滿為患的假期以外,剩下的只有蒼白。傳統,從我們指縫滑過,輕輕流失。

西元一九00年,梁啟超寫到「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今日,梁先生所期望的「希望、進取、日新、破格、好行樂、盛氣、造世界」的少年氣質在我們身上依稀可見,卻再嗅不到中華之氣息。純粹的行樂主義、盛氣,在沒有文化底蘊的支持下顯得那麼的蒼白和輕浮。我們應從何處尋覓正在遺失的傳統文化。難道是在鄰國日本的傳統活動上發現:「咦,這個東西是從我們中國唐朝傳過去的嘛!切~小日本~。」可是,為什麼我們不反省,我們為何只有在別人那裡欣賞到曾經的國粹。驀然回顧,國已不國。

常思將來,不忘過去。以千載文化積淀來充實自己而讓我們走的更遠,在座諸君難道不會心思神往?

⑶ 我們中國人該如何看待外來文化

1.
對待外來文化我們不能一味的否決,我們中華文化包容性是非常強的,對於外來文化我們要...
2.
要看外來文化屬於何種文化,如果是強制性的文化入侵我們應該抵制。
3.
如果這些外文化是能給我們帶來一定的價值的話,我們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4.
我們要合理的對待文化,不能崇洋媚外,現在的中國已經飛速發展,逐漸邁入強國之列。

5.
我們的文化有著5000年的歷史,我們的文化不從斷層,所以我們的文化是很源遠流長的。

⑷ 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辯論會正方辯詞

在展開本場辯論之前, 先來明晰幾個概念:什麼是文化?文化是人類創造的一切精神產品和物質產品。什麼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那麼什麼是外來文化呢? 方認為正在進入一個民族內部,並與其社會發生作用,被其逐步接受的別族文化,即外來文化。今天, 面臨的是一個利弊交鋒的辯題,利和弊從來都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結果,從不是建立在猜測之上的可能性,因此衡量利和弊只能由事實判斷來得出。其次,利與弊誰大誰小,標准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方認為用整體全局的眼光,發展辨證地來看,只要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發展起到積極推動的作用,這就是利大於弊。同時。 也清醒地看到外來文化的本身有其優劣之分,但是 從來不都是取齊精華,去其糟粕嗎? 從來不都是應該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嗎? 從來不都是要做善於拿丕的新人嗎,因此,決下能用錯誤引進民族文化帶來的種種弊端來判定外來文化本身對民族文化發展的利弊大小。先讓 為大家展示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吧!在文藝復興的歐洲,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中國古代文明使歐洲復興成為可能。優秀的義大利古典作品哺育了具有高度英格蘭民族性的莎士比亞。而中國呢,曾經與擁有古代西方全部文化遺產的阿拉伯人並駕齊驅的中國人卻在此後的閉關自守中備嘗落後挨打的教訓。當 今天再一次站在世紀之交的廣闊舞台上,回顧幾個世紀的世界文化的廣泛傳播和交流的時候, 驚嘆外來文化帶來民族文化怎樣的崛起和飛躍, 相信任何一個民族文化的發展只有在與外來文化的相互交融和碰撞中,才能夠突飛猛進, 也同樣將相信,"海納百川,兼容並蓄"正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堅強自信和歷史價值的最佳體現。有道是:"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為身在最高源。"謝謝大家!

⑸ 如何定義外來文化

外來文化是指非本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非本民族特點的文化.

⑹ 如何看待外來文化辯證否定觀

首先介紹辨證的否定觀的內容如下: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2)否定是發展的環節和聯系的環節.
(3)否定的實質是揚棄.
簡單的說對外來文化的態度和「否定」一樣,不能完全的接受或者不接受,就像我們對事物不能完全的否定或肯定而是要辨證的否定,辨證的否定就包含了肯定.
其次再說文化:
文化本身是一種意識形態,但在其傳播發展的過程中又有很多物質體現.且不同的分類情況下有特殊的情況,你給的范圍實在太大,只能大概的加以假設,然後說明.
1)假設此文化在國內沒有流行、甚至沒有出現過
2)假設被討論的外來文化本身具有明顯的進步性(這也是此文化能夠被流傳的根本原因)
對外來文化的態度本身可以分為三種:完全接受、部分接受、完全不接受
那麼在結合假設的基礎上接受外來文化時的態度如下
1.全盤接受,因為沒有評判標准,所以無從取捨.這個階段應該是非常短的.
此外,因為此外來文化本身的進步性,完全不接受的情況應該是個別的不正常現象.
因此以上兩種情況討論的意義不大.
2.部分接受,在吸取和比較的基礎上與本土人文相結合,有所創新.這就是一個辨證否定的過程.
1)因為國與國之間政治體制、經濟形勢不同的原因,外來的新鮮文化必然有不被適用的方面.沒有被接受的部分就是體現了接受態度中內部否定的部分.
2)文化作為意識形態的進入必定伴隨著思考,對外來文化的態度本身也是由思考決定的,也就是說其發展的過程時時刻刻都伴隨著思考.而這種內在的取捨否定是思考的結果之一,也就是過程的必要環節之一.
3)而另外重要的環節就是肯定及創新,也就是揚棄.是過程的階段性和連續性的體現,肯定包含於內在的否定之中,是否定的意義所在,是否定的實質.

⑺ 怎樣看待外來文化

要正確的對待外國文化,就應該有自己的文化觀,有意識的去吸收外國優秀的文明成果,而驅除那些消極的思想,這樣就有助你的思想意識的提高和自己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取之精華,去其糟粕。不可盲目接受,也不能統統排斥。也就是要區別各種文化的好壞哦!

⑻ 如何看待外來文化

社會的變遷影響我們對外來文化的態度。社會的需要與社會的心態決定我們怎樣去看待外來文化,研究外來文化。文化是人類的財產。人類的交往,就提供了不同文化間的接觸與交流的機會。因此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在文化的接觸中,人們根據自己所處的社會狀況而產生的心理,以及自己社會的各種需要決定如何去對待外來文化。

以自己的文化為本,客觀地審視外來文化,接受外來文化里有益於自己的成分。充分地吸收外來文化不僅不會使自己原有的文化傳統中斷,而且會大大促進自身文化傳統更快更健康地發展.外國文化不是洪水猛獸,外國的文化性格也產生了無數個對人類文明有著重大貢獻的人物。沒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傳統也就不可能充分吸收外來的先進文化,當今文化的發展,必定是全球意識和民族意識的結合。

⑼ 如何正確看待外來文化

一、既不能全盤肯定,也不能全盤否定
不分精華和糟粕,全盤否定民族文化,是歷史虛無主義。其結果:一方面摧毀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依賴仰仗其他民族,甘做其他民族的附庸;另一方面必然走向全盤西化,把資本主義當成救世良方,主張一概吸收,全盤肯定,照抄照搬。資本主義在幾百年發展中,為人類創造了空前的生產力,帶來了巨大的物質文明,同時也創造了優秀的文化成果。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在資本主義創造的文化里,優秀文化和腐朽文化魚目混珠。資本主義腐朽的生活方式,享樂主義的人生觀,極端個人主義,無政府主義和白金主義的價值觀,都是腐蝕民族的靈魂,消蝕民族意志的精神「鴉片」。對待外來文化,我們必須以魯迅為榜樣,學習魯迅先生的態度:「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拿來,『拿來』之後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對待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全盤肯定,一概吸收是錯誤的;全盤否定,一概排斥也是有害的。在民族傳統文化中,夾雜著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的糟粕,如封建的等級制、家長制、一言堂、男尊女卑、腐化墮落、官僚主義等等。這些都是敗壞民族風氣,沉淪民族精神、意志的文化「垃圾」。全盤肯定就會把文化「垃圾」繼承下來,影響改革開放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只有吸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地繼承民族文化,才能使之發揚光大,成為激勵中華民族前進的精神動力。與此同時,把外來文化包括資本主義文化雜內,都看成是消極落後的,採取一概排斥,全面否定的態度,會使民族文化停滯,乃至延緩國民經濟發展的進程。資本主義文化中有許多先進的科學技術、管理經驗,不吸收這些先進的外來文化,民族文化就不能提高、前進,中化民族就會落後。
二、繼承本民族文化為主,吸收外來文化為輔
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搞物質文明建設要對外開放,精神文明建設也要對外開放。任何一個民族都不可能在封閉狀態下求得發展。先進的文化,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只有用全人類創造的優秀文化遺產豐富自己的民族,才能不斷發展和前進,立於不敗之地。各個民族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不同文化,各有所長和所短,各有優勢和劣勢。只有通過交往,在改革中揚長避短,才能發揮優勢,克服弱點,自立於民族之林。在對待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上,要批判地吸收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精華,去除糟粕,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還必須堅持以繼承發揚本民族文化精華為主,吸收消化外來文化為輔。首先,要把著眼點放在傳統文化這個基點上,它是中華民族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精神支柱、民族之魂,是自尊自強自立的基礎。其次,在此基礎上,消化吸收外來文化之精華,使之融於民族文化之中,成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這樣才能使民族文化生機勃勃,茁壯成長。最後,把外來文化拿來,必須結合本民族文化特點去消化吸收,不能生吞活剝,不顧民族文化之特點。

⑽ 如何用辯證否定觀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

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
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不但不能離開中國既有的文化土壤和條件,而且也離不開世界文明發展的環境和營養。為了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偉大事業,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都必須採取批判繼承的態度,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以推進我國民族的、科學的和大眾的文化的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其形式是多樣的,但核心系統是思想,即以儒家思想為主,通過融匯吸收各家思想和外來思想文化,而形成體現中華民族主體意識的思想體系。

第一,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國,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超越。這就是說,要把中國置於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站在世界的高度,視野寬闊了,就不會囿於傳統而固步自封,也不會因世界變化無窮而不知所措,而是冷靜辯證地分析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傳統和歷史局限,做出符合歷史潮流的文化選擇。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必須有一基本出發點,中國傳統文化是與中國典型的封建制相適應的,其中寶貴的精神財富與守舊的傳統觀念形成了尖銳的對照,這就決定了對中國傳統文化必須進行辯證分析,這是基本出發點。中國傳統文化要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煥發生機,應該站在世界的高度對待傳統,對中國傳統文化,既不能徹底否定,也不能全面復興,只能是對優秀傳統實現弘揚超越。所謂弘揚,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繼承性,弘揚就是不割斷歷史,而是尊重歷史、尊重民族文化傳統,它充分體現出民族的歷史繼承關系。二是選擇性,弘揚不是全面復興,一定要有所選擇,不能讓封建腐朽的東西在社會上流行,也不能讓優秀的文化傳統丟掉。三是時代性,弘揚不是原封不動地復古,而是將傳統中的優秀成果為新的時代所用,解決好古為今用的問題。所謂超越,是指在弘揚的基礎上超越。超越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創新性,不能局限於傳統的東西,一定要有所創新,有所發展,有所突破;二是超越性,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歷史文化遺產,既包含著優秀的成果,又包括傳統的負面效應,這種負面效應,不僅作用於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也在現代社會中產生影響,只有對傳統的負面效應進行系統清理,才能超出古代的圈子,實現時代的跨越;三是前瞻性,文化的進步性取決於它是否具有前瞻性,前瞻性就是前瞻未來,把傳統、現在與未來連接起來,在超越傳統的基礎上,面向世界與未來。對於關繫到人類未來的世界性課題,從文化價值觀的視角進行解釋和闡發,是前瞻性的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可以煥發這種前瞻性的意識。總之,弘揚超越作為一種整體性思維,是講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國,對中國傳統文化在辯證分析的基礎上弘揚,在弘揚的基礎上超越。

第二,立足於中國的國情看世界,實現對外來進步文化的借鑒融合,主動參與世界文明進程。文化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世界各民族文化是在相互借鑒、相互補償中得到發展和提高的,這是文化發展的規律。實現對外來進步文化的借鑒融合,就是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對外來的東西做出符合中國特點的選擇。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是一個文化禮儀之邦:有著近四千歷史的優美的漢字,源遠流長的古代文學,燦若星辰的文學之秀,浩如煙海的古籍圖書,眾彩紛呈的哲學思想,悠久富宏的教育傳統,絢麗輝煌的藝術成就,豐富的農林牧漁水利經驗,卓越領先的科技理論及發明創造,巧奪天工的建築藝術,豐富精湛的醫葯衛生知識及技能,珍愛生命的養生之道及體育傳統,出奇制勝的軍事權謀,五光十色的宗教文化,以及建立在這些文化科技哲學基礎上的強國興邦愛國愛民的治世經驗、仁愛禮義的人倫道德規范、崇德齊賢高風亮節的情操修養……我們的傳統文化內容博大,內涵豐富,底蘊深厚,是我們民族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承傳優秀的文化傳統,弘揚民族文化的核心——人文精神,繼承發揚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這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毛澤東同志曾對美國記者斯諾說:「我讀《論語》,一讀就是六年。」1938年10月,他在延安特別叮囑全黨:「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該給以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產。」1988年,75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發表宣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可以預言,中華智慧必將而且正在人類現代化進程中發揮著極大的影響力。儒家文化的核心——倫理道德精神、社會倫常、天道自然觀、人性修養,被東方諸國所尊崇。《論語》被稱為東方人的「聖經」,被尊為日本工商界的「聖經」,日本近代工業之父澀澤榮一所著《論語加算盤》一書,提倡道德經濟合一論,成為企業家們的必讀書。王陽明(宋明理學集大成者)的心學自明治維新以來在日本、在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中都被作為精神的源泉和動力,影響著一代代東方各國政治家、企業家的思想,連《菜根譚》這種普及讀物也被日本借鑒為商業經典。不僅如此,中國傳統的醫學、軍事權謀學等等也極大地影響著世界,中醫中葯已成為世界醫葯學的重要部分,日本、韓國的中葯已佔領了世界市場的主要份額。世界許多國家的軍校都要開設孫子兵法課。至於「四大發明」,古代的許多科技發明,早已被外國人接過去發揚光大。……外國人尚且如此崇尚中國傳統文化,熱衷於「中為洋用」,我們華夏子孫,不好好地承傳這寶貴的遺產,多麼可惜!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我們反對那種一概否定傳統文化,把傳統文化說得一團漆黑,斥之為腐朽陳舊的過激行為。但是也不主張一古腦兒因襲照搬。正確的態度是批判地繼承。畢竟,由於豐厚而沉甸甸的傳統文化,是在漫長的奴隸制、封建制社會中積淀下來的,自然會烙印上一些統治階級的意識,會滲入一些剝削階級的觀念,所以,我們在了解、吸納承傳過程中,一定要遵循「吸收其民主性精華,剔除其封建性糟粕」的原則。比如說,儒家學派所提倡的忠孝節義、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等,在今天,就要實行「拿來,運用腦髓,放出眼光,挑選,佔有」的原則。

(一)解讀中國傳統文化

1、中國傳統文化是多元的文化。它包括儒、墨、道、法、佛等,以儒家文化居主導地位。

儒家:以孔子、孟子為代表。核心思想是「仁」。主張仁愛、入世、忠君。

基本准則:「仁」,「仁」的核心是「愛人」,主張忠恕、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基本規范:忠、孝、禮、義。「三綱五常」、「三從四德「。

基本手段:以德服人、以德治國

墨、道家:核心是「無我」,主張避世、重道輕器,小國寡民,回歸自然。

法家:以荀子為代表。主張法治。

佛家:主張出世,修心養性,以世無爭。

西漢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宋朝朱熹:「存天理,滅人慾」,建立了以儒家
為核心的中國封建倫理思想體系。

2、中國傳統文化是建立在封建關系及小農經濟基礎之上,以倫理政治為核心的文化系統,
重德治輕法治,重社會輕個人,重內在超越輕外在形式、重人倫輕自然、重道輕器、崇古
重老、重教輕法等特質。

3、中國傳統道德在人生修養中的精華所在:

(1)「以修身為本」。《大學》開篇明義:「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
國,先齊其家;欲齊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誠其意;欲誠
其意,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
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
為本。」

(2)反身內省。《論語》曾參:「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而不習乎?

(3)主敬,慎獨。主敬:敬畏也,內心存德,不敢放縱;慎獨:獨自一人情況下,亦能按
道德准則辦事。

(4)存心修性,清心寡慾。保存與擴充人性中本有的善端,不致被物慾引誘所掉失。

4、中國傳統文化的糟粕

封建的愚忠、愚孝,有利維持封建統治。

片面強調人的社會性,扼殺了人性和人的個性。

5、中國傳統文化在今天的借鑒意義

(1) 它是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心理基礎。

(2) 它是促進社會主義建設乃至人類精神文明發展的強大動力。

(3) 它對於扭轉社會風氣、保證社會的有序運作有著直接的現實意義。

(4) 它是大學生進行人生修養的重要課題。

(二)對西文化的借鑒及批判

1、 西方文化主要流派及觀點

(1)宗教文化:

基督教是西方影響最大的宗教文化。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是贖罪論。把「愛、信、望」作為
人生的基本原則。主張仁愛、信仰上帝、把希望寄託在來世。

(2)合理利己主義:

代表:愛爾維修。基本理論是「人性論」。

主要觀點:1)「趨樂避苦」是人的本性,所以人本質是利己的;2)人和社會是不可分離
的,所以個人的自愛利己亦應符合社會利益,為了滿足個人的自愛本性,必須把個人利益
和社會利益結合起來,約束自己的私心。

(3)功利主義:

代表:邊沁、葛德文。以感官的苦樂作為判斷道德的准則。

主要觀點:1)給人帶來快樂、幸福度越高的行為,其道德價值就越高;2)人是利己的,
利他是達到利己目的在手段。

2、與中國傳統文化相比較,西方文化具有重個人輕社會、重人的自然屬性輕人倫關系、重
法器輕德教、重利輕義等特質。

1)可借鑒之處:強調人的個性發展,有利於培養創造性人才;以利為核心,有利於刺激經
濟的發展;強調人性,有利於尊重人和對人的人文關懷。重視法、器的精神,有利於建立
法制社會和科技的發展。

2)要批判之處:極端利己主義、個人主義和縱情惡欲的人生觀;冷漠的人倫關系;弱肉強
食的霸權主義。

閱讀全文

與怎麼判斷外來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