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運城市哪個縣和稷山縣的文化一樣
稷山縣擁有獨數的文化,輻射周圍各縣,如高蹺走獸,是山西省稷山縣清河鎮陽城村廟會文化活動的一種表演形式。它盛行於清朝雍正初年,出現在規模盛大的廟會活動中,經久不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還有稷山高台花鼓相傳遠古時代,聖人後稷於山西稷山教民稼檣,開啟了華夏民族農耕文明,稷山先民以鼓樂祭拜由此而生。千百年來,人們沿用這一古老的方式,祈求五穀豐登。由傳統稷山花鼓發展演變的稷山高台花鼓賦予了這一傳統民間藝術新的生機。
② 山西運城的民族風俗有那些啊
運城,古稱「河東」,因「鹽運之城」而得名,是中國唯一一座因鹽而建立起來的城市。2000年撤地設市,轄1區2市10縣、149個鄉鎮(街道辦事處)、3173個行政村。總人口533.6萬,其中農村人口
272.4萬,國土面積1.4萬平方公里。
運城特色小吃:
北相羊肉胡卜
北相羊肉胡卜的誕生,與著名的戲劇「二進宮」有關,「二進宮」是一部反映明代宮廷斗爭的歷史劇。明穆宗朱載厚死後,李良企圖篡位,皇後密召徐、楊二人進宮,欲把太子交與二人帶出宮。楊派人去
蒲州搬兵卻走漏風聲,李良派兵追到泓芝驛。北相鎮的路老漢在泓芝驛賣炊餅,一位後生沖進他的席棚喊救命。後生一路上飽受風寒病倒了,高燒不退。路老漢心急無招,把炊餅用刀切碎,抓起一
塊羊油放進鍋中,趁熱放進大料,再投入一把潞鹽加水燒開,把炊餅加入烹好倒進碗中,趁熱喂下。半個時辰後,後生高燒漸退,趕往蒲州搬兵救駕。事後,這位後生找見路老漢,見面就拜,唱
道:「你讓我吃的真是護國良餚啊!」路老漢聽不清後生的南方話,把「護國」聽為「胡卜」了。
稷山麻花
稷山麻花是運城的傳統風味小吃。據傳,麻花原是宮廷食品,傳至民間時成為兩股面粘在一起的形狀,現在洪洞一帶還可見到這種食品。清乾隆年間,翟店鎮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帶回家鄉運城,
製作出售,食者甚多。後來,這位商人不斷改進製作技術,將麻花由兩股改成三股,然後擰成炸制,呈金黃色細絲花紋狀。
芮城麻片
芮城麻片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產於黃河北岸的芮城縣。是用芝麻、小米湯、熟麵粉、大豆油、檸檬酸、廣東榴花白糖等十餘種原料和質軟甘甜的芮城井水精製而成。片薄如紙,晶瑩透光,其味蜜
甜,入口酥脆,食後有餘香。經盛夏而不粘連,存放久而不變味。長久食用,有舒肝健脾、消除疲勞、振奮精神、補充營養、促進新陳代謝之功效,老幼咸宜。
甑糕
甑糕是由糯米和棗悶蒸而成,關鍵是適時加水掌握火候。雖不及八寶米,在晉南一帶也久負盛名,因為它是用特殊的器皿蒸煮,一粘二甜,老少可口,如與澇糟合煮少許,飲之,更是別有風味。為
新絳老少皆宜的傳統小吃。
特點:軟、粘、甜、熱,喜甜可多放白糖,宜熱食。
萬榮涼粉
萬榮涼粉用紅薯粉製成,白晶透亮,調上鮮紅的辣椒油,拌上生蒜泥、芥末等調味品,麻辣酸香,清涼爽口,是一道適合夏季食用的小吃,其色潔白,晶瑩剔透,嫩滑爽口,夏季冷食有消暑解渴之
效。有熱涼兩種,澆羊肉臊子的為熱涼粉,調以油辣子、芥茉、食鹽、蒜泥、醬油、醋的為涼涼粉。涼粉筋道,調和麻辣適度,醋香誘人,入嘴即咽。據傳始於清代,由陝西韓城傳入,是一道萬
榮名吃與文化兼融的美餐。
聞喜煮餅
聞喜煮餅有著山西「餅點之王」的美譽,又有「國式糕點絕產」之美稱。煮餅在明末就已有名氣。魯迅先生在小說《孤獨者》中有「我提著兩包聞喜產的煮餅去看友人」的字句。煮餅是一種油炸的點心,在晉
南民間把「炸」就叫「煮」。聞喜煮餅形似圓月,由於外皮粘滿白芝麻,所以外觀是月白色。其外裹芝麻,滾圓狀,內有栗色、絳白二色分明的餅餡,可拉出幾厘米長的細絲,酥沙香甜、不皮不粘不
膩,久不變質。主要原料為麵粉、蜂蜜、小磨香油、糖粞及上等紅白糖等。
運城風俗:翟店抬閣、寺庄花鼓、十二生肖花鼓、馬拉花車、塢堆火龍等。
(2)運城各縣有哪些文化特色擴展閱讀:
運城地方特產
聞喜花饃
聞喜花饃是人工用面做成的各種樣式的饅頭,花式各樣,從而命名為花饃。聞喜花饃盛行於明清,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逐漸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完整的創作體系,具有豐富的文化品位和濃郁的
地方特色。聞喜花饃有「花糕」、「花饃」、「吉祥物」、「盤頂」四大系列200多個品種。
2006年入選山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0年在上海世博會展出
2012舉辦的中國·聞喜花饃文化節上創造四項世界紀錄
2012年2月3日,首屆中國聞喜花饃文化節在聞喜縣城成功舉辦
臨猗蘋果
臨猗低處黃河之畔中條山之下,氣候濕潤,晝夜溫差大,海拔高,無污染,是優質蘋果基地,蘋果個大,色鮮,紅富士×新紅星雜交育成的優良中晚熟品種,在臨猗縣9個中下旬成熟,果實極大,平
均單果重400—500g,果型指數高達1.3以上,屬大型高樁中晚熟蘋果,肉質硬脆,酸甜爽口,不發綿,貸架期長,著色鮮紅。
垣曲獼猴桃
垣曲縣的獼猴桃資源豐富,有紫果、軟棗和元寶等3個品種,主蔓長達10多米,直徑達10厘米以上,但處於野生狀態。1979年,垣曲縣有關部門選擇優良單株,調查研究高產技術,將收集到的種子、
剪集的枝條,進行人工栽培繁殖,已經大批成活,長勢良好。
絳縣山楂
絳縣素有中國山楂第一縣的美譽,自1987年就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七大山楂基地縣之一。如今,絳縣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優質山楂生產基地縣,10萬畝山楂遍布全縣10個鄉鎮,形成大金星、敞口、大
五棱、大果等優良品種。從事山楂食品加工的企業有100餘家,主要產品有山楂果脯、蜜餞、汁、果醬、糖、餅等8個系列30多個品種,產品遠銷美國、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榮獲國家「七五」星火
科技成果優秀獎,1998年通過了美國FDA質量檢測,2001年被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認定為名牌產品,2003年維之王和金甲公司的九個產品獲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成為消費者信賴的綠色食品。
參考資料來源:運城市人民政府-市情概況
參考資料來源:運城市文化和旅遊局-稷山元宵節社火表演活動驚艷亮相
③ 運城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運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
1、河東鹽池文化:
河東鹽池文化是一種中國傳統民俗。運城鹽池古稱鹺海、古海,因位居黃河以東而稱河東鹽池。由於運城的建立,又使它得名運城鹽池。歷史上曾因此地傳說為「黃帝戰蚩尤」,蚩尤身首被分「解」之地而稱「解池」,生產的食鹽稱「解鹽」。
2、禹王傳統祭祀文化:
禹王傳統祭祀文化是山西運城一種傳統民俗活動。大禹的傑出貢獻,對中國歷史的演進和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禹王廟幾千年祀典相繼,是後人學習大禹明德,弘揚大禹精神的明證,對中華民族起著無可替代的凝聚作用。
3、新絳縣澄泥硯傳統製作工藝:
絳州澄泥硯是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手工藝品。產於山西省新絳縣,與端、歙、洮硯齊名,是四大名硯中唯一的陶硯。其製作可追至西漢,興於唐而盛於宋,明代至爐火純青,歷代奉為貢品。清乾隆帝對其尤為珍愛,曾御筆賦詩,並編入《四庫全書·西清硯譜》,在硯史上享有極高盛譽。
4、地窨院建築技藝:
地窨院建築技藝是山西省運城市的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地窨院是典型的生土建築,它是由黃土丘陵區的土窯洞移植到平原地帶的民居形式,逐漸成為分布在晉南、渭北、豫西、隴東等地陽坡台地上的普遍民居院落。窯洞依不同用途分:居住窯、儲存窯、牲畜窯、茅廁窯及門洞窯。
5、萬榮笑話:
萬榮笑話是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榮河鎮土生土長的地方民間口頭文學,它生動有趣,機智幽默,來源於人們生活中的諧趣言行,是萬榮及河東地區群眾的口頭創作,廣泛地流傳於山西及全國的許多省市。
④ 山西運城的特產,還有名勝古跡,我要每個都介紹一個,每個大約30,40,字左右
運城市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文物古跡源遠流長,光輝燦爛。相傳後稷教民稼穡於稷山,嫘祖教民養蠶於夏縣。舜建都蒲坂(今永濟),禹建都安邑(今夏縣)。重要文化遺址有芮城的西候度;垣曲的南海峪岩洞、同善鎮的「帝舜故里」遺存;夏縣的禹王城、東下馮、西陰;永濟的獨頭、堯王台;河津的西王村、北里村;絳縣的原窯河;平陸的七里坡等。重要文物古跡有芮城永樂宮,它不但建築別致,而且有著精美的元代巨幅壁畫,以其精湛的藝術魅力著稱於世。此外還有解州關帝廟;永濟普救寺鶯鶯塔、萬國寺;萬榮的飛雲樓,秋風樓,稷山的青龍寺;新絳的稷益廟等,都是運城的重要文物古跡。
運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自古以來,公候將相、學者志土,代不乏人。上古時期就有舜耕歷山,禹鑿龍門,後稷稼穡,嫘祖養蠶,黃帝戰蚩尤等歷史傳說,春秋時富賈大商猗頓,漢代絳候周勃,三國名將關羽,隋未哲學家、教育家文中子王通,唐初「四傑」之首王勃,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唐玄宗寵妃楊玉環,大將薛仁貴、張守硅、宋代著名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等,皆為本市歷史名人。戊戌變法的六君子之一楊深季以及辛亥革命時期的張士秀、李岐山、景梅九等著名人士,在河東大地上都負有崇高聲譽。
⑤ 運城地方文化
運城市是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十分豐富。現存古跡200餘處,文物景點1600餘個,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5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處,國家級森林公園2處,元代壁畫寶庫芮城永樂宮、《西廂記》故事發生地永濟普救寺、中華四大名樓之一鸛雀樓、唐開元蒲津渡大鐵牛、華北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歷山原始森林及中華宰相第一村等。歷史上「黃帝戰蚩尤」、「嫘祖養蠶」、「後稷稼穡」、「舜耕歷山」、「禹鑿龍門」、以及曾顯赫揚名一時的文臣武將名人關羽、柳宗元、王通、王勃、王維、司馬光、薛仁貴、呂洞賓、楊貴妃、關漢卿等都在這里留下了許多典故與傳說。
運城是中國古文化的搖籃,文化藝術光輝燦爛,源遠流長。有多次出訪國外引起轟動的絳州鼓樂:有上下飛舞,左旋右轉的民間花鼓;有參加亞運會開幕式名揚海外的絳縣飛龍;有爬高滾球的文武獅子舞;有奇罕驚險的高蹺;有造型優美、巧奪天工的抬閣、背閣;有飛光流瑩、壯觀迷人的河津轉燈;有多次赴京演出的山西「四大梆子」之一蒲州梆子和深受觀眾喜愛的眉戶;有做工精巧、食色鮮艷的麵塑「河東花饃」;有獨具魅力、生動逼真的民間剪紙、刺綉;有在天寒地凍之時赤腳露背的永濟長旺「背冰」等等,使遊客大開眼界。
⑥ 運城地區十三縣各縣的特產
運城特產
鹽湖區 王過酥梨、紅星蘋果。
相棗:產於運城北相鎮,以其色濃、味甜、皮薄、肉厚、個大、核小著名。生食甜脆爽口。《漢書》中即有「漢文帝召群臣曰,棗味美者莫若安邑御棗」之語,安邑即今運城市。2000年前即已馳名京師。
泓芝驛鎮:酥梨、相棗、食品糖豆角。 東郭鎮:西瓜。 北相鎮:相棗。 常平鄉:百合。
河津市 山西琉璃製品:以河津所產最為著名。產品分四大類,即琉璃磚、琉璃瓦、法花及室內陳設品。山西琉璃色澤鮮艷,光彩照人,防腐防潮,堅固耐用,永不變色。生產始於1600年前的魏文帝時代,主要用於名勝古跡及公園庭院大型建築門面裝飾。 清澗鎮禹門村:「龍門麻黃」。樊村鎮:「樊村犁鏵」等農具。
永濟市
蒲州青柿:明清時該地屬蒲州府治,故名。10月中旬前後成熟,果型大皮薄,肉細多漿,味甜無籽,易脫澀。當地果農取成熟青柿,製成柿餅,甘甜綿軟掛霜,以手撕開,即有蜜絲相綿聯,置碗中用沸水沖泡,即迅速溶為湯汁。據載早在1500年前即出現「柿樹連理」盛況,明清時,青柿餅即為貢品。
郭李鄉:「馬鋪頭蒜」、「干樊梨」。首陽鄉:西瓜。 任陽鄉:紅棗、柿餅。
聞喜縣
聞喜煮餅:因製作中需將餅坯以油炸熟,晉東南民間通稱「炸」為「煮」故稱。其色澤鮮艷,入口酥沙,不皮不粘,蜜甜不膩,越嚼越香,微帶松柏芬芳,頗耐回味。營養豐富。已有200年歷史。
神柏鄉:葦席。 陽隅鄉:柿餅。 侯村鄉:紫皮蒜。
新絳縣
紡織、鑽石、印染、皮毛、漆器、描金、毛筆、香墨、毛氈、地毯、羽毛扇等:馳名全省。
新絳雲雕漆器:屬漆、畫、雕相結合的綜合性漆器。工藝精巧,結構洗練,雕刻細膩,圖案層次分明,花紋線條圓潤,漆面光瑩照人,具有耐酸鹼、耐高溫的特點。雲雕工藝創始於元代,明初由浙江嘉興府傳入新絳,至今亦有450年歷史。
絳州澄泥硯:產於新絳縣 (舊屬絳州府治)。系利用當地汾河澄泥,以制瓦之法燒制而成,故又稱陶硯。該硯撫之如童膚,觀之如璧玉,被譽為陶不象陶,似玉非玉;但質雖細而不滑,極易發墨;擊之其聲若木,質地堅,重量輕;貯水不易涸。研成墨汁,不發腐、不變味,長保墨香。該硯早在唐代即已有名。
城關鎮:仿古雲雕漆器、金鋼石工具及梅花點舌丹、小兒七珍丹等中成葯。 三泉鎮:蘿卜。
泉掌鎮:豆腐、麻繩、柳條編、芝麻糖。 南社鄉:柿子、遠志。 古交鄉:葦箔。
支北庄鄉:「劉雅線麻」:細韌潔白,為紡織上乘原料。
平陸縣
平陸百合:以中條山野生百合移植培育而成,個頭大,瓣肉厚,後味不苦,瓣內無柴。鮮嫩潔白,加糖蒸熟後,酥沙、綿軟,味甜幽香。於明成歷年間開始移植栽培,隨即年年向朝廷進貢,素有「中條參」的美名。
杜馬鄉:平陸百合。
垣曲縣
菖蒲、麝香、木耳。
垣曲獼猴桃:原產於垣曲縣海拔700-2000米的中條山區。果實個大肉厚,清香多汁。品種有紫果、軟棗和元寶3種。原為野生,現已進行人工栽培繁殖。
垣曲猴頭:其特點為個頭肥大,絨毛光澤好,形狀各異,氣味芳香,肉質肥厚,無蟲蝕,存貯色味不變。以野生為主。入葯可治療消化不良,胃潰瘍,神經衰弱等病症,對胃癌等消化系統的惡性腫瘤也有一定的療效。
同善鎮:核桃、山楂、猴頭、木耳。
歷山鄉:山杏、木耳、猴頭、核桃。
絳縣
絳縣山楂:山西各地均有,以絳縣最多。具健脾胃,行結氣,消淤血之功。中葯常用於婦女病的治療。主治飲食積滯、化痰、止血、解毒,並用山楂治療高血壓及心血管等疾病。
稷山縣
稷山板棗:以其形狀長圓,敦肥如板而得名。系二三百年前引入山東金絲小棗,改良而成。色澤光艷,肉厚核小,久以「大棗小核,小棗無核」而馳名。板棗生食肉厚甜脆,也可以酒密封保存,稱「酒棗」,數十年不老不壞,品質更佳,掰開後有粘連果肉之縷縷金絲,滋味甜美。
稷山螺鈿:分硬螺鈿、軟螺鈿兩類工藝。其圖案內容有古今建築、人物花卉、飛禽走獸等。造型別致,螺鈿細密,圖案豐滿,古樸典雅。尤以鼻煙壺,在僅及火柴盒大小的壺面上,鑲嵌螺鈿及金銀絲達千餘片,組成層次分明、新奇別致的圖像,極為精細。稷山螺鈿約開始於宋代。
西社鎮:柿餅。
清河鎮:笤帚。
修善鄉:柿子。
芮城縣
芮城麻片:外形為長方片狀,勻薄如紙,晶瑩透光,嵌滿芝麻,酥脆甜香,入口即化,經夏不粘連,歷久不變味。長久食用,有舒肝健脾、消除疲勞、振奮精神、補充營養、促進新陳代謝之功效,故老幼皆宜。至今已有300年歷史。
西陌鄉:柿子、紅棗、蘋果、毛竹。
大王鄉:蘋果、柿子、毛竹、蘆葦。
夏縣
夏縣板栗:以野生為主,具有外形美觀,面有光澤,水分少,易剝皮,出粉率高,肉質細膩,香甜味美,營養價值高等特點。現已大規模人工栽培。
禹王鄉:柳編、葦箔。
曹家莊鄉:板栗、核桃、木耳。
祁家河鄉:木耳、柿餅、板栗。
萬榮縣
柿餅。
萬泉鄉:大蔥。
王顯鄉:臘牛肉。
臨猗縣
臨猗石榴:產於臨猗縣,具有外膜薄、籽粒大、核兒軟、液汁多而渣滓少的優點。其味道分為甜、酸、甜酸三種。食後能除疲勞,提醒神,營養豐富。可治多種疾病,能「療下痢,止漏精」。還能治扁桃體炎、外傷感染等病症、對絛蟲、薑片蟲、鉤蟲和蛔蟲以及牙痛病,也有一定療效。
臨猗醬玉瓜:產於臨猗縣。玉瓜,亦稱地黃瓜,其肉白色,皮細,肉厚,口味甜嫩。成品呈黑亮色澤。咸中帶甜,清脆爽口,為饋贈之佳品。
臨晉鎮:玉瓜。
李漢鄉:紅棗、煙葉。
三管鄉:白水杏、柿子
⑦ 山西運城的風俗有哪些
山西運城民俗有哪些? 運城民俗有鑼鼓,高蹺,花鼓,龍燈,聞喜的水故事,芮城的背高,永濟的背冰,河津的轉燈等。這些民俗表演一般在正月十五鬧元宵時,城市農村大街上表演,花樣繁多,好不熱鬧!
⑧ 山西運城旅遊景點名勝古跡有哪些
1、運城鹽湖景區
運城鹽湖是世界三大硫酸鈉型內陸鹽湖之一。由於其鹽含量類似中東的「死海」,人在水中可以漂浮不沉,故被譽為「中國死海」。
運城鹽湖是個古老而又典型的內陸鹹水湖,地質研究表明,運城鹽湖誕生於新生代第三紀喜馬拉雅構造運動時期,約有0.5億年歷史,自東北向西南延伸,長約30千米,寬3千米~5千米,湖面海拔324.5米,最深處約6米,總面積132平方千米。
2、永濟五老峰
山西運城永濟五老峰風景名勝區位於山西省永濟市市區東南16公里的中條山脈,地處晉、秦、豫三省交匯之黃河金三角。景區面積200平方公里。
東20公里有全國最大的武廟關帝廟、黑泥漂浮浴場——中國死海;西20公里有《西廂記》故事發生地普救寺、中華瑰寶唐代黃河鐵牛以及全國四大文化名樓之一的鸛雀樓。
3、解州關帝廟
解州關帝廟景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關公信俗」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關公文化節」被評為中國十大人物類節慶活動之一。2012年,「關聖文化建築群」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4、永濟王官谷
王官谷位於永濟市以東40餘里的中條山麓,景區面積10平方公里。谷內有天柱峰、東西瀑布、貽溪清流、奇峰珠簾、明鏡映天、百二盤山、休休亭、三詔堂等自然勝景和古建遺存。
5、運城永濟鸛雀樓
鸛雀樓位於永濟市蒲州古城西向的黃河東岸、蒲州古城城南,本是北周時兵家修建的軍事建築。因其氣勢宏偉,高大眼闊,登上層樓則有騰空欲飛之感,故名「雲棲樓」。
古城緊靠黃河,有一種食魚鳥類經常成群棲息於高樓之上,此水鳥似鶴,但頂不丹,嘴尖腿長,毛灰白色,人們稱其為「鸛雀」,故「雲棲樓」又稱「鸛雀樓」。
⑨ 山西運城地區在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有什麼特色
運城市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最早發祥地之一。距今約180萬年前,這里就有人類活動生息。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以及中國奴隸制社會第一個王朝——夏的都城均在這里。春秋時統屬晉國,晉獻公於公元前669年定都於絳(今絳縣)。韓、趙、魏三家分晉後,運城屬魏,當時,魏國的都城在安邑(今夏縣禹王城一帶)。秦始皇統一中國,設36郡,運城屬河東郡,治所安邑。以後兩千多年,建置頻繁,但一直慣稱這一地區為「河東」。新中國建立後,成立運城專署。1954年,運城、臨汾兩專區合並為晉南專區。1970年,晉南地區撤消,重設運城地區。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運城地區設運城市。�
運城:
華夏之根
運城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是華夏五千年文明的主題公園,是中華文化的寶庫。諸多史料也充分證明「中華」、「華夏」的稱謂,同樣源於運城。堯、舜、禹都曾在這里建都,形成了人類早期的社會形態。
這里是人類遠祖的故鄉,在我市垣曲盆地考古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距今4000多萬年前的「中華世紀曙猿」化石,把人類起源的時間向前推進了1000萬年。這里點燃了人類第一把文明的聖火,西侯渡遺址挖掘出土的「燒骨」,把人類用火的歷史推到了180萬年前。這里是中國最早的鹽業基地運城鹽池,鹽池的開發歷史也在4000年以上。這里有中國最早的「地壇」,中國最早的「地壇」萬榮縣的後土祠。這里是琴詩書畫衣食住行的重要發源地。「琴」就是指當年舜帝曾在鹽湖之畔,撫五弦之琴,吟唱《南風歌》。「詩」就是指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魏風》中,膾炙人口、千古流傳的名篇《伐檀》、《碩鼠》。「書」就是說中國書法最崇尚的是「書聖」王羲之,而「書聖」的老師衛夫人,就是運城夏縣人。「畫」就是說舜帝同父異母的妹妹敤首是繪畫的發明人,運城的舜帝陵就有她的許多遺存。「衣」就是早50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就已經開始了養蠶繅絲。「食」就是在堯舜時代,周氏始祖後稷出任農官,教民種植各種糧食作物,推廣農業技術。「住」就是在殷商時期,傅說發明了「版築」技術,實現了先民由半穴居狀態轉移至地面住宿的時代性跨越。「行」就是指奚仲發明了古代用車,風後發明了辯識方向的指南車。
這里的歷史文化名人群星燦爛。荀況、廉頗、柳宗元、王維、王勃、關漢卿、司馬光、關羽、呂洞賓等等一批政治家、思想家、文學藝術家、教育學家、歷史學家、軍事家。三晉望族裴氏、王氏、薛氏、柳氏更是門庭顯赫。尤其以聞喜縣裴氏影響最大,史稱「將相接武、公候一門」。因為歷史上曾出現過59位宰相、59位大將軍、3000多位七品以上的官員、600多人列入《二十四史》而聲名遠播。
這里的人文景觀、文化遺存遍布全市。以西侯度遺址、匼河遺址、西陰遺址、禹王城遺址等為代表的古遺址群;有以舜帝陵、晉文公墓、司馬光墓、扁鵲墓等為代表的古墓葬群;有以關帝廟、後土祠、永樂宮、普救寺、堆雲洞等為代表的寺廟道觀群;有以鸛雀樓、秋風樓、飛雲樓、鶯鶯塔等為代表的樓塔群;有以東漢建寧殘石、司馬溫國公神道碑、碧落碑、平淮西碑等為代表的碑碣群;有以永樂宮壁畫、稷益廟壁畫等為代表的壁畫群;有以唐開元大鐵牛等為代表的鑄雕群;有以歷山、五老峰等為代表的名勝景觀群。現存各種古建築1600多處,國保文物44處,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14項,省保文物92處。這些名勝古跡、文物景點,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構成了一道道奇特的風景線。這里的絳縣飛龍、關公鑼鼓、稷山花鼓、萬榮笑話以及剪紙、布藝、根調、雲雕、麵塑也都是運城特有的民間民俗文化的奇葩。
這里還留傳著許多歷史掌故和優美傳說。比如黃帝大戰蚩尤、嫘祖養蠶繅絲、舜耕躬耕歷山、大禹斧鑿龍門、後稷教民稼穡、介子推割股奉君、風後造指南車、鯉魚跳龍門、司馬光砸缸、秦晉之好、退避三舍、結草報恩、唇亡齒寒、假途滅虢、董狐之筆、伯樂相馬、中流砥柱、巫咸造鼓、儀狄釀酒、董父豢龍、董永傳說、三過家門而不入等等,這些人們耳熟能詳、廣為流傳的美麗故事,都一直豐富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
誠信之邦
運城是關公故里,關公是運城的驕傲,關公「忠義仁勇」精神源遠流長,穿越古今,影響中外。關公精神的核心就是「誠信」為本,與當今所倡導的誠信精神是一致的。在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更需要誠信精神,更需要建立信用社會。誠信是這座城市源遠流長的人文精神和核心價值,它已成為我們河東人道德品格中世代傳承的文化基因。
大運之城
運城自古就是鹽運之城、財運之城、幸運之城。而前進中的運城,更突顯其位置優越,風光獨俱,交通便利,農業發達,經濟騰飛,民風淳樸,人才濟濟,活力四射,前景廣闊。
運城市地勢平坦,氣候溫和,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是傳統的農業大區。年平均降雨量525毫米,日照2350小時,氣溫13攝氏度,無霜期212天,農業生產條件較為優越。
風景介紹
悠久歷史的璀璨明珠——運城鹽湖
運城鹽湖位於運城市區南端,總面積為132平方公里。東西長40公里,南北寬4公里,它是天然形成的封閉型內陸鹽湖,有著4000多年的開發歷史,與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同步。在唐代,鹽湖每年稅收約佔全國鹽稅收入的四分之一,佔全國稅收的八分之一。伯樂相馬的動人傳說就發生在這里。目前,運城依託鹽湖礦物質資源的開發利用,有全國最大的無機鹽化工基地「南風集團」,已生產有「奇強牌洗衣粉」、「奇強牌洗滌劑」等國家名牌產品。依託鹽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已經打造了以鹽水漂浮、黑泥養生、醫用礦泉水療為特色的中國死海,運城鹽湖主題休閑養生度假勝地。運城鹽湖為造福運城人民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世界武廟之冠——解州關帝廟
解州關帝廟位於運城市西20公里處的解州鎮,始建於隋朝,是國內最大的宮殿式廟宇,也是全國現存最完整的關廟建築群之一,被稱為「關廟之祖」。
寺廟總面積達14萬平方米,分為正廟和結義園兩部分。正廟是關帝廟的主體部分,又分為前、後兩座院落。崇寧殿是前院的主體建築,殿前有26根盤龍石柱,造型巧妙、雕刻精湛,後院是寢宮,兩側分別是刀樓和印樓,登樓可見關羽的青龍偃月刀。最後面就是廟內最高的建築春秋樓,構築精巧,給人以空中樓閣之感。結義園,是為紀念劉、關、張桃園結義而建。園內古木參天,山水相依,並建有結義坊、君子亭、三義閣等主體建築。關帝一生以忠、義、仁、勇著稱於世,為歷代統治者追奉,與孔子並稱文、武二聖。古往今來,深受人們的崇敬和嚮往。
中國歷史文化名樓——鸛雀樓
鸛雀樓位於運城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與黃鶴樓、岳陽樓、騰王閣一起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名樓。該樓始建於北周,廢毀於元初,1997年重建。唐宋之際文人學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不朽詩篇,其中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堪稱千古絕唱。
新建鸛雀樓是目前我國最大的仿唐建築,外觀四檐三層,總高73.9米,總建築面積33206平方米,總重量8000噸,在建築形制上充分體現了唐代風格,是目前國內唯一採用唐代彩畫藝術恢復的唐代建築。以鸛雀樓為中心形成的鸛雀樓景區規劃面積3300畝,現有面積1640畝,2002年9月26日以鸛雀樓為中心的名樓游覽區一期工程竣工。鸛雀樓是國家級旅遊景區,標志著中華民族的繁榮,祖國的騰飛。
愛情聖地——普救寺
普救寺位於運城市蒲州古城東3公里的峨嵋塬頭上。是一座千年古剎,我國古典戲劇名著《西廂記》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1986年新修復,《西廂記》的愛情故事,千百年來一直撼動著人們的心靈,使它成為蜚聲著譽的游覽勝地。
壁畫藝術瑰寶——永樂宮
永樂宮位於芮城縣永樂鎮西100米,修建於元代,施工期前後共110多年,因殿內遍布元代壁畫而馳名,是為紀念純陽真人呂洞賓而建的道觀。
永樂宮佔地面積8萬平方米,規模宏大,在長達500米的中軸線上。永樂宮已經成為世界專家學者研究壁畫藝術的殿堂,成為國內外遊客旅遊觀光的勝地。
運城的風情豐富多彩,其中社火是當地一項重要的娛樂活動。本區民間社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漢代時桐鄉 (今聞喜縣)、曲沃民間即有耍一類的社火流行;唐宋直至金元時期,本區各縣民間社火已很盛行,社火種類由雜耍擴大到音(鑼鼓、花鼓)、舞蹈(獅舞、龍舞)、體育(武術、高蹺)、觀賞(冰山、抬閣)等,內容更加豐富,場面亦更加壯觀。舊時社火多在傳統節日(元宵節、端陽節、重陽節)、迎神賽社、春祈秋報會和喜慶之時(祝壽、婚禮)舉行。新中國成立以後,各類社火在原有基礎上普遍發展年提高,每逢傳統節日,成為群眾文化活動的主要形式。人民群眾亦用這種傳統的民間娛樂形式慶祝國慶節、建軍節、勞動節等,或為各種重大工程開工典禮、竣工剪綵、商貿活動助興。本區流行較為普遍且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社火種類有:鑼鼓、高蹺、花鼓、龍燈、水故事、背高、背冰、冰山、轉燈、走獸、焰火、河燈、血故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