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家長們用稻草給學生扎了條龍,怎麼保護非遺文化
近日,浙江省一小學因為要舉辦文化節,讓每個班抽簽決定文化節展示的作品,一個班抽到用稻草做一條龍。班上學生的家長們輪番上陣,一起合作用稻草真的扎龍一條龍出來,並且請非遺文化的傳承人來給龍畫了眼睛。這一事情被網友們廣泛關注,許多人都表達出了自己對於非遺文化的看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國家與民族的寶貴財富,只有每個人悉心守護,非遺文化才可以傳承的更久。讓未來的人們在一個充滿科技的時代還能看到和經歷一些非遺文化,對他們認識歷史、尊重歷史有重要意義。
B. 我國傳統的非物質資源有哪些
「非遺」是活著的寶藏 文字表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相對「文化遺產」而言。一般來說,人們對「文化遺產」有比較清晰的認識,其中包括敦煌壁畫、故宮建築群和半坡遺址等,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就比較有限了。那麼兩者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我想了半天,又查了很多資料——比如具體的,大夥都知道,有什麼蘇州評彈啊、鳳陽花鼓、儺戲啊、惠山泥人啊、蔚縣剪紙啊,這些帶有地方特色的藝術和工藝品,都可以算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那泥人和年畫不也是個東西么?不也是物質的么? 後來我琢磨過來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由人類以口頭或動作方式相傳,具有民族歷史積淀和廣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間文化遺產,主要包括口頭傳統和表述形式、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有關自然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以及傳統手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需要人來傳播的——必須是一代又一代、深深融入到那片土地的人,用心靈及情感來傳承。它不是簡單的一個手藝、一方習俗,而是一種地域文化,一種人們對故土的情感和對祖先的崇敬。 簡而言之,「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活著的寶藏,是民族的記憶,而民間藝人則是「非遺」的守護神。 作為有著五千年悠久文明歷史的東方古國,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豐富,但由於種種原因,目前我國經聯合國評定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崑曲、古琴藝術、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和蒙古族長調民歌等。其實我國浩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海中,這些僅僅是幾朵浪花而已,僅我國各民族和地區的染織、年畫、皮影、木偶、剪紙、戲劇和史詩等,就足有好幾百種,它們都是我們祖先智慧的象徵和勤勞的結晶。 相對於冷冰冰的文物和古建築,「非遺」總是栩栩如生的,有憨厚可愛的惠山泥人,有細如毛發的蔚縣剪紙,有悠揚哀怨的崑曲,還有歡快活潑的新疆木卡姆。在這些生動的「非遺」背後,還有一代代為之傳承的藝人,他們沿襲著古老的傳統,他們唱著古老的歌謠,他們的精神和作品共同構築了一個個活著的文化寶藏。 「非遺」是民族的記憶 民族是需要記憶的,而「非遺」所體現的則是鮮活的民間和地方特色,能最真實地保存祖先們一路走來的歡笑和辛酸。 以往,很多傳統地方藝術、手工藝和民俗習慣等並不為人所重視,認為這些都是土得掉渣的東西。如今,恰恰是這些「土掉渣」的東西,讓人們重新體驗我們的民族感情,追溯我們民族根源。人們自豪、人們贊嘆:原來我的家鄉還有這么精美的年畫啊!原來用我們方言唱出的曲子這么好聽啊!原來剪紙可以剪出這么豐富的花紋啊! 「非遺」是一個民族或地區文化傳統的表現形式,是尋找這個民族根源的重要途徑,我們從中可以看到一個地區的發展,一個民族的情感。失去了它們,我們對祖先文明的記憶將變得模糊。 由於歷史的原因,這些民族的瑰寶曾一度悄無聲息地離開過我們。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終於發現,遠去的不僅僅是一段段民族歌謠或一件件手工藝品,更是對祖先的記憶。當中國經歷了一系列的文化斷裂之後,傳統文化正在復興,無論是國學熱也好,收藏熱也好,都是人們關注傳統文化的一個體現。人們希望從老傳統中尋找到新力量,希望在這個利益紛爭的世界裡尋求內心的平和,希望尋找一種對我們民族精神的認同。 「非遺」沒有嘉峪關那樣的雄渾偉岸,也沒有元青花瓷器那樣的價值連城,但有的是民族的故事和傳統,有的是故土情感和依戀,有的是我們將祖先故事講給孩子們聽的那份誠實。 一切的一切,都在我們即將失去它們的時候,重新回來了。 「非遺」的守護神是藝人 這次「寶馬文化之旅」一啟動就得到各方關注,媒體也花了更大力氣來報道,那些民間藝術傳承者面對鏡頭的時候也不再忸怩,而是自信,甚至驕傲,因為他們的背後有無數渴望探詢祖先聲音的中華兒女。 「非遺」保護和文物保護不同,不需要大型博物館,不需要精密的防盜裝置,需要的僅僅是在那片泥土裡摸爬滾打出來的民間藝人——他們的藝術完全來源於生活,來源於傳統,他們是真正的藝術家! 「非遺」來自民間,最終的發揚光大還是要靠民間的力量。在這艘「非遺」保護的輪船上,政府、文化機構和企業只是發動機,而支持這艘巨輪遠航的燃料還是需要民間源源不斷地提供。民間藝人是否能一代代薪火相傳,直接關繫到某個「非遺」項目的興衰存亡。 要保護並發揚「非遺」,就要讓這些民間藝人有好的經濟來源和生活保障,之後他們才能有熱情和智慧投入到創作中。因此,如何進一步提高民間藝人的地位,承認他們的智慧和價值,改善他們的生活,是「非遺」保護工作的當務之急。 這些民間藝人需要的不僅僅是幾個文化節,或者幾個記者采訪,他們需要更大的舞台,更好的環境。一些人認為文化和商業一掛鉤,動機就不純了,實際上,將「非遺」項目與商業活動掛鉤,將能夠更好地提高它們的知名度和認可度。比如,現場聆聽麗江納西古樂已經成為麗江旅遊的重點項目,假如沒有這樣的演出,也許不會有人再學習古樂,而這些演出催生的商業價值帶動了一批當地年輕人學習古樂演奏。多年之後,他們又會自然而然地成為納西古樂的新一代傳承者。 遺憾的是,我國目前仍有不少「非遺」項目並不為大眾所了解,而「寶馬文化之旅」活動正是想把這些項目深入廣泛地宣傳推廣出去。這種社會機構和大型企業攜手、文化保護和綜合宣傳並舉、整合社會資源、發揮各方特長、同時吸引廣大民眾重視和參與的活動,無疑是艱巨的「非遺」保護工作中,一個值得借鑒的新思路。
C. 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古代文明才為中華民族留下了這些豐富的文化遺產,我們作為炎黃子孫怎麼看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
去藝驛網上看看,看看有多少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我們聽都沒聽過,看都沒看過,又有多少傳統及技藝得不到保護和繼承。我們能做的應該做的就是保護,傳承和弘揚!
D. 什麼是非物質
相對於具體有形的物質來說,有一些無形的東西我們可以稱之為非物質,比如說非物質遺產又稱無形遺產,是相對於有形遺產,即可傳承的物質遺產而言的概念。非物質文化,指的是不以物質形態為表現形式的、能夠產生或創造物質文化成果的思維、觀念、習俗、工藝、技術等,是物質文化再發展的基礎和創作源泉。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指具有代表性和藝術價值的傳統工藝與傳統民間文學。具體形式有各種戲曲和相關的面具、道具、服飾、製作工藝;各民族民間舞蹈、節日舞蹈、祭祀舞蹈和禮儀;各民族民間音樂的演奏以及樂器製作工藝;各種民間藝術、傳統工藝、手工藝如織染、刺綉、雕刻、陶藝、剪紙、年畫和人類口述的語言、詩歌、故事游戲、風俗等。
E. 什麼叫非物質文化
當我們想要對一件事問為什麼的時候。我們首先來看看在理論的概念上是怎麼定義的。讓我們看看非物質文化的定義:非物質文化是指那些非物質形態的,有藝術價值歷史價值的東西,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各種精神文化。如少林武術,文化習俗、中華刺綉等。我們可以看到,在定義出現了三個關鍵詞:1:非物質形態 2:藝術價值歷史價值 3:精神文化
由於苗族歷史上沒有自己的獨立文字,因此,《苗族古苗族古歌(12張) 歌》的創作與傳承只能靠歷代人口口相傳。古歌大多在民俗活動如「鼓社祭」、婚喪儀式、親友聚會、民間節日中演唱。演唱者多為老年人、巫師、歌手等,通常以比賽的形式進行,可以幾天幾夜地連續表演。值得敬佩的是,古歌中表現了苗族萬物有靈、生命神聖、眾生平等、人與自然共存共榮的哲學思想。
從以上的結論中我們可以看出,苗族古歌是具有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傳承苗族人的精神文化。體現著苗族人的人文情懷以及苗族人與生活的各種千絲萬縷的關系。
關注兒桃。帶你體驗不一樣的文化視覺,用文化的視覺去看待我們精彩的世界。社會雖然很浮躁,但是我們需要一顆安靜的心。
F. 如何給孩子講文化遺產
給孩子講文化遺產的方法:
1、守土有責,保護好遺產。
文化遺產是歷史留給人類的寶貴財富,是民族精神的傳承載體。
為了讓文化遺產活起來,首先要保護好、管理好、解讀好文化遺產,其次要深入挖掘凝結在文化遺產中的文明底蘊,激活其內在生命力,融入當代生活。再次要講好遺產故事,傳承中華文明。
2、傳承文明,管理好遺產。
通過科學管理,讓文化遺產為當代社會服務,為現代生活服務,讓文化遺產不再陳舊、沉默、塵封,讓文化遺產在被關注、被觀賞、被分享中得到保護、詮釋和延續,發揮了文化遺產涵養文化、凝聚人心、傳承文明的作用。
3、講好故事,解讀好遺產。
文化遺產是文明的物證,是珍貴的記憶。為了講好故事,必須對文化遺產予以精準解讀。精準解讀的標准有三個:一是解讀出來的語言准確優美,二是解讀出來的文字富有思想性,三是解讀出來的故事有趣味。
文化遺產是歷史留給人類的財富。從存在形態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且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或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及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間文學、民俗活動、表演藝術。
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即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如歌圩、廟會、傳統節日慶典等)。
G. 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幼兒有什麼作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民族經歷了長期的積淀和傳承下來的文化,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能體現民間獨特風俗生活的文化遺產。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要求我們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教育、審美、認識、娛樂等多種功能,幼兒在接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熏陶中,會產生豐富的審美聯想,激發幼兒的審美創造力,能給幼兒提供足夠的活動形式和活動空間,充分調動幼兒動手動腦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幼兒的審美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有問題可以追問。 滿意請及時採納,謝謝!
H.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意思
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東西,都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對的,像那些古董都是有歷史性藝術和科學性質的,都屬於。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相對,合稱「文化遺產」。
簡介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達、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眾提供持續的認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
I. 急求!!「文化遺產在我心中」為主題演講稿 在線等。。。
文化遺產在我心中
我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國。五千年的古老文明,漫長的農耕文化歷史,以及56個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生態,顯現了中華民族民間文化藝術資源十分豐富及天才的藝術創造,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許多種類或世界獨有,或世界第一。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受許多條件因素影響,我國原本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遭受著猛烈的沖擊。
一、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處境堪憂
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界定,人類文化遺產可概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文化遺址、遺存、文物、文獻等;一類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指以語言、文學、音樂、舞蹈、游戲、神話、禮儀、習慣、手工藝、建築術、技藝、技巧和瞬間表現形式傳承的文化遺存,是民俗文化、民間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傳承方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特點是口耳相傳,訴諸視聽而疏於記錄和固態化。因而常常是轉瞬即逝的,不可再生的。一旦消亡或流失,在落後的記錄手段和技術條件下,基本無法恢復或再生。這就意味著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豐富,但也很脆弱。目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掘整理和保護行動落後於它的消亡速度,呈現出岌岌可危的現狀,如民間戲曲、戲劇在衰落,年畫、剪紙、皮影正在逐漸消失。而與此同時,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正吸引著世界目光。無論是「中國京劇歐洲行」的順利開展,崑曲和古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頭文化遺產」名錄,還是《卧虎藏龍》獲奧斯卡獎項,都說明了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但是就在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得到越來越多世界認同的同時,許多的國家將許多本屬於我國的文化遺產納入本國家的文化產業戰略,對這一寶貴資源進行開發利用。從已經久遠的「敦煌」藝術的流失,景泰藍、宣紙技術被竊,到近年來美國《花木蘭》的高上座率,韓國的皇家音樂「申遺」(韓方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時,明確說明該項藝術源自中國),以及韓國欲奪我們的「端午節」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少林商標在美國搶注等事件屢屢發生,這在說明中國非物質文化獨特地位的同時,也向我們敲響了警鍾:如果我們行動遲緩,一些優秀的文化遺產將被他人「端走」,我國優秀的文化將被肢解。
二、在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遇到的問題
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確定了對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優秀的民間藝術工作給予扶持的方針。各地政府對保護、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積極行動,並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近些年,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經開展起來。但也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普查力度不大。由於民間文化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加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長期不被重視,政府部門的普查工作力度不大,至今對於我們民間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狀況、存在種類數量和消失的狀況等認識不清,缺乏深入和廣泛的了解。
二是保護文化遺產的觀念滯後,資金技術貧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缺乏正確的開發利用。如由於得不到政府的支持,資金不足,一些小規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的文化產業,在艱難的環境中自生自滅。旅遊市場對民間藝術遺產庸俗化的廉價開發,對社會造成文化誤導和原生態破壞。
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法律保護依據。如對古代的科技、工藝、音樂、舞蹈、歷史聲音、歷史圖像、民族文物、民俗文物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沒有科學的界定和權威的說明,也未能列入《文物保護法》的保護之下。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已不能適應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
四是缺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及人才的培養,傳承渠道不暢。教育領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重視和價值認知,教育與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脫節。如大學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學科極度缺乏,不能培養提供保護文化遺產所需的社會人才。公民尤其是年輕一代越來越遠離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如果我們的下一代生活在充斥著網路、選秀、聖誕節的環境中,而喪失了對民族文化的關注的熱愛,中華民族五千年綿延不斷的民族民間文化將面臨斷裂的危險。
三、關於保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建議
(一)各級政府要給予足夠的認識與支持,全面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一是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要高度重視,方向明確,把保護和開發優秀非巷質文化遺產作為發展我國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盡快成立鑒定和評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審查委員會和專家委員會,分階段制定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的長遠規劃,編制中國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三是要盡快制定「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法」和「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納入法律軌道。四是理順管理體制,建立地方與地方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形成合力。五是各級政府應將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在人力、物力、財力上予以切實支持。
(二)實行分級保護制度,負責統一協調、指導保護工作
一是地方政府應明確實施保護單位及各自權利和責任,負責轄區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二是要建立專項的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基金,幫助一些地區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遇到的資金困難問題;三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體制尚未系統建立之前,由文化部門負責協調和指導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三)培訓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承接人才隊伍
一是在相應的高校增設有關方面的專業學科,招收此類專業的學生,其中包括本科生、代培生、進修生等;二是將民間藝術列入大學藝術教育,在中小學各個學段開設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的課程,從小孩子開始培養他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三是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隊伍中,要吸收文化人類學家和民俗學家,以提高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水準。
(四)開發和保護並重,避免開發活動時文化遺產的破壞
一是避免地方政府因利益駐動,不顧及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去「開發」某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二是必要的開發必須由專家學者論證經有關部門審查批准,嚴格實行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准入制度;三是政府必須傾聽民眾保護文化遺產的呼聲,及時糾正有損文化遺產的行為,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
(五)努力營造全社會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氛圍
一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廣泛開展非物質文化教育的宣傳工作;二是建立相關的博物館、民俗館和民間藝術資料庫等設施,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嚴格保存和保管;三是組織專家學者、文化工作者和群眾藝術工作者參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特別要注重發揮關心文化事業的企業和人士,以及文化團體和各類文化中介組織的作用;四是推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命名制。借鑒「世界文化遺產」或「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的做法,對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按照逐級中報、專家機構或權威部門評估、政府審批的程序,給予相應級別的命名,把保護、開發、「申遺」、利用更緊密地結合起來。
(六)推動民間非物質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發展形成文化產業,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途徑
文化遺產列入保護名錄之後不能僅僅停放在博物館里,應積極推動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發展,對具有產業開發價值的傳統文化項目予以政策傾斜,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民間傳統文化的產業開發。在認定和保護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上,對具有一定經濟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使它們成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J. 民間故事 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四大民間故事一:梁山伯與祝英台
從前有個姓祝的地主,人稱祝員外,他的女兒祝英台不僅美麗大方,而且非常的聰明好學。但由於古時候女子不能進學堂讀書,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欄上,望著大街上身背著書箱來來往往的讀書人,心裡羨慕極了!難道女子只能在家裡綉花嗎?為什麼我不能去上學?她突然反問自己:對啊!我為什麼就不能上學呢?
想到這兒,祝英台趕緊回到房間,鼓起勇氣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讀書。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樣子,一定不讓別人認出來,你們就答應我吧!」祝員外夫婦開始不同意,但經不住英台撒嬌哀求,只好答應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剛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裝,辭別父母,帶著書箱,興高采烈地出發去杭州了。
到了學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見了一個叫梁山伯的男同學,學問出眾,人品也十分優秀。她想: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會學到很多東西,也一定會很開心的。而梁山伯也覺得與她很投緣,有一種一見如故的感覺。於是,他們常常一起詩呀文呀談得情投意合,冷呀熱呀相互關心體貼,促膝並肩,兩小無猜。後來,兩人結拜為兄弟,更是時時刻刻,形影不離。
春去秋來,一晃三年過去了,學年期滿,該是打點行裝、拜別老師、返回家鄉的時候了。同窗共燭整三載,祝英台已經深深愛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雖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對她十分傾慕。他倆戀戀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後,都日夜思念著對方。幾個月後,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訪,結果令他又驚又喜。原來這時,他見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個清秀的小書生,而是一位年輕美貌的大姑娘。再見的那一刻,他們都明白了彼此之間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後,梁山伯請人到祝家去求親。可祝員外哪會看得上這窮書生呢,他早已把女兒許配給了有錢人家的少爺馬公子。梁山伯頓覺萬念俱灰,一病不起,沒多久就死去了。
聽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與父母抗爭以反對包辦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變得異常鎮靜。她套上紅衣紅裙,走進了迎親的花轎。迎親的隊伍一路敲鑼打鼓,好不熱鬧!路過梁山伯的墳前時,忽然間飛沙走石,花轎不得不停了下來。只見祝英台走出轎來,脫去紅裝,一身素服,緩緩地走到墳前,跪下來放聲大哭,霎時間風雨飄搖,雷聲大作,「轟」的一聲,墳墓裂開了,祝英台似乎又見到了她的梁兄那溫柔的面龐,她微笑著縱身跳了進去。接著又是一聲巨響,墳墓合上了。這時風消雲散,雨過天晴,各種野花在風中輕柔地搖曳,一對美麗的蝴蝶從墳頭飛出來,在陽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中國四大民間故事二:白蛇傳
清明時分,西湖岸邊花紅柳綠,斷橋上面遊人如梭,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麗畫面。突然,從西湖底悄悄升上來兩個如花似玉的姑娘,怎麼回事?人怎麼會從水裡升出來呢?原來,她們是兩條修煉成了人形的蛇精,雖然如此,但她們並無害人之心,只因羨慕世間的多彩人生,才一個化名叫白素貞,一個化名叫小青,來到西湖邊遊玩。
偏偏老天爺忽然發起脾氣來,霎時間下起了傾盆大雨,白素貞和小青被淋得無處藏身,正發愁呢,突然只覺頭頂多了一把傘,轉身一看,只見一位溫文爾雅、白凈秀氣的年輕書生撐著傘在為她們遮雨。白素貞和這小書生四目相交,都不約而同地紅了紅臉,相互產生了愛慕之情。小青看在眼裡,忙說:「多謝!請問客官尊姓大名。」那小書生道:「我叫許仙,就住在這斷橋邊。」白素貞和小青也趕忙作了自我介紹。從此,他們三人常常見面,白素貞和許仙的感情越來越好,過了不久,他們就結為夫妻,並開了一間「保和堂」葯店,小日子過得可美了!
由於「保和堂」治好了很多很多疑難病症,而且給窮人看病配葯還分文不收,所以葯店的生意越來越紅火,遠近來找白素貞治病的人越來越多,人們將白素貞親切地稱為白娘子。可是,「保和堂」的興隆、許仙和白娘子的幸福生活卻惹惱了一個人,誰呢?那就是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因為人們的病都被白娘子治好了,到金山寺燒香求菩薩的人就少多了,香火不旺,法海和尚自然就高興不起來了。這天,他又來到「保和堂」前,看到白娘子正在給人治病,不禁心內妒火中燒,再定睛一瞧,哎呀!原來這白娘子不是凡人,而是條白蛇變的!
法海雖有點小法術,但他的心術卻不正。看出了白娘子的身份後,他就整日想拆散許仙白娘子夫婦、搞垮「保和堂」。於是,他偷偷把許仙叫到寺中,對他說:「你娘子是蛇精變的,你快點和她分手吧,不然,她會吃掉你的!」許仙一聽,非常氣憤,他想:我娘子心地善良,對我的情意比海還深。就算她是蛇精,也不會害我,何況她如今已有了身孕,我怎能離棄她呢!法海見許仙不上他的當,惱羞成怒,便把許仙關在了寺里。
「保和堂」里,白娘子正焦急地等待許仙回來。一天、兩天,左等、右等,白娘子心急如焚。終於打聽到原來許仙被金山寺的法海和尚給「留」住了,白娘子趕緊帶著小青來到金山寺,苦苦哀求,請法海放回許仙。法海見了白娘子,一陣冷笑,說道:「大膽妖蛇,我勸你還是快點離開人間,否則別怪我不客氣了!」白娘子見法海拒不放人,無奈,只得拔下頭上的金釵,迎風一搖,掀起滔滔大浪,向金山寺直逼過去。法海眼見水漫金山寺,連忙脫下袈裟,變成一道長堤,攔在寺門外。大水漲一尺,長堤就高一尺,大水漲一丈,長堤就高一丈,任憑波浪再大,也漫不過去。再加上白娘子有孕在身,實在斗不過法海,後來,法海使出欺詐的手法,將白娘子收進金缽,壓在了雷峰塔下,把許仙和白娘子這對恩愛夫妻活生生地拆散了。
小青逃離金山寺後,數十載深山練功,最終打敗了法海,將他逼進了螃蟹腹中,救出了白娘子,從此,她和許仙以及他們的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再也不分離了。
中國四大民間故事三:牛郎織女
牛郎只有一頭老牛、一張犁,他每天剛亮就下地耕田,回家後還要自己做飯洗衣,日子過得十分辛苦。誰料有一天,奇跡發生了!牛郎幹完活回到家,一進家門,就看見屋子裡被打掃得乾乾凈凈,衣服被洗得清清爽爽,桌子上還擺著熱騰騰、香噴噴的飯菜。牛郎吃驚得瞪大了眼睛,心想:這是怎麼回事?神仙下凡了嗎?不管了,先吃飯吧。
此後,一連幾天,天天如此,牛郎耐不住性子了,他一定要弄個水落石出。這天,牛郎象往常一樣,一大早就出了門,其實,他走了幾步就轉身回來了,沒進家門,而是找了個隱蔽的地方躲了起來,偷偷地觀察著。果然,沒過多久,來了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一進門就忙著收拾屋子、做飯,甭提多勤勞了!牛郎實在忍不住了,站了出來道:「姑娘,請問你為什麼要來幫我做家務呢?」那姑娘吃了一驚,臉紅了,小聲說道:「我叫織女,看你日子過得辛苦,就來幫幫你。」牛郎聽得心花怒放,趕忙接著說:「那你就留下來吧,我們同甘共苦,一起用雙手建設幸福的生活!」織女紅著臉點了點頭,他們就此結為夫妻,男耕女織,生活得很美滿。
過了幾年,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過得開心極了。一天,突然間天空烏雲密布,狂風大作,雷電交加,織女不見了,兩個孩子哭個不停,牛郎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正著急時,烏雲又突然全散了,天氣又變得風和日麗,織女也回到了家中,但她的臉上卻滿是愁雲。只見她輕輕地拉住牛郎,又把兩個孩子攬入懷中,說道:「其實我不是凡人,而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現在,天宮來人要把我接回去了,你們自己多多保重!」說罷,淚如雨下,騰雲而去。
牛郎摟著兩個年幼的孩子,欲哭無淚,獃獃地站了半天。不行,我不能讓妻子就這樣離我而去,我不能讓孩子就這樣失去母親,我要去找她,我一定要把織女找回來!這時,那頭老牛突然開口了:「別難過!你把我殺了,把我的皮披上,再編兩個籮筐裝著兩個孩子,就可以上天宮去找織女了。」牛郎說什麼也不願意這樣對待這個陪伴了自己數十年的夥伴,但拗不過它,又沒有別的辦法,只得忍著痛、含著淚照它的話去做了。
到了天宮,王母娘娘不願認牛郎這個人間的外孫女婿,不讓織女出來見他,而是找來七個蒙著面、高矮胖瘦一模一樣的女子,對牛郎說:「你認吧,認對了就讓你們見面。」牛郎一看傻了眼,懷中兩個孩子卻歡蹦亂跳地奔向自己的媽媽,原來,母子之間的血親是什麼也無法阻隔的!
王母娘娘沒辦法了,但她還是不甘心織女再回到人間,於是就下令把織女帶走。牛郎急了,牽著兩個孩子趕緊追上去。他們跑著跑著,累了也不肯停歇,跌倒了再爬起來,眼看著就快追上了,王母娘娘情急之下拔出頭上的金簪一劃,在他們中間劃出了一道寬寬的銀河。從此,牛郎和織女只能站在銀河的兩端,遙遙相望。而到了每年農歷的七月初七,回有成千上萬的喜鵲飛來,在銀河上架起一座長長的鵲橋,讓牛郎織女一家再次團聚。
中國四大民間故事四:孟姜女哭長城
秦朝時候,有個善良美麗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務,突然發現葡萄架下藏了一個人,嚇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見那個人連連擺手,懇求道:「別喊別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來逃難的。」原來這時秦始皇為了造長城,正到處抓人做勞工,已經餓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來,見他知書達理,眉清目秀,對他產生了愛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歡上了孟姜女。他倆兒心心相印,徵得了父母的同意後,就准備結為夫妻。
成親那天,孟家張燈結綵,賓客滿堂,一派喜氣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漸漸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聽見雞飛狗叫,隨後闖進來一隊惡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說,用鐵鏈一鎖,硬把范喜良抓到長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變成了一場空,孟姜女悲憤交加,日夜思念著丈夫。她想:我與其坐在家裡干著急,還不如自己到長城去找他。對!就這么辦!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裝,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經歷了多少風霜雨雪,跋涉過多少險山惡水,孟姜女沒有喊過一聲苦,沒有掉過一滴淚,終於,憑著頑強的毅力,憑著對丈夫深深的愛,她到達了長城。這時的長城已經是由一個個工地組成的一道很長很長的城牆了,孟姜女一個工地一個工地地找過來,卻始終不見丈夫的蹤影。最後,她鼓起勇氣,向一隊正要上工的民工詢問:「你們這兒有個范喜良嗎?」民工說:「有這么個人,新來的。」孟姜女一聽,甭提多開心了!她連忙再問:「他在哪兒呢?」民工說:「已經死了,屍首都已經填了城腳了!」
猛地聽到這個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靂一般,孟姜女只覺眼前一黑,一陣心酸,大哭起來。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連天地都感動了。天越來越陰沉,風越來越猛烈,只聽「嘩啦」一聲,一段長城被哭倒了,露出來的正是范喜良的屍首,孟姜女的眼淚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臉上。她終於見到了自己心愛的丈夫,但他卻再也看不到她了,因為他已經被殘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6990749.html?s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