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游牧文化用蒙語怎麼說

游牧文化用蒙語怎麼說

發布時間:2022-08-03 05:17:22

A. 包頭蒙語什麼意思

你好,包頭蒙語是這樣的。包頭,包克圖。蒙語是 有鹿的地方 的意思所以包頭又稱鹿城包頭城市的標志是一宮外的三鹿雕塑(當然此三鹿非彼三鹿也)

B. 蒙古族的游牧文化都有哪些特點你知道嗎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於東亞地區的一個傳統游牧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羅斯等亞歐國家也有分布,鄂溫克族和土族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族的分支。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盡管這種生存方式在現代社會被弱化。但仍然被視作蒙古族的標志。蒙古族在科學文化事業上比較發達,而且音樂、舞蹈也在藝術上居於相對顯赫的地位

(1)飲食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主要生產方式。以奶和肉類食品為主,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餚。遼寧遼西的蒙古族比較早地從事農耕生產,所以在飲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傳統食俗,還有一些東蒙地區獨特的美食。如全羊湯、「手把羊肉」、蒙族餡餅、喇嘛糕等。

所謂的全羊湯,就是將新鮮的羊肉配以羊的心肝肺肚腸等下水,切成條狀,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後放上各種佐料食用。味道鮮美可口,頗受人們的喜愛。全羊湯原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飲食,現在已成為遼西阜新地區待客的一種美食,尤其是在農歷「立秋」這天,人們大都會食用,俗稱「搶秋膘」。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傳統的食品之一。做「手把羊肉」必須選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殺,剝皮入鍋,放入佐料,進行蒸煮,色、香、味俱佳,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餚。因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所以叫做手把肉。

(2)服飾

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幼都愛穿的長袍,是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獨特衣著裝飾。

蒙古族婦女頭上的裝飾品,用寶石、金銀等製成,多在節慶宴會上或探親訪友時使用,平時則用彩色長綢纏繞。

蒙古袍兩袖長而寬大,下端左右不分衩,領子較高,大襟右釘扣;領口、袖口、衣邊常用花邊鑲飾。男袍多為藍色、棕色;女袍多為紅色、綠色、紫色。

穿蒙古袍必備腰帶和馬靴,這樣的裝束使男子漢顯得強悍瀟灑;女子則顯得身材苗條、矯劍

蒙古靴有布靴、皮靴之分。布靴,美觀別致、柔軟輕便;皮靴,挺括光潔,結實耐穿。騎馬時可以保護踝部、禦寒;墜馬時自然脫靴,可以保證人身安全。

生活在遼寧的蒙古族人日常生活中並不經常穿著民族服裝,但是在大型的節慶集會上,或是婚慶典禮上,蒙古族同胞就穿上絢麗多彩的民族服裝,以示隆重。

(3)民居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滿語將家或屋稱為「博」,因為詣音,所以後來叫成了「蒙古包」。蒙古族將自己的住房稱為「格爾」;漢族人稱蒙古包為「穹廬」或「氈房」等。

蒙古包結構簡單,拆裝方便,搬運輕便,十分適合蒙古族游牧生活。蒙古包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轉場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遼寧的蒙古族人現在大多數居住在與漢族或滿族人相似的磚木結構的房屋,但是在室內的裝飾上卻有著明顯的民族特色。

C. 請問古時蒙古一帶的游牧民族的語言叫什麼語

古代蒙古高原上主要是古蒙古語和突厥語,在經過長時間融合後,形成了現在的蒙古語,蒙古語里有很多突厥語詞彙

D. 蒙古國的官方語言是什麼語啊

官方語言是蒙古語,具體來說蒙古國的標准音為烏蘭巴托方言為主的喀爾喀蒙古語。

蒙古語在語音方面有嚴格的母音和諧律,即按照母音舌位前後或圓唇不圓唇進行和諧,如在一個詞里,要麼都是後母音(陽性母音),要麼都是中母音(陰性母音)。但是前母音(中性母音)與後母音或中母音均可出如今同一個詞里。在形態學方面以詞根或詞干為基礎,後接附加成分派生新詞和進行詞形變化;名詞、代詞、形容詞、數詞、副詞、後置詞和形動詞,都有人稱、數或格的語法范疇;動詞都有時、體、態、式等語法范疇。在結構學方面,句子中的語序都有一定的規律。通常主語在前,謂語在後,修飾語在被修飾語之前,謂語在賓語之後。
蒙古語大約產生於9~10世紀;有很多方言,主要分為中部方言、西部方言(衛拉特語)、北部方言(布里亞特語)和東部方言(科爾沁-喀喇沁)。
要強調的是像很多語言一樣蒙古語也有很多方言。
蒙古國80%是喀爾喀蒙古人,所以外蒙的普通話是喀爾喀蒙古語。在這個基礎上借用了很多俄語英語詞彙。
外蒙使用西里爾字母拼寫的蒙文,社會文化較中國更為西化,語言中摻雜大量舶來語,這也是在語言發音辨識上的障礙,西里爾文是斯拉夫語系,當應用在蒙語中時涉及到轉音問題,所以即便掌握了西里爾文發音,也很難看懂外蒙的新蒙文。

E. 誰可以教我蒙語或者告訴我一些習俗

火葬、土葬、天葬
喇嘛教傳入蒙古族地區後出現的一種葬式。為王公貴族、大喇嘛、官吏等人所採用。普通人死後,多數不實行火葬,只有患傳染病或產婦死後,才進行火葬。火葬法是:人死後,脫去舊衣,換上新裝,或用白綢緞裹其身,將屍體盤坐裝入3尺方形木製小轎里,封好轎蓋。出殯時,先請喇嘛指定焚屍地點和方位。後將裝屍小轎用車拉到曠野,親友跟隨送葬。焚屍時,在裝屍小轎周圍堆上木柴,加油點燃,並將死者生前所用或所愛之物,一並投入焚燒。同時,喇嘛為死者念經、祈禱,願死者的靈魂盡快「升天」,早日進入「極樂世界」。火葬次日,由死者家人揀拾骨灰,有的把骨灰撒於山川、江河,有的裝入壇罐中埋葬,以示永遠悼念。
土葬是農區蒙古族普遍實行的一種葬式。內蒙古西部農業區蒙古族的土葬,與漢族大同小異。人死後(或臨終前),家人給死者更換新衣,將屍體放在木板上,用哈達罩其面,等待入殮。入殮時,屍體不能見太陽,一般在黃昏時刻,將屍體從窗中抬出去入棺。入棺後,停放在院內,一般在3—7天內出殯。出殯時,死者的長子扛棺材大頭,其餘子孫抬小頭,將棺材放在靈車或棺罩上,運往墳地。到達墳地後,用吊繩把棺材放入墓穴。埋葬時,死者的子孫和近親,圍繞墓穴正反各轉三圈,並用手抓土向墓定撒去。然後鏟土埋棺。
天葬是牧區盛行的一種葬式。又稱野葬或棄葬。人死後,脫掉死者的舊服,換上新衣或用白布纏裹全身。將屍體放在勒勒車上,趕車急行,使其任意顛簸,屍體掉在哪裡,那裡就是吉祥的葬地。然後,車夫趕著勒勒車快速返回,直奔家中,不得回頭看。3日後,死者家屬去察看,若屍體被禽獸吃掉,就認為死者已經升了「天堂」,或者已經進入「極樂世界」;若屍體完整無損,就認為死者生前的罪孽未消,對其子孫後代也是不祥之兆,於是要請喇嘛念經,替死者仟悔,消除罪孽。並在屍體上塗一層黃油,好讓禽獸早日吃掉。天葬後,死者子孫一般在49天內,不剃發,不飲酒娛樂,路遇行人不寒暄,以示哀悼。
草原寶貝在羊皮襁褓中
蒙古族人民對於生兒育女極其重視,所生嬰兒無論男女,均在嬰兒落地後即在家門外樹立標志。如生嬰兒為男的,即用榆樹枝條削一付一尺五寸至二尺的弓矢,掛在門外。如所生嬰兒為女的,就在門外掛一個紅布條。嬰兒出生後第三天舉行洗禮儀式,備辦酒席招待親朋,以示報喜。洗完後用羊皮襁褓把嬰兒包起來,並以傳統習俗用黃油等奶食塗抹嬰兒額頭,祝福他健康成長。這是一種古來習俗,現今已無人這么做了:「草原的寶貝包在羊皮襁褓中」。
嬰兒滿月時,再次屠牛宰羊,張設酒宴大饗親友,以示慶祝。親友所贈禮品中,唯嬰兒外祖父母的最重,如是冬季,贈送各種講究的裘皮,夏季多為綢緞、布匹,如果嬰兒的外祖父母家生活富裕,還要送牛羊或駿馬。
嬰兒在襁褓時期,在內蒙古東部地區,一般皆備有木製搖籃,籃內鋪有軟物品和蕎麥皮厚褥子,嬰兒仰臉卧於其中,並用布繩緊緊地綁起來,枕的是裝滿糜米的小硬枕頭,據說這樣成長的孩子頭行與體形都好看。在搖籃擋頭上掛有古錢或其他象徵吉祥之物。一般嬰兒滿月後即入搖籃,首次入搖籃時要舉行小型搖籃宴,並用黃油等奶食塗抹搖籃,以示慶賀。在內蒙古中、西部地區,一般在室內用布為嬰兒隔開一角,以遮擋風寒。為保持嬰兒身體的正常體溫,還要為嬰兒鋪蓋上用駝絨製做的被褥,把明沙炒熟後裝在兩個布袋內,輪換放在嬰兒肚腹兩側。在備有搖籃的地方,把搖籃放在母親身邊,母親時常以手搖動,有的還哼著搖籃曲,令嬰兒安睡。在嬰兒大小便的地方,放上易吸收潮氣的經過熱炒的明沙,濕了再換新的。這在當時的條件下,也算解決得既方便又衛生。筆者就是在這種傳統的搖籃里被緊緊綁著長成人的,未見體格有何異常之處。現雖已達古稀之年,健康狀況良好,身體還挺硬朗。這也許是得益於我的民族的傳統的撫育方式吧。今天除在家鄉民間仍有人使用這種搖籃外,居住在城市的蒙古人已經很少有人用它了。我的三個孩子就不是經過舊式搖籃的捆綁長大的。他們現在也很健康,都是年輕有為,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辛勤地工作著。而這當然於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蒙古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分不開的 。
家庭沿襲
早在十三世紀以前,蒙古族畜牧業生產有了相當發展,伴隨著畜牧業經濟的發展,也使建立在私有制經濟基礎上的 蒙古人家庭發展起來。成書於十三世紀前期的《蒙古秘史》中,對蒙古族的家庭情況多有記載,如阿 豁阿死後,兄弟五人「即分馬群家貲」,孛端察爾在兄弟的幫助下俘獲扎兒兀惕部的阿當罕,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馬群、家貲、隸民、奴婢等。
由於男人在主要生產領域起著重要作用,蒙古族家庭中男人佔有支配地位,在一般情況下,家長由家庭中最長輩的男人充當,最長輩的男人死後,則由最長輩的女人主持家務,但主持祭祀及重大慶典等,則不能由女人擔任,遇到這種情況時,如有年歲大的兒子,則由兒子出面,無兒子則請同族中至近的長輩主持。據《蒙古秘史》記載,也速該死後,其家務由訶額倫夫人主持,而在行祭祖之禮時,訶額倫夫人只能參加,不能主持。在解放前的很長歷史時期,蒙古族的大家庭,在父母均在世時,由父母、兒子、媳婦、未出嫁的女兒、孫難孫女等幾代構成。兒子娶妻後雖然另居一室(牧區另設一蒙古包),而家主仍是統一的。直至解放前,蒙古族中父母均在世,兒子對娶妻但未生子前,分家另過的不多。關於財產繼承權,兄弟分家時,財產按下列原則分配:年長者多得,年少者少得,末子繼承父業。其具體體現是,「年長者十,年少者四。」(蒙古諺語)拉施特·哀丁說:「按蒙古人的習慣,因為末子留在家裡,因此稱為額真。」拖雷就是這樣成了成吉思汗家系的代表。(額真,蒙古語,主人之意。)直到解放前,蒙古人分家繼承財產就是按照長子與末子為主的習慣進行的。
蒙古族雖然早已進入父權制社會,但就一個家庭來說,都是以主婦為中心的。蒙古族的家庭主婦非常溫順勤勉,她們終日操勞,對翁婆孝順,對丈夫賢惠,對子女慈愛,雖然辛苦,而毫無慍色。遇有來客,還要熱情招待。蒙古族婦女這種勤勞溫順之風,由來甚久。在蒙古民族的歷史上,被譽為「生得賢能」的訶額倫夫人,丈夫也速該慘遭殺害,被泰赤兀惕人拋棄後,她隻身攜帶兒女苦度生涯,在茫茫大草原上克服種種困難,用地榆、狗舌草和杜梨等野草養活兒女,終於撫孤成立。訶額侖這種懿德相傳,歷代婦女於她為榜樣,沿而成習,才形成了蒙古婦女勤儉樸素的治家美德。
在蒙古族家庭中,以牧區而論,男人主要從事放牧,勘察草場、遷徙營盤、整修生產工具等主要的勞動,在家庭中的地位深受家庭成員的尊重。習慣上妻子不直呼丈夫的名字。但是男子理家庭大事,一般都彼此商量,夫妻共同解決問題。他們十分講求互敬互愛,相互尊重,和睦相處,團結祥和的家風。
關於女人的忌限
舊時存在男尊女卑的觀念和封建迷信思想,在蒙古族中有許多關於女人的忌限。
除了家庭主婦外,一般女人不能參加重要的祭祀活動;在東蒙地區或半農半牧地區的場院過糧時,女人沒有資格參加,連現場看也不允許,恐怕沖了什麼鬼神,不再豐收;另外,不許女人上房,因為上房就踩在人們的頭上了,蒙古人認為頭頂是神聖的,因為這個緣故,女人不許坐在男人帽子上,一旦坐了,要用火或香頭繞帽子三圈。同樣緣故,家庭中清晨疊被子是不能按照枕頭、被褥、次序往上摞,要按照被褥、枕頭的次序往上摞,女人用過的臟東西,臟紙必須埋掉。
火忌、水忌
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認為火、火神或灶神是驅妖避邪的聖潔物。所以進入蒙古包後,禁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濕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爐灶,或腳蹬爐灶,不得在爐灶上磕煙袋、摔東西、扔臟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將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從鍋中取肉。
水忌也是蒙古族禁忌之一。因為蒙古人認為水是純潔的神靈。所以忌諱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許洗女人的臟衣物,或者將不幹凈的東西投入河中。另外一個主要原因是:草原乾旱缺水,逐水草放牧,無水則無法生存,由此來說,保護水源,愛護水流,是關繫到他們生存的大事情。產生於十三世紀的《長春真人西遊記》中記載:「為了不冒瀆水神,國人確不浴河,其衣至損不解浣濯。」這些禁忌甚至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春夏兩季人不可白晝入水,或者在河流中洗手,或者用金銀器皿汲水。所以牧民習慣節約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潔。
產忌、病喪的禁忌
蒙古族長期的游牧生活使他們形成了許多獨特的習俗和禁忌,在孕婦生產方面也有其特定的忌諱。蒙古族婦女生孩子時的忌諱各地習俗大同小異。具體來說有以下幾條:孕婦懷孕期間,忌諱讓兩個孕婦面對面坐在一起;祭灶神時忌諱讓孕婦參加;外嫁之女忌諱在娘家生產;忌諱將胎衣至於不潔之處,應當掩埋;

F. 求游牧文化,詳細資料謝謝

游牧文化,就是從事游牧生產、逐水草而居的人們,包括游牧部落、游牧民族和游牧族群共同創造的文化。它的顯著特徵就在於游牧生產和游牧生活方式——游牧人的觀念、信仰、風俗、習慣以及他們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價值體系等,無不是游牧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歷史反映和寫照。游牧文化是在游牧生產的基礎上形成的,包括游牧生活方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文學、藝術、宗教、哲學、風俗、習慣等具體要素。游牧文化崇拜、依賴、適應大自然,與自然融為一體,完美的自然環境是畜牧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和基本資源,游牧業有和自然相適應的固有機制,游牧民族有和自然相適應的固有觀念。游牧是草原畜牧業的最佳選擇。是經過幾千年考驗的、利用草原最經濟、最有效的經營方式。所謂游牧文化,就是從事游牧生產、逐水草而居的人們,包括游牧部落、游牧民族和游牧族群共同創造的文化。它的顯著特徵就在於游牧生產和游牧生活方式——游牧人的觀念、信仰、風俗、習慣以及他們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價值體系等,無不是游牧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歷史反映和寫照。游牧文化是在游牧生產的基礎上形成的,包括游牧生活方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文學、藝術、宗教、哲學、風俗、習慣等具體要素。
游牧文化崇拜、依賴、適應大自然,與自然融為一體,完美的自然環境是畜牧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和基本資源,游牧業有和自然相適應的固有機制,游牧民族有和自然相適應的固有觀念。游牧是草原畜牧業的最佳選擇。是經過幾千年考驗的、利用草原最經濟、最有效的經營方式。游牧是大自然的選擇,是人類與大自然多年磨合適應的結果,也是向大自然,向野生動物學習的結果。草原上的草組成草原,鳥、獸、牲畜聚合成群,草原上的人們同樣具有強大的凝聚力。為適應多變的氣候,鳥獸養成了遷徙的習性,草原牧民同樣具有長距離走浩特的能力,為了水草和牲畜進行艱苦的游牧。人類由於生存環境的差異,長期從事各自的生產勞動,在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思想意識、文學藝術等方面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游牧文化的產生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末期。漁獵、採摘、農耕已不適合乾旱氣候,有的被迫南遷,有的從事游牧畜牧業。世界游牧民族遍布各大洲乾旱區。蒙古族堅持到今在蒙古草原創造出更為燦爛的文化。

G. 蒙古語:茶山扎拉日是是什麼意思

「麻煩讓一下」

地名也是一種文化,每個地區的地名都具有豐富的內涵和來歷。霍林郭勒市雖然地域不大,管轄的街道、蘇木及社區、嘎查、村不多,但是,這里的地名也極具民族性和地域性。霍林郭勒市屬於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大多地名都是蒙古語地名,這些地名都與本地區的歷史以及草原文化和蒙古游牧文化息息相關。
首先,「霍林郭勒」這個地名是怎麼產生的呢?在《霍林郭勒市志》和扎魯特旗的有關文獻資料中是這樣解釋的:從前,在成吉思汗的部落和軍馬到達此地時,有一條清澈甘甜的河流,適合於牧民和牲畜飲用,大家起名為「好(霍)林郭勒」,意思是「吃」或「飲用」的河水,後來演變成「霍林郭勒」。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而已,其實成吉思汗是否路過這里沒有歷史記載,因此真實的來歷並不是這樣。
有一位名叫色勒扎布的老人,年輕時當過教師,他就出生在寶日呼吉爾,算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了,少年時他在渾迪罕(即:怪山)一帶游牧過,長大後到東烏珠穆沁旗教學。這位老人認為,扎魯特旗北部有三條東西方向的走廊,即以達壩為准,達壩南面的叫「烏布日渾迪」,「烏布日」的意思是達壩南,「渾迪」的意思是走廊,具體位置在巴雅爾胡碩和烏蘭哈達一帶的走廊;達壩北面是「阿日渾迪」和「霍來音渾迪」兩條走廊,「阿日」的意思就是達壩北;「霍來音」是「管子」和「食道」的意思,它是以走廊的又細又長的地理特徵起名的。同時這三條走廊里各有一條河流,而河名也是跟走廊名一起得來的,就是「烏布日渾迪郭勒」、「阿日渾迪郭勒」、「霍來音郭勒」三條河,「郭勒」是河的意思。霍來音郭勒也就是細長的河流的意思。後來人們把「來音」兩字簡化讀成「林」,「霍林郭勒」的名字就是這樣來的。1985年建市之初,有人曾建議叫「綠洲市」,緣由是這里水草豐美,恰似一片綠洲,但這個建議很快被否定了,最終確定了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霍林郭勒」了,這也充分表達了廣大民眾的民族情感、自然情感和草原情感。
其次,「珠斯花」、「達來胡碩」、「沙爾呼熱」、「莫斯台」、「巴潤布爾嘎斯台」、「查格達布拉格」、「寶日呼吉爾」、「和熱木特」、「渾迪罕」又有那些來歷和含義呢?
有人曾好奇的問:「珠斯花」是一種什麼花?其實,「珠斯花」並非是花。有人把「珠斯」解釋為「游牧夏營地」,其實也不確切,如果用蒙古語把「夏營地」叫成「珠斯」的話,這個詞明顯還缺音,正確的叫法應該叫「珠斯浪」。「珠斯」是一種紅色的土壤,過去,牧民們把這種土壤研碎攪拌後用於染牲畜和蒙古包,也就是用於染色和標記使用,用它染後一年不褪色。在霍林郭勒一帶土生土長的退休教師色勒扎布老人少年時就曾在蒙古包跟前的珠斯花丘陵土壤里取出這種「珠斯」用來染蒙古包和羊群做記號,「花」是丘陵或山坡的意思。「珠斯花」是取「珠斯(紅色的土壤)」的丘陵或山坡而得名。現在牧區的老人們還在把「印油、印泥」說成「珠斯」。在霍林郭勒市,又分東、西兩個珠斯花,俗稱「大珠斯花」和「小珠斯花」,東珠斯花的具體位置在老汽車團和珠斯花車站之間的山坡,西珠斯花的具體位置在小汽車團和地材之間的北山坡。
「達來胡碩」是蒙古語,「達來」是「水」的意思,「胡碩」是「山峰」或「山角」的意思。把「達來胡碩」具體翻譯過來,就是「能夠看到河水的山角」,也可以解釋為「好望角」,這個「山角」指的就是位於國道304線與迎賓大道銜接處突兀的山頭,站在山上,恰好可以清楚的遠望到彎彎的霍林河水。
「沙爾呼熱」是蒙古語,意思是「黃色的丘陵」。東烏珠穆沁旗人稱這里的沙丘為「呼熱」,「沙爾」即「黃色」之意,另外一種傳說是在很久以前有一種黃牛在這一帶生存,因牛而得名。還有人把「沙爾呼熱」解釋為「黃色的樂園」。今天的沙爾呼熱南露天礦、沙爾呼熱街道均以此命名。
「莫斯台」漢譯是有「冰河」、「冰川」之意,源於從市區西北部山谷流經市區的一條河流,該河流曾經一年四季不斷流,冬季會出現結冰現象,「莫斯台」因此現象而得名。
「巴潤」的全稱是「巴潤布爾嘎斯台」,源於扎魯特旗北部一條從南到北的河流,「巴潤」為蒙古語,漢譯為西部方向;「布爾嘎斯台」也是蒙古語,漢譯為「柳條」,因河兩岸柳條茂密而得名。巴潤布爾嘎斯台為霍林河支流,流經扎魯特旗北部後進入霍林郭勒市境內4公里左右,然後匯入霍林河。
「查格達」的全稱是「查格達布拉格」,也是一條河流。「查格達」漢譯為「警視、察看」之意,也有人翻譯為「游牧邊界的守護員或看管員」的意思,《蒙古秘史》里指的是成吉思汗身邊守護、看管的士兵。還有人聯想到查格達村附近的金界壕和古方城,把「查格達」解釋為守護金界壕的士兵。
「寶日呼吉爾」是蒙古語,「寶日」是紫色,「呼吉爾」是「鹽硝」的意思。有人曾把「寶日呼吉爾」翻譯成「紫色的鹼甸子」。
「和熱木特」是蒙古語,「和熱木」是「牆」的意思,「特」是指「有」的意思,因金界壕從寶日呼吉爾向西延伸,途徑於此。有些地方也把「金界壕」說成是「邊牆」,「和熱木特」因此而來。在一些文字材料中,也有把「和熱木特」寫成「河日木特」的,雖然「熱」、「日」字音不同,意思是一樣的,都是蒙古語的漢譯。
「渾迪音」 是蒙古語,也有說成「渾迪罕」的。「渾迪」是「走廊」的意思,而「罕」則是指蒙古歷史中部落的頭領,級別比可汗小。「渾迪罕」是指走廊跟前的最高峰,也就是指的怪山。
地名也是一門學科,地名學是近代以來出現的交叉學科,與地理學、語言學、歷史學有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聯系。每個地區的地名都有其獨特的寓意和來歷,但是,地名也是容易寫錯、念錯、翻譯錯、解釋錯的詞句。霍林郭勒地區的地名雖然很少,但是在有些文字資料中確有不正當使用的現象,比如:「達來胡碩」的「來」,有人寫成了「萊」,「和熱木特」的「熱」寫成「日」,等等,這些錯誤寫法需要不斷地進行糾正和改進,確保地名規范、合理和正確使用。

來源:《話說內蒙古·霍林郭勒》一書

H. 什麼是蒙古文化

多元化的蒙古文化

根據歷史記載,蒙古人大約於公元7世紀登上歷史舞台。然而,在此很早以前,蒙古人的先民就活躍於蒙古草原。《敕勒歌》說:「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它質朴地描寫了他們對大自然的認識,是游牧民族文化寫照的一個側影。從地理環境來看,南抵中國長城,東達大興安嶺,北與西伯利亞草原連成一片,向西與廣大中亞草原相通。在這地域極其遼闊的草原上,從匈奴、鮮卑、突厥到契丹、女真諸族,其社會發展都已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有的還建立了顯赫一時的帝國。雖然作為統治者的民族成分不同,文化也各異,但這些文化彼此是有一定繼承性的。蒙古文化在相當程度上可以說是在上述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多元文化。同時,也可以說游牧文化發展到蒙古民族也臻於成熟和完善。

中國人認為,他們的農業文明比游牧文明要先進,而且,游牧民族是落後的。從來很少有人對此表示懷疑。其實游牧民族開放式的「流動性」,比古代農業民族保守的「安土重遷」,有其進步性。游牧文化根植於廣闊無邊的大草原之中,人們的視野極其開闊,加之「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產方式,春夏秋冬輾轉於不同的牧場和營地,因而多以流動、變化的角度去觀察自然界,所以人們的思考方式,也就越具有辯證的思維方式。游牧民族長期同大自然搏鬥,生活於艱苦的環境之中,因此具有充分的冒險精神和勇敢進取的民族性格。另一方面,由於游牧經濟的脆弱性,以及對生活用品的需求,迫切需要與農業民族進行交易,有時甚至以戰爭的方式進行掠奪。所以說游牧民族文化還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蒙古民族的文化具有鮮明的草原特色,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游牧文化。

公元1206年大蒙古國建立後,在蒙古人的歷史上,曾發生過兩件大事:其一是西征中亞、東歐;其二是南下入侵中國。這兩件事對蒙古民族的傳統文化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意義。西征和南下,使蒙古人開闊了眼界,廣泛接觸和吸收了東西方各民族的文化,尤其是與突厥民族和中國文化的接觸。如西征中,蒙古軍隊就俘獲了大批中亞工匠,並將他們帶回蒙古,隨著這些人的到來,一些中亞伊斯蘭文明也相繼傳入蒙古地區,使蒙古文化增添了新的內容。又如元朝的建立,使蒙古人與當時高度發展的中國文化產生了密切的關系。其版圖有所謂「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蒙古元朝,實為游牧民族文化與農業民族文化沖突與融合的結果。一時間出現了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薩滿教五教並存的局面,頗有相互影響、兼收各家所長之處,溝通了東西文化的交流和各民族之間的聯系。蒙古民族游牧生產方式與中國農業生產方式的文化沖突與融合,使蒙古民族傳統的文化產生了飛躍,顯示出新的更強的活力。

蒙古文化思想史表明,一個封閉的民族是難有出路的。每一種文明都包含它獨有的智慧和知識,多種文明對一個民族的啟迪作用,不是相加,而是相乘。異質文化沖撞的結果,是成倍的增長。成吉思汗的偉大的一面,是他對異族文化的學習、借鑒和包容並蓄。正因為如此,
蒙古民族傳統文化才在中世紀世界文化史上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並佔有一定的地位。

因此,在對蒙古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反思中,我們主張文化發展的多元化,強調多樣性。

I. 蒙古人為什麼選擇游牧文明

摘要 蒙古族是一個游牧民族,每一個人從小都是馬背上長大的,就因為每一代都在遼闊的蒙古高原生長的。所以在這樣長期的生活中,他們形成了蒙古族獨有的游牧文化。是一種以自然界萬物有靈為信條的思想。

J. 文化 在蒙古語怎麼說

erdem soyol 指的也是知識、文學、藝術 跟漢語裡面的引申義都差不多

閱讀全文

與游牧文化用蒙語怎麼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