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理解中國文化

如何理解中國文化

發布時間:2022-04-03 15:30:04

❶ /如何看待中國文化

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一種生活方式,眾人進行的各種活動如生存交往構成了這個社會,華夏文化有好的也有壞的,宋國明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是因為自己的制度文化存在問題而又不思不知改革變化,我們要發展一些好的文化,擯棄一些壞的文化,進行文化建設,使華夏文化獲得發展,政權存在的目的是為了讓社會運轉,國家機構是因人民需要而產生,政權的組織屬於制度的一種。

❷ 怎樣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的最主要特徵是其支配地位長期被儒家倫理文化的價值取向占據著。上至華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會,上下五千年,儒家倫理文化一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除此以外,我們還能從以下幾方面特徵加以認識: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是封閉的生態環境條件下,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的產物。是以漢族為主體,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創造的,這一特定區域特定人類圈的社會精神形態,具有強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是歷時五千年形成的一個完整而龐大的體系,從哲學思想、思維方式到心理傾向,滲透進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豐富,具有內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為文化傳統,世世代代傳播延續下去,還將繼續傳承下去,無論是自然傳承,還是選擇傳承,隨著時間的推移,從不停止。教育的傳承屬於選擇傳承,即把優秀部分傳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傳承性。

第四,傳統文化屬於舊的時代,受著時代的局限,總是一分為二的,其中精華與糟粕並存,養料與毒素同在。對教育有正面的積極的影響,也有負面的消極的效應,具有影響的雙重性。

❸ 如何理解中國文化

按傳統,中國的原意為中央之國,以中原為立國之基,中央之國外是諸夏國,諸夏國外是萬邦也即附屬國。中國與諸夏國都是漢人立國,自立國三千年以來只有蒙元和滿清是由外來部族侵略佔領屬殖民統治中華時期,期間文化形態被短暫改變(如毀漢人衣冠、禮儀,在文化上培養漢奸等),
除此,在文化整體傳承上都是漢文化。因此依貢獻、依歷史,依事實,中國的傳統文化指的就是漢文化。對此教科書也好,宣傳也好,都不應該誤導公眾。

❹ 如何看待中國文化

http://ke..com/view/9564.html?wtp=tt

❺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倫理為中心,政治為本位,即倫理政治型文化,中國文化的倫理特徵,主要源於中國古代社會的宗法制度。與世界其他國家不同,中國是在血緣紐帶解體不充分的情況下步人階級社會的。由家庭形成家族,由家族形成宗族,由宗族組成社會,進而構成國家。因此,整個社會血緣親情意識是相當濃厚的。宗法制度土壤里孕育出來的中國文化因而帶上了濃厚的倫理文化色彩,比如孔孟儒學,其整個體系都是圍繞著人倫道德而展開的。中國倫理政治型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是巨大的,積極方面表現在重人倫道德,有利於社會和諧穩定,能培養人們的道德覺悟。加強道德修養,使中國素來以禮儀之邦聞名於世;而消極面主要體現在:一是重人倫,輕自然,這使得中國長期以來不大注重對客觀自然規律的探索與研究,自然科學始終處於落後發展狀態;二是重禮治,輕法制,在這樣的文化土壤里是根本不可能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是重群體,輕個體,個人在家庭、宗族和國家中的地位是極其卑微的,一言一行均得符合家族和國家意志,處處都得體現群體的絕對「義務」,否則便是犯上作亂,大逆不道。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雖然有封建性的糟粕,但也有大量的精華,我們應該實事求是地分析中國傳統文化,繼承優秀遺產,使之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服務。我認為用於我們今天經濟建設的傳統文化精華是:1、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2、先義後利的精神。3、言必行,行必果的精神。4、實事求是的精神。

❻ 中國文化,怎麼理解

中華文化,亦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即漢族文化,漢文化。且流傳年代久遠,地域甚廣,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稱為「漢文化圈」。中國文化不但對韓國、日本,對東南亞、南亞一些國家如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和地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這種影響。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漢唐以後,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思想以及文字、繪畫、建築、雕刻等等,傳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在日本的傳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學、陽明學;唐鑒真東渡,中國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傳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備真備、高僧空海、阿倍仲麻呂等到中國研習中國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築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在韓國,影響最大的是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後的實學思想,如果人們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鏞等人是韓國哲學家,僅看他們的著作難以判斷作者的國籍。韓國被西方國家稱為是儒教國家的活化石。特別是其中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思考,焦點是它們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在明清之際,通過西方耶穌會士,通過東學西漸,還傳播到了歐洲一些國家。中國的四大發明(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造紙術)先後傳到西方後,對於促進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對法國的影響最大,法國成為當時歐洲「中國文化熱」的中心。從17世紀開始,中國的一些儒家經典如《論語》、《大學》等,就通過法國傳到了歐洲其他國家。法國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如笛卡兒、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霍爾巴赫,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推崇程度,讓我們現在都感到震驚。伏爾泰就在禮拜堂里供奉著孔子的畫像,把孔子奉為人類道德的楷模。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直到費爾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過中國哲學,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過中國文化的影響。如萊布尼茨就認為,正是中國的發現,才使歐洲人從宗教的迷惘中覺醒過來。這種影響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法國的啟蒙運動,影響了德國的辯證法思想。 那麼,中國文化對法國18世紀啟蒙運動的影響與西方現代化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西方學術界對西方現代文化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反思,在反思中得到這樣一個共識,那就是,現代化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既不是始於16世紀的科學革命,也不是始於17世紀的工業革命,而是始於18世紀的啟蒙運動;因為啟蒙思想集中表現了現代文化的基本特徵,於是,就得出了這樣兩個基本命題和結論:第一個命題就是:中國文化對歐洲啟蒙思想發生過重要影響;第二個命題就是,「啟蒙思想是西方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必要條件」。結論就是:西方的現代化進程受到過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我們知道,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韓國的現代化程度較高,但韓國的現代化不是在否定和拋棄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現代化,而是在對傳統文化尊重、繼承和發展基礎上的現代化。到過韓國的人對韓國人的愛國精神和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都深有感觸。譬如,韓國目前最著名的大學成均館大學,該校現在仍以儒家思想為宗旨,以仁義禮智為校訓。每年2月和8月,韓國人還會按照傳統方式到文廟去祭祀孔子,還有完全按照傳統儒家教學方式授課的學院,講授的主要課程就是儒家的經典《四書五經》。在中國幾乎已經消失殆盡的傳統縣學和書院,在韓國至今還有300多所。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也在2004年底在韓國首都掛牌成立。韓國還將儒家文化的精神,通過電影、電視,各種媒體,向全社會廣泛宣傳。可以說,韓國是以儒家文化立國育民的成功範例,被西方很多學者稱作「儒教國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國度」。韓國沒有拋棄和否定傳統文化,而是把傳統文化有機地融入到了現代社會和現代生活中。 新加坡則從1980年代,就開始推行以中國儒家傳統文化為中心內容的「文化再生」運動。1982年春節,李光耀總理號召新加坡人民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儒家的傳統道德,並把「忠孝仁愛禮義廉恥」作為政府必須堅決貫徹執行的「治國之道」。1988年10月,第一副總理吳作棟又提議把儒家東方價值觀提升為國家意識,並使之成為每個公民的行動指南。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發表了充滿儒家倫理精神的《共同價值白皮書》。該書提出了五大共同價值觀為:(1)國家至上,社會為先;(2)家庭為根,社會為本;(3)關懷扶持,同舟共濟;(4)求同存異,協商共識;(5)種族和諧,宗教寬容。 中國古文化其實是很先進和科學的,但不能叫科學,比如《易經》三經里的《周易》,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源頭,很多國人做人處事的哲學都是從這里流傳下來的。包括以後興起的儒學,別看孔子一直批判易經,可他卻一直研究,論語里也有很多易經的影子。其他還有佛,道之類,皆可追至此處。

❼ 論述:你如何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

中國在其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逐漸形成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就這一點來說,是勿庸置疑的。但是,有人說中國傳統文化已經是 「夕陽文化」,只能當作是古董或是文物而珍藏起來,對於這種觀點是不值一駁的.

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涉及的范圍也相當廣闊,傳統圖案只是它浩瀚江海中的一支涓涓細流。而正是這支永不枯竭的細流至今依然澆灌和滲透在許多的現代藝術領域之中,標志設計就是其中之一。

相信大家對標志並不陌生,在經濟信息文化高速發展的當今社會,無論是用於公眾和社會活動的公用標志,還是用於商業性質的商標或是有關專利的專用標志,都可謂是無處不在。從設計的角度來講,標志是平面設計的一種,是具有相當視覺美感的一種藝術造型,但它同時也是實用美術,它在商品經濟中所起的作用和創造的價值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因此近年來標志成為了CI策劃的主要內容,它不僅僅是一種符號,一個產品的名稱,更是商品製造商的代言人和企業形象的象徵,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在現代商品社會中,標志屬於現代設計的范疇。

可是現代設計是不是就等於要將傳統摒棄、淘汰甚至與之隔絕,又或是束之高閣,否則就是陳舊過時而體現不出創意感和時代感呢?當然不是。我們從近年來一些膾炙人口且深入民心的標志設計的佳作中不難看到設計者是如何將傳統圖案與現代設計互相結合,互相融為一體的。

中國銀行是中國金融商界的代表,要求體現中國特色。設計者採用了中國古錢與「中」字為基本形,古錢圖形是圓與形的框線設計,中間方孔,上下加垂直線,成為「中」字形狀,寓意天方地圓,經濟為本,給人的感覺是簡潔、穩重、易識別,寓意深刻,頗具中國風格。中國銀行標志之所以能夠給人們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我想這主要還是得歸功於一直以來人們對象徵財富的古代銅錢形象的根深蒂固的認識吧。

中國電信的標志是以「中」字及中國傳統圖案的迴文作為基礎,經發展變化而成的三維立體空間圖案,寓意為四通八達的通訊網路,象徵中國電信時時暢通,無處不達,形象的表達了中國電信的特點:科技、現代、傳遞、速度、發展,該圖案裝飾效果強烈,並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感,可以說是將傳統文化運用得極具現代感的經典之作。

北京王府飯店的標志也是此類設計的佼佼者。王府飯店地處北京王府井,是一家五星級飯店,此地原是清朝皇室官宦的居住地,飯店的建築外形具有中國傳統古典風格,所以該標志採用幾何圖形構成,以中國「方勝盤長」吉祥圖案為基本形,經變化成垂直和水平直線構成上下左右對稱的正方形,有秩序的經緯穿插,表現出王府飯店的規范管理、優秀服務的含義。在細節處理上,作者在四角處的線條有意斷開,意在描繪「井」字,暗示飯店位置,同時「井」字寓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之意。圖形中間的「王」,既是五府飯店的第一字,又代表飯店在同行中的王者地位。

在標志設計中融入傳統文化,不僅是將本土文化自我延續,在世界信息交流方面也表現出極大的推動作用,同時對樹立我國的國際形象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中國傳統向來推崇以和為貴、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的處世哲學,而最能形象生動表述出這一哲理的,則要算「太極圖」——陰陽魚合抱、互含,兩條魚的內邊銜合得天衣無縫,兩條魚的外邊是為正圓。通過這個「太極圖」,祖聖和先賢給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道理:在一個統一體之中,凡是有利於對方的,便有利於整體的和諧統一,也就必然反過來有利於自身,這個「太極和諧原理」,無論個人之間、家庭之間、民族之間、國家之間乃至人類與自然之間,都是廣泛適用、概莫能外的。而在設計這個概念中,我們則把這種形式稱之為「互讓」。也正是因為這個太極圖所蘊含的深刻意義,聯合國選定中國傳統太極圖案作為2001年8、9月間在南非舉行反對種族歧視世界大會這一盛會的會徽。設計者對太極圖案進行了藝術加工,將黑白兩色的陰陽兩極增加了不同層次的灰色作為過渡,象徵著各國人民雖然種族、文化及地域不同,但在這個世界裡他們卻能取長補短、和睦相處。這個標志,不僅是把中國文化推向世界,更重要的是把中國一向主張和平共處的原則和團結友愛的民族精神向世界傳播。

現今最有代表性的莫過於2008北京奧運會的標志了。從申辦奧運會中所設計的申辦會徽,到正式的奧運會徽,都充分展示了中國的特色,受到全世界的一致稱贊。申辦會徽由奧運五環色構成,形似中國傳統民間工藝品的「中國結」,又似一個打太極拳的人形。「中國結」象徵著吉祥如意,也體現了每一個中國人大家心心相連、團結一致的精神;太極拳則是中國的國粹,整個圖案如行雲流水,和諧生動,充滿運動感,象徵世界人民團結、協作、交流、發展,攜手共創新世紀的深刻涵義。

正式的標志更為出色,這個標志名為「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它將中國傳統的印章和書法等藝術形式與運動特徵結合起來,傳達和代表了三層含義:一是以中國傳統文化漢字印章作為標識主體圖案表現形式,選用中國傳統顏色———紅色作為主題圖案基準色,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特點,代表著民族與國家,代表著喜慶與祥和。二是作品主體部分又似「京」字,又似舞動的「人」張開雙臂,充分反映了古老而又充滿現代氣息的中國,傳遞著友好、真誠與熱情。三是作品中巧妙地幻化成向前奔跑、迎接勝利的人形,充分體現了奧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強的宗旨,強調了以運動員為主體和健康向上的精神,充滿動感與活力。這個標志把中國文化和奧運會的精神表達得淋漓盡致。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也贊不絕口,稱其「既展現了中國的歷史和文化遺產,又傳遞了一個前途光明的偉大國家青春和富有朝氣的精神」。

其實諸如此類的設計還有很多,比如中國人民銀行標志中所採用的中國古代刀形錢幣;港龍航空公司標志中的象徵著生氣勃勃、飛黃騰達的龍的造型圖案等等,都深為人們所熟知並喜愛。僅是在標志設計這個的小小空間里,我們都能體會到傳統文化給我們帶來了多麼巨大的創作動力,更何況在現代其他各種文化藝術領域之中,這樣的例子是不勝枚舉的。所以說,傳統並不等於過時,傳統文化也不會如日落西山而光芒不在,關鍵是在於我們如何將它們推陳出新,古為今用並且發揚光大。我們不能只是將中華傳統文化作為歷史文物「保護」起來,更不能視之如敝履,猶恐扔之不及,我們需要的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想作為每一個從事藝術設計的工作者都應該盡我們最大的努力去擔負起這一份責任。

❽ 如何認識中國傳統文化

如何認識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國歷史上以個體農業經濟為基礎,以宗法家庭為背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社會文化體系。她是我們的祖先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曾長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她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准則。她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她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為我們開創新文化提供歷史的根據和現實的基礎。
中國傳統文化的最主要特徵是其支配地位長期被儒家倫理文化的價值取向占據著。上至華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會,上下五千年,儒家倫理文化一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除此以外,我們還能從以下幾方面特徵加以認識: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是封閉的生態環境條件下,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的產物。是以漢族為主體,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創造的,這一特定區域特定人類圈的社會精神形態,具有強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是歷時五千年形成的一個完整而龐大的體系,從哲學思想、思維方式到心理傾向,滲透進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豐富,具有內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為文化傳統,世世代代傳播延續下去,還將繼續傳承下去,無論是自然傳承,還是選擇傳承,隨著時間的推移,從不停止。教育的傳承屬於選擇傳承,即把優秀部分傳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傳承性。

第四,傳統文化屬於舊的時代,受著時代的局限,總是一分為二的,其中精華與糟粕並存,養料與毒素同在。對教育有正面的積極的影響,也有負面的消極的效應,具有影響的雙重性。

樓主如果還想了解更多的,請點擊資料:http://www.hewenchao.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79

❾ 如何看待中國文化習俗

中國文化習俗淺析

近來讀《醒世姻緣傳》,對民俗文化中的有關生養、婚嫁、喪葬等人生禮儀,神祗信仰,祭祀巫卜等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下面簡要的分析一下。

有關生養的有「洗三」、「添盆」、「過滿月」。

1.洗三:嬰兒洗三之日,煎香湯於盆中,下果子彩錢蔥蒜等,用數丈彩繞之,名曰「圍盆」。

2.添盆:圍盆之後,用叉子攪水,謂之「攪盆」。觀者各撒錢於水中,謂之「添盆」。

3.過滿月:嬰兒降生一個月,要「過滿月」,主家宴請賓客,親友們要送賀禮。

有關婚嫁的有「過聘」、「上頭」、「鋪床」、「撒帳」。

4.過聘:指男家送到女家的聘禮,所用物品或取其吉祥,或象徵夫婦恩愛。行聘時,男家將禮物放在紅漆木盤等器物內,排列成行,鼓樂相隨,送到女家。女方則要有回禮送給男家。

5.上頭:即改變幼年的發式,把頭發綰成一個髻,以此表示女子以為成人。往往是婚前數日,男家主婦親自為未過門的媳婦「上頭」。

6.鋪床:「鋪床」又稱「鋪房」,在婚禮前一天,女家將新房應用傢具器物,送到男家,鋪設布置妥當。

7.撒帳:舉行婚禮時,賓相手裡拿著盒子,裡面盛了五穀、栗子、棗兒、荔枝、圓眼,一邊念著祝頌新娘新郎和諧共處、早生貴子的《撒帳歌》,一邊將果子五穀撒了出去。

有關喪葬的有「喪榜」、「喜神」、「開吊」、「念經」、「墓誌」、「守孝三年」。

8.喪榜:又稱「殃榜」,是記載死者生卒時辰、生肖沖克及有關殯殮活動的榜文。

9.喜神:本是民間信仰中的神祗,該書中的喜神指的是死者的遺像。

10.開吊:即正式開始弔唁死者,開吊時間各地有所不同,這里是13天。

11.念經:即「做法事」,請僧人道士送經拜佛,超度亡靈。做法事的時間少則7天,多則49天,甚至有「念百日經」者。

12.墓誌:指與棺槨一起埋在墓中的碑,一般是兩塊正方形石板,一上一下相合,上石為「志蓋」,刻有標題,文字多為篆書,故又稱「篆蓋」。

13.守孝三年:為了表達對父母的孝心,兒子要給去世的父母守孝三年。起原因是兒女三歲始離父母之懷,也就是說,三歲之前父母付出的最多,死後兒女用守孝三年的方式進行報答。

有關神祗信仰,祭祀巫卜的有「灶君」、「三官三元」、「打醮」、「蘭盆」、「進香」「三月三」、「占卜」。

14.灶君:即「灶神」、「灶王爺」,是民間普遍信仰的神祗。它最早的職司僅為守灶,後又增加了賜福降災、奪人壽命的功能。自漢代開始,成為天帝派往人間伺察人們功過的神祗。灶神就在每家每戶之中,三屍就在每人體內,對人們所犯罪孽了解最詳,它們又負有上天言人罪狀的責任,因此世人都無法逃避玉帝的懲罰。

15.三官三元:「三官」是天官、地官、水官的合稱,為道教最先奉祀的神團。「上中下三元」是民間的三個節日,與三官相配,稱三官的誕辰分別在農歷正月、七月、十月的十五日。三元者,正月十五為上元,即天官檢勾;七月十五為中元,地官檢勾;十月十五為下元,水官檢勾。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三官統攝。每逢這三天,道士都要舉行打醮活動。

16.打醮:每逢三元之日,道士都要舉行打醮活動,民間百姓往往前去參加。民間相信,通過打醮,能夠使人消災得福。

17.蘭盆:即「盂蘭盆」,原為佛教節日,每年農歷七月十五佛教徒為追薦祖先而進行,後影響到民間,遂與道教中元節相合並。其主要內容為超度亡靈,為此要大放河燈,焚法船,鐃吹歌舞,搬演雜劇,成為民間的盛會。

18.進香:指信徒前往名山聖地焚香朝拜,求神佛保佑。

19.三月三:是許多民族的節日,漢族這天也稱為「上巳節」。在玉皇大帝的廟宇舉行醮事活動,逐步形成祭神、游樂相融合的「廟會」。

20.占卜:是影響人類最深刻的習俗之一,「占」即觀察兆象,「卜」即用火灼甲骨取兆,據說早在伏羲、黃帝時已經流行。占卜術日漸繁雜,諸如蓍占、易占、占夢、占星、望氣、簽占、牌占、金錢卜、鬼卜、米卜等等不一而足。

以上是對幾種民俗文化現象的理解,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❿ 如何理解中國文化

不管是在漢語還是在別的語言中,「敬畏」並不是害怕的意思。當我們說敬畏大自然、敬畏生命、敬畏傳統,或敬畏某種超驗的東西時,並不是說我們害怕自然、害怕生命或害怕傳統。而是說,我們清醒地知道人的理性有局限性,因而,對於自然、生命、傳統等應秉持一種審慎的態度。

我們敬畏大自然,所以,在面對自然的時候,我們應當審慎。不是說我們就不可利用自然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自然,以改進人類的處境。但是,在這樣做的時候,我們應當非常小心地權衡其中可能的影響。

同樣,我們敬畏傳統,但並不是不能改變舊傳統,創造新傳統,只是我們在這樣做的時候,應當非常謹慎,尤其是力圖避免全盤性否定一種傳統、摧毀一種傳統。因為,在摧毀了一種舊傳統之後,我們得到的不是新傳統,而是秩序的失范。

對於生命,我們也自當抱有這樣的敬畏之心。有媒體報道說,國外不斷有人在嘗試克隆人;國內則有人試驗通過對大腦進行手術的方式,戒除毒癮、煙癮甚至網癮。這樣的試驗是魯莽的。它對人類控制生命體的能力過於自信了,而忘記了真正的科學精神所要求的審慎,也忘記了倫理對於人類生存而言的重要性。

我不知道方舟子和何祚庥先生是否支持這樣大膽的試驗,但至少從兩位先生的議論中,人們可以清晰地感覺到一種「唯科學主義」的強烈理念。信奉唯科學主義的人士想法很單純,只要是科學的,就是正確的;只要是科學的,就是我們可以大膽去做的。

然而,在人類的整個生活中,科學其實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文明不僅僅是靠科學推動的,科學只是文明中很小一部分。除了科學,人類還有藝術、道德、政治、市場、宗教等。而所有這些領域都不可能以科學的標准來進行取捨。

誠如蘇格拉底所說,知道我們的無知,乃是一種智慧。同樣,我們可以說,知道科學的界限,乃是真正的科學精神。人類在自然科學方面確實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但是,迄今為止,關於自然、生命,人類其實仍然所知甚少。因而,當我們介入自然、介入生命過程中的時候,我們還是謙卑一點更好。因為我們並不知道,我們的介入,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事實上,從哲學上說,人類經常會面臨「非意圖的後果」。不要說復雜的自然,就是在經濟事務中,一項干預政策,往往會產生政策設計者沒有預料到的後果,從而完全使干預扭曲。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就是一個例證。

在人類改造大自然的歷程中的非意圖後果也相當多、相當嚴重。這些災難提醒我們,科學精神絕不等於科學崇拜,不等於「唯科學主義」。過分地迷戀人的理性能力,其實恰恰是反理性的。真正的理性精神,首先知道,人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因此,理性的審慎是必需的。

歸根到底,面對自然、面對生命、面對傳統,正確的態度就是中庸之道。我們既不必把這些東西神秘化,完全匍匐在它們的腳下;但也不應狂妄地居於其上,以過分自信的科學或理性為名義,隨意地擺弄自然、生命和傳統。這就是敬畏,敬畏其實是源於理性的人的明智。

閱讀全文

與如何理解中國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8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