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文化苦旅 用英語怎麼翻譯嗎
Cul tural Perplexity in Agonized Travel文化苦旅的後記中這么說的
㈡ 初一下冊英語暑假作文作文!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文化苦旅讀後感 第一次拜讀余秋雨的作品,便被深深吸引。《文化苦旅》是作者余秋雨第一本游記文化散文,全書的主調是憑借山、水、物以尋求文化靈魂,探索了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成,余秋雨先生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往深思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 書中作者以踏過每一寸山河,每一寸古土為主線,表達了作者的喜與憂,用筆細膩,讀後讓人回味無窮。余秋雨先生以他獨特的寫作魅力吸引著讀者,那是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文中感慨最深有兩處。 一、 羽士塔 初讀,我還以為《羽士塔》是為了紀念某位歷史偉人而建的,讀後卻讓我有一種和作者一樣的恨之心情! 狠在何處?此塔是敦煌石窟罪人王圓籙的葬身之處。他本是到處都可以遇見的一個中國平民,逃荒到甘肅,做了羽士。幾經轉折,不幸由他當了莫高窟的家,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為燦爛的文化。王羽士手中一串鑰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卻任其流落在外人手裡,而中華子孫卻也將之棄而不顧,那一馬車,一馬車的文物輸往外國。還不止此,王羽士對洞窟里的壁畫不太滿足,為了亮堂一點,他找了兩個幫手,拎著石灰桶,拿著草刷子,開始了他的粉刷計劃。第一編石灰刷的太薄,五顏六色還隱隱顯現,他就又來了一遍。可悲可悲!中國人的可悲,世界人民的可悲!作者用文筆醜陋的批判了一個歷史的罪人,也不解作者的一句「我好恨!」。 二、沙原隱泉 沙原隱泉是作者踏過陽關雪後的又一行徑,當作者被眼前幾座巨大的沙山遮擋,又別無他途時,作者表現出了「心氣平和,慢慢爬!」「沙山的頂端是次要的,只管爬」的人生態度。 當作者腳下忽然平實,眼前忽然空闊時,眼前有一彎清泉,橫卧山底,此時此景作者用了一句「動用哪個藻飾詞彙,都會是對它的」,看到此景的作者已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了,怎麼下往呢?作者用了這樣一句話「咬一咬牙,狠一狠心,總要出點事的,且把脖子縮緊,歪扭著臉上的肌肉把腳伸下往。一腳,再一腳,整個骨骼已預備好了一次重重的摔打!」,可見作者當時的心情之急。當你在沙漠中有一彎不算太小,長可三四百步,中間最寬處,相當一條中等河道時你會是什麼心情?且水面之下,飛舞著叢叢水草,使水色綠得更濃。竟有三隻玄身水鴨,輕浮其上,帶出兩翼長長的波紋,你又會是什麼心情呢?看到此處,我似乎聽到了水鴨帶動湖水時清脆的聲音,自己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更有一種願為此景背上行囊,頂著烈日不遠萬里追尋它的奢看! 合上書本,大腦中有一種凌亂,心中有一種興奮與失看。凌亂是由於書中有太多出色之處,不知應該回憶那一幕。興奮是由於大腦似乎被注射了文化的興奮劑,言語已無法表達。失看是由於凌亂,無頭無緒。 在《文化苦旅》中講述了許許多多在中國部位人們所重視的地方。 道士塔—建於莫高窟。它的所屬者王圓簏即使道士也是歷史中莫高石窟的罪人 ,是他從外國「冒險家」手中接過極少的錢物,然後讓他們把難以計數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也是因為他,如今敦煌研究所的專家們之得一次次確如地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的微縮膠卷,嘆息一聲後走到放大機前······ 敦煌莫高窟的悲劇,只是因為一個道士流浪至此並駐足引起的,因為他的私慾,從而導致外國「冒險者」以少數的銀元換走我們住過大量的文化遺產,我好恨,恨當時政府官員的腐敗與王圓簏的無知與私慾,從而導致如今我們的遺憾。 這幾日,正在閱讀余秋雨先生所著的《文化苦旅》,並不是說如何認真地研究,只是睡前一篇,信手翻閱。 這本書,粗看只是描寫神州大地上的山川風物,人文景觀,但當你細細品味,卻會發現一段不一般的歷史,或是一種中華民族的精神。當然,這些精神並不見得全是如何的慷慨凜然,如何的使人崇敬,但它們很真實,很貼近生活。如《上海人》中,上海人近乎吝嗇的精明;《道士塔》中那愚昧無知、膽怯漠然,卻帶著一種農民式的憨厚的王圓篆道士的行為------從外國冒險家手中接過極少的、微薄可憐的錢財,卻讓他們搬走一箱箱記載著中國歷史的典籍;《夜航船》中懵懂無知,卻又橫沖直撞,行使著「權力」的「小將」,他們是文化大革命中一種特殊背景下的特殊的精神------這些,都值得我們去思考。 大地無言,但他卻能帶給我們太多。《白發蘇州》、《江南小鎮》中是以柔婉清新的江南為景,把那兒如水的柔順卻又錯綜復雜的世態人情寫得淋漓盡致。又如《風雨天一閣》、《青雲譜隨想》,都是以特定的人情風物為骨,以特定時期的文人的人格與處世心態為血肉,描寫出了一段關於人格與時代的千古絕唱,還有與江南截然不同的《莫高窟》中的熱烈奔放,《這里真安靜》中沉靜冷冽地對戰爭的反思…… 如果你沒有精力遠行,卻想踏足四方;如果你欠缺敏銳的洞察力,卻想洞察人情,那麼——請讀讀《文化苦旅》,他會讓你獲得許多感悟。 昔日的輝煌早就我們如今的成就,但假若昔日的輝煌被竊取了,那後果將怎麼樣····· 因老一代創造的奇跡,才造就我們這一輩的驕傲,才是我們擺脫令人屈辱發指的歷史。 但如今的我們仍以過去的光輝做明天,那真正的明天在哪裡。歷史會倒轉輪回至當時,我們會不會再次面臨屈辱。 這個問題不要問別人,而要問你自己,你是否要為自己的出現創造一份價值或是為他人的路上做點點星光······假如你仍為自己的私慾而奮斗,我要問你,這些東西你有什麼用你死後能帶走嗎?有一句形容人的價值及意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㈢ 急求一篇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的英語book report 不要百度的 要自己寫的
就你這水平還能上大學,回家擼管去吧
㈣ 文化苦旅讀後感英語版
書是余秋雨寫的《文化苦旅》,文章中有一篇是寫寧古塔的,文中寫到「文明可能產生於野蠻,卻絕不喜歡野蠻。我們能熬過苦難,卻絕不贊美苦難。我們不害怕迫害,卻絕不肯定迫害。」我們的先人也許有的真的做錯了什麼,但是根據史料大多數的文人都是毀於朝廷上的斗爭,諸多偉大的人物就這樣被葬送。「部分文人之所以能在流放的苦難中顯現人性、創造文明,本源於他們內心的高貴。他們的外部身份可以一變再變,甚至終身限於囹圄,但內心的高貴卻未曾全然銷蝕。這正像有的人,不管如何追趕潮流或身居高位,卻總也掩蓋不住內心的卑賤一樣。」
文明的體現在於人的內心,不應該在於身份。日久見人心,患難見真情。或許只有經歷了苦難才能體會到人心是什麼樣的吧?不知日久見人心在平乏的日子中能否真的見到,見到了也許並不能真正的反應出人心吧。但是讀到這里,可以體現出患難見真情吧,余秋雨寫到「我敢斷言,在漫長的中國古代社會中,最珍貴、最感人的友誼必定產生在朔北和南荒的流放地,產生在那些蓬頭垢面的文士們中間。其他那些著名的友誼佳話,外部雕飾太多了。」記得一篇文章中寫到「沈括,這位在中國古代科技史上佔有不小地位的著名科學家也因嫉妒而傷害過蘇東坡,批評蘇東坡的詩中有譏諷政府的傾向。如果他與蘇東坡是政敵,那倒也罷了,問題是他們曾經是好朋友,他所提到的詩句正是蘇東坡與他分別時手錄近作送給他留作紀念的。」即便是著名科學家也有道貌岸然的時候,對自己的朋友落井下石,身在古代的蘇東坡尚且沒有發達的通信技術,不知蘇東坡當時若是知道此事是否會心涼。認清自己周圍的人吧。也讀到過「今日東北人的豪放、好客、重情義,一定是與流放者的精神遺留有某種關聯的吧。」可見任何一事對文化的影響。
有許多個人或是群體都在中國的各個領域有留下過什麼,或是說為祖國貢獻過什麼吧!我讀多過許多這樣的個人或是群體,他們都在中華文化的歷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筆,甚至在世界的文化史上都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在《佐臨遺言》中讀到過這樣一句話「我聽從他的遺言,從來不對別人的說三道四稍作辯駁。但是,前兩年,紀念中國話劇一百周年,幾乎所有的文章都沒有提黃佐臨的名字。」是啊,這樣一位世界級的話劇大師,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學生,在中國被日本侵略時毅然回國,在其他戰線上的抗日英雄,「但是,這可是紀念百年的風雲史詩啊,怎麼可以這樣!」余秋雨這樣憤慨的寫道。我想,他應該既為這位忘年交的話劇大師可悲,更為中華文化而悲吧!
㈤ 《文化苦旅》里的哪些文篇好
文化苦旅
【基本信息】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合集,所收作品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文化散文,散點論述,探尋文化;另一部分是回憶散文。
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作者:余秋雨著
類 別:文 學 -> 中國文學
開 本:32開 開 ISBN:780627698X
頁 數:363
出版日期:1992-03-01
本書獲:全國金鑰匙圖書二等獎 上海市優秀圖書一等獎 台灣一九九二年最佳讀書人獎 上海市第二屆文學藝術成果獎
【內容提要】
《文化苦旅》是作者的一部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類文學評獎中獲得首獎,全書的主題是憑借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其中《道士塔》《陽關雪》等,是通過一個個古老的物像,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的深邃蒼涼之感見於筆端。《白發蘇州》《江南小鎮》等卻是以柔麗凄迷的小橋流水為背景,把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表現得形神俱佳。《風雨天一閣》《青雲譜隨想》等直接把筆觸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此外,還有早已傳為名篇的論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筆墨祭》以及讀者熟知的充滿文化感慨的回憶散文《牌坊》《廟宇》《家住龍華》等。作者依仗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
余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膩的筆觸,為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寫本書!它不甘甜,因為里頭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苦苦的味道,為這本紀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滋味.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在它們的背後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而作者運其妙筆,以干凈漂亮的散文,組合,使它們成了一篇篇讓炎黃子孫驚醒的文章。
走進書中的情境與思考,我們不禁嚴肅起來。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塊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於我們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實像,壁畫依然不言,我們靜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後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鑰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卻任其流落在外人手裡,而中華子孫卻也將之棄而不顧,那一馬車,一馬車的文物輸往外國。多年後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滿意義的洞窟,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並非外表炫麗,而是它只是一種儀式,一種人性的,及它深層的蘊藏。我們在這兒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國千年的標本,一樣美的標本,縱使它曾經殘缺,被人無情的,任意的轉換。
「淺渚波光雲彩,小橋流水江村」這副楹聯道盡了江南小鎮的魅力。江南小鎮它不是經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屬於華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們不曾到過此處,但書中的江南小鎮卻給予我們一種,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難怪歷年來,許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時,便會到此隱居起來,但在荒山結廬有著生活上的麻煩,「大隱隱於市」便成了文人來江南隱居的最好推力。其實我們對「隱」有著正反兩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當中國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區而開始凋零時,文人或學者們就會帶著他們的知識修養到此處隱居起來,藉以免於戰爭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與官場浮沉是文人們的失意時刻,做什麼事都不順心,此時最好的方式就是讓自己的身心獲得紓解,找個地方隱居,等休息夠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開始。壞處是有人會把隱居當作沽名釣譽的工具,假隱以求得一官半職,這些舉動讓中國特有的隱的文化開始產生變質,隱士生前的孤傲和死後的名聲全然黯暗。盡管如此,我們對隱還是保有著正面看法,因為古代中國給文人發展的空間實在大狹隘了,逼得他們除了隱或許只有一死,與其這樣讓自己的雄心壯志隕落,我們會選擇沉潛,待有朝一日能東山再起。
余秋雨曾說他常佇立前人佇立過之處,觀察自然與人文環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從他的文采想至他的被貶,既遭貶謫,而永柳二州又是荒遠之地,因此他自放於山林水澤之間,將其困厄感傷的心境,完全寄託在游賞山水之間與文章創作之中,使中國文學史上擁有了《永州八記》這樣出色的山水文學,這樣的一代士人的氣節與傲氣讓後世學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識及人格,帶著崇敬和疑問來瞻仰這位大文豪。
合上書卷,我們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動的車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種文化,這里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許咱們應該背起滿滿對中國文化的疑慮,親自去遼闊的土地,讓我們讀過書後,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作者簡介】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餘姚人,我國著名美學家和作家,藝術理論家,中國文化史學者。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上海寫作學會會長。現任上海戲劇學院教授,上海寫作學會會長。在內地和台灣出版中外藝術史論專著多部,曾赴海內外許多大學和文化機構講學。198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榮譽稱號。並擔任多所大學的教授。近年來,在教學和學術研究之餘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後獲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台灣聯合報讀書最佳書獎、金石堂最具影響力的書獎、上海市出版一等獎等。1983年出版《戲劇理論史稿》,此書是中國大陸首部完整闡釋世界各國自遠古到現代的文化發展和戲劇思想的史論著作,在出版後次年,即獲北京全國首屆戲劇理論著作獎,十年後獲北京文化部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而另一本於1985年發表中國大陸首部戲劇美學著作獎,十年後獲北京文化部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而另一本於1985年發表中國大陸首部戲劇美學著作——《戲劇審美心理學》,次年亦榮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獎。其學術可見一二。入載英國劍橋《世界名人錄》、《國際著名學者錄》、《傑出貢獻者名錄》以及美國傳記協會的《五千世界名人錄》等。 2004年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中華英才》編輯部等機構選為「中國十大藝術精英」和「中國文化傳播坐標人物」。
余秋雨著名的散文集、回憶錄還有《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千年一嘆》、《行者無疆》、《借我一生》等。
【導 語】
這是本文化散文集。它主要通過山水風物探求文化靈魂、人生真諦、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既表現了歷史的深邃荒涼,又展現了江南文化的清新婉約;既展示中國文人的艱難心路,又不忘揭露世態人情。從文中,我們不難發現作者不僅有著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同時也具備非凡的藝術表現力。
【目 錄】
自序 1
道士塔 1
莫高窟 9
陽關雪 17
沙原隱泉 22
柳侯祠 27
白蓮洞 34
都江堰 4l
三峽 48
洞庭一角 56
廬山 64
貴池儺 74
青雲譜隨想 82
白發蘇州 9l
江南小鎮 99
寂寞天柱山 116
風雨天一閣 128
西湖夢 144
狼山腳下 155
上海人 163
五城記 184
牌坊 194
廟宇 202
夜航船 211
吳江船 219
信客 227
酒公墓 235
老屋窗口 244
廢墟 252
夜雨詩意 258
筆墨祭 265
藏書憂 281
臘梅 290
家住龍華 296
三十年的重量 304
漂泊者們 312
華語情結 330
這里真安靜 349
後記 36l
【前 言】
我在好些年以前寫過一些史論專著,記得曾有幾位記者在報紙上說我寫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覺到年歲陡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後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由此,筆下也就一派端肅板正,致使海內外不少讀者一直認為我是一個白發老人。
我想,任何一個真實的文明人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在心理上過著多種年齡相重疊的生活,沒有這種重疊,生命就會失去彈性,很容易風乾和脆折。但是,不同的年齡經常會在心頭打架,有時還會把自己弄得挺苦惱。例如連續幾個月埋首於磚塊般的典籍中之後,從小就習慣於在山路上奔跑的雙腳便會默默地反抗,隨之而來,滿心滿眼滿耳都會突湧起向長天大地釋放自己的渴念。我知道,這是不同於案頭年齡的另一種年齡在搗亂了。助長這種搗亂的外部誘惑也很多,你看眼前就有一個現成的例子,紐約大學的著名教授Rich ad Schecllner比我大二十多歲,卻冒險般地游歷了我國西南許多少數民族地區,回到上海仍毫無倦色,逛城隍廟時竟像頑童一樣在人群中騎車而雙手脫把、引吭高歌!那天他送給我一部奇怪的新著,是他與剛滿八歲的小兒子合著的,父子倆以北冰洋的企鵝為話題,痴痴地編著一個又一個不著邊際的童話。我把這本書插在他那厚厚一疊名揚國際的學術著作中間,端詳良久,不能不開始嘲笑自己。
即便是在鑽研中國古代線裝本的時候,耳邊也會響起一批大詩人、大學者放達的腳步聲,蘇東坡曾把這種放達稱之為「老夫聊發少年狂」。你看他右手牽獵狗,左手托蒼鷹,一任歡快的馬蹄縱情賓士。其實細說起來,他自稱「老夫」那年才三十七歲,因此他是同時在享受著老年、中年和少年,把日子過得顛顛倒倒又有滋有味。
我們這些人,為什麼稍稍做點學問就變得如此單調窘迫了呢?如果每宗學問的弘揚都要以生命的枯萎為代價,那麼世間學問的最終目的又是為了什麼呢?如果輝煌的知識文明總是給人們帶來如此沉重的身心負擔,那麼再過千百年,人類不就要被自己創造的精神成果壓得喘不過氣來?如果精神和體魄總是矛盾,深邃和青春總是無緣,學識和游戲總是對立,那麼何時才能問津人類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 我在這種困惑中遲遲疑疑地站起身來,離開案頭,換上一身遠行的裝束,推開了書房的門。走慣了遠路的三毛唱道:「遠方有多遠?請你告訴我!」 沒有人能告訴我,我悄悄出發了。
當然不會去找旅行社,那種揚旗排隊的旅遊隊伍到不了我要去的地方。
最好是單身孤旅,但眼下在我們這兒還難於實行:李白的輕舟、陸游的毛驢都雇不到了,我無法穿越那種似現代又非現代、由擁塞懈怠白眼敲詐所連結成的層巒疊嶂。最方便的當然是參加各地永遠在輪流召開著的種種「研討會 」,因為這種會議的基本性質是在為少數人提供揚名機會的同時為多數人提供公費旅遊,可惜這種旅遊又都因嘈雜而無聊。好在平日各地要我去講課的邀請不少,原先總以為講課只是重復早已完成的思維,能少則少,外出講課又太耗費時日,一概婉拒了,這時便想,何不利用講課來游歷呢?有了接待單位,許多惱人的麻煩事也就由別人幫著解決了,又不存在研討會旅遊的煩囂。於是理出那些邀請書,打開地圖,開始研究路線。我暗笑自己將成為靠賣藝闖盪江湖的流浪藝人。
就這樣,我一路講去,行行止止,走的地方實在不少。旅途中的經歷感受,無法細說,總之到了甘肅的一個旅舍里,我已覺得非寫一點文章不可了。
原因是,我發現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心底的山水並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
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了。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住我的全身,使我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常常像傻瓜一樣木然佇立著,一會兒滿腦章句,一會兒滿腦空白。我站在古人一定站過的那些方位上,用與先輩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著很少會有變化的自然景觀,靜聽著與千百年前沒有絲毫差異的風聲鳥聲,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裡有很多貯存古籍的圖書館,講授古文化的大學,而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卻落在這山重水復、莽莽蒼蒼的大地上。大地默默無言,只要來一二個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也就能嘩的一聲奔瀉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這種奔瀉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結果,就在這看似平常的佇立瞬間,人、歷史、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了,示是有了寫文章的沖動。我已經料到,寫出來的會是一些無法統一風格、無法劃定體裁的奇怪篇什。沒有料到的是,我本為追回自身的青春活力而出遊,而一落筆卻比過去寫的任何文章都顯得蒼老。
其實這是不奇怪的。「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引發出人生滄桑感。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我在山水歷史間跋涉的時候有了越來越多的人生回憶,這種回憶又滲入了筆墨之中。我想,連歷史本身也不會否認一切真切的人生回憶會給它增添聲色和情致,但它終究還是要以自己的漫長來比照出人生的短促,以自己的粗線條來勾勒出人生的局限。培根說歷史使人明智,也就是歷史能告訴我們種種不可能,給每個人在時空坐標中點出那讓人清醒又令人沮喪的一點。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英氣是以尚未悟得歷史定位為前提的,一旦悟得,英氣也就消了大半。待到隨著年歲漸趨穩定的人倫定位、語言定位、職業定位以及其他許多定位把人重重疊疊地包圍住,最後只得像《金色池塘》里的那對夫妻,不再企望遷徙,聽任蔓草堙路,這便是老。
我就這樣邊想邊走,走得又黑又瘦,讓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洗去了最後一點少年英氣,疲憊地伏在邊地旅舍的小桌子上塗塗抹抹,然後向路人打聽郵筒的所在,把剛剛寫下的那點東西寄走。走一程寄一篇,逛到國外也是如此,這便成了《收獲》上的那個專欄,以及眼下這本書。記得專欄結束時我曾十分惶恐地向讀者道歉,麻煩他們苦苦累累地陪我走了好一程不太愉快的路。
當然事情也有較為樂觀的一面。真正走得遠、看得多了,也會產生一些超拔的想頭,就像我們在高處看螞蟻搬家總能發現它們在擇路上的諸多可議論處。世間的種種定位畢竟都還有一些可選擇的餘地,也許,正是對這種可選擇性的承認與否和容忍的幅度,最終決定著二個人的心理年齡,或者說大一點,決定著一種文化、一種歷史的生命潛能和更新可能。事實上,即便是在一種近似先天的定位中,往往也能追尋到前人徘徊的身影,那我們又何必把這種定位看成天生血緣呢? 其實,所有的故鄉原本不都是異鄉嗎?所謂故鄉不過是我們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腳的最後一站。
楊明:《我以為有愛》 我拋棄了所有的憂傷與疑慮,去追逐那無家的潮水,因為那永恆的異鄉人在召喚我,他正沿著這條路走來。
泰戈爾:《采果集》 既然是漂泊旅程,那麼,每一次留駐都不會否定新的出發。基於此,我的筆下也出現了一些有關文化走向的評述。
我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我不敢對我們過於龐大的文化有什麼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
當然,希望也只是希望罷了,何況這實在已是一種奢望。
【後 記】
這本書中的部分篇目曾在《收獲》雜志上以全年專欄形式連載過,後來又陸續被海外報刊轉載,所以讀到和聽到的評論也就很多。在所有的評論中,我覺得特別嚴肅而見水平的是鄂西大學學報所設「《文化苦旅》筆談」專欄中該校中文系五位教師發表的文章。(這個頗具規格的學報在英譯中把《文化苦旅》簡稱為CPAT,原來他們對它的全譯是Cultund Perplexity in Agonized Tray—el,似乎略嫌重澀,什麼時候很想請英語專家再斟酌一下。)我很驚訝鄂西大學對中國歷史文化和當代散文藝術的思考水平,後來曾到武漢打聽,得知這所大學躲在該省的邊遠地區恩施,從武漢出發也要坐很長時間的火車,有一位女作家曾到那裡去過,竟像探險家一樣述說著那裡的風土人情。我問能不能坐飛機去,被告知:「坐飛機也得好多小時,是小飛機,而且常常降不下去又回來了,因為那裡霧多山多。」我不知道這種說法是否准確,卻深感中國大地上藏龍卧虎的處所實在不少」。
也許是沾了巴金先生主編的《收獲》雜志的光吧,《文化苦旅》一開始兆頭不壞,北京、上海、天津、廣州等地的七家著名出版社和海外出版公司都寄來過出版約請,但不知怎麼一來,我竟然被一位專程遠道而來的組稿編輯特別謙恭忠厚的口氣所感動,把文稿交給了他所在的外省的一家小出版社。結果是,半年後來信說部分稿件在「審閱」過程中被丟失要我補寫,補寫稿寄去整整一年多之後他們又發現我的文章並不都是輕松的游記,很難成為在每個旅遊點兜售的小冊子,因此決定大幅度刪改後付印,並把這個消息興高采烈地寫信告訴我。當時我遠在國外講學,幸虧《收獲》副主編李小林女士風聞後急忙去電話強令他們停止付印,把原稿全部寄回。寄回來的原稿已被改劃得不成樣子,難以卒讀,我幾次想把它投入火爐,又幸虧知識出版社 (現更名為東方出版中心)的王國偉先生、上海文藝出版社的陳先法先生、上海教育出版社的魯萍小姐都有心救活它,最後由王國偉先生僱人重新清理抄寫使之恢復原樣,才使這本書死裡逃生。
這件事其實怪不得那家出版社,他們是按照自己的工作規范和處世准則在辦事,誰叫我事先不打聽清楚呢。但我就此聯想到,一本書的出版就像一個人的成長一樣,都得經歷七災八難,越是斯文遇到的麻煩可能越多。只要一步不慎便會全盤毀棄,能像模像樣存活下來其實都是僥幸。況且文人本身的毛病也多,大多既有點孤傲又有點脆弱,不願意為了一種精神成果而上下其手、四處鑽營、曲意奉迎,往往一氣之下便憤然投筆,毀琴焚稿。在我們漫長的文化延續史上,真不知有多少遠比已出版的著作更有出版資格的精神成果就這樣煙消雲散了,其間自然還包括很多高人隱士因不想讓通行言詞損礙玄想深思而故意的不著筆墨。從一定意義上說,人類精神成果的大量耗散和自滅帶有一定的必然性,而由於一時的需求、風尚、機遇、利益而使歷史上某些人的某些書得以出版面世,則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因此,連篇累牘的書籍文明的隱顯有無本身就是一個讓人十分困惑的現象。我記得有一位當代青年美術家曾將幾十萬個木刻印刷漢字層層疊疊地披掛在屋頂和四壁,而細看之下卻沒有一個字能被我們認識。這個奇特的作品傳達出一種難以言表的文化怪誕感,曾使我深深震動。當然話又說回來,歷代總有不少熱心的文化人企圖建立起一種比較健全的社會文化運行機制以求在偶然性和怪誕感中滲入較多明智的選擇,盡管至今這還是一種很難完全實現的願望。
既然如此,我這些零篇散章的出版也仍然是一種僥幸。許多因不趨時尚而投遞無門、或因拒絕大刪大改而不能付梓的書稿一定會比它好得多。能僥幸就僥幸了吧,讀者諸君如果不小心碰到了它,那就隨便翻翻。
一九九一年夏
㈥ 雨果的《克倫威爾序言》英語怎麼說 急!!!
《探險家》序言
探險家終於倒在了羅布泊。正如他預言的,倒下時面對著東方,面對著上海。
此時此刻,我正在聽他的一個錄音,那是一個月前他與上海大學生的談話。他分明在說:歐洲近代的發展,與一大批探險家分不開,他們發現了大量被中世紀埋沒的文明。在中國,則漢有張騫,唐有玄奘……現在,世界上走得最遠的是阿根廷的托馬斯先生,而他已經年老。中國人應該超過這個紀錄,這個任務由我來完成。……走在有的路段,每分鍾都可能死亡,但死亡不算什麼,8年前的我早已死亡,走了8年,倒是從無知走向( ),從浮躁走向( ),從淺薄走向( )。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因此,在那遠天之下,有我遲早要去的地方……
——聽著這些語言我十分驚訝,一個長年孤獨地跋涉在荒漠野嶺間的靈魂,怎麼會馱載著這般見識、這般情懷!他究竟應該算是什麼樣的人呢?
大地自有公論。據我所知,他早已獲得了一個尊稱。不管在哪兒,他聽到最多的聲音是:「請停一停,壯士!」直到沙丘上那塊紀念木牌,仍然毫不猶豫地重復了這個古老的稱呼:壯士。
壯士,能被素昧平生的遠近同胞齊聲呼喊的壯士,久違矣。
與一般的成功者不同,壯士絕不急功近利,而把生命慷慨地投向一種精神追求。以街市間的慣性眼光去看,他們的行為很不符合普通生活的邏輯常規,但正因為如此,他們也就以一種強烈的稀有方式提醒著人類超越尋常、體驗生命、回歸本真。奧運健兒的極限性拼搏也是一種提醒,而始終無視生死邊界的探險壯士則更是提醒我們作為一個人有可能達到的從肢體到心靈的雙重強健,強健到超塵脫俗,強健到無牽無掛,強健到無愧於緲緲祖先,茫茫山川。壯士不必多,也不會多,他們無意叫人追隨,卻總是讓人震動。正如電視上那位新疆女司機說的:看著這個上海人的背影,心想,以前自己遇到的困難都不能叫困難了。
但是,「這個上海人」也有一點小小的苦惱:「一路上很多人都不相信我是上海人,甚至硬要我說一句上海話作為測試,因為上海話很難冒充。」——為此,上海人很難說什麼,大家只記得紀錄片里他與上海電視台的記者告別,彼此用的是上海話。餘音剛剛散盡,背影已飄浮進沙海,不再回歸。
好在探險家留下了許多作品,他的身影,他的目光,他的發現,他的驚喜,他急於要把眼前的罕見景象留下來呈示給人們的熱忱,都能在這些作品中找到。這是一個寂寞者寄給喧鬧世界的一份厚禮,這是一個遠行者交給自己家鄉的一筆遺產,當然,這也是今天的探險家遠比張騫、玄奘們幸運的地方,是壯士的另一種回歸。不久前當他的攝影作品在上海展出的時候,展覽館中曾出現過空前的轟動,成千上萬的上海人摩肩接踵,瞻仰著這位既熟悉又陌生的同鄉人遺留在遙遠異鄉的風采,這個熱鬧景象實在讓人欣慰。本文前部分文字,曾作為那個展覽的序言刊出,現在他的遺著即將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且略加數語,移作該書序言,再一次表達我對探險家的景仰。追問答案呢?
回答不知你要的是什麼題,這兩個你看著改吧
24.在此篇序言中,余秋雨先生除了介紹成書的作者及作品的有關情況,還表達了自己對探險家 尊崇,景仰 感情。
25.文章的開頭「倒下時面對著東方,面對著上海」讓我們一個成語,這表達了探險家對故鄉的思念。這個成語是 狐死首丘
26.第2段摘用探險家與大學生談話錄音的內容,其目的是為了表現探險家不懼怕死亡,願意為自己為我們國家的探險事業奉獻生命
27.第2段空格處依次所填詞語,正確的一項是(c)
A、高尚 穩重 充實 B.充實 高尚 穩重
C.充實 穩重 高尚 D.穩重 高尚 充實
28.第6段寫探險家的精神追求對人類精神生活的重大啟示是 與一般的成功者不同,壯士絕不急功近利,而把生命慷慨地投向一種精神追求
(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29.文章許多地方運用了對比手法,請找出兩組對比的句子。
(1)歐洲近代的發展,與一大批探險家分不開,他們發現了大量被中世紀埋沒的文明。在中國,則漢有張騫,唐有玄奘……
(2)與一般的成功者不同,壯士絕不急功近利,而把生命慷慨地投向一種精神追求
15,這是余秋雨先生所寫的一篇序言.余秋雨是我國當代著名作家,學者,其作品在海內外影響深遠,請你寫出他的一部代表作的名稱《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筆記》《霜冷長河》等
16,在此篇序言中,余秋雨先生表達了對探險家 景仰(敬仰等) 的感情.
17,文章的開頭"倒下時面對著東方,面對著上海"表達了探險家怎樣的情感
思鄉,念國
18,第2段摘用探險家與大學生談話錄音的內容,其目的是為了表現探險家.
非凡的見識,博大的情懷.
19,第2段空格處依次所填詞語,正確的一項是(C)(3分)
A,高尚,穩重,充實 B,充實,高尚,穩重
C,充實,穩重,高尚 D,穩重,高尚,充實
20,第6段寫探險家的精神追求對人類精神生活的重大啟示是:提醒人類超越平等,體驗生命,回歸本真.(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21,文章運用了對比手法,請找出對比的句子.(或找出對比的雙方)
壯士—— 一般成功者;奧運健兒——探險壯士;張騫,玄奘們——今天的探險家.
㈦ 用英語翻譯書名
1 good book recommendation 2<<Notre Dame de Paris>> 3<<Tragic world>> 4<<Camel Xiangzi>> 5 <<cultural Kulv>>
6 <<How to Make Steel's>> 7<<He Huadian>>應該是對的我是從網上翻譯的,網址是 http://www.hao123.com/ss/fy.htm
㈧ 英語Cultural Perplexity怎麼翻譯
Cultural Perplexity應該翻譯成:文化困惑
㈨ 文化苦旅 對我來說是不是很深啊我看不懂怎麼辦啊 怎樣讀才能提高自己啊
我個人覺得余秋雨老先生的文是蠻有內涵的,他的這本書就像這個名字一樣,苦旅啊。
所以,我們老師沒有叫我們去看這個。
你可以試試看看其他書,效果都差不多。看這個書如果沒有一定的功力那怕是要把人折騰瘋掉的。
你可以看看朱自清的散文,魯迅的散文,看看比較好的詩集,增加底蘊。
等到功力夠了,再來看,就不單單是苦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