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祁縣文化牆彩繪的工作室有哪些

祁縣文化牆彩繪的工作室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8-03 09:08:52

1. 本人想寫有關永定土樓文化的畢業論文,各位高手指點指點,怎麼寫比有創新視角比較新穎謝謝!

第一點先從多個城市的建築雷同說起,有效地發揮地域文化特色
城市建設的決策者和領導者、建築師等與城市發展相關的建設者、發展商、城市居民的細小處入手。

舉例一個寫的不錯的論文給您借鑒下。
引言:在江浙一帶的舊宅第中,如小橋流水一般的園林景觀不勝枚舉。然而說到木雕、磚雕、堆塑和彩繪的集大成者,就要首推浙江東陽的盧宅了。到過盧宅的攝影界人士都可能不會忘記,那鬼斧神工的精雕細琢實在是讓人留連忘返。
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走進了東陽盧宅。從全國著名的小商品集散地——浙江義烏回北京,只有周一和周五有火車,而我正好在周三就辦完了事情。偷得浮生半日閑,我迫不及待地搭上了到東陽的的士,奔向那個讓我神往已久的江南舊宅。
東轉西拐,的士終於停在了一條頗具意趣的老街面前。下了車猛抬頭,但見黛瓦粉壁,清淡高雅;封火山牆,錯落穿插;卵石鋪路,曲徑蜿蜒。看來這條綿延數百米的,就是著名的盧宅老街了。
盧宅本非宅,而是一個完整的雕刻藝術建築群落老街並不是盧宅的全部,只是它的主體。盧宅,實際上是位於東陽市城東的這個古建築群的統稱。它是一組集江南民居之精華,融東陽木雕、石雕、磚雕、堆塑和彩繪等藝術於一體的經典建築群,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瑰寶。1988年,國務院新公布了多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盧宅就是其中之一。
盧宅的整個村落以盧氏大宗祠為中心,由復荊堂、肅雍堂、樹德堂三條軸線延伸出去的幾組建築呈拱月之勢圍繞周圍。長500米的盧宅老街和東西兩條雅溪形成了盧宅的交通幹道。共40多處園林、書院、寺觀和26座牌坊點綴其間,不僅讓盧宅的建築形式愈加多樣化,更給盧宅的整體風格平添了幾分秀麗和雅緻。盧宅總共佔地23000平方米,比起規劃嚴謹氣勢恢弘的雲南大理董家大院、山西祁縣喬家大院等大型古建築群的規模,它似乎是小巫見大巫了。但若論建築群的華貴典雅、建築構件的雕刻細縷之精美絕倫,則任何一個建築群落也難與號稱「百工之鄉」的盧宅相比。
盧宅的主要風格是明清民居風格。據《雅溪盧氏家乘》記載,盧氏源自河北涿州(古稱范陽),原是齊太公姜尚(即姜子牙)的後裔。據傳,姜太公第11代孫盧員甫於南宋初年(1127年)由河北遷往浙江,並在東陽建宅。明朝景泰到萬曆年間(1456—1607年),盧氏的第19代孫盧洪瀾及其子擴建盧宅,方使其初具今日之雛形。歷時近千年,盧宅大部分仍保存完好,足可見當時建屋者功夫之一斑。
盧宅的主人詩禮傳家,建築規制處處以士大夫府邸為典範盧氏家族尊師重教,詩禮傳家,登科及第者綿延而不絕。涉足仕途者眾,躋身學林者多,它的規制就不同於普通的江南民居,屬山東曲阜孔府一類的士大夫府邸。
走過盧宅老街,就見路南是一個五開間三進深的磚雕磨磚大照壁,這就是盧宅主體最外側的入口了。因為照壁把門街與房屋主體完全隔開,所以它又被稱作外照壁。照壁內卵石鋪地,青石須彌座,8個石雕望柱,石欄桿內有兩根留作節日懸掛燈籠之用的高高的木桿。照壁上鐫刻著「雙獅滾綉球」、「鯉魚跳龍門」、「文房四寶」等造型,這是為盧氏家族世世代代的秀才舉子們祈福,均有祥瑞之意。從照壁向北是兩座明清時盛行的四柱三間的石牌坊,上書「大夫第」。「大夫第」門樓以北的照壁與前面的外照壁圍合的主要入口空間呈「〔〕」形,此寓意為「藏風納氣」,就是說保證盧家的文風和官氣,以便仕途能永遠春風得意。
過了「大夫第」的石牌坊,轉上一條卵石鋪地的甬道,才看到了盧宅真正的大門——「捷報門」。此門建於明景泰年間,門上原明代所書「捷報」匾額已毀,現為今人所書。「捷報」匾上用小字記載了盧氏家族從明朝到清朝光緒年間共中8名進士、2名解元、29名舉人的歷史。過了捷報門舉目回望,門框恰好框住了南面的一座遠山,山形酷似一個直立的筆架,因此得名筆架山。而盧宅的東西兩側又各有一條雅溪——這一切就好像是特意為盧氏子孫安排的「面山環水」的獨特風水,保佑著他們世代出仕。
這種祈福的建築形式還表現在盧宅的幾個大廳堂中。跨過第二道「國光門」,是一個約400平方米的跨院,同樣是卵石鋪地,院子一角有條2米寬的曲尺型廊道,向北與肅雍堂連接。到了盧宅,肅雍堂是必到的,因為這座建築是明清古建築群盧宅的核心建築和主軸線。「肅,肅敬也,禮之所以立也;雍,雍和也,樂之所以生也。」《詩·周頌·有瞽》中曰:「潘厥聲,肅雍和鳴」。堂名因之而來。據說肅雍堂是為祭祀第14代盧榕之妾金氏所建。肅雍堂呈工字形,朝南成三開間,開間面闊25米。從第一進儀門開始,一條全長320米的中軸線貫穿南北。這條中軸線上布置了9幢大小不一的建築(即九進),又分前四後五。前四總長180米,作為禮儀場所,可議事、迎送和祭祀等等,這里一向不允許女人進入。後五進總長140米,為生活區,如住房、廚廁、庫房等。另外東西兩側還有幾間廂房,取名「雪軒」,當年是盧氏家族的「三味書屋」,供族內弟子上學之用。肅雍堂尤其獨特的是,它的前四進中有可分合的移動式石庫門,大廳的雙跨頂上還有一防水的天溝,整個建築排水極為暢通。倘若遇到暴雨,水位達男人額頂,雨住後只要半個小時就能全部排出大廳。除了肅雍堂這條軸線外,南北向還有樹德堂和復荊堂兩條軸線,房間也十分眾多。看來無論是面積或先進設施,肅雍堂都可謂全國民居之最了。
若拿建築群比繪畫,盧宅是一幅以細膩見長的工筆畫在走馬觀花式的參觀中,我常常因盧宅建築一些細微之處的巧奪天工而駐足。盧宅的建築結構形式多種多樣。主廳大多是抬梁式木構架,雪軒則是穿斗式構架(穿斗式構架即立柱細且多,柱間用串穿接成整體,每柱上頂一檁條,用料較少且能爭取較大空間,極為方便),又如肅雍堂是五架梁連穿枋結構,牆身用空斗磚牆,延長了進深。總的來說,盧宅的建築以單體建築為單元,形成了獨具藝術魅力的空間序列,顯示了豐富的內涵和意趣。
若拿建築群比繪畫,盧宅就可以比作以細膩見長的工筆畫。光是屋頂,盧宅中就分重檐、單檐,檐頂的形式有卷棚、硬山、懸山等等。在盧宅的每棟建築中,都明顯地突出浙江民居風格的風火山牆、高聳的垂脊和起翹多變的屋面,使整體建築的風格婉約與剛猛融為一體,並呈現出南方民居清淡、典雅、含蓄的藝術特點。盧宅雖是一個士大夫府邸,但因為它採用了大木小式,且青瓦粉牆,卵石鋪地,處處透著平易、雋永的親切感。
最值得贊嘆的還是盧宅的雕刻工藝,無論是建築上的斗、拱、昂、梁、雀替、牛腿或隔扇,還是傢具的設計和製造工藝中,都體現了全國木雕之鄉的濃郁特色。在一片片不起眼的隔扇、裙板和絛環板上,我就看到了《八仙過海》、《水滸》、《百壽圖》、《姜子牙遇文王》等多種透雕浮雕,或人物、或山水、或花鳥魚蟲,無不雕工精細、形態傳神,實在使人叫絕。難度更大的是牛腿上的多層雕刻,只見那人物神態自然,花鳥活潑動人,祥獸栩栩如生,留神看去,恍若神品。東陽木雕最早起源於唐貞觀元年(627年)的立體圓雕木俑,只可惜已失傳。現存實物最早的是北宋建隆二年(961年)的一尊善才童子佛像和一尊殘頭佛像。據說,清代中期僅浙江東陽和嵊縣就有400多名木雕藝人去北京紫禁城從事雕刻,可見東陽木雕的聞名。盧宅不僅是各種雕刻藝術品難得的珍藏庫,而且還見證了東陽木雕的興衰與變遷。明代以前,冶金技術有限,雕刻作品的形象多嚴謹生動,線條粗獷、豪放。而清代以後,木雕工具迅猛發展,刀具就達300餘種,而且開始分鑿翁型和鑽條型。鑽條型工具最大的有5厘米寬,而最小的小針鑿只有發絲般粗細。而且從清初開始,木雕的彩繪技術也得到了良好的發展,二者充分結合,使盧宅的木雕開始呈現出華麗、精緻,更富藝術感染力的最佳狀態。除此之外,盧宅的石雕、磚雕和堆塑也達到了很高的造詣。
盧宅的園林雖談不上著名,沒有同里和周庄的輕靈俊秀,但是卻留下了眾多文人墨客的贊許和佳話。這是因為盧氏家族重交往,當年「吳中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明代書畫家董其昌、清廷重臣劉墉等都是盧宅的座上客。明代以後,江南戰亂減少,大戶貴族大興造園之風,盧宅也先後建成了牡丹園、金谷園、芙蓉園等20多處園林、亭榭、軒閣,這些園林藝術品也是盧宅不可缺少的風景。希望這個美麗的古建築群能永遠保存完整。

2. 祁縣的風景名勝

景點簡介備注類型喬家大院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喬家大院佔地8724.8平方米,由6幢大院19個小院共313間房屋組成。從高處俯瞰,整體為雙喜字型布局,城堡式建築。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A級旅遊區。晉商文化渠家大院在祁縣城內有十幾個大院,千餘間房屋,佔地三萬多平方米,人稱「渠半城」。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晉商文化博物館晉商文化何家大院除珍藏書、版、字畫外,又是傅山、閻若璩等反清志士和學者聚會的地方。歷史著名的「丹楓閣」所在地。晉商文化裕川晉商茶莊博物館位於山西省祁縣段家巷北口的長裕川大院內。該院三面臨街,院牆高聳,儼然一座城堡。四個院子共有房屋六十六間,佔地面積二千二百多平方米。是明末清初祁縣四大財東中首屈一指的渠家著名的老字型大小之一,也是晉商中開設時間長、規模大的茶莊之一。 晉商文化晉商鏢局博物館位於渠家大院以西30米,是渠本翹故居九如堂舊址,佔地面積約500平方米晉商文化珠算博物館珠算博物館位於祁縣古城東大街原渠家經理院的主院內,較系統地向遊人展現了徵集收藏部分珠算資料和近千種各式各樣的算具。館內陳列著古代原始的算具模型和各個時期的算盤,是全國規模最大的一家專門收藏、研究、弘揚珠算文化的博物館。 晉商文化祁縣古城始建於北魏孝義帝太和年間(公元477—499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古城東西長850米,南北700米,周長三公里。1994年1月,祁縣古城被國務院批准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13年古城四條大街即「晉商老街」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文化民俗鎮河樓賈令鎮河樓俗名回門樓,位於祁縣城東北7.5公里的賈令鎮。樓正好建在五里長街的南端,稱為「昭余勝景」。山西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川陝角衢」的必經之地。古「昭余勝景」之一文化民俗羅貫中紀念館位於祁縣西六支鄉河灣村,內陳展有羅貫中家譜、神軸以及羅貫中使用過的硯台等一批珍貴文物。羅家祠堂現為晉中市重點保護單位。 文化民俗戴隆邦故居位於祁縣古縣鎮小韓村戴街西部,門牌26號。宅院坐北朝南,兩進院落,各帶西偏院,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築風格。《戴氏家譜》共分四冊,始纂於清雍正六年。文化民俗興梵寺現存東觀中學校內。始建於宋天聖三年(1025),原址東觀鎮西管村,於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遷移今址,留存大雄寶殿,塑像在文革被毀。2006年與渠家大院同時列為第六批國家級重點保護單位,文化民俗昌源河國家濕地公園北起賈令鎮賈令橋南至來遠鎮東魚溝口,河道總長33公里,總面積1.34萬畝,其中濕地面積0.69萬畝,占公園總面積的51.30%。 山西省第三個國家濕地公園自然風光四縣堖山西省自然保護區位於祁縣東部山地(來遠鎮、峪口鄉),總面積16000公頃。保護對象有金錢豹、黃羊、艾虎、天然次生混交林。山西省省級重點自然保護區自然風光紫金山自然保護區位於祁縣來遠鎮南風溝,祁縣、榆社縣、武鄉縣三縣交匯處,距祁縣城五十餘公里,海拔1765.6米。自然風光九溝風景旅遊區位於祁縣東觀鎮西南10公里處,緊靠208國道西側,北距太原市50餘公里;風景區佔有土地面積一千餘畝,水域面積500畝。自然風光麓台山風景區位於山西省祁縣來遠鎮石佛窯村西南,主峰海拔1770米,頂部平坦似台,有「跑馬坪」之稱。自然風光東峪溝風景區祁縣境界最長溝,全長18公里,地處祁縣城的東南方向35公里。主景區來遠鎮梁坪寨自然風光

3. 求一篇《迎國慶,愛家鄉》,家鄉是哈爾濱的作文。

山西有6個大院——祁縣喬家大院、渠家大院、太谷縣曹家大院、靈石縣王家大院,原國民黨要員、中國四大財閥之一——孔祥熙的宅院和晉中市常家花園,統稱為晉中大院。我們參觀的喬家大院,僅是其中較小的一個,而大的有它數倍。這些大院都互不雷同,布局構思各具特色。大院的民宅建築物,是晉商文化的展示,構成了晉商的大院文化。晉商的大院建築物,是高水平的建築藝術精品,也是商業文化的精品,更是建築文化、商業文化、民俗文化、裝飾文化的完美結合。這反映了那時建築設計者的高超水平,當地建築業的高水平,並體現出了大院主人對建築的藝術追求。我們走進喬家大院,看到大院套小院,院中有院,卻又各不相同。在北面的大院還有個大花園,鮮花綠樹、假山亭子布滿整個空間。喬家大院這樣的布局,是在中國傳統四合院式基礎上的新穎構思,體現那個歷史階段的建築文化。建築物上的彩繪、裝飾和石、木、磚的雕刻藝術,反映出當地民間藝術家與雕刻匠的高超藝術水平,又體現了當時時代的商業文化、裝飾文化流行新潮、中國民俗文化和當地民俗民風。喬家大院是一座造型宏偉的民居建築群,反映和代表了封建大家族的居住形式,集中體現出中國北方民居建築的獨特風格,又充分展示出具有山西特色晉商的大院文化,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晉商的大院文化,無疑是山西人商海搏擊多年取得輝煌成果的體現。山西人在中國經商最早又多,人們戲說:「一塊石頭砸下去,十個就有八、九個是山西人經商。」那麼,山西人為什麼放棄仕途追求而熱衷於商海呢?這是由當時的歷史條件決定的。從國家社會背景來說,明朝建立後,為防禦外敵入侵設立邊關重鎮,需要有人運送糧食、鹽等生活必需品。山西地理位置靠近邊防,為人們的經商提供了先機。從個人生活來說,當時人們的生活貧困艱辛,追求仕途有很大風險,唯有經商致富才能改變個人命運。於是「學而優則商」,就成為人們的努力方向,追求個人致富是奮斗目標,從而形成山西人從商好賈風氣。但是,山西人也懂得文化知識的重要,商人們也要自己的後代去讀書學習。然而,讀書的目的不是追求功名,而是要為經商服務。這是山西人離開黃土地去經商的觀念轉變後,有別於其它地方人們的新意識。晉中人認識到文化素質在經商中的重要作用,選拔優秀人才去商海搏擊,一代又一代逐漸形成,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儒商群體。這是晉商在商界稱雄數百年,建構大院文化的基礎和根源。民間曾流傳這樣的話:「河南人有錢穿緞綢,山西人有錢去蓋樓。」在山西人眼裡,高樓大院是一個體面人家。因此,有錢首先要建房。因此,由窮變富的一代代晉中富商建起了一幢幢豪宅大院,才有了今日山西獨具特色的旅遊景觀,吸引著中外遊客前來觀賞。尤其,著名電影導演張藝謀選中喬家大院作為拍攝景地,製作出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更使中國山西這座民居建築群,蜚聲海內外。我們一走進喬家大院,就看見通道南側牆上《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大幅電影海報,到處都掛著大紅燈籠,增添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宛如重現了昔日喬家的生活景象,進入電影的情景之中,有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和歷史感。
中國最早的金融中心和第一個私家銀行
從喬家大院向南行車半小時,到達晉中市境內的平遙古城。這是一座具有4000多年悠久歷史的古城,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四座古城(西安、荊州、平遙、興城)之一,也是國內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平遙古城牆始建於2800多年前的西周,高10米厚5 米。整個古城池呈方形,四周各有一座角樓,3000個垛口,觀敵樓72座。據說按孔子弟子3000,賢人72的數字修築。城門6座上築城門樓,門外有瓮城,牆外有深、寬4米的護城河。我們從古城西門走進,導游引領首先登上城門樓。站在城門樓上觀望全城,彷彿一座高大威嚴的古堡。瓮城上依然保留有多門古代護城大炮,炮口對准城外。我們站在古炮台前遐想,當年古城備有相當的防禦力量。城內有大量清朝末年建築的民居、寺廟、商鋪等,嚴謹多變的住宅布局,精美古樸的建築工藝,反映了清代的建築藝術水平。城內是4條大街、8條小街、72個巷道構成的格局。有保存完好四合院3700餘處,其中價值較高的有400餘處。我們走下城門樓來到明清一條街上,這是古城保存最完整的明清時期建築的一條街。街道兩旁,商業店鋪鱗次櫛比;街上行人,南來北往熙熙攘攘,一派國泰民安的繁榮景象。我們走在街上欣賞古香古色的商家店鋪,琳琅滿目的出售商品,還有那富有書法韻味的古招牌,古題額,特別是遠遠望去雄踞全城的18米多高的古市樓,彷彿回到了明清時代的平遙古城之中。現在這條街既是商業街,又是名優特產品銷售街。平遙是山西的文物大縣,這里的文物市場很興盛,還是古玩一條街。導游告訴我們:「平遙的特產是牛肉和推光漆器。」平遙牛肉早在明代中葉已聞名於世,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由於平遙地區的水質好,因而牛肉以肉嫩味美,風味獨特而著稱於世,被國家評為名牌產品,暢銷國內外。推光漆光器是平遙縣著名工藝名特產品,起源於唐代中葉,迄今已有1200餘年的歷史。老藝人繼承唐、宋以來年傳統工藝,產品精良,現已暢銷世界28個國家和地區。我們對物美價廉的牛肉感興趣,選購真空包裝帶回去;精美而價格不菲的推光漆器,因為攜帶不便,就很少有人問津了。

4. 家族這個詞有沒有文雅的古文稱呼兩個字的那種

祁縣,古稱昭餘,隸屬於山西省晉中市。祁縣位於晉中盆地中部,汾河東岸,全縣轄6鎮2鄉,總面積854平方公里,人口25.54萬人。1994年國務院批准祁縣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歷史沿革]
祁縣歷史,可以一直追溯到新石器時代。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發現了梁村古文化遺址,在距今五千年以前的母系氏族公社時期,人類就在此繁衍生息。據《周禮 職方》與《爾雅 釋十藪》記載,在遠古時代,太原盆地南面是一片長滿雜草的積水地帶,叫做「昭餘祁澤藪」,祁地由此而得名。
戰國時期,祁地屬趙國。秦代,祁地屬太原郡。西漢初置祁縣。王莽篡漢,改祁為示,後復祁縣。晉代恢復分封制,祁縣屬太原國,縣城遷到祁城村。北魏時,祁縣屬太原郡。孝文帝太和年間,遷縣城於今址。北齊天保七年廢祁縣。隋開皇十年重置縣置,屬並州。唐武德三年,屬太州,後復屬並州。金代,在縣東南之團柏鎮設幘州,縣屬之,不久幘州廢,縣屬晉州,改祁為祈。元大德年間,復稱祁縣,屬冀寧路。明清兩代屬太原府。民國初年屬冀寧道。1937年底屬山西省第四行政區。解放後屬榆次專區,後改稱晉中地區。

[文物古跡]
祁縣古城以其嚴謹周密的布局設計,精巧細致的建築工藝,被概括為「一城四街二十八巷,六十個圪道,四十個大院,萬余間房室」。其間有與喬家大院相媲美的渠家,何家,馬家等十二處。最能體現祁縣文化特色的,莫過於歷代名門望族。祁縣望族,以宋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宋金以前的望族為祁氏,王氏,溫氏家族為代表,多出名吏賢官,才子雅士;宋金以後的望族以喬氏,渠氏,何氏等家族為代表,多出商賈巨富,理財能手。祁縣是明清時期富商大賈雲集的地方,僅縣城就有商賈數百家。城內景點規劃以四大院位主體建立四大館,即:渠家大院——晉商文化博物館;長裕川大院——歷史名人蠟像館;昭餘書院——文史民俗館;何家大院——古典建築展覽館。

[風味特產]
玻璃酒具,酥梨,六曲香酒等。

[交通]
祁縣古為「川陝通衢」,僅是全省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南同蒲復線鐵路與國道108,208公路及省道大遠,東廈,祁文公路交織成網,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交通優勢。

[旅遊電話]
(0354)*******

祁縣 我的家鄉 一個小城
是電視劇《喬家大院》的播出讓更多人聽說了她
自小上學便遊走於古老的街巷裡
可能是因為太習慣了
竟對這一切的古老的厚重感沒有些許感知
等到發覺了才開始觀察回味
然後發現她深的讓你讀不透
每一片瓦礫的斑駁都有一截時光
每一塊青磚的堅實都有一種氣量
每一處屋檐的挺拔都有一種威嚴
每一條巷道的幽深都有一種追尋
每一個角落的靜謐都有一段故事

第一次對她名稱的來源有了解是高中的語文課,永生哥在講一篇古文時告訴我們的。還記得那是關於「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嫌」來源的一篇文章。文章的主人公,祁黃羊,是春秋晉國大臣,祁地便是晉國王分與他的領地。又找到這樣一段
「據《周禮·職方》與《爾雅·釋十藪》記載,在遠古時代,太原盆地南面是一片長滿雜草的積水地帶,叫做「昭餘祁澤藪」,祁地由此而得名。
春秋戰國時期屬晉國,公元二年(前556年)將祁地分給大夫姬奚做食邑。姬奚以地為氏,改姓祁,即祁黃羊,城邑建於今縣城東南7.5km的古縣村,歷經2500多年的風雨滄桑,到本世紀初年,下古縣村東門樓巷、南口等處,仍有古土城遺址可尋。村中原建古祁奚廟,祭祀祁奚,於建國前塌毀。秦、漢、三國屬太原郡,西晉祁(265-290年)仍歸並州統轄,縣治遷徙至今縣城東南3.5km的祁城村,現古城已無遺址可尋,但仍有「城角池」「城門口」等地名,可大致推測古城的位置。直至北魏太和年間(477-499年),並州別駕分瓚始遷縣治至今址,築土為城,距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
她越厚重,我就越卑微,越慚愧。

上文提及的景點今天都有了變化,新添了珠算博物館(展現晉商繁華的例證);度量衡博物館(讓你不得不佩服於古代人民的智慧);晉商鏢局,家私博物館等。

「祁縣歷史文化名城是國務院1994年公布的第三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古城是集傳統街巷、店鋪、寺廟於一體的龐大的明清建築群。古城內商賈大院牆高院深,造型華麗;古寺觀廟,或南或北,或東或西,各司其職,成為古城內空間、信仰、乃至文化的向心,唯系古城千餘年的社會、經濟、文化網路。追根溯源,古城及民居的建設皆源於其特定社會經濟和文化的根脈。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封建社會,祁縣人卻有著以經商為榮的傳統。源於山西晉商的票號業,祁縣人也是創立和發展者,商業發達時期,縣城一派繁榮景象。從現存建築依稀可辨當年店鋪的門類,民宅的營造也處處體現著以商為榮的經營理念。
時事變遷,如今古城牆已盪然無存,但豪華宏大的明清古建築群依舊述說著當年的盛況。祁縣古城與平遙古城一樣是古代城市規劃理論思想的典型實例反映,但與平遙古城相比,祁縣古城蘊含著另一種文化現象,畢竟渠氏家族、喬氏家族曾經各自壟斷了東西半城,這里的古建築規模更宏大,結構更精巧,工藝更精細,文化品味更高。祁縣古城與平遙古城的雄偉與眾多晉商大院的雍榮相比,更多地體現在它的集古老街巷、店鋪、民居大院、古寺廟以及眾多名人、民俗於一體的文化現象。祁縣古城完全堪稱為平遙古城的「姊妹花」。」

想起了那些石板路,想起了造型各異雕刻精細的屋頂屋檐,還有一塊塊大大方方的牆磚。
她依然蜿蜒曲折,寂寞深藏。

又想起了祁縣文武名人,大將王允,花間派詞人代表溫庭筠,山水田園詩人王維,還有造就三國演義巨著的羅貫中……

5. 中國有哪些有名的民居

1、福建土樓

客家土樓,也稱福建客家土樓,它以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宏大、結構精巧等特點獨立於世界民居建築藝術之林。土樓民居以種姓聚族而群居特點和它的建造特色都與客家人的歷史有密切相關。客家人每到一處,本姓本家人總要聚居在一起。

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區或深山密大之中,當時不但建築材料蕢乏,豺狼虎豹、盜賊嘈雜,加上懼怕當地人的襲擾,客家人便營造「抵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住宅。這樣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獨特的建築形式——土樓。土樓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龍岩、漳州等地區。

2、開平碉樓

廣東開平市的田野上,一座座歐式古典風格的小樓與中國南方農村的傳統土屋,形成中國絕無僅有的鄉間景色。碉樓中西合璧,融會了各種建築風格的精髓。開平境內最多的時候共有3000多座碉樓,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開平15個鎮、辦事處。

3、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位於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2公里處的靜升歷史文化名鎮。距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35公里、介休綿山風景區4公里,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間,面積8萬平方米。王氏宗祠分上下兩院,功能齊全,設計考究,祠前有精雕細刻的「孝義坊」。

高家崖、紅門堡、崇寧堡三組建築群比肩相連,皆黃土高坡上的全封閉城堡式建築。外觀,順物應勢,形神俱立;其內,窯洞瓦房,巧妙連綴。博大精深壯觀,天工人巧地利。於貌似千篇一律中千變萬化,在保持北方傳統民居共性的同時,又顯現出了各自卓越的個性風采。

4、喬家大院

喬家大院位於山西省祁縣喬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東觀鎮僅2公里。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中國著名的商業金融資本家喬致庸的宅第。

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以後曾有兩次增修,一次擴建,經過幾代人的不斷努力,於民國初年建成一座宏偉的建築群體,並集中體現了中國清代北方民居的獨特風格。大院為全封閉式的城堡式建築群,佔地10642(約十六畝)平方米,建築面積4175平方米,分6個大院,20個小院,313間房屋。

5、西遞村

西遞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兩條清泉穿村而過,99條高牆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遊客如置身迷宮。村頭有座明萬曆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間四柱五樓的青石牌坊,崢嶸巍峨,結構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顯赫的象徵。

村中有座康熙年間建造的「履福堂」,陳設典雅,充滿書香氣息,廳堂題為「書詩經世文章,孝悌傳為報本」、「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的對聯,顯示了儒學向建築的滲透。

6. 祁縣古城什麼時候成立。 距今有多少年。

春秋時,祁地屬晉,當時的祁地,幾乎包括整個晉中平川。公元前556年,晉平公將祁地賜給大夫姬奚作食邑。姬奚以地為姓,改姓為祁,即歷史上有名的「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祁黃羊。他的城邑在今祁縣的古縣鎮下古縣村。公元前514年,祁奚的孫子祁盈因故被殺,食邑隨之沒收。晉分祁奚之田為鄔(今介休)、祁(今祁縣)、平陵(今平遙、文水)、梗陽(今清徐)、塗水(今榆次、太谷)、馬首(今壽陽)、盂(今盂縣)等七部分。祁縣的境地,基本上是從那時候確定的。
戰國時期,祁地屬趙國。
秦代,祁地屬太原郡。
西漢初置祁縣。王莽篡漢,改祁為示,後復祁縣。
晉代恢復分封制,祁縣屬太原國,縣城遷到祁城村。
北魏時,祁縣屬大原郡。孝文帝太和年間,遷縣城於今址。北齊天保七年廢祁縣。
隋開皇十年重置縣治,屬並州。
唐武德三年,屬太州。後復屬並州。
金代,在縣東南之團柏鎮設幘州,縣屬之,不久幘州廢,縣屬晉州,改祁為祈。
元大德年間,復稱祁縣,屬冀寧路。
明、清兩代屬太原府。
民國初年屬冀寧道。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底屬山西省第四行政區。
解放後屬榆次專區,後改稱晉中地區,1999年撤銷晉中地區設立晉中市,屬晉中市。

7. 中國十大民居有哪些 中國十大特色民居

1、福建土樓:
客家土樓,也稱福建圓樓,是中華文明的一顆明珠,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村民居建築,是中國古建築的一朵奇葩,它以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宏大、結構精巧等特點獨立於世界民居建築藝術之林。

土樓民居以種姓聚族而群居特點和它的建造特色都與客家人的歷史有密切相關。客家人每到一處,本姓本家人總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區或深山密大之中,當時不但建築材料蕢乏,豺狼虎豹、盜賊嘈雜,加上懼怕當地人的襲擾,客家人便營造「抵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住宅。
這樣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獨特的建築形式——土樓。土樓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龍岩、漳州等地區。
福建土樓產生於宋元時期,經過明代早、中期的發展,明末、清代、民國時期逐漸成熟,並一直延續至今。
福建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山區大型夯土民居建築,創造性的生土建築藝術傑作。福建土樓依山就勢,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築規劃的「風水」理念(參見董斌《現代風水精鑒》),適應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禦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間狹小的平地和當地的生土、木材、鵝卵石等建築材料,是一種自成體系,具有節約、堅固、防禦性強特點,又極富美感的生土高層建築類型。
2、開平碉樓:
廣東開平碉樓交錯,形成中國絕無僅有的鄉間景色。碉樓中西合璧,融會了各種建築風格的精髓。開平境內最多的時候共有3000多座碉樓,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開平15個鎮、辦事處。這些碉樓是上世紀開平華僑與村民主動把外國建築文化與當地建築文化相結合的結晶。其數量之多,建築之精美,風格之多樣,堪稱世界最大的「碉樓博物館」。

建材上,有早期的泥牆樓(用灰沙、糖、鹽、蜆殼、蚝殼等混合逐層錘打夯成),中期的青磚樓(用一般的青磚加厚建成),到最後的鋼筋水泥樓(用鋼筋混凝土按現代建築用料建成)。
類型上,約分三大類:一是更樓或燈樓,這種樓一般建在村頭或村尾,有些建在小山丘上,供民團及更夫使用,裡面有探照燈及報警器,一旦發現匪賊立即報警,讓村民准備。
二是眾樓,由十多戶或幾戶人家合資興建,這種碉樓有3~6層,每層設有2~4間房,如有匪賊或洪澇,各戶人家可住進眾樓,以避災難。
三是居樓,由華僑獨資興建,用於長久居住。開平碉樓中西合璧,碉樓的造型千姿百態。
最大特點是按照自己的意願選取不同的外國建築式樣綜合一起,自成一體,既有古希臘、羅馬的風格,又有哥特、伊斯蘭、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的建築要素,很難將開平碉樓具體歸入國外某一個時期的某種建築風格之中。這些不同風格流派不同宗教的建築元素在開平碉樓中和諧共處,表現出特有的藝術魅力。
它在建築結構上則充分體現了防衛功能,其共同特點就是門窗窄小,鋼窗、鐵門,牆身厚,頂層四面都有槍眼,樓頂還有瞭望台、探照燈、警報器等,在歷史上對保護村民生命財產安全有極大貢獻。
3、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築的集大成者,由歷史上靈石縣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後裔——靜升王家於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先後建成。建築規模宏大,擁有「五巷」、「五堡」、「五祠堂」。

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別被喻為「龍」、「鳳」、「龜」、「麟」、「虎」五瑞獸造型,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以上。現以「中國民居藝術館」、「中華王氏博物館」和「力群美術館」開放的紅門堡(龍)、高家崖(鳳)、崇寧堡(虎)三大建築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 座,房屋2078間,面積8萬平方米。
王氏宗祠分上下兩院,功能齊全,設計考究,祠前有精雕細刻的「孝義坊」。宗祠作為王氏先祖靈魂棲息的家園,1998年以來,已有數萬名海外王氏後裔相繼到此觀光並拜祖敬香。
4、喬家大院:
喬家大院位於山西省祁縣喬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東觀鎮僅2公里。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中國著名的商業金融資本家喬致庸的宅第。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以後曾有兩次增修,一次擴建,經過幾代人的不斷努力,於民國初年建成一座宏偉的建築群體,並集中體現了中國清代北方民居的獨特風格。

大院為全封閉式的城堡式建築群,佔地10642(約十六畝)平方米,建築面積4175平方米,分6個大院,20個小院,313間房屋。大院三面臨街,不與周圍民居相連。外圍是封閉的磚牆,高10米有餘,上層是女牆式的垛口,還有更樓,眺閣點綴其間,顯得氣勢宏偉,威嚴高大。
大門坐西朝東,上有高大的頂樓,中間城門洞式的門道,大門對面是磚雕百壽圖照壁。大門以里,是一條石鋪的東西走向的甬道,甬道兩側靠牆有護牆圍台,甬道盡頭是祖先祠堂,與大門遙遙相對,為廟堂式結構。北面三個大院,都是蕪廊出檐大門,暗欞暗柱,三大開間,車轎出入綽綽有餘,門外側有栓馬柱和上馬石,從東往西數,依次為老院,西北院,書房院。
布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結構,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則是客房傭人住室及灶房。在建築上偏院較為低矮,房頂結構也大不相同,正院都為瓦房出檐,偏院則為方磚鋪頂的平房,既表現了倫理上的尊卑有序,又顯示了建築上層次感。大院有主樓四座,門樓,更樓,眺閣六座。各院房頂有走道相通,便於夜間巡更護院。
綜觀全院布局嚴謹,設計精巧,俯視成「喜喜」字形,建築考究,磚瓦磨合,精工細做,斗拱飛檐,彩飾金裝,磚石木雕,工藝精湛,充分顯示了中國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工藝水平,被專家學者譽之為:「北方民居建築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因此素有「皇家有故宮,民宅看喬家」之說,名揚三晉,譽滿海內外。
5、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國家AAAA級景區),皇城相府(又稱午亭山村)總面積3.6萬平方米,是清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加三級、《康熙字典》總閱官、康熙皇帝35年經筵講師陳廷敬的故居。

其建築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官宅民居,鱗次櫛比,是一組別具特色的明清城堡式官宅建築群。「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皇城相府不僅是一幅古代「自然山水畫」、更是一座具有強烈人文精神的東方古城堡。
皇城村居住著234戶,680餘口人家,耕種著480畝土地,全村總面積1.7平方公里。地下有豐富的、得天獨厚的煤炭資源,地上有清代康熙皇帝的老師,《康熙字典》總閱官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陳廷敬故里「皇城相府」。改革開放以來,先後創辦了煤炭開采,輕工、農副產品加工,旅遊服務等多種產業。皇城相府2001年被山西省政府確定為新十大旅遊景點之一。目前,皇城相府每日遊人如織,絡繹不絕。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巍然城堡,雉堞林立;舊院古宅,錯落典雅。綺麗的自然風光同返樸的人文景緻交相輝映,構成了皇城獨具魅力的風采。
6、大邑劉氏庄園博物館:
建於1958年10月,1966年1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9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中國近現代社會的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築之一。該館建立四十多年來,積累了豐富的藏品,內涵豐富。

現有文物,藏品2萬余件,規模寵大,保存完好的庄園建築群,及庄園遺存的大量實物和文獻資料,加上獨具特色的庄園陳列,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為認識和研究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經濟、文化建築及中國四川軍閥史、民俗學的重要場所和實物現場,是舊中國農村的一個縮影,是中國社會發展史的一個斷面。
該館內的川西民俗博物館,新開的「小姐樓」等內容豐富多彩,建築風格獨特,是認識舊中國國情和民風民俗的重要場所。
該館館藏文物2700多件,內有一級品15件,包括一套清代紫檀木鑲大理石桌椅,其中8把坐椅通高108厘米、寬99厘米、坐深60厘米,嵌有各色寶珠27顆,四周有螺鈿裝飾的花草圖形。
老莊園呈不規則多邊形,四周由6米多高的風火磚牆圍繞,7道大門聳立,大門兩側牆壁均有槍眼;內有27個天井,180餘間房屋,3個花園。老公館是劉文彩先後霸佔23戶農民的屋基和田地,於1932年營建起來的。劉文彩每攆走一戶或幾戶農民就砌一堵牆,開一道門,修一座房屋。庄園內重牆夾巷,厚門鐵鎖,秘室復道,布局零亂,陰森恐怖,整座庄園宛若黑沉沉的迷宮建築。
老公館為主要展出區。基本陳列由序館、僱工院、劉文彩生活現場、大型泥塑《收租院》4個相聯系的部分組成。新公館布置有川西民俗陳列。
7、宏村:
宏村的選址、布局,宏村的美景都和水有著直接的關系,是一座經過嚴謹規劃的古村落。村內外人工水系的規劃設計相當精緻巧妙,專家評價宏村是「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相得益彰,是世界上少有的古代有詳細規劃之村落」。被中外建築專家稱為「中國傳統的一顆明珠」、「研究中國古代水利史的活教材」。

宏村被譽為「中國畫里的鄉村」,聯合國專家稱贊它為「舉世無雙的小城鎮水街景觀」。因為它背倚黃山余脈羊棧嶺、雷崗山等,地勢較高,有時雲蒸霞蔚,如濃墨重彩,有時似潑墨寫意,四周山色與粉牆青瓦倒映湖中,人、古建築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好似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畫卷。
水在宏村的選址中作用重大。相傳宏村的汪氏祖先先後在歙縣唐模、黟縣奇墅湖村居住,但都曾遭遇火災。後來汪氏舉家遷到雷崗山下,最初建十三樓,取名弘村,取弘廣發達之意。
在村落的科學布局中,水起著重要的作用。整個村落採用仿生學的「牛」形布局,以雷崗山為牛頭,村口的兩株古樹為牛角,月沼為牛胃,南湖為牛肚,蜿蜒的水圳為牛腸,民居建築為牛身,四座古橋為牛腳,稱作「山為牛頭樹為角,橋為四蹄屋為身」,形狀惟妙惟肖,整個村落就像一頭悠閑的水牛靜卧在青山綠水之中。
8、西遞村:
西遞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兩條清泉穿村而過,99條高牆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遊客如置身迷宮。村頭有座明萬曆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間四柱五樓的青石牌坊,崢嶸巍峨,結構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顯赫的象徵。

村中有座康熙年間建造的「履福堂」,陳設典雅,充滿書香氣息,廳堂題為「書詩經世文章,孝悌傳為報本」、「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的對聯,顯示了儒學向建築的滲透。
村中另一古宅為「大夫第」,建於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大夫第」為臨街亭閣式建築,原用於觀景,樓額懸有「桃花源里人家。」六個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將此樓當作古裝戲中小姐擇婿「熱拋綉球」所在,現已成為西遞村舉辦此項民俗活動的場所。
「大夫第」門額下還有「作退一步想」的題字,語意雙關,耐人尋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戶的富麗宅院、精巧的花園、黑色大理石製作的門框、漏窗,石雕的奇花異卉、飛禽走獸,磚雕的樓台亭閣、人物戲文,及精美的木雕,絢麗的彩繪、壁畫,都體現了中國古代藝術之精華。
西遞是黃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旅遊景點,坐落於黃山南麓,距屯溪54公里,距黃山風景區僅40公里,距黟縣縣城8公里。該村東西長700米,南北寬300米,居民三百餘戶,人口一千多。因村邊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遞送郵件的驛站,故而得名「西遞」,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稱。
9、姜氏庄園:
姜氏庄園位於米脂縣城東南16公里橋河岔鄉,建於清朝同治年間。
姜氏庄園由該村首富姜耀祖請北京專家設計,招聚縣內能工巧匠興建而成,前後用時十三年。姜氏庄園設計巧妙,施工精細,布局緊湊,由上而下,渾然一體。對外嚴於防患,院內互相通聯,是陝北罕見的庄園建築。

庄園佔地40餘畝,主體建築為陝西地區最高等級的「明五暗四六廂窯」式窯洞院落。庄園三院暗道相通,四周寨牆高聳,對內相互通聯,對外嚴於防患,整個建築設計奇妙,工藝精湛,布局合理,渾然一體,是全國最大的城堡式窯洞庄園,也是漢民族建築的瑰寶之一。
整個庄園由山腳至山頂分3部分:第一層是下院,前以塊石壘砌高達9.5米的寨牆,上部築女牆,猶若城垣。沿第一層西南側道路穿洞門達二層,即中院。院西南又聳立高約8米,長10餘米的寨牆,將庄園圍住,並留有通後山的門洞,正中建門樓。
沿石級踏步到第三層上院,是全建築的主宅,座東北向西南,正面一線5孔石窯,兩側分置對稱雙院,東西兩端分設拱形小門洞,西去廁所,東側下書院。整個莊院後設寨城一道,中有寨門可通後山。
10、康百萬庄園:
康百萬庄園位於鞏義市康店鎮,距市區3公里,始建於明末清初。由於它背依邙山,面臨洛水,因而有「金龜探水」的美稱。
1963年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三大庄園(劉文彩、牟二黑)之一,比山西喬家大院大19倍。2005年被授予國家AAAA旅遊景區。

所謂「康百萬」是由於當時的庄園主康應魁兩次懸掛「良田千頃」的金字招牌,土地商鋪遍及山東、陝西、河南三省八縣,而被稱為「百萬富翁」。
後來,慈禧太後逃難西安,回鑾北京時,路過康店,康家出錢監工修造黑石關,縣城、官殿行宮和「龍窯」,花費了100多萬兩銀子,又向清延捐贈白銀100萬兩,慈禧說不知此地還有一個康百萬富翁。從此,「康百萬」這個皇封就廣泛地傳開了。
康百萬庄園臨街建樓房,靠崖築窯洞,四周修寨牆,瀕河設碼頭,集農、官、商風格為一體,布局嚴謹,規模宏大。總建築面積64300平方米,有33個院落,53座樓房,1300多間房舍和73孔窯洞。
分為寨上主宅區、寨下住宅區、南大院、祠堂區、作坊區、菜園區、龍窩溝、金谷寨、花園、棧房區等十餘部分,庭院建築基本屬於豫西地區典型的兩進式四合院,以具有園林、官府的一些特點,各類磚雕、木雕、石雕華麗典雅,造型優美,是華北地區黃土高原封建堡壘式建築的代表。
康百萬庄園為我們提供了研窮封建社會地產階級的發家史料,也給我們提供了古代建築的實物資料,它的磚雕、木雕、石雕藝術,倍受各界朋友青睞。

8. 誰知道關於山西的喬家大院啊

喬家大院位於祁縣喬家堡村正中。這是一座雄偉壯觀的建築群體,從高空俯視院落布局,很似一個象徵大吉大利的雙「喜」字。整個大院佔地8724平方米,建築面積3870平方米。分六個大院,內套20個小院,313間房屋。大院形如城堡,三面臨街,四周全是封閉式磚牆,高三丈有餘,上邊有掩身女兒牆和瞭望探口,既安全牢固,又顯得威嚴氣派。其設計之精巧,工藝之精細,充分體現了我國清代民居建築的獨特風格,具有相當高的觀賞、科研和歷史價值,確實是一座無與倫比的藝術寶庫,被專家學者恰如其分地贊美為「北方民居建築的一顆明珠。」難怪有人參觀後感慨地說:「皇家有故宮,民宅著喬家。」
進入喬家院大門是一條長80米筆直的石鋪甬道,把六個大院分為南北兩排,甬道兩側靠牆有護坡。西盡頭處是喬家祠堂,與大門遙相對應。大院有主樓四座,門樓、更樓、眺閣六座。各院房頂上有走道相通,用於巡更護院。縱觀全院,從外面看,威嚴高大,整齊端莊;進院里看,富麗堂皇,井然有序,顯示了我國北方封建大家庭的居住格調。整個大院,布局嚴謹,建築考究,規范而有變化,不但有整體美感,而且在局部建築上各有特色,即使是房頂上的 140餘個煙囪也都各有特異。全院亭台樓閣,雕梁畫棟,堆金立粉,完全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藝術水平,確實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大院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以後有兩次擴建,一次增修。第一次擴建約在清同治年間,由喬致庸主持,第二次擴建為光緒中、晚期,由喬景儀、喬最儼經手;最後一次增修是在民國十年後,由喬映霞、喬映奎分別完成。從始建到最後建成現在的格局,中間經過近兩個世紀。雖然時間跨度很大,但後來的擴建和增修都能按原先的構思進行,使整個大院風格一致,渾然一體。

喬家大院依照傳統的叫法,北面三個大院,從東往西依次叫老院、西北院、書房院。南面三個大院依次為東南院、西南院、新院。南北六個大院的稱謂,表現了喬家大院中各個院落的建築順序。

清乾隆年間,現喬家大院坐落的地方,一部分正好是喬家堡村的大街與小巷交叉的十字口。喬全美和他的兩個兄長分家後,買下了十字口東北角的幾處宅地,起建樓房。主樓為硬山頂磚瓦房,磚木結構,有窗欞而無門戶,在室內築樓梯上樓。特點是牆壁厚,窗戶小,堅實牢固,為里五外三院。主樓的東面是原先的宅院,也進行了翻修,作為偏院。還把偏院中的二進門改建為書塾,這是喬家大院最早的院落,也就是老院。傳說偏院外原來有個五道祠,祠前有兩株槐樹,長的奇離古怪,人們稱為「神樹」。喬家取得這塊地皮的使用權後,原打算移廟不移樹。後來喬全美在夜間做了一夢,夢見金甲神告他說:「樹移活,祠移富,若要兩相宜,祠樹一齊移。往東四五步,便是樹活處。如果移祠不移樹,樹死人不富……。」沒有多久,此樹便奄奄一息。喬全美恐怕得罪了神靈,便照夢中指示的地方,把樹移了過去,樹真的復活了,而且枝葉繁茂如初。這好象是「真神顯靈」,真有其神,於是又在側院前修了個五道祠,直至今天依然存在。同時主院與側院間有一大型磚雕土地祠,雕有石山及口銜靈芝的鹿等。土地祠額有四個磚雕獅子和一柄如意,隱喻「四時如意」。祠壁上還有梧桐和松樹,六對鹿雙雙合在一起,喻意「六合通順」。

喬致庸當家後,為光大門庭,繼續大興土木。他在老院西側隔小巷置買了一大片宅基地,又蓋了一座樓房院,也是里五外三,形成兩樓對峙,主樓為懸山頂露明柱結構。通天欞門,門樓的卡口是南極星騎鹿和百子圖木雕。上有陽台走廊。上得走廊,前沿有磚雕扶欄,正中為葡萄百子圖,往東是奎龍和喜鵲兒登海;西面為鷺絲戲蓮花和麻雀戲菊花,最上面為木雕,刻有奎龍博古圖。站在陽台上可觀全院。由於兩樓院隔小巷並列,且南北樓翹起,故叫做「雙元寶」式。

明樓竣工後,喬致庸又在與兩樓隔街相望的地方建築了兩個橫五豎五的四合斗院,使四座院落正好位於街巷交叉的四角,奠定了後來連成一體的格局。

光緒中晚期,地方治安不穩,喬家的景儀、景儼為了保護自身的安危,費了不少周折,花了很多銀兩,買下了當時街巷的佔用權。喬家取得佔用權後,把巷口堵了,小巷建成西北院和西南院的側院;東面堵了街口,修建了大門;西面建了祠堂;北面兩樓院外又擴建成兩個外跨院,新建兩個蕪廊大門。跨院間有柵欄通過,並以拱形大門頂為過橋,把南北院互相連接起來,形成城堡式的建築群。

民國初年,喬家人口增多,住房顯得不足,因而又購買地皮,向西擴張延伸。民國十年後,喬映霞、喬映奎又在緊靠西南院建起新院,格局和東南院相似。但窗戶全部刻上大格玻璃,西洋式裝飾,朱光效果也很好,顯然在式樣上有了改觀。就是院內迎門掩壁雕刻也十分細致。與此同時,西北院也由喬映霞設計改建,把和老院相通的外院之敞廊堵塞,連同原來的灶房,改建為客廳。還在客廳旁建了浴室,修了「洋茅廁」,增添了異國風情。

靠西北院,原來有一小院,為喬家的家塾,故把此院叫做書房院。分家後,喬健打算建內花園,從太谷縣一個破落大戶家買回了全套假山。正待興建時,「七七事變」爆發,日軍侵華,工程停止。日軍侵佔時期,全家外逃,剩下空院一處,只留部分家人看護。延續至今,喬家大院成了北方民居中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

喬家大院大門座西向東,為拱形門洞,上有高大的頂樓,頂樓正中懸掛著山西巡撫受慈禧太後面喻而贈送的匾額,上書「福種琅環」四個大字。黑漆大門扇上裝有一對椒圖獸街大銅環,並鑲嵌著銅底板對聯一付:「子孫賢,族將大;兄弟睦,家之肥。」字里行間透露著喬在中堂主人的希望和追求,也許正是遵循這樣的治家之道,喬在中堂經過連續幾代人的努力,達到了後來人丁興旺、家資萬貫的輝煌。
大門頂端正中嵌青石—塊,上書「古風」。雄健的筆力同這兩個字所代表的承接古代質朴生活作風的本意,相得益彰,耐人尋味。大門對面的掩壁上,刻有磚雕「百壽圖」,一字一個樣,字字有風采。掩壁兩旁是清朝大臣左宗棠題贈的一付意味深長的篆體楹聯:「損人慾以復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楹額是「履和」。這同作為巨商大賈的喬家所秉承的和為貴的中庸之道是很相宜的。進入大門,走完那長長的甬道,西盡頭處是雕龍畫棟的喬氏祠堂,與大門遙相對應。祠堂裝點得十分講究,三級台階,廟宇結構,以獅子頭柱,漢白玉石雕,壽字扶欄,通天欞門木雕夾扇。出檐以四條柱子承頂,兩明兩暗。柱頭有玉樹交榮、蘭馨桂馥、藤羅繞松的鏤空木雕,裝飾精彩,富麗堂皇。額頭有匾,上書「仁周義溥」四字,李鴻章所題。祠堂里原陳列著木刻精雕的三層祖先牌位。
甬道把六個大院分為南北兩排,北面三個大院均為開間暗欞柱走廊出檐大門,便於車、轎出入。大門外側有拴馬柱和上馬石。從東往西數,一、二院為三進五聯環套院,是祁縣一帶典型的里五外三穿心樓院,里外有穿心過廳相連。里院北面為主房,二層樓,和外院門道樓相對應,宏偉壯觀。從進正院門到上面正房,需連登三次台階,它不但寓示著「連升三級」和「平步青雲」的吉祥之意,也是建築層次結構的科學安排。
南面三院為二進雙通四合斗院,硬山頂階進式門樓,西跨為正,東跨為偏。中間和其它兩院略有不同,正面為主院,主廳風道處有一旁門和側院相通。整個一排南院,正院為族人所住,偏院為花庭和傭人宿舍。南院每個主院的房頂上蓋有更樓,並配置修建有相應的更道,把整個大院連了起來。
喬家大院聞名於世,不僅因為它有作為建築群的宏偉壯觀的房屋,更主要的是因它在一磚一瓦、一木一石上都體現了精湛的建築技藝。南北六個大院院內,磚雕、木刻、彩繪,到處可見。從門的結構看,有硬山單檐磚砌門樓,半出檐門,石雕側跨門,一斗三升十一踩雙翹儀門等。窗子的格式有仿明酸枝欞丹窗,通天夾扇菱花窗,柵條窗、雕花窗、雙啟型和懸啟型及大格窗等,各式各樣,變化無窮。再從房頂上看,有歇山頂、硬山頂,懸山頂、卷棚頂、平房頂等,這樣形成平的、低的、高的、凸的,無脊的、有脊的、上翹的,垂弧的……,每地每處都是別有洞天,細細看來,切實讓人賞心悅目,品味無窮。
木雕:大院還有更迷人處,那就是隨處可見的精緻的板繪工藝和巧奪天工的木雕藝術,雕刻品個個都有其民俗寓意。每個院的正門上都雕有各種不同的人物。如一院正門為滾檁門樓,有垂柱麻葉,垂柱上月梁斗子,卡風雲子,十三個頭的旱斗子,當中有柱斗子,角斗子,混斗子,還有九隻烏鴉,可稱一等的好工藝。二進門和一門一樣,為菊花卡口,窗上有旱紋,中間為草龍旋板。三門的木雕卡口為葡萄百子圖。
二院正門木雕有八駿馬及福祿壽三星圖,又叫三星高照圖。二院二進門木雕有:花博古和財神喜神。這花博古是雜畫的一種,北宋大觀宋徽宗命人編繪宣和殿所藏古物,成定為「博古圖」。後人將圖畫在器物上,形成裝飾的工藝品,泛稱「博古」。如「博古圖」加上花卉、果品作為點綴而完成畫幅的叫「花博古」。正房門樓為南極仙騎鹿和百子圖。其它木雕還有天官賜福、日升月垣、麒麟送子、招財進寶、福祿壽三星及和合二仙等。和合二仙亦稱「和合二聖」,是一種民間神話故事畫題。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宋隨杭城以臘月祀萬回哥哥,其像蓬頭笑面,身穿綠衣,左手擎鼓,右手執棒,雲是『和合之神』。祀之可使人在萬里之外亦能回家,故曰萬回。」後分為二神,稱「和合二仙」。二仙亦蓬頭笑面,一持荷花,一捧圓合,取「和諧合好」之意。舊時一般在婚禮時懸掛廳堂,以示吉利。
此外,柱頭上的木雕也是多種多樣。如八駿、松竹、葡萄,表示蔓長多子、挺撥、健壯;芙蓉、桂花、萬年青,表示萬年富貴;過廳的木夾扇上刻有大型浮雕「四季花卉」、「八仙獻壽」,即傳統裝飾紋之一。「八仙獻壽」,是傳說中的漢鍾離、張果老、韓湘子、李鐵拐、呂洞賓、曹國舅、藍彩和、何仙姑八仙赴會瑤池,為西王母祝壽,以此組成的畫面紋樣,造形優美,栩栩如生。全院現存有木雕藝術品三百餘件,這里不能一一列舉。
磚雕:磚雕工藝更是到處可見,題材非常廣泛。有壁雕、脊雕、屏雕、扶欄雕。如一院大門上雕有四個獅子,即四獅(時)吐雲。馬頭上雕有「和合二仙」,抬著金銀財寶。卡圓上雕有蘭花。掩壁上為「龜背翰錦」,是傳統的裝飾紋樣,為六邊形骨架組成的連續幾何圖形。因它像龜的背紋而得名。古時以龜甲作為占卜的工具,視能兆吉凶。古書《述異記》雲:「龜千年生毛,壽五千年謂之神龜,萬年為靈龜。」以龜為長壽的一種靈物,用作圖案,以示吉祥延年。進了一院大門對面有一大型磚雕土地祠,雕有松樹、桐樹和蹬於太湖石山上的九鹿,喻示九路通順。立柱上有四個獅子滾綉球;一院偏院南房牆上有五個扶欄雕,中間為葡萄百子圖,表示蔓長多子和富貴不斷頭,其餘四個格子為「博古圖」。一院正院馬頭上雕有四季花卉。二進院馬頭上為四果及「暗八仙」。「暗八仙」也是傳統裝飾紋樣的一種,是以古代傳說中八位神仙所執的器物而組成圖案。相傳漢鍾離輕搖小扇樂陶然,常執小扇;呂洞賓劍顯靈光魑魅驚,常背一劍;張果老魚鼓敲起有梵音,常執魚鼓;曹國舅玉板和聲萬籟清,常執玉板;鐵拐李葫中豈只存五福,常帶葫蘆;韓湘子紫簫吹度干滿靜,常執一簫;藍彩和花籃內蓄無凡品,常攜花籃;何仙姑手執荷花不染塵,常執荷花。因只採用他們所執器物,不畫仙人,故稱「暗八仙」,含有吉祥之意,明、清時採用較多。
二院大門的馬頭正面為犀牛賀喜,側面四季花卉。二院正房前面走廊的扶欄雕,從東往西數,一是喜鵲登梅,二是奎龍騰空,三是葡萄百子,四是鷺絲戲蓮,五是麻雀戲菊。東偏院過門雕有四季花卉、四果,加琴棋書畫,亦取吉祥之意。
三院大長廊,馬頭正面麒麟送子,側面松竹梅蘭,又梅蘭竹菊。中國畫正是以梅蘭竹菊四種花卉為題材的總稱,花鳥畫為其分支。宋、元時期許多畫家都喜歡畫梅蘭加松樹,稱「松竹梅」,又叫「歲寒三友」。元代吳鎮在「三友」外加蘭花,名「四友圖」。明神宗萬曆年間(公元1573——1619)黃鳳他輯《梅蘭竹菊四譜》中,又叫「四君子」。後人又加上松樹或水仙、奇石,合稱「五清」或「五友」。清代王概編《芥子圖畫傳》第三輯,即為《梅蘭竹菊四譜》。這類題材,象徵高潔的品格和正直、堅強、堅韌、樂觀以及不畏強暴的精神。
四院門樓中為香爐,側為琴棋書畫。院內「梯雲篩月」亨有四獅(時)如意、梅根龍頭、四季花卉、花開富貴。並有掩壁,趙鐵山書寫題字。右邊為暗八仙,獅子滾綉球,表示平安如意。還有鳳凰戲牡、鹿鶴同春。左邊為雙魚、戟罄,屬吉祥如意圖,是傳統的裝飾紋樣之一,指以古代兵器中的戟,樂器中的罄和魚紋組成的畫面,取戟與吉、罄與慶、魚和余的同音,表示吉慶有餘。西跨院正房門樓有葡萄與菊花百子,上面扶欄為琴棋書畫及博古圖。四個馬頭正面為四個獅子,側面為四季花卉。特別是《省分箴》雕和前面提到過的《百壽圖》雕一樣,也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五院門樓馬頭為麒麟送子,院內四個馬頭為鹿鶴桐松。南正房門樓為菊花百子,中為文武七星,迴文乞巧,又叫「七夕乞巧圖」。七夕乞巧圖是民間神話故事畫題。七夕即農歷七月初七夜,相傳牛郎、織女在天河相會。這一夜,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牛郎、織女都是星名,演化為神話人物,織女為天帝孫女,長年織造雲錦。自嫁給了河西的牛郎後,織造中斷。天帝大怒,責令與牛郎分離,只准每年七月初七夜相會一次。《風俗通》中記載:織女會牛郎時,喜鵲於天河上為之搭橋,名鵲橋。七夕乞巧圖,初始於北宋畫家侯翼所作,後逐漸廣傳。
六院東院進門兩側為喜鵲登梅,背面為青竹和「福祿壽」三字。四個馬頭為暗八仙。正房扶欄中為葡萄,東為蓮花,西為牡丹。前院內有「福德祠」,八寶圖上有兩個活靈活現的獅子和喻為吉慶有餘的圖案。
石雕:喬家大院中的石雕工藝雖比較少見,卻是十分精細。現有幾對石獅,石獅形態各異,憨態可掬。有的石獅為踱步前行狀,刀紋如新,鋒芒猶在,表現得機警、威武、活躍。其顧盼自豪的頭部,提起全身的神氣,表現獅子的雄壯、英武而不失真,給人以健康、活躍,富有生命力的感覺。
還有陰紋線刻,如五院門蹲石獅底座為「金獅白象」,中為「馬上封猴(侯)」、「燕山教子」、「輩輩封侯」。南房柱石底墊為「漁樵耕讀」、「麻姑獻壽」等。六院門蹲石獅石礎上有「出將入相」、「神荼郁壘」(相傳古代以神荼、郁壘為門神,可以御凶邪避鬼魅)、「得勝返朝」等線刻,圖像清晰,故事引人,線條流暢,形象逼真。
彩繪:整個大院所有房間的屋檐下部都有真金彩繪,內容以人物故事為主,除「燕山教子」、「麻姑獻壽」、「滿床笏」、「漁樵耕讀」外,還有花草蟲鳥,以及鐵道、火車、車站、鍾表等多種多樣圖案。這些圖案,堆金立粉和三蘭五彩的繪畫各有別致。所用金箔,純度很高,雖經長期風吹日曬,至今仍是光彩熠熠。立粉工藝十分細致,須一層干後再上一層,這樣層層堆制,直到把一件飾物逼真的浮雕製成為止,最後塗金。塗金是用人頭上的油污貼上去的,因其太薄,必須挑選晴朗無雨無風的天氣,才能進行操作,可見完成一件圖案作品是相當費勁、費時的了。其它還有線條勾金、敷底上色,都是天然石色,因此,可保持經久不褪,色澤鮮艷。
牌匾:喬家大院各個門庭所懸的牌匾很多,內有四塊最有價值。其中有三塊牌匾是喬家的,也是值得喬家自豪和感到榮幸的。那就是光緒四年由李鴻章親自書寫的「仁周義溥」和山西巡撫丁寶銓受慈禧太後面諭送的「福種琅環」及民國十六年祁縣昌源河東三十六村送給喬映奎的「身備六行」。前兩塊表明喬家在某個時期對官府的捐助,又經朝廷大員題詞推崇,因此倍加榮耀光彩。後一塊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喬家的一些善舉和對人處事的方法。另外一塊價值更高,那就是傅山親筆題寫的「丹楓閣」匾(現存展於喬家第四院的東房內)。「丹楓閣」建成後,傅山為其親筆題了匾,同時,戴廷式寫了「丹楓閣記」,傅山又在後面加了跋。一匾二記三跋,語句令人費解。細分析,戴廷式《丹楓閣記》的大意是:公元1660年9月,他做了一夢,夢見和幾個穿古代服飾的人在城外同行。忽然發生了一場大的變動,回頭看時,已無平坦之路可行,前面是懸崖峭壁,崖上長滿楓樹和青松,中間還有一小閣,匾上寫得「丹楓」二字……。他醒後就按夢中的式樣建築了「丹楓閣」。其實戴廷式夢見穿古裝的人出行,是對故國的懷念。發生了一場大變動,是指政局變化。《丹楓閣記》的真正含義是:國家滅亡,國難當頭,放建「丹楓閣」,以寄託亡明之痛。傅山在《丹楓閣記》後寫的《跋》中所言:「丹」是指讀書的中心,「楓」是戴廷式的字,「閣」是戴廷式讀書的地方。故把「閣」命為「楓」,把「丹」字寫在前面以示醒目。「丹」表示紅色,又表示忠心;「楓」既表示氣節,又表示紅色,都充盈著對明朝朱家的懷念思想。
此外,還有各院的門匾,例如「彤雲繞」、「慎儉德」、「書田歷世」、「讀書滋味長」、「百年樹人」、「惟懷永圖」、「為善最樂」、「居之安」、「治福多」、「建乃家」、「靜觀軒」、「梯雲篩月」等都有其一定的具體寓意。
總之,喬家大院既是建築藝術的寶庫,也是民俗學的殿堂。步入其間,既會得到美的享受,又會使人增長許多知識。因此,來祁縣民俗博物館一游,從藝術、科學、文化、趣味每個方面,都會使您感到獲益非淺,不虛此行。

9. 有哪些有特色的民居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卧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台之用。

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於防風避寒,又便於御敵防盜。

帳房與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區藏民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而採用的一種特殊性建築形式。普通的帳房一般較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約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氂牛氈毯, 中留一寬15厘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作通風採光之用;四周用氂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房內部周圍用草泥塊、土坯或卵石壘成高約50厘米的矮牆,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糞(作燃料用),帳房內陳設簡單,正中稍外設火灶,灶後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帳房具有結構簡單、支架容易、拆裝靈活、易於搬遷等特點。

藏族是一個愛美也善於表現美的民族,因而對於居所的裝飾也十分講究,常見的有在室內牆壁上方繪以吉祥圖案,客廳的內壁則畫藍、綠、紅三條色帶,以寓意藍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則的民居在門上或繪制日月祥雲圖,或懸掛風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則竭力渲染外牆和門窗,富於彩繪裝飾,氣勢不凡。

富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區別於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顯的標志。

民居室內外的陳設顯示著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論是農牧民住宅,還是貴族上層府邸,都有供佛的設施。最簡單的也設置供案,敬奉菩薩。

富有宗教意義的裝飾更是西藏民居最醒目的標識,外牆門窗上挑出的小檐下懸紅藍白三色條形布幔,周圍窗套為黑色,屋頂女兒牆的腳線及其轉角部位則是紅、白、藍、黃、綠五色布條形成的「幢」。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觀中,此五色分別寓示火、雲、天、土、水,以此來表達吉祥的願望。

還有以牆體裝飾表達藏傳佛教派別的。如薩迦民居的牆上塗有白色條帶,在條帶上再塗以相同寬度的土紅色和深藍灰色色帶,中空為白色,在建築主體或院牆直角轉彎處及較寬的牆面上,還自上而下地用土紅色和白色畫出色帶,以標識該地區信仰的是薩迦派。

西藏最具代表性的聚落方式是宗教聚落。宗教聚落的形成與發展增添了西藏民居的魅力,如拉薩的八廓街民居群即是圍繞大昭寺發展起來的,是城鎮宗教聚落的典型代表。農牧區的民居聚落的形成以寺院為中心,自由布置、彼此錯落,形成不相聯屬的格局。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風、防震的同時,也用開辟風門,設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較好地解決了氣候、地理等自然環境不利因素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達到通風,採暖的效果。

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大部分居民住著低矮的窩棚,無家貧民只能寄居檐下,棲身道旁。西藏自治區成立後,政府投入大量資金改善居民住房,到1994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積達12.24平方米,農村人均20.36平方米。由於舊西藏經濟發展緩慢,建築材料僅僅局限於塊石加粘土,現在的民居已經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建築材料,蓋起了許多高層建築,使藏式建築風格得到了更好的發揮。舊西藏絕大部分人家的室內設施極其簡陋,現在電視、收錄機、成套的藏式傢俱已進入普通的藏族居民家庭。中國人的改革開放使藏族居民身上有了更多的錢,他們將自己的住房裝修得漂亮且具特色。
我國明清時期的民居最有特色,如:徽州一帶現存的古民居;山西平遙、太谷、祁縣一帶的古民居;江蘇省同里、周庄一帶的古民居;浙江省紹興等地方的古民居;北京爨底下村的古民居等都很有特色。
中國各地的居住建築,又稱民居。居住建築是最基本的建築類型,出現最早,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由於中國各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情況不同,各地民居也顯現出多樣化的面貌。

中國漢族地區傳統民居的主流是規整式住宅,以採取中軸對稱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後兩院,居中的正房體制最為尊崇,是舉行家庭禮儀、接見尊貴賓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內,以游廊相連接。北京四合院雖是中國封建社會宗法觀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築上的具體表現,但庭院方闊,尺度合宜,寧靜親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間。華北、東北地區的民居大多是這種寬敞的庭院。
堂屋和土樓

中國南方的住宅較緊湊,多樓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積長方形天井為中心的堂屋。這種住宅外觀方正如印,且樸素簡潔,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廣。

在閩南、粵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團住宅,其平面有圓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單層建築廳堂和周圍的四、五層樓房組成,這種建築的防禦性很強,以福建永定縣客家土樓為代表。在中國的傳統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樓獨具特色,有方形、圓形、八角形和橢圓形等形狀的土樓共有8000餘座,規模大,造型美,既科學實用,又有特色,構成了一個奇妙的民居世界。

福建土樓用當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單屋,繼而連成大屋,進而壘起厚重封閉的「抵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住宅——土樓。土樓具有堅固性、安全性、封閉性和強烈的宗族特性。樓內鑿有水井,備有糧倉,如遇戰亂、匪盜,大門一關,自成一體,萬一被圍也可數月之內糧水不斷。加上冬暖夏涼、防震抗風的特點,土樓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襲,繁衍生息的住宅。

少數民族居住建築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居住建築也很多樣,如西北部新疆維吾爾族住宅多為平頂,土牆,一至三層,外面圍有院落;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則用石塊砌築外牆,內部為木結構平頂;蒙古族通常居住於可移動的蒙古包內;而西南各少數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結構干欄式樓房,樓下空敞,樓上住人,其中雲南傣族的竹樓最有特色。中國西南地區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腳樓最具特色。吊腳樓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沒有地基,以柱子支撐建築,樓分兩層或三層,最上層很矮,只放糧食不住人,樓下堆放雜物或圈養牲畜。

北方窯洞和古城民居

中國地域寬廣、民族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結構、裝飾藝術、色調等各具特點。在此,主要介紹一下個性鮮明的北方窯洞和古城內的民居。

中國北方黃河中上游地區窯洞式住宅較多,在陝西、甘肅、河南、山西等黃土地區,當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內開鑿橫洞,並常將數洞相連,在洞內加砌磚石,建造窯洞。窯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節省土地,經濟省工,將自然圖景和生活圖景有機結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築形式,滲透著人們對黃土地的熱愛和眷戀。

此外,中國還有保存較完好的古城,這些古城內均有大量的古代民居。其中,山西平遙古城和雲南麗江古城均在1998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平遙古城是現存最為完整的明清古縣城,是中國漢民族中原地區古縣城的典型代表。迄今為止,這座城市的城牆、街道、民居、店鋪、廟宇等建築,仍然基本完好,其建築格局與風貌特色大體未動。平遙是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建築、藝術等方面歷史發展的活標本。

始建於南宋的麗江古城是融合納西民族傳統建築及外來建築特色的惟一城鎮。麗江古城未受中原城市建築禮制的影響,城中道路網不規則,沒有森嚴的城牆。黑龍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分為條條細流入牆繞戶,形成水網,古城內隨處可見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

10. 我知道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有哪些

南京——中山陵迄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已將113座城市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並對它們進行了重點保護。這些城市,有的曾被各朝帝王選作都城;有的曾是當時的政治、經濟重鎮;有的曾是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有的因擁有珍貴的文物遺跡而享有盛名;有的則因出產精美的工藝品而著稱於世。它們的留存,為今天的人們回顧中國歷史打開了一個窗口。歷史文化名城的分類
河北正定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按照各個城市的特點主要分為七類:
古都型:以都城時代的歷史遺存物、古都的風貌為特點,如北京、西安;
傳統風貌型:保留一個或幾個歷 洛陽龍門石窟史時期積淀的有完整建築群的城市,如平遙、韓城;
風景名勝型:由建築與山水環境的疊加而顯示出鮮明個性特徵的城市,如桂林、蘇州;
地方及民族特色型:由地域特色或獨自的個性特徵、民族風情、地方文化構成城市風貌主體的城市,如麗江、拉薩;
近現代史跡型:反映歷史上某一事件或某個階段的建築物或建築群為其顯著特色的城市,如上海、遵義;
特殊職能型:城市中的某種職能在歷史上佔有極突出的地位,如「鹽城」自貢、「瓷都」景德鎮;
一般史跡型:以分散在全城各處的文物古跡為歷史傳統體現主要方式的城市,如長沙、濟南。
古都型:洛陽、西安、北京、南京、蘇州、杭州、開封、大同、安陽、荊州、咸陽、邯鄲、臨淄、廣州、曲阜、沈陽、大理、拉薩、太原、福州
傳統風貌型:蘇州、揚州、潮州、平遙、韓城、榆林、鎮遠、閬中、臨海、商丘、祁縣、歙縣、贛州、大理、麗江、聊城、鳳凰、巍山、同仁、特克斯、紹興、商丘
風景名勝型:承德、桂林、揚州、蘇州、杭州、紹興、福州、鎮江、常熟、都江堰、樂山、天水、昆明、肇慶、吉林、青島、岳陽、蓬萊、泰安、吐魯番、宜興、嘉興
地方及民族特色型:拉薩、日喀則、大理、麗江、喀什、江孜、銀川、呼和浩特、建水、梅州、巍山、同仁、泉州、長汀、集安、鳳凰、吐魯番、績溪
特殊職能型:泉州、寧波、揚州、景德鎮、曲阜、淮安、自貢、壽縣、大同、亳州、榆林、武威、張掖、敦煌、代縣、佛山、廣州、鄒城、瀘州、山海關、蓬萊
近現代史跡型:上海、天津、武漢、廣州、重慶、哈爾濱、青島、長汀、南昌、延安、遵義、沈陽、南京、無錫、南通、北海、中山、海口
一般古跡型:徐州、濟南、長沙、成都、鄭州、保定、襄樊、宜賓、正定、漳州、衢州、南陽、鍾祥、雷州、新絳、漢中、浚縣、隨州、柳州、安慶、潁州、濮陽、金華
編輯本段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

中國的119座歷史文化名城如下 南昌——滕王閣
直轄市:北京、天津、上海、重慶
河 北:承德市、保定市、正定縣、邯鄲市、山海關區(秦皇島市轄區)
山 西:太原市、大同市、平遙縣、新絳縣、代縣、祁縣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
黑龍江:哈爾濱市
吉林:吉林市、集安市(通化市代管縣級市)
遼寧:沈陽市
江蘇:南京市、徐州市、淮安市、鎮江市、常熟市(蘇州市代管縣級市)、蘇州市、 西安——大雁塔揚州市、無錫市、南通市、宜興市(無錫市代管縣級市)
浙江:杭州市、紹興市、寧波市、衢州市、臨海市(台州市代管縣級市級)、金華市 、嘉興市
福建:福州市、泉州市、漳州市、長汀縣(龍岩市轄縣)
江西:景德鎮市、南昌市、贛州市
安徽:亳州市、歙縣(黃山市轄縣)、壽縣(六安市轄縣)、績溪縣(宣城市轄縣)、安慶市
湖北:武漢市、荊州市、襄陽市、隨州市、鍾祥市(荊門市轄縣)
山 東:濟南市、鄒城市(濟寧市代管縣級市)、曲阜市(濟寧市代管縣級市)、青島市、聊城市、淄博市、泰安市、蓬萊市(煙台市代管縣級市)
河 南:鄭州市、洛陽市、商丘市、安陽市、南陽市、浚縣(鶴壁市轄縣)
、濮陽市、開封市
湖南:長沙市、岳陽市、 贛州——八境台鳳凰縣(湘西州轄縣)
四川:成都市、自貢市、閬中市(南充市代管縣級市)、樂山市、都江堰市(成都市代管縣級市)、
瀘州市、宜賓市、會理縣
雲南:昆明市、大理市(大理州首府)、麗江市、建水縣(紅河州轄縣)、巍山縣(大理州轄縣)
貴州:遵義市、鎮遠縣(黔東南州轄縣)
西藏:拉薩市、日喀則市(日喀則地區行政公署駐地)、江孜縣(日喀則地區轄縣)
廣東:廣州市、潮州市、肇慶市、佛山市、梅州市、雷州市(湛江市代管縣級市)、中山市
廣西:桂林市、柳州市 、北海市
海南:瓊山區(海口市轄區)、海口市
陝西:西安市、延安市、韓城市(渭南市代管縣級市)、榆林市、咸陽市、漢中 成都——武侯祠市
甘肅:張掖市、武威市、敦煌市、天水市
青海:同仁縣(黃南州首府)
寧夏:銀川市
新疆:喀什市(喀什地區行政公署駐地)、吐魯番市(吐魯番地區行政公署駐地)、特克斯縣(伊犁州轄縣)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由國務院審批,目前已公布三批及20座增補城市,共計119座。 上海——豫園 杭州——雷峰塔
編輯本段
歷史文化名城批次

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
鎮江——金山寺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1982年公布,24個
北京、承德、大同、南京、蘇州、揚州、杭州、紹興、泉州、景德鎮、曲阜、洛陽、開封、江陵、長沙、廣州、桂林、成都、遵義、昆明、大理、拉薩、西安、延安。
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
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1986年公布,38個
上海、天津、沈陽、武漢、南昌、重慶、保定、平遙、呼和浩特 武漢——黃鶴樓、鎮江、常熟、徐州、淮安、寧波、歙縣 、亳州、壽縣、福州、漳州、濟南、商丘、安陽、南陽、襄樊、潮州、閬中、宜賓、自貢、鎮遠、麗江、日喀則、韓城、榆林、武威、張掖、敦煌、銀川、喀什。
第三批歷史文化名城
第三批歷史文化名城,1994年公布,37個
鄒城、正定、邯鄲、新絳、代縣、祁縣、哈爾濱、吉林、集安、衢州、臨海、長汀、贛州、青島、聊城、臨淄、鄭州、浚縣、隨州、鍾祥、岳陽、肇慶、佛山、梅州、雷州、柳州、瓊山、樂山、都江堰、瀘州、建 水、巍山、江孜、咸陽、漢中 蘇州——虎丘塔、天水、同仁。
增補歷史文化名城
增補歷史文化名城,2001-2011年間陸續增加,20個
山海關區(秦皇島)、鳳凰縣、濮陽、安慶、泰安、海口、潁州、金華、績溪、吐魯番、特克斯、無錫、南通、北海、宜興、嘉興、中山、太原、蓬萊、會理。
編輯本段
采訪實錄片

資料
拉薩——布達拉宮采訪實錄片——《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20世紀90年代資料片。香港陽光衛視製作。全面性的綜述,人情化的剪輯,記述泱泱中華南北東西52城之歷史與當代。她從民族,地形,乃至建築,人口流動,等方面入眼,又以簡明扼要的旁白闡述出來,讓我們深深體會到中華大地的歷史感,亦不無90年代嚮往富強的當、現代氣息。
介紹
敦煌——莫高窟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許多歷史文化名城是我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或者是近代革命運動和發生重大歷史事件的重要城市。在這些歷史文化名城的地面和地下,保存了大量歷史文物與革命文物,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光榮的革命傳統與光輝燦爛的文化。做好這些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管理工作,對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發展我國的旅遊事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五千年的歷史,五千年的文化,五千年的風雨,鑄就了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如同天上的群星,不管是過去、現在和將來都將閃耀著永恆的光芒。一處斷牆、一處廢墟、一座宮殿、一座園林牽動的卻是從千年歷史風雨里演繹出來的,生存與死亡、悲壯與輝煌、婉約與豪邁的故事。這些看似過去又象是今天的故事讓人激動,讓人感奮,讓人沉思……
國務院關於同意將四川省會理縣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同意將四川省會理縣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會理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歷史遺存豐富,近代城市建設特色突出。
會理縣人民政府要根據本批復精神,按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的要求,正確處理城市建設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保護好會理縣的傳統格局、歷史風貌和歷史建築。要編制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並納入城市總體規劃,明確保護的原則和重點,劃定歷史文化街區、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築的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制定嚴格的保護措施。要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指導下,編制好重要保護地段的詳細規劃。在規劃和建設中,要注重體現近代文化特色和地方傳統風貌,不得進行任何與歷史文化名城環境和風貌不相協調的建設活動。
國務院二○一一年十一月二日

閱讀全文

與祁縣文化牆彩繪的工作室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