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黎平有哪些文化

黎平有哪些文化

發布時間:2022-08-03 10:42:25

『壹』 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1、冊亨布依戲

布依戲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之一。布依戲,過去稱「土戲」、「歡戲」,在布依語中稱「谷藝」。冊亨縣布依戲主要流傳於巧馬鎮、丫他鎮、秧壩鎮、弼佑鄉、八渡鎮、百口鄉、雙江鎮、者樓鎮等地。

冊亨布依戲是用布依語演唱的戲曲,並在布依八音、八音座唱(板凳戲)的基礎上發展形成。據板萬戲班手抄歷史資料《歡戲歷源》佐證,布依戲至少在1741年(清乾隆六年)時就已形成,至今已有270多年的歷史。

2、侗戲

侗戲流傳於貴州省黎平縣、榕江縣、從江縣,廣西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以及湖南省通道自治縣的部分侗族村寨。黎平位於貴州東南部,東連湖南靖州、通道,南臨廣西三江,西北兩面與從江、榕江、劍河、錦屏接壤,是黔、湘、桂三省區交界地。縣境內民族眾多,侗族佔60%以上。

侗戲大致分為兩類:一是以侗族民間故事為題材的如《珠郎娘美》、《郎夜》、《莽歲》、《美道》等;一是根據漢族小說、戲劇編纂或改編的,如《梅良玉》、《秦香蓮》、《梁山伯與祝英台》等,還有連台本戲,如梁士錦《行歡坐夜》、《投軍別窯》、《打陸文秀》等。

3、福泉陽戲

福泉陽戲的正規演出每年舉行3次。第一次在農歷正月間演出,演出時間4天4夜;第二次在農歷五月十三日「單刀會」當日為紀念關羽而演出,地點在當地的關帝廟前,時間1天;第三次演出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為紀念神話中的二郎神和歷史上的二郎(川主、水神)而演出,祈求庇佑一方平安。此外,還為民間「還願」進行演出,但相對於正規演出要簡單得多。

福泉陽戲由內壇和外壇兩部分組成。內壇就是以祭祀儀式出現的二十四壇法事,具有還願的性質,故民間又稱為「還陽戲」、「還願戲」或「願戲」,有開壇、發牒、正清、領牲等二十四請神、延神、酬神、送神儀式和「上刀山」、「下火海」、「頂華蓋」、「懸鉤釣斗」等特技(法術)表演。

4、思南花燈

源於唐代,盛行於明末清初。由於歷史原因,思南花燈受鄰省的影響較大。且自漢代以來,漢民族的不斷遷入,中原文化、吳越文化、巴楚文化隨之先後進入,與土著文化長期共存,使得思南花燈具有很大的融合性。在明、清時期,思南花燈活動頻繁,在演出的組織形式上多以自然村寨為主,並設燈會、設會長,即燈頭。

思南花燈在貴州戲劇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廣大農民在生產勞動中的必然產物。它的題材、內容、形式都來自人們的日常生活,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婉轉動聽的唱腔,高亢激越的花燈打擊樂,優美迷人的舞蹈以及美麗獨特的服飾道具,而倍受人們青睞。

5、錦雞舞

苗族錦雞舞主要分布在丹寨縣排調鎮的也改、黨早、甲石、排保、南群、加配、麻鳥、羊先、羊告、也都和雅灰鄉境內雅灰、送隴等苗族村寨。

錦雞舞最初的功能是祭祖,並且只能在12年1祭的祭鼓活動中才能跳,用於喚醒祖靈,以及在活動後將祖靈送回安息之地。後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吃新節」、「跳月」以及大型慶典的迎賓禮儀活動中錦雞舞也被廣泛運用。

6、布依族「雯當姆」

布依族民間舞蹈「雯當姆」,流傳於貴州省荔波縣洞塘鄉及翁昂鄉布依族地區。縣內山川秀麗,氣候宜人,四季如春,因喀斯特面積大、地貌多樣,生物豐富,與雲南石林、重慶武隆共同申報「中國南方喀斯特」於2007年6月27日,被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雯當姆」,漢語譯意為「矮人舞」。舞蹈別出心裁地在肚皮上畫上可愛的胖娃娃形象,並用大籮筐套蓋住真人的臉和胸部,作為布依族帽子道具,然後利用腰肚肌肉收放的表現力,造成人物豐富的表情變化。

7、苗族大遷徙舞

分布於貴州省赫章縣河鎮、可樂等鄉鎮。苗族大遷徙舞苗族稱「夠戛底戛且」,意為尋找居住的地方,為赫章苗族記載苗族大遷徙歷史過程的民間舞蹈。

苗族大遷徙舞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以舞蹈形式記錄祖先遷徙歷程,舞蹈場面宏大,古歌悠遠,舞步凝緩。一些如「留戀」「回望」等舞蹈動作,如此故土難離,讓觀者潸然淚下,苗族大遷徙舞在赫章苗族中極具影響,是苗族人民千百年來在艱苦環境中形成的民族精神的直觀載體。

『貳』 黎平縣的人文歷史

「黎平山珍,芳名千里」這是古代文人對黎平古邑文化的贊嘆。黎平古城,地處黔、湘、桂三省交界,已有1300多年歷史。唐代,黎平為龍標縣治地,時稱五腦寨,始興土司。元世祖至元二十年,改稱黎平。北宋巡撫副使龍禹官和丞相司馬光上書神宗皇帝:「蠻地古州(駐地今黎平羅里)山珍物豐。蠻民聚黨作亂。」神宗下令攻打土黎平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張)酋楊承磊。禹官統宋軍在黎平城不遠的侗寨槍殺千人後,把這個寨子改稱「平越寨」。這是黎平特產和兵燹較早的記載,也是黔東南至宋代以來重要的文字資料之一。黎平,雅名黎陽,素有「黔東咽喉,軍事要塞」之稱。宋代以來,一直是軍事戰略要地,征戰不息。明代,吳勉率20萬農民起義軍攻佔古州(今黎平羅里)、靖州一帶,朝廷命楚王朱楨、湯和率兵圍剿,戰爭長達10年之久。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設黎平府,轄五開衛等14個長官司。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中期,紅軍長徵到貴州第一個縣城黎平時,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王稼祥等在這里召開了「黎平會議」,確立了紅軍長征北上進軍的軍事戰略路線。這里幾經戰火摧殘,但眾多的文物古跡依在。如:東城門洞、南城門洞等古城牆;二郎坡、馬家巷、雙井街等明清時期民宅建築;湖廣會館、胡榮順商號、九如堂等清初的商業古建;何公祠、南泉山古寺、西佛崖、十萬坪古戰場等宗教軍事古跡。河流井水是一個城市的靈氣,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黎平古城,南有南泉山脈環繞,北有北門山脈圍攏,形成上至五開下至羅團,長寬分別十公里三公里的船形盆地。城中有清澈見底的龍溪河(現稱福祿河)沿北門山腳流下清水江。城內還有五座連綿的五腦山,形成五開回龍。讓人稱奇的是:先人依五腦地形,運用易經、星宿、天乾地支、地理學,進行推算布局,開鑿「九八」七十二眼井,眼井布局形象成一幅巨大的羅漢圖。明清時期,黎平出進士30名,舉人236人。有明代翰林大學士兼兵部尚書何騰蛟、亞中大夫前吏部尚書梅友月、朱萬年等人。作為唐代龍標縣治地的黎平,從古籍文獻上也可讀到稱贊黎平山水文化的一些史詩。王昌齡貶謫龍標縣尉後,天寶年間(742年)在龍溪惜別好友時,寫下《送崔參軍往龍溪》:「龍溪只在龍標上,秋山孤月兩相向。」明萬曆二十七年秋天,時任南京大理評事的龍起雷,從南京回黎平,徙步龍溪賦詩《祭王昌齡》:「龍標天遠接龍溪,黯黯青山月欲低;千年羈魂應不怨,詩荒開遍夜郎西。」這寥寥的幾句,卻道出了黎平優美的地理特點,也表達了他對王昌齡被貶為龍標尉的無比同情和贊頌其傳播漢文化的精神。黎平古城,是東下湖廣,西上雲貴的交通要塞,也是清水江、都柳江兩大河流的分水嶺重地。這里盛產杉木、木耳、山葯材、牛皮等,為歷代商賈雲集之地,市場相當繁榮,有小南京的雅稱。清代中期,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浙江、四川、江西等省客商在黎平建立商會。現存清代嘉慶湖廣會館,建築面積3480多平方米,僅禹王宮內就懸掛有「探花及第」、「狀元及第」等各種扁牌題詞80多件。木材方面,保存有5000多年前的陰沉木。「日有千人拱手,夜亮萬盞明燈。」就是當年黎平古城繁榮的盛況。當地居民為繁榮經濟,常年把山區的茶油、核桃、香菇、天麻、杜仲等山珍葯材,由水路運往清水江,下洞庭,到上海,故而讓黎平古城一直享譽上海等大都市。自宋代以來,「黎平山珍,芳名千里」的佳話。

『叄』 黎平肇興的民俗文化

肇興侗寨四面環山,寨子建於山中盆地中的一處狹長地帶,一條小河穿寨而過。寨中房屋為干欄式吊腳樓,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全部用杉木建造,頂覆小青瓦,古樸實用。
肇興侗寨分為五大房族,分居五個自然片區,稱為仁團、義團、禮團、智團、信團。今天的肇興侗寨,在歷經千年歷史長河的盪滌後依舊保留著它特有原始的風貌。
為了領略侗寨的恢宏,必須找到制高點。兩側山上均有,但最佳拍攝點在中學。
中學坐落在不太高的小山頭上。在操場邊緣,我架起了相機,拍到了侗寨全景,其中的五大鼓樓清晰可辨。聽門衛師傅說,這里拍出的全景照包含了百分之九十的民居,這里又比其它拍攝點都好找、好走。怪不得我在門口值班室登記時,看到登記簿上來客一欄填的幾乎全部是攝影人。 肇興以鼓樓群最為著名,其鼓樓群在全國侗寨中絕無僅有,被譽為「鼓樓之鄉」。 鼓樓的建築吸取了漢族古代建築的精髓,又突破了塔樓的常規,下部呈方形或六邊形,瓦檐呈多角形,飛檐重閣,像一座寶塔,非常醒目。鼓樓是侗家人集會和娛樂的場所,也是侗寨的標志。鼓樓具有歷史悠久、造型美觀、結構獨特、用途多樣等特點,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和民族民俗文物價值。肇興侗寨共建有鼓樓五座、花橋五座、戲台五座。五座鼓樓對應於五團而分別取名,外觀、高低、大小風格各異,蔚為大觀。
五大鼓樓的平面均為六邊形。智寨、信寨、義寨鼓樓都是十一層,仁寨鼓樓七層,禮寨鼓樓十三層。頂部均為八角攢尖頂。頂端置葫蘆形塔剎。鼓樓內雕梁畫棟,多書有楹聯。
那天不是節日,也沒有集會,鼓樓發揮的功能只是供人休息。只見鼓樓內的長凳上,坐滿了飛針走線的女子、侃侃而談的老嫗和下山棋(棋子就地取材、棋盤隨手畫成)的老漢。智寨鼓樓里兩個人下山棋,圍觀者有五六人。 為了了解侗人的民俗和日常生活,我從西到東、從東到西往返許多趟。中間一條橫穿肇興的街道兼公路,是黎平、三江之間的必經之路,也是肇興的商業大街。而我來往較多的卻是與之平行的小河兩岸民居旁。這里掛遍了侗布,到處可看到婦女在捶布。
做侗族服裝的侗布,是用棉花紡成線後用土織布機手工製成。然後浸染成青色或深紫色,晾乾後疊在一起,放在一塊光滑的石塊上用木槌反復捶打,把棉花裡面的油脂捶擊到布的表面,使之增加硬度和亮度。捶的時間越長,表面越亮,侗布也越貴。在一戶人家門外,我看那婦女捶布足足看了十分鍾。
侗布在侗族老人們手裡做成一件一件的侗衣是很費功夫的,尤其是女孩子穿的侗裙。用手工疊成數十個細細的褶,在長時間的擠壓下定型後,成為短小的百褶侗裙。一件侗裙,從布料開始,差不多要三個月的時間才能製成。因此價格不菲。即使當地人買,也要數百元一套。
太過復雜的工藝和太過消耗時間,使現在的侗家姑娘很少自己做侗衣,甚至很多女孩已經不會這門手藝了。她們平時喜歡穿城裡買的休閑服,只有在過節的時候才把母親做的侗衣穿在身上。當下,那些既便宜又輕柔的仿侗衣,正在佔領年輕人的衣櫃。有人擔心:這樣下去,侗布工藝是否會失傳? 當這里成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後,國內外遊客紛至沓來,寨子里人們觀念也隨之發生著變化。旅遊者不僅帶走了這里的寧靜,也帶來了外面的花哨。我離開小河兩岸,在街上溜達時,彷彿回到了家鄉的集鎮。肉攤、菜攤、魚攤,應有盡有。超市、旅行社也看到好幾家。當然,最多的還是旅店和飯店。靠近街面的侗人,都在自己家的一樓開了商鋪或飯館;很多人擁有了自己的家庭旅館。我下榻的「吳家可歸」旅館,兩人標准間雖然面積很小,卻也「五臟俱全」,且只有50元一間。對於遍地開花的小旅館來說,能攬到生意也很開心,因為街上不乏全新的中檔賓館。據說好多原來在外打工的青年,這幾年紛紛回家經商發展。
但如果真有一天,這里的鋼筋水泥超過了杉木青瓦,大廈高過了鼓樓,流行歌曲淹沒了侗族大歌,侗布不見了蹤影,這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還會存在嗎?人們還會路遠迢迢趨之若鶩嗎?但願我這是杞人憂天。

『肆』 黎平 文化是什麼

黎平文化簡稱「侗文化」,黎平位於貴州黔東南,那裡主要居住一個很有靈性的少數民族,那就是侗族噢。因為我是那裡的所以有時間的話一定要到那裡去理由噢。

『伍』 黎平侗鄉的民俗文化

中國侗族分布在湘、黔、桂毗連地區和鄂西南一帶,計有二百四十多萬人口,在貴州聚居的侗族為全國最多,而黎平縣聚居的侗族人口為全省最多。由於是全國侗族人口最多的一個縣,濃郁純朴的侗族風情和豐富多彩的侗族歷史文化在黎平得到了最集中的表現。鼓樓和花橋是侗鄉的標志,其造型美觀、工藝精湛且風格迥異。肇興紀堂鼓樓、地坪花橋和侗戲鼻祖吳文彩墓,均被列為貴州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里的節日活動較為頻繁,如鬥牛、摔跤、踩歌堂、吹蘆笙、抬官人和祭薩等等,幾乎遍及全縣各地。侗家大歌更是名揚海內外,1986年,9位侗族姑娘(其中黎平籍6位,鄰縣從江籍3位)走出國門,參加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登上世界樂壇,初次給了世界一個震驚;1988年夏,這6位黎平籍的侗族演員,又隨貴州省民間藝術團參加國際民間藝術節,遠赴義大利、匈牙利和奧地利演出,國外新聞媒體給予極高的評價,稱之為「清泉閃光之音樂」。如今,這些被譽為東方藝術奇葩的侗族大歌、琵琶歌、敘事歌響遍黎平和鄰縣從江、榕江的一些村村寨寨,且有發展,一下子能拉出幾百人的歌隊上台表演。

『陸』 黎平縣的象徵是什麼

歷史來看,象徵紅色旅遊文化,為遵義會議鋪路的。黎平會議與遵義會議是中央紅軍長征途中系列會議中極為重要的兩個會議,在中國革命史、中共黨史和紅軍長征史上具有十分重要地位。
地方文化來看,主要是侗族文化。

『柒』 悠久的侗族文化遺產有哪些

岩洞位於貴州省黎平,是侗族大歌的原生地,又是獨柱鼓樓的故鄉。侗寨古樸的木質結構民居、寨門、戲台、花橋、鼓樓渾然一體,構成一幅幅獨特的「民族風情畫」。

悠久的侗族文化遺產有「述洞獨柱鼓樓」、「竹坪青石橋」、「竹坪款禁碑」、「萬麻墓」、青石板水井和青石鑿成的瓢井等。

『捌』 侗族的傳統文化藝術有哪些

侗族的傳統文化藝術

侗族大歌民歌藝術

侗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的一員,據傳是古代越人的後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其主要聚居在我國貴州、湖南、廣西等省,現有人口260多萬,主要從事農業和林業生產,而在貴州省的黎平縣是全國侗族聚居最多的縣,有侗族人口35萬。侗族居住的地方不僅風光秀美、民風淳樸,而且侗族也是一個極富創造性的民族,有民諺說:「侗人文化三樣寶:鼓樓、大歌和花橋。」其中的大歌是看不見、摸不著,只能用耳朵和心靈去捕捉與欣賞的民間音樂。
由於以前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許多優秀的文化傳統、生活習俗、社交禮儀等都是靠著優美的歌聲一代一代往下傳,「漢人有字傳書本,侗族無字傳歌聲;祖輩傳唱到父輩,父輩傳唱到兒孫」是侗民族生活的真實寫照。一直以來,世界音樂界認為中國沒有多部和聲藝術,復調音樂僅存於西方。上個世紀50年代,侗族大歌被中國著名音樂家鄭律成偶然發現。1986年貴州侗歌合唱團赴法國演出時引起轟動,音樂界驚嘆這是中國音樂史上的重大發現,從此扭轉了國際上關於中國沒有復調音樂的說法。侗族大歌在侗語中俗稱「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它是一種「眾低獨高」的音樂,必須由三人以上來進行演唱。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是其主要特點。模擬鳥叫蟲鳴、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編創的一大特色,是產生聲音大歌的自然根源。它的主要內容是歌唱自然、勞動、愛情以及人間友誼,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和諧,因此凡是有大歌流行的侗族村寨,很少出現打架罵人、偷盜等行為,人們甚至是「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就像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一樣。
侗族大歌「眾低獨高」、復調式多聲部合唱方式是中外民間音樂所罕見的。大歌的結構一般由「果(組)」、「枚(首)」、「僧(段)」、「角(句)」來構成;大歌的演唱場合是比較講究的,除平時訓練外,大歌在重大節日、集體交往或接待遠方尊貴的客人時才能在侗族村寨的標志性建築鼓樓里演唱,所以侗族大歌又被稱為「鼓樓大歌」。侗族大歌分為四大類:聲音大歌(侗語稱「嘎所」)、柔聲大歌(侗語稱「嘎嘛」)、倫理大歌(侗語稱「嘎想」)、敘事大歌(侗語稱「嘎吉」),其中的聲音大歌是最精華的部分,聲音的標題常以昆蟲鳥獸或季節時令的名稱命名,如《蟬歌》、《知了歌》、《三月歌》等。1986年10月,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執行主席約瑟芬?瑪爾格維茨聽了侗族大歌後激動地說:「在亞洲的東方一個僅百餘萬人口的少數民族,能夠創造和保存這樣古老而純正的、如此閃光的民間合唱藝術,這在世界上實為少見。」
侗族人民視歌為寶,認為歌就是知識,就是文化,誰掌握的歌多,誰就是有知識的人。在侗族地區,歌師是被社會所公認的最有知識、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侗族大歌作為侗歌中最精華的組成部分,它的演唱內容、表現形式,無不與侗人的習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環境息息相關,是對侗族歷史的真實記錄,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現。
註:復調音樂指幾個旋律性聲部在運動中按照對位的法則結合在一起的多聲部音樂,與主調音樂相對。構成復調音樂的各聲部並無主次之分,彼此形成對比或相互補充。創造技法以對位和模仿為主。

侗族的語言文字藝術感

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分南、北兩個方言。南、北兩個方言又各分三個土語區。侗語以侗文的標准音貴州榕江話為代表,聲母有32個,韻母有56個,聲調舒聲9個,促聲6個。由於聲調多,詞彙豐富,所以侗語是一種「富於音樂性的語言」。
過去,侗家人沒有與自己語言相適應的文字。1958年根據自願的原則,國家幫助侗族創造了文字。侗文採取了拉丁字母的形式,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侗文的產生,標志著侗族文化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侗文的推行,對促進侗族文化的發展起著積極作用。雖然,侗文從創制推行以來,其間經歷了曲折的道路,但是實踐證明,侗文對保存、繼承、發揚侗族傳統的優秀文化,學習漢語文,吸收先進民族的科學文化,都起著事半功倍的作用。

侗族的美術民間藝術

侗族的民間手工藝製品有刺綉、編織、彩繪、雕刻、剪紙和刻紙等,大都實用美觀,富有鮮明特色。刺綉是侗族婦女擅長的工藝,她們在服飾上刺綉出各種圖案花紋,形象生動,色彩絢麗。
侗錦是侗族人民的手工工藝品。一般侗家都有稱作陡機的織錦工具。洞錦圖案的線條都呈直線,常見的有人字形、十字形、口字形、之字形、米字形、萬字形等。經過織錦姑娘的精心規劃,將這些圖案組成一幅幅簡練明快的畫面。畫面的內容大多取材於山區人民常見的事物。如描摹動物、植物、器皿等,少數大型侗錦也有取材於古代神話故事的。現在侗錦的品種也由過去一般的花邊、袖口、腰帶和頭巾發展到幾墊、檯布、提包等傢具或日用品的裝飾上。

侗族的刺綉文化藝術

侗族刺綉的簡介
侗族刺綉是農耕文化的產物。黔東南都是一個很難到達、神秘氣息很濃重的地方。侗族人世代生活在那裡,創造了無比燦爛的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風雨橋、吊腳樓、古井、古驛道,還是非物質的侗戲、侗歌、侗綉,都有著致命的吸引力。特別是侗族剌綉,古樸自然,顏色艷麗。
侗族刺綉是觀賞與實用並舉的工藝形式,綉品不僅圖案精美,具有極高的裝飾價值,其反復綉綴的工藝還能增加衣物的耐用度。(農歷網www.nongli.com)
侗族的刺綉品上,還有些獨特的起點綴作用的附屬物。如苗族使用的附屬物有較厚金黃色紙片,還有銅片和玻璃斤。這些附屬物大多為圓形,也間有方形和三角形的。綉在圖案上,可以填充空間,組成線條,還可利用它的色澤增加服飾品的光彩。當姑娘們在節日里穿戴上這些服飾翻翻起舞時,人們很遠就可看到衣服上的摺摺光彩。

侗族刺綉的淵源
侗族刺綉是是侗族人民一針一線在侗布上綉出來的,其風格自然、樸素、大方。侗綉中的精品當屬北侗盤軸滾邊綉,該綉種僅在錦屏縣的平秋、石引、黃門等北部侗族群體中流傳。據說,盤軸滾邊綉是純手工製作,歷經作模、打面漿、粘布、擬模、貼面、鑲邊和綉花等數十道工序,製作一件完整的盤軸滾邊綉精品往往要花一年的時間。
自古以來,這里的群眾穿著很有特色,特別是侗族婦女,頭上包著自織的白頭巾,上身穿著對襟花衣,兩邊袖口鑲有寬幅花邊,衣腳衣叉都配有花邊,分層次,胸部另配一塊胸兜,因其部位是最能顯示技藝的地方,極其花樣繁多,有的綉上雙龍搶寶,有的綉上金錢葫蘆,有的綉上牡丹富貴,有的綉上孔雀開屏等圖案,這些就是具有濃厚的原始趣味的侗族刺綉。侗族刺綉的藝術品繁多,頭巾圖案、嬰兒背帶、婦女胸兜、布花鞋、鞋墊、煙袋、挎包刺綉等內容相當廣泛。

侗族刺綉是廣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侗族文化的遺產,是我國少數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所展現的不僅僅是侗族婦女的心靈手巧,還展現了我國傳統工藝的精湛,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侗族的戲曲文化

侗戲是我國民間戲曲中的戲種之一,是侗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創造並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它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多流行在貴州省的黎平、從江、榕江,湖南省的通道,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三江、龍勝等縣的侗族村寨。
侗戲的發展源遠流長,經歷人民群眾集體創作、集體傳播、不斷得到加工、改造,古樸而不單調,抒情而不低劣。民族民間特色鮮明,有深厚的群眾基礎並尚在發展之中,其內容豐富多彩,形式清新活潑,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從學術上看,它是有發展前途的民族民間劇種之一。

侗戲的主要劇目
侗戲流傳的劇目較多,來源也比較廣。侗族廣為流傳的琵琶歌、民間故事和漢族故事都是改編侗戲的素材。漢族戲曲劇目也經常被改編和移植成侗戲。根據侗族民間傳說故事改編的劇目有《珠朗娘美》、《劉美》、《金俊與娘瑞》等;根據漢族故事改編的劇目有《陳世美》、《梁祝姻緣》等;歷史故事劇有《吳勉王》、《李萬當》等;移植漢族戲曲的劇目有《生死牌》、《十五貫》、《白毛女》等;創作的現代劇目有《團圓》、《二十天》、《一個南瓜》、《楊娃》、《好外孫》等。這些劇目故事情節與其它劇種的劇本大致相同,但基本的結構與格式卻按侗戲的特點編寫。侗戲劇本詞句生動,韻律嚴格,講究尾韻、腰韻、連環韻,一出戲,也就是一首敘事長詩。與其它劇種比較,侗戲在這方面別具一格。

通道侗族自治縣侗戲協會成立
通道侗族自治縣侗戲協會經長期籌劃,精心准備,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於2013年10月31日成立。通道縣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是侗族文化遺產保存最為真實完整的區域之一,境內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縣委、縣政府歷來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並取得了顯著成績。侗戲協會的成立是侗戲保護、研究、傳承、創新進程中的一件大事、一件好事,更是一件喜事,它的成立必將對侗戲的保護傳承、研究創新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對弘揚侗文化、宣傳侗文化、提升侗文化產生積極影響,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和工作意義。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侗戲劇目已發展到多個。它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波及到了黔、湘、桂、鄂等整個侗族地區,並且十分活躍在民間,茅貢乃至整個侗族地區形成了"少兒學戲,青年唱戲,老人看戲"的濃厚氛圍,引起了國際及國內有關專家學者的關注。

『玖』 黎平肇興侗寨的侗寨文化

肇興不僅是鼓樓之鄉,而且是歌舞之鄉,寨上有侗歌隊、侗戲班。
每逢節日或賓客臨門,侗族群眾歡聚於鼓樓、歌坪,舉行「踩歌堂」、「抬官人」等民族文娛活動。
歌類尤其出名,有侗族大歌、蟬歌、踩堂歌、攔路歌、琵琶歌、牛腿琴歌、酒歌、情歌、山歌、河歌、敘事歌、童聲歌等。
侗歌聲調婉轉悠揚,旋律優美動聽,尤以多聲部混聲合唱扣人心弦,轟動海內外。每隔一年於中秋節舉行一次的蘆笙會,主、客竟相吹奏比賽,笙歌陣陣,熱鬧非凡,極為壯觀。
肇興侗寨侗族文化底蘊深厚,侗族風情原始、古樸。佳節期間,好客的侗家人有一種叫「月也」的活動。這是村寨與村寨之間的大型社交活動,甲寨舉寨前往乙寨做客,當客人臨進寨邊時,主寨的姑娘們早已在寨門前擺起了攔路凳,唱起欄路歌。客人聞歌而對,一唱一應,幾個回合下來,喝了攔路酒,才肯放客人進寨。寨中男人吹蘆笙放鐵炮鞭炮,敲鑼打鼓將客人迎進寨子的鼓樓內。人們聚居在鼓樓旁的歌坪上,踩起歌堂,舉行盛大的祭祀祖母「薩歲」的儀典。兩寨的男女青年在寨老的帶領下,擁著「薩壇」繞寨一圈。然後在蘆笙曲中進入歌坪,手拉手圍成男外女內兩圈,邊舞邊唱,是為「哆也」。
夜幕降臨,男女青年們意猶未盡,又集於鼓樓圍坐,火塘燃起旺旺的篝火。人們唱起了大歌,如痴如醉,不知天之將明。

閱讀全文

與黎平有哪些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