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文化,什麼是文明,文化和文明的區別
文明是文化的內在價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文明的內在價值通過文化的外在形式得以實現,文化的外在形式藉助文明的內在價值而有意義。
❷ 什麼是文化.什麼是文明
文化,廣義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連續性,決定文化的發展也具有連續性和歷史繼承性。
泛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識:學習文化|文化水平。
文明一般是指有人居住,有一定的經濟文化的地區。它的含義有時與文化相同(但在考古學和人類學里,文明和文化有截然不同的含義)。文明經常與城市有很密切的聯系。文明一詞本身就有「城市化」和「城市的形成」的含義。
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詞源於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質含義為人民和睦的生活於城市和社會集團中的能力。引申後意為一種先進的社會和文化發展狀態,以及到達這一狀態的過程,其涉及的領域廣泛,包括民族意識、技術水準、禮儀規范、宗教思想、風俗習慣以及科學知識的發展等等。
❸ 什麼是文化,什麼是文明它們的關系
文化」的英文是culture ,「文明」的英文是civilization ,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關於文明與文化的關系,學術界主要有如下3種意見:
其一,文化和文明沒有多大差別,甚至可以說,兩者是同義的. 不少人類學家和民族學家持這種意見,尤其在19世紀,英法兩國把「文化」與「文明」視為同義詞,認為兩者的意義幾乎等同,如英國人類學之父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書把文化與文明連在一起,他說:「就廣義的民族學意義來說,文化或文明,是一個復合的叢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一分子所獲得的全部能力和習慣.」
其二,文化包括文明,即文化所包含的概念要比文明更加廣泛.
不少學者認為,文明是文化的最高形式或高等形式.文明是在文字出現、城市形成和社會分工之後形成的.尤其在歷史學和考古學界,普遍認為文明是較高的文化發展階段.如英國考古學家柴爾德(Vere Gordon Childe)的《社會進化》(Social Evolution,1951)和克拉克(G. Clark)的《從野蠻到文明》(From Savagery to Civilization,1946)均持這一觀點.
在最近幾十年裡,在英法這兩個國家——英國更甚於法國,有以『文化』取代『文明』的傾向.」文明「似乎指一種較高級的,較發達的文化形態,或者較特殊地指城市文化.」在英法等國,比較喜歡使用「文化」一詞,雖然他們也曾經使用「文明」一詞.
其三,文化和文明是屬性不同的兩個部分. 有些學者認為,文明是物質文化,文化是精神文化和社會文化.在20世紀之前,德國傳統的看法普遍認為,文化包括人的價值、信仰、道德、理想、藝術等因素;而文明僅包括技術、技巧和物質的因素.如德國文化社會學家艾爾夫雷德.韋伯(Alfred Weber,1868—1958)認為:「文化與文明的分別,便是文明是『發明』出來的,而文化是『創造』出來的.發明的東西可以傳授,可以從一個民族傳授到另一個民族,而不失其特性;可以從這一代傳到那一代,而依然保存其用途.凡自然科學及物質的工具等等,都可目為文明.」「文化既是創造的,所以它是一個地方一個時代的民族性的表現,只有在一定時間與空間內,能保存其原有的意義,別個地方的人,如抄襲過去,總會把原意失去的.凡宗教、哲學、藝術等,都是屬於文化一類的.」他所說的文明即是科學技術及其發明物,而文化則是倫理、道德和藝術等. 日本一些學者也持這一觀點.如伊東俊太郎認為,文明是物質的,文化是精神的.兩者應結合起來,物質豐富與精神充實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文明具有擴散的性質,文化具有凝聚的性質.
以上三種觀點中,第二種較為符合事實,即廣義的文化概念包括文明,兩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1)文化通常與自然相對應,而文明一般與野蠻相對應.
(2)從時間上來看,文化的產生早於文明的產生,可以說,文明是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中形成的.在原始時代,只有文化,而沒有文明,一般稱原始時代的文化為 「原始文化」,而不說「原始文明」.因此,學術界往往把文明看作是文化的最高形式或高等形式.
(3)從空間上來看,文明沒有明確的邊界,它是跨民族的,跨國界的;而廣義的文化泛指全人類的文化,相對性的文化概念是指某一個民族或社群的文化.
(4)從形態上來看,文化偏重於精神和規范,而文明偏重於物質和技術.文明較容易比較和衡量,較易區分高低,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中國的長城、秦代的兵馬俑等,因而,文明在考古學使用最為普遍;而文化則難以比較,因為各民族的價值觀念不同,而價值是相對的.作為物質文化的文明是累積的和擴散的,如交通工具,不同時期先後發明的馬車、汽車、火車、飛機等直到現在仍存在.而且,一項發明一旦公諸於世,便會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而作為精神文化的文化(規范、價值觀念等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是非累積和凝聚的.
(5)從承載者的角度來看,文化的承載者是民族或族群,每個民族或族群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而文明卻不同,承載者是一個地域,一個文明地域可能包含若干個民族或多個國家,如西方文明,包括眾多的信奉基督教的國家.我們可以說「中國文明」,但一般不說「漢族文明」,而說「漢族文化」.這也說明「文明」具有國家或地區性,「文化」具有民族性.另外,一個國家也可以包含多個文明.例如中國,並不僅僅有一個儒教文明,而是有三個主要文明:儒教文明、伊斯蘭文明和藏傳佛教文明.
(6)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一種文明的形成與國家的形成密切相關,一般是歷史上建立過國家的民族才有可能創造自己的文明,而未建立過國家的民族通常只有文化,未能形成自己的獨立文明.
(7)文明的動態性較為明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進步,如物質文明,變化最大;而表現在規范、倫理、道德方面的文化則不盡然,變化緩慢.
(8)從詞義來看,「文化」是中性的,使用范圍很廣;而文明是褒性的,使用范圍較窄.例如,可以說酒文化、食文化、服飾文化,但一般不說「酒文明」、「食文明」和「服飾文明」.
據上,文明屬於廣義的文化范疇之內,「文明」與「文化」在詞義上有些區別,在有些條件下可以替換,在有些條件下不能替換.
❹ 什麼叫文明,什麼叫文化。文明和文化的概念是什麼
文明,是歷史以來沉澱下來的,有益增強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適應和認知、符合人類精神追求、能被絕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發明創造以及公序良俗的總和。
文化(culture)是非常廣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簡單來說文化就是地區人類的生活要素形態的統稱: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
文明
基本釋義
1、人類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二是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例:物質文明、精神文明)。
2、指社會發展到較高階段表現出來的狀態。
3、舊指具有當時西方色彩的(例:文明戲)。
4、光明,有文采(例:天下文明)。
詳細解釋
1、文採光明。《易傳·乾·文言》:「見龍在田,天下文明。」 孔穎達 疏:「天下文明者,陽氣在田,始生萬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 南朝宋鮑照《河清頌》:「泰階既平,洪水既清,大人在上,區宇文明。
2、指文采。與「質朴」相對。唐蘇鶚《蘇氏演義》卷下:「青囊,所以盛印也。奏劾者,則以青布囊盛印於前,示奉王法而行也。非奏劾日,則以青繒為囊,盛印於後也。謂奏劾尚質直,故用布,非奏劾日尚文明,故用繒。」
3、謂文德輝耀。《書·舜典》:「濬哲文明,溫恭允塞。」 孔穎達疏:「經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
4、謂文治教化。前蜀杜光庭《賀黃雲表》:「柔遠俗以文明,懾凶奴以武略。」 宋司馬光《呈范景仁》詩:「朝家文明所及遠,於今台閣尤蟬聯。」 元劉壎 《隱居通議·詩歌二》:「想見先朝文明之盛,為之慨然。」
5、文教昌明。漢焦贛《易林·節之頤》:「文明之世,銷鋒鑄鏑。」 前蜀貫休 《寄懷楚和尚》詩:「何得文明代,不為王者師。」
6、猶明察。《易·明夷》:「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 文王以之。」《後漢書·鄧禹傳》:「 禹內文明,篤行淳備,事母至孝。」《新唐書·陸亘傳》:「 亘 文明嚴重,所到以善政稱。」
7、社會發展水平較高、有文化的狀態。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下·格局》:「若因好句不來,遂以俚詞塞責,則走入荒蕪一路,求辟草昧而致文明,不可得矣。」
8、新的,現代的。《老殘游記》第一回:「這等人……只是用幾句文明的詞頭騙幾個錢用用罷了。」
9、合於人道。郭孝威《福建光復記》:「所有俘虜,我軍仍以文明對待,拘留數時,即遣歸家。」
文化的哲學定義
文化的定義: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會現象與群族內在精神的既有,傳承,創造,發展的總和。
它涵括智慧群族從過去到未來的歷史,是群族基於自然的基礎上所有活動內容。是群族所有物質表象與精神內在的整體。
具體人類文化內容指群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工具,附屬物、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學藝術、規范,律法,制度、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精神圖騰等等
具體人類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哲學思想(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
這里把非人類的智慧群族的文化稱之為亞文化比較恰當一些。雖然它們具有人類文化的共同點,但是一個本質區別是人類的自主價值與自主意志是完全不同與其他智慧群族的。
❺ 什麼是文化,什麼是文明
關於文明我們先看看網路的解釋:
」文明,是歷史以來沉澱下來的,有益增強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適應和認知、符合人類精神追求、能被絕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的精神財富、發明創造。智慧生物為更好地認識世界而團結協作,就構成了文明的物質基礎。也就是文明存在的前提是智慧生物。其餘由智慧生物創造出的各種現象只是文明的附屬品。
文明包含三要素:哲學——人類思想的薈萃;宗教——人類心靈的寄託;藝術——人類對萬物之美的詮釋。「
這個基本釋義的價值在於指出文明存在的前提是智慧生物。其餘由智慧生物創造出的各種現象只是文明的附屬品。至於文明的三要素,不論出處在哪裡,都一點也禁不起推敲。
文化或文明的定義,無法從歷史的詞語演變中追尋,無法從現世的紛紛萬象中找到,它是抽象的概念,只能由抽象的概念來定義。
不同時代或許會有不同的定義,而當今時代,對於文明或文化的定義,存在著相對的最終定義。
文明來源於智慧;沒有智慧就沒有文明。
所以,文明只依賴於一個重要因素:人類智慧的第一次成熟並在社會上彰顯出來。
文明只依賴於一個重要因素:人類智慧的第一次成熟並在社會上彰顯出來。
說彰顯出來來,是因為所有個人智慧都是在人類群體智慧的基礎上形成的結晶,是個人成就,更是人類社會群體智慧的努力表達。沒有人類社會群體智慧的根基和滋潤,不會存在個人智慧的突破。
什麼是人類智慧的第一次成熟?就是有一個或一批徹底的覺悟的人,這些人通過行動或文字徹底的彰顯了智慧的這一高度並巨大的影響了整個社會的發展歷程。
這在較早的文明中,現代人易於看到的東方中國有老子、莊子、孔子、墨子等為代表的諸子百家智慧,印度有佛陀及其它僧團為代表的佛學智慧,西方有普羅塔戈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為傳承的哲學智慧,這是顯而易見可考可證的;另外在其它的古老文明中,可能也有這樣的一群人,限於本人知識面,肯定也有,但已經不能列舉了。
我舉這一時空現象,是因為有很多直接流傳下來的東西我們可以看到。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這種智慧的突破都具有群體性和傳承性,具有群體性是只有社會上最高的思想認識水平群體性的達到足夠的高度,才會有破繭化蝶的第一隻蝶出世,而只要有了這第一隻蝴蝶,就極大的可能將這種突破性的智慧傳遞下去。即是傳不下去,也會成為這一社會群體的精神指引和後世代其它人突破的種子。
這種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在東西方文明中還有一個早期的爆發,在更早的遠古,還有三皇五帝時代的文明,還有古埃及文明、瑪雅文明、亞特蘭蒂斯文明、巴比倫文明等,但因為年代久遠,所留置存的記錄不多,但毫無疑問,這是在近似時空上人類產生以來真正的第一次智慧爆發。而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文明印記,也是從這個時代開始,在這以前,談不上文明。
只有這種突破和成熟才能使人類真正與其它生物區別開來,也只有這種突破,才能使人類能夠稱為人類。只有在這種突破之後,人類社會才能留下足夠巨大的文明碎片傳承至今天。
所以,文明的版圖,最遠也不會離這種突破太遠。
基於此,對於文明我們可以定義如下:
【什麼是文明】人類社會所產生的區別於動物界、植物界等其它非智慧生命體的精神產物,依附於客觀世界的雕刻、文字、圖畫、音像等客觀實在上展現出來。因為文明是指向人類的文明,所以是人類所區別於其它物界的產物;因為客觀物品只是精神的表達載體,所以是精神的產物。
因此,文明包括文明本身和文明的載體兩個大類: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
精神文明是指所有智慧的產物本身的內涵,包括所有物質文明所反映出來的文明信息。
物質文明是指所有承載精神文明的本體,包括所有文明的碎片,無論是一片貝殼還是一塊石頭。
凡人之所以貴於禽獸者,以有禮也。——《晏子春秋》
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但同時精神文明是物質文明的升華。精神文明源於物質文明而高於物質文明,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載體。
一個社會的發展程度,不是看物質文明的水平,而是看物質文明所代表的精神文明的水平。
第二章 文明的核心是什麼?文明的靈魂是什麼?
無論在哪個文明的經典中,我們翻來翻去,其實都只有一個字:愛。
真正的愛,無論是愛自已、愛親人、愛身邊的人、愛同族的人、愛一國的人、愛同族的人,愛全部人類,都是真愛。如果所有人類都是我們自己靈魂的一部分,你能用愛來和每一縷靈魂共鳴嗎?不是這樣嗎?
一切智慧,從愛中彰顯;一切文明,因愛而存在。
第三章 什麼是文化?
如果有年輕學生問我如何重新推進中國文脈,我的回答是:首先領略兩種偉大——古代的偉大和國際的偉大,然後重建自己的人格,創造未來。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Gustar Jung,1875—1961)說:「一切文化都沉澱為人格。文化是一種時間的「積累」,但也有責任通過「引導」而移風易俗。在這個動態過程中,漸漸積淀成一種「集體人格」。
中華文化的最重要成果,就是中國人的集體人格。「---以上引自余秋雨《何謂文化》
余先在這本書里給出了一個鮮明的文化定義: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它通過積累和引導,創建集體人格。這是文化的使命!並提出了文化的最終目標,是在人世間普及愛和善良,亦即文化要通過積累和引導,創建充滿愛和善良的集體人格!這也是中國文化的終極使命!
我們再來看看另一位令人尊敬龍應台女士眼中的文化:
文化就是我們生活中所有行為的基因
文化就是我們生活中所有行為的基因
文化就是我們生活中所有行為的基因
在同一時空下,我們說起文化,一定還會想對文化的許多符號,比如書籍、字畫、音樂;比如各種民風民俗、比如各種地域性的口味、觀念、物品偏好等。
文化是人類產生過程中和人類產生以後在日常活動中所展現出來的所有行為態征和內在精神,並通過各種載體表達出來。
【文化的內涵】
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進化過程中的精神意識創造型態和產品,包括一切人類精神意識形式下的創造物,無論是教育、科學、文學、藝術、體育等方面的知識體系或書本,或者流傳於各個村莊、城鎮、國家、民族、世界的習俗、群體偏好等等。
這就是各種形式的書本、觀念、習俗等相關的文化中文化的意思。
狹義的文化指一個人的道德、知識的綜合素質水平。
有文化就是說一個人具有偉岸的德行、高尚的情操、和超脫的境界。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一個人有沒有文化的中「文化」的意思。
第四章 文化與文明的區別在哪裡?
當下的文化與當下的文明是一致的,而當下文化如果能在歷史的長河中留存下來,就真正從文化變成為文明的一部分。
文化來源過往的傳統,卻只屬於當下;文明透通古今,古代流傳下來的是文化的遺跡,今天人們創造的是文明的未來。
是的,我們每個人都在創造文明的未來!
❻ 文化與文明的區別
1、文化包括文明,即文化所包含的概念要比文明更加廣泛。不少學者認為,文明是文化的最高形式或高等形式.文明是在文字出現、城市形成和社會分工之後形成的.尤其在歷史學和考古學界,普遍認為文明是較高的文化發展階段。
2、文化和文明是屬性不同的兩個部分. 有些學者認為,文明是物質文化,文化是精神文化和社會文化.在20世紀之前,德國傳統的看法普遍認為,文化包括人的價值、信仰、道德、理想、藝術等因素;而文明僅包括技術、技巧和物質的因素。
3、從形態上來看,文化偏重於精神和規范,而文明偏重於物質和技術.文明較容易比較和衡量,較易區分高低,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中國的長城、秦代的兵馬俑等,因而,文明在考古學使用最為普遍;而文化則難以比較,因為各民族的價值觀念不同,而價值是相對的。
(6)文化什麼文明什麼擴展閱讀:
文化的定義: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會現象與群族內在精神的既有,傳承,創造,發展的總和。
它涵括智慧群族從過去到未來的歷史,是群族基於自然的基礎上所有活動內容。是群族所有物質表象與精神內在的整體。
具體人類文化內容指群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工具,附屬物、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學藝術、規范,律法,制度、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精神圖騰等等
具體人類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哲學思想(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
這里把非人類的智慧群族的文化稱之為亞文化比較恰當一些。雖然它們具有人類文化的共同點,但是一個本質區別是人類的自主價值與自主意志是完全不同與其他智慧群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