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博物館和紀念館文創都有哪些好的載體
2016年,以故宮文創為首的博物館文創給整個博物館文創產業帶來契機,隨著2016年5月11日,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國家文物局《關於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創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的出台,更是給了博物館文創強大的助力。
目前,國內已有數千家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圍繞自己的館藏產品進行文創衍生品的開發,其中,故宮文創絕對是人氣之王,也是博物館文創產業的引領者。
1.故宮文創
說起故宮文創,2013年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曾出過一款爆款產品——「朕知道了」紙膠帶,如圖1所示。產品以康熙硃批「朕知道了」為文化元素,以紙膠帶為載體。如此簡單的產品,既沒有特殊的造型,也沒有新奇的功能,僅因為有趣而受到網友的喜愛。也許這件衍生品的走紅與清宮戲的爆紅不無關聯,也證明了「讓產品具有故事性」是文創產品有別於旅遊紀念品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吸引遊客以外的消費群體的決定因素。「朕知道了」紙膠帶上的字樣來自清朝皇帝康熙批閱奏摺時的手書真跡。在這款產品背後有著這樣一個故事。
康熙四十九年的十一月三日, 江寧織造曹寅給康熙上了一道謝恩的奏摺,感謝康熙對自己病情的關心。之後康熙在此道奏摺上寫道:「知道了。惟疥不宜服葯,倘毒入內,後來恐成大麻風症。出海之外,千方不能治。小心!小心!土茯苓可以代茶,常常吃去亦好。」
康熙皇帝此則硃批的書寫不是偶然,是因為他好醫學且懂些處方,除了在宮中制葯賞賜臣工外,也經常通過硃批奏摺關懷臣子身體。曹寅這則謝恩折中,提到自己因風寒誤服人參,得解後又患疥卧病兩月余,前蒙恩命服「地黃湯」等,得以痊癒。而現在又蒙恩命以「土茯苓」代茶服。
這個久遠的故事,因為一個小物品得以重現,設計者的初衷也是「希望古文物、字畫上的圖案能以更有趣的方式存在於生活里」,有趣不正是文化傳遞的最好媒介么。
故宮的「萌萌噠」系列文創產品在全國博物館文創產品中的受歡迎程度非常高,它的背後是長達5年的探索與嘗試,如圖2和圖3所示。據《商學院》雜志報道,「故宮淘寶」網店早在2008年就注冊成立,時至2014年9月,銷售一直不溫不火。直至同年10月,朝珠耳機的推出才使得網店銷量陡然增加,同時也帶動了店裡其他文創產品的銷售。「帝後」書簽、「奉旨出差」行李牌等一系列具有宮廷文化氣息、好玩、實用、迎合市場的文創產品受到了網友追捧,給文創商店帶來了可觀的銷量。故宮文創產品的走紅也許和清宮戲的頻頻熱播有關,再加上產品的創意性和實用性都尚佳,走紅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盡管清宮戲的熱播讓消費者內心先有了和產品關聯的故事梗概,進而喜歡上產品,但是如果文創產品本身不能和故事融合得天衣無縫,不能真正表達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未必能讓消費者認可。
2013年,故宮對圍繞故宮IP開發的文創產品提出了「三要素」原則,即元素性、故事性、傳承性。元素性是指所有文創產品必須突出故宮的元素;故事性是指產品要能講出其背後的故事;傳承性是指產品以傳播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為出發點,讓其與現代人的生活對接,從而讓人感受並接受這種文化。
元素性代表著文化本身,故事性代表著文化表達方式的多樣性,傳承性代表著文創產品被設計的目的。
所以,設計趣味文化不是目的,而是一種創意手段,通過這種方式藉由故事帶來的流量,實現有效的文化表達和傳承。
尤其要注意的是,趣味文化是健康、積極向上的,這也是博物館文創產品的核心價值。雖然眾口難調,各類消費群體對文化的需求程度不一樣,如有對歷史文化信息的准確性要求較高的,也有隻喜歡有趣產品的,但長此以往,後者會背離文創產品設計的初衷。博物館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空間,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在於提升公眾的審美力及其對文化的深層認知。
2018年開播的熱門綜藝節目《上新了·故宮》中很好地分析了故宮文創產品的設計過程:有原汁原味的元素的選取,有故事真實性的考證,有文化傳承最好載體的斟酌。為受眾普及了蘊含在產品之中的文化元素和歷史故事。
首期節目中,「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鄧倫、周一圍與嘉賓蔡少芬在故宮專家和專業設計師的陪同下,歷經一天的發掘,推出了由三件單品組合成的「美什件」系列文創產品。
產品的設計從乾隆皇帝喜愛戲曲的故事開始,挖掘故事背後的眾多文化元素。首先是倦勤齋的建築特色,在倦勤齋內有一個小戲台,它是故宮博物院內最奢華、奇特的一處,通過倦勤齋內的傢具與門窗上的竹子圖案以及雙面綉等精美的傳統工藝,可以感受到在建造倦勤齋的時候,乾隆對江南有多痴迷。然後是「什件」這個文化元素。所謂什件是古時貴族女子的潮流物件,古代女子會將隨身小物件串聯在一起佩戴在身上。什件最早可追溯到遼代陳國公主墓出土的玉佩飾,有六件飾物串聯在一起,分別是玉制的剪、觹、銼、刀、錐、勺。最後,設計師將密藏在乾隆花園倦勤齋中的江南元素——通景畫中的紫藤雀鳥、金絲楠木仿斑竹的竹形、雙面綉上寓意吉祥如意的雲紋,以及什件等文化元素進行融合,以彩妝產品作為載體完成「美什件」三件套的設計。
第二期節目中的文創產品是以吉祥文化為主打的「暢心睡眠」系列睡衣,依舊是和戲曲相關,這次主角從倦勤齋和什件換成了暢音閣和戲服。
產品的設計從看戲這項皇宮中主要的娛樂活動開始。每逢各種節日,如元旦、立春、上元、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除夕等,皇親國戚都要在宮中看戲。暢音閣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戲台,內有上、中、下三層戲台,上層稱「福台」,中層稱「祿台」,下層稱「壽台」。在此演出的戲曲大多是歌舞昇平的吉祥神仙戲,整座戲台都透著吉祥氣息,包括其內部的裝飾和彩繪,天花板上的仙鶴、蝙蝠等紋樣,
設計師將暢音閣天花板上的仙鶴紋樣以及卷草紋木雕獸匾等吉祥意象融入設計之中,化乾隆時期的戲衣為現代睡衣,寓意「蝠福,福如意;鶴賀,賀佳音」。將這樣的睡衣穿在身上,內心不免覺得和吉祥有了關聯。
第三期節目中的文創產品是日晷時鍾,這是由一個「學霸」的故事開啟的設計。故事的主角是康熙,他的勤勉好學令其洋人老師驚嘆:「從未見過如此認真、聰明而且勤奮的人」。他親自煉制西葯、大膽研究解剖學等行為,讓後人看到了他對自然科學的尊重與熱愛,這種勤勉好學的優秀品德便是第一個文化元素。圖5中的日晷,其本義是指太陽的影子,後來成為古人的一種計時儀器。北京故宮太和殿中的赤道日晷,晷面用漢白玉製成,是經典式赤道日晷。隨著太陽位置的變化,晷針影子在盤上移動一寸所花的時間稱為「一寸光陰」,「一寸光陰一寸金」的成語就是由此而來。前後兩個文化元素都有著珍惜時光的內涵,設計師將日晷和日歷相結合,將西洋的時鍾與東方的日晷進行有效的碰撞與結合,以朝陽、晴空、星夜的顏色染做日歷。創作出「日出而作」日晷計時器,意指康熙嚴謹的求學精神,也提醒著人們要珍惜時間。
2.蘇州博物館文創
對比故宮從建築到文創產品都是滿滿的宮廷氣息,蘇州博物館從建築到產品則是兩個字——文藝。百年來,明清兩代蘇州文人所創造的以「精細秀雅」為特色的蘇州文化滲透進蘇州的方方面面,也吸引著眾多遊客,蘇州博物館亦是以文雅為主打風格,蘇州博物館旁是四大名園之一的拙政園,館內一部分還是太平天國忠王府,向南步行五分鍾就是獅子林。貝聿銘的設計讓蘇州博物館建築成為文創產品的設計元素之一,開創了國內博物館建築成為亮點的先河,並衍生出一系列文創產品。
B. 故宮宮廷文化推出的花開耀吉系列體現了哪些中國傳統元素
故宮宮廷文化攜手施華洛世奇以大吉葫蘆瓶、寶相花等源遠流長的吉祥元素和生肖牛年形象,融合東西方經典美學及精湛的製作工藝,特別推出2021中國新年系列——以飽含「花開耀吉」寓意及中 國傳統生肖文化的璀璨臻品,獻禮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新年佳節。
C. 北京故宮的特點是什麼
北京故宮的特點是什麼?
北京故宮有什麼特點?其實你逛完,就會發現,還不如逛商場累(很多地方都不開)
北京故宮
古城紫禁城
北京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又稱紫禁城。歷代宮殿都「象天立宮」以表示君權「受命於天」。由於君為天子,天子的宮殿如同天帝居住的「紫宮」禁地,故名紫禁城。故宮始建於明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歷經明清兩個朝代24個皇帝。故宮規模宏大,佔地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多平方米,有房屋9999間半,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為了突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故宮有一條貫穿宮城南北的中軸線,在這條中軸線上,按照「前朝後寢」的古制,布置著帝王發號施令,象徵政權中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帝後居住的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在其內廷部分(乾清門以北),左右各形成一條以太上皇居住的宮殿---寧壽宮,和以太妃居住的宮殿---慈壽宮為中心的次要軸線,這兩條次要軸線又和外朝以太和門為中興,與左邊的文華殿,右邊的武英殿相呼應。兩條次要軸線和中央軸線之間,有齋宮及養心殿,其後即為嬪妃妃居住的東西六宮。出於防禦的需要,這些宮殿建築的外圍築有高達10米的宮牆,四角有角樓,外有護城河。
故宮,又名紫禁城,位於北京市中心,今天人們稱它為故宮,意為過去的皇宮。故宮東西寬750米,南北長960米,面積達到72萬平方米,為世界之最;故宮的整個建築被兩道堅固的防線圍在中間,外圍是一條寬52米,深6米的護城河環繞;接著是周長3公里的城牆,牆高近10米,底寬8.62米。城牆上開有4門,南有午門,北有神武門,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城牆四角,還聳立著4座角樓,角樓有3層屋檐,72個屋脊,玲瓏剔透,造型別致,為中國古建築中的傑作。
故宮太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故宮「三大殿」之首,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建立在五米高的漢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矗立著雕龍石柱。這是宮殿群中最大的建築。殿高36米,寬63米,面積為2380平方米。大殿正中兩米高的檯子上是金漆雕龍寶座,寶座背後是高雅的屏風,還有瀝粉金漆的龍柱和精緻的蟠龍藻井,富麗堂皇。明清兩代皇帝即位、誕辰以及春節、冬至等慶典,均在此舉行。
故宮中和殿
故宮中和殿在太和殿後,是故宮「三大殿」之一。該殿是一座單檐攢尖頂的方形殿。每邊21米,各三間,走廊列柱20根,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皇帝有事去太和殿先在此小憩,接受內閣、禮部及侍衛等的朝拜,每逢各種大禮的前一天,皇帝也在此閱覽奏章和祝辭。
故宮保和殿
保和殿位於中和殿之後,是故宮「三大殿」之一。清朝每年除夕和元宵,皇帝在此宴請王公貴族和文武大臣,到乾隆年間,把三年一次的殿試由太和殿移至這里舉行。保和殿東西兩側的廡房現改為歷代藝術陳列館,陳列有從原始社會到清代約六千年的中華藝術瑰寶。
故宮乾清宮
乾清宮是內廷正殿,殿中設寶座,上有「正大光明」匾,是明清兩代皇帝的寢宮及平日處理政事的地方,雍正以後搬出。每年元旦、燈節、端午、中秋、冬至、萬壽等節,按例在此舉行家族宴,另外皇帝死後欞柩停在此殿。
故宮交泰殿
此殿為明嘉靖年間後建,交泰殿在乾清宮後,是明清時為皇後舉辦壽慶的地方。殿內存玉璽25塊;西側陳設乾隆年間造的自鳴鍾;東側為銅壺滴漏,清世祖順治禁止內官干預政事的鐵牌也立於此殿。
故宮坤寧宮
坤寧宮在明朝時是皇後的寢宮,又叫中宮,順治年間仿照沈陽清寧宮重建,同時將西暖閣改為祭神的場所,經常在此舉行朝祭、夕祭、春秋大祭等;東暖閣則作為皇帝新婚的洞房,清朝的順治、康熙......餘下全文>>
故宮特點故宮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目前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皇宮建築群
建築物各部分輪廓更加鮮明膽色彩別具一格,從而使建築物更加富麗堂皇
故宮的建築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優秀傳統和獨特風格,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經典之作。
北京故宮建築主要特點故宮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目前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皇宮建築群。故宮始建於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自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遷都北京後,明、清兩代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和對全國實行統治。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評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建築(建築學)在拉丁文中的涵義是巨大的工藝,說明建築的技術與藝術密不可分。故宮正是一個巨大的建築藝術瑰寶。建築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段非常豐富,包括空間、形體、比例、均衡、節奏、色彩、裝飾等許多因素,正是它們共同構成了建築藝術的造型美。下面我們就從這些方面來欣賞故宮建築藝術的造型美。空間,是建築的基本形式要素,建築主要通過創造各種內外空間來滿足人們的實際需要,巧妙地處理空間,可以大大增強建築藝術的表現力。
故宮的建築藝術主要是群體組合的藝術,群體間的聯系、過渡、轉換,構成了豐富的鋪陳展開的空間序列。故宮總體分為南部的前朝和北部的後寢兩部分。南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兩側輔以文華、武英兩殿,是皇帝上朝接受朝賀、接見群臣和舉行大型典禮的地方。三大殿建在高8米多的呈工字形的須彌座式三層平台上,四周環繞著石雕欄桿,氣勢磅礴,為故宮中最壯觀的建築群,表現出不同凡響的崇高地位。其中太和殿是故宮中等級最高,體量最大的建築,也是我國現存的一座最大的古代木結構殿宇。北半部則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後三宮及東、西六宮和御花園為中心,其外東側有奉先殿、皇極殿等,西側有養心殿、雨花閣、慈寧宮等,是皇帝與後妃、皇子和公主們居住、舉行祭祀和宗教活動以及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
由天安門、端門、午門的前序、太和門的過渡、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高潮、再經過乾清門的過度到乾清宮的高潮,最後以御花園結尾幾個部分組成,抑揚頓挫一氣貫通。形體,主要指建築物的總體輪廓。故宮的建築氣勢恢弘,規模巨大。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佔地72萬多平方米,建築總面積達16萬多平方米,現存房屋8700餘間。四周環繞高約10米的城牆和寬52米的護城河。城牆四周各設城門一座,南面午門,是故宮的正門,北面神武門,東面東華門,西面西華門。故宮整個建築空間變化豐富,體量雄偉,外觀壯麗,有主有從,顯示出庄嚴肅穆、唯帝王獨尊的宏大氣勢。比例,主要是指巧妙處理建築物各部分之間的比例關系,建築中長寬高的比例,凹與凸的比例、虛與實的比例等,都直接影響到建築美。
故宮整體建築的比例和諧令人贊嘆。以中國古代建築外觀上最顯著的特徵——屋頂形式為例,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與保和殿)的屋頂就各不相同。太和殿則是重檐廡殿頂,中和殿為四角攢尖頂,保和殿則是重檐歇山頂。不同屋頂形式的運用,除了封建等級觀念的影響外,也使這三座緊密相連的宮殿,在建築形象上通過明顯的對比而顯得更加鮮明。尤其故宮的四座解樓,其屋頂結構更為復雜、奇巧,各部分比例諧調,檐角秀麗,造型玲瓏別致,從而成為北京故宮的象徵。均衡,主要指建築在構圖上的對稱,包括建築物前後、左右、上下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均衡對稱常常給人一種嚴肅莊重的感覺,增加崇高的美感。故宮作為一個完整的建築群非常均衡對稱,其中每座建築物都是在一條由南到北的中軸線上展開,整個建築群的中心是高大的太和殿,以此為中心由南向北伸展。
故宮宮殿建築布局沿南北中軸線向東西兩側展開。節奏,指通過有規律的變化和排列,利用建築物的牆、柱、門、窗等有秩序的重復出現,產生一種韻律美或節奏美,正是在這一點上,建築和音樂具有同在的共同之處,因而人們把它們分別說成是凝固的音樂和流動的建築。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餘下全文>>
北京故宮的特徵故宮的特徵主要表現如下
一、結構特點
1、整體及細節強調對稱性
例:
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對角線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隻吉祥瑞獸,生動形象,栩栩如生。
東西六宮都自成一體,各有宮門宮牆,相對排列,秩序井然
2、布置和功能上體現等級制度
例:
故宮嚴格地按《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帝都營建原則建造
故宮建築中,不同形式的屋頂就有10種以上。以3大殿為例,屋頂各不相同。故宮建築屋頂滿鋪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黃色為主。綠色用於皇子居住區的建築。其它藍、紫、黑、翠以及孔雀綠、寶石藍等五色繽紛的琉璃,多用在花園或琉璃壁上。
二、風格特點
1、前半部建築形象是嚴肅、庄嚴、壯麗、雄偉,以象徵皇帝的至高無上。
2、後半部內廷則富有生活氣息,建築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園。
故宮建築在布局上的主要特點是什麼?前朝後寢,三朝五門,左祖右神,中軸對稱,前宮後苑。
整個故宮,在建築布置上,用形體變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組合成一個整體。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而左右均衡和形體變化的藝術效果,像是一幅千門萬戶的繪畫長卷。紫禁城的正門叫「午門」,在10米高的城牆墩台上,有1組建築。正中是9間面寬的大殿,在左右伸出兩闕城牆上,建有聯檐通脊的樓閣,四隅各有高大的角亭,輔翼著正殿。這組城上的建築,形勢巍峨壯麗,是故宮宮殿群中第一高峰。在午門以內,有廣闊的大庭院,當中有弧形的內金水河橫亘東西,北面就是外朝宮殿大門——太和門,左右各有朝房廊廡。金水河上有5座橋梁,裝有白色漢白玉欄桿,隨河宛轉,形似玉帶,這種布局,給人以極大的吸引力。登上太和門,在3萬多平方米開闊的庭院中,1座大殿堂——太和殿出現在眼前。太和殿和中和殿、保和殿前後排列在一個8米高的工字形基台上,太和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後。這就是外朝的3大殿。基台3層重疊,每層周圍都用漢白玉雕刻的各種構件壘砌,造型優美。下層基台最大,通過龍墀走道上達中層,再通過中層龍墀到達上層檯面。三台當中有三層石雕「御路」,每層台上邊緣都裝飾有漢白玉雕刻的欄板、望柱和龍頭。在25000平方米的檯面上有透雕欄板1415塊,雕刻雲龍翔鳳的望柱1460個,龍頭1138個。用這樣多的漢白玉裝飾的三台,造型玲瓏秀麗,重疊起伏,像是白玉砌的山巒。這是我國建築上具有獨特風格的裝飾藝術。而這種裝飾在結構功能上,又是25000平方米檯面的排水管道。在欄板地栿石下,刻有小洞口;在望柱下伸出的龍頭唇間,也刻出小洞口。每到雨季,3台雨水逐層由各小洞口下泄,水由龍頭流出,大雨如白練,小雨如冰柱,千龍噴水,蔚為大觀。這是科學而又藝術的設計。
北京故宮的人文特色京是有著千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北京在歷史上曾為五代都城,在從金朝起的800多年裡,建造了許多宏偉壯麗的宮廷建築,使北京成為我國擁有帝王宮殿、園林、廟壇和陵墓數量最多,內容最豐富的城市。其中北京故宮又稱紫禁城,這里原為明、清兩代的皇宮,住過24個皇帝,建築宏偉壯觀,完美地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古典風格和東方格調,是我國乃至全世界現存最大的宮殿,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天壇以其布局合理、構築精妙而揚名中外,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和「祈谷」的地方,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築群,也是世界建築藝術的寶貴遺產。頤和園是我國最有名的皇家園林,園中山青水綠,閣聳廊返,金碧輝煌,在中外園林史上享有盛譽,這里有全國最長的游廊——長廊,把遠山近水連成一體,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明十三陵是北京最大的皇家陵寢墓群,內有明代13個皇帝的陵墓,尤其是現代發掘的明定陵,規模浩大,極為壯觀。
D. 故宮文創元素有哪些
故宮文創兼具故宮文化底蘊和流行時尚元素,將這些融合性的創意元素與箱包、服飾、首飾、手機殼等相結合,開發具有較高文化附加值的精品文創。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約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建成,成為明清兩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紫禁城有四座城門,南面為午門,北面為神武門,東面為東華門,西面為西華門。城牆的四角,各有一座風姿綽約的角樓。
文物保護:
《規劃》的保護對象為故宮及其產權歸屬單位,包括紫禁城、端門、大高玄殿、皇史宬和稽查內務府御史衙門,共5處明清皇家建築群,總佔地面積為106公頃。規劃范圍與故宮的世界文化遺產緩沖區,即故宮周邊區域等同,預計於2025年實現目標。
E. 故宮博物院建築設計元素飛檐的起源,作用
起源:
飛檐,是中國古代建築在檐部上的一種特殊處理和創造,常用在亭、台、樓、閣、宮殿、廟宇的屋頂轉角處。飛檐是其屋檐上翹,形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是中國建築上民族風格的重要表現之一,我國傳統建築檐部形式 ---- 屋檐特別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翹起。
飛檐設計構圖巧妙,造型優美的屋頂給人們以賞心悅目的藝術享受。飛翹的屋檐上往往雕刻避邪祈福靈獸,似麒麟,像飛鶴,有人喜歡靈獸,有人喜歡祥雲,或是一條活蹦亂跳的鯉魚,代表著臨水而居的親水文化。
屋檐上翹,若飛舉之勢。常用於亭、台、樓、閣、廟宇、宮殿等建築上。 清 李斗 《揚州畫舫錄·草河錄上》:「香亭三間五座,三面飛檐,上鋪各色琉璃竹瓦,龍溝鳳滴。」 秦牧 《社稷壇抒情》:「這壇後的宮殿是華麗的,飛檐、斗拱、琉璃瓦、白石階……真是金碧輝煌!」
作用:
飛檐是漢族傳統建築檐部形式,多指屋檐特別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翹起,若飛舉之勢,常用在亭、台、樓、閣、宮殿、廟宇等建築的屋頂轉角處,四角翹伸,形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所以也常被稱為飛檐翹角。飛檐為漢族建築民族風格的重要表現之一,通過檐部上的這種特殊處理和創造,不但擴大了採光面、有利於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築物向上的動感,彷彿是一種氣將屋檐向上托舉,建築群中層層疊疊的飛檐更是營造出壯觀的氣勢和中國古建築特有的飛動輕快的韻味。
F. 故宮和凡爾賽宮什麼因素對建築產生的影響
我覺得主要就是這座宮殿的一個屬性,也就是建築的宮殿屬性,這個應該對建築產生的影響會很大,可能這些建築上會有一般不能使用的東西,所以的話能夠通過這些能夠看的出來,不同的文化之中,那些最頂級的建築到底是什麼樣子?到底有什麼特色?
G. 故宮特點是什麼kkkkk哈哈
故宮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目前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皇宮建築群。故宮始建於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自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遷都北京後,明、清兩代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和對全國實行統治。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評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建築(建築學)在拉丁文中的涵義是巨大的工藝,說明建築的技術與藝術密不可分。故宮正是一個巨大的建築藝術瑰寶。建築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段非常豐富,包括空間、形體、比例、均衡、節奏、色彩、裝飾等許多因素,正是它們共同構成了建築藝術的造型美。下面我們就從這些方面來欣賞故宮建築藝術的造型美。空間,是建築的基本形式要素,建築主要通過創造各種內外空間來滿足人們的實際需要,巧妙地處理空間,可以大大增強建築藝術的表現力。
故宮的建築藝術主要是群體組合的藝術,群體間的聯系、過渡、轉換,構成了豐富的鋪陳展開的空間序列。故宮總體分為南部的前朝和北部的後寢兩部分。南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兩側輔以文華、武英兩殿,是皇帝上朝接受朝賀、接見群臣和舉行大型典禮的地方。三大殿建在高8米多的呈工字形的須彌座式三層平台上,四周環繞著石雕欄桿,氣勢磅礴,為故宮中最壯觀的建築群,表現出不同凡響的崇高地位。其中太和殿是故宮中等級最高,體量最大的建築,也是我國現存的一座最大的古代木結構殿宇。北半部則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後三宮及東、西六宮和御花園為中心,其外東側有奉先殿、皇極殿等,西側有養心殿、雨花閣、慈寧宮等,是皇帝與後妃、皇子和公主們居住、舉行祭祀和宗教活動以及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
由天安門、端門、午門的前序、太和門的過渡、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高潮、再經過乾清門的過度到乾清宮的高潮,最後以御花園結尾幾個部分組成,抑揚頓挫一氣貫通。形體,主要指建築物的總體輪廓。故宮的建築氣勢恢弘,規模巨大。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佔地72萬多平方米,建築總面積達16萬多平方米,現存房屋8700餘間。四周環繞高約10米的城牆和寬52米的護城河。城牆四周各設城門一座,南面午門,是故宮的正門,北面神武門,東面東華門,西面西華門。故宮整個建築空間變化豐富,體量雄偉,外觀壯麗,有主有從,顯示出庄嚴肅穆、唯帝王獨尊的宏大氣勢。比例,主要是指巧妙處理建築物各部分之間的比例關系,建築中長寬高的比例,凹與凸的比例、虛與實的比例等,都直接影響到建築美。
故宮整體建築的比例和諧令人贊嘆。以中國古代建築外觀上最顯著的特徵——屋頂形式為例,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與保和殿)的屋頂就各不相同。太和殿則是重檐廡殿頂,中和殿為四角攢尖頂,保和殿則是重檐歇山頂。不同屋頂形式的運用,除了封建等級觀念的影響外,也使這三座緊密相連的宮殿,在建築形象上通過明顯的對比而顯得更加鮮明。尤其故宮的四座解樓,其屋頂結構更為復雜、奇巧,各部分比例諧調,檐角秀麗,造型玲瓏別致,從而成為北京故宮的象徵。均衡,主要指建築在構圖上的對稱,包括建築物前後、左右、上下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均衡對稱常常給人一種嚴肅莊重的感覺,增加崇高的美感。故宮作為一個完整的建築群非常均衡對稱,其中每座建築物都是在一條由南到北的中軸線上展開,整個建築群的中心是高大的太和殿,以此為中心由南向北伸展。
故宮宮殿建築布局沿南北中軸線向東西兩側展開。節奏,指通過有規律的變化和排列,利用建築物的牆、柱、門、窗等有秩序的重復出現,產生一種韻律美或節奏美,正是在這一點上,建築和音樂具有同在的共同之處,因而人們把它們分別說成是凝固的音樂和流動的建築。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就曾經專門研究過故宮的廊柱,並從中發現了十分明顯的節奏感與韻律感,從天安門經過端門到午門,就有著明顯的節奏感,兩旁的柱子有節奏地排列,形成連續不斷的空間序列。色彩,也常常構成建築特有的藝術形象,給人們還來獨特的審美感受和難忘的印象。北京故宮主要建築的黃色琉璃瓦頂金碧輝煌、朱紅色的柱子與門窗、檐下處於陰影部位的青綠色略點金的建築彩畫,在白色台基的襯托下,使建築物各部分輪廓更加鮮明,色彩別具一格,從而使建築物更加富麗堂皇。
在建築上使用這些強烈的色彩而又能得到如此完美的藝術效果,?作為建築物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創造建築也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它可以起到為建築物增輝添彩的作用。故宮的建築十分注意屋頂的裝飾,不但在屋角處做出翹角飛檐,飾以各種雕刻彩繪,還常常在屋脊上增加華麗的走獸裝飾。甚至故宮內各種門上九九排列的門釘,作為裝飾也具有十分濃郁的民族文化內涵。總之,正是通過空間、形體、比例、均衡、節奏、色彩、裝飾等多種因素的協調統一,才形成了故宮建築藝術特有的空間造型美。殿宇樓台,高低錯落,壯觀雄偉。故宮的建築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優秀傳統和獨特風格,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經典之作。
H. 文化三要素是
《文化產業概論》上說:文化三要素是精神要素,表達要素和規范要素。用符號學的解釋為:
精神要素是「所指」,即包含哲學、宗教、藝術、倫理道德等思想意義層面的內容。
表達要素即符號學上的「能指」,如一個民族的語言、服飾,品牌標志,國旗,影視中的鏡頭等文化的表現形態。
規范要素即符號學上的「符碼」,包括思維規范,如約定俗成的語法規則、藝術程式、風俗習慣,明文規定的法律條文等人們行為的准則。
I. 故宮的詳細資料
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明清兩個朝代的皇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宮殿型建築。故宮入選了世界文化遺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朱棣於西元1406年開始建設,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曾有24位皇帝在此住過。
故宮的宮殿建築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總面積達72萬多平方米,傳說有殿宇宮室9999間半,被稱為「殿宇之海」,一條中軸貫通故宮,這條中軸又在北京城的中軸線上。三大殿、後三宮、御花園都位於這條中軸線上。在中軸宮殿兩旁,對稱分布著許多殿宇。
故宮分為外朝和內廷兩大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武英殿為兩翼。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六宮為兩翼,布局嚴謹有序。故宮的四個城角都有精巧玲瓏的角樓,建造精巧美觀。宮城周圍環繞著高10米,長3400米的宮牆,牆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
現故宮的一些宮殿中設立了綜合性的歷史藝術館、繪畫館、分類的陶瓷館、青銅器館、明清工藝美術館、銘刻館、玩具館、文房四寶館、玩物館、珍寶館、鍾表館和清代宮廷典章文物展覽等,收藏有大量古代藝術珍品,據統計共達1052653件,佔中國文物總數的六分之一,是中國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中很多文物是絕無僅有的無價國寶。
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和俄羅斯克里姆林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