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美國文化風俗有哪些

美國文化風俗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8-03 18:12:10

㈠ 美國的文化習俗

美國文化習俗雜談

隨便與約束

歐洲人比較死板,喜歡拘泥於細節,德國人和英國人在這方面表現得特別突出。美國人則不然,待人處事上表現得靈活隨便。幾乎每個英國紳士都知道他們應該怎樣做才不失紳士風度;而美國人,盡管有關禮儀的書充斥於市,卻很少在禮節和習俗上統一起來。除了在上層社交場合,美國的普通民眾在社會交往中大多擺脫了種種不利於人們接近的等級性清規戒律。

美國人的這種待人接物態度反映了他們的思想觀念。在美國人看來,禮貌規范是由人制訂出來的,它們不應該成為限制人的僵硬模式。因此,在美國,沒有法庭制訂社會禮節,也沒有上層階級強行規定執行這類禮節。各種社會禮節主要按照人們的生性習慣去落實在行動上。

由於美國人在行為舉止上較少約束自己,他們在許多方面都表現得很隨便。他們說話隨便,衣著隨便,吃東西隨便,對人的態度也隨便。不了解他們的人以為美國人放縱粗魯,不成體統,上,這是美國人的隨便習性。反映在英語語言使用上,美國人對它的「為我所用」態度,常地些墨守成規的老派文人痛心疾首;而那些廣泛地滸於民間的不規則表達法,更使不少語法學家徒嘆無奈。至於語言中含蓄地表現社會等級觀念的詞語,美國人常常不屑一顧,置之不理。

也可能由於美國人對清規戒律缺乏重視,他們的紀律觀念比較淡薄,這常使行政官員和執行紀律的人感到頭痛。有一種說法,說是英國人認為遵守規章是種樂趣,而美國人則把強硬要求他遵守某種規定看作是對他的不敬、甚至侮辱。美國黨校里,學生紀律鬆散;美國家庭里,父母管教孩子不嚴;美國軍隊里,士兵自由散漫更是遠近聞名。

令人驚訝的是,美國的教育還算成功,美國的孩子長大後大多成為好父母、好公民,美國的軍隊也偶爾能打些勝仗。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也許可以這樣解釋:美國人熱愛自由,不願被人強行控制,然而在真正行使自由權利時,他們仍受法律觀念約束,有分寸地在自己的許可權范圍內「自由瀟灑」。

事實上,盡管美國人表面上辦事滿不在乎,不尊重法律,但實際上,美國人是極其崇尚法治的。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象美國那樣下功夫研究法律,也沒有哪一個國家的律師象美國那樣在政治和日常生活中起如此重要的作用。美國人可以無所顧忌地用粗話批評總統和國會,但對最高法院卻以敬畏的精神相待。這也許是美國人在隨便與約束上保持平衡、弛張相宜的最好例證。

個人主義與合作精神

說起個人主義,人們很容易想到利慾薰心、唯利是圖的資產階級倫理價值觀,尤其是像美國這種典型的資本主義國愛。其實,英文里的個人主義(indivialism)在美國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它的積極意義,指的是個人自我獨立、自我奮斗、自己掌握自己命運的執著精神。這層意義上的個人主義常與這樣的美國人形象相聯系:他是一個勇敢堅強的拓荒者,向荒野遷移,與蠻夷作伴,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獨辟蹊徑,鋪設成功之路,他所做的一切充滿著創業精神和獨特活力。第二層是它的消極意義,指的是個人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置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於不顧,瘋狂索取,貪得無厭。這層意義上的個人主義常與這樣的美國人形象相聯系:他是一個自私自利的投機分子,為了滿足個人的種種慾望,不擇手段、不顧一切地從社會和大自然中攫取有用之物,對社會福利和自然環境冷談麻木,漠不關心。可以這么講,個人主義的這兩層意思是該詞內涵所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如同一枚硬幣有其正反兩面一樣。

從好的角度說,個人主義有利於創業精神的弘揚,它給人以機會,賦予自由,鼓勵多樣性,從而推動和促進了美國的工業、農業、科技、教育、娛樂和體育的發展。從壞的角度來講,個人主義的無節制膨脹給大自然造成了很大的破壞,也給社會中的人際關系抹上了一層厚厚的冷霜。許多人在冷酷的個人主義的競爭、擠壓下,或生活潦倒、心灰意懶,或人性扭曲、憤世嫉俗。因此,從個人主義的積極、消極兩方面因素來看,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抑惡揚善,而這也是美國文化中始終沒有妥善解決的「難結」。

不過,令人值得我味的是,美國人雖然個人主義強盛,但他們也很願意合作。可以這么講,除英國之外,西文國家中沒有哪個國家象美國人那樣願意為某種共同的目的而自願聯合起來;沒有哪個國家私人的聯合會有美國那樣多和那樣卓有成效。

在歐洲大陸,建立一個教會、一所學院、一座醫院、一個慈善機關,往往費時費勁,困難重重。但在美國,只要個人或團體有興趣就可以輕易地建立這類機構。於是,各種各樣的紛紛成立――樂施行善的、繁榮商業的組織、影響政治的組織、收集歷史資料的組織、規劃未來的組織、研究文化的組織、擁有槍支的組織等等,不一而足。幾乎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組織:學校里的男女孩子,商人和學者,朋友和領居,老移民和新移民,素食者和戒酒者,集郵愛好者,心臟病患者等,統統都有自己的組織。這種現象說明,人們在追求個性發展的同時,仍注重團體組織的建設,以保證社會能有秩序和穩定,使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之間達到一定程度的平衡。

㈡ 美國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1、美國人請客吃飯的禮儀 :
美國人性格外向,熱情直爽,不拘禮節,他們的風俗禮儀存在著許多與眾不同之處。美國是一個時間觀念很強的國家,各種活動都按預定的時間開始,遲到是不禮貌的。同美國人約會聯系簡單,打個電話,對方會很高興地同意在盡短的時間內見面。美國人也有禮尚往來的習慣,但他們忌諱接受過重的禮物,一則是美國人不看重禮品自身的價值,二來法律禁止送禮過重,從家鄉帶去的工藝品、藝術品、名酒等是美國人喜歡的禮物,除節假日外,應邀到美國人家中作客甚至吃飯一般不必送禮。美國社會有付小費的習慣,凡是服務性項目均需付小費,旅館門衛、客房服務等需付不低於l美元的小費,飯店吃飯在結帳時收15%小費。
美國人請客吃飯,屬公務交往性質多安排在飯店、俱樂部進行,由所在公司支付費用,關系密切的親朋好友才邀請到家中赴宴。美國人的食物因地區、民族不同而種類繁多,口味各異,漢堡包、「熱狗」、餡餅、炸面圈以及肯德基炸雞等都是風靡世界的食品,但美國人待客的家宴則是經濟實惠、不擺闊氣、不拘泥形式的。通常的家宴是一張長桌子上擺著一大盤沙拉、一大盤烤雞或烤肉、各種冷盤、一盤炒飯、一盤麵包片以及甜食、水果、冷飲、酒類等。賓主圍桌而坐,主人說一聲「請」,每個人端起一個盤子,取食自己所喜歡的菜飯,吃完後隨意添加,邊吃邊談,無拘無束。
美國人將請客人吃頓飯、喝杯酒或到鄉間別墅共度周末作為一種交友方式,並不一定要求對方做出報答,如有機會請對方到自家吃飯就可以了。吃完飯後,客人應向主人特別是女主人表示特別感謝
2、美國人的飲食習慣
美國人在吃午餐和吃晚餐之前,通常要喝點雞尾酒,但在加利福尼亞州,人們大都喝葡萄酒。
同時,在吃主食之前,一般都要吃一盤色拉。炸蘑菇和炸洋蔥圈可作為開胃食品,牛排、豬排和雞(腿)為主食,龍蝦、貝殼類動物以及各種魚類,甚至包括淡水魚被統稱為海鮮。炸土豆條則是深受人們喜愛且幾乎成了必不可少的食物。
另外,應特別注意的一點,如有吃剩的食物,一定要打包帶回家,以免浪費。
美國人在吃飯的時候是刀叉並用,而且他們的用餐方式也是很有講究的。因此,在應邀與美國朋友一起吃飯時,應特別注意他們的用餐習慣。一般情況下,餐桌上擺放有一幅餐刀和兩幅餐叉,外邊的餐叉供你吃色拉,里邊的餐叉用於吃主食和其它點心食品,餐刀用來切肉食。如果你兩手並用,應左手握叉,右手握刀,而且一次握刀時間不能太長。
美國人的早餐有:炒或煮雞蛋、

㈢ 美國有什麼樣的文化習俗禮儀

復活節(Easter Day, Easter Sunday),一般在每年春分後月圓第一個星期天, 約在3月7日左右。 該節是慶祝基督 ( Jesus Christ)的復活,過節人們吃復活節彩蛋( Easter Eggs),為美國的聯邦假日。
母親節(Mother's Day), 每年5月份的第2個星期日,政府部門和各家門口懸掛國旗, 表示對母親的尊敬。在家裡,兒女們和父親給母親買些禮物或做些家務。
父親節(Father's Day), 每年6月份的第3個星期天,表示對父親的尊敬。 在家裡,兒女們和母親給父親買些禮物。

㈣ 美國人有哪些特點美國有哪些文化風俗

美國的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歐洲文化的延伸,因為美國人的語言、人口構成、立國精神等都源於歐洲。另一方面,美國文化又與歐洲不同,因為歐洲移民在北美大陸上驅趕走印第安人後,在一片荒蕪曠野之地創造了令人贊嘆不已的燦爛文明。所以,總體上說,美國文化習俗與社交禮義時,既有歐美文化的相同性,又存在著相異性。
文化習俗是個范圍廣泛、內容復雜的題目,涉及人在社會生活和交往中的方方面面,這里就美國人的文化習俗作簡單介紹。

(1)、美國人的家庭
傳統的美國家庭被稱為「核心家庭」。核心家庭包含了先生、太太和小孩子,今日美國的一般家庭有二個或三個小孩(或者再加上幾只寵物)。在一些文化里,大家庭住在一起,甚至好幾代的人同住。在美國,只有極少的情況下才會有超過一個家庭同住一個屋檐下。
美國人看重對家人回家時熱誠的歡迎。許多家庭用民主政治般的方式來治理,家中每個人都有發言權利,公平觀念廣泛存在於美國的家庭當中;除了敬畏之情外,孩子們也將父母親當成好朋友,夫婦經常彼此共同分擔家務;許多家庭的孩子在自己的卧室內享有隱私權;孩子們在很小的時候便有理財的責任,他們可能每個禮拜會有零用錢或是出去打工;父母親常會給孩子們自己做決定的自由,學齡前的孩子可以自己選擇穿什麼衣服或買什麼玩具,青年人則可自由選擇職業及結婚的對象等。
(2)、美國人的婚姻
美國人在婚姻問題上,講求感情第一:交往自由,擇偶自由,愛情自由。男女戀愛,一般不需要媒人介紹,父母也很少干涉。講求性愛自由是許多美國人的愛情觀。他們認為,男女雙方不必做過多的了解,美麗的外表、強壯的體魄、性感的誘惑,足以構成感情的基礎。他們重視婚姻合同:結婚前,男女雙方到律師事務所簽定一份「婚姻合同」,主要內容是婚後的錢財歸屬、家務分擔、離婚的前提條件等。他們還講求離婚自由,把離婚當做喜事予以宴慶,整個社會的離婚率很高。
美國人傳統的婚禮儀式無奇不有。一般來說,他們的婚禮著重突出「新、舊、借、藍」的特點。所謂「新」,是指新娘須穿著嶄新的雪白長裙,以示新生活的開始;「舊」是指新娘頭上的白紗必須是舊的(一般是其母結婚時用過的),以示不忘父母的恩情;「借」是指新娘的手帕是向女友借來的,以示不忘友情;「藍」是指新娘身披的緞帶必須是藍色的,以示她已經獲得了赤誠的愛情。現代美國人的婚禮多在當地法院舉行,由一名法官證婚並主持。新人往往不穿禮服,不收禮品,也不設喜宴。還有的婚禮在戶外以野餐的形式舉行,僅有雙方的父母、兄妹等人參加即可。他們十分重視結婚周年紀念日,認為隨著時光流逝,一年比一年珍貴。他們為各個婚後周年的所取的名稱很有趣:第一年叫紙婚,第二年叫棉婚,依次下去是皮革婚、木婚、鐵婚、銅婚、陶瓷婚、水晶婚等。從第十五年以後,每五年有一個名稱,它們是:搪瓷婚、銀婚、珠婚、珊瑚婚、紅寶石婚、藍寶石婚、翡翠婚、鑽石婚。每逢這些節日,夫妻雙方常互贈禮品、互致贊美和謝意,讓對方感到欣慰。

2、重要節日的慶祝
A、感恩節。每年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是感恩節。感恩節是美國人民獨創的一個古老節日,也是美國人全家歡聚的節日。每逢感恩節這一天,美國舉國上下熱鬧非常。城鄉市鎮到處舉行化裝遊行、戲劇表演和體育比賽等,學校和商店也都按規定放假休息。孩子們還模仿當年印第安人模樣穿上離奇古怪的服裝,畫上臉譜或戴上面具到街上唱歌、吹喇叭。當天教堂里的人也格外多,按習俗人們在這里都要做感恩祈禱。美國人從小就習慣獨立生活,勞燕分飛,各奔東西,而在感恩節,他們總是力爭從天南地北歸來,一家人團團圍坐在一起,大嚼美味火雞,暢談往事,使人感到分外親切、溫暖。
B、聖誕節。是美國人最大最熱鬧的節日。每年12月25日,全國便沉浸在一派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中。從感恩節過後的第二天,美國人就開始為聖誕節大忙特忙起來。每家商店都是人流滾滾,商人們要鼓起如簧之舌,推銷他們的各種貨物,普通人也願意趁此機會棄舊更新。聖誕夜是一個狂歡的夜晚。美國人常常通宵達旦地舉行慶祝活動。人們在小杉樹上或小松樹上掛滿禮物、彩花和彩燈,樹頂上還裝上一顆大星。大人們站在一旁欣賞聖誕樹,孩子們更是手舞足蹈,甚至手拉手地圍著聖誕樹跳起歡快的舞蹈。在公共場所,賀年片上到處都有聖誕老我的形象。有時在家裡也由一人扮成聖誕老人,為大家分發禮物。美國人慶祝聖誕簡直可以稱得上是狂歡。送禮物和裝飾家庭,是他們最重要的慶祝方式。每個家庭,都放著大包的禮物。孩子們把襪子掛在火爐邊,希望聖誕老人在深宵把禮物帶來,放進襪子里。每一個家庭在12月中旬,便會在市場上選擇一株稱心滿意的聖誕樹並裝飾得五彩繽紛。 青少年都愛在聖誕前夕和聖誕晚上舉行派對,許多情竇初開的小夥子,視第一次參加聖誕舞會為人生大事呢!
三、美國人的社交
(1)、送禮
一般說,美國人不隨便送禮。有的在接到禮物時常常顯得有些難為情。如果他們湊巧沒有東西回禮,就更是如此。但是逢到節日、生日、婚禮或探視病人時,送禮還是免不了的。
美國人最盛行在聖誕節互贈禮品。聖誕節時,天真爛漫的孩子們為收到各種新奇玩具而興高采烈,以為這是聖誕老人送給他們的禮物。大人們之間常送些書籍、文具、巧克力糖或盆景等。禮物多用花紙包好,再繫上絲帶。按照美國傳統,聖誕節的前幾天還有個「白聖誕節」,屆時,人們用白紙包好禮物送給附近的窮人。
探病大多是贈鮮花,有時也贈盆景。芬芳的花朵給人帶來春天的氣息,使病人獲得精神上的安慰。在習慣上,如果自己親自去慰問,通常送插瓶的鮮花,不必附名片;如果請花店直接送去,就須附名片。
送朋友遠行時,也常贈禮品。禮物通常是鮮花、點心、水果或書籍雜志等。禮品上也附有名片,祝他一路平安。
此外,美國人認為單數是吉利的。有時只送三個梨也不感到菲簿,不同於中國人講究成雙成對。美國人收到禮物,一定要馬上打開,當著送禮人的面欣賞或品嘗禮物,並立即向送禮者道謝。
禮物包裝講究,外表富麗堂皇,裡面卻不一定是太貴重的東西。有時打開里三層外三層的精美包裝,露出來的只是幾顆巧克力糖而已。
(2)、約會
美國人辦事講求效率,重視有計劃地安排自己每天的時間。什麼時間做什麼,一般已預先安排妥當。因此他們絕對不希望有人突然來訪,打亂他們的計劃,只有至親好友才可以例外。不僅平時這樣,星期天也如此。美國社會是一個競爭的戰場,美國人在緊張工作之餘,節假日照例要同妻子、孩子們一起享受一下天倫之樂。如果外人不打招呼,貿然前去,必定不受歡迎。因此要拜訪一個美國家庭,事前約會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就會被當成不速之客,甚至吃閉門羹。
男女交往在美國是比較開放,約會看電影吃飯也是非常普遍,和異性熱絡地交往並不算失禮。男女雙方均可主動邀約,通常男性較主動。可以各自拆帳或一方請客。美國朋友倘若說:"Let"s go get a beer"或"Want a cup of coffee?"可別誤會他要請客,這種情形通常是各自付費。如果應邀地點在餐廳,餐後可提議付小費,倘主人堅持不允,也可不必勉強。
約會有時並不具其他含意,也不表示必將成為特殊性的伴侶。所以,如果你想和某人見面談談或看個電影或一起吃個飯,以增進雙方的友誼,共度一段愉悅的時光,盡可主動大方地去邀約。如果你不想赴對方約會或對方有令你不舒服的舉動,可以客氣但肯定的說"NO",彼此尊重是基本的交往原則,也是權力。約會應准時,如赴宴則最好遲到幾分鍾;如果早主人先到,反而失禮。若有緊急狀況無法准時赴約,必須電話通知和解釋,絕不可無疾而終,隨意放人空等。
(3)、赴宴
美國人會常說"隨時來找我",有些邀約是相當誠懇的,但拜訪前仍應事先電話聯系,確定時間,以免自己的"隨時"而造成別人的不便。若接到正式的邀約,請柬上倘印有"R.S.V.P.",去與不去必需電話通知。大型活動請柬通常印有Regrets only,此時只有不參加時才須通知。若沒有赴約把握,不要輕意應允;若臨時不能赴約,務請電話通知。有任何飲食禁忌可先告知。特殊的文化風俗和飲食禁忌可得諒解和尊重。如果應邀參加家庭聚會,可問主人需要什麼禮物,即使主人婉謝,屆時仍可帶瓶酒或一束鮮花,或稍帶一些具有別國風味的小禮物。除非事先言明,一般聚會活動以不帶小孩參加為宜,如果聚會性質為野餐烤肉,則大都可全家參加。宴後三四天內別忘記寄一張感謝卡或感謝函給主人。
(4)、作客
約會要周到,赴約要守時,作客時更要彬彬有禮,自然大方。首先要敲門或按門鈴,得到主人允許之後才進門。有些人家門口放有擦鞋的棕氈。就應該把鞋上的泥土擦乾凈,以免弄臟主人的地毯。戴帽子的人進門後要摘帽,在房間里戴著帽於是很不禮貌的。如果是雨天走訪,應該注意把雨傘、雨衣放在室外。大衣、外套脫下後,主人一般會主動為你接過去掛起來,這時可以不必客氣。進屋後,要先向女主人間好,此後向男主人間好。如遇主人家賓朋滿堂,那麼只需同主人和相識者握手,對其他人點頭致意即可。
在美國人家中作客,不必過分拘禮。如果主人請你就座,你為了表示客氣而不馬上坐下,反而會使主人感覺不安,以為椅子上不潔或有其他不便。作客時不可隨意觀看主人桌上的字紙或翻閱文件。不要撫弄室內的古董珍玩,更不要詢問室內用具的價格。
作客時,不要輕易吸煙。如果想吸煙,應該首先問在座的女土們是否介意,並先向其他人敬煙。如果主人主動請你吸煙,那麼即使自己有煙,也要接受主人的煙,而不可拒絕對方而吸自己的。否則,主人會認為你是看不起他而感到很不愉快。
在美國人家就餐時,如果對吃西餐的禮節不熟悉,那麼最好的辦法是注意女主人的動作,照她的樣子做不會錯。在餐桌上,美國有許多習慣都和我們不同。人們常常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為了表達同樣友好的感情,不同國家的人民卻有截然相反的說法和做法。中國人請客吃飯時,往往是自謙地表示飯菜做得不好,請客人多多包涵。而美國人卻要說「這是我最拿手的菜,希望你們喜歡吃」一類的話。所以,在美國人家中作客,聽到主人自誇飯菜做得好,不必奇怪,而且應對女主人的手藝誇贊幾句。中國的主人為客人撥萊時,客人總是盡力推讓,表示客氣。在美國這樣做是行不屈的。主人第一次為你撥菜,你不必客氣推讓,否則女主人會以為你是嫌她的菜做得不好。在餐桌上,女主人是無形中的首腦人物。上菜之後,客人一般要待女主人動手吃後才開始吃。飯後。也應由女主人領頭離席客人才離席。
在美國人家中作客的時間不宜太長,以免耽擱主人過多的時間。但飯後不要立即告辭,應再和主人攀談一會兒,然後道謝離去。如果是夫婦一同到別人家去作客,應由妻子先起立告辭。在比較正式的宴會上,如果客人較多,應等年長位高的賓客或重要的女賓先告辭後,自己才告辭。如果客人有事需要先走,應向主人請求原諒後再離去。
如果你與主人不很熟,那麼作客後還應給主人打個電話表示謝意,或者寫一張「謝謝您」的短柬寄給主人,這樣在禮貌上就更為周全了。
(5)、禮節
1、鞠躬禮,是下級對上級或同級之間的禮節。行鞠躬時要脫帽,右手握住帽檐中央將帽子取下,左手下垂,上身前傾約十五度,兩眼注視受禮者,同時表示問候。握手禮,是全世界通用的禮節。起源於歐洲,最初是表示手裡沒有武器或親切的意思。行握手禮時要客人先伸出手時才能握手。握手時一般不戴手套,但尊貴的人和女人可戴手套。行禮時忌交叉行禮,和女人握手不可太緊。
2、點頭禮,是同級或平輩人之間的禮節。如在路上相遇,可在行進間進行。如遇見長官、上級或長者,不行點頭禮,而行鞠躬禮。
3、舉手注目禮,這是軍人禮節。行禮時舉右手,手指伸直並齊,指尖接觸帽檐右側,手掌略賂外,手臂與肩齊高,兩眼注視受禮者,待對方答禮後將手放下。
4、吻手禮,是歐美上層社會的禮節。和貴族婦女或夫人見面時,如果女方先伸出手作下垂式,則將手掌輕輕托起吻之。如果女方不伸手,則不行吻手禮。
5、接吻禮,是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或朋友、夫妻之間表示親昵、愛撫的一種禮節。通常是在受禮者臉上或額上接吻。在高興、喜慶或悲傷時,一般也行接吻禮,表示親熱或安慰。
6、擁抱禮,是歐美各國熟人、朋友之間表示親密感情的一種禮節。見面或告別時互相擁抱,表示親密無間,感情深厚,擁抱禮通常和接吻禮一起進行。
(6)、稱呼
大多數美國人不喜歡用先生、夫人或小姐這類稱呼,他們認為這類稱呼過於鄭重其事了;美國男女老少都喜歡別人直呼自己的名字,並把它視為親切友好的表示。人們初次見面,往往是連名帶姓一起介紹,譬如說:「我叫瑪麗•史密斯」,這時對方可以隨便叫她「瑪麗」或「史密斯小姐」。常見的情況是,交談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稱呼,過不了一會兒就改稱名字了。有時剛同一個美國人結識,不知如何稱呼好,你可以只稱先生或女士。這時,對方會很快理解你的心理。熱情地告之:「我叫詹姆斯•威爾遜,叫我詹姆斯好了」或者「別叫我史密斯夫人,叫我薩利好了」。
的確,美國人之間,不論職位、年齡,總是盡量喊對方的名字,以縮短相互間的距離;美國有家刊物曾專就稱呼問題在150種工商行業中做過調查,結果發現他們之中85%的稱呼是只喊名字。美國人很少用正式的頭銜來稱呼別人,正式的頭銜一般只用於法官、高級政府官員、軍官、醫生、教授和高級宗教人土等;例如:哈利法官、史密斯參議員、克拉克將軍、布朗醫生、格林教授、懷特主教等;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人從來不用行政職務如局長、經理、校長等頭銜稱呼別人。
(7)、禮貌用語
不少到過美國的人,都有這樣一種印象:即美國人講話嘴很甜,他們對好聽的話從不吝嗇,常令聽者心舒意暢;的確,在美國「請」、「謝謝」、「對不起」之類的語言隨處可聞,不絕於耳。在美國,不論什麼人得到別人的幫助時都會說一聲「謝謝」,即使總統對待者也不例外;在商場里,售貨員的臉上總是堆著笑容,當顧客進門時,他們會主動迎上來,問一聲「我可以幫助你嗎?」當顧客付款時,他們會微笑著道謝,最後還會以謝聲送你離去;同樣,顧客接過商品時也會反復道謝。
美國人在一家人之間也是客氣話不離口,不僅夫妻之間如此,對小孩子們說話也常帶「請」和「謝謝」,這樣,孩子便自然地養成了講禮貌的好習慣。
美國人還習慣於對別人道「對不起」。當人們發生小摩擦時,一聲「對不起」,常使芥蒂煙消雲散;就是遇到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例如向別人問路、在劇場中從別人座位前走過等,美國人也會連聲表示歉意;美國人把在公共場所打嗝或與別人交談時打噴嚏、咳嗽都視為不雅,遇到這種情況,他們就會說聲「對不起」,請對方原諒。
(8)、女士優先
美國婦女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究竟如何,這里姑且不論。但在社交場合中,她們總是會得到格外的優待;尊重婦女是歐美國家的傳統習俗,從歷史角度分析,是受到歐洲中世紀騎士作風的影響;若從宗教的角度分析,它是出於對聖母瑪利亞的尊敬。
按照美國人的習慣,在社交場合,男子處處都要謙讓婦女,愛護婦女;步行時,男子應該走在靠馬路的一邊;入座時,應請女子先坐下;上下電梯,應讓女子走在前邊;進門時,男子應把門打開,請女子先進;但是下車、下樓時,男子卻應走在前邊,以便照顧女子;進餐廳、影劇院時,男子可以走在前邊,為婦女找好座位;進餐時,要請女子先點菜;同女子打招呼時,男子應該起立,而女子則不必站起,只要坐著點頭致意就可以了;男女握手時,男子必須摘下手套,而女子可以不必摘下;女子的東西掉在地上時,男子不論是否認識她,都應幫她拾起來。
總之,美國男子在社交場合同女子接觸時,一方面事事尊重她們,另一方面又要處處以保護人的姿態出現,以顯示男子的地位。
(9)、社交禁忌
1、切莫搭便車
在美國旅行切不可隨意搭便車,這是由於美國社會治安情況造成的,搭便車而被搶去錢財或遭到凌辱之類的案件在美國屢見不鮮,有些歹徒看到路邊步行的女性,就主動停車,殷勤要求送上一程。如果誤以為他是好意,無異於羊送虎口,碰到這種情況,最好還是冷言拒絕,不要多加搭岔。不僅如此,遇到要求搭便車的人也不要輕易答應,因為有些歹徒、包括年輕姑娘專門等侯搭乘便車,上車後靠威脅等手段詐取錢財。
2、夜間最好不要乘地鐵
紐約的地下鐵道極為臟亂,夜間更成為黑社會成員聚集之地。吸毒犯、盜竊犯、流氓、販毒者齊集於此,整個氣氛令人不寒而傈;如果對此不在意,那麼出事之後,紐約的警官不但不會同情你,可能還要責怪你:「夜間乘地鐵,不等於在鱷魚聚集的水中游泳嗎?出了錯,責任在於你自己。」
3、不要稱呼黑人為「Negro」
Negro是英語「黑人」的意思。尤指從非洲販賣到美國為奴的黑人;所以在美國千萬不要把黑人稱作「Negro」,跟白人交談如此,跟黑人交談更如此。否則,黑人會感到你對他的蔑視;說到黑人,最好用「Black」一詞,黑人對這個稱呼會坦然接受。
4、不能隨便說「I am sorry」
「I am sorry」和「Excuse me」都是「抱歉」、「對不起」的意思,但「I am sorry」語氣較重,表示承認自己有過失或錯誤;如果為了客氣而輕易出口,常會被對方抓住把柄;追究實際不屬於你的責任。到時只有「啞巴吃黃連」,因為一句「對不起」已承認自己有錯,又如何改口呢?
5、謙虛並非美德
中國人視謙虛為美德,但是美國人卻把過謙視為虛偽的代名詞。如果一個能操流利英語的人自謙說英語講得不好,接著又說出一口流暢的英語,美國人便會認為他撒了謊,是個口是心非、裝腔作勢的人;所以,同美國入交往,應該大膽說出自己的能力,有一是一,有十是十,不必謙虛客氣,否則反而事與願違。
6、同陌生人打招呼
我們在路上、電梯內或走廊里,常常與迎面走來的人打照面,目光相遇,這時美國人的習慣是用目光致意,不可立刻把視線移開,或把臉扭向一邊,佯裝不見。只有對不順眼和不屑一顧的人才這樣做。美國入清晨漫步街道時,若碰到擦身而過的人,會習慣地說一「早上好」;當然,在行人較多的街道上,不必對所有擦肩而過的人都以目光致意或打招呼。
7、交談時的話題
參加美國人的聚會時,切莫只談自己最關心最拿手的話題,談論只有自己熟悉的話題,會使其他人難堪,產生反感。談論個人業務上的事,加以賣弄,也會使其他人感到你視野狹窄,除了本行之外一竅不適。在談話間,應該尋找眾人同感興趣的話題;醫生可以大談文學,科學家暢談音樂,教育家講述旅行見聞,使整個聚會充滿輕松氣氛。該注意的是,基督徒視自殺為罪惡,在美國,「自殺」這個話題不受歡迎,不論何時何地少談為妙。
8、別忘了問候孩子
美國人講究大人、孩子一律平等,到美國人家中作客,他們的孩子也一定出來見客,打個招呼。這時,千萬不要只顧大人冷落了孩子。那樣勢必使他們的父母不愉快,跟小孩子打招呼,可以握握手或親親臉,如果小孩子親了你的險,你也一定要親親他的臉。
9、同性不能一起跳舞
同性不能雙雙起舞,這是美國公認的社交禮儀之一,同性一起跳舞,旁人必定投以責備的目光,或者認為他們是同性戀者;因此,即使找不到異性舞伴,也絕不能與同性跳舞。
10、莫在別人面前脫鞋
在美國,若是在別人面前脫鞋或赤腳,會被視為不知禮節的野蠻人。只有在卧室里,或是熱戀的男女之間,才能脫下鞋子;女性若在男性面前脫鞋子,那就表示「你愛怎樣就怎樣」;男性脫下鞋子;就會被人當作叢林中赤足的土人一樣受到蔑視。無論男女在別人面前拉下襪子、拉扯襪帶都是不禮貌的;鞋帶鬆了,也應走到沒人的地方系好。
11、女性不能單獨喝酒
女性不可單獨喝酒,如果單獨喝酒或幾個女性聚在一起喝酒。都被視為「正在等男士的女人」;不諳此情的婦女可能受到男士「毛遂自薦」式的騷擾。
12、不可在別人面前伸舌頭
美國人認為在別人面前伸出舌頭是一件既不雅觀又不禮貌的行為,給人以庸俗、下流的感覺,甚至可以解釋為瞧不起人,小孩子犯了錯,可以吐吐舌頭,顯得天真可愛,成年人千萬不可這樣做。
13、不可隨便微笑
微笑可以帶來友誼。但是在某些場合,微笑往往代表對某種事物的允諾。尤其是女性,最好不要無來由地微笑,因為暖昧不明的微笑,有時候會被誤認為是「恥笑」,有時會被誤認為「默認」,結果造成很大的誤會。
14、座前通過要彎腰
在狹窄的場所,如在電影院從別人身前走過時,必須道一聲「對不起」;這時候,美國人的姿勢是背對坐著的人,低頭彎身而過。這同歐洲入的習慣不同,歐洲人必須面對坐著的人,低頭彎身而過。
15、宴會上切忌喝醉
在宴會上喝酒要適量,始終保持斯文的舉止,這是歐美人士共守的禮節。在美國人的宴會上,很少看到爛醉如泥的人,即使喝多了,也要堅持到宴會結束,回到自己的房間後才可倒頭不起。如果當場酩酊大醉,惹是生非,會招來眾人的鄙視。
16、不亂送禮物
送禮必須送得有意義,例如朋友生日、同事結婚可以送上一份禮物,以表心意;但不能動軌送禮,這樣對方不但不會感激,還會疑心你另有所圖;不知送何禮物為宜時,可以送鮮花,作客或參加宴會,鮮花總是得體的,香水和威土忌等也普遍受到歡迎。
17、外出前莫吃大蒜
美國人一般對氣味很敏感,尤其討厭聞到大蒜的氣味。外出之前,如果吃過蒜,最好刷牙漱口.否則蒜味熏人,必定引起對方不快。
18、不為別人付帳
中國人的習慣是,幾個好友一道出門時,總是搶著付錢買車票、門票等;但如果對美國人這樣做,卻不會得到他們的感謝。這種作法會使美國人覺得欠了人情帳。心理上很難受;美國人一起外出,總是各付各的費用,車費、飯費、小費無不如此。
19、使用洗手間之後
中國人的習慣是隨手關門,廁所沒人時最好關嚴,美國人則習慣廁所門開道小縫,表示裡面沒人;如果關嚴,意味著裡面有人,別人只好在外面苦等。
20、手勢的含意
美國入介紹自己時,要用手指鼻尖,如果我們按照自己的習慣,指指胸口,常會使他們不明其意,無法理解。叫人過來時,我們的習慣是招招手,這在美國人看來。恰恰是「再見」;他們招呼人過來的手勢是把手指向著自己,然後以中指和食指朝著自己,輕輕搖動兩三次;美國人有不少手勢習慣,例如用食指和大姆指搭成圈,其餘三個手指向上伸開,做個「OK」的手勢,這就表示「好」、「同意」。
四、其他
1、小費。凡搭計程車、到餐廳吃飯、服務生或機場人員代提行李,都須給小費。一般而言,到餐廳吃飯,付小費約為百分之十至十五左右。而在自助餐廳吃飯一般不需給小費,但若有人倒茶水,並殷勤詢問需求,則可依人數酌給小費。晚間用餐小費需比白天多一些。小費是對服務品質的一種評估,有些服務生為了多賺小費會表現特別熱心,不時殷勤詢問。不必管服務生的眼色,你可依自己對該餐廳及該服務生的滿意程度付小費,多給或少給沒有人會干涉。但切記千萬不要以penny付小費,當penny丟在桌上,盡管你付小費很多,很可能會被服務生誤解為不滿其服務,是一種羞辱的舉止。因此除非服務實在是太差了,否則絕不可在小費中放置任何penny,當然若你以信用卡付帳,而將小費與用餐金額湊整,則不在此例中。
小費的數額,因人因地而異。在大城市,顧客付出的小費若占總費用的15%,表示對服務滿意;若佔20%,則表示服務特佳,在其他地方,小費通常占費用的15%。顧客在小咖啡店吃頓早飯需付小費25美分;在高級旅館中住宿,每天要付給清潔女工2美元;在實行劃一收費的機場、火車站和公共汽車站,每拿一件行李,顧客須付給搬運工35美分;婦女上理發店花費最多,對洗頭、剪發和燙發的理發員都得分別付給小費,約為15%至20%左右。出租汽車司機索要小費也相當厲害,如果車費不到1.5元,可以付25美分,否則就還要多付。至於加油站服務人員、飯店櫃台人員及電影院帶位人員等則不需給。若不清楚在什麼情況下該給小費,宜事先詢問友人。
付小費的方式有多種:顧客可以將小費放在茶盤、酒杯下;也可把小費塞在服務員手裡;或是在付款時,只將找回來的整票收起,零錢不收,就算是付小費了。
2、建立優良的信用記錄。各種帳單應准時支付,帳單上多會載明付費截止日期,最好能夠提早一周左右支付。萬一誤時,不僅可能會遭罰款,同時也會使自己信用掃地。銀行存款也應隨時保持在足夠支付帳單的金額以上,若遭跳票,也會影響信用。

3、一般辦公時間。美國大部分商店營業時間是星期一到星期六,上午九點半或十點至下午五點或六點左右。在購物中心的商店則有些營業到晚間九點。星期天也會自中午以後開到六點。一般公司則是朝九晚五,星期六、星期日放假。銀行營業時間比較短,多半是星期一到星期五上午九點至下午三點,有些銀行星期五會延長營業時間至下午六點,星期六上午也會從九點開放到十二點。不管公司行號、購物中心、學校,一般是沒有午休的。在學校,中午也照常上課。這一點,對習慣睡午覺的同學是比較難適應的。

㈤ 美國文化風俗

美國,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歐洲的延伸,因為美國人的語言、她的人口構成,以及她的立國精神都源於歐洲。另一方面,美國又與歐洲不同,因為歐洲移民在北美大陸上驅趕走印第安人後,在一片荒蕪曠野之地創造了令人贊嘆不已的燦爛文明。所以,在談論美國習俗與社交禮義時,既要顧及歐美的相同性,又要注意兩者的相異性。

習俗是個范圍廣泛、內容復雜的題目,涉及人在社會生活和交往中的方方面面。筆者擬定以雜談的形式,就美國人的習俗作一粗淺概述。

寬容性

美國是個移民之國,它的祖先來自於全球各地。人們移居美國時,不僅僅在地理位置上挪動一下,而且還把他們所在國的評議和風俗習慣帶到了新的居住地。因為雜,人們各自的差異十分突出;因為差異十分普遍,人們就不特別注重統一性。久而久之,美國人的習俗中形成了較高程度的寬容性(tolerance),對異質和不同評議持容忍、可接受的態度。在這一點上,美國社會里可行的習俗要比世界上其他國家來得寬泛。

從政治上講,這種寬容性表現在對自由的追求和對自由權利的維護。從宗教上說,它體現在不同信仰的和諧共存。從生活范圍上看,它顯現在不同和族、不同族裔社區的平安相處。一言以蔽之,在美國,每個人基本上可以任意選擇不同的觀念、信仰、生活方式和傳統習慣;人們也可以在相當程度上保持自己的習俗和儀。譬如,猶太人可以慶祝他們的宗教節日,而基督教徒則能夠他們的聖誕節和復活節。再譬如,美國華人可以在唐人街用華語生活和工作;同樣的道理,越南移民能夠在他們的「小西貢」按越南的方式經營業務,從事各種活動。

美國人的容忍性,除了上面的美國是個移民國這個因素以外,還與美國人的頻繁遷徙有關。眾所周知,美國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她的'西部開發史。那時,美國拓荒者或徒步跋涉,或騎馬坐車,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哪裡有機遇,就往那裡移居。頻繁的遷移和不斷地更換居處使人們始終處於「流動」狀態,對暫面臨的種種不同現象更易於寬容和接受。此外,經常遷移還能夠幫助人們擴大眼界,知多識廣,對不同的習俗持同情、理解的,並逐漸形成多樣性勝於單一性的開放性觀念。

由於美國人的寬容性較強,所以美國人很少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其他人身上,它與中國孔夫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古訓十分酷似。譬如說,丈夫可能是個共和黨人,但他決不能逼迫他那擁護民主黨的妻子改變政治立場。同理,母親也許是個天主教徒,但她決不能強迫她那已皈依成穆斯林教徒的兒子改變宗教信仰。在日常生活習慣和平時事務處理中,這種寬容精神更是屢見不鮮,司空見慣。

不拘禮節

美國人以不拘禮節著稱於世。在寫字樓里,人們常常發現「白領工人」不穿外套、不系領帶地坐在自己的室里工作。有交談時,他們會朝椅背一靠,把雙足往桌子上擱,悠哉悠哉地在里「侃」上個半天。在大學校園里,美國教授身穿牛仔褲、足蹬耐克鞋進教育上課的例子數不勝數。更有甚者,美國教授講到來勁之處,會一屁股往講台上一坐,神采飛揚地滔滔不絕一番,不分年齡,不分性別。更常見的情形,是美國父子之間、母女之間的隨和、輕松關系。無論是在里,還是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以常看見美國長輩與幼輩互拍肩膀、無拘無束的鏡頭。所有這一切都源於美國人不拘禮節(informality)的習性。

從角度上講,美國人不拘禮節的習性與他們的民主平等觀念相關。我們知道,美國發展進程中,投有封建社會這一階段。貴族、賤民、等級、王室等歐洲大陸盛行的一套東西,在美國沒有或者有實際意義。人們對家庭、地位、身份不十分看重:更主要的是當事人本身的實際成就。這種產生於美國早期開發階段的觀念很大程度上已成了美國傳統中的「沉澱物」。因為大家珍視平等的權利,人們互相交往中就沒有必要過份講究各種各樣的繁縟禮節了。上級與下級之間,家長與子女之間,老闆與工人之間,教授與學生之間,都是如此。

關於這一點,人們只要注意一下美國人與人見面時的打招方式即可一清二楚了。不管是下屬見到上司,還是學生見到師長,美國人一般只需笑一笑,說聲「嗨」(Hi)或者「哈羅」(Hello)即可,而不必加上各種頭街。還有,美國人在社交場合散席或者業務散會時,較少與人一個個地道別,而是向大家揮手說一聲「好啦,我們再見吧」(Well,so long everybody)。這樣做並不表示人們相互間缺少敬意,而是人們長年累月的習慣使然。

不拘禮節是為了使人們在交往中更輕松、自在一些,從而更快地縮短人們之間的距離。這也許是美國人性格開朗的一個原因。

㈥ 有關美國的文化習俗習慣

(1)美國人的家庭

美國家庭被稱為「核心家庭」。核心家庭包含了先生、太太和小孩子,今日美國的家庭有二個或三個小孩。在美國極少有超過一個家庭同住。

(2)美國人的婚姻

美國人重視婚姻合同:結婚前,男女雙方到律師事務所簽定一份「婚姻合同」,涉及婚後的錢財歸屬、家務分擔、離婚的前提條件等。

(3)美國人送禮風俗

美國人節日、生日、婚禮或探視病人時送禮。探病贈鮮花,也贈盆景。如果自己親自去慰問,不必附名片;如果請花店直接送去,就附上名片。

(4)美國人約會的習慣

美國人辦事講求效率,重視有計劃地安排每天的時間。什麼時間做什麼,已預先安排妥當。因此不希望突然來訪,打亂計劃,只有至親好友可例外。不僅平時,星期天也如此。

(5)美國人赴宴的風俗

美國人邀約誠懇,但拜訪前事先電話聯系,確定時間。若接到正式的邀約,請柬上印有"R.S.V.P.",去與不去需電話通知。大型活動請柬印有Regrets only,不參加時須通知。

(6)美國人給小費的風俗

搭計程車、到餐廳吃飯、服務生或機場人員代提行李,都須給小費。到餐廳吃飯,付小費約為百分之十至十五左右。晚間用餐小費需比白天多一些。

㈦ 美國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1、平安夜,人們聚集在教堂、街頭或廣場,唱詩、祈禱、祝福、懺悔,並一同迎候那除舊更新的一瞬。午夜12點,全國教堂鍾聲齊鳴,樂隊高奏著名的懷舊歌曲《一路平安》。在音樂聲中,激動的人們擁抱在一起,懷著惜別的感傷和對新生活的嚮往共同迎來新的一年。

2、新年許願立志,美國人稱之為「新年決心」。

3、美國的印第安人的獨特的新年習俗:每到除夕之夜,他們會舉行富有特色的篝火晚會,一家人圍在篝火旁邊,載歌載舞。待至晨曦微露,把破舊衣物付之一炬,作為除舊迎新的象徵。

4、每逢林肯誕辰日,人們會舉行講演,發表紀念文章,去林肯紀念堂瞻仰。

5、每逢陣亡將士紀念日,美國現役軍人和老戰士便排成長長的隊伍前往墓地,鳴槍向陣亡將士致意,吹響軍中熄燈號讓死難將士安息。

6、在美國,聖瓦倫丁節不僅僅是青年人的節日,親人朋友之間都可以互送小禮品以表達感情增進友誼。

7、美國人在華盛頓誕辰日喜歡吃櫻桃餡餅,玩紙制小斧,這一習俗來源於華盛頓幼小時用斧砍壞櫻桃樹後向其父誠實認錯的故事。

8、美國的聖帕特里克節這一天,通常要舉行遊行、教堂禮拜和聚餐等活動。美國的愛爾蘭人喜歡佩帶三葉苜蓿,用愛爾蘭的國旗顏色——綠黃兩色裝飾房間,身穿綠色衣服,並向賓客贈送三葉苜蓿飾物等。

9、母親節,美國總統每年都要發表一篇內容相同的宣言。

㈧ 美國的風俗習慣

1、美國人與客人見面時以握手為禮。他們習慣手要握得緊,眼要正視對方,微弓身。認為這樣才算是禮貌的舉止。一般同女人握手美國人都喜歡斯文。

美國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握手時,還有這樣一些習慣和規矩:如果兩人是異性,要待女性先伸出手後,男性再伸手相握;如果是同性,通常應年長人先伸手給年輕人,地位高的伸手給地位低的,主人伸手給客人。

2、美國人另外一種禮節是親吻禮。這是在彼此關系很熟的情況下施的一種禮節。

3、美國人在飲食上喜歡生、冷、淡,「生」是愛吃生菜多,習慣菜品上鍋就一「冒」,因其特別重視菜餚的鮮、嫩;「冷」是樂於吃冷盤,不喜歡過燙過熱的菜餚;「淡」是喜歡少鹽味,味道忌咸,稍以偏甜為好。

4、美國人飲食上忌食各種動物的五趾和內臟,不吃蒜,不吃過辣食品,不愛吃肥肉,不喜歡清蒸和紅燴菜餚。他們特別願意品嘗野味和海味菜餚,尤其對蛙肉和火雞更加偏愛。

5、美國人不習慣廚師烹調中多用調料,而習慣在餐桌上備用調料自行調味。

6、美國人平時慣用西餐,早、午餐樂於從簡,晚一天的主餐,內容比較豐富,但也不過是一兩道菜。加上點心和水果。美國人對中餐是普遍歡迎的。

7、美國人在使用刀叉餐具方面,一改歐洲人慣於馬叉不換手的習慣,他們好以右手為刀割食品後,再換叉子取食用餐。

參考資料來源:鳳凰網-請不要和美國人談這些 美國風俗習慣介紹

閱讀全文

與美國文化風俗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