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有哪些已經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你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話,就比如說我記得有一種制茶工藝,然後他現在已經消失了,因為後繼無人。
② 晉城市消失或面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渠頭村位於澤州縣巴公鎮,是一個有著4200多口人的大村,也是我的家鄉。我近日回去看了一下,聽一些長輩們講了一些渠頭過去的事和現在面臨的問題。我想了很多,然後決定親自去尋找那些消失的或者正在消失的老渠頭印象。我騎著電動車,在古香古色的老巷中穿梭著(實際上現在保留下來的古巷已不多),幸運的是我還是找到了很多古跡。
要說到渠頭村的古跡,不得不提到「五廟」,「七十二閣」,「古墓」,「龍渠民居」,「影壁牆與舍利塔」。我找到了其中大部分遺跡,看到他們現在破敗的樣子,感慨萬分,忽然想到了自己有朝一日也會像它們一樣被歷史遺忘。
[一]先說「五廟」,五廟即三觀廟,關帝廟,祖師廟,山宗嶺廟和王爺廟。其中三觀廟,關帝廟,祖師廟在村中呈一字型排列,關帝廟在村中心;山宗嶺廟在村西北角,王爺廟在村東北角。五廟中山宗嶺廟的地位最高,其正殿供奉著關公,不知為何會叫山宗嶺廟,而不是傳統的關廟。每年的六月初六就是渠頭村的山宗嶺廟會(現在已經超出廟會的范疇,叫物資交流大會),當天周圍的坡頭,板橋等村的村民也會面向山宗嶺(這些村都圍繞著山宗嶺)燒香跪拜。每逢廟會最神的莫過於當天的暴雨,每年的廟會這一天都會下,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其次是王爺廟,供奉著龍王爺,女媧娘娘,還有葯王,每年二月十二也會有廟會。我在其門匾上發現四字「清河~祠」(第三個字不認識,繁體字) ,立匾於乾隆三十二年,刻有關於吏部任命官員的一些內容。
另外三座廟了解很少,只知道關帝廟在解放後一直作為村裡交儲公糧的場所,三關廟現在已改為民居,祖師廟幾將坍塌。我去三關廟門口看石碑記(清光緒二年秋.民國二年夏修廟,真弄不清在這樣的國難時候,人們卻把精力都用來修廟來乞求神靈的庇佑了)的時候,從裡面傳出陣陣搓麻將的聲音,真是諷刺。
[二]再說「七十二閣」,這里的閣指小型的城樓。七十二閣我知道的大部分是聽來的,因為其資料和實體在文革時候幾乎被毀盡,目前只留有三座閣。當我找到這三座閣時,感到既幸運又無奈。聽老人們講,古時候這七十二閣將渠頭村分為七十二個區域,晚上閣門緊閉,人們不得踏出閣門一步。我想就是因為這樣的管理體制才保證了渠頭村世世代代的安全,然而也是因為這成為了文革時被破壞的對象。我找到的第一閣是「極拱」,三層樓高,這里的古建築保存的還是很完整的。其他兩閣不做詳細介紹了。
[三]「古墓」。渠頭村東有三座東北西南走向一字排開的墓。韓公墓,乾隆三十年立,它的規模應該很大,墓碑前十米還有一個牌坊。第二座因碑文模糊不清,難以辨認,只隱約看到是同治年間立的。張公墓,咸豐年間立,它東側就是王爺廟,可惜的是在其旁邊發現了一個盜洞。
另外我小時候曾親眼在韓公墓北的小丘陵上見過一個古墓,我把燒著的紙從盜洞口扔下去,清楚的看到這個墓有一間房那麼大,先是看到北側的牆上放著一個蠟台,然後在墓正中間發現一口黑色棺材。當時嚇的一身冷汗,爬起來就往家跑,整整一個星期都處在驚恐之中。
還有村西的影壁牆後面,因為是煤礦采空區,地面裂逢,裂出一口石頭棺材,沙石做的,刻有花紋。市文物局下來查看,結果棺材裡面是空的,於是此事作罷。那口石棺如今也不知道被哪家修房打地基用了,可悲!
[四]渠頭民居。渠頭的地理位置是極好的,西靠山嶺--山宗嶺,北面和南面也是小山丘,東面是河--發源於莒山,十分符合五行風水說。所以很早就有人開始在此定居,最早可到五代。《五代史》有詳細記載:北漢末劉崇居中軍,將台設渠頭村(即巴公原之戰);其繁盛時期應該是明清,現村中的建築多為清代建造。最高出現過五層高的民居,後渠頭建中心廣場拆除了。民居多為套式和單一四合院。門面主要有三種(因知識有限,不能詳細論述)。
民居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下面的石牌坊,這是典型的套式院落。一個大牌坊內有很多小家,住著的多是同姓的宗親。這個牌坊的石雕很漂亮,歷史價值很高。
每家門前的護門石又是不同的,有的是獅子,有的是圓形石雕,有的直接採用福壽等刻字。
[五]影壁牆。渠頭原名龍渠鎮,因村中有股清澈的泉水而得名。又形似硯台,古時為風水寶地,人傑地靈。晉城電視台曾經報道過渠頭影壁牆和大陽舍利塔的傳說,大意如下:過去大陽窮而渠頭富,大陽請風水先生把脈。渠頭富裕,而且村子中間低四周高,形狀就象一隻硯墨池。大陽風水先生就讓大陽人沖著渠頭修了一座高塔,塔上插上一支筆,意思就是要蘸走渠頭的好風水。果然,之後大陽代代高官厚祿。而渠頭開始衰敗。渠頭也請風水先生。先生說,對著大陽塔修個影壁,影壁上安個太陽就能將大陽的那支筆燒毀。果然應驗。大陽得知,將那支筆用大鍋扣了起來。
如今渠頭影壁牆和大陽塔仍然矗立著,天氣晴朗的時候,從渠頭影壁牆後依稀可以看到大陽塔。
轉載的,希望對你能有幫助。。
③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消失的看法
各級政府和文化部門制定非遺保護規劃時應當對瀕臨消失的項目採取重點保護措施。
④ 現在非物質文化都在慢慢消失,比如皮影戲、打鐵花,對此我們還能做什麼
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逐步消逝,這是客觀事實,也是無法挽回的必然趨向。如今的社會關於那些傳統文化,只是博古通今,沒有過多的刻意去追隨這些文化要素,國度在此方面也沒有太大的力度來鼓吹我國的傳統文化。
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消失的現狀,我們不用深惡痛絕,更不用強行發揚光大,還是順其自然吧。一代又一代的文化,這是人類進步的規律,也是必須付出的代價。當然,出於研討的目的,政府和民間機構,應該及早記載下這些文化遺產的細致狀況。比方製造視頻,搜集檔案,保存下其完好的內容,送進博物館,作為我們文化的記憶。
⑤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哪些頻臨著消失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先後批准分別於2006年、2008年和2011年、2014年命名了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6年5月20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518項)
2008年6月14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10項)
2011年6月10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191項)
2014年7月16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153項)
其中包括:白蛇傳傳說、阿詩瑪、蘇州評彈、鳳陽花鼓、楊柳青木版年畫,孟姜女傳說、董永傳說、高郵民歌、陝北民歌、梁山竹簾,彌渡民歌、翼城琴書等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方式。聯合國有《保護非物質遺產公約》和《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前者管「非物質」,後者管「物質」。《保護非物質遺產公約》生效之前,作為試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分別於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命名了三批世界非物質遺產,共90項,其中中國4項,即崑曲、古琴、新疆的木卡姆民族歌舞和與蒙古國聯合申報的長調民歌。
為使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規范化,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並制定「國家 + 省 + 市 + 縣」共4級保護體系,要求各地方和各有關部門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⑥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3年10月通過的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涵蓋五個方面的項目:1.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風俗、禮儀、節慶;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的手工藝技能。《公約》並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中的非物質性的涵義,是與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質生產相對而言的,是指以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需求為目的的精神生產這層涵義上的非物質性。所謂非物質性,並不是與物質絕緣,而是指其偏重於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精神領域的創造活動及其結晶。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標識的外部圖形為圓形,象徵著循環,永不消失;內部圖形為方形,與外圓對應,天圓地方,表達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空間有極大的廣闊性;圖形中心造型為古陶最早出現的紋樣之一魚紋,魚紋隱含一「文」字,「文」指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魚生於水,寓意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源遠流長,世代相傳;圖形中心,抽象的雙手上下共護「文」字,意取團結、和諧、細心呵護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 。
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申報地區或單位:
中 央
北 京 天 津 河 北 山 西 內蒙古 遼 寧 吉 林 黑龍江
上 海 江 蘇 浙 江 安 徽 福 建 江 西 山 東 河 南
湖 北 湖 南 廣 東 廣 西 海 南 重 慶 四 川 貴 州
雲 南 西 藏 陝 西 甘 肅 青 海 寧 夏 新 疆 香 港
澳 門 台 灣
類 別:
民間文學 民間音樂 民間舞蹈 傳統戲劇 曲 藝
雜技與競技 民間美術 傳統手工技藝 傳統醫葯 民 俗
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中國項目
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簡稱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無形遺產,是相對於有形遺產,即可傳承的物質遺產而言的概念。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 中國文房四寶將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昆 曲
發源於江蘇崑山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的崑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許多地方劇種,像晉劇、蒲劇、上黨戲、湘劇、川劇、贛劇、桂劇、邕劇、越劇和廣東粵劇、閩劇、婺劇、滇劇等等,都受到過昆劇藝術多方面的哺育和滋養。2001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中國的崑曲藝術入選,中國成為首次獲此殊榮的19個國家之一。>>
中國古琴藝術
中國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主要由弦與木質共鳴器發音,至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古琴藝術在中國音樂史、美學史、社會文化史、思想史等方面具有廣泛影響,是中國古代精神文化在音樂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2003年11月,中國古琴藝術入選第二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是流傳於新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各種木卡姆的總稱,是集歌、舞、樂於一體的大型綜合藝術形式。木卡姆音樂現象分布在中亞、南亞、西亞、北非19個國家和地區,新疆處於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最東端,得益於橫貫歐亞的古代陸上交通大動脈——「絲綢之路」,維吾爾木卡姆作為東、西方樂舞文化交流的結晶,記錄和印證了不同人群樂舞文化之間相互傳播、交融的歷史。2005年11月,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入選第三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蒙古族長調民歌
在蒙古族形成時期,長調民歌就已存在。蒙古族長調民歌與草原、與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承載著蒙古民族的歷史,是蒙古民族生產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標志性展示。蒙古族長調民歌也是一種跨境分布的文化。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蒙古國是蒙古族長調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區。2005年11月,蒙古族長調民歌入選第三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⑦ 中國不斷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太多了。剪紙,陶瓷,東巴文,號子,泥人,糖人,………
⑧ 中國瀕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有哪些
1;新華社福州10月12日專電 福建永安大腔戲2006年5月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這一福建省內山區的小劇種面臨著失傳的命運。
大腔戲有戲劇「活化石」的美譽。專家認為,大腔戲的遭遇其實是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共同問題。大腔戲的保護需要政府部門加強保護力度,盡快起草和施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以立法的方式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2;華網呼和浩特3月22日電(記者 李惠子)中國聲樂專家22日說,被稱為「天籟之音」、「蒙古族民間音樂活化石」的「呼麥」演唱藝術正面臨人亡藝絕,拯救行動「時間緊迫」。
「目前,中國能唱呼麥的大約只有100多人,其中包括處在初級階段的學生。」內蒙古廣播電視藝術團男低音歌唱家、著名呼麥演唱家胡格吉勒圖對記者說。「呼麥」又名「浩林·潮爾」,是蒙古族古老的民族歌唱形式,純粹利用人的發聲器官,同時唱出兩個聲部,形成罕見的多聲部形態,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奇特「喉音藝術」。
2005年底,中國文化部已將呼麥列入第一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推薦項目名錄。 3; 中國的文化源遠流傳,可是到了現在,那些古老的文化卻即將離我們越來越遠了,有的甚至失傳,面對這種情況,令國人反省。
膠片電影取代了皮影戲,機械化生產取代了零散工匠,鬧鍾取代了敲鍾人......時代的更迭,給生活換了新容顏,最接近自然的手工操作被進步搶走了接力棒。只有在偏遠的鄉村裡,還有人續寫這些古老的生活。
皮影戲
皮影戲又名「燈影戲」、「土影戲」。傳說漢武帝時,皮影戲最先流傳於河北、陝西等地,皮影的造型各異、風格多變,曲目也很多。清乾隆時,法國神父將皮影戲帶到了法國,稱「中國皮影」。後來傳至歐洲其它國家,曾轟動一時。
皮影戲里表演者操縱的皮質人形,即皮影,是用羊皮或驢皮製作的。操作時,先把皮子刮薄,雕出形象,再染色、上油,最後通過燈光照射,在幕上映出皮影人的影像。
修船匠
船,起源於何時,很難考證。從原始人的獨木舟到今天漂洋過海的萬噸巨輪,人們在水上的行走歷程,漫長又偉大,承載了人類幾千年的文明。木船,帶著曾經的輝煌,披著昔日的榮耀,在不斷更新的制船材料與工藝中,在日益發達的陸上與航空交通里,逐漸退隱江湖,淡出人們的生活。
修船匠,原本四海為家,做點鋸木、出料、釘邊、車眼、調漿、修縫這類的活計。現在,已近乎失業。
做桿秤
桿秤在我國有著久遠的歷史。據古籍記載,遠古時期有個商人叫陶朱公,受打水的橫桿啟發,發明了十六兩制桿秤。桿秤有骨桿、木桿、金屬桿;秤砣有石砣、金屬砣;提繩有二提繩、三提繩。計量單位,由夏商時期使用銖和兩,發展到周朝時期銖、兩、金、均、石。直到解放後,改為十兩一斤。
製作桿秤工序繁瑣,大小程序加起來估計有三四十道。桿秤的桿,一般用硬木晾放一年左右,出桿成型,刨光打磨,才能彈線、定星位、安提繩。如今,電子秤已經大行其道,偶爾才能撞見桿稱略顯黯淡的身影。
打花帶
男耕女織的年代,紡線、織布、綉花、縫衣、打花帶等針線活是婦女的必修課。針線活的優劣,似乎成了評判女孩是否勤勞與賢惠的重要標准。東南的苗族婦女,幾乎人人會打花帶。花帶是她們服飾的點綴,更是背孩子的重要工具,送情人的重要信物。
打花帶既可用一把椅子、一雙手、幾根花線的輕裝操作,也可以自製簡陋工具,專業打造。
銅匠
人類使用銅器的歷史達六千年,從前居家過日子的生活用品,用的大多是銅器。銅盆、銅勺、銅鏟、銅鎖是最常見的,大門的吊環也是銅的,箱子、櫥子的櫃門都要用銅的拉手,殷實的大戶人家,還要在櫃門釘上圓形的銅皮,在四角包上角銅,刻上吉祥的圖案。
銅匠,挑著一擔子銅器、銅皿,和著錚錚琮琮悅耳的金屬聲,翻山越嶺,吃著百家飯,走街串巷,干著手藝活。做銅活,修銅器,風光體面。現在,隨著材料種類的豐富、機械化生產的普及,手工銅匠少了用武之地,逐漸被人們淡忘。
修算盤
算盤,又稱「中國的計算機」,是中國人發明的一種計算工具。古人用小木棍進行計算,稱「算籌」,用算籌作為工具的計算叫「籌算」。後來,隨著生產的發展,用小木棍進行計算受到了限制,於是,人們又發明了更先進的計算器——算盤。算盤後來陸續傳到了日本、朝鮮、印度、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今天由於電子計算器盛行,算盤逐漸退出實用領域。
畫年畫
在我國,春節貼年畫由來已久。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會張貼鮮艷悅目的年畫,增添新春佳節的祥和氣氛。唐以前,年畫多為手繪門神;隋代後期,有了木版年畫;到了宋代,木刻取代了畫像。清代,由於繪制技術和雕刻技術都有很大發展,木刻年畫進入了顛峰時期。江蘇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楊家埠等地的木版年畫名滿天下。
編草鞋
草鞋,是由稻草編織而成的。編織草鞋在很多地方不叫編,而叫「打」。打草鞋的工具有鞋耙(一種打草鞋的工具)、圍腰和木槌。
編草鞋時,打草鞋的老人腰間繫上草繩,坐於鞋耙的一端,將事先挫好的草繩結成四股,一頭栓在腰間,一頭扣在鞋耙上,邊編織,邊用榨子、木棰把它敲落實。鞋底板兩頭橢圓,前寬後窄,恰好合腳。草鞋前後還各安有兩排耳紐,一根細繩將耳紐貫穿起來,套在腳上。如今,草鞋早已失去了實用價值,多為人們旅遊紀念和懷舊悅耳之用。
畫糖畫
賣糖畫的小攤販,挑著糖擔子,內有一爐一鍋一石板,一鏟一凳一轉盤。他們的轉盤上畫了一圈小動物,你轉到什麼,他就會用糖給你畫個什麼動物,所以糖畫又叫轉糖。師傅在製作糖畫時,將煉制後的紅糖(或白糖)置於銅瓢內加熱熔化,然後以銅勺為筆,以糖液作墨,凝神運腕,在光潔的大理石板上抖、提、頓、放、收,時快時慢,時高時低,隨著縷縷糖絲飄下,諸如飛禽走獸、花鳥蟲魚、神話人物等形象便栩栩如生呈現在你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