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你對哪個國家的文化認同

你對哪個國家的文化認同

發布時間:2022-08-04 00:16:00

⑴ 你對哪個國家的文化最感興趣,為什麼

我喜歡歷史悠久文化層次深的國度,因此,最吸引我的是中國。雖然說已經做為一名中國人在中國這片大地上生活了幾十年,但是對於許多中國的文化還是一知半解,畢竟中國文化實在是豐厚而又深刻有內涵的。浩瀚的宇宙沿海中,中國的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一直都熠熠生輝。在這樣一個廣闊又包容的大體上應運而生的人民,實在是太富有創造性了,其中的歷史也吸引著無數人去探解迷霧,那些從古代流傳至今的奇神怪說依舊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長白山的天池、喜馬拉雅山的雪怪、西南地區的蠱蟲、西出玉門關的那扇通往異世界的大門。

當然,也要辯證地看待事物,即使中國的文化淵源而富有內涵,其中也有糟粕的存在,幾千年中流傳下來的糟粕也一直深深的荼毒著新一代的人們。因此在一些,負面的事物上應該保持理性,適當的將其拋棄,才能擁抱更好的未來。

⑵ 東南亞哪個國家分別中華文化濃厚、華人人數最多、華語流利、與我們最親近認同感

僑鄉新垵村南洋,即今東南亞,是華人華僑在海外分布最多、占當地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區。


盡管如此,南洋華人華僑的人口基數仍是不可忽視的,按庄國土、李瑞晴所著《華僑華人分布狀況和發展趨勢》的數據,截止2007年,全球華人華僑總數為4543萬人,其中南洋地區3348.6萬人,新移民僅佔250餘萬人。


基於地利和海洋傳統,閩粵兩省是南洋華人華僑的主要祖籍地,按方言籍貫的差異,可分成五大幫:講閩南話的福建人(後通稱閩南),講客家話的客家人,講潮州話的潮州人(後亦稱潮汕),講廣東話的廣府人(亦稱廣肇人),講海南話的海南人。


五大幫人口總約三千萬,佔南洋華人華僑總數達87%,本文擬在前人發表的資料基礎上,匯總分類,還原五大幫在南洋的人口分布和數量。


一、五大幫人數考截止2007年,在不考慮新移民的影響,南洋華人華僑按方言籍貫分,數量第一為閩南人,1082萬人;第二,潮汕人,748萬人;第三,客家人,499萬人;第四,廣府人,449萬人;第五,海南人,134萬人。


以上位序的成型,始自1920年以後,按庄國土所著《華僑華人與中國關系》的說法,20世紀20年代南洋華人華僑估約510萬人,其中潮汕人180萬,閩南人120萬,廣府人80萬,客家人70萬,海南人40萬,五幫合計490萬,總佔比高達96%。


反之,早在明代便大量移民菲律賓的閩南人,因歷經數代及受當地歷史上的影響,大量華人後代已同化於當地,以至於統計到的菲律賓華人華僑數僅13萬。


東南亞的華人族群是 20 世紀 50 年代以後逐漸形成的東南亞當地族群之一 ,是東南亞各當地國家民族的組成部分。東南亞華族的前身是作為中華民族組成部分的東南亞華僑社會。從華僑社會到華人族群 ,東南亞華人經歷了從僑民社會到落地生根族群的蛻變過程 ,其根本標志是從全面認同於中國到全面認同於當地社會。東南亞華族並非統一的族群 ,而是對分散於東南亞各國的華族的統稱。東南亞各國華族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各不相同 ,其華族意識和凝聚力的強弱程度也大相徑庭。總體而言 ,東南亞華族的發展趨勢是逐漸與當地主體族群融合 ,塑造共同的國家民族。

從東南亞各地華人族群認同的變化和發展趨勢可見 ,華人作為移民或移民的後裔 ,只要是落地生根 ,融合於當地是不可避免的 ,他們與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也漸行漸遠。各國華人族群規模、經濟實力、凝聚力以及當地國政府的華人政策不同 ,其華人族群認同的發展過程和走勢也各不相同 ,其融合於當地的方式也大相徑庭。或是作為族群之一構成當地國家民族的組成部分 ,或是同化於當地主體族群 ,或是與某個或某幾個族群融合後形成新民族。我要強調的一點 ,是不要保持盲目的「大中華文化」、「大中華民族」優越感 ,東南亞各民族的文化亦都有其過人之處。無論是同化、融合、一體化等 ,只要其進程是平和進行 ,都無需遺憾。因此 ,東南亞華族並不像著名的澳大利亞漢學家菲茨傑爾德認為的那樣 :總是「極其一致、凝聚力極強的民族」,甚至他們會在東南亞形成一個保持中華文化傳統但在政治上有別於中國大陸和台灣的「第三中國」。同時也不會像史金納提出的同化理論認為的 ,第三、四代華人將同化於當地社會而不再成其為華人。他們作為東南亞人 ,在今後很長時間中仍將保持強弱不等的華人族群認同的意識。


新加坡等東南亞華人的真實評論如下:

1、作為新加坡人,我的祖國當然是新加坡,這是確定無疑的。我們有自己的文化和風俗,這和中國差別很大。


2、我不是出生在中國,但我曾回到福建安溪尋找自己的根,我喜歡那裡,我為自己是這個綿延數千年的古老文明的一部分而自豪。我為中國的發展進步而欣喜。當美國退出氣候變化公約的時候中國挺身而出當了領頭羊,這讓我感動。


3、新加坡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有自己的政府,有自己的軍事外交,並且是聯合國成員國,所以新加坡人對中國並沒有國家認同。東南亞的其它華人也是如此。

5、來自大陸的移民的確會忠於中國。

6、當盎格魯撒克遜人移民到其它國家的時候,他們不會再把英國視作祖國。

7、這個問題要分國家:新加坡華人對大陸沒有多少感情;泰國華人已經融入泰人,當地華人在血緣上和文化上已經本土化;印尼華人對大陸一般沒有多少好感,因為歷史的原因;菲律賓華人很少,和印尼華人類似;馬來西亞華人對中華文化最堅持,對中國的好感相對較強,但在國家層面仍然認同馬來西亞是祖國。

8、有些人確實對故國懷有深深的感情。

9、大體分三個階段:1949年東南亞華人對中國的認同感很強;1949-2010年,比較漠視;2010年之後,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和國家影響力的增強,海外華人對於中國和中國文化的認同在上升。

10、我們的文化和文明有5000年的歷史,不要把你的英美文化和中華文化相比較。有許多海外猶太人就是支持以色列的。


11、我是拉丁人,我強烈認同我的身份,並為我的傳統感到驕傲!


12、認不認同歸根結底還是教育的問題!新加坡人從小被教育他們是新加坡人,並且完全西化了,不僅對中國,即使是對中華文化也沒有多少認同。而那些從小上華校,學中文,看中國影視劇長大的人對中國和中華文明多少還是有感情的。


13、認同又如何?不認同又如何?已經在海外生活了數百年,拿著東南亞國家的國籍,自然已經沒有多少關系了。

14、其實你的說法有些武斷,東南亞很多華人對中國和中華文明還是非常有感情的。這主要來自家庭的教育,有些比較傳統的華人家庭,他們會教子女說中文,告訴子女我們來自中國,並講一些家鄉的故事。出身在這樣家庭的華人一般對中國比較嚮往。當然也有一些華人沒有這樣的成長經歷,他們對中國和中華文化並沒有特殊的感情。

⑶ 你對各個國家文化的看法和認識是怎樣的

文化是一個國家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在政治經濟宗教等方面的精神意識,它既包括了物質文化,也包括了非物質精神類的文化,所以文化是一個非常廣闊的概念。因為地域分布不同,所以各個國家也產生了不一樣的文化。對於各個國家的文化的看法,當然我覺得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最優秀的。但是其他國家的之所以存在也是因為其獨特的文化,所以我們不能否認。

三、共同發展

雖然中國的文化在世界中確實具有優越性,但是我們要平等的看待其他國家的文化。在全球化經濟發展的背景下,世界各國都是平等的,我們要團結共處,不要搞文化歧視,正確的看待其他國家的文化,有利於提升我國人民的文化素養。

⑷ 什麼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應該如何踐行

作為一個中國人,對自己的民族,對自己的國家肯定是充滿認同感的,相信很多人在生活中也經常聽到一個詞,就是民族認同感,對於這個詞可能有人能夠理解他的具體意義,也有人可能不理解他到底是什麼意思。事實上從某一方面去解釋的話,民族認同感主要就是對民族有一種認同的意識,就是對於同一個民族能夠感覺到大家屬於一個共同體。這就是民族認同感,民族認同感是非常復雜的一個結構,因為它包括很多,在生活中就可以體現出來人們對於一個群體生活有一個歸屬感。

對於我們國家民族文化的一種認同感這是非常重要的,畢竟現在文化它也是一種軟實力。國外的很多國家就是想從化方面贏得我們國家,這就要求在生活中我們一定要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對民族文化一定要有認同感,有凝聚力,只有我們國家強大了,我們人民的生活才會越來越幸福。

⑸ 我國的國家認同(national identity) 和文化認同(cultural identity) 分別是什麼

國家認同 (National identity),是個政治概念。國家認同是一個國家的公民對自己歸屬哪個國家的認知以及對這個國家的構成,如政治、文化、族群等要素的評價和情感。是族群認同和文化認同的升華。
文化認同(cultural identity)是一種群體文化認同的感覺,是一種個體被群體的文化影響的感覺。雖然與政治認同有相似之處,但是不是同義重復。文化認同,尤其是對外來文化價值的認同,足以瓦解一國的政治制度,一民族的凝聚力;反之,本國人民對自身文化的強烈認同,既是該國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偉大精神力量,又是使民族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⑹ 加拿大移民怎樣看待自己國家認同的

你好,
加拿大是一個移民大國,長期以來,移民對加拿大的國家認同問題一直是人們關注與爭論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對移民的國家認同心存疑慮的人,總是擔心移民過分熱衷於他們自己的宗教、文化和傳統,會大大影響他們對加拿大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的認同,影響他們對加拿大的忠誠;相反,那些對移民的國家認同持樂觀態度的人,認為移民忠於自己的宗教、文化和價值觀,不僅不影響他們對加拿大的認同,而且還會因為加拿大慷慨地接納了他們的宗教和文化而倍加熱愛和忠誠於這個國家。
然而,從鮮活的實踐來看,上述兩種觀點在很大程度上都只能是一種理論上的假說。現實中,移民看待自己的國家認同,往往是微妙的、復雜的、生動的、感性的、模糊的,有時甚至是難以概括的。
從「歐洲杯」看葡萄牙裔、義大利裔的國家認同
筆者訪學加拿大期間正逢歐洲足球錦標賽(即歐洲杯)決賽,在加方同行的建議下,筆者特意前往位於college街的被稱為「小葡萄牙」和「小義大利」的街區去做葡萄牙裔加拿大人和義大利裔加拿大人的「田野」調查工作。
我們選擇葡萄牙裔加拿大人開設的酒吧作為觀察地點。在西班牙和葡萄牙隊半決賽的那天,酒吧里可謂一座難求,許多葡萄牙球迷身穿葡萄牙國家隊的球衣,擠站在酒吧中,他們一手拿著碩大的啤酒杯、一手揮舞著葡萄牙國旗,嘴裡不停地大聲狂喊「埔頭膏」(葡萄牙語的「葡萄牙」的發音)。進入點球決勝階段,這種瘋狂突然變得十分安靜——一種令人窒息的安靜。人們全神貫注甚至一動不動地站在或坐在那裡,眼睛盯著屏幕。當葡萄牙隊輸掉比賽的時候,人群爆發出一陣陣惋惜、痛惜乃至責罵的聲音。
筆者有意選擇了5個情緒和年齡比較有代表性的人(事後知道他們都是擁有加拿大國籍多年的人)進行采訪。問題非常簡單:你是哪個國家的人?你更認同加拿大還是你的來源國?如果在世界盃賽場上葡萄牙隊和加拿大隊相遇,你會給哪個隊加油?
第一個接受采訪的人是一個年近六旬的男子,面對第一個問題,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是葡萄牙人」,那氣勢使筆者沒有勇氣再問其他問題。第二個受采訪者是一位50歲上下的中年人,他對第一個問題的答復是「我是加拿大人,但我來自葡萄牙」;對第二個問題的回答是「很難說清」;第三個問題的答案是「我不知道」。第三個受訪者是一位20歲上下的年輕人,他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我是加拿大人,但我的父母是葡萄牙人」;對第二個問題的答復是「我傾向於加拿大」;第三個問題的答案是「這不可能吧(意指加拿大足球很弱)?如果相遇,我支持加拿大隊」。第四位受訪者是一位30歲左右的女子,她的3個答案分別是「我是葡萄牙裔的加拿大人」、「我喜歡加拿大」、「我會為兩個隊加油的,一隻手一個旗」(邊比劃邊笑)。第五位受訪者是一名中年男子,他的答案沒有超出其他4位受訪人。
歐洲杯讓筆者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義大利裔加拿大人。在義大利隊對陣德國隊的半決賽中,義大利隊以2比1領先,比賽還沒有完全結束,大批的義大利裔加拿大人就開始從四面八方涌到街頭,興奮而狂熱的義大利隊球迷們瞬間占據了college街的一部分,人們高舉足球名將「巴神」的畫像,一浪高過一浪地高呼「伊塔亞」(義大利語的「義大利」的發音)。那份對義大利的情感和認同,令旁觀者為之動容。
筆者隨機采訪了近10位參加遊行的人,出乎意料的是,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認為自己首先是加拿大人,然後才是義大利人,並表示他們很熱愛這個可以自由表達情感和價值觀的國家。只有兩位受訪者對筆者提出的問題給出了不同的答案,其中一位青年男子激動地對筆者說:「此時此刻,我也不知道我是哪個國家的人了!但我知道我愛義大利,我為她驕傲。」另一位50歲左右的男子明確表示,他雖然是加拿大公民,但他並不認同這個國家,因為它不公正,排斥外來移民。他舉例說自己是一個擁有博士學位的人,卻始終找不到一份體面的工作。他還說他恨這個國家的猶太人,因為他們壟斷了一切,壟斷了好工作和財富,住在地段非常好的地方(事後筆者向一位加拿大教授求證此觀點,她說在加拿大不存在猶太人控制財富和輿論的問題,但是加拿大社會的確出現了明顯的貧富分化問題。她說從城市空間的布局來看,多倫多市已經形成了富人、中產階級和下層人士集中居住的三元格局,猶太人居住地屬於富人區)。遊行結束後,筆者采訪了一個獨自行走、穿著義大利隊球衣的10歲男孩,他自稱是義大利人而不是加拿大人。當我問他為什麼出生在加拿大而不是加拿大人的時候,他的回答出奇地簡單:「因為加拿大的足球很差!」
總的來說,非法裔和非英裔的歐洲移民,在加拿大社會大致處於「中間層」,作為整體,他們的命運不像歷史上的華裔那樣起伏。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在對加拿大保持著不同程度認同的同時,對自己的來源國始終有一種精神上的依戀。這種依戀一方面是由於文化和血緣,另一方面是因為加拿大作為一個溫和的移民國家,始終未出現過足以凝聚某種民族性和表達人類激進情感的單一民族主義精神。
「加拿大日」中華裔的國家認同
7月1日是加拿大的國慶節,筆者一大早就趕到了即將舉行慶祝儀式的女王公園。與想像中的白人應占相當大比例的情形不同,前來參加慶祝儀式的人,大部分都是亞洲面孔,其中不少是華人或華裔加拿大人。筆者注意到,當加拿大國歌奏響的時候,正坐在一旁享受綠地的一位華裔女士急忙拉起她的兩個孩子,一家三口庄嚴肅穆地站立,向加拿大國旗行注目禮。
後來得知,這名華裔婦女已入籍加拿大10餘年,兩個孩子都是在這里出生的。當筆者問「是不是只有你們這些後加入加拿大國籍的移民,才會特別重視和表現你們對加拿大的國家認同」時,她說「也不全是」,主要還是因為他們真心熱愛這個國家,因為這里文明富足、政治清廉、環境優美、人際關系簡單、競爭有規則、人的素養較高,她還特意提到了食品安全和孩子的教育等。她說:「實際上就一句話,感覺生活在這里很安全、很踏實。」談到安全,筆者故意提起最近發生在加拿大的一些兇殺案,沒想到她的反應非常淡定:「那是因為加拿大新聞獨立,芝麻大的事情也瞞不住,實際上多倫多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一般說來,在國家認同方面,華裔加拿大人的態度大致可分為3種:第一種是全面認同加拿大,僅視中國為某種文化上的來源國。這類人群往往是在加拿大出生的二代及其後的移民,他們一般受過很好的教育,語言無障礙,文化無隔閡,擁有體面的職業和收入;第二種是政治上認同加拿大、文化上則更認同中國。這個群體一般擁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語言無障礙,但文化上有隔離感,擁有較好的職業和收入;第三種是在政治上和文化上均不太認同加拿大,許多人甚至在入籍多年後仍堅稱自己是「中國人」。這類群體多沒有較好的教育背景,或者雖有一定的學歷,但由於語言和文化上的障礙(不排除種族歧視的原因),無法在加拿大找到體面的工作、擁有體面的收入。他們多在工廠、餐館或旅遊行業打工,也有不少人自謀出路、自主擇業,這個群體從多種意義上說都屬於加拿大社會的邊緣群體。
探訪「熱麥丹」——穆斯林社區中的「國家認同」
「熱麥丹」,即中國人所熟知的齋月,是穆斯林的重大宗教活動月,在加拿大也不例外。加拿大的穆斯林來自世界各國,包括至少50個以上的民族或族群。雖然其族性、文化和傳統有明顯差異,但在伊斯蘭教的基本教義下,他們在加拿大形成了一個個以清真寺為核心的穆斯林社區。齋月的清真寺成為調研加拿大穆斯林國家認同的理想場所。
筆者大約走訪了50多位來自不同國家的穆斯林,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那些來自內亂或戰爭比較嚴重的國家或地區的穆斯林。當被問及「是否認同加拿大多於來源國」的時候,他們大多不願意正面回答,而是選擇陳述自己的感受。一名中年伊拉克裔男子的觀點頗具有代表性,他在禮拜大殿門口對筆者說:「指真主發誓,我更願意生活在加拿大,加拿大社會寬容、開放、自由,我敢說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如加拿大這樣有真正的宗教信仰自由。」當被問及「什麼是真正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時候,他舉了北歐、西歐的一些國家和美國阻建清真寺的例子。他說在那些國家,所謂宗教信仰自由僅是指信仰基督教的自由。他還說自己剛剛從巴格達回來,說那裡的情況「糟糕極了,一天只有5個小時供電,人們生活在恐懼不安中」。筆者注意到,慶幸自己是「加拿大人」從而更多地認同加拿大的人,大多是來自伊拉克、索馬里、黎巴嫩、衣索比亞等國的移民。
除了來自上述這類國家的移民,其他國家來的移民則在國家認同方面顯得比較客觀、中肯。他們一般都會認為,加拿大和他們的母國或來源國各有優點,無法斷定哪個「更優」。當筆者進一步追問他們更認同哪個國家時,他們都顯得有些為難。倒是一個長相很「智慧」的老者,替他們做了概括性的間接回答,他說:「人們一般總是喜歡帶給他們歡樂的人、事物或地方,他們(指那些不願直接回答認同問題的人)之所以離開母國來到加拿大,是因為加拿大能夠給他們帶來快樂,因此你不必逼問他們更認同哪個國家,他們的行為已經給出了最好的答案。」事實似乎也驗證了這一點,在筆者所采訪的50多位穆斯林中,雖然移民背景各有差異,但他們都宣稱自己「喜歡這個國家」。
從外部觀察,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和融合,加拿大的穆斯林已呈現出某種明顯的「特質」,這種特質既表現在教內的種種活動中,也表現在教外的更大的社會層面。從前者來看,加拿大穆斯林內部的多元化和寬容氣氛已相當突出,不僅不同教派的人在同一個清真寺進行宗教活動沒有任何沖突,而且信仰其他宗教的人甚至無神論者,也被歡迎去清真寺一同用餐或交流。正如一位巴基斯坦裔加拿大人說的那樣:「我們信仰伊斯蘭教,但我們不排斥任何其他宗教,相反,我們願意和他們一起討論接近上帝(真主)的種種途徑。」他認為「宗教都是接近神的手段」。顯然,加拿大穆斯林社區已具有某種「自由主義」氣質。
日常生活來看,加拿大穆斯林女孩子的打扮也很多元。有的打扮得非常傳統——戴頭巾、蓋頭或穿著「希賈布」(阿拉伯語,意為「窗簾」或「遮蓋物」),甚至只漏出兩隻眼睛,有的則穿得相當時尚、現代。值得注意的是,婦女在加拿大穆斯林社區的地位日益突出。在各類活動中,婦女均受到格外的尊重與保護,「女士優先」已成為社區內的一種習慣。
加拿大穆斯林社區的觸角已廣泛伸向社會。如對願意參觀清真寺的人不作任何限制(衣著、宗教信仰、民族、種族等);專門在網站、市中心等人流密集的地方設立宣傳點,向人們宣傳和介紹穆斯林社區和加拿大的風土人情;積極舉辦各種研討會、文化講座甚至宣傳大集會,以促進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人相互理解、增強共識;成立各種各樣的民間社團(包括慈善組織和人權組織),幫助、救助有困難的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人士(值得注意的是,這類社團組織同樣也延伸到各個高校,多倫多大學和約克大學都有這樣的組織,穆斯林學生社團的活動非常活躍);穆斯林的商業網點遍布於多倫多、蒙特利爾﹑溫哥華、渥太華等大城市。
由於加拿大穆斯林在主流社會的影響和貢獻日益擴大,從2004年起,加拿大各類媒體開始大量報道穆斯林社區的生活和社會活動,加拿大的穆斯林已成為加拿大社會不可或缺的多元文化身份的公民。
正當英國、德國、法國等國抱怨他們的穆斯林拒絕學習語言、「拒絕融入」的時候,在加拿大的街頭、校園、政府機構、社區乃至清真寺的講台上,不時地傳來穆斯林流利、純正的英語(在筆者所采訪的50多位穆斯林中,百分之百的情況是:他們的孩子要麼只說英語或法語,要麼第一語言或者講得最好的語言是英語或法語,其母語已悄悄轉化為家庭或社區內語言)。穆斯林社區的情況表明,加拿大寬容的多元文化主義政策,正在換取穆斯林社區更大的認同和寬容,多元文化主義政策似乎在加拿大的穆斯林社區得到了積極的回應。
望採納謝謝! 本司加拿大技術移民30萬人民幣,不成功不收費!!

⑺ 我為何對中國的文化沒有任何認同感

樓主,從你的提問看,我想你很年輕----當然我也不老!
且不說你喜不喜歡,來不來氣中國的電影電視,文化傳統,我敢說,只要你是中國人--哪怕你從小學外語(不過看得出,你會中文),哪怕你從小嘻哈,整天哈*,哪怕你對一切中國的文化習俗退避三舍,我還是敢說,中國的文化因素早已滲透在你身上了--烙上了,擦不掉的.
你說你對中國的文化沒有認同感,錯-------
1.其實你反都反不了--你就屬於她.
2.你的日常生活多多少少會有認同她的時候,只是有時連你都不知道---因為你畢竟是中國人(因為你擔心你這樣不正常,所以你應該是中國人).你是中國人,你的血脈中都是中國傳統的分子原子,你想不認同,你的行為(還有細胞)也會認同.
3.叛逆心理--樓主何必為難自己,硬要反對她呢?--其實,有時不認同也是一種認同.
4.估計樓主從小在國內長大,沒走出過國門,你不太能切實體會到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
5.我不反對國外有不少好的東西,但我絕對不認為什麼東西都是外國的好,尤其在文化上,以一個中國人的角度,肯定是中國的文化更易汲取營養,因為她跟國人是相通的,不像接受洋文化還要思維轉化(我不是指物理上的).
6.正因為樓主過於排斥本國文化,所以很可惜,你不太容易發現本國文化的優勢長處----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樓主何必一葉障木,不見泰山呢?

個人觀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⑻ 四大文明古國,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中國,你最喜歡哪個國家的歷史文化

四大文明古國,是國際上認可度較高的關於世界四大古代文明的簡稱。分別是古埃及(非洲東北部及亞洲西部)、古巴比倫(亞洲西部)、古印度(亞洲南部)和中國(亞洲東部)。四大文明古國實際上對應著世界四大發源地,文明分別指兩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中國這四個大型人類文明最早誕生的地區,而同一時期的愛琴海文明未被包含其中。四大古文明的意義並不在時間的先後,而在於它們是現在文明的發源地和所在地區的影響力。四大文明古國都建立在容易生存的河川台地附近。在北半球的兩河流域、尼羅河、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以及印度河、恆河流域相繼產生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印度代表了恆河與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古埃及代表了尼羅河流域的文明,中國即黃河與長江流域的文明,而巴比倫只是兩河文明的一個重要時期。

四大文明古國早期社會制度大多採用奴隸制,國家政權則較晚誕生。蘇美爾文明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

四大文明古國都有自己的神話傳說。他們利用神話來加強自己的專制主義統治。古埃及的法老自稱是「太陽神的兒子」,古巴比倫的統治者漢穆拉比自稱「月神的後裔」,中國的君主自稱「天子」。

四大文明古國都有自己的歷法,一年都分12個月並且有閏月。各個文明都創造了自己的文字。黃河、印度河、兩河流域的文明都使用陶輪制陶,中國、埃及和兩河流域都計算了圓周率,中國和巴比倫都發現了勾股定理,印度則發明了阿拉伯數字。

與你對哪個國家的文化認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