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精神文化匱乏的標准
具體如下:
1、可以持續產出優秀作品說明精神文化是豐富的,反之是匱乏的;
2、有內涵、多樣化,能夠滿足內心長期需求說明精神文化是豐富的,反之是匱乏的(可能還是很主觀,會被正方歪曲);
3、可以使下一代文化傳承人精神健全說明精神文化是豐富的,反之是匱乏的。
相關信息:
精神文化是人類在從事物質文化基礎生產上產生的一種人類所特有的意識形態,它是人類各種意識觀念形態的集合。精神文化的優越性在於一是具人類文化基因的繼承性,還有在實踐當中可以不斷豐富完善的待完成性。
這也是人類文化精神不斷推進物質文化的內在動力。由於文化精神是物質文明的觀念意識體現,在不同的領域,其具體文化精神有不同的表現和含義。
B. 精神文化的豐富是指什麼
意思是,指智力生活落實到擁有自己喜歡做的事,自己真正的事業,也包括情感生活。
精神文化是文化層次理論結構要素之一。所謂文化層次理論結構包括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
作為觀念形態的,與經濟、政治並列的,有關人類社會生活的思想理論、道德風尚、文學藝術、教育等精神方面的內容。
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一樣,它也是由人們在日常的生活中總結出的經驗理論。具體的表現在人的倫理道德、對美的事物的感受、對於藝術的品位和我們的精神世界的追求。
也可以說精神的文化的范疇就是科學、藝術和道德,用我們現在的物質理論概念來解釋就是真善美的統一。
精神文化是人的精神食糧,孕育人的精神家園,決定人的精神狀態、精神生活、精神本質,人的本質屬性體現。
精神文化又是社會旗幟、「社會水泥」、社會規范,具有價值導向、精神源泉、民族凝聚的功能屬性;精神文化還具有賦予民族國家國魂、集體單位群魂、個體思想靈魂的社會屬性。
C. 精神文化的詳解
企業
精神文化是用以指導企業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的各種行為規范、群體意識和價值觀念,是以企業精神為核心的價值體系。集中體現在一個企業獨特的、鮮明的經營思想和個性風格,反映著企業的信念和追求,是企業群體意識的集中體現。企業精神文化代表著企業廣大員工工作財富最大化方面的共同追求,因而同樣可以達到激發員工工作動機的激勵功能。它包括企業哲學、企業精神、企業經營宗旨、企業價值觀、企業經營理念、企業作風、企業倫理准則等內容,是企業意識形態的總和。
1.企業哲學。是指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提升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企業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物關繫上形成的意識形態和文化現象。
2.企業精神。是企業全體或多數員工共同一致,彼此共鳴的內心態度、意志狀況和思想境界。
3.企業經營宗旨。是企業要達到或實現的最高目標和理想。
4.企業價值觀。是指企業在追求經營成功過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標,是企業全體或多數員工一致贊同的關於企業意義的終極判斷。
5.企業經營理念。主要指企業的生存價值、社會責任、經營目的、經營方針、經營戰略和經營思想。
6.企業作風。指企業員工對待工作的狀態、情緒、信心、責任與習慣。
7.企業倫理准則。是有關忠實和公正,以及有關諸如社會期望、公平競爭、廣告、公共關系、社會責任、消費者的自主權和在國內外原公司行為等多種方面的行為准則。
另外,在這7個核心理念的指導下,還要形成企業的學習觀、創新觀、競爭觀、人才觀、服務觀等,構成企業精神文化。 其四,嫉惡如仇,敢於碰硬,為國為民,捨身忘己。國家審計機關和人員監督的對象主要是政府各部門、國營企業單位和各級官員等。在審計工作中必須嫉惡如仇,勇於同不法官員作斗爭。無論你官多大、社會地位多高、後台多硬,只要你在經濟上違法亂紀,審計人員必須有浩然正氣,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要求審計人員必須忠於人民和國家,不計個人得失,敢於碰硬,不怕打擊報復,直至為了神聖的事業獻出自己的寶貴生命。審計人員如能這樣,就能以正壓邪,使貪官污吏聞風喪膽,不敢以身試法。 審計文化作為一種精神文化對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等文化層面產生著重要影響。
審計精神文化對行為文化的制約較為明顯。如一個心中時刻牢記手中權力由人民賦予的人決不會姑息包庇揮霍貪污國家財產的腐敗分子。審計精神文化甚至對物質文化也有某種程度上的影響。審計精神文化在審計文化體系中處於核心地位。在現實生活中,可以通過各種審計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物質文化表現出來。
審計精神文化作為一種行業文化,具有自己的文化特徵。審計精神文化的特徵有以下五個方面:
其一,精神獨立,排除干擾,堅持真理。審計的靈魂在於獨立性。作為審計人員,必須具有獨立的精神、獨立的人格。審計人員不能當變色龍、牆頭草,察言觀色,看領導或客戶的臉色行事,掂量權衡自己的利弊得失;或發表意見隨大流,不敢得罪人。審計人員必須排除權、情、利等因素的干擾,敢於堅持真理、堅持原則,勇於提出自己的意見,大膽揭露問題。
其二,廉潔自律,無私無畏。審計作為國家一種最高的經濟監督、評價和鑒證活動,要求審計人員必須廉潔自律、正身守道。審計人員必須有崇高的人生目標及價值取向,對於物質生活應該淡泊知足,生活嚴謹,不該拿、不該吃的決不伸手;與其濁富,寧比清貧,甘於奉獻。俗話說,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軟。審計人員只有廉潔自律,才能做到兩袖清風,一身正氣,志在奉公,無私無畏。
其三,執法守法,客觀公正。審計作為專司經濟監督的活動,依法審計是最基本的行為規范,因此也是審計人員最重要的職業理念之一。對違法行為必須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必須嚴格遵紀守法,規范自己的審計行為,一切按照法定的程序辦理,力求避免隨意性,更不允許以權謀私,徇情枉法。客觀公正是審計人員履行職責時的基本價值取向。
其五,勤勉盡職,嚴謹細致,一絲不苟。審計中常用的查帳法、盤點法、比較分析法等都要對大量的會計資料,如會計報表,賬簿、憑證、實物進行核對審查,其工作相當繁雜瑣碎,工作量很大。隨著經濟工作的日益復雜化和不法分子作案的手段愈來愈狡猾隱蔽,審計工作的艱巨性也日甚一日。這就要求審計人員要有兢兢業業,任勞任怨,認真負責,一絲不苟的精神;必須時時刻刻想到一個小數點的失誤,一件蛛絲馬跡的忽略,都可能招致審計工作的失敗,給黨和國家帶來巨大的損失,使一些不法分子逍遙法外。
在文化層面中,精神文化是最難改變,也是最難形成的。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有待於全民族和整個社會的努力。 文化是有力量的。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的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在教育領域中,「文化的力量」也正成為推動教育進步與發展的動力。「只有優秀的學校文化才能孕育出優秀的學校教育」這一觀點,已得到全社會廣泛的認同,而學校文化力的構建也日益成為學校核心競爭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所學校,即便是擁有良好的文化元素,也並不等於它就一定擁有良好的文化力。只有學校成員能創造性地、有效地運作學校文化元素,使學校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力之後,才能夠促進學校文化品位的提升和戰略目標的達成。
學校文化建設的關鍵並不在於文化形式本身,而是在於努力提升學校文化力,真正使文化成為展示學校獨特形象、凝聚學校成員心志、推動學校創造性發展的巨大能源。
「學校文化力」主要表現為學校群體所共同具有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及其行為方式。學校文化力則是學校文化所產生的「能量」,表現為學校文化對學校群體所有成員所產生的認知力、導向力、凝聚力、整合力、推動力、約束力,以及對社會公眾所產生的識別力、輻射力、感染力甚至征服力。學校文化力是學校文化在校內外的力量體現。
一般而言,學校核心競爭力由教育生產力、學校文化力和教育經營力構成,其中學校文化及其所產生的力量正是學校核心競爭力的基礎。學校核心競爭力的獨特性就在於其深厚的文化底蘊、鮮明的品牌個性和特色的教育模式。教育的本質就在於「文化育人」,即將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成果,通過顯性與隱性的教育途徑,再通過師生的積淀、內化,作用於其身體、生理、心理和精神的各個層面,使其獲得未來成長和發展以及推動社會進步所需要的素養。學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經過自身努力、外部影響、歷史積淀而逐步形成自身的學校文化,這種學校文化主要凝聚在學校所擁有的理念、制度、管理、行為、校風、教風、學風等深厚底蘊之中,能夠促進一種良好的教育氛圍和綜合力量的形成。這種能夠為學校和個人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和支持力就是學校文化力。
學校精神是一所學校的整體精神面貌,是學校群體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積淀起來的、共同的心理和行為中體現出來的理念、價值體系、群體心理特徵及精神價值傳統。它構成了學校文化的內核,決定著學校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態度,決定著學校的校風、學風和教風,歸根到底決定並制約著學校文化系統的取向和性質。這種精神是學校辦學傳統與辦學經驗的文化積淀,它植根於其悠久的歷史進程與深厚的校園文化內涵之上,是全體師生員工認同的一種群體意識,是學校的一種「教育場」,是學校的「精、氣、神」。它賦予學校特有的個性魅力,是學校群體凝聚力、向心力和戰鬥力的「核動力」。
學校精神,就是一種團隊精神。學校精神一旦形成,就會像一面迎風招展的旗幟,展示出強大的內聚力,它能夠把學校所有成員都團結在這面精神的旗幟下,真正發揮鼓舞士氣、凝聚師生力量的作用;它能使群體的每個成員產生一種精神的認同感和歸宿感,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齊心協力,服從群體,服從大局;它能使學校每個成員都產生強烈的義務感和責任感,具有主人翁意識和榮譽感,覺得自己的進退榮辱與群體息息相關,整個群體成員互幫互學,共同進步。
學校精神具有強大的熏陶功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說,熏染和督促兩種力量比較起來,尤其是熏染更為重要。俗語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為什麼一屆又一屆不同時代、不同經歷、不同個性的學生,都能從本校的學校精神、校風教風中受到陶冶和啟迪,甚至終生受益,銘志不忘呢?其重要原因就在於學校精神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力。一個學校的校風決定了該校群體的心理定勢,群體中的多數成員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一致的態度、共同的行為方式,通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對個體的心理和精神領域產生影響。這種影響不是立竿見影、一蹴而就的,而是隱性的、長效的、綜合的,常常是「有意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學校教育的真正價值就在於通過這種熏陶和感染,引領學生獲取感受、體驗情感、理解觀點、生成智慧、積淀文化,最終形成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因此,學校教育的過程,也就是充分發揮學校精神,為師生的精神生命鋪墊底子的過程。
一所精神爽、風氣正的學校,還猶如一座春風化雨的熔爐。一個學校如果有井然有序的教學環境,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風校紀,優美整潔、文明禮貌的校園環境,嚴謹刻苦、鍥而不舍、孜孜不倦的心理環境,對教師和學生的成長進步,無疑會產生有力的群體促進效應。 影視文化精神作為當前人類休閑文化精神的組成部分,對人類的文化精神豐富起到另外的作用。它是一種由聲畫通過屏幕傳送的活動影像所構成的文化形態,是兼有科學、藝術屬性的審美文化結合體。影視文化具有廣遠性和兼容性,對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制約性,影視文化還具有共時性(發生、傳播、接收同時)、及時性、開放性、可控性特徵,以人們易於接受的方式改變人類的精神文化內容和特質。對促進人類文化精神走向審美具有直接的作用。
觀眾審美情趣的多樣性決定了影視製作的多樣化。這既是大眾審美文化豐富性的要求,也是影視作為一種藝術審美形態的要求。藝術的審美價值首先在於鮮明生動的個性化。電影電視藝術作為一種審美形態,只有具備鮮明獨特的個性特徵,才能獲得真正的美學價值, 人們才能真正從中領略時代精神,內在的精神文化重新塑造。歌德指出,「顯出特徵的藝術才是唯一真實的藝術。只要它是從內在的、專注的、注重個性的、獨立的感情出發,來對周圍事物起作用,對不相乾的東西毫不關心,甚至意識不到,那麼,不管它是出於粗獷的野蠻人之手也好,還是出於有修養的敏感的人之手也好,都是完整的,有生命的」 。影視藝術的審美情趣和藝術品格並不在於肉慾的迷戀,而在於從內心深處喚起人們對真善美的執著追求和對高尚情操的無限嚮往。希金森早在1867年就對人類審美文化的獨立品格和理想境界作了深刻地揭示:「文化的意義在於真善美和造就完人,直到他把肉體的需求看到無足輕重,而把科學和藝術作為唯一值得追求的、有內在價值的目標。這種精神置純藝術於功利主義的藝術之上,並為求得更為高尚的精神生活而安貧樂道。」影視藝術作為一種審美方式,在藝術形式上無論如何前衛、先鋒,但必須始終承擔起影視藝術的社會教育功能,大力弘揚影視藝術的人文精神,用正確的思想影響人,用高尚的情操鼓舞人。唯其如此,才能使影視藝術真正成為寓教於樂,真善美統一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相反,如果影視藝術失去了人文精神的合理內核,必然墮落為一種膚淺的感情消費或感官刺激。
D. 精神世界豐富的人表現有哪些
真正內心強大、精神富有的人,往往有三大特徵,有一個,也是好事。
一、博識
所謂博識,並不是教授和科學家們的專利,它屬於世上所有內心強大、精神富有的心靈,只要你願意去獲得。
博,淵博,廣大;識,知識、見識、認識。博識,絕不意味著死讀書的書獃子,也不需要皓首窮經,像個死不改悔的窮書生。博識只是一種心性的自覺,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以此來充塞心靈,內心何愁不能強大?精神何愁不富有?
二、關懷
這里的關懷並不單是字面的意思,而是指一種人文精神、一種理性思考以及一種對天下蒼生的牽掛。
所謂人文精神,更主要的體現為一種文化意識,或是最表層的對文化現象的敏感;所謂理性思考,就是不在飛雲流水的歲月里閑度時日,對身邊的「世相」人心,要勤於琢磨。思考是一種「過濾」,思考是一種准備,思考也是提煉和轉化。
成功始於思考,超越與達觀同樣也是始於思考;而所謂對天下蒼生的牽掛就是一種人性關懷,這不一定都為「肉食者謀之」,也不盡是「有權有錢人的事兒」,善良和慈愛,是追求內心強大、精神富有的重要內容。
「身多疾病思田裡,域有流亡愧俸錢,」這與其說是一種責任,還不如說是一種心性使然。而「我以我血薦軒轅」則絕對是一種慈愛天下的熱膽衷腸。
三、心富
「三大處世奇書」之一《圍爐夜話》里有這樣一段經典語錄:「貪得者身富而心貧,知足者身貧而心富。孰得孰失?世人當自辨之。」
求富,這是全世界人類的共同願望,也是人類社會得以發展不竭的動力。然而,人與動物的最本質的區別就是人的生活具有雙重性,人一方面要追求物質上的極大的豐富,同時還要求得內心和精神世界的強大、愉悅和滿足,也就是「心富」。
而且,也正是這一點,才是人類成為高級動物或者說萬物靈長的最充分的理由。所以,我們任何人都沒有道理不崇尚內心的強大和精神的富有。
精神世界:
一切幸福快樂的外在因素,都是極其不穩定的,也很容易戛然而止。
當人生到了一定的年齡,那些外在因素都會不可抗拒地消失,一切的情情愛愛、玩笑游戲、對旅行的興趣、對各種物品的喜愛,以及社交的精力都會離我們遠去了。
就連我們身邊的親人和朋友也會一個個被死亡帶走,而這個時候一個人自身所擁有的東西就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
E. 精神文化豐富和匱乏的表現有哪些
短視頻的火爆是精神文化匱乏的體現。短視頻的出現使人們沉溺於其中,因為精神上的空虛人們以低配版的軟體為轉移,循環往復,毫無精神文化豐富一說。
而且人們試圖在自媒體平台上尋找自己的地方,一些邊邊角角的都被發送,以為可以表達自己,釋放情緒,殊不知浪費了寶貴的時間。正因為精神文化匱乏,所以才通過短視頻這種快速淺顯的方式獲取精神上的滿足。
注意事項:
技術永遠都是支持發展進步的,這也是符合現代潮流的大趨勢。但是從根本上來看,缺啥補啥,短視頻可以在短時間內使精神得到短暫淺顯的滿足,這恰恰說明了精神的空虛。而且長期刷短視頻也大大佔用其他文化的留存時間。並且有意義的事情才能稱之為豐富精神文化。
F. 如何定義第一批開通短視頻的人,是因為精神文化的豐富還是匱乏 為什麼
文化啊是長久流傳的東西。文化是一種公共信息內容。我們說,中華上下5000年歷史。而文化一詞的定義就從夏商周開始,是夏商周文物中的信息載體是甲骨文的龜背等物件信息載體中含有的信息。我們說,紅學,紅樓夢文化,是基於《紅樓夢》這本個紙媒信息載體的信息,以及專業文學家、文學教授、狂熱的粉絲。而在短視頻風潮這個概念中,「短視頻"是一種信息的形式,即動態信息;"風潮"指一種熱度與趨勢。在當前的社會情景中,短視頻風潮,可以視作是一種被公共接受的信息展露新形式,這跟文化毫無關系。
再說,短視頻反應了人們精神精神文化匱乏的體現。短視頻的出現使人們沉溺於其中,因為精神上的空虛人們以低配版的軟體為轉移,循環往復,毫無精神文化豐富一說。而且人們試圖在自媒體平台上尋找自己的地方,一些邊邊角角的都被發送,以為可以表達自己,釋放情緒,殊不知浪費了寶貴的時間。正因為精神文化匱乏,所以才通過短視頻這種快速淺顯的方式獲取精神上的滿足。技術永遠都是支持發展進步的,這也是符合現代潮流的大趨勢。
但是從根本上來看,缺啥補啥,短視頻可以在短時間內使精神得到短暫淺顯的滿足,這恰恰說明了精神的空虛。而且長期刷短視頻也大大佔用其他文化的留存時間。並且有意義的事情才能稱之為豐富精神文化。短視頻並不是在碎片化時間學習和豐富精神世界的調節劑,反而有調查顯示空閑時間看短視屏的人只有13%,60%以上的人會在睡眠或工作學習時間看短視頻。
而心理學研究顯示:人在空虛的時候會尋求心理刺激。試問我們身邊甚至我們自己沒有過上課刷抖音、熬夜刷視頻的經歷,打開短視頻再關上時已經是幾個小時之後的事。因為人們在精神空虛的時候需要在短視頻里不斷去尋求感官上的刺激,你越沉迷其中你就越空虛,越控制不了自己你就越匱乏,這也是為什麼當你幾個小時候後關上短視頻,內心不是充實的滿足感,而是愧疚與悔恨,因為沒有了短視頻感官刺激的輸入,你不得不面對內心的空虛與精神的匱乏。
G. 衡量精神世界豐富的標準是什麼人類文明程度用什麼來衡量文化高低程度怎麼計算用什麼來證明
人類的文明分為: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當今世界道德淪喪,物慾橫流。利益的驅使已經把中國人變成了「餓鬼」!我的一位出國留學的朋友跟我說了下面一段故事:一位研究中國國學的日本人與美國人見到我的留學朋友很高興,研究老子《道德經》的日本人與研究《易經》的美國人問:「很高興見到中國留學生,你是中國人請你為我們解釋一下《道德經》、《易經》所說的內容。」我的朋友很慚愧的告訴他們:「sorry,i don't know,我沒看過它們!」作為中國人不了解自己的東西,不能看自己祖宗的東西,要靠翻譯才能看懂自己先人留下的東西,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物質世界的財富,大部分能用金錢來衡量,(例如:土地、房子、汽車。個人、企業、國家物質豐富的程度大部分可以用金錢衡量)可以這么說衡量物質世界豐富程度大部分可以用金錢來代替,但是物質世界再強大無論是個人、企業、國家如果精神世界不強大他不會生存長久!
衡量精神世界豐富的標準是什麼?人類文明程度用什麼來衡量?文化高低程度怎麼計算用什麼來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