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河池傳統文化有哪些
河池,素有中國有色金屬之鄉、中國水電之鄉、世界長壽之鄉、世界銅鼓之鄉、歌仙劉三姐故鄉之美稱。是少數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區之一,其中羅城和環江是全國唯一居住有仫佬族、毛南族的少數民族自治縣。
這里有聲名遠播的長壽文化、魅力非凡的奇石文化,文化品牌影響力明顯提升。
如今,劉三姐歌謠、毛南族肥套、仫佬族依飯節、壯族螞拐節、壯族銅鼓習俗、瑤族服飾等6個項目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壯族螞拐舞、壯族春榔舞、貢川砂紙製作工藝、毛南族花竹帽編織工藝、瑤族祝著節等11個項目入選廣西壯族自治區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紅水河流域銅鼓藝術」被列為國家首批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工程十個試點項目之一;白褲瑤生態博物館、下梘河流域劉三姐歌謠文化生態保護區和毛南族儺文化列為自治區級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試點項目。
『貳』 池河在安徽的那個城市具體位置。
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池河鎮池河鎮位於定城東26公里處。東臨滁州市,南與全國一百個紅色旅遊景點之一的藕塘鎮相鄰,西接桑澗鎮,北望三和鎮、拂曉鄉,311省道縱貫東西,是南北數個省的交通要道。淮河支流池河自南向北橫穿全境,池河鎮因此而得名,古稱「幽州」, 地理位置獨特,是兵家必爭的軍事要塞之地。全鎮國土面積190.7平方公里。轄12個行政村,268個村民組,1個居委會,有鎮衛生院3座,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3所,小學20所,總人口5.2萬人口,其中集鎮人口2.1萬人。居民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主要是回族,有回民自治村2個,回族人口近4000人,建有清真寺2座,民族宗教事業發達。2006年全鎮GDP實現2.67億元,人均純收入2970元,是滁州市經濟強鎮之一
池河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商貿雲集,物產豐富。境內有玉皇閣、玉皇大道、池陽關鎖、馬營巷、太平橋、西茶庵、曉山寺、岱山廟等歷史遺跡和人文景觀。池河上屹立的「太平橋」始建於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至今古貌尚存,已列入安徽省古文化景點。古渡口、古驛站、南京——北京的官方驛道至今還訴說著池河滄桑崢嶸的歷史。
池河鎮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9℃-15.7℃之間,年平均降水量在923mm-997mm之間,無霜期約213天,氣候適宜。境內已探明和開採的礦藏有金、黃砂、花崗岩等十餘種,且儲量可觀。8公里長的河床蘊藏著豐富優質黃砂,年產值1500萬元。東部與南部屬低山區,最高峰岱山海拔347.2米,其餘為丘陵地帶。國營林業造林面積2.6萬畝,主要樹種有馬尾松、黑松、國外松、刺槐、櫟類、楊類等,臨山近水,地勢緩和,林木蔥郁,環境幽雅,動、植物資源豐富。境內有岱山水庫、青春水庫等「小一」、「小二」型水庫26座。河、渠、庫、壩,星羅棋布,水利條件優越,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耕地面積6.1萬畝,盛產水稻、小麥、花生,是定遠縣主要商品糧基地之一。鎮成立用水協會、養豬協會、黃砂開采管理合作社等群眾協作組織,其中養豬協會會員150人以上,年出欄肉豬4.5萬頭。
『叄』 烏江鎮的民俗文化
苗族的族屬淵源,和遠古時代的「九黎」、「三苗」、「南蠻」有著密切的關系。
在距今五千多年長江中下游及黃河下游一帶,逐漸形成了部落聯盟——「九黎」。九黎以蚩尤為首領,憑借優越的地理條件,不斷地開拓發展成為雄據祖國東方的強大部落。在黃河上游姬水以黃帝為首的另一部落,不斷向黃河下游發展,與「九黎」發生沖突,在涿鹿(今河北省涿鹿縣)大戰之後九黎敗北,蚩尤被殺,勢力大衰,九黎部落的相當大部分戰敗後向南遷徙。
堯、舜、禹時期,九黎部落又發展起來,形成了新的部落聯盟——「三苗」。當時,聚居洞庭、鄱陽諸湖和汶山、衡山等地,與堯、舜、禹為首的部落聯盟進行過長期的抗爭。經過禹的征伐,「三苗」集團的勢力被徹底削弱,部落聯盟被分化瓦解,使大部分族人離開江淮和洞庭、彭蠡之間的平原地帶,避人山林沼澤,開始向西北和西南山區遷徙。
商、周時期,「三苗」的主要部分在長江中游地區與其他部落一起被稱為「南蠻」(亦稱「荊楚」)。「南蠻」不斷發展壯大,成為楚國的主體居民。到西周中葉,「荊蠻」已成為周朝南方的勁敵。故從昭王開始,對「荊蠻」多次進行「征伐」,「荊蠻」的勢力受到削弱。九黎、三苗、南蠻、荊蠻之問有著一脈相承的淵源關系,他們是苗族不同時期的先民。 坡面屋、小青瓦、穿斗式、白粉牆、雕花窗……在貴州遵義,農戶住進了這種獨具特色的民居。
據悉,2006年以前,貴州遵義市農村出現建房熱潮。遵義市政府經過調研後,設計出「黔北民居」風格的建築圖集,免費提供給農民使用,並由財政進行補貼,引導農民建房。
在余慶縣敖溪鎮,一位名叫李全酉的農民說,2007年他家修了這樣的兩層小樓後,從省城回來的親友都羨慕不已,說他「住進了別墅」,實際上,我只花了7萬多元錢,政府補貼近一萬元。
樣式新穎的房屋和漂亮的風景,吸引了一些遊客入住。湄潭縣黃家壩鎮的村民陳福明說,他家現在一個月可以通過接待遊客收入3000多元。 烏江全長1050公里。
烏江流域位於東經104度10分-109度12分,北緯25度56分-30度22分。除下游一部分位於四川盆地廚山地外,其餘均分布在雲貴高原東北部。西以烏蒙山與金沙江支流橫江——牛欄江為分水嶺;南以苗嶺與珠江流域西江上游紅水河、北盤江為分水嶺;東以武陵山與沅江為分水嶺;西北以大婁山與赤水河、綦江為分水嶺。分水嶺高程在700—2900米之間。烏江流域總面積為87920平方公里,在貴州省內面積為66830平方公里,佔全河流域總面積的76.03%,占貴州總面積的37095%。
烏江流域橫貫貴州西部、中部和東北部及四川東部。其范圍包括貴州、雲南、四川、湖北四省的12個地市區。其中有貴州的威寧、赫章、水城、納雍、六枝、安順、苦定、平壩、織金、清鎮、畢節、大方、黔酉、南明、雲岩、烏當、花溪、白雲、修文、金沙、息烽、遵義市、播州區、開陽、甕安、湄潭、余慶、風岡、石阡、思南、印江、德江、沿河、龍里、貴定、福泉、施秉、鎮遠、務川、正安、道真、綏陽、松桃。重慶的酉陽、石柱、彭水、武陵、涪陵、黔江、南川。湖北省的咸豐、利川、恩施以及雲南省鎮雄等共55個縣市轄區。烏江流域總人口超過2000萬,少數民族佔15%,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227人,人口密度不僅高於西北地區,而且高於全國人口於均密度。 烏江流域的民族以漢族居多,少數民族占總入口的15%,主要有彝、苗、布依、土家、仡佬、白族等。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先後建立了民族區域自治機構,貴州境內有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松桃苗族自治縣,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道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湖北境內有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重慶境內有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除上述自治州、自治縣外,還有320多個民族鄉。 烏江傍河縣城有思南、沿河、彭水、武隆、涪陵。烏江沿岸的小鎮有貴州的烏江鎮、文家店鎮、邵家橋鎮、潮砥鎮、洪渡鎮。重慶的龔灘鎮、江口鎮、羊角磧、白馬鎮、白濤鎮。
烏江全長1050公里,分上中下游三段。上游包括三岔河、六沖河。三岔河流向東南,年平均流量164立方米/秒,與六沖河匯合後為339.9立方米/秒。三苗河為典型山區性河流,岩溶發育,有三處伏流段,第一段伏流,在威寧猴場與水城的汪家寨之間,人們慣稱這里為天生橋,也有稱水簾洞,伏流約500米後露出。第二段在保華至長陽之間。第三段在鴨甸河。上中河段,河谷束放相間,傍河台地較多,農田集中,下段為深切峽谷,坡陡流急、水力資源豐富。三岔河接納支流有:二塘河、蔭底河、月照河、阿南河、洞口河、水空河、白水河、依龍河、沙子河、僻龍河、岩腳河、那巴河、波玉河、牛場河、六沖河等15條。每公里落差為4.92米,故無舟楫之利。但小段通航也是有的。
中游崇山峻嶺。從化屋基至思南河段,上段夾行於苗嶺山脈與大婁山脈之間,下段夾行於大婁山脈與武陵山脈之間。烏江在崇山峻嶺之間穿行,由於河段浸蝕和地下水溶蝕,很多地段形成二三百米深的「V」型峽谷,崩石堆積,坡陡流急,落差集中,共有大小險灘148處。其中著名特險灘有漩塘、鎮天洞、一子三灘等斷航灘。匯入烏江中游的一段支流有貓跳河、野濟河、息烽河、偏岩河、魚塘河、余慶河、渾塘河、綠池河、石阡河、清渡河(掌溪河)、谷撤河、湘江、清水江、甕安河、滬塘河等15條。每公里落差1.37米,解放後通過航道整治,現60噸客貨輪可達464公里的一子三灘下的馬駱渡。
烏江下游,峽谷與寬谷相間,河谷較開闊,水面較寬、干緩,該河段灘險少,但仍有險灘22處,著名險灘數潮砥、新灘、龔灘、羊角磧等。四大灘王舊時斷航。船至灘頭灘尾均得搬灘易船。下游接納主要支流有印江河、馬蹄河、壩坨河、甘龍河、洪渡河、馬兒河、唐岩河、鬱江、芙蓉江、大溪河等11條。下游每公里落差0.64米。現100噸客貨輪可暢通思南縣城。
烏江流域地形復雜,按其穿越造體系及其各河段構造線方向可以分為河源至化屋基屬黔西「山」字型構造體系,構造方向為北西西和北東東向。化屋基至構皮灘段屬川黔經向構造體系,構造方向為南北向。構皮灘至武隆段為新華夏構造體系,構造體系為北北東向,武隆至河口段,又屑經向構造體系,構造方向為南北向。整個流域沉積蓋層發育較好,露出地層較全。以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二疊系、三疊系最廣。全部為沉積岩,其中以碳酸鹽岩為主,厚度占總厚度的60%以上,其分布面積占總面積約70%以上。貴州境內石灰岩分布廣泛,岩溶在下游及各支流都很發育,常有暗河及伏流河段出 現。在干沉三岔河上就有三段伏流出現,在支流六沖河上更 多,有八段出現。其他各小支流亦多有伏流段出現。
流域總的地勢,西高東低。源頭高程2260米,河口高程 136.5米。沿江石灰岩陡壁常有巨石崩裂,堵斷江面形成急 流險灘200餘處。其中最著名的有鎮天洞、潮砥、新灘、龔灘, 重慶境內的羊角磧。 流域位於我國西部龍門山北北東向強震帶之東的弱震帶,斷裂不甚發育,地震活動微弱,一般頻率低,強度不大。除上俯威寧、赫章和下游彭水一帶曾有個較大地震活動外,其餘地區活動較小。據歷史記載,白1308年以來,流域共發生4級地震13次,最高震級沒有超過6級。
流域內支流眾多,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6條,這16條支流的流域面積占烏江流域面積的57.5%。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75條,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75條。16條大支流是:
六沖河,又稱寄仲河,是烏江上游最大的支流,習慣稱烏江北源,發源於赫章罐子窯。東南流經赫章縣城後潛入地下,經三段伏流河段出露於地表。東北流匯入紅岩河,又潛入地下,經三段伏流,在七星關折向東南,流經總溪河後進入仙人洞伏流地段,出露後至經佐河口轉向東流,在化醫基匯入烏江上游三岔河。流域面積10822平方公里,河流全長273.4公里。
野濟坷,上游段稱皮甲河,下游段稱爾海河,發源於黔西縣紙廠大婁山南麓。自西向南流,至洪水折東北北流,至沙窩河口東北流至甘蔭塘折正北流,至渭河口東南流,至石板塘折東北流,至中坪河口折東南南流,注入烏江。流域面積2176平方公里,全長106公里。
貓跳河,發源於苗嶺山脈東北麓安順舊州之長山。東北流至二鋪河口折東南流,至舊州折東北流,稱型江。至路塘折東流,至龍青正北流,至羊昌折北北東流,稱羊昌河。至五里屯北流,至修文河口折西流,至烏里上折北流,至紅岩折西北流注入烏江。流域面積3248平方公里,全長181公里。
偏岩河,發源於金沙縣西北大婁山脈南麓的三岔。東北流經平洛折東南流,至金沙縣城折東流,至龍壩折北東東流,至西安小河口折東南流,復折東東北流,至大廟場東南流匯入烏江。流域面積2176平方公里。
湘江為烏江中游左岸較大支流,習慣上以洛江為主源,發源於大婁山脈金頂山南麓板牛溝。東流至牛蹄折東南流,至巷口以下折東北流,繞遵義市南折東南流,至角口與湄江匯合後折南南西流。於三合場匯入烏江。流域面積4929平方公里,河長149公里。
清水江,是烏江中游右岸的大支流之一,發源於苗嶺山脈北麓的平壩縣活龍冷水沖。上游稱南明河,與獨水河匯合後稱清水河,源流段在松柏山以上的河段,為平壩縣林卡與花溪磊庄的界河,東北流至圍寨折東南流,至花溪折北東流,繞貴陽市南折東北流,經烏當下壩、平寨,至牛場折東南流,至兩岔河折西北流,至米坪下折東流,於清水口匯入烏江。流域面積6 600平方公里,河長215公里。
余慶河,是烏江中游右岸支流,發源於甕安縣永和。東北流至草塘折東南流,至平溪折東北流入余慶縣境,經余慶縣城折東北流,至水口匯入烏江。流域面積1489平方公里,河長 110.6公里。
綠池河,位於貴州省東北部,發源於德江縣煎茶溪鎮彭家橋。西北流至風岡河口折東南流,至雙山折東北流,復東南流至東華溪口,折東北流,至南盆折東南流,至桶口上接近河口段折東流,於桶口匯入烏江。總面積2098平方公里,河長112公里。
石阡河,又稱龍底江,亦稱義陽江。位於貴州省東北部, 是烏江中游右岸支流,發源於石阡武陵山脈北麓黑山溝。東南流至甘溪折東北流,至中壩折正北流,經石阡縣城至洋溪河口折東北流,至大壩場以下折西北流。在塘頭萬畝大壩中繞一圈後折東北匯入烏江。流域面積2128平方公里,長116 公里。
印江河,是烏江下游右岸第一支流,發源於印江梵凈山東麓青岡。東北流轉西北流,至木黃折西南流,至合水匯入冷水河。至犀牛洞下折西北流,經印江縣城至潮砥匯入烏江。流域面積1230平方公里,河長95.4公里。
甘龍河,是烏江下游右岸支流,發源於印江木黃。源流東 北轉北流,至甘龍坪鄉境折西北流,入四川境轉東北流,至同溪河口下轉西南流,復入黔境。至沙子河口折東北流,至楊柳 池匯入烏江。流域面積1700平方公里,長100公里。
唐岩河,烏江下游右岸支流,發源於湖北省咸豐縣。於重慶市酉陽龔灘匯入烏江。流域面積5580平方公里,河長 248.7公里。
洪渡河,位於貴州省東北部,是烏江下游左岸支流,發源於正安縣上官鄉元河壩田家當門。東南流至永安河口折東北流,至德隆折東南流,至龍台上折東北流,至豐樂下折東南流 復轉東北流,至關壩折西北流復轉東北流,至大溪口折西北流,至羊岡河口折東北流,至洪渡鎮匯入烏江。流域面積3712平方公里,河長203公里。
鬱江,發源湖北省境內。於彭水縣城匯入烏江。流域面積3800平方公里,河長175公里。
芙蓉江,位於貴州省東北部,是烏江下游左岸的大支流,發源於婁山山脈東麓綏陽縣梘壩。東北流至梘壩折東南流,至黃梘後轉東北流,經正安縣城、舊城、長壩、浩口入重慶境,至武隆縣江口鎮匯入烏江。流域面積7367平方公里,河長231公里。
大溪河,烏江下游左岸支流,發源於四川南川縣。於白濤鎮大溪口匯入烏江。流域面積為2065平方公里,河長120公里。
烏江源遠流長、蜿蜒曲折、兼納百川,形成了烏江水系。流域大部分流經亞熱帶季風氣候和季風性濕潤氣候區,故降雨充沛,流量較大,年徑流量534億立方米。河口年平均流量1609立方米/秒,為中國第二大河黃河河口年平均流量1820立方米/秒的92%。烏江水源豐富,徑流穩 定,河道天然落差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
烏江今昔
烏江位於長江上游右岸,源出貴州西北部烏蒙山東麓,流經貴州、重慶兩省市,於重慶涪陵注入長江。烏江幹流長1037公里,目前涪陵以上447公里可全線通航。烏江離長江三峽庫區489公里,是三峽大壩蓄水至175米後,庫區回水能到達的最遠的一條支流。
烏江風光在於險和美。她那純凈的青山綠水,古樸的吊腳樓群,光潔的青石小路,濃郁的民族風情,都讓人嚮往。此外,烏江的人文資源也尤為豐富。她是古巴族人遷徙的重要通道和傳承的重要地區;是長江流域古代懸棺葬俗分布區;是唐朝太傅長孫無忌、宋代黃庭堅等古代名人流放地。中國革命史上有名的「突破烏江天險」就發生在這里;烏江邊上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有錢壯飛烈士陵園、趙世炎故居、烏江渡發電廠等。
峻秀烏江
水墨夢境烏江畫廊 「千里烏江、萬卷畫廊」。文人墨客對這條天險烏江留下蜀中山水奇,應推此第一的贊譽。烏江貫空武隆,其山有夔門之雄、三峽之壯、峨眉之秀;水如碧玉流,人在畫中行,駕車行駛在寬闊、平坦的沿江公路上,彷彿進入水墨仙境,遠山神秘、近山奇雄、溝壑清幽、山巒秀麗、一里一景,氣象萬千……
神秘的烏江
自有中國地圖、乃至世界地圖起,無論比例是千萬分之一、兩千萬分之一、還是五千萬分之一,都少不了烏江的位置。早在兩干多年前中國第一部通史——<史記)中,就有關於烏江的記載。
由於烏江地處內陸,加上歷史原因,國內外人士對烏江缺乏了解。烏江發源於貴州高原,跨川黔兩省,又因源頭海拔高達2260米,而出口低至海拔136.5米的懸殊特大的落差,形成丁天險水道,故知道中國的西南部有條天險烏江的人也還是不少。烏江最出名的時間,應該是本世紀30年代,中國工農紅軍歷經千辛萬苦戰勝了烏江天險,渡過烏江,並踏遍了烏江流域之後,烏江才名聲大振,揚名天下,世人皆知。但人們知道最多的也是烏江天險,對烏江的歷史、烏江的文化、烏江自身的價值和烏江這個「聚寶盆」,可能就知之不多了。筆者通過對烏江的全程考察,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和搜集閱讀了古今大量資料,對烏江的全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烏江是神秘的,烏江的神秘在於它的自身價值。內涵豐富的烏江文化,亦是圍繞著烏江自身的價值而產生發展起來的。
身聚眾寶的烏江,是一條沉睡的巨龍。只要插上翅膀就會起飛繼而騰飛。多少年,多少代烏江兒女盼望著烏江能夠騰飛。如今烏江的價值正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人們正在加深對烏江的認識。水電專家提出「以烏江水電為龍頭,帶動其他資源的開發」戰略,水電就是巨龍的翅膀,為巨龍插翅的能工巧匠早已聚集,總指揮早巳到位。能上巧匠就是早已奮戰在烏江流域的各路水電建設大軍,總指揮就是貴州烏江水電開發公司。巨龍的翅膀正在逐步裝上,巨龍正在起飛,巨龍就要騰飛。只要巨龍騰飛,豐富的鋁、磷、煤、黑色冶金、建材、機械、電子工業就隨著發展起來。同時也為交通不便的貴州開辟了一條「黃金水道」。烏江這個」聚寶盆」就很快變成搖錢樹,這棵取不完、用不盡的搖錢樹,將為振興中華,興黔富民作出重大貢獻,為貴州、為烏江流域各族人民帶來永遠幸福。
『肆』 滹沱河的相關文化
象一條巨龍,
奔騰在太行山間。
聚一塊明鏡,
輝映著柏坡容顏。
俯視你的浪濤,
仰望毛主席住過的庭院;
偉大的革命斗爭啊,
同你一樣:波浪滔天……
波浪啊滾滾向前,
革命的路啊越走越寬;
沖毀了蔣家王朝,
盪滌了林賊復辟的夢幻……
滹沱河滾滾的浪頭啊,
續延河流水源遠;
要淘盡民族的渣滓,
澆灌出嶄新的史篇! 滹沱河歷史名稱多異。《禮記》稱惡池或霍池。《周禮》稱厚池。戰國時稱呼淪水(呼池水)。秦稱厚池河。東漢稱滹沱河。《史記》稱滹沱,也稱亞淪。《水經注》稱滹沱。曹魏稱呼沱河。西晉稱滹沱河。北魏曾一度改稱清寧河。滹沱河發源於山西繁峙縣泰戲山下孤山村一帶,流經代縣、原平縣及忻定盆地,自東冶鎮以下轉入太行山東坡,從猴刎入平頂山,經崗南水庫、黃壁庄水庫和靈壽縣,自正定縣北白店村西入境,經流縣內40多個村莊,至大豐屯村北出境入藁城縣,經無極、晉縣、深澤、安平、饒陽等縣,至獻縣老河口與滏陽新河匯合入海。
「雨季水勢一望無際,旱季沙洲淺灘羅織,沿河渡口輕舟橫渡,上下游則風帆相濟。時至民國,河中船舶500有餘,往來於正定高家營、深澤乘馬等碼頭。晨曦夕照時,滹沱河泊船如龍、波光如鱗、燈火星流、往來吁號、行業繁多、鋪面林立、熱鬧非凡。河內魚蝦鱉蟹成群,水面天鵝魚鷹游弋,兩岸飛禽走獸棲息,河濱之地綠草繁茂、間雜牛羊……」這是昔日有關滹沱河的記載。 《滹沱河和我》是當代著名的詩人牛漢的回憶性文章,是一篇含義頗深的敘事散文。課文敘述了幼年時對家鄉河——滹沱河產生的情結,抒發了作者熱愛家鄉的摯熱情感。
《滹沱河和我》原文
從我三四歲時起,祖母常兩眼定定的,對著我嘆氣,說:「你這脾氣,真是個小滹沱河。」每當我淘氣得出了奇,母親和姐姐也這么說我。但從她們的話音里,我聽不出是在罵我,似乎還帶著點贊美之情;可她們那嚴正的眼神和口氣,明明有著告誡的意思。我真不明白,為什麼要把我和滹沱河一塊說。
滹沱河離我們村莊只一里路光景,當時我還沒有見到過滹沱河。什麼是河,我的頭腦里沒有一點概念。只曉得這個滹沱河很野,很難管束。真想去見見它,看我究竟和它有什麼相同之處。我想它多半也是一個人,比我長得強大,或許只有它能管住我。
過了不多久,記得是個春天,我隨著姐姐和寶大娘帶著竹籃和小鋤到滹沱河邊挖野蒜。一路上寶大娘牽著我。她沒有孩子,特別喜歡娃娃們。我問寶大娘和姐姐:「滹沱河是個什麼模樣?見了它我怎麼喊它?」他們說:「不用喊,它又不是人。到那兒以後,你就曉得了。」他們的回答我還是弄不清楚。
當我們走向一片望不到邊際的曠野時,寶大娘指著前面說:「那就是滹沱河。」但我並沒有看見什麼,哪裡有滹沱河呀?那裡什麼都沒有。那是灰灰的沙灘,無知無覺的躺在那裡,除去沙土之外,盡是大大小小的石頭。我感到異常的失望,滹沱河啊,你丟盡我的臉了!我怎麼會像眼前這個喊不應打不醒的滹沱河?
姐姐和寶大娘說說笑笑地在岸上的樹林子里低著頭挑野菜,我懷著滿腔的悲傷向她們說的滹沱河走去。我找尋我那個失落的夢,在滹沱河那裡尋找我心中的滹沱河。
我剛從岸上走下河灘,姐姐便大聲地喊我「不要去那裡,快上岸來。」我莫名其妙,不懂得岸是什麼,沙土和石頭有什麼可怕?我還是只顧往前走。姐姐風一般跑下來,不由分說把我拽到樹林子里,說:「就在岸上呆著,下去,大水會把你沖走。」我瞪起眼睛問姐姐:「哪裡有大水?」姐姐對我說:「有。說來就來。」姐姐向我解釋:「幾年前,有人從河這岸到河那岸去,在沙灘上走,突然看見滹沱河來了。它高高立起,沖了過來,還沒來得及轉身,那人就被沖得沒影兒了。」
姐姐這番話說得我頭發都格巴格巴地炸起來了。我懷著真正的恐懼朝著幾步以外的滹沱河望去,它真的說來就來嗎?從遠遠的左邊望到遠遠的右邊,那灰灰的沙和灰灰的石頭似乎都滾動了起來,看不到頭尾,我恍惚覺得滹沱河是一條其大無比正在飛動的蛇,這沙灘是它蛻下來的皮,那數不清的石頭是皮的鱗。這時我才感覺到這沒有一點生氣的皮(不管它是蛇的,還是河的)跟在草叢里曲曲折折游動的蛇一樣的可怕。我知道,蛇說來就來,你還沒有瞅得清,它早已從草上竄走。滹沱河也一定是這樣。
我沒見到滹沱河,但已被它鎮住了。回家的路上,寶大娘牽著我的手,說:「啊喲,你的手這么涼!」我不吭聲。她們沒有想到我是被那個沒見過一面的滹沱河嚇的。不僅手涼,心都涼了,我自己知道。
回到家裡,我第一句話就問祖母:「我怎麼能像滹沱河?」祖母笑笑說:「你見到滹沱河了嗎?滹沱河是什麼樣子你說說看。」祖母心裡一定曉得現在是看不到真正的滹沱河的。我說:「滹沱河是干石頭、干沙。」「那不是河。」「河在哪兒呢?」「河還沒有來哩。」「什麼時候來?」「就像你的壞脾氣,什麼時候來,誰也說不清,怕你自己也說不清。」祖母說的竟然與姐姐說的完全相同。現在我才明白她們為什麼說我是個小滹沱河。
1929年的秋天,我已在村裡小學校讀一年級。一天,窗戶才透亮,我夢醒似的睜開了眼,彷彿被誰猛推一下。我首先感到了一種大到似乎聽不見的聲音,它應當是聲音,但天和地因有它而變得異常地寂靜了:一切已知的和熟悉的聲音都被它吞沒了。我問祖母:「這是什麼動靜?」祖母小聲說:「大河發水了。」大河就是滹沱河。我一骨碌從炕上下到地上,衣服也來不及穿,拔腿就朝門外跑,一邊跑,一邊喊:「為什麼不叫醒我?」「它半夜來的,它來時誰也不知道。」這時,我似乎聽見全村的幾百條狗都在呻吟!我家的兩條狗正仰著脖子,但我沒有聽到叫聲,它們的聲音被滹沱河吞沒了。它們大概也覺得奇怪,開始不叫了,縮著脖子伏在地上,兩只耳朵直豎了起來。它們並沒有見過滹沱河。那聲音,不,那滹沱河一會兒像是從深深的地下噴出來的;一會兒又覺得天空在打悶雷,像是從天上降落下來的。祖母又一次對我說「這就是滹沱河。」這時,我雖還沒有見到滹沱河,卻真的已感到它來了。這一片呻吟般的狗吠聲,村裡人遠遠近近的呼喚聲,平常誰的聲音我都能聽出來,此刻全分辨不出來了。還有,這充滿整個空間的動盪不安的氣氛……這就是滹沱河來了的氣勢。
祖母雙手伸開,攔著不讓我去。她哪裡能攔阻住我,我不是個小滹沱河嗎?滹沱河的聲息越來越大,大水彷彿淹沒了我們的村子。我聽見有誰立在房頂上悶聲悶氣地喊:「後生們,快堵水去,帶上鐵鍬,帶上四齒鐵耙!」我當然是個小後生,照吩咐的扛上鍬,跑向大門外。人們全都朝大河那裡跑,我融入了人流之中……
前幾天,不斷下暴雨,今天並沒有雲,天卻令人感到是黑沉沉的,而且很低。我不歇氣地隨著大人們跑著,一過關頭(一段古城牆),赫然地望見了滹沱河。它不像水在流動,是一大塊深褐色的土地在整個地蠕動。看不見飛濺的明亮的水花,是千千萬萬匹野獸弓起了脊背在飛奔。由於飛奔,它們一伸一縮的身軀拉長了多少倍,形成了異常寬廣的和諧的節奏。滹沱河分成了明顯的上下兩部分。下面是凝重的水的大地,上面是飛奔的密密匝匝一色的野獸,它們彷彿空懸地飛奔在水的大地上。我所聽到的那淹沒一切的聲音,正是這千千萬萬匹野獸的狂吼,還有它們踐踏的水的大地的喘息聲。
姐姐和寶大娘挑野蒜的那片樹林子已不見了,引起過我傷感和惶恐的灰灰的沙和石頭全都不見了,顯然都被滹沱河活活吞沒了。我現在才明白姐姐說的岸是什麼,岸是河時刻想吞噬的大地,並不安穩。大後生們不準我和別的小後生們走向岸邊,但我還是鑽過了赤裸的與滹沱河同色的脊樑和腿腳的柵欄,走到河的跟前。我覺得腳下的地似乎不由自主地撲向河,我伸手到混濁的河裡,我想摸摸滹沱河,它幾乎把我揪到了它的懷抱里,我感觸到了它強有力的手掌把我的手緊緊地握了一下。有一個漢子把我提起來,扔到人群的後面。
姐姐來尋找我,她並沒有強迫我回家,只是死死地抓住我的手,立在一塊高地上。越過人群,我看見岸邊的河水上浮著一層木屑般的泡沫。這里是一個彎曲處,許多勇敢的漢子從河裡用四齒耙撈起整棵的樹、淹死的羊、木椽、窗戶、門扇,還有衣裳……但沒有人下到河水裡。
來到滹沱河跟前,我似乎沒有聽到任何聲音,連大人們的喊叫都聽不見,只看見他們張大的嘴和翕動的鼻孔,河的聲音變成了凝固不動的空間。
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是多麼的渺小!
幾天以後,洪水消退,我去看了一次滹沱河。岸又顯現出來了,石頭又露出來,滹沱河似乎沒有遠走,像是整個地陷進了深深的大地的內部,它隨時能走出來。
滹沱河是我的本命河。它大,我小。我永遠長不到它那麼大,但是,我能把它深深地藏在心裡,包括它那深褐色的像戰栗的大地似的河水,那顫栗不安的岸,還有它那充滿天地之間的吼聲和氣氛。
『伍』 泉州市特色的文化遺產有哪些
泉州市特色的文化遺產有:
1.泉州南音,南音也稱「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音樂.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並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
2.泉州北管泉港區,有海上絲綢之路、造船航海、海商、閩台關系、泉州華僑、泉州的民樂,特色的閩南建築,宗教文化。
3.泉州拍胸舞鯉城區,泉州市始終將閩南文化遺產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擺在十分重要的議事日程上來,使閩南又有閩南各界人士的共同奮斗,但也都與海外僑胞和港、澳、台同胞中的閩南籍同胞閩南文化是從歷史上出現過的西晉「永嘉之亂」後的「衣冠南渡」。
4.泉州市梨園戲。
5.泉州市高甲戲。
6.泉州市提線木偶戲。
7.晉江縣布袋木偶戲。
8.惠安縣石雕。
9.泉州市花燈。
10.德化縣瓷燒制技藝。
11.惠安女服飾。
『陸』 安康市的發展由來及其歷史文化
安康市位於祖國版圖中部,幅員在北緯31°42′—33°49′、東經108°01′—110°01′之間,面積23529平方公里,占陝西省面積的11.4%。本市南依大巴山北坡,北靠秦嶺主脊,東西寬約200公里,南北長約240公里,漢江由西向東橫貫,構成「兩山夾一川(江)」的自然地貌。全市最高海拔2964.60米(秦嶺東梁),最低海拔170米(白河縣漢江出境處),海拔高低相對差為2794.6米。安康地緣和區位優勢獨特,在省際之間,處於川、陝、鄂、渝四省市的結合部,即東與湖北省(竹山、竹溪、鄖縣、鄖西)連接,南與川渝兩省市(萬源、城口、巫溪)接壤,位處西安、武漢、重慶三大經濟區的幾何中心,故有方誌稱安康為「東接襄沔、西達梁洋、南通巴蜀、北控商虢」之地。在陝西省內,安康北與省會西安市(周至、戶縣、長安)和商洛市毗連,西與漢中市(佛坪、洋縣、西鄉)為鄰。
安康市地處於祖國內陸腹地,陝西東南部,居川、陝、鄂、渝交通要沖,介於北緯31°42′—33°49′、東經108°01′—110°01′之間,東西寬約200公里,南北長約240公里。北與西安周至、戶縣、長安縣以及商洛市的柞水、鎮安縣毗鄰;西與漢中市的佛坪、洋縣、西鄉縣接壤;南與重慶市的城口、巫溪縣、四川省的萬源縣相連;東與湖北省的竹山、竹溪縣、鄖西、鄖縣相接。安康處在川、陝、鄂、渝四省市的結合部,居西安、武漢、重慶三大經濟區的幾何中心,全市總面積23529平方公里,占陝西省土地面積11.4%,其中耕地面積199432公頃,林地1658496公頃,森林覆蓋率55.4%,荒山荒地91691公頃,水域面積39861公頃。
安康在大地構造位置上屬於秦嶺地槽褶皺系南部和楊子准地台北部漢南古路的東北緣,分別由東西走向的秦嶺地槽褶皺和北西走向的大巴山弧形褶皺帶復合交接組成。具南北銜接,東西過渡的特點。安康以漢江為界,分兩大地域,北為秦嶺地區,南為大巴山地區,以漢水—池河—月河—漢水為秦嶺和大巴山的分界,其地貌呈現南北高山夾峙,河谷盆地居中的特點。全市地貌可分為亞高山、中山、低山、寬谷盆地、岩溶地貌、山地古冰川地貌6種類型。月河是安康最大的支流,月河下游流經漢濱區恆口,五里 ,大同等地,經建民鎮許家台注入漢江。在本市土地面積中,大巴山約佔60%,秦嶺約佔40%,山地約佔92.5%,丘陵約佔5.7%,川道平壩佔1.8%。海拔高程以白河縣與湖北省交界的漢江右岸為最低(海拔170米),秦嶺東梁為最高(海拔2964.6米)。秦嶺主脊橫亘於北,一般海拔2500米左右;大巴山主梁蜿蜒於南,一般海拔2400米左右;鳳凰山自西向東延伸於漢江谷地和月河川道之間,形成「三山夾兩川」地勢輪廓,漢江谷地平均海拔370米左右。秦嶺、大巴山主脊與漢江河谷的高差都在2000米以上。境內的主要山脈有秦嶺的東梁、平梁河、南羊山和大巴山的化龍山、鳳凰山、筆架山。
安康旅遊圖安康古稱金州,地處陝西省南端,周邊與四川、重慶、湖北毗鄰,漢江橫貫其中,陽安、襄渝和西康三條電氣化鐵路在安康交匯,旅遊區位優勢明顯。北接西安,南連三峽,東承湖北道教聖地武當山及神龍架自然保護區,西鄰漢中三國遺址,是連結國家規劃的「西安——三峽——張家界」綠色生態旅遊長廊中的重要驛站,又是陝西綠色生態旅遊的品牌。安康是秦巴山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北亞熱帶季風地區的一部分,也是陝西省水、熱資源最豐富的地區。 這里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文化,歷史遺跡遍布全境,有古遺跡、古窟寺、摩崖石刻及近代文物遺址650 余處,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等寺、上許家台南宋古墓、廟、觀、堂集中於安康市區,折射著先民的光輝。
秦巴漢水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積淀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安康蘊藏著豐富的旅遊資源。全市現已查明景區32處,景點78個,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5個(南宮山國家森林公園、鬼谷嶺國家森林公園、千家坪國家森林公園 、天華山國家森林公園 、上壩河國家森林公園),省級森林公園多處(擂鼓台森林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牛背梁自然保護區、化龍山自然保護區),省級風景名勝區2個,現已開發的景區景點29處。
其他名勝有:漢江、中華太極城、瀛湖、香溪洞、天柱山 、巴山秋池、子午棧道、龍王山、旬陽縣博物館、文峰塔、呂河千里荷塘等。
安康,地處「秦頭楚尾」、陝西最南端,山川秀麗,資源豐富,歷史悠久。
陝西省迄今發現的最大的南宋墓葬上許家台古墓,近日在地處陝南的安康市建民鎮佘家窯村被初步發掘整理。該墓葬是南宋抗金名將王彥為其父母所建的合葬墓。
這座古墓全長三十二點零四米,墓道長二十四點七四米,寬二點零二米,墓深五點二四米。墓道由十九排九千三百餘塊方、條形封門磚砌成,墓底有完整的排水系統。墓門正面寬七點零五米,高三點五五米,為仿木結構磚雕建築。墓室門前立二石碑,左書「宋故贈武略大夫綏德府君王公之墓」,右書「宋故太碩人綏德府君王公妻馬氏」,該形制較為少見。碑刻文字介紹了墓主人姓名、籍貫、卒年,王彥官職、食邑,以及王彥於紹興三十年(即公元一一六零年)八月十五葬其父衣衾與其母遺體於金州石泉縣來蘇鄉越瓜里的經過。
王彥是與岳飛齊名的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在朝廷身居要職。他領導的八字軍英勇頑強,在抗敵衛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彪炳青史。此次發現的王彥父母合葬墓中,仿木磚雕結構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石碑上關於王彥的出生地、官階等記載可補充史書的不足。另外,據此還可推斷地理志所載石泉與今天石泉縣的范圍不同。
該墓葬在考古研究上還存在以下疑點:一是墓道雕花數量眾多而在墓室中卻找不到;二是墓中沒有人骨;三是南宋葬俗,墓中多俑,而該墓沒有任何陶俑殘片;四是碑文載「意先君平皆出處之大節也,見於志銘,故不復書」,其父母生平事跡應見於墓誌,而墓室中並無墓誌。這些疑點有待於專家在進一步研究中逐一揭密。
人文史可上溯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境內即有先民在越河川道及漢江兩岸繁衍生息。據文物部門調查和考古發掘,在全區境內,已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四十餘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安康五里花園柏樹嶺、柳家河、張家壩;嵐皋肖家壩;漢陰阮家壩;紫陽馬家營;旬陽李家那,龔家梁,新天鋪等遺址,比較完整地展現了先民的聚落。出土的新時器文物,既有半坡文化類型的特點,也有廟底溝文化風格,同時也有李家村文化和屈家嶺文化類型風采,又具有濃郁的地方文化特點。
夏代,安康屬梁州的一部分。據中國最早的地理著作《尚書•禹貢》記載,將全國分為九州,稱「華陽黑水惟梁州」,唐代學者認為梁州為今漢中、安康、商洛一帶。
商周時期,安康成為庸國的封地,史稱上庸,為「群夷之國」。商朝建立政權後,對周圍的部族大加征討和掠奪,漢水流域的各部族也未能倖免。在武王伐紂的戰役中,庸人參加,並能征善戰。西周時期,曾破昭王膠船,使昭王君臣溺死於漢水。後來穆王、宣王相繼南征,均無功而返。後王室衰微,郡國兼並,東周安康隸楚、隸蜀、隸秦,更變頻繁。這一帶部族也被新起的五霸之一楚兼並。據《太平寰宇記》載:「金州於戰國為楚地,附庸地,後為楚所滅,復為楚地」。
春秋戰國時期,安康處「秦頭楚尾」,地扼南北要沖,公元前611年庸國被秦、巴、楚三分,安康成為秦楚必爭之地。秦惠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在安康漢江北岸台地(今天的中渡台)設西城縣,屬漢中郡,郡治設在西城。秦統一六國(公元前221年),劃漢水上游為漢中郡,西城縣為漢中郡治,領十二縣,轄今漢濱、漢陰、石泉、紫陽、嵐皋、平利、鎮坪七縣。
西漢沿襲秦制,漢中郡下設西城、安陽、長利(今天平利縣)、旬陽、錫(今天白河縣)五縣,治所西城縣。西城縣轄今天漢濱區的大部和紫陽、嵐皋全境。東漢建武元年至六年(公元25-30年)劉秀遣將軍李通領兵,與巴蜀公孫述戰於西城,取漢中地,郡治改遷南鄭,隸益州刺史部。西城縣轄今漢濱區、嵐皋、紫陽、平利和鎮坪五縣。東漢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5年),曹操攻佔漢中,分郡之東部即安康為西城郡,劃歸荊州,西城郡轄今漢濱、嵐皋、紫陽、平利和鎮坪五縣區。
三國曹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取「曹魏興盛」之義,設魏興郡,轄七縣。
西晉沿之。據《興安府志》載: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為安置巴山一帶流民,取「萬年豐樂、安寧康泰」之意,將安陽縣更名為安康縣,「安康」從此得名。
南北朝時期,安康先屬南朝,後屬北朝,先稱直州,西魏廢帝三年(公元554年)設金州,因越河川道出麩金得州名,隸屬魏興郡。北周武成二年(公元560年),撤西城縣改稱吉安縣。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治所遷回西城,縣城改建漢江南岸,轄今漢濱、嵐皋、平利和鎮坪四縣區。北周末年廢縣,復設魏興郡。
隋朝復設西城郡。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稱吉安,屬金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撤金州,設西城郡,吉安改稱金川,轄六縣。十三年(公元617年)郡縣俱廢。
唐、五代、宋設金州安康郡,轄西城、漢陰、平利、旬陽、淯陽、石泉等六縣。
元朝設金州,屬陝西行中書省興元路。至元年間(公元1279-1294年),金州改為散州,下不轄縣,轄區相當於今漢濱、平利、鎮坪、白河、旬陽、紫陽、嵐皋、漢陰、石泉和鎮安十縣境地。
明代仍設金州,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漢江洪水覆沒金州城,遂於城南趙台山下築新城,並易名為興安州,屬漢中府。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興安州從漢中府劃出,直屬陝西布政司,領漢陰、平利、旬陽、紫陽、白河、石泉等縣。
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興安州遷回老城。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改設興安府,並漢陰縣地設安康縣,領安康、平利、旬陽、白河、紫陽、石泉等六縣,屬陝西布政司領。
辛亥革命後,即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陝西省撤消府、州、廳,省下設道、縣兩級,安康在清代六縣基礎上新增四縣歸漢中道。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廢道而直隸於省;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設為陝西省第五行政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十縣。
建國後,1950年設市,1954年撤銷安康市改設城關區,隸屬安康縣管轄。1988年9月15日復設市,中共安康地委和安康地區行政公署駐地安康市。公元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安康地區撤地設市。新組建的中共安康市委員會、中共安康市紀律檢查委員會於2000年12月正式對外辦公,撤地建市後,原縣級安康市改為漢濱區。地級安康市於2001年元月1日成立。安康市人大常委會、安康市人民政府、政協安康市委員會、安康市中級人民法院、安康市人民檢察院相繼對外辦公。地級安康市下轄漢濱、漢陰、石泉、寧陝、紫陽、嵐皋、平利、鎮坪、旬陽、白河十縣區。
全市有回、滿、蒙、苗、白、侗、壯、東鄉等24個少數民族聚居,漢族占人口的98.2%,少數民族占人口的1.8%。
『柒』 你對水族的民族文化習俗了解多少有哪些文化習俗
水族的風俗文化不僅豐富多彩,而且頗具特色,極大地豐富了我國56個民族的風俗文化。 我們從生產、生活、禮儀、年齡、社會、文藝等方面介紹水族館的風土人情和文化。
穿著戲服的小媳婦當神父,喃喃自語道:「別人用刀挑米,我的米用斧頭砍。斧頭砍根樁, 挑刀,輕輕挑尖……」。 然後,兒媳把秧苗帶到地里,種了幾排後,其他穿著戲服的女人也陸續到地里幹活。 稻苗門的開啟儀式,不僅是對稻神的敬意,也是利用類似法律的巫術原理,將年輕女性旺盛的生育力傳遞給稻穀,祈求豐收。 水族館崇拜魚,魚是大多數水族館區的圖騰崇拜對象。 池塘和稻田養魚是水族館區域的重要技能和特色。 人們利用田間魚產卵和稻草叢生的技能,掌握洪水和野生動物危害漁業的方法,使魚米雙豐收。 因此,魚米湯已成為水族館的傳統習俗。
『捌』 池州的旅遊文化有哪些
【池州旅遊文化資源】:
1、 歷史文化:池州至唐設州知府已有1380年的歷史,在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一代代文人墨客杜牧、包拯、陶淵明、李白......
2、儺戲:池州地處長江南岸,吳越文化、荊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等在這里融會流傳,孕育了燦爛的地域文化,文化底蘊深厚,儺戲是其中之一。
3、青陽腔:因形成於青陽縣而得名,又因古時青陽縣屬池州府,還稱「池州凋」
4、佛教聖地——九華山
5、 「天下第一詩村」——杏花村
6、詩仙之河——秋浦河漂流風景區
7、飲食文化:池州飲食文化歷史悠久。池州屬於徽菜,九華山素齋是池州最出名的地方美食
8、池州方言:池州市長期以來有江淮官話、贛語、宣州吳語和徽語多種方言共存,形成獨具特色的池州地方語言文化
『玖』 本人剛到定遠,定遠晚上哪裡好玩呢,求大神指
定遠的公園:花園湖公園、曲陽生態公園等、黎明湖濱湖公園、吳圩薔薇公園、包青天廉政文化公園、爐橋淮溪公園等。
藕塘民俗文化節:據明嘉靖年間所修《定遠縣志》記載,東漢人令狐子伯流落藕塘,寄宿山上寺廟中。當地百姓送衣送食,僧侶授其學業,子伯後官至楚國丞相,為感恩藕塘父老重修廟宇,塑寺中所供碧霞元君(俗稱黑奶奶)金身並立塔為志。四鄉八里村民紛紛拜謁,祈禱人壽年豐、國泰民安,後來便漸漸形成了三月十五藕塘廟會,世人秉承遺風,相沿成俗至今。藕塘令狐山廟會至今已延續近2000年。2012年定遠縣委、縣政府將其升格為民俗文化節。
池河梅白魚美食文化節:梅白魚是池河流域特有的魚種,魚色如銀,漿汁似奶,肉嫩味鮮,堪稱魚類一絕;每年的梅雨季節大量的魚群從洪澤湖逆流而上到池河流域繁殖產卵生衍,遨遊在池河水域,獨特的池河水質盛產出聞名遐邇的梅白魚。
能仁廟會:元朝末年,蘇州民女和玉鳳(即十三妹)投奔能仁地方義俠鄧九公,劫富濟貧,聞名天下。大明永樂九年,大殿重修,能仁寺成為遠近香客進香拜佛的聖地。特別是二月初八這一天,方圓幾十里的百姓,紛紛來到能仁寺燒香拜佛,敲鑼打鼓、玩燈。是以商品交易、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