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臨洮古文化有哪些

臨洮古文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8-04 07:07:35

『壹』 臨洮旅遊

老子文化園
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道教學派創始人。據史料考證,老子晚年出函谷關, 向西來到隴西郡,在嶽麓山鳳台(今臨洮嶽麓超然台)飛升而去。
老子的曾孫叫李曇,李曇的兒子叫李崇。李崇「建功北狄道討西羌」,「受封南鄭家素昌(狄道)」,在秦時曾任隴西郡守,駐防郡治狄道(今臨洮)。李崇就是為後世所稱頌的李氏隴西房始祖。這樣,從老子西行飛升臨洮,到老子九世孫李崇以後,就開始有了「隴西房」李氏,即「隴西李氏」。
水泉山莊
水泉山莊位於臨洮縣城北40公里,距蘭州市40公里、蘭臨高速公路安家咀出口7公里,瀕洮河而建。
戰國秦長城遺址
秦長城起始首於臨洮城北15公里處的三十墩南坪的望兒嘴,綿延起伏於沿川子、塔灣、東廿鋪、窯店等8個鄉界,穿越長度45公里。
佛歸寺生態旅遊園
佛歸寺生態旅遊園坐落在臨洮城南3公里的洮陽鎮旭東村紫雲山,其山峰屬嶽麓山山系,是國家AA級臨洮縣嶽麓山森林公園的主要組成部分。
西湖水上公園
西湖水上公園地處縣城西,洮水之濱,是臨洮縣著名的「洮陽八景」之一。
臨洮縣博物館
臨洮縣博物館成立於1957年。博物館前身為1941年成立的民眾教育館,1949年,民眾教育館更名為人民文化教育館,兼管文物工作。1957年臨洮縣博物館成立,專管文物工作,館址設在嶽麓山東岩寺內。1958年縣博物館與與縣文化館、縣圖書館合並,統稱為臨洮縣文化館。1981年縣博物館建制恢復,隸屬縣文化局,館址仍設東岩寺內。

『貳』 臨洮縣的介紹

臨洮,古稱狄道,蘭州南大門,自古為西北名邑、隴右重鎮、古絲綢之路要道,是黃河上游古文化發祥地之一,有「彩陶之鄉」、「蘭州的衛星城「、」蘭州的後花園」的稱號。1臨洮縣,隸屬於甘肅省定西市,地處東經103°29'至104°19',北緯35°03'42''至35°56'46''之間,隴西盆地西緣,青藏高原東邊,甘肅中部、定西市西部。東臨安定區,北接蘭州市,南連渭源縣,西與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廣河、康樂縣接壤。臨洮縣總面積2851平方公里,轄12個鎮、6個鄉,54.54萬人(2011年)。22013年,臨洮縣完成生產總值50.7億元、大口徑財政收入5.1億元、限額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1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08億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58億元。1臨洮縣獲得了「全國田徑之鄉」、「中國花木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等稱號。

『叄』 關於臨洮遺跡的導游詞

臨洮,古稱狄道,蘭州南大門,自古為西北名邑、隴右重鎮、古絲綢之路要道,是黃河上游古文化發祥地之一,有「彩陶之鄉」、「蘭州的衛星城「、」蘭州的後花園」的稱號。
1、馬家窯文化
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最早發現於馬家窯遺址而得名,年代約為距今5000年-4000年。馬家窯遺址位於甘肅省臨洮縣洮河西岸的馬家窯村麻峪溝口,1923年-1924年,瑞典地質學家兼考古學家安特生在甘肅、青海一帶調查,其助手們在1924年發現馬家窯遺址並進行了發掘。1957年開始,甘肅省博物館對遺址進行了多次調查,發現了馬家窯類型疊壓在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之上的地層關系。馬家窯文化和馬家窯類型均由該遺址而得名。
2、辛店文化
辛店文化是商周文化在甘肅、青海地區的一種表現,距今約3600年——2600年。臨洮縣辛店鎮的辛店遺址,是辛店文化的命名地,除豐富的辛店文化遺存外,還有馬家窯文化遺存,它包括辛店鎮石郭家行政村的石家坪、郭家溝遺址和辛店行政村的駱駝崖遺址等。辛店文化的陶器,幾乎全都是夾砂粗陶,彩陶器很多。
3、齊家文化
齊家文化以發現於洮河西岸的廣河齊家坪而得名,其時代約為公元前1890年—公元前1620年,是父系氏族文化的代表。此期彩陶文化的發展進入了晚期。齊家文化彩陶以泥質和砂質的橙黃陶器為主,也有部分灰陶。器形多屬壺罐類,壺有小口鼓腹和高領折肩籃紋壺,罐有雙耳罐和雙大耳罐,以雙大耳罐和侈口高頸深腹雙耳罐最富代表性。
4、寺窪文化
寺窪文化,因1924年首先在臨洮縣衙下集鎮寺窪山村發現而命名,此遺址又名廟坪鴉溝遺址。寺窪山遺址內除寺窪文化外,還有豐富的馬家窯文化遺存。寺窪文化的墓葬,同時還發現過銅器,其年代距今約為3300年—2500年。
寺窪文化的器形,以罐最多,罐器都是灰砂粗陶。陶器表面磨光,頸部都有對稱的雙耳,高肩,馬鞍形口沿,平底,表面多為紅褐色,間有褐色斑點,一般不具紋飾,有的僅在耳和頸部有附加的泥條堆紋,作曲線狀或指壓紋。

『肆』 甘肅省臨洮縣人民政府的歷史文化

臨洮自古為西北名邑,隴右重鎮。聞名中外的馬家窯文化、寺窪文化、辛店文化都因首先發現於境內而得名。戰國秦長城起首、老子飛升地、漢代古墓群、唐代哥舒翰紀功碑等歷史文化遺跡星羅棋布。自周安王18年(公元前384年)建置狄道縣,秦昭王27年(公元前280年)始設隴西郡以來,臨洮就長期是郡、府、州、縣治所在地,作為中央政權連接西域少數民族的橋頭堡,發揮了西部重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作用。

『伍』 甘肅臨洮八大景有哪些

臨洮,古稱狄道,自古為西北名邑、隴上重鎮、古「絲綢之路」要道,是黃河上游古文化發祥地之一,素有「文化縣」、「彩陶之鄉」之美譽。聞名中外的馬家窯文化、寺窪文化、辛店文化都因首先發現於境內而得名,馬家窯彩陶文化更被公認為中國彩陶文化的巔峰;戰國秦長城西端首起臨洮縣城北部15公里處,唐明皇御筆親書哥舒翰紀念碑、古漢墓群、三國姜維點將台、明代超然書院等歷史古跡四散分布;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形成了特有的以「花兒」藝術為代表的民間藝術,是臨洮不可多得的文化景觀。更有「臨洮八景」——北嶺橫雲、南山積雪、洮水流珠、寶鼎停雲、龍泉涌月、西湖晚照、東岩伏冰、西獻卧龍享有盛名。

紫松山

紫松山位於臨洮縣城南30公里與康樂縣交界處,植被面積3000多畝,這里重巒疊翠,林木茂盛,盛產紅芪、黨參等數十種中葯材和獐子、雉雞等多種野生動物,主要風景區娘娘殿灣三面石壁環抱,石壁上草綠花紅,百鳥歡歌。這里建於明代洪武年間的古建築全部毀於民國戰亂,近年新建的仿古建築紫雲洞、娘娘殿、將軍殿、菩薩殿、玉皇閣等殿宇或於洞窟之內,或矗於險峰之巔,石梯、護欄縱橫山腰和峰頂,形成了奇異雄壯的景觀。站在玉皇閣上,有白雲從肢下飄然而過,舉目望去南有蓮花山如蓮花初綻,北有洮河水似玉帶縈回,甚為雄奇壯美。
最使紫松山負有盛名的是花兒和花兒會。由於紫松山位於漢、回、藏等多民族聚居地域,屬洮岷北路花兒與河州花兒的交叉地帶,使這里的花兒會異彩紛呈,獨領風騷。每年春暖花開之時,紫松山以農歷三月二十八花兒會拉開臨洮、康樂50多個花兒會的序幕,又接蓮花山盛會,以農歷六月初六將花兒會推向高潮,吸引鄰近三個地區、(州),六七個縣的數萬群眾不遠千里來游山、對歌、經商、采風。花兒會期間帳篷滿山,花傘飄搖,人山人海,歌聲如潮。如果你有幸來這里一游,不僅能盡情領略如火如荼的民族文化風情,也可以隨便席地而坐,品嘗牛、羊雜碎,甜醅等風味小吃,你們的心靈會在這里得到凈化,情感會在這里得到升華。正如一首詩中所寫的:
隴上聽歌到翠微,萬千游女唱夕暉;
花鄉此去情堪醉,幾度新曲入夢來。

海巔峽

海巔峽東依南屏山,南和康樂縣接壤,距縣城30多公里,海巔峽兩岸絕壁千仞,峽口如蜿蜒銀蛇,洮水奔騰,洶涌澎湃,其勢如萬鈞雷霆,其間蘊藏著豐富的水利、森林、煤炭等資源。清代詩人吳鎮這樣寫道
「我憶臨洮好,城南碧水來;
崖飛高石出,峽斷鎖林開……」
所以海巔峽又稱鎖林峽。
如果在這里觀賞洮河流珠,則更令人流連忘返。洮水流珠是「臨洮八景」之一,也是洮河獨有的奇觀,堪稱天下一絕。由於洮河上游山岩險峻,落差很大,三九嚴寒時節,濺起的水珠凍結為冰珠落入水中,浮在河面而形成。每到嚴冬季節,北國大地銀裝素裹,洮水奔騰不息,一泄千里,河面上一簇簇的流珠滾圓晶亮、玲瓏剔透,浩浩盪盪地隨波而下。特別是冬日的早晨,旭日東升,朝霞滿天,給洮河流珠鍍上了一層火紅的霞光,顯得更為美麗、壯觀。
清代詩人陳鍾秀《詠洮河流珠》一詩曰:
萬斛明珠涌浪頭,晶瑩爭赴水東流;
珍奇難入俗人眼,拋向洪波不敢收。
清代詩人王維新在《洮陽八景·洮河流珠》一詩中寫道:
冬日河流急,浮波珠粒粒。
不勞象罔求,自有鮫人泣。

貂嬋湖

垂釣在臨洮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洮河自南向北縱貫臨洮115公里,是西北惟一一條沒受污染的河流。因而洮河魚以肥美、少刺而聞名遐邇。特別是貂嬋湖,湖水清澈、魚翔淺底、水草荷花、盡在眼前。更為奇特的是,湖水在六月入伏天清涼無比,而在三九嚴寒百川封凍時,卻波光瀲灧,熱氣蒸騰。
據說貂嬋湖水源出距臨洮城西南30公里處的潘家集鄉貂崖溝中,奇巧的是貂崖溝確實有一

『陸』 臨洮五千年第二集

大型文史系列片《臨洮五千年》
早在5000多年前,遠古先民們就在臨洮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創造出了舉世聞名的馬家窯文化。在其後約4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又留存和積淀了秦長城、姜維墩、哥舒翰記功碑、東二十鋪漢墓群、超然書院等諸多豐厚的歷史文化遺跡,這些古文化遺跡,折射出了臨洮5000年文明的燦爛輝煌。

為了進一步挖掘、開發全縣悠久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臨洮縣經過兩年多的精心策劃和拍攝製作,完成了文史系列片《臨洮五千年》17集腳本的編印和12集電視片的攝制工作,將歷史文化名城臨洮秀麗的風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富饒的物產、傑出的人物、多彩的民俗,以文字、圖片、視頻的形式表現出來。

『柒』 甘肅臨洮有幾千年歷史了

臨洮縣,隸屬於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盆地西緣,青藏高原東邊,甘肅中部、定西市西部。東臨安定區,北接蘭州市,南連渭源縣,西與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廣河、康樂縣接壤。古稱狄道,蘭州南大門,自古為西北名邑、隴右重鎮、古絲綢之路要道,是黃河上游古文化發祥地之一,

臨洮,古稱狄道。
秦獻公元年(公元前384年),滅西戎部族狄,設置狄道縣,為臨洮建縣之始。
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設置隴西郡,郡治為狄道。
東晉十六國時,前涼改置武始郡。
唐朝初期,置臨州,後置狄道郡。唐肅宗寶應元年(762年),吐蕃連陷秦、渭、洮、臨四軍,狄道陷於吐蕃。
五代十國時期,仍屬吐蕃所有,改稱武勝軍地。
北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改武勝軍為鎮洮軍,後升鎮洮軍為熙州,建置熙河路,治所設熙州。
金、元、明、清均置臨洮府,府治狄道。
清乾隆五年(1740年),遷府治於蘭州,建狄道州。
民國二年(1913年),降州為縣。民國十八年(1929年),改狄道縣為臨洮縣。
1949年8月16日,臨洮和平解放。1949年7月,中央西北局決定設立臨夏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臨洮、洮沙二縣屬臨夏分區。
1950年5月,撤銷洮沙縣並入臨洮縣,劃入定西分區。1961年12月,設立臨洮專區。
1963年10月撤銷,劃歸定西專區。

閱讀全文

與臨洮古文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