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有文化的領導多關注什麼

有文化的領導多關注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04 08:03:49

❶ 領導風格對企業文化的影響分析

一個企業,它的文化只有一個,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外部強加給它的,而是它的領導者在自覺不自覺的過程中所倡導出來的,它的內容就是為企業群體自動遵守的觀念意識和行為模式,所以領導人的處事的風格態度往往決定著企業文化發展的方向,同時,領導人的風格也受已形成的企業文化的影響。
領導風格(Leadership Styles)一般指習慣化的領導方式所表現出的種種特點。習慣化的領導方式是在長期的個人經歷、領導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並在領導實踐中自覺或不自覺地穩定起作用,具有較強的個性化色彩。每一位領導者都有其與工作環境、經歷和個性相聯系的與其他領導者相區別的風格。
企業文化,或稱組織文化(Corporate Culture 或 Organizational Culture),是一個組織由其價值觀、信念、儀式、符號、處事方式等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是推動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它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內容,其核心是企業的精神和價值觀。這里的價值觀不是泛指企業管理中的各種文化現象,而是企業或企業中的員工在從事商品生產與經營中所持有的價值觀念。
一個優秀領導者能在不同的發展層面不斷的創造新企業文化。他們的工作是無形的,看不見的;而普通領導者的作為是能看到的,是有形的。企業管理者的眼光是短期效應,以任務為導向,當然他們也需要具備一些領導技能;而領導者的目光更長遠,更有戰略性,他們更重視與人打交道建立人際關系。管理學家托馬斯·彼得曾講過:「一個偉大的組織能夠長久生存下來,最主要的條件並非結構形式或管理技能,而是我們稱之為信念的那種精神力量,以及這種信念對於組織的全體成員所具有的感召力。」因此,一個企業的成功必須要塑造成功的企業家文化願景和企業家精神,並被企業管理層、操作層所充分理解和融化到行動上而形成文化感召力,這是企業文化建設和企業精神擴張的必由之路,因為企業家精神是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特殊產物,高度聚集了企業多元性文化(決策層文化、管理層文化、操作層文化)的感性、理性上的認同感。
領導者跟管理者在激勵能力、說服力和影響力上,各有所不同。企業領導者是企業文化的倡導者、維護者和管理者,他們的思想是個人品行和道德准則、思維方式和習慣、價值觀和經營哲學,直接決定著企業文化走向和實質性內容。因而企業文化往往又被稱為「老闆文化」或「企業家文化」,這個說法雖然有值得商討之處,但從總體上來講,卻道出了企業文化與企業領導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企業領導者對構築企業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管理學理論的企業計劃、組織、領導、控制中,領導是重要因素。領導者通過其非常敏銳的觀察力, 觀察出這個組織所有人的心理以及客觀的困境,透過口號、行為,形成一個共同願景,讓大家行為一致,形成一個文化,形成一種力量。這個力量通過長期的經營實踐,在員工中形成共同擁有的理想、信念、行為准則,最終可以演化為企業真正的文化。
領導者風格對企業文化的影響形式
領導者的風格對企業文化的產生具有重要影響,企業領導風格在企業文化形成過程中的具有重要而且是關鍵的作用,是企業文化的一個不可缺少的要素。如果說環境從外部影響一個企業的文化特色,那麼企業領導風格可能在內部影響甚至決定企業文化的特色。企業領導的風格不同,其語言行為表現、對待下屬的態度、經營思路和思維模式、處理各種事務的方式、文化主張等都會顯然不同。我們按照海·麥克伯咨詢公司的調查結果所顯示的領導風格來看其對企業文化的特色的影響。
(一)強制型領導者風格下的企業文化
因為強制型領導風格是命令性的思想意識、口氣和行為多,支持型的思想意識、口氣和行為少;依靠命令行的思想、行為做事情;決策多半是領導說了算;自上而下的交流,上司說下屬聽;比較注重監督。所以命令型領導風格以下屬服從的決策方式使組織中的絕大多數成員處於被動狀態,大多數人感到沒有受到重視,即使下屬有想法也不願說出來,遏制新想法或不同的想法和做法。在這種領導風格下的企業文化一定是處於一種比較沉悶的狀態,比較偏向官僚型企業文化。這樣的領導者所領導的下屬,可能會變成唯唯諾諾、不會獨立從事工作的庸人,形成「強將手下全弱兵」的狀況,最終可能是企業文化更加渙散,更稱不上組織的團結。所以這種領導風格可能會使自己的團隊文化發展成為鷹式文化,人們不能按自己的意願行事,責任感會逐漸失去,有些人會變得憤憤不平並採取不合作的態度。企業的激勵大多數高效員工的只可能剩下「金錢」,企業文化對員工的激勵更無從體現,嚴重降低了廣大員工的工作滿意感。領導在命令下可能會在短時間內使全體員工和下屬去實現某個目標,但從長期來看,下屬和員工會覺得壓抑,而嚴重降低工作熱情。企業領導也可能在孤軍奮戰。企業文化積極方面意義也就不存在了。
(二)權威型領導者風格下的企業文化
權威型的領導與強制型的領導風格最大的差別在於領導會讓員工了解自己的工作對於組織整體工作的重要性,以此來激勵員工,讓員工產生一定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另外,領導者還通過對於員工的業績評判,來判斷員工對於企業整體工作的實現所作出的貢獻的高低給予精神和物質的雙重獎勵,從而使員工與組織的目標和戰略達到了最大化的統一。一個權威型的領導會設計一個新的方案,從而將他的員工帶入一個新的長遠規劃中去。也因此,在這種領導風格下的企業文化也就更加的有活力,員工更加有責任心,同時也增強了他們的使命感,也能保持組織上下積極主動的溝通。
(三)合作型領導者風格下的企業文化
合作型領導提倡 「員工先行」。這種領導風格關注的是周圍的員工,它更重視個人及其情感,而不是任務和目標。它的領導風格是指揮性行為偏低,支持性行為偏高,高支持,低指揮,多支持,少指導,就是盡量激勵下屬自己去做,而不是告訴他如何去做。一個合作型風格的領導者常常舉行團隊會議,一起討論問題,大家共同做決定。在這種領導風格下企業文化多會傾向於公社型的企業文化。在公社型組織中領導努力使員工心情舒暢,並在員工之間創造和協的氣氛。同時合作型領導不會對員工完成自己工作的方式進行不必要的責難,能給予員工以最合適的方式去工作的自由,這都有助於靈活組織風格的形成。在合作型領導風格的積極作用下,領導努力建立團隊內部的和協、提高士氣、改善溝通或修復受損的信任時使用這種風格會更有效。這樣的領導風格長期發展會在企業中形成相互支持,彼此合作的精神和文化氛圍,產生一種類似於「蟻群的文化」,各自獨立又相互配合,為了一個目標,努力去行動。「殼牌潤滑油認為,公司的文化建設應該有員工的參與,因為這個文化氛圍是由員工提出的,在這樣的氛圍下工作,員工才覺得有意義,有激情。」殼牌中國集團中國潤滑油業務人力資源經理吳纓如是說。
(四)民主型領導者風格下的企業文化
民主型風格的領導通過花費時間聽取員工的意見和建議從而建立起信任、尊敬和忠誠;通過讓員工在影響自己的個人目標及工作方式的決策中發表意見,從而提升組織的靈活性和責任感。然而民主型領導風格缺點就是它對工作氛圍的影響沒有其它風格大。它的一個令人不能容忍的結果是無休止的會議,因為需要深思熟慮,而一致的意見又很難形成,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安排更多的會議。長此以往,企業就會形成類似於「驢式的企業文化」,領導及員工都沒有一個特別明確的目標,導致大家行動遲緩,互相推諉責任。個體能力無法得到發展,群體協作也很難以實現,最後必然是企業發展受挫。
(五)方向制定型領導者風格下的企業文化
在這種領導風格的領導者頭腦中,雖然工作的大方向是清晰的,但是領導者可能不會很清楚的把它描述出來,因此員工可能不是朝著一個明確的方向發揮自己的最大潛力,而是對領導希望怎麼做進行猜測。另外,員工也感覺不到領導的信任。結果是工作的靈活性和責任心下降了,工作成了集中性的任務,並以一成不變的形式進行下去。
長期在方向制定型領導風格下的員工不可能對企業完全的信任和付出,也因此企業文化表現出的是成員的團體意識較低,不能形成很好的大集體,沒有較為一致的團體目標。
(六)教練型領導者風格下的企業文化
教練型領導者風格主要特徵在於命令和支持並重,給與大量的指示,也傾聽下屬的想法;決策權掌握在領導手中,決策前也積極聽取建議;隨時提工作好壞的反饋,並及時糾正。他們擅長指派工作任務,能給雇員安排有挑戰性的任務,即使這項任務不能很快完成。如果失敗能對今後有利並能鍛煉隊伍,領導也願意承受短期的失敗。這種領導風格很可能形成一種「狼群型文化」,既有規則秩序,又有個人發揮的餘地,單個力量強,群體力量也強。
綜合多種領導者風格才有可能產生最佳的企業文化
許多研究表明,一個領導越能展現出多種風格,他將會越成功。如果一個領導能掌握四種以上的風格,尤其是其中的權威型、民主型、合作型和教練型風格,他將會得到最好的工作氛圍和績效,當然成功的領導還要學會根據情境需要靈活選用合適的領導風格。實際上,很少有領導能同時具備這些領導風格,能在正確的時間和場合恰當運用這些風格的人就更少了。補救方式可以是領導與具備他所欠缺風格的人共同組建團隊,或者是擴展自己的領導風格。
世界上成功的企業家都具備明朗的個性,他們在面對壓力、挫折、失敗等情況,只有經受住其中的每一種考驗,才能取得事業的成功。摩托羅拉1928年創建,保羅·高爾文所創立帶有他自己鮮明個性色彩的「大家庭」和「個人承諾」文化,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風雨雨,現如今依然風采依舊。IBM的老華森所倡導的文化主張和風范,歷經多少任CEO不斷完善和豐富,至今仍然保持著老華森的精神。總之,領導風格對企業文化會產生重大影響或起到關鍵作用。

❷ 文化素質對於決策者的重要性

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品位高雅脫俗,有的人格調低下粗鄙,其重要原因就在於文化底蘊的不同、文化素質的差異、做人境界的高低。腹有詩書氣自華。真正優秀的領導者所憑恃的不是級別,更不是職權,而是文化素養所折射出的內在精神魅力和文化素養。

當今,經濟文化一體化已成為時代潮流,文化因素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趨增大,成為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法寶,迫切要求領導幹部重視自身文化修為,培養志存高遠的文化素質,利用人類一切文明成果武裝頭腦,汲取新知識,掌握新本領,拓寬新視野,提升新境界;迫切需要領導者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精神,把工作當作事業來做,在「立德、立功、立言」上有更高追求,讓企業的「好日子」更遠更長。

作為領導者,提升志趣高雅的文化素質,需要培養三種基本的能力素養:一是培養讀書學習的習慣。偉大的領導者無一不是讀書者。知識經濟時代的一句名言是:企業未來唯一持久的優勢,是有能力比你的競爭對手學得更快更好。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把學習當作一種責任、一種常態、一種追求,不斷克服「能力恐慌」。通過養成讀書學習思考的習慣,提升精神,純潔思想,改變氣質,豐富知識,把握方向。二是培養傳播企業理念的能力。企業文化首先是領導者的文化。領導者的思維和行為方式至關重要。作為領導者要當好企業文化的示範者、傳播者,需要把領導者的思維轉化為員工的思維,這就要求領導者提高理念傳播能力,善於用講哲理故事的方法,把企業理念通俗化、具象化,通過講好自己企業發展的故事、身邊人的閃光點、自己為企業攻堅克難的故事,以及其他企業卓越的案例故事,進而營造和諧的溝通環境。三是培養理性做人做事的態度。堅持務實求效的做人處世原則,嚴格標准管理、講究科學思維、永不懈怠追求,像孫中山說的那樣:「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成為一個有理想、有擔當、有志趣的人。如此,才能以志趣高遠的文化境界引領眾人,以非權力影響力影響人改變人,進而在改變企業命運中展示人生風采,實現人生價值。

❸ 如何塑造領導文化

1理解情境、凝聚共識。領導力從來不會憑空存在,必須植根與具體情境中。一個高官在體制內可能富有領導力,在體制外可以能魅力全無。生物學博士在科研領域可能具有領導力,但是在汽車修理的時候,可能只能幹點力氣活。管理者必須深刻理解情境,才能構築領導力的基礎。最少搞清楚三點:我們是什麼人,我們的處境怎麼樣,我們的目標是什麼,對於這三點沒有共識,領導力就無從談起。 與此相應,任何時候我們當我們希望憑借領導力來影響他人的時候,首先會從強調共識開始,我們是否是一群正直的人、我們是否願意為團隊有所犧牲、如果不改變企業還能夠活多久、如果這么做我們離目標更近還是更遠。凝聚共識的難點有兩個, 一是當組織沒有目標的時候,管理者要能夠提煉概念,設定目標,為目標注入信心,比如「人工智慧」,「新零售」。目標需要能夠激發動機,有號召力。二是凝聚於目標相匹配的理念成為共識,組織與管理者、管理者與管理者、管理者與員工需要真正認可這些理念、踐行這些理念,認可這些目標、推動這些目標。只有管理者與組織取得共識,管理者領導力才能獲得組織權威的背書,只有管理者和員工取得共識,領導者的組織權威才得到承認。無情境無領導,無共識不領導。

4創新突破、引領超越。講道理容易,但是落地很難,憑什麼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們能解決,憑什麼別人激發不了的團隊我們能激發。本質來說領導者必須創新突破,或者挖掘他人沒有關注的潛在資源,或者更優化的配置資源,或者發現新的機會,或者創造新的方法。很多管理者,最常見的三板斧就是「別人怎麼做,我怎麼做」,「過去怎麼做,我怎麼做」,「領導安排怎麼做,我怎麼做」,這里要重點提醒:因循守舊既沒辦法創造卓越的業績,也沒有辦法塑造領導力。因為無論是商業還是職場都是競爭格局,競爭格局少有無風險套利空間。對於創新來說,勇氣比智慧更重要,拿出勇氣設定新目標,選用新方法,投入新資源,最終承擔全部責任。在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這種試錯的勇氣正在越來越重要。這也是很多創新型企業領導力比管理能力更重要的原因。創新和勇氣再進一步延伸就是授權,如果我們的團隊是由一群正直、懂行、靠譜的人組成,我們唯一需要的就是互相信賴、互相支持、互相成就。

5攜手時間、沉澱人品。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也不難,難的能成事(有業績)、經過事(可信賴)、能堅持(一以貫之)。所謂能成事,就是說得天花亂墜,也要落袋為安。團隊需要勝利來喂養,信心需要成績來塑造,領導者必須盡心竭力,不擇手段去追求勝利,用領導力來支持勝利,用勝利反哺領導力才是王道。其次是經過事,犧牲不是嘴裡說說,而是真正面對金錢面對機會,能夠犧牲短期利益來折服人。面對1000萬的時候你沒坑我,這一輩子少於1000萬的事我都可以無條件信任你,這種人品背書的效率遠遠超過所謂的高效溝通。最後是能堅持,如果沒機會成大事、經大事怎麼辦?這時候就需要於小事得道,回復重要客戶的郵件逐字逐句的推敲,對下屬的承諾,記在電腦里最醒目的位置上。天長日久,人心自現。堅守信念、積累成績、分享利益,我們會攜手時間,一起見證世界第八奇跡「復利」的力量。

❹ 你是否認同管理者更關注事情和績效而領導者更關注文化和人這句話。

我比較認同管理者更關注的是績效,因為他更關注的是事情辦的效果。

❺ 一個好的領導應該具備哪些素質。

第一、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我剛從學校踏入社會的時候,遇到第一個老闆,這個老闆最大的缺點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頭天晚上跟老婆吵架,第二天回到公司,對員工能雞蛋裡面挑骨頭,見著就開罵,目的就是出出氣。

這個員工處理不好的工作,他能繼續把負面情緒撒向另外的員工身上。一個管理者處理不好自己的情緒,經常遷怒於下屬,試問哪一個人真心聽命於一個成天連自己情緒控制不了的管理者。

別人來這里是上班的,不是來當出氣筒的,事情處理不對可以就事論事,可以訓導,但是不能無緣無故雞蛋裡面挑骨頭當出氣筒吧。

1、會做下屬思想工作

《亮劍》中的趙剛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溝通高手,李雲龍雖然勇猛,但一個團隊不單單是有勇猛就足夠的,一個團隊必須有一個團隊該有的組織紀律,沒有紀律的勇猛那是野蠻。

李雲龍誰不服,但就是服趙剛。

2、傳達有效的指示

一個領導者,最基本的應該做到,把指令有效傳達下去,任務、人、責任、時間、資源調配得讓下屬明白,一個溝通能力差的領導,布置任務是一團糟,缺這個少那個。

3、避免團隊誤解

很多誤解的本質原因,是溝通出了問題。事兒沒說清楚,說話的方式不恰當,沒有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溝通,這些都是低質量的溝通方式。

❻ 如何引導企事業單位決策領導者關注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的開發利用與保護現當代傳統文化的開發利用與保護是中國一項迫在眉睫的大事。傳統文化僅僅傳承是不夠的,還要適度的開發利用它,以獲取更大,有益於人民的意義:當然,既然開發了傳統文化就要花大力度保護傳統文化,一味的開發利用必然有很大的弊端,懂得開發利用也要懂得保護。中國傳統文化在近代的第二個衰落時期是在新中國成立後,對外開放和經濟體制改革更上加速了傳統文化的衰落(這並非對外開放和經濟體制改革造成的,最重要的要原因是傳統文化存在的一些問題沒有得到及時解決)。改革開放後,西方文化大量湧入中國,傳統文化由於沒有做到「趨時更新」,飽受沖擊;在1992年經濟體制改革後,我國引入了競爭機制,傳統文化沒有適應市場經濟,競爭力下降,受到了更大沖擊,衰敗的速度加快。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市場經濟的競爭性,使得資源的優化配置得以實現。因此,我們要保護並復興傳統文化,必須引導傳統文化適應市場經濟制度。只有在堅持傳統文化與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前提下,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復興才可能實現。要想保護並復興傳統文化,我們必須開發傳統文化,實現傳統文化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保護、開發、復興傳統文化必須堅持採用市場經濟模式。同時在開發時要不斷發展傳統文化,豐富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使之符合我國通行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和道德標准。要在全社會形成開發與保護並重的觀念:在開發時必須保護,在保護的前提下適度開發。一、中國共產黨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共要領導並長期推動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復興。黨要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特別是要不斷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黨要堅持並完善科學執政方式,健全民主集中制,推動黨在推進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復興上的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二、政府要積極引導傳統文化與市場經濟制度相適應,加大財政投入,培養能夠傳承傳統文化的人和民間團體。要制定傳統文化的保護、開發與復興戰略,扎實穩步推進戰略決策的落實。要加強立法,提到立法的質量,運用法律手段推動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復興。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行政效率,徹底掃除制約傳統文化保護與復興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等瓶頸。要堅決打擊假借傳統文化之名宣傳封建、資本主義落後意識的人和組織,及時向人民群眾釋清保護與復興傳統文化的原因和意義。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向海外人民推廣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三,全社會要形成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榮的觀念,堅持了解傳統文化,自覺抵制西方落後思想和意識的侵蝕。要積極宣傳傳統文化,提升傳統文化的知名度和認可率。要自覺學習並推廣、傳播傳統文化,堅持用傳統文化約束自己的行為,切實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在市場經濟中,積極在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產品上消費,提升傳統文化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要延長傳統文化的產業鏈條,對傳統文化要深加工、細加工,擴大其市場份額。要不斷豐富傳統文化的內涵,堅持發展創新,堅持與時俱進。中國當代教育中,對待傳統文化太片面,傳統文化的精華要吸收,這誰都知道,然而問題是,中國自己本身的教育,對傳統文化的精華已經大大淡化了,絕大部分精華被一段段完整的砍掉了,根本沒有教育到位,反而改革開放導致的糟粕思想在不斷深化,金錢暴力色情結黨,以人多欺負弱小等等.於是由於缺少精華思想的指導人生方向,才會導致各種負面問題的存在,最嚴重的是拜金主義泛濫,其次由於欺壓,嫉妒和心胸狹窄引起的暴力也比較突出.中國傳統文化所起的社會責任,數千年來正是糾正這些問題,把錯誤引向正途,然而,由於解放後對傳統文化的打壓,導致良好的社會熏陶被破壞,中國社會思想發展到今天,幾乎完全被拜金主義所扭曲了方向.而教育的問題,是無法整理出有效的對策和思想,去導正人們思想的方向,即使傳統文化是直接針對這些問題,然而,缺乏系統的研究,也很難起到有效的作用去遏止這些負面思想.其實,拜金主義和功利主義,在中國古代就是一直存在的,而傳統文化的作用,正是從最大限度上制止這些,而宣揚正面的,積極的高尚道德情操,以導正社會發展航向,在某個時期,一旦正面的傳統文化教育被沖擊甚至打破,那麼拜金主義,功利主義,暴力主義等負面思想就將泛濫,一發而不可收拾.也就是說,傳統文化實際是一種思想平衡劑,缺少了這種平衡劑的社會,問題就會不斷了.中國的儒家為什麼歷來被稱為儒教,因為其本身就肩負著凈化人心的作用,這種作用,正是宗教所具有的.然而,中國儒家思想只不過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大分支,另外還包括了道,法,墨,兵家等學派數千年來發展的精華,正是這些精華,在不知不覺中起到了凈化社會空氣的作用.可是,毛澤東的出現,強橫的打斷了它們所起的作用,他通過造神運動想要取代傳統文化的地位,可惜,毛澤東雖然偉大,終究沒有偉大到能與五千年的文化相媲美的程度,於是,在沒有精華思想引導下的改革開放,其進行中所產生的拜金,功利與暴力思想,必然會越來越腐蝕人們的頭腦.雖然我們這一代,承上啟下,受傳統文化的潛移默化還算可以,然而再過幾代,恐怕後果不堪設想.缺乏了傳統文化的引導,純正的中國人以後可能將不復存在,五千多年歷史的中國人,很有可能被淹沒於歷史長河中.舉個例子,傳統文化教導我們,對大自然的攫取要避免殺雞取卵式的掠奪,"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然而現在,對環境的污染,已經快達到了涸澤而漁的程度,長江數萬年來,一直存在的白暨豚據說已經找不到一隻了,這是環境方面的污染;另外一個方面,雖然我們國家現在依靠地大物博的資源和能源發財,然而,這些絕大部分不是可再生的物質,一旦被無限制的攫取完,中華民族的子孫再靠什麼繼續生存下去?丟失了傳統文化的中國人,危機四伏.傳統文化主張"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即是說君子決不能滿足於現狀,墨守成規,要銳意進取,用於開拓創新,跟上現實的步伐.而滿清末期,卻完全丟失了這一傳統,不僅科學技術大大落後於世界,軍隊和清政府更是腐敗無能.所以,滿清末年的落後,決不是傳統文化造成的,恰恰相反是制度違反了傳統文化的精神而造成的.在全球化浪潮中,保護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對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世界上任何民族,如果拋棄民族文化傳統,沒有任何特色,就會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失去地位,同時也在國際政治中失去影響力。不過,保護傳統文化,並不是原封不動地予以繼承和保留。保守與創新相輔相成,創新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守。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如果不加以創新和變革,也就沒有生命力,也就無法與當代社會相適應。創新的目的是使傳統文化恢復活力,創造性地使之轉為現代型,使之成為與當代社會相適應的高一級文明,並使之生生不息,世代綿延。把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對立起來,傳統文化並非一潭死水,而是一個動態系統。人類在自己的社會實踐中創造傳統文化,並在實踐中革新與豐富傳統。否則,就不會變為現實的文化傳統。所以不能把傳統文化簡單地歸結為「過去的歷史」而應認識到它同時關系著現在與未來。把發展看成為「反傳統」,其思維方式就是把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對立起來。其實,任何現代化只能從現實傳統文化出發,否則便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陳寅恪先生說過:「其真能於思想上自成系統有所創獲者,必須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波普爾曾針對那種妄圖「徹底清洗社會這塊布—創造一塊社會的白板,然後在它上面畫出嶄新的社會制度」的理論,指出:「沒有比毀掉傳統的構架更危險的了,這種毀滅將導致犬儒主義和虛無主義,使一切人類價值漠不關心並使之瓦解。而且,一旦毀滅了傳統,文明也隨之消失。」所以對傳統文化決不能採取一概否定的態度,而必須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實踐中加以檢驗,清除那些過時的東西。再次,從民族文化與世界文明的辯證關系看。世界文明並非是某一個國家民族作用的結果,而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創造的。當然,由於各方面具體條件的不同,在世界中所起的作用各不同,但這只是作用大小的問題,而不是有無的問題。所以各民族的文化應是平等的,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而不應有高人一等的優越感。任何一個國家,作為人類世界組成的一個部分,都不是孤立的,其存在與發展,不能不對別的國家有所影響:也不能不受到其他國家這樣那樣的影響。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曾經給世界文明以重大貢獻。當代西方許多的中國古代文化熱,也表明中國傳統文化至今仍在發揮作用。因此,只有各個國家充分發揮自己民族文化的特點,對人類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世界文明的發展,才會有可靠的保證。相反,一個國家不顧自己民族的特點,一味模仿或照搬別的文化,不僅不會有好的發展,甚至會走上滅亡的道路,世界史上是有這種教訓的,其實,西方文化也是一分為二的,既有好的東西,也有糟粕,不可「揀進籃里都是菜「,如」拜金主義「之類,即使在西方,也是被批判的。西方文化也並不等於世界先進文化,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世界先進文化是以它的先進性、科學性及對人類社會的意義標志的。因此,學習與引進外國文化,必須作具體分析,一定要從本國實際出發,一個成功的現代化國家決不是全盤,引進西方文化,而是在自己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一面學習外國先進文化,一面對本國文化進行革新,不斷提高自己的現代化水平,由於傳統文化能否現代化,能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弘揚,關鍵在於人們用何種思維方式對待傳統文化。二、傳統文化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傳統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精神形態,是一定社會存在的反映,這種傳統文化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對社會長期發生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在近代的第二個衰落時期是在新中國成立後,對外開放和經濟體制改革更上加速了傳統文化的衰落(這並非對外開放和經濟體制改革造成的,最主要原因是傳統文化存在的一些問題沒有得到及時解決)。改革開放後,西方文化大量湧入中國,傳統文化由於沒有做到「趨時更新」,飽受沖擊;在1992年經濟體制改革後,我國引入了競爭機制,傳統文化沒有適應市場經濟,競爭力下降,受到了更大沖擊,衰敗的速度加快。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市場經濟的競爭性,使得資源的優化配置得以實現。因此,我們要保護並復興傳統文化,必須引導傳統文化適應市場經濟制度。只有在堅持傳統文化與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前提下,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復興才可能實現。要想保護並復興傳統文化,我們必須開發傳統文化,實現傳統文化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保護、開發、復興傳統文化必須堅持採用市場經濟模式。同時在開發時要不斷發展傳統文化,豐富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使之符合我國通行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和道德標准。要在全社會形成開發與保護並重的觀念:在開發時必須保護,在保護的前提下適時適度開發。要使傳統文化順應市場經濟的必然趨勢,推動傳統文化的全面復興。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復興是一個長期而且艱苦的過程,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和投入。一、中國共產黨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共要領導並長期推動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復興。黨要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特別是要不斷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黨要堅持並完善科學執政方式,健全民主集中制,推動黨在推進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復興上的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黨要積極制定並頒行有利於推動傳統文化保護與復興的意見和決定。二,政府要積極引導傳統文化與市場經濟制度相適應,加大財政投入,培養能夠傳承傳統文化的人和民間團體。要制定傳統文化的保護、開發與復興戰略,扎實穩步推進戰略決策的落實。要加強立法,提到立法的質量,運用法律手段推動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復興。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行政效率,徹底掃除制約傳統文化保護與復興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等瓶頸。要堅決打擊假借傳統文化之名宣傳封建、資本主義落後意識的人和組織,及時向人民群眾釋清保護與復興傳統文化的原因和意義。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向海外人民推廣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三、全社會要形成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榮的觀念,堅持了解傳統文化,自覺抵制西方落後思想和意識的侵蝕。要積極宣傳傳統文化,提升傳統文化的知名度和認可率。要自覺學習並推廣、傳播傳統文化,堅持用傳統文化約束自己的行為,切實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在市場經濟中,積極在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產品上消費,提升傳統文化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要延長傳統文化的產業鏈條,對傳統文化要深加工、細加工,擴大其市場份額。要不斷豐富傳統文化的內涵,堅持發展創新,堅持與時俱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已經歷史地落到了當代中華兒女的肩上。這個判斷肯定是正確的,然而,如果不能明確地回答「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究竟何在」這個問題,便不能明確地回答「為什麼要弘揚」、「弘揚什麼」以及「怎樣弘揚」等一系列問題,那麼,上述判斷便成了一句空洞的口號,有什麼實際的意義呢?所以,只有弄清中華傳統文化的確切價值,才能談得上「弘揚」的問題。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人懷疑,其實,相當多的中國人並不持肯定態度,而在那些傾向於肯定的人群中也往往說不出個所以然來,真正明確中華傳統文化巨大價值和偉大意義的人可以說微乎其微。當代中國人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態度,主要有這樣幾種類型:敝履類、泛泛類、古董類、歷史類、實用類。所謂「敝履類」,就是視中華傳統文化若敝履,扔之猶恐不及,就別談什麼價值不價值了。這類人又可分為精英型和附和型。所謂「精英型」,即主張全盤西化的人;所謂「附和型」,即盲目跟著別人崇洋媚外的人。在他們的眼中,外國的什麼都好,中國的什麼都糟。在這一類人看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簡直是「痴人說夢」、「荒唐可笑」。「精英型」在專家、學者中佔有一定比例;「附和型」則在一般市民和小青年中佔有很大比例。所謂「泛泛類」,就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知之泛泛的人。他們嘴裡念叨著「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但若問他們什麼是中華傳統文化、究竟怎樣弘揚?他們便只好「枉顧左右而言它」了。這類人在那些平庸的官員中幾乎比比皆是。所謂「古董類」,就是把中華傳統文化視為古董的人。他們很清楚甚至很精通中華傳統文化的經濟價值,積極收藏,經常品玩,作為傳家之寶,但也僅此而已;也有的用以牟取財利,發家致富。前者主要是殷實的文化人;後者則是一般的古董商。所謂「歷史類」,就是把中華傳統文化看作歷史文物的人。他們對中華傳統文化有相當深入的研究,深知其歷史意義和文物價值。他們不僅自己搞研究,而且大聲呼籲社會妥善保護之。這類人主要是國學素養很深又富有愛國激情的人。他們很值得尊敬,但可惜的是,他們只清楚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意義,卻不大清楚中華傳統文化在整個人類社會現實與未來中所具有的極其重大的意義。用形象的語言表述,他們把中華傳統文化當作了「夕陽文化」,竭盡全力地加以挽留,卻恨無回天之力,因而往往發出「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悲壯感慨。他們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確實發揮了「保護」之力,卻難以建樹「弘揚」之功。所謂「實用類」,就是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部分內容結合現實社會的需要加以開發的人。他們對傳統的文學、藝術、工藝、建築、飲食、服飾、醫葯、養生有很深的研究,他們的開發也很有成效,並且已逐步為世界所承認。他們的工作是必要的,也是很有意義的。然而,其意義畢竟是有限的,因為,所有這些都算不上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也不可能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上全人類主流文化的地位。以上,便是現代中國人看待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狀況。如果僅止於此,這「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或者根本無從談起(前四類),或者只能敲敲邊鼓而唱不成大戲(第五類)。所以,必須弄清中華傳統文化根本價值之所在,弄清它在整個人類社會現實與未來的重大意義?才能真正弄清應當弘揚什麼以及應當怎樣弘揚的問題。二、中華傳統文化的特質是什麼?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古往今來,已經融匯成一派浩瀚的巨流。在這巨流之中,那亘古不絕、一脈相承的精魂究竟是什麼?那就是上應天理、下合人倫、貫穿於萬事萬物之根本的一個「和」字。「和」,乃和平、和解、和睦、和諧、和樂、和美、和合、和祥之謂也。這種「和」的思想,在我們儒、釋、道、醫、易的諸多典籍中,不僅隨處可見,而且正是所有這些典籍的核心與靈魂。在傳統的中華文化中,無論哲學、醫學、文學、武學、農學、商學、社會學、倫理學,還是各種藝術,都以「和」為一貫的主流、最高的境界。所以李大釗先生有言,東方文明「為與自然和解、與同類和解之文明」(《東西文明根本之異同》)。這種「和」的哲理,充分體現在道家的「無為」思想、儒家的「仁義」思想和佛家的「慈悲」精神之中;而最形象而生動的表述,則要算「太極圖」棗陰陽魚合抱、互含,兩條魚的內邊天衣無縫,兩條魚的外邊是為正圓。這個「太極圖」告訴我們:第一,任何一個事物都包含著兩個對立面;第二,兩個對立面相互包含,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第三,兩個對立面的協調吻合,構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在這三點內涵中,以第三點內涵最為重要,因為從中可以引申出這樣一個道理:在一個統一體之中,凡是有利於對方的,便有利於整體的和諧統一,也就必然反過來有利於自身;反之,凡是有損於對方的,便有損於整體的和諧統一,也就必然反過來有損於自身。這就是我從「太極圖」內涵演繹而來的「太極和諧原理」。這個「太極和諧原理」,無論對於一個家庭、一個群體、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還是對於個人之間、家庭之間、民族之間、國家之間乃至人類與自然之間,都是廣泛適用、概莫能外的。從這個「太極和諧原理」去觀察世界,可謂茫茫宇宙,渾然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斗則俱損,和則兩利。哲和,則哲理圓融;醫和,則醫道入神;文和,則文風俊雅;武和,則武德純正;農和,則農耕適宜;商和,則商譽隆盛;人和,則相濡以沫;事和,則相輔相成;聲和,則悅耳動聽;色和,則悅目賞心;身和,則血脈通暢;心和,則怡樂安祥……故人類與自然應當和,人類本身應當和,每個人的身心也應當和,唯此才是順應自然法則之正道。這種「和」的精魂,是偉大炎黃始祖肇造的基因,是我們東方文明固有的特質。它看似柔弱而實則強勁,它具有無所不包的融合性與無所不至的滲透性。正如《老子》所言:「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也正所謂「不拒抔土,乃成高山;不捐細流,方為大海。」正因為這「和」的精魂,悠悠五千年中華文化便如黃河、長江,發源於靈氣氤氳的凌雲高山,奔騰於氣勢雄渾的千仞峽谷,融合了八方來匯的千溪百川,蜿蜒而不阻,曲折而必伸,始終以其不凝不滯、磅礴浩盪的氣派東流到海。三、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究竟何在?上面談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特質在於一個「和」字,那麼,西方文明的特質又在於何處呢?西方文明的特質剛好與中華文化相反,在於一個「爭」字。因為,西方文明強調突出個人,強調物質財富。而強調突出個人,務求一枝獨秀,必然導致人與人的爭斗;強調物質財富,追逐奢侈豪華,必然導致人與自然的爭斗。對於這種「爭」的哲學,其利弊可以用14個字來概括:獲顯利而伏隱患,得近利而播遠憂。正是由於這種「顯利」和「近利」的驅動,包含「爭」的特質的西方文明得以盛行於世。經過三百多年「工業文明」的發展,歷年所伏的「隱患」漸漸顯化為「明患」,歷年所播的「遠憂」漸漸進逼為「近憂」,才造成目前這種愈演愈烈的生態危機和社會危機,以至威脅到人類的生存!為什麼紛紛要求「回歸自然」?不就因為人們越來越深切地體驗到繁華的弊端,轉而懷念和嚮往昔日橫遭破壞的淳樸與安寧嗎?為了對付這些危機,世界各國已經投入了巨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卻無法從根本上扭轉這些危機繼續惡化的勢頭。原因何在呢?就在於沒有能夠從觀念上徹底地化爭斗為和解棗雖然有所「和解」的舉措,但總的還是在唱著「爭斗」的老調。可以斷言,只要人類依舊熱衷於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爭斗,人類就絕不可能從危機的泥潭中解脫出來。而要想徹底地化爭斗為和解,就必須高揚東方文化(尤其是中華傳統文化)所固有的「和」的精義。這,就是中華傳統文化最重要的價值所在。這同時說明,中華傳統文化並非「夕陽文化」,而是生機不竭的「朝陽文化」。21世紀不僅是東西方文化合流的世紀,而且應當是從「以西方文化為主流」轉向「以東方文化為主流」的世紀。惟有如此,才能實現恩格斯所主張的「人類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03頁),從而化解各種危機,締造一個和平和睦、融融樂樂的人類理想社會。因此,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全球炎黃子孫共同的歷史使命。正是從這個意義出發,才能得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已經歷史地落到了當代中華兒女的肩上。」這樣的判斷。所謂「以東方文化為主流」,絕非意味著東方文化對西方文化的「征服」,而是意味著東方文化對西方文化的「融匯」。因為,東方文化的特質在於「和」,是包容性的。所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然不等於全部的中華文化,而是指剔除了糟粕的精華部分。如何鑒別精華與糟粕?根本的一條,就看是否符合「和」的精義---凡是不具備「和」的精魂的,便是已經死亡的軀殼,便是已經腐朽的糟粕。一旦明確了弘揚什麼的問題,那如何弘揚的問題也就順理成章了。這就是在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礎上,通過與世界各國、各民族的廣泛交流,透徹地闡釋中華文化「和」的特質及其對於化解當代人類各種危機的決定性意義,逐步達成「和」的共識,從而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學、藝術、環境保護、生態優化、發展模式、生活方式、道德倫理、價值取向等各個方面,積極地化爭斗為和解,以求實現恩格斯所主張的「人類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最終締造一個和睦、和諧、和祥、和樂的人類理想社會。也就是說,只要讓各個國家的學術界、政界和廣大民眾真正認識到中華文化「和」的特質及其對於化解各種危機、締造美好前程的根本意義,人類社會的和睦、和諧、和祥、和樂,便會像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一般自然而然地實現了。所以說,傳統文化的開發利用與保護是必然的趨勢。

❼ 一個優秀的領導人應該具備哪些基本素質

一個優秀的領導應具備的素質如下:
1、處事冷靜,但不優柔寡斷:
優秀領導者都具有處事冷靜的特點,善於考慮事情的多個方面或問題涉及的各利害關系方,不易沖動行事。優秀領導者雖然處事冷靜,但並不優柔寡斷,往往會在周密思考後果斷作出決定或清晰地闡明自己的觀點。具有這種特徵的領導者往往能使事情或問題得到比較妥當的處理,同時又有利於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2、做事認真,但不事事求「完美」:
優秀領導者做事非常認真仔細,但他們同時也非常懂得什麼事情需要追求「完美」(盡善盡美),什麼事情「差不多就行」(達到基本標准)。具有這種特徵的領導者往往能把事情「做對」,並且能比一般人更容易創造出價值。
3、關注細節,但不拘泥於小節:
優秀領導者善於關注事情的細節,善於留意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善於抓住問題的要害,善於將問題「扼殺」在萌芽狀態。優秀領導者雖然善於關注細節,但不會過分拘泥於小節,不會在意別人的一點小過錯或小過失。具有這種特徵的領導者往往能大幅度減少「問題」的發生,日常管理工作也會井然有序。
4、協商安排工作,絕少發號施令:
領導者不是發號施令的「監工」。一個能讓下屬主動「追隨」的管理者,依賴的是他(她)的個人魅力和領導力,而不是他(她)手中的「權利」。優秀領導者絕少對下屬發號施令,往往採用和下屬商量的方式布置和安排工作。具有這種特徵的領導者往能讓下屬真正「心甘情願」地完成好被安排的任務,這樣的領導者也往往能營造出和諧團結的團隊氛圍。
5、關愛下屬,懂得惜才愛才:
優秀領導者善於尊重和關愛下屬,往往視同事如「兄弟」,懂得怎樣去珍惜和愛護與自己朝夕相處、共同拼搏的「戰友」。具有這樣特徵的領導者往往會讓下屬有一種「如家」的感覺,無形中也讓大家更積極、更主動、更無怨無悔地付出。
6、對人寬容,甘於忍讓:
優秀領導者胸懷寬廣,對人寬容、甘於忍讓,善於將心比心,善於考慮別人的難處和利益,善於「挖起荊棘並種下玫瑰」。具有這種特徵的領導者往往易於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並往往能在需要時,得到別人最真誠的支持和幫助。
7、嚴以律己,以行動服人:
優秀領導者不會讓自己獨立於各種規章制度之外,他們往往身體力行、為人表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影響和帶動身邊的人。具有這種特徵的領導者往往「其身正,不令而行」。
8、為人正直,表裡如一:
優秀領導者為人正直、表裡如一。他們往往對人一視同仁、處事公平公正。沒有暗箱操作;也不會當面「抹蜜餞」,背後「捅刀子」。具有這種特徵的領導者往往使人有「安全感」並能得到別人充分的信任。
9、謙虛謹慎,善於學習:
優秀領導者不會把自己已有的知識和技能作為領導的資本。他們往往謙虛謹慎,樂於向自己的上司、同事和下屬等學習。具有這種特徵的領導者往往具有比較強的能力並且能夠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持續的提高。
10、不滿足於現狀,但不脫離現實:
優秀領導者不滿足於當前的業績,都有比較高遠的目標和追求。不滿足於現狀,但決不會脫離現實,總是一步一個腳印為更高更遠的目標而奮斗。非常清楚自己的將來會是怎樣,而怎樣才是自己想像中的將來。

❽ 一個好領導具備哪些素質

新時代的領導者素質

管理學界有句名言:一隻狼領導的一群羊能打敗一隻羊領導的一群狼。這句話說明了領導者的重要性,同時,也隱含著團隊的力量。一個朋友給我一本書《卓有成效的領導者》,要我幫忙寫篇體會,東抄西湊終於勉強交差。現在將文章與有志擔任單位領導的朋友們共享!

領導力是領導者的核心能力,提升領導者的領導力對加強領導者的能力建設具有核心作用。領導者要恰當地運用權力因素與非權力因素,樹立權威使組織成員凝聚在自己周圍。領導者既要加強學習、提高素質;又要樹立良好形象,加強管理。要注重嚴於律己,以身作則,以領導魅力帶動、影響、促進廣大者組織成員改進工作,為實現共同目標而努力奮斗。在實際工作中,要不斷增強領導者的領導力,我認為可以從不斷加強學習、提高個人素質、樹立良好形象、切實重視管理等幾個方面入手。

一、成為學習型領導者

領導者肩負著促進企業發展、事業進步的歷史使命,應該加強學習、積極實踐、勇於創新、與時俱進。要增強學習意識,不斷更新已有的知識,對一切有利於推動和改進工作的新理念、新觀點、新知識和新方法,永遠保持一種職業的敏感和渴求。通過不斷學習,增長知識、提高能力,這樣才能不斷夯實提高自身領導力的根基。

領導者加強學習,從內容上看,要兼收並蓄,既要有高度,也要有深度和廣度。

1.加強理論學習。作為領導者,只有理論上清醒、堅定,政治上才能清醒、堅定,從而保證自身領導力的正確導向。平時要加強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學習。努力掌握理論體系和精神實質,用發展的馬列主義武裝頭腦,指導工作,這樣才能「站得高,看得遠」。

2.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根據工作的需要,廣泛學習現代經濟、管理、教育、科技、法律、郵政、營銷等方面的知識。同時,通過廣泛的學習開闊眼界、拓寬思路、創新思維,增強科學決策和指導實踐的能力。

3.注重學習領導藝術和現代管理理念。以科學的理論指導自己的管理實踐,努力加強工作的計劃性,科學設定階段目標,營造出寬松、和諧、進取的團隊氛圍,合理配置人、財、物資源,使團隊效能得到最佳釋放。

領導者加強學習,從方法上看,既要注重讀「有字之書」,更要注重讀「無字之書。」

一是從書本中學習。從書本中學習系統的理論知識,學習新的思想與觀念,以此增長知識、開拓眼界。

二是重視在社會中學習。要向他人學習。孔子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作為領導者,要重視學習,敢於借鑒別人的好思想、好作風、好方法,取人之長,補已之短。 要從生活中學習。生活是最好的老師。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只要留心,處處有學問,領導者要做有心人,在實踐中邊摸索、邊總結、邊積累、邊提高。

三是注重聯系實際,活學活用。「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無論是書本上得來的知識,或者是學習借鑒他人的長處,還是依據自己的經驗,都要與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領導者只有不斷加強學習,才能不斷增強自身知識與能力,才能持續增強自身素質。而只有經常不斷地充實提高自己,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領導力,才能更好地對組織成員施加影響,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促進組織事業的發展。

二、提高個人的領導風范

作為一個新時代的領導者,應該具備較高的領導魅力。領導魅力影響著領導能力的發揮。領導魅力有助於團結、影響下屬,有助於增強領導效果。要提高領導魅力,就要具有三方面的素質:文化素質、道德素質、品格魅力。這三方面素質必須有機結合,才能有效提高領導者的整體素質和領導魅力。因此,一個有志向的領導者,應該不斷加強文化素質、道德素質、品格魅力三方面的修養。在現實生活、工作中,領導者要認真學習,勤於思考,嚴於律己;要言而信,行而果。要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做到:

1.用愛感染員工。領導者不要擺領導的架子,要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和下屬平等交往。這樣才能獲得別人的支持與追隨,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領導者。否則,就會上下離心離德,即使領導者其他方面的品質再優秀,也很難獲得眾人的支持與追隨。

2.尊重是最可貴的品質。「領導能力不是一個人、一個職位或一個項目,而是管理者與追隨者相聯系是所發生相互作用的關系,即活動范圍。」 所以,領導者必須與追隨者建立起密切的良好的工作關系。如果下屬了解領導者、理解領導者、信任領導者,就會心甘情願地支持領導者、追隨領導者。反之,如果管理者與追隨者的關系疏遠,相互懷疑、猜忌,甚至相互敵視,下屬就會與領導者漸行漸遠,離心離德、貌合神離。

3.要有創新意識。創新意識是一個卓越領導者必須具備的。領導者的創新意識與尚未被人涉足的、未知的事業與行動相聯系。領導者能敏銳地覺察到發展的方向與氣息,能夠覺察到稍縱即逝的機會,能夠結合社會發展趨勢,高瞻遠矚地確定組織與個人的發展方向,為組織與個人指明前進的目標。有創新意識的領導者更能獲得下屬的支持、愛戴與擁護。

4.讓工作成為藝術。要成為一個受人尊敬、愛戴的領導者,必須要具有良好的工作藝術。發揚扎實深入的工作風格,發揚求真務實的作風,發揚開拓進取的作風。大膽探索,開拓進取,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樹立好的作風,必須切實遠離那些不說實話、不幹實事、不求實效的不良風氣。要密切干群關系,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能動性,團結一致做好工作。尤其是隨著改革的深入和現代化建設的不斷發展,新問題、新情況、新矛盾比較多,更需要加強工作藝術。

三、塑造自身的品格魅力

品格魅力是領導魅力中的重中之重。「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可見,古人早已注意到了領導者自身形象對組織成員產生的重要影響作用。一個成功的領導者,應該具備這樣的品格魅力:

1.意志魅力。

意志是一個人的心理素質,同時也是一種品格,它蘊藏於心並體現於行動。意志是領導在領導活動中體現的果斷、忍耐、堅定與頑強等特徵。意志總是伴隨著遠大的目標出現的。任何一個具有崇高理想的領導都要為實現其遠大的目標而不停地奮斗。所以,領導者要始終把共同的目標、共同的事業放在第一位,激發組織成員的積極性、主動性、能動性,讓組織成員感受到目標與事業的推動力。給每一個組織成員發揮個人才能的機會。讓組織成員感受到個人在組織中的意義與價值。激勵組織成員積極進取、勇於開拓,用目標、事業來凝聚大家的智慧和力量要始終讓組織成員堅信,個人的利益與組織的事業緊密聯系在一起。通過不懈努力,一定能夠達到預期的目標,獲得事業的成功,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領導者要不斷激發起組織成員對工作的持久熱情與不竭動力。不斷強化組織成員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以事業發展和工作責任匯聚人心,努力發揚創業精神,積極思考、謀劃工作目標、方法,竭盡全力完成工作任務,進而獲取事業成功的喜悅,激發更高漲的創業激情與工作熱情。

2.信念魅力。

「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來了。」這句話非常貼切地揭示了領導者的信念魅力;盡管領導與職員的職務有高低,分工有不同,但聯系他們最重要的紐帶是一個共同的信念目標。所以,領導者要始終把共同的信念目標、共同的事業放在第一位,激發組織成員的積極性、主動性、能動性,讓組織成員感受到目標與事業的推動力。

對優秀的領導的來說,信念是成功領導必備的心理素質,是領導成就偉大事業的基礎。領導只有充滿必勝的信念,才會對自己的事業確信無疑,才能邁出堅定的步伐,才能產生克服任何困難的勇氣,才能隨時迎接來自方方面面的挑戰。信念的引導力量並不僅僅局限於信念者自身,它同樣可以影響別人,這正是信念成其為魅力的重要原因。領導具有頑強的信念,事業也就成功了一半,他可以用自己的信念去影響員工,使下屬認同、信服,進而願意為領導的目標服務。

3.人格魅力。

人格的力量是無窮的。只注重權力而不修煉人格的領導是絕不會領導好工作的,更談不上領導能力的提高。領導者一定要尊重組織成員的人格尊嚴,關心、愛護組織成員,給組織成員以學習、工作、發展的機會。要在工作過程中,不僅實現組織的發展目標,而且要促進組織成員的發展與進步。要密切關注組織成員的興趣、需要和他們所關心的事情,用信任、培養來營造讓組織成員受到支持的環境。切不可居高臨下,目中無人,擺架子,顯威風,以發號施令、盛氣凌人的「官」自居。更不能片面認為「距離」產生權威,人為地設置感情屏障。在組織成員的心中,領導者應該始終是一位工作上的導師,生活中的益友,是一個永遠值得信賴和依靠的人。

四、樹立正確的用人觀

人是管理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領導者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通過樹立科學的用人觀念和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激發每個人的積極性、主動性、能動性,把全體組織成員的思想與精力集中到組織事業的成功和個人價值的實現上來。

1.注重教育和引導。

領導者要加強自身的思想作風建設,以身示範,這樣才有說服力、教育力,才能更好地對下屬施加影響、成為下屬的學習榜樣,才能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用一流人才成就一流事業。

事業的發展需要人才,事業成功的關鍵在於人才。領導者要樹立科學的用人觀念,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領導者要注重事業至上、德才皆備的選人用人觀,敢於用比自己強的人才。努力去發現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對事業心責任感強、業務精乾的人才加強培養,積極推薦,努力做到唯才是舉,知人善任,使各類人才各得其所,各展所長。在選人用人的過程中,要廣泛聽取成員意見,嚴格按制度和程序辦事,認真貫徹民主集中制度,力求把真正的賢人、能人選拔出來,為他們施展才華提供舞台。通過正確的選人用人,以求凸現領導者鮮明的愛才惜才的用才觀,既有利於調動下屬的積極性,也樹立了領導者自身的形象,弘揚了良好的風氣,會產生良好的效果。

3.加強制度的建設。

在加強教育引導的同時,要強化制度建設,加強監督與考評。首先是領導者自身要主動接受大家的監督,看起來領導者受下屬監督,而實際效果卻有助於領導者領導力的提高。通過建立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權力運行機制,使領導與下屬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工作人員與工作人員之間相互監督,打破權力運行的隱蔽性;通過建立考核評價體系,對組織成員的德、能、勤、績諸方面進行綜合評價,並完善相應的獎懲制度,使忠於職守、廉潔奉獻、成績突出者受到褒獎;工作懈怠、成績平平者受到懲處,從而匡扶正道,抑制邪氣,調動廣大者組織成員的積極性。

總之,領導者要提升「領導力」,既要練內功,也要練外功;要恰當地運用權力因素與非權力因素,樹立權威使組織成員凝聚在自己周圍;既要加強學習、提高素質;又要樹立良好形象,加強管理。要注重嚴於律己,以身作則,以領導魅力帶動、影響、促進廣大者組織成員改進工作,為實現郵政企業的共同目標而努力奮斗。

閱讀全文

與有文化的領導多關注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