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五邑文化怎麼畫

五邑文化怎麼畫

發布時間:2022-08-04 08:15:00

1. 五邑的五邑特色

五邑人出洋史可追溯到唐代,唐僖宗乾符六年(公元879),已有新會人隨阿拉伯商人往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自此之後,一批又一批的五邑人陸續飄洋過海到海外謀生。江門市是全國重點僑鄉之一,同潮汕和閩南地區並稱為全國三大僑鄉。據最新的僑情調查統計,江門五邑旅居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同胞300萬多人,遍布全世界五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大多數分布在北美洲和中美洲,僑胞在海外繁衍生息,為居住國的繁榮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他們當中涌現出一大批如加拿大總督伍冰志、美國華盛頓州州長駱家輝等優秀的政治家、外交家、企業家、科學家。
海外僑胞、港澳同胞素有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他們修建了學校、醫院、敬老院、托兒所、幼兒園、影劇院、圖書館、橋梁、公路、自來水工程、僑聯大廈等一大批公益事業。還設立助學、敬老等基金。他們造福鄉里,對我們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
近年,五邑地區電商行業發展迅猛,落地阿里巴巴1688·江門產業帶、阿里巴巴1688進口貨源·江門站兩大電商項目,迅猛帶動當地企業升級,大力推動電商發展。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特別是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各級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優化投資環境,增強外商回來投資的信心。江門五邑僑鄉成了華僑和外商投資的一片熱土。至今,來江門五邑僑鄉投資的國家和地區達25個,其中居前的是香港、澳門、台灣、日本、韓國、美國、新加坡、法國等,涉及的行業達20多個,產品上千種,主要行業有紡織、化工、機械、電子、通訊設備、塑料及製品、建材、皮革及製品,食品、木器、農業、建築、交通運輸、房地產、飲食、旅遊等行業。僑商與外商聯合來江門五邑投資增多,產生了連鎖效應。一批大財團、大企業、大商社、跨國公司陸續到五邑投資,目前世界500強企業已有13家在江門落戶,僑屬企業已成為僑鄉經濟建設中一支不可忽視的生力軍。
江門是一個對外交往較多的城市,它和包括美國河濱市在內等多個國家的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關系,每年接待一大批來自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日本、印尼、澳大利亞、西班牙等世界各地的遊客。
江門五邑還是一個窗口,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從這里傳播到世界各地,同時廣大的海外華僑華人也將世界各地優秀的文化、先進的科技帶回中國,架築起中國和外國的友誼之橋、經貿之橋、科技之橋,為中國和居住國的發展,為全世界的和平做出了宏偉的貢獻。 新會陳皮、人工蟲草、桔普茶、陳皮普洱茶、桑果紅酒、恩州奇石茶具、劍花、葵扇、白菜乾、廣合麻油腐乳、牛大力
外海面、開平火蒜、台山蝦醬、開平腐乳、荷塘頭菜、古勞面豉、陳皮餅 1起源
粵劇是什麼時候在這塊土地上「安營紮寨」的?到底是100多年前,還是近400年前?
沒有人能給出明確的答案。幾位熱心的老戲迷不約而同指點迷津:新會東關路留下五邑唯一的明代石戲台。
穿過兩條車水馬龍的馬路,我們來到會城東關路的石戲台,頓時眼前一亮。高高的戲台坐落在民居前,古色古香的屏風刻畫著各式各樣的戲曲人物,寬敞的「群英台」分「出將」、「入相」兩道門,不用細看,這是一個最典型的戲台。石戲台前立下石碑:石戲台建於明代,清代重修,1995年被列入新會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屈指一算,石戲台迄今有400多年。
新會地方博物館副館長林文斌告訴記者,石戲台建於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400多年前,這里是會城的中心位置。根據明萬曆《新會縣志》卷二「風俗」條記:「昔雲城中尚雜劇,今而鄉則盛矣。到明朝,戲劇演出不分上中下戶……」」雜劇「是金元時期盛行於以大都(今北京)為中心的戲曲藝術形式,也是我國最早最成熟的戲曲藝術形態。
新會地方文史學家林福傑結合地方史志說,石戲台是關帝廟的附屬物(石戲台對面是關帝廟,已被拆),每年「關帝誕」都舉辦慶賀盛會,往往一連幾天請戲班來演戲。
由此,用於戲劇表演的石戲台,早在明代已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那麼,在這個石戲台演出的雜劇是否已包括粵劇?
中國國學研究會研究員、五邑大學文學院教授李日星否定這一說法,「粵劇是清代中葉以後興起的眾多地方戲曲劇種之一。追溯粵劇的起源,當以開平籍名伶鄺新華為粵劇的開山之師,他在廣州成立了首個粵劇會館——八和會館,標志著廣府戲的崛起。接著,辛亥革命時期,『志士班』告別用『戲棚官話』演唱的歷史,開始了用廣州方言演唱,進入粵味濃烈的真正的粵劇時代。
然而,很多官方說法則認為,粵劇有300—400年歷史。2009年,在粵劇成為世界「非物質遺產項目」後,廣州市文化局社會文化處負責人黃斌,在2009年粵劇成功摘取廣東首個世界「非物質遺產項目」後,接受記者采訪指出:「有近400年歷史的粵劇有9大流派……」
不管答案是100多年,還是近400年,我們無法去否定的是,粵劇具有一種魔力,已經深深地紮根在五邑地區,植根在一部分人的生活中。
2崛起
一幕幕歷史煙雲已經過去,留下了一個謎一樣的話題:為什麼五邑人能在粵劇舞台上獨樹一幟?
因為是珍貴的文物,石戲台只有在節假日才能進場演唱。很顯然,往日喧嘩早已隨風而去,站在金碧輝煌的屏風下,四周如此平靜,耳畔回響起那悠揚的粵韻,綿綿不絕,由近及遠。
遙想100年前,廣東的戲曲正醞釀著一場破冰之局,領頭人正是開平水口鎮泮村人鄺新華。
史書記載,清代同治年間,因李文茂率伶人響應太平天國起義,粵劇正處於長達10多年的禁足。伶人為了生存,正尋找突圍之路。同治七年,兩廣總督瑞麟為其母大局祝壽,廣東班武生鄺新華和花旦勾鼻章以一部《太白和番》大戲大受嘉賓贊賞,鄺新華和勾鼻章借機向瑞麟提出解禁之請,經瑞麟向朝廷奏請,獲得准許。
鄺新華振臂一呼,伶人紛紛響應,幾年後,粵劇會館——八和會館,在廣州成立。
辛亥革命後,粵劇逐步走向鼎盛發展時期。五邑各地戲院,如雨後春筍般,紛紛落成。根據《五邑戲曲概覽》一書介紹,公元1911—1925年,五邑各地全年演出不斷,1913年,江門建起專演粵劇的大同戲院,會城建起普慶戲院,台山阮氏華僑,在端芬鎮建起大同戲院,在斗山建起聯華戲院。開平的赤坎、三埠先後建起七八間戲院,這些戲院,成為省港名班的演出場所。
豐富的戲劇土壤和舞台,造就了一批批伶人。繼鄺新華後,五邑名伶粵劇名宿陳非儂(外海)、20世紀30年代粵劇「四大名旦」譚蘭卿(新會雙水)、粵劇「四大名丑」廖懷俠(荷塘)、葉弗弱(台山),唱響舞台,成為名角。恩平籍芳艷芬獨創「芳腔」,在粵劇界備受推崇,風頭一時。省內大小戲班裡的文武生、樂手、花旦,來自五邑地區的更是難以統計。
由清至民國初年,「每一戲班都少不了四邑人」、「沒有四邑人就不成戲班」的定律為粵劇戲行內所公認。
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出自梨園世家,開平籍紅線女演過近百出粵劇,拍過90多部電影,成功地塑造了古今中外各類婦女的藝術形象。她獨創「紅腔」,唱紅半個世紀,成為蜚聲中外的粵劇泰斗。
一幕幕歷史煙雲過去,留下一個謎一樣的話題:為什麼五邑人能在粵劇舞台上獨樹一幟?
對此,李日星認為,一方面,五邑地區曲藝文化底蘊深厚。粵劇使用廣州話演唱以後,將大量為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粵曲如木魚、龍舟、粵謳、南音等吸收到粵劇里來,使粵劇真正成為充滿南粵文化氣息的粵語粵韻的地方大戲。此後,粵劇中的精美唱段在流傳過程中又從粵劇中獨立出來,為群眾廣為傳唱,私伙局由此而興,蔚然成風。另一方面,在過去,五邑地區生存條件惡劣,生活艱難,在當時,以藝謀生,唱戲為業,算是一個向陽出路。
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江門劇協副主席司徒沛告訴記者,五邑人思想開放包容,有著開拓進取的精神,對本身具有開放兼容的粵劇這種戲曲,非常容易接受;與此同時,五邑是水鄉,民歌、曲藝群眾基礎雄厚,自古用「紅船」作為交通工具在各地巡迴演出。
兩位專家不約而同提到同一個原因——曲藝文化底蘊深厚。2002年,台山、開平和新會,被中國曲協授予「中國曲藝之鄉」。
3走向
如果劇團繼續銳減,一代觀眾老去,將來,粵劇會消失嗎?
入夜,華燈初上,石戲台陷入了沉寂,但城市各地的廣場上卻熱鬧起來。五邑各地的粵劇、曲藝團體正投身於各大社區的創文演出。五邑最大的粵劇團——江門粵劇團連續幾天進社區演出,所到之處,皆被圍得水泄不通。
國家一級演員,江門粵劇當家花旦余陽麗顯然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場面,台上處變不驚,一腔一調、一招一式、句句傳情。一曲既終,餘音裊裊。
面對場外人山人海的觀眾,余陽麗並不認為現在的粵劇市場回到從前。「看熱鬧,看過癮的,有很多人,但真正願意為此掏錢進場看戲的,沒有多少人。昔日一票難求的市場已經一去不復返,粵劇已遭到各方面的沖擊,市場的路子越來越窄。多年來,我們劇團主要是靠一些大老闆請我們去做戲來維持,很苦也很難。有時跑跑港澳、珠三角其他城市才能撐下去。」
一個不爭的數據足可以證明余陽麗的擔憂:根據江門市曲協提供的數字,解放後到現在,五邑地區專業粵劇團先後出現70多個,業余劇團曾有120多個,目前在市場上活動的劇團銳減成10多個。
如果劇團繼續銳減,一代觀眾老去,將來,粵劇會消失嗎?
「不會。粵劇是廣府民系所創造粵方言戲曲 藝術,只要粵語存在,粵劇就不會消失。不過,隨著現代科技和文化的發展,它將與影視、網路越來越緊密地結合起來,編劇、表演、傳播的形式都可能發生變化,或許新的粵劇藝術形式也會應運而生。」李日星說。
「不會消失,中國正步入老齡化社會,老人的身體結構特點顯示,他們喜歡節奏慢的音樂,粵劇是人心底最柔軟的文化。」做戲40年,新會粵劇團副團長李天龍說。
往事如煙,隨著時代的變遷,褪下華美外衣的「粵劇」,像夜色一樣,漸變沉寂。然而,江門五邑各地的私伙局卻不甘寂寞,遍地開花,多達200多個。第二天清晨,我們上班路過的公園一角,依然又聽到那牽動人心的小曲,整個城市恢復一天的色彩。
是的,一批又一批的五邑人正延續著對粵劇的熱愛,粵劇將繼續滋養著這片名伶輩出的熱土。

2. 江門五邑地區的傳統文化

特色的景點當然有很多的啦! 其中最著名的當然是開平的碉樓啦,是廣東省第一個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開平碉樓位於開平市內,碉樓星羅棋布,城鎮農村,舉目皆是,多者一村十幾座,少者一村二三座。從水口到百合,又從塘口到蜆岡、赤水,縱橫數十公里連綿不斷,蔚為大觀。這一座座碉樓,是開平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見證,它不僅反映了僑鄉人民艱苦奮斗、保家衛國的一段歷史,同時也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築博物館,一條別具特色的藝術長廊。 開平碉樓的興起,與開平的地理環境和過去的社會治安密切相關。開平地勢低窪,河網密布,而過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風暴雨,常有洪澇之憂。加上其所轄之境,原為新會、台山、恩平、新興四縣邊遠交界之地,向來有「四不管」之稱,社會秩序較為混亂。因此,清初即有鄉民建築碉樓,作為防澇防匪之用。 開平碉樓種類繁多,若從建築材料來分,大致有以下四種:鋼筋水泥樓、青磚樓、泥樓、石樓。 開平碉樓有避盜防澇、抗日據點、共產黨地下活動的歷史作用。 自力村隸屬開平市塘口鎮,東距開平市區12千米,坐落在潭江支流鎮海水河谷丘陵平原。該村民居格局與環境保護完好,自然環境優美,水塘、荷塘散布其間,與民居和眾多的碉樓相映成趣,美不勝收。全村現有農戶63戶、179人,海外僑胞248人,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村民朴實大方,樂觀開放,生活悠然自得。 全村共建有9座碉樓6座廬(即西式別墅),分別是龍勝樓、養閑別墅、球安居廬、居安樓、耀光別墅、雲幻樓、竹林樓、振安樓、銘石樓、安廬、逸農樓、葉生居廬、官生居廬、讕生居廬、湛廬。最早的龍勝樓建於民國八年(1919年),最晚的湛廬建於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其中,最精美的銘石樓高6層,第1層為廳房,第2至4層為居室,第5層為祭祖場所和柱廊、四角懸挑塔樓,第6層平台正中有一中西合璧的六角形瞭望亭。樓內保存著完整的傢具、生活設施、生產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豐富而有趣,是當時華僑文化與生活的見證。自力村風格各異、錯落有致的碉樓群是開平碉樓興盛時期的代表。 泮村燈會,又稱舞燈會。每年農歷正月十三日舉行。

希望採納

3. 江門五邑地區的僑鄉文化有哪些系統詳細點!謝謝~

江門五邑被稱為「中國第一僑鄉」。祖籍江門五邑的華僑、華人、港澳台同胞達到400萬人(其中海外華僑、華人有250萬人,港澳台同胞有153萬人),約佔全國海外同胞的1/10,遍布世界107個國家和地區。 江門市是珠江三角洲土地、海洋資源極為富饒的地區。陸地面積約占珠三角面積的1/4。全市耕地面積21.38萬公 江門市城區圖
頃,可供開發利用的荒山荒地0.82萬公頃。全市海(島)岸線長615公里,佔全省的1/5,海洋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江門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氣候溫和,少霜無雪,陽光充足,四季常青。江門的自然環境得到了很好的保證,全市山清水秀,田園豐美,是廣東省第一批綠化達標城市。 江門五邑的歷史源遠流長,曾哺育了明末著名理學家陳白沙,近代維新派代表梁啟超、民主革命先驅陳少白、中國首位飛行師馮如等著名人物。江門旅遊資源豐富,擁有很多名勝古跡,如東漢遺跡新會玉台寺、唐代一行禪師觀察天文的外海茶庵寺、新會崖門古戰場、陳白沙祠、梁啟超故居以及台山上下川島、新會小鳥天堂、開平立園、鶴山大雁山、原始森林、恩平馮如故居、七星坑原始森林、歇馬舉人村風景區等。 江門市區約形成於元末明初,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五邑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國著名僑鄉的首府。也稱為「中國僑都」。

4. 廣東江門地區為什麼叫五邑地區五邑有什麼含義

廣東省江門市所轄的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五個區縣市人文風俗基本一致,在海外有大量五邑籍的華僑並團結一致,素稱「五邑」而聞名海內外。

「邑」就是縣的意思。歷史上這五個地方都是縣級單位,即使現在已經全部改稱市/區,但行政上還是屬於縣級市。關於這一地區,在歷史上曾出現過三個有關名稱:四邑、五邑和六邑(加上赤溪)。其中四邑用得最多。

在1983年,鶴山劃入江門地區管理後,五邑成為官方名稱,但在海外華人小區,很多人仍沿用四邑的稱呼。

(4)五邑文化怎麼畫擴展閱讀

江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明代心學奠基者陳白沙、近代維新先驅梁啟超、中國航空之父馮如故里;擁有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讓大文豪巴金先生為之陶醉的小鳥天堂。

江門是粵港澳大灣區與粵西連接的重要交通樞紐,東鄰中山、珠海,西連陽江,北接廣州、佛山、肇慶。祖籍江門的華人華僑和港澳台同胞人口眾多、分布全球五大洲,有「中國第一僑鄉」的美譽。

參考資料:網路-江門

5. 廣東文化為何不包括五邑文化

答:您是廣東美術生,文化311分美術219分事實應該可以讀五邑大學和韶關學院。

6. 江門市導游詞怎麼寫

導游詞,最好依照景點來講!江門二日游線路特色:自然風光和文化景觀獨特,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相輝映,中西文化交融,構成一幅幅引人入勝的畫。線路設計:D1立園→帝都溫泉D2小鳥天堂→圭峰山→玉台寺線路指導:第一天:早上參觀廣東最大的私家園林—「立園」,立園是已故旅美華僑謝維立先生按名著《紅樓夢》中的大觀園的景緻而建造的一座園林式別墅,園內的建築、布局、風格、融中西文化之精華,堪稱「中西建築藝術之典範」。然後前往恩平,游覽帝都溫泉,溫泉位於山林擁抱中,設計獨特,多個形狀、大小不一的天然溫泉浴池分布在七萬平方米的溫泉浴區內,其中的十二生肖池面積達3200平方米,是國內目前最大的溫泉浴池,可謂泉在石中流,池在水中出,是高等級的優質治療性溫礦泉,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新陳代謝,爽身潤膚,對治療風濕痛、早期高血壓等多種疾病均有一定的療效,同時還具有恢復疲勞、美容、減肥等作用。晚餐品嘗當地特色風味黃鱔飯。第二天:早餐後,前往新會,游覽著名作家巴金名作《鳥的天堂》里的「小鳥天堂」,小鳥天堂佔地1萬平方米,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單株榕樹,岸上望去,象一座綠錦墩,裡面棲息著十多種鳥類,以白鶴及灰麻雀最多。之後游覽山脈群峰俊秀,湖泊眾多,兼有豐富的文物古跡的「圭峰山」風景名勝區,主要景點有:建於東漢年間,廣東「四大叢林」之一——「玉台寺」。風景秀麗的圭峰山,遊人登上頂峰上,江門市、新會市的風光盡收眼底。

7. 新會有哪些民風民俗

1、雙水山地風箏

新會區「雙水山地風箏」相傳始於明代洪武年間,盛於清代乾隆年間,山地風箏主要類別有兩種:板塊類,以上凌村和南岸村「鳴牛」風箏為代表作;竹節類,以島橋村、洋美村及木江村《蜈蚣》風箏為代表作。

一般有10-80米長不等。有鯉魚、鷹、荷花、蝴蝶、各種魚類等花式品種100多個,其工藝精巧,經過選料、破篾、綁扎、粘合、包裝、繪畫多種工藝製作而成。

平時村民農閑假日,用竹笏製成風箏,每年秋高氣爽,成群結隊,在山頭放起風箏,一派娛樂昇平的景象。1998—2000年連續三年舉辦風箏節和圖片展覽,參加放風箏的人從10歲至80多歲,充分展示了雙水風箏之鄉的風采。

2、新會魚燈

魚燈一種紙扎的中國傳統手工藝品,新會魚燈歷史悠久,製作精巧,極具觀賞性,是烘托節日氣氛、營造社會和諧景象的吉祥用品。新會魚燈寓意年年有餘。

人們做魚燈、買魚燈就是祈求在新的一年身體健康、出入平安。新會魚燈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清朝初期,至今已有近400年歷史。新會魚燈寓意年年有餘。

3、新會葵藝

新會葵藝,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民間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新會葵藝歷史悠久,東晉時期即已開始葵樹種植和葵藝加工。清代乾隆至光緒末葉的兩百多年間,新會葵藝的發展達到鼎盛。

葵藝是以植物蒲葵為原料加工製作工藝品及生活用品的一種廣東民間手工藝,集造型藝術和編織、綉花、繪畫、印花等工藝於一體,主要流傳於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及周邊地區,以芯蒂圓正、扇面潔白柔韌光滑、編織工藝精良聞名。

4、蔡李佛拳

中國傳統拳術中的南拳之一。相傳為廣東省新會京梅鄉人陳享(1806年-1875年)所傳。他綜合了蔡家拳、李家拳和佛家拳三家之長而形成一支新派,故名。

它套路繁多,內容豐富,手法著重攻防配合,步法靈活而穩健,發勁剛中帶柔,講究發聲與動作的配合,要求發聲以助威,發聲以助勢。動作舒展大方,拳路氣勢磅礴。

5、司前木板年畫

木版年畫,是一種運用木板,採用彩色顏料套印在紙上的畫種。它是我國民間過節時張貼的一種民間畫類,用以除舊迎新、美化環境、營造節日的喜慶、歡樂氣氛。據載,早在漢代民間就有過節時在門上畫勇士、貼門畫的風俗,並且歷代不衰。

在廣東,木版年畫至少有600年的歷史,司前木版年畫也曾一度興盛,遠近聞名,在當時,從事這一行業的人非常多,這些都說明了它在當時的市場競爭中突出了自己的特點,所以才深得消費者所喜愛。

6、大鰲鹹水歌

鹹水歌是疍家人自娛自樂的一種原始歌謠,居住在新會、中山、珠海、順德等珠江口沿海一帶沖積平原上的疍家人廣泛傳唱,至今仍保留傳統的唱法。鹹水歌是疍家人自娛自樂的一種原始歌謠,在新會大鰲有著三百多年的歷史。

在水鄉農村和水上居民日常生活、勞作,特別是在談婚論嫁、喪葬等過程中,觸景生情、隨編隨唱,以歌謠的形式描繪不同的情感。居住在新會、中山、珠海、順德等珠江口沿海一帶沖積平原上的疍家人廣泛傳唱,至今仍保留傳統的唱法。

8. 關於五邑華僑的歷史

江門市俗稱「五邑」,是全國著名僑鄉。五邑華僑歷史故事節選如下:

1.馮如,廣東恩平人,我國從事飛機研製、設計、製造和飛行的第一人,被美國報紙稱為「東方萊特」。12歲隨父漂洋過海到美國謀生。他目睹美國先進工業,認為國家富強必須依靠工藝的發達,改變中國貧窮落後面貌非學習機械、發展工藝不可。

於1912年8月25日,在國內作飛行表演時,馮如因飛機操縱系統失靈,失事犧牲。彌留之際,他仍支撐著把失事原因告訴助手,並勉勵他們「勿因吾斃而阻其進取心,須知此為必有之階級。」

(8)五邑文化怎麼畫擴展閱讀:

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

江門市俗稱「五邑」,是全國著名僑鄉。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是展示五邑華僑歷史文化的重要平台,於2010年全面落成開放。

步入其中,「根在五邑」4個大字映入眼簾,厚重的歷史感和沉重的故土情撲面而來。館內展覽以時間為線,分金山尋夢、海外創業、碧血丹心等六個部分,全面展現五邑籍華僑華人在海外的艱辛創業及回報家鄉的感人歷程。

9. 以五邑文化做一份手抄報

覺得好看就點個贊

10. 五邑地區有什麼比較傳統的文化

小吃:新會陳皮、人工蟲草、桔普茶、陳皮普洱茶、桑果紅酒、恩州奇石茶具、劍花、葵扇、白菜乾、廣合麻油腐乳、牛大力 外海面、開平火蒜、台山蝦醬、開平腐乳、荷塘頭菜、古勞面豉、陳皮餅
廣東省江門市所轄的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五個區縣市人文風俗基本一致,在海外有大量五邑藉的華僑並團結一致,素稱「五邑」而聞名海內外。可以說,現在祖國內地江門市行政區域的確立,是建立在海外「四邑」籍僑胞的認同上,逐漸為國內政區劃分所認可,並最終定型的。 雍正十年(1732年)劃新會縣遵名都、新化都、古勞都等三都和開平縣雙橋都、古博都址山等地,新建鶴山縣。顯見,鶴山也是由新會縣、開平縣兩縣析地而置,便縱是言「四邑」,也是包括鶴山的。同理,赤溪廳是從新寧縣地析出,便縱是言「四邑」,也是包括赤溪的。反而是現在的江門地區人,多認為「四邑」與「五邑」有別,那是因為江門地區存在兩種粵語系當地口音,一是廣府話、一是四邑話。 四邑話流行的區域,恰恰在鶴山邑以外的台山邑、新會邑、開平邑、恩平邑,因此定名為「四邑話」。以文化的獨特性而言,「四邑」的說法不能拋卻,如果太多地強調「五邑」,很容易造成四邑方言的矮化,失去江門地區獨有的特色,將是江門市的一大損失。「四邑」代表的是江門市獨特的歷史、語言、文化,再者說,既然「四邑」之廣義,也能包含鶴山邑,又何苦「推陳出新」,廣宣五邑之說呢?!若有不同之心,縱「五邑」亦不能使同;如有團結之心,言「四邑」亦不致分。 今天的江門地區,縣級行政區已經不只五個。包括縣級市四個:台山、開平、恩平、鶴山。縣級區三個:蓬江區、江海區、新會區。而卻沒有改用七邑之說,似乎五邑大學的名稱趕不上江門行政區域的調整,倒不如稱為四邑大學,更能體現江門市所獨有的地域文化。鶴山邑既也是從四邑之中分出,就不應該認為「四邑」沒有包含鶴山的可能性。

閱讀全文

與五邑文化怎麼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