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天柱文化有哪些

天柱文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8-04 11:08:14

① 天柱山介紹50字左右

天柱山是位於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的山脈,因主峰如柱倚天而得名。天柱山又名皖山、皖公山,古稱霍山、衡山,有「江淮第一山」、「古南嶽」之稱。天柱山為古皖文化薈萃地。

天柱山座落於大別山南麓與長江中下游平原交匯處,主要山體距安徽省安慶市潛山市區西北9公里。風景區總面積333(主景區82.46)平方公里,是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全山有45峰、17嶺、18崖、14岩、25洞、86怪石、18瀑、17泉、7關寨、2寺觀、有植物119科、1000種以上。

(1)天柱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景點文化

據說,稱萬歲山是因漢武帝元封五年(西元前106年)南巡時,親臨皖山設台祭岳,敕封皖山為「南嶽」,被譽為「江南第一山」。又因春秋時為皖國封地,山名皖山,水名皖水;舊稱山南為皖南,山北為皖北;安徽省簡稱「皖」即源於此,所以又稱為安徽的「源頭山」。

在祭岳時,人群高呼萬歲,所以將此山稱為萬歲山。後隋文帝詔廢,隋唐以後,南嶽改為衡山。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寫了一首贊美天柱山風景奇秀的詩「江上望皖公山」(皖公山即天柱山),詩雲:「奇峰出奇雲,秀木含秀氣。清晏皖公山,巉絕稱人意......」

② 天柱山有哪些好玩的景點

天柱山九曲河激流探險漂流九曲河,漂流位於國家AAAA級風景區天柱山境內,位於距離潛山縣城僅19公里的天柱山鎮茶莊村距主景區6公里。從天柱山巔匯淌成流的溪水在群峰夾峙的九曲大峽谷中奔流而下,與天柱山景點連成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廊。因沿途落差較大,又呈九曲十八彎之勢,故名九曲河。從潛山縣城驅車,沿105國道線上盤山公路行經半個小時,便到達九曲河大峽谷。滿眼的綠色包裹著,路側是一片茶園,散發著泥土的馨香,不時看到掩映在林木中的山村屋舍。此處海拔700米,多激流水瀑,峽谷險川,有豐富的森林水景資源,九曲河峽谷探險漂流堪稱天柱山水上游樂項目中的代表作。九曲河激流探險漂流天柱群峰遙遙在望,湖面上布滿倒影,幾幢房子點綴在水庫後岸線,使這里既有大山的況味,又有水鄉的風韻。轉身向壩下望去,壩高約20餘米,閘口噴泄的水柱濺射出四五丈遠,發出如雷的轟鳴。九曲河兩岸峰體險峭,林木幽深,河道大致呈S形,河水時而靜若處子,時而動若脫兔。皮劃艇在河道上起伏跌宕,平緩時如平湖泛舟,急流中又如野馬脫韁;直道上一馬平川,彎道前環生險象;寬處艇隨漿行,窄處,皮劃艇沿河而下,充滿著驚險和刺激,富於"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意境。 九曲河原生態峽谷探險漂流全程1000米,高低落差近200餘米。峽谷幽深,瀑潭相連,水流湍急。當您乘坐皮艇穿深潭、越險灘,在湍急的溪流之中左沖右突,與浪共舞之時,挑戰的是你的智慧、勇氣、膽識和毅力。您在尖叫和歡笑聲中,收獲的是有驚無險的愉悅。這就是您尋找已久的九曲河漂流。

③ 請問黔東南天柱縣有什麼好點的風景區,名勝古跡。謝謝!!!!!

天柱縣是黔東門戶,是出黔入桂之要道。現有遺址、古墓葬、古建築、近現代紀念地和紀念建築等各類文物單位150餘處,其中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已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09處。

天柱縣
民族民間文化遺產 傳統民居吊腳樓、民間工藝(竹編、剪紙、紙扎、侗家織錦)、民間藝術(侗歌、苗歌、酒歌、踩梁歌、祭祀歌、儺文化、陽戲)、民間故事、諺語、譜牒、經卷)、獨具物色的宗祠群和宗祠(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 17座)、眾多的石刻(石碑、摩崖石刻)。
天柱縣分別於1984年、1995年2002年先後公布了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鳳城鎮:三星岩、龍泉井、石柱岩、鍾鼓洞、觀音洞、烈士陵園、飛機場、王天培親兄弟故居、雷寨縣治遺址、樂公堤遺址、楊鐵山古墓、「卧雪堂」袁氏宗、樂寨楊氏宗祠、吳紹文故居、龍賢昭故居、周竹銘先生故居、「修竹廬」、紫雲岩摩崖石刻(二處)、聯山村圖騰石柱、岩寨民族村、鳳城歷史文化名鎮、王天培將軍墓。
石柱岩坐落在天柱縣城北4公里的石坪村南側,經觀音洞,上鵝飛踏,步行30多分鍾即可到達,為天柱八景之首,是由天然造化、突兀於山坡之上的數座巨大石灰岩石柱組成的奇異景觀。有多根大石柱,石柱高矮不一,大小各異,其中最高者達20餘米,底粗近20米。似層層巨石累迭而成,挺拔秀麗,直撐藍天,氣勢雄偉,巍峨壯觀。


石柱岩周圍石筍林立,頂上石塊狀如椅子,柱身呈海花狀紋彩,石縫中草木藤葛叢生,在石柱岩的南側有一塊傾斜的大岩石,從這塊大岩石的頂端可以攀援到石柱岩的下半腰,然後藉助經長年累月風雨侵蝕而形成的疙瘩和小坑窪,可以攀援到石柱岩的岩頂。石柱岩的頂部相對比較平坦,由三塊石頭堆疊而成,可容六七人在其上耍玩。攀達柱頂,在柱頂極目遠眺,四面幾十里莽莽群山歷歷在目,天柱萬畝大壩和縣城全景盡收眼底,鑒江、朗水兩條河流像兩條玉帶束於山腳,然後再婉蜒東去。常有勇敢者沿石柱犯險登臨絕頂,望深邃蒼穹,觀飛雲逐日,把酒臨風,嘯傲蒼天,感茫茫宇宙,心則至清至凈,頓出於滾滾紅塵之外,讓人樂而忘返。
冒險登臨自然要冒險而下,登臨石柱岩不僅僅只是在攀援而上和登臨絕頂時可以感受到充分的快樂,緣石而下時也自別有一番滋味,當此之時,面臨石壁背朝天,手腳並用,小心翼翼,危如累卵,注意力高度集中,提心吊膽,目不斜視,速如蟻行,至底方長舒一口氣,繼之歡聲笑語,其興奮、愜意非旁人所能體會,歷年來旅遊愛好者盡管明知攀援石柱岩難而且險,然而卻並沒有因之而卻步不前,反而趨之若鶩。所謂游險境,攀高峰,興更濃,懷更壯,此乃石柱岩遊人如織的緣由。
石柱岩巋然挺拔,雄偉壯觀,柱石高而圓,有凌雲擎天之勢!關於它還有著很多美麗的傳說,傳說古時仙人於夜間欲從石坪架橋過迎春坪,因時到天曉而止,留下了橋礅成為人間一景,故冠名「石柱擎天」,前清合肥詩人辜寬有詩為證:
何年突兀起高標,直接銀河上下潮。
撐破雲霞迷石足,撥翻星斗系天腰。
龍行萬里回風遠,鶴去千秋待月遙。
唯有邑君來往便,任將鳧舄踏層霄。
另有傳說,很久以前常有鳳鳥歌鳴於石柱岩之巔。據傳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在今縣城東面里許的雷寨迎春坪,常有成百上千的鳥兒飛上石柱岩,在其頂上盤旋,如雲似霧,彌漫天空。待雲收霧散,但見百鳥簇擁,聚於石柱岩巔。倏忽一隻彩鳳離群飛出,盤桓歌嘯,清麗悅耳,怡人心魄,逗得百鳥附合,歌盪千山。
天柱縣縣名亦因石柱岩而得名,據清乾隆《鎮遠府志》載:「在天柱縣北,有一山,上有石如柱,此天柱所由名也。」清康熙《天柱縣志》亦雲:「天柱縣之城,蓋收功於人力,而取錄於山嶽者。」明萬曆年間,天柱縣第一任知其一縣朱梓主修《天柱縣志》時,見此景奇特,題名為「石柱擎天」。列為天柱八景之首,載入縣志。從此,景譽日升,遊人涌往,成為天柱縣的游覽勝地。
邦洞鎮:金鳳山鳳景名勝、乾隆主題詩碑、古銀杏、獅子口、金風山地下溶洞、姜應芳故居遺址、高野鄭民宗祠、邦洞小學「亘古於茲」碑、織雲「將軍橋」、織雲(章程)民族村、地茶水青崗、邦洞歷史文化名鎮 。
社學鄉:平甫「古涼亭」、社學碉堡、善緣寺、田心寨龍王閣、龍塘治縣遺址(5 處) 。

天柱縣
遠口鎮:吳氏總祠、遠口古渡、遠口歷史文化名鎮 。
渡馬鄉:楊柳「龍王閣」、江東古銀杏、七月二十坪歌場(遺址)、龍盤陳氏宗祠、岩門楊氏宗祠、江東古廟、龍盤民族村。
坌處鎮:坌處三門塘水江沿岸石碑群、鎮街頭王氏宗祠、抱塘吳氏宗祠、三門塘劉氏宗祠、大沖碑群和石圍子、平芒歌場、坌處古渡、坌處鎮三門塘民族文化村 17處文物古跡。
竹林鄉:天華山四十八寨公庵遺址、地坌彭氏宗祠、阿婆坳歌場、地坌古桂樹。
坪地鎮:陽寨杉木王、圭原始天然林、陽寨古銀、坪地六月六歌場。
蘭田鎮:杞寨楊氏總祠、公閃村「禾翠亭碑記」、貢溪「承先永禁」和「遵古重刊」碑群、坪寨犀牛洞。
白市鎮:湖廣汶溪所遺址、白市香樟場、楊氏先祠、新舟氏宗祠、宋氏先祠、辭兵洲遺址、宋仁溥衣冠冢、北嶺錢塘橋、北嶺昌善橋、樂氏宗祠、陽山風雨橋、新舟白岩公、白市古渡、白市歷史文化名鎮。
地湖鄉:地湖風雨橋。
高釀鎮:章寨三拱橋、高釀碉堡、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硝洞風雨橋、地良龍氏宗祠、高釀小學「孔子令碑記」。
石洞鎮:咸同農民起義軍戰斗遺址九龍山(省保單位)、槐寨紫檀群、水洞鬥牛場。

④ 天柱山簡介的內容是什麼

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天柱山位於潛山縣西部,因主峰如「擎天一柱」而得名。天柱山又名皖山、皖公山,曾被漢武帝封為「南嶽」,被譽為「江淮第一山」。這里自然風光雄奇靈秀,兼容並蓄;人文景觀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堪稱一幅絕妙的山水畫卷!

天柱山為古皖文化薈萃地,人文景觀博大精深。道教尊天柱山為第14洞天、57福地;佛教禪宗二祖、三祖曾在此往來駐錫;唐佛光寺、南梁山谷寺顯赫一時;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等文人墨客存留的近400方摩崖碑刻,集歷代文學和書法之精華;石牛古洞摩崖石刻之多之精,名冠安徽全省;薛家崗古文化遺址,將新石器時期原始風光重現。

天柱山自然景色奇絕,自然風光雄奇靈秀,霧潮雲海,瑰麗壯觀,兼具黃山之雄奇、廬山之幽秀。既有奇松怪石、飛瀑流泉,又有峽谷、幽洞、險關、古寨。這里植被繁茂、物產豐富,珍貴植物有香果樹天女花、魚鱗木、珍珠黃楊、雲錦杜鵑等,珍稀動物有花面狸、琴鳥、娃娃魚等數十種。主峰海拔1485米,奇峭峻拔,直插雲天。水資源十分豐富,冠蓋全國名山。

⑤ 貴州天柱縣的歷史

天柱縣-縣城歷史 天柱縣地圖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置天柱縣,後改名,1961年復置。縣以城北柱石山「石柱擎天」得名。天柱縣縣總面積2201平方公里,轄16個鄉鎮326個行政村(居委會),總人口41萬餘人,以侗族、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佔98.3%,是貴州省少數民族比例最多的縣份之一。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置天柱千戶所,屬湖廣靖州衛;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置天柱縣,析會同、綏寧二縣地益之,屬湖廣布政司靖州;崇禎十年(1637年)遷治龍塘,改龍塘縣,不久回治天柱,仍復天柱縣名。清雍正五年天柱縣改隸貴州,屬黎平府;十二年(1639年)改隸鎮遠府。
天柱縣民國二年(1913年)天柱屬黔東道;十二年(1923年)直屬於貴州省;二十四年(1935年)屬第十行政督察區;二十五年(1936年)改屬第七行政督察區。1950年屬鎮遠專區,1956年劃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撤銷天柱縣並入錦屏縣,1961年恢復天柱縣。天柱人傑地靈,蘊藏著豐厚的文化底蘊。乾隆欽點翰林宋仁溥,侗族農民起義領袖姜應芳均被載入史冊,北伐名將王天培、抗日名將吳紹周名垂青史。1949年以後,天柱更是英才輩出,涌現出了張作為、滕樹嵩、粟周熊、潘年英、楊長槐、楊抱林、楊念一、楊紹櫚等蜚聲文壇的作家、畫家、音樂家。 天柱縣-人口概述 天柱縣 天柱縣轄10個鎮、6個鄉。315個村民委員會,11個居民委員會。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天柱縣總人口348302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風城鎮52194、邦洞鎮37512、坪地鎮18081、蘭田鎮26614 瓮洞鎮18013、高釀鎮27487、石洞鎮25464、遠口鎮23944、坌處鎮13902、白市鎮30607、社學鄉19478、渡馬鄉16904、注溪鄉5008、地湖鄉3899、竹林鄉13395、江東鄉15800。
2003年,天柱縣轄10個鎮、6個鄉,315個村委會、11個居委會。年末總人口40.9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87萬人;以侗、苗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40.2萬人,佔98.2%。人口出生率10.99‰,自然增長率5.88‰,計劃生育率93.88%。天柱縣-經濟發展 天柱縣2002年,天柱縣國內生產總值5.55億元,比上年增長4.8%。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分別為3.42億元、0.72億元和1.4億元,增長.1.20%、9.76%和11.37%。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82億元,比上年增長1.10%。糧食總產量12.30萬噸,油菜籽產量3680噸、烤煙產量254噸,肉類總產量1.50萬噸。除糧食因災減產4.40%外,其餘均有不同程度增產。年末大牲畜存欄8.74萬頭,生豬存欄21.96萬頭。積極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天然林更新、退耕還林都有新進展。工業總產值1.37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6075萬元,比上年增長13.6%。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原煤10.0萬噸、重晶石7.91萬噸、水泥3.24萬噸、發電量2220萬千瓦時。財政總收入4372.8萬元,比上年增長7.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795 萬元,增長3.10%;財政支出1.52億元,增長18.2%。年末金融機構存款余額6.06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4.95億元。 固定資產投資4970萬元。招商引資項目25個,協議資金1.68億元,實際到位資金4095.5萬元。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有新突破,天柱縣公路通車里程502千米,其中干線公路149千米,新修和改造公路52千米。興建了一批通村公路,已有224個村修通了公路,占天柱縣總村數的71.1%。水電建設成效顯著。積極爭取到山區農業綜合開發、國土整治、第四批農村電氣縣等一批重點項目,地方電網和國家電網實現完成了第一期農村電網改造。天柱縣有218個村實現了城鄉同網,占總村數的69.2%。通信發展突飛猛進,固定電話裝機2.1萬門,農村有75%的村通了電話;移動通信網已形成,行動電話用戶1.3萬戶。開通了電視電話會議系統和寬頻網際網路。城鎮供水、綠化、市場、電力、通信以及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都有所改善,縣城建成區面積拓寬4.4平方千米。天柱縣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6億元,比上年增長4.7%。社會保障事業穩步發展,最低生活保障投入215萬元,受保人員達4.2萬人次;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金投入305萬元,受保人員1300人。農民人均純收入1416元,比上年增長5.4%。基礎教育質量提高。適齡兒童入學率99.4%,初中階段凈入學率由上年的77%提高到84%。小學和初中在校學生年輟學率分別比上年下降0.33和0.09個百分點。高考再創佳績,有827人被大專院校錄取,重點院校上線人數突破100人大關。積極開展科技創新工作,有5個鄉鎮被州政府評選為科技進步先進鄉鎮。天柱縣有衛生醫療機構24個,衛生技術人員810人,病床位447張,93.3%的村建立了衛生室,農村衛生保健工作得到了加強;有文化服務設施21個,有114支業余文藝隊伍,群眾文化娛樂活動豐富多彩。2002年4月,天柱縣被省人民政府授予貴州省文化先進縣稱號。有線電視節目增加到了6套,廣播和電視覆蓋率分別為83%和88%。2002年,天柱縣圍繞富民強縣建市的目標,以財源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為重點,實施科教興縣、開放帶動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推進農業產業化、城鎮化、工業化和市場化,實現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特色經濟、發展小城鎮、扶貧開發、非公有制經濟等方面新的突破,發展以開發水資源為主的能源工業、以加工重晶石為主的礦產品加工業、以人工種草為主的畜牧業、以臍橙和油茶為主的林果業、以旅遊業為主的第三產業、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鄉鎮工業,有力地推動了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 天柱縣-行政區劃 天柱縣轄10個鎮、6個鄉:
鳳城鎮、邦洞鎮、坪地鎮、蘭田鎮、瓮洞鎮、高釀鎮、石洞鎮、遠口鎮、坌處鎮、白市鎮、社學鄉、渡馬鄉、注溪鄉、地湖鄉、竹林鄉、江東鄉。天柱縣行政區劃 天柱縣-歷史名人 王天培 王天培:
王天培(1888年-1927年),男,原名王倫忠,號植之,貴州天柱執營人。其父王大瀛曾任清朝"綠營兵"都司。王天培少年時代進私熟讀《五經》。清末廢科舉,始進天柱縣官立小學就讀,繼進貴陽陸軍小學堂學習。1909年入武昌陸軍第三中學堂。1911年參加武昌起義,擔任宣傳工作。1912年進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深造。1914年畢業分回貴州,歷任黔軍見習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師長等職。
詳細參見:王天培楊長槐:
楊長槐筆名乎石,貴州天柱人,1938年生,1963年於貴州大學藝術系美術專業畢業,師從貴州老一輩畫家宋吟可、孟光濤、王漁父等,工作後在貴州美協長期從事山水畫創作和美術組織工作。其作品主要以貴州山川風物為題材,其代表作有《一江春水來》、《醉玉滿春》、《侗鄉煙雲》等。
詳細參見:楊長槐

吳紹周:
吳紹周吳紹周(1902年-1966年)國民黨軍第十二兵團副司令兼八十五軍軍長。派名吳見 登,字子斌,苗族,光緒二十八(1902年)二月生於天柱縣瓮洞鎮客寨村。
詳細參見:吳紹周 姜應芳:
姜應芳(1833年-1862年)侗族農民起義軍首領。道光十三年(1833年)五月端陽出生在天柱縣邦洞鎮坌溪寨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從小嫉惡如仇,具有俠義肝膽。在反抗清朝封建統治的過程中,他英勇善戰,沖鋒陷陣,威震敵膽。道光二十年(1840年)其父姜老毛被地主胡興發勾結縣官潘光泰以拖欠「皇糧」為由,被囚死於獄中。
詳細參見:姜應芳天柱縣-文化概況 天柱縣天柱屬北部侗族方言區,繁衍於此的北部侗苗人民一直傳承著重教興學的傳統,因而文化教育較為發達,素有「文化縣」之稱。在歷史文化、名勝古跡中,這里擁有黔湘北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古建築——家祠。這些家祠主要分布於清水江下游的天柱縣境內。天柱家祠文化極其深厚,建築典型、歷史悠久,頗具地方特點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藝術和觀賞價值。其中遠口吳氏總祠、白市楊氏先祠,建築規模宏偉,牆上雕畫藝術精湛;坌處三門塘劉氏宗祠更是異彩紛呈,成為民族文化之迷。充滿神奇色彩的清水江下游家祠群,已成為天柱一道亮麗的人文景觀和魅力獨特的風景線。天柱縣家祠已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17座。天柱縣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一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10處。三門塘民族文化村、遠口吳氏總祠、王天培將軍故居正在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天柱民族民間文化豐富多彩。「侗家人人會唱歌」,侗族民歌源遠流長。無論逢年過節、喜訂豐收、婚喪嫁娶、宗教禮儀,都要以唱歌來慶祝。侗族民歌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北部地區民歌有山歌、玩山歌、河邊歌、好事歌、伴嫁歌等。玩山、趕歌場是侗族青年男女主要娛樂和建立婚姻家庭的主要途徑。竹林的阿婆坳、坌處的平芒、三門塘至今仍保持趕歌場的傳統。其景況熱鬧非凡,真如是「歌的海洋」。
天柱縣文化單位有縣文化廣電視局為行政管理部門。其系統的下屬單位有:文化館、文工隊、圖書館、文物管理所、電影公司、新華書店、文化廣播電視科稽查隊、廣播電視站。投資400餘萬元的縣宣傳文化中心正在建設之中。各鄉鎮都有文化服中心。天柱縣有村級文藝(腰鼓)隊187支。天柱縣城鄉群眾文化活動頻繁開展。呈現出異常火爆的場面。二00二年四月,天柱縣被貴州省人民政府授予「文化先進縣」稱號。

⑥ 天柱山茶的歷史淵源

天柱山為古皖文化薈萃地,人文景觀博大精深。而天柱山茶更是天柱山歷史發展中的一朵珍貴奇葩。如同天柱山一樣緩緩走進人們的視野被人們接受、喜愛。
說道天柱山茶的歷史淵源不得不說到安徽天柱山,中華歷史文化名山,自古就有「南嶽」之名 。隋以前稱衡山(湖南衡山為湘山)漢設衡山郡!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劉徹登臨天柱山封號「南嶽」。道家將其列為第14洞天、57福地。天柱山又名皖山,安徽省簡稱「皖」由此而來。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句「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是對天柱山雄奇景象的精彩描敘。
天柱山是全球矚目的大別山超高壓變質帶的重要地段,還擁有國家首批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區(2011年5月5日批准)、全國文明森林公園、中華十大名山等稱號。2005年9月,經專家評審,國土資源部批准天柱山為國家地質公園,面積135.12平方公里。2011年9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天柱山成為世界地質公園。

⑦ 安徽天柱山 和 黃山 各有什麼特點 和不同的 地方呢

天柱山特點:天柱山遍布流泉、飛瀑和龍潭。每逢春潮、夏汛,到處銀練飛舞,銀河倒懸。河谷橫剖面呈深切峽谷和谷中谷的特徵。兩岸奇峰夾持,古松掩映,更顯得分外靈奇險秀。

黃山特點:黃山集八億年地質史於一身,融峰林地貌、冰川遺跡於一體,兼有花崗岩造型石、花崗岩洞室、泉潭溪瀑等豐富而典型的地質景觀。前山岩體節理稀疏,多球狀風化;後山岩體節理稠密,多柱狀風化,山體峻峭,形成了「前山雄偉、後山秀麗」的地貌特徵。

區別:

一、位置不同

1、天柱山:天柱山,位於安慶市潛山市西部。為大別山山脈東延的一個組成部分(或稱余脈)。一般指潛山市境內以其主峰天柱峰為中心的山地,有時也指其主峰。

2、黃山:黃山位於安徽南部黃山市境內,山境南北長約40千米,東西寬約30千米,總面積約1200平方千米。其中,黃山風景區面積160.6平方千米,地跨東經118°01'—118°17',北緯30°01'—30°18'。

二、海拔不同

1、天柱山:主峰海拔為1488.4米。



三、景觀不同

1、天柱山:天柱山呈現出奇峰、怪石、幽洞、峽谷等自然景觀,以雄、奇、靈、秀而著稱於世。地質專家稱其為「東方最美的世界花崗岩景觀」;文學家形容其為「山峰叢林」和「石頭宮殿」。

2、黃山:黃山代表景觀有「五絕三瀑」,五絕: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冬雪;三瀑:人字瀑、百丈泉、九龍瀑。

⑧ 「古南嶽」天柱山與黃山、九華山齊名,有什麼奇特之處呢


所以,在“南嶽”變成了湖南“衡山”之後,安徽“天柱山”也就被大家稱為“古南嶽”了,但這絲毫不會影響“天柱山”在中國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依然是我國最有代表性的名山大川之一。

⑨ 藏有數百方石刻的天柱山峽谷中都有哪些名人大家的作品

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是天柱山最具文化氣息的地方,如此密集的石刻群在全國也不多見。

⑩ 天柱山與古皖文化的聯系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AAAA旅遊區、國家地質公園天柱山,以其雄奇靈秀的山水、令人贊嘆的文化、爭奇斗艷的花卉和四季宜人的氣候,構成了獨特的自身價值,成為旅遊觀光的勝境,陶冶情操的聖地。 天柱山位於安徽省潛山縣西南部,景區面積82.46平方公里,又稱皖山、皖公山、潛山,潛山縣因山得名,安徽省簡稱「皖」亦源於此。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南巡,登臨天柱,封為「南嶽」,由此直至公元589年隋文帝時止,歷代均有加封,備受世人仰慕。早在唐宋時期,佛、道兩教視此為「洞天福地」,爭相建觀造剎,傳道布經。當年佛教禪宗三祖僧璨在此以禪之妙義悟世,安貧樂道,傳缽立化的遺跡仍依晰可見。而今三祖寺殿宇林立,香煙繚繞,已成為全國重點寺廟。 天柱山的自然景觀令人嘆為觀止。峰無不奇,石無不怪,洞無不杳,泉無不秀。「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是白居易贊美天柱山的詩句;李白的「待吾還丹成,投跡歸此地」;蘇東坡的「平生愛舒州風土,欲居為終老之計」,流露出他們把天柱山選為自己歸宿的願望,足見其迷人之處非同一般。她既有充溢陽剛之氣的「擎天一柱」,又有構成挺拔之軀的45峰;既有奇松怪石、流泉飛瀑,又有峽谷幽洞、險關古寨,還有全國第三大高山人工湖「煉丹湖」,真是目不暇接,美不勝收。後人更有「一柱擎天」、「萬岳歸宗」的美譽。

閱讀全文

與天柱文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