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中國文化基本精神它有哪些主要內容
您這個問題太大了。
一般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主要包括儒家、道家、佛家,儒家講求仁義道德,道家講求清靜無為,佛家講求萬物平等。其中儒家文化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它的核心思想是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貳』 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精神
對中國而言,文化創新訴求正是文化危機意識的集中體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實踐性反思,從屬於文化創新訴求。追溯以往,不難看到,這種訴求可謂由來已久。一個民族的文化生存,不僅要通過與異質的他者對話來汲取營養,而且還要通過與自身的歷史對話來獲得身份的認同和「根」的感覺。當我們開展著「中國傳統文化精神」這一課題的時候,我們清晰地感受到來自這兩個方面的強烈需要。這是一個關乎華夏民族永恆福祉和文化生存的重大問題。
『叄』 中國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有哪些
1、包容博大的精神
中國文化是開放的文化,是海納百川的文化。中國文化從一開始,就在不斷地包容並融合外來文化。今天的中華民族是56個民族的融合,也是中國文化開放兼容的一個具體體現。
2、天下大同的精神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表現的都是中華民族重視天下的和諧和相互友愛而非互相的對抗或欺凌弱小。今天中國提出的「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理念,也是大同精神的體現。歷史上強大的中國,沒有主動侵犯小國。
中國版圖的擴大,是在回擊當時的外族侵略以及外族文化主動融入中原文化的結果。強大的明朝派遣鄭和下西洋,給各國送去的是絲綢、瓷器等各種物品。今天西方某些人的「中國威脅論」,實際上是他們以西方對抗和競爭性的思維、以自己愛好侵略的歷史來揣度以和諧大同為核心特色的中華文化的表現。
3、中庸的精神
中庸不是當好好先生,而是一種為人處事上的恰到好處,是一種「黃金分割」的大智慧。中國傳統文化倡導「智、仁、勇」的結合才是完善的人格,而非強調一端,就是中庸精神的表現。「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就是中庸。「隨心所欲」但是「不逾矩」,就是中庸。
4、以民為本的精神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國主之有民也,猶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唐朝的李世民就說過:「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毖。」進入現代的中國,「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宣示,也是與中國傳統文化以民為本的思想一脈相承的。
5、愛護他人和擔當社會的精神
「仁者愛人」、「兼相愛,交相利」,都是強調對他人的關愛。中國傳統文化認為,真正的個人幸福,必然是與他人及社會整體的福祉相連。傳統文化中的「大人之覺」、「內聖外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等等倡導,都是強調把個人的能量和才智運用到對整個社會幸福的追求之中。
范仲淹、文天祥……無數的仁人人士,都有擔當天下為民請命的情懷和為歷史記誦的感人事功。乃至古代賢明的帝王那裡「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的面對家國的態度,也都是這種擔當天下的文化精神的體現。
『肆』 中國精神有哪些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中國精神貫穿於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積蘊於近現代中華民族復興歷程,特別是在中國的快速崛起中迸發出來的具有很強的民族集聚、動員與感召效應的精神及其氣象,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顯示。具體如下:
1、五四運動精神是"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偉大精神。核心是偉大的愛國主義。
2、井岡山精神是指以毛澤東、朱德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井岡山革命道路過程中所培育和發揚的革命精神。它是具有原創意義的民族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國共產黨優良革命精神傳統的源頭。實事求是,敢闖新路是它的精髓;堅定信念、敢闖新路是它的靈魂;依靠群眾、勇於勝利是它的本質;艱苦奮斗、百折不撓是它的根本。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井岡山精神仍具時代價值。堅定的革命信念,自力更生,英勇奮戰,百折不撓,艱苦奮斗。其中堅定的革命信念是這一精神的主題,體現了井岡山精神的最顯著特徵。江總書記將井岡山精神高度概括為24個字: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於勝利。
3、長征精神就是胸懷目標、矢志不移的堅定信念,無所畏懼、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實事求是、獨立自主的創新膽略,顧全大局、緊密團結的革命風格,心繫群眾、患難與共的高尚情懷。長征精神是艱苦奮斗的精神。艱苦奮斗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本色,是凝聚黨心民心、激勵全黨和全體人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共同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樂於吃苦,不懼艱難的革命樂觀主義;勇於戰斗,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重於求實,獨立自主的創新膽略;善於團結,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其主題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4、南泥灣精神:1941年前後,日本帝國主義的"掃盪"和國民黨反動派的封鎖包圍及嚴重的自然災害,使抗日根據地出現了極端困難的局面。中國共產黨提出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開展了大生產運動。八路軍359旅開進南泥灣屯墾。經過艱苦奮斗,南泥灣成了陝北的"江南"。
5、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整風運動和大生產運動中形成的。1942年12月,毛澤東在陝甘寧邊區高級幹部會上,第一次提出了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艱苦奮斗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理論聯系實際、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精神。)延安精神的主要內涵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敢於勝利,艱苦創業。其核心和主題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中國共產黨把為中國最廣大人民謀利益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時期響亮地提出了"為人民服務"的口號並在全黨認真實踐。是理論聯系實際、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延安時期,我黨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成功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理論上實現第一次歷史性飛躍。
6、抗戰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救亡圖存、民族解放為主題,以自強、團結、犧牲、堅韌為基本內涵的偉大抗戰精神。
7、西柏坡精神是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時期產生的,是一種體現中國革命偉大歷史性轉折時代要求的革命精神,其基本內涵是:"兩個敢於"(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革命進取精神;"兩個堅持"(堅持團結依靠群眾,堅持團結統一)的民主精神;"兩個善於"(善於破壞舊世界,善於建設新世界 )的科學精神;"兩個務必"(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毛澤東在西柏坡召開的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的繼續創業精神。(周恩來同志曾經指出:"西柏坡是毛主席和黨中央進入北平,解放全中國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指揮三大戰役在此,開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在此。"三大戰役和七屆二中全會都是決定中國前途和命運的大事件,在西柏坡這個農村指揮所里,黨中央、毛主席運籌帷喔,決勝千里,吹響了徹底埋葬蔣家王朝,建立新中國的號角。)
『伍』 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
1、以人為本的主體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的「以人為本」落實在政治上是「以民為本」,即民本思想。中國歷史上民本思想源遠流長,從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到封建社會末期的進步思想家、政治家,幾乎都主張和宣傳「民本」思想,從而使之成為中華文化中影響最廣、延續最久的一種哲學和政治思想。
2、剛柔相濟的堅忍精神。
剛柔相濟是中國人人生態度的理論概括和價值提煉,中華民族精神中最具有積極意義的內容。孔子創立儒家重「剛」,但也不失「柔」。中國文化是強調「儒道互補」的,即陽剛必須與陰柔適當配合。
3、貴和尚中的中和精神。
「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范疇,在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起著獨特的作用,它不僅是一種思想觀念,而且也是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中和」思想的傳承特別重要。儒家傳統是以夷制夷,德化懷柔,多採取羈縻政策。
中國文化,是華夏文明為基礎,充分整合全國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不同於中華文化的國際屬性,可以稱之為「中國的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
受中華文明影響較深的東方文明體系被稱為「漢文化圈」,特指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政治、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反映。從舊石器時代的發明創造,到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變法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無一不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
中國文化不但對日本、朝鮮半島產生過重要影響,還對越南、新加坡等東南亞、南亞國家乃至美洲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國發達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以及指南針技術首先應用於航海,才導致了人類所謂藍色文明和環太平洋文化圈的形成(李二和《中國水運史》);鄭和七下西洋更加深了這種文化的傳播和輻射,並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樞紐的東亞文化圈。
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以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
『陸』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哪些
中國文化主要可以歸納為三種:1.宗法文化 2.農業文化 3.血緣文化.
這三種文化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並且隨著歷史的演變它們之間相互滲透作用越來越緊密.例如:在封建社會的大家庭裡面,血緣關系十分重要,特別強調輩分和地位的等級差距,因此十分重視家族家規,它們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國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魯迅先生的小說里我們常常可以看見宗法文化對封建統治和人們思想產生的影響;我國自古以來直至今日還是一個農業大國,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形態必然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制度.
以四書五經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幾千年來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因此我認為中國文化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儒家文化:強調天人合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使人的內在修養和外在的經世治國達到完美的統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是平和中正,思無邪!
其次,農耕文化、家族文化、還有一些地域文化之間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在歷史的漫長演變中逐漸的形成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豐富多採的內涵。
『柒』 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有哪些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具體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徵,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
(7)中國的文化精神有哪些擴展閱讀: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以當代中國精神為指引,只有這樣,「三個倡導」的「24字」基本價值理念,才能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價值訴求,才能保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前進方向。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必須以弘揚當代中國精神為依託或載體,只有這樣,才能增強人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認知和情感認同,自覺地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內在信念、外化為行為習慣。
弘揚當代中國精神,要始終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出發點和歸宿點。通過弘揚當代中國精神的生動實踐,使人們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內涵,認同新時代中國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並不斷地豐富和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有這樣,當代中國精神才能不斷發揚光大,才能成為黨團結全國人民共同奮斗的磅礴力量。
『捌』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概括為以下五點:
1、以人為本的主體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的「以人為本」落實在政治上是「以民為本」,即民本思想。中國歷史上民本思想源遠流長,從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到封建社會末期的進步思想家、政治家,幾乎都主張和宣傳「民本」思想,從而使之成為中華文化中影響最廣、延續最久的一種哲學和政治思想。
2、剛柔相濟的堅忍精神。
剛柔相濟是中國人人生態度的理論概括和價值提煉,中華民族精神中最具有積極意義的內容。孔子創立儒家重「剛」,但也不失「柔」。中國文化是強調「儒道互補」的,即陽剛必須與陰柔適當配合。
3、貴和尚中的中和精神。
「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范疇,在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起著獨特的作用,它不僅是一種思想觀念,而且也是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中和」思想的傳承特別重要。儒家傳統是以夷制夷,德化懷柔,多採取羈縻政策。
4、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
從歷史上看,中國文化能夠以「和而不同」的理念走和平共處,共同發展之路,對世界文明的多元發展頗有貢獻。
5、仁者愛人的人道精神。
儒家思想的核心觀念之一是「仁者愛人」,即仁愛思想。中華民族這種道德傳統和深厚博大的「仁愛」正是今天互幫互助、助人為樂和為維護社會利益、人民利益而不惜犧牲自己利益的精神源泉。
(8)中國的文化精神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傳承:
「國學熱」、「傳統文化熱」絕不是要回到過去,最關鍵的是通過國學與傳統文化,傳承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並使之在現代煥發出新的風采,創造出適應時代的文化形態,並應用到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時期,我們應弘揚其優秀成分,剔除其糟粕內容,並在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不斷傳承創新,用當代中國人的心胸、智慧、膽識不斷激活這些精神;
樹立和強化國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認同中國文化的時代意識和振興中華文明的使命意識,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精神動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支持。
『玖』 中國精神文化包括什麼
包括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這三個方面建設的全面、協調的發展,將為學校樹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