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談談你對中國文化遺產的認識
1、中國文化遺產產生於豐厚土壤
歷史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歷史的血脈。中華民族素有記錄歷史、學習歷史、傳承歷史、借鑒歷史的優良傳統,善於從歷史中總結與繼承寶貴的文化遺產,這是中華民族綿延不斷、始終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
2、豐厚的精神文化遺產
豐厚的精神文化遺產不僅指中華優秀傳統思想文化,同樣也包括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救亡圖存的民族復興思想文化,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1)如何理解文化遺產的意義擴展閱讀:
高度重視制度文化遺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開辟歸根於「中國的社會土壤」,歸根於「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從而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中華優秀制度文化結合在了一起。
高度重視從傳統制度文化中吸取有益的經驗,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
十八大以來以民為本、從嚴治吏、選人用人、反腐倡廉等等治國理政方略,都可以看出借鑒我國歷史上優秀制度文化遺產的影子。
B. 文化遺產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分三點) 對國家和民族而言 對世界文化而言 對當今社會而言
對國家和民族而言,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國,目前所擁有的世界文化遺產位居世界前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社會的文明進步,要求我們在現代化建設中充分利用文化遺產所蘊含的無法估量的價值,同時切實對文化遺產加強保護。對世界文化而言,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發展的足跡,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歷史給我們留下的文化遺產是有限的,而且文化遺產不可再生 ,也無法替代。保護世界文化遺產,能進一步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地區和各名族的文化傳統,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能促進世界的共同發展、進步。對於當今社會而言,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不僅僅是自然環境,也包括文化環境。因此,保護環境應該同時保護自然環境和文化遺產。
C. 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談談積極開展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
文物是中華民族的一個象徵,他具有很高的藝術.精神.研究.欣賞.歷史價值。文物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價之寶,是金錢買不到的。經過多少年的風風雨雨和戰亂,流傳至今的文物相對來說已經不多了。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能夠留傳於世的文物會越來越少。所以文物十分珍貴。日用品壞了,可以再生產製造,文物卻不同,它不能再生產,再生產出的東西不是文物,是仿製品或贗品,是沒有任何文物價值的。文物一旦損壞,就永遠不能復原。沒有眾多的文物史跡,文明古國也就名存實亡,失去其傳統的風采和內涵。
(1)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越來越稱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稱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一個民族,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強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2)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保護它們對於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展現世界文化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
D. 文化遺產的含義: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不可移動文物是指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壁畫、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築。可移動文物是指歷史上各時代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代表性實物等,分為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貴文物分為一級文物、二級文物、三級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包括:在民間長期口耳相傳的詩歌、神話、史詩、故事、傳說、謠諺;傳統的音樂、舞蹈、戲劇、曲藝、雜技、木偶、皮影等民間表演藝術;廣大民眾世代傳承的人生禮儀、歲時活動、節日慶典、民間體育和競技,以及有關生產、生活的其他習俗;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與上述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場所等。
E. 文化遺產的意義及價值是什麼
文化遺產的意義是中華民族精神情感的載體;是民族特徵的藝術體現;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價值是我們的祖先智慧的結晶,它直觀地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這一重要過程;是我們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證。
文化遺產能夠幫助各族人民廣泛汲取民族精神養分;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文物有著無可代替的作用;文化遺產在對外交流,保護旅遊業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保護文化遺產的措施
1、落實責任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將文化遺產保護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並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以及城鄉規劃。要建立健全文化遺產保護責任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成立國家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定期研究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大問題。統一協調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也要建立相應的文化遺產保護協調機構。
2、加強執法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法規建設,推進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規范化。充實文化遺產保護執法力量,加大執法力度,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因執法不力造成文化遺產受到破壞的,要追究有關執法機關和有關責任人的責任。
F.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積極的意義
主要有三個積極意義:1、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我們擁有一份文化自信和尊嚴。
今天流傳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經過了多少歲月的洗禮和人文的考驗,它們是我們的精神財富和文化能量,它們不僅是我們的文化身份標識,同時也給予我們一份文化自信和尊嚴。如扎染技術、剪紙工藝等傳統手工藝,充滿人類智慧,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G. 保護人類文化遺產有何意義意義
「紀念日」的確定,無疑是推進一項事業開展、弘揚一種偉大精神的重要文化符號。國務院最近下發的《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這意味著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始進入政府和社會關注的視野。
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被大家所忽視的。多年來,我國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在經濟發展的進程中,很多文化遺產、大量古代建築,在人們的經意或不經意間消失了。由於不可再生性,不少承載著巨大歷史文化價值的物質遺產,就這樣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上世紀50年代以後,全國許多城市開始新的建設,由於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和作用缺乏認識,造成了對歷史古城的摧殘。上世紀80年代以後,掀起了新的建設高潮,許多大中城市舊城區內大規模的建設活動,使許多傳統歷史地域遭到了「滅頂之災」,許多舊城在「舊貌換新顏」的同時,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風貌。而觀念上的輕視、經費支持的不足與制度規范的不完善,更使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舉步維艱。
傳統文化與落後文化、舊文化的混淆,直接導致了人們對於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不力。在一些人看來,要更新,就要破「舊」立「新」,就要「快刀斬亂麻」、「放開手腳干」。而片面追求經濟建設,忽視文化建設和歷史文化保護,讓更多高樓大廈和旅遊發展吞噬了很多歷史建築,毀壞了不少歷史名城的風貌。這不但使文化遺存和原來的地方風情、城市風貌一掃而光,割斷了社會的歷史文脈,而且,長此以往更會帶來一個民族文化的弱化。
一個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種精神文明的傳承,需要載體。悠久的文化,是承載於千年文化遺產,例如風俗、習慣、傳統表演藝術、古遺址、古建築等之上的。以建築為例,現代建築以鋼筋水泥為材料,它的抗震性能較差,而中國古代多以木質建築為主,它的建造結構使它具有更強的抗震作用。這一建築風格背後,蘊含的是中國「以柔克剛」的傳統文化理念。例如,麗江古城經歷了7級地震還基本無損,後被評為世界遺產。再如,上海市第12塊歷史風貌區——上海市虹口區霍山路的老屋和街區,就是中國人民與猶太人民友好的見證。這個地方得到保護,全世界人民逐漸都會知道,在德國法西斯殘酷屠殺猶太人時,在許多國家拒絕接納四散逃亡的猶太難民時,也在遭受日本帝國主義蹂躪的中國人民友好地接納了3萬多猶太人。相反,如果承載著歷史信息的載體消亡了,負載在其上的歷史和文化也必然會被沖淡或消亡。
留存文化遺產,其意義也關乎未來。理解文化遺產,應該理解遺產背後蘊含著的深刻歷史文化含義,更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培育出新的現代文化。這種萌發於歷史文化傳統之上的「新」文化,才更具有根基、底蘊、特色和生命力。社會文明需要新陳代謝,但更新不能擯棄歷史,而是在歷史基礎上發展,是從舊環境中滋生出新的東西。
保護與發展是一對難解的矛盾,卻不是一對不可化解的矛盾。繼承和發展、歷史傳統和現代化要求都是人們的需求。財富理應包括文化財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深入展開,關鍵是要讓社會各界更好地體味與認同它的價值,歷史文化的價值同樣蘊藏著巨大的財富
H. 文化遺產的意義
文化遺產是我們的祖先智慧的結晶,它直觀地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這一重要過程;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
新聞立場是什麼意思
新聞立場是指新聞報道機構和報道者秉持的報道原則在具體的報道活動中的休現。客觀事實本身不是新聞,被報道出來的新聞是在報道者對客觀事實進行主觀反映之後形成的觀念性的信息,是記者把自己對客觀事實的主觀傳達出來而產生的信息。
文化遺產是我們的祖先智慧的結晶,它直觀地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這一重要過程,具體有歷史的、社會的、科技的、經濟的和審美的價值,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證。因此,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人類文化的傳承,培植社會文化的根基,維護文化的多樣性和創造性,保護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體現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個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保護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連接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
I. 你是怎樣理解申報世界遺產的意義的
1.文化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能夠推動社會發展。 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能夠加強人們的文化意識,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促進社會發展。
2.文化對政治,經濟具有反作用。 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有助於國家國際地位的提高,拉動第三產業的發展。
3.世界文化遺產有助於增強人的精神力量,改變人的精神世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J. 我國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
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
1.文化遺產是我們的祖先智慧的結晶,它直觀地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這一重要過程,具體有歷史的、社會的、科技的、經濟的和審美的價值,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證。因此,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人類文化的傳承,培植社會文化的根基,維護文化的多樣性和創造性,保護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2.我國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體現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個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保護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連接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
3.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總的來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自然和社會活動的歷史遺存,無論它們最初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先進的還是反動的,都從不同的側面和領域揭示這一定的歷史現象,體現古代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水平,它們價值和作用是永恆的,保護文化遺產的意義重大。
4.保護文化遺產能夠幫助各族人民廣泛汲取民族精神養分;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文物有著無可代替的作用;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了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歷史根基;文化遺產在對外交流,保護旅遊業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10)如何理解文化遺產的意義擴展閱讀:
中國文化遺產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為保護保存在中國境內的珍貴的歷史文物、歷史遺址、藝術形式而啟動的計劃。包括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四川都江堰、陝西兵馬俑、山東泰山、北京故宮等。
截止至2017年7月,中國已有52項世界文化、景觀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1項、世界文化景觀遺產5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12項。
文化遺產歷程
1985年,中國全國政協委員侯仁之起草並與陽含熙、鄭孝燮和羅哲文另外三位委員聯名向政協第六屆三次會議提交了《我國應盡早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並積極爭取參加「世界遺產委員會」,以利於中國重大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保存和保護》的提案。
由此展開了中國加入保護世界遺產的進程。1985年11月22日,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的締約國行列。1987年,中國正式加入該公約及開始申報世界遺產的工作,並於同年首批便有6個世界遺產獲成功申報。
截至2012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核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的世界遺產共有43項(包括自然遺產9項,文化遺產30項,雙重遺產4項),在數量上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義大利(47項,含跨國項目)和西班牙(44項,含跨國項目)。
2013年6月21日和2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37屆會議正式通過決議,分別將中國雲南東南部紅河自治州哈尼梯田和新疆天山列入最新的世界著名遺產名錄。
2014年6月22日上午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中國大運河項目和中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跨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2項和第33項世界文化遺產。其中「絲綢之路」是中國首次進行跨國聯合申遺。至此,中國的世界遺產總數達到47項,繼續穩居世界第二。
中國是世界上擁有世界遺產類別最齊全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與澳大利亞並列),其中首都北京擁有6項世界遺產,是世界上擁有遺產項目數最多的城市。而蘇州是至今唯一承辦過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的中國城市(2004年,第28屆)。 中國5000年文化蘊藏了不可估計的文化遺產,中國文化是世界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