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文化創意如何做匠人精神

文化創意如何做匠人精神

發布時間:2022-08-04 18:29:44

1. 在工作崗位如何做到工匠精神

工作熟練無誤,僅以為「工」,而未成「匠」;由表及裡,精益求精乃為「工匠」。想要成為「工匠」,最重要的就是要熱愛工作,用滿腔的熱忱投入到工作當中,在工作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只有這樣才能精益求精、精雕細琢、追求完美,才能在工作中踐行工匠精神。

具體的實踐:

2. 如何培養自身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追求極致的精神,其核心內涵在於不僅僅是把工作當作職業,而是當作事業,不僅僅把工作當成獲取報酬、養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樹立起了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著、對產品負責的態度,極度注重細節,不斷追求完美和極致。工匠們將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融入每一個環節,生產出一流的產品,給客戶提供無可挑剔的體驗。這種寶貴的職業精神需要職業學校通過開設相應的課程進行系統闡述引導,並在具體的實習實訓操作中得以強化訓練,同時也離不開企業的積極參與,發揮企業育人的主體作用。
說到「工匠精神」,我們總會想到瑞士的手錶、德國的機械、日本的管理。正是由於對「工匠精神」的尊重和堅持,才造就了這些國家名企名牌輩出。據報道,截至2012年,全球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為全球最多,德國有837家。企業長壽的秘訣是他們都在傳承著寶貴的「工匠精神」,大多「術有專攻」,立足本行,心無旁騖,在某一細分產品上不斷積累優勢,最終成為各自領域的「領頭羊」。
3
在我國,企業「短命」現象並不少見,雖然我們具有「庖丁解牛」、魯班、賣油翁等歷史悠久、膾炙人口的「工匠」式傳奇,但如今卻常常被「差不多」文化所取代,「差不多就行了」成了許多人的工作生活態度。在這種文化氛圍里,「工匠精神」的沒落和消亡在所難免。更令人擔憂的是,企業自身的這種職業態度勢必對職業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職業觀產生負面影響。因此,要讓「工匠精神」在職業教育中「紮根」,企業必須轉變觀念,致力於打造百年老店、民族品牌、國際名牌,並積極營造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環境,主動承擔教育人的重任。長期以來,職業學校形成了優先保證就業和滿足學生糊口營生的辦學理念,重「傳技」,輕「育人」,甚至片面追求升學率和「綁架」技能大賽,忽視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因此,職業學校要轉變辦學理念,修正人才培養方案,深化課程改革,將職業素養教育納入教學內容,盡快補上「短板」,走出過於重視技能傳授、文化教育,而忽視職業素養培育的誤區,讓「工匠精神」在職業教育中「紮根」、開花、結果,進而對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產生「蝴蝶效應」。
4
培育「工匠精神」還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全力營造「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尊重職業、尊重勞動的良好氛圍,在制度層面上讓工匠們受人敬重、體面工作,成為職業學校學生心目中的偶像,保證工匠們不為基本生計所困,潛心無憂鑽研,成為具有高度定力和魅力的「大國匠人」,此乃民族的希望所在。

3. 什麼是工匠精神 如何培養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

工匠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工匠們對細節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極致,對精品有著執著的堅持和追求,把品質從0提高到1,其利雖微,卻長久造福於世。

培養工匠精神:

1、教育是根本

在多年的應試教育思想指導下,人們關注理論,忽視實踐,淡化工程。英國教育家肯·羅賓遜在他的新書《讓思維自由》中指出,改革教育是培養創造力的最堅實一步,「心靈手巧」是創新者最本質的寫照。為此,要讓職業技術教育在國家有更高的社會地位,讓工程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有更大的分量,讓實踐教育貫穿我們的中小幼教育。

2、強化對工匠的獎勵機制

德國工匠勃蘭登堡在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所工作,本來研究的是「傳輸高保真音樂」技術,但他對「去除多少聲音信號而不讓耳朵聽出失真」技術更感興趣,並且取得了成功。值得重視的是,他的成功背後有一個有力的獎勵機制,即德國政府要求僱主將一部分專利收益讓發明者分享。這樣的政策,使得勃蘭登堡所收取的專利費大大超過他在弗勞恩霍夫研究所的工資。

3、建立讓工匠專心於技術的組織

微軟前首席技術官納森·梅爾沃德創辦的高智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個「資助新發明」的公司。保護發明家的利益不受大企業的侵害,給工匠們創造適宜的工作環境。相應的,有100位高級發明家相助,高智公司現在擁有世界第七大專利組合。

4、營造寬容失敗的文化環境,建立創新失敗補償機制

技術、發明、創新屬於高風險活動,因此,我們要破除在科技創新上存在的「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老觀念,大力營造寬容失敗、鼓勵創新的文化環境和氛圍。創新創業來不得浮誇,回歸「工匠精神」,用實干與可靠的技術、發明來扎扎實實地解決人類面臨的難題、中國經濟發展的困境、產業技術進步的瓶頸,是創新驅動發展的內在核心和根本保障。

4. 如何踐行工匠精神

踐行工匠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熱愛工作,用滿腔的熱忱投入到工作當中,在工作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只有這樣才能精益求精、精雕細琢、追求完美。具體實踐為:
1、要熱愛工作,完成由工到匠的轉變。踐行「工匠精神」,首先要先成為一名優秀傑出的「工」。每個崗位、每名員工都是公司整體運行中的重要一環,只有熱愛本職工作並保持耐心、細心和決心,才能保證自己在崗位上無差池無延誤,然後成為一個具有自我升華能力的「匠」。
2、要滿腔熱忱,用工作實現自身價值。「工匠精神」蘊含著一份熱忱,在長年累月的工作中,匠人們始終保持激情。
3、始終秉持素直之心,對企業懷有高度的認同感和使命感。
4、要不斷學習,努力提升自我競爭力。真正的「工匠精神」,不僅是使命的延續、職責的堅守,還是與時俱進的工作思路,百舸爭流的奮發精神,挺立潮頭的文化自信。科技在進步,時代在發展,成為企業工匠關鍵在學習。要不斷學習,與時俱進,努力提升自我價值,做學習型員工。
5、只有通過不斷學習,努力掌握理論知識才能在實際工作中實現創新。
6、所謂的「工匠精神」,不是一朝一夕的慷慨激情,而是長年累月的堅守。在平凡的崗位上,始終保持初心,且心無旁騖,鍥而不舍,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5. 什麼東西或者環節可以體現匠心精神

也談匠心精神

作者 好學長松哥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北宋哲學家張載「橫渠四句」

萌姐:以空杯的心態來學習。
開幕式萌姐帶來了生命臨界點的分享,在長跑運動中我們都應該有過這樣的經歷,在最開始的一定距離我們跑的非常累非常痛苦,但當到達一個距離值我們的步伐會變得輕盈,我們可以不停的跑下去,這個距離值就是我們的臨界點。我們應當測試清晰自己的臨界點,並且通過不斷訓練逐漸去縮短臨界點的位置。
每天都非常忙碌的我們,為什麼願意來到創業營學習?創業營是一個反思的機會,讓我們停下來反思和學習,不管是這次創業營還是以後聽別人的分享一定要以空杯的心態去聆聽和學習,虛心接受和提取有價值的東西。
總裁 洪明基:匠人精神是態度。
之前,一提及匠人我首先想到的是瑞士的製表大師和故宮博物館的修繕師傅,總認為只有精湛的技藝者才可以稱為匠人。在當代社會,我們賦予匠人的含義更加寬泛了。在洪先生的演講中,我明白了匠人精神是態度。無論是一碗牛肉飯還是一桶安全食用油,洪先生告訴我們在互聯網短平快的氛圍下,企業家的匠人精神體現在用戶至上的服務態度和產品研發的專注態度上。
在企業的長遠規劃中,企業家精神是追求質量,並且時刻保持與市場對話、與世界對話、與客戶對話,要堅持創新研發,追求長遠發展。
同仁堂 丁永鈴 :匠人精神是品牌文化的傳承。
作為一家347年歷史的老字型大小企業,同仁堂用「炮製雖繁比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堂訓向我們展示他們的品牌文化。丁總的分享非常深刻,她用老話新說、老事新辦、老理新講來概括同仁堂的匠人精神。歷經347年磨礪,今天的同仁堂向我們展示的是用戶至上、關愛顧客、嚴謹負責、注重口碑、樹立形象、弘揚文化。
長壽企業的秘訣在傳承,即技藝傳承和品牌文化傳承。為工不易,為匠更難。同仁堂懷濟世之心,持待人之美,持續用品牌文化教化敬畏之心。
在歷史的長河中,唯有品牌可以傳承,同仁堂身體力行,可謂大國工匠。

財經評論員 吳伯凡:匠心精神是心之注入。
日本70多歲的老闆可以專注服務用戶,做出最美味的壽司,是一種對美食藝術的追求。星巴克將心注入的理念讓咖啡變得與眾不同,但當他在心亂之後我們會看到他的平庸化。無論是富士康的親近鐵塊,還是稻盛和夫修繕神廟時的與木頭對話,吳老師用中國製造走進心時代告知我們,一切匠心都是將心注入。所謂心靈手巧,手巧只是表現形式,而本質是心要投入。
兼愛非攻,庖丁解牛,古代聖賢教誨我們要胸懷寬廣,要熟於用心,這其實心之修煉。只有用心才可以達到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匠心。

前董事長 武田勝年:匠心精神是信仰。
日本的匠人精神跟儒道有關,他們崇尚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江戶時代,從武士滲透到農民、工人,他們秉持的理念是相信自己的信念,為自己的理想而付諸實踐。大和民族善於重視微小細節,他們視匠心為信仰。

創始人 李澤樂:匠心精神是抵制誘惑,不忘初心。
作為創業者,應當時刻保持虛心,擁有足夠強大的心理空間承受能力。互聯網,O2O、2c、2b帶來的商業模式追求很容易讓創業者迷失。我們應當抵制誘惑,不忘初心。創業需要足夠的細心和恆心,當然我們首先要先看清楚自己的實力再去選擇證明自己。青年創業者心不沉,雖然很容易All in,但是是否能夠堅持是很大的挑戰。真正的創業是拼耐心。

創始人林志勇:匠人精神是不忘初心,戰略上的專注和戰術上的精益求精。
今天被提及最多的就是初心了。當下資本寒冬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涼意襲來可以讓創業回歸理性,回歸商業本質。
時代缺少什麼就會呼喚什麼。
我們被互聯網和資本帶偏離了很多,創業者應不忘初心,在戰略上專注在戰術上精益求精,這是真正的踐行匠心精神。

創始人余奕宏:匠人精神是注重細節。
這是最好的時代,開放包容,創業環境也好;這是最壞的時代,社會和創業者容易浮躁。我們聽了太多唯快不破,忘記了有時候慢下來也是快。從吉野家的廚房我們看到細節才是魔鬼。細節做極致了便是匠心精神。
反思
互聯網帶來模式顛覆的同時,讓大學生看到創業表面的簡單便盲目上路,物慾橫行,讓很多創業者失去理智。我們看到類似三菱、同仁堂這樣的長壽企業其價值核心是匠心精神,每一個創業者應當反思,面對資本和擴張,我們是否能夠堅持初心。所謂心亂國衰,沒有心只有腦子的公司不會持久的做大做強。
社會賦予我們責任與使命,青年人應當以匠心為初心,以社會意義和人生價值為奮斗目標。
不管如何,切莫急功近利。做困難的事也許更容易,做容易的事也許更困難。反省自己,堅定內心,踐行匠心精神,為振興中華民族而創業。

6. 如何推動踐行「工匠精神」

什麼是工匠精神

「工匠」,一個充滿傳統色彩的詞彙,各種手工匠人曾以精湛的技藝創造過無數奇跡。很多人認為工匠是一種機械重復的工作者,其實工匠有著更深遠的意思,他們代表著敬業、堅定、踏實、精益求精的氣質。「工匠精神」就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工匠精神是一種心存敬畏、執著專一的價值觀。工匠精神是骨子裡想把事情做好的信念和決心,是對初心的一種堅持。工匠精神是將心注入工作中,當全身心投入、主體與客體融為一體忘我工作的時候,便可調動本能的力量,從而產生無限的創造力。

工匠精神是一種從容獨立、腳踏實地的工作態度。工匠精神蘊涵著嚴謹、耐心、專注、敬業、創新等品質。不貪多求快,不好高騖遠,不眼花繚亂,不惜力,不怕費事。甚至費盡周折沒有收獲也無怨無悔,不輕言放棄,用一步一個腳印的精神,艱苦磨練,產品和技能不斷攀越,走向精緻。

工匠精神是一種永不知足、追求卓越的理念。工匠精神要求自己對產品質量的追求永不知足,永遠在改進,把每一個產品當作工藝品一樣精雕細刻、耐心打磨,不厭其煩地改進產品。

我們都知道德國是最具工匠精神的國家,他們有很多企業是百年老店,長期生產某種產品,他們的工人很多世代做一個工種,手藝代代相傳,他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所以,德國的機械、化工、電器、光學,直到廚房用具、體育用品是世界上質量最過硬的產品,動不動就「能用100年」,「德國製造」成為了質量和信譽的代名詞。

工匠精神還可以從瑞士製表匠身上一窺究竟。瑞士製表商對每一個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塊手錶都精心打磨、專心雕琢,他們用心製造產品的態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維和理念。在工匠們的眼裡,只有對質量的精益求精、對製造的一絲不苟、對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正是憑著這種凝神專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錶得以譽滿天下、暢銷世界。

在日本,東京「壽司之神」也是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為保證溫度,用餐前的熱毛巾是學徒手擰的;為保證米飯的口感,煮飯的鍋蓋壓力之大需要雙手使勁才能打開;煎蛋這份看似簡單的活,要出自有十年經驗的徒弟之手;從前的蝦是早晨煮好後放入冰箱直到上菜前取出,現在是將蝦煮到客人光顧前才取出;給章魚按摩時間從半小時增加到40至50分鍾,只是為了讓肉質變軟、帶出香味。在這里,食客們吃的不是壽司,而是小野二郎的工匠精神——不斷地重復以期達到新巔峰。

2015年,任正非給華為全體員工的一封郵件——「學習日本工匠精神,一生專注做一事」曾紅遍朋友圈。在這封郵件里,任正非明確表達了他對工匠精神的態度,他認為,所謂「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不僅僅是把工作當作賺錢的工具,而是樹立一種對工作執著、對所做的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

時代呼喚工匠精神

網上曾流傳一組數據:截至2013年,全球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為全球最多,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為什麼長壽企業扎堆這些國家,是一種偶然嗎?它們長壽的秘訣是什麼呢?答案就是:他們都在傳承著一種精神——工匠精神。

再看兩組統計數據:其一,歐洲、日本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為12.5年,美國競爭相對激烈,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也達8.2年。而在中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只有3.7年,其中小微企業還不到3年。其二,在福布斯(Forbes)「2016年度全球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中(共100個品牌),中國企業無一入榜,而在其另一份榜單——「2015福布斯全球企業2000強」中,中國卻有十幾家企業進入了100強。

通過這兩組數據可以看出,中國企業數量眾多,但生命周期短,能做強做大的企業寥寥無幾。中國企業不乏實力雄厚者,能在全球叫響品牌的卻是鳳毛麟角。那麼,為什麼中國企業無法長壽?為什麼中國企業無法創造世界美譽?原因之一就是:中國企業缺乏工匠精神。

還有一組數據,據日本觀光廳公布,2015年,中國遊客在日本消費總金額為14174億日元(822億人民幣)。世界各地區遊客在日本消費的總金額前五名中,中國大陸遊客消費總額比韓國、美國以及中國香港和台灣地區遊客在日消費的總額還多1518億日元(88億人民幣)。在中國實體消費市場低迷的情況下,國人到日本爆買馬桶蓋、感冒葯、電飯煲、衛生巾、絲襪、安全套、指甲鉗、保溫杯、電動牙刷、鋼筆等各類產品的瘋狂行為,著實刺痛了大部分中國人的神經。因為工匠精神的匱乏與廉價低質的不佳印象,中國企業正在不斷喪失本國的消費群體。

誠然,過去的三十多年,中國經歷了令全世界矚目的高速發展,已經積累了充足的生產供給。然而,在注重速度與效率的時代,面對大量的機會,人們變得心浮氣躁、急功近利。在快速發展並創造充足供應的同時,大部分中國企業卻丟掉了對供給質量的重視和保障。

如今,中國的社會消費需求側日趨成熟。雖然貧富不等的情況依然存在,但是大部分人的消費水平還是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中產階層快速崛起,開始擁有購買更優質產品和服務的能力,他們越來越注重生活的品質和細節。這幾年,中國人在國外瘋狂購買的那些產品,無論是高端奢侈品還是普通日用品,其產品品質是明顯高於國貨的,而品質的背後是對工匠精神、對產品人性化的極致追求。這種追求的結果,就是讓人無法拒絕的美好用戶體驗,只要用上這種飽含「工匠精神」的產品,消費者就會成為它的忠誠粉絲。

一個品質至上的時代即將來臨,中國企業到了需要放慢腳步、俯下身體、靜心沉潛、著力提升供給質量的時候了,需要通過研發與技術創新、質量管理等不斷提升產品品質,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打造品牌影響力,而這一切需要工匠精神的引領。工匠精神是支撐「中國製造」從「合格製造」走向「優質製造」、「精品製造」的精神動力,是中國進行供給側改革的支撐因素。
時代呼喚工匠精神。

讓工匠精神助力企業發展

工匠精神不單代表著一種新的生產理念,也是中國製造業的轉型方向,從低端製造的泥淖中走出,淘汰落後重復產能,加強技術創新,其最終目的是「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提升中國企業的整體水平與形象。但是,工匠精神並不是光喊喊口號就夠了的,更關鍵的是,企業要將工匠精神付諸實踐,「知行合一」,讓工匠精神真正助力企業發展。

要將工匠精神融入企業文化建設,大力宣揚

企業文化是基業長青的基石,能夠傳承上百年的工匠精神,其承載這一精神的就是企業文化。在那些具有工匠精神的企業,員工一進來就沐浴在做事嚴謹、精益求精的氛圍中,做每一件事都是力求做到最好,實際上這就是一種企業文化。在這種文化的熏陶下,追求完美、拒絕平庸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刻意要求。

因此,企業要踐行工匠精神,首先需要將工匠精神融入企業文化建設,將其納入企業文化核心理念,並通過多種方式,對員工進行宣傳教育。通過企業文化,讓員工樹立「工匠意識」,把工匠精神內化為全體員工的精神品質,讓員工有嚴謹、細致、專注、負責的工作態度以及對職業的認同感、責任感、榮譽感和使命感,讓敬業執著、腳踏實地、精益求精成為企業價值追求,為工匠精神厚植土壤。

實際上,中國很多老字型大小企業的文化都體現著濃厚的工匠精神,比如,同仁堂那幅「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對聯,深入人心,讓人敬佩。在華為內部,經常會有一些非常有趣的口號,比如「不讓雷鋒吃虧」、「燒不死的鳥是鳳凰」、「板凳要坐十年冷」等等,都是在剛入職的「大隊培訓」(華為入職後的脫產企業文化培訓)中就告訴員工,並在各類學習手冊中出現,要求員工討論學習思考。這些簡單易懂朗朗上口的口號,告訴員工要杜絕浮躁、踏實幹活。

當然,也有很多企業,在其車間、辦公室里,還是可以看見這樣的標語牌:「堅持追求完美——我們的核心價值觀」、「生產沒有質量的產品,等於創造無用的垃圾」等。希望越來越多的企業將這種工匠精神融入到產品文化、質量文化、生產文化、研發文化等企業文化的子文化裡面。

要將工匠精神植入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全面改進

企業要以工匠精神為引領,將其融入生產經營的每一個環節,要真正投入人、財、物,讓企業的生產、研發、技術、工藝等各方面的軟硬體環境都能得到提升,不斷吸納前沿技術,創造出經得起時間檢驗的產品,打造品牌。

以工匠精神引領研發與創新。創新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內涵,對原有技術的創新與新技術的應用,將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提升用戶體驗,為客戶帶來更高的價值。工匠精神不僅體現精工製作的理念和追求,更要積極吸收前沿技術,通過新技術的應用做出更好的產品,推動企業不斷進取。

在工匠精神的引領下,研發與創新需要考慮是否願意真正為客戶帶來價值,是否願意在經受大量失敗後仍孜孜不倦地堅持研發,是否願意做成千上百個方案並優中選優,是否專注於一絲性能的提升,是否敢於推翻自己的辛勤勞動成果而追求新的高度,最終做出讓消費者驚艷的產品。

此外,技術的傳承與創新要講究精雕細琢、精益求精,既要對原有好的技術進行傳承,同時也要進行改良與創新,最終目的是為品質的提升,不斷追求完美和極致,給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這是對工匠精神的堅持。

華為堅持每年將10%以上的銷售收入用於研發,獲得的技術專利累計超過3.8萬項,其產品銷售到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華為「以客戶為中心」的核心價值觀,很好地闡述了工匠精神的內涵,是中國品質的最佳代言人。

格力是中國唯一一家掌握「變頻壓縮技術」的空調企業,8000多名研發人員都是董明珠從高校招進來一步一步培養起來的,對研發的投入,以及對掌控核心技術的執著,讓格力的工匠精神也得以充分體現。

以工匠精神引領質量管理。質量管理需要質量文化引領與質量管理制度保障,需要進行思想建設與制度建設。質量文化要讓企業上下形成共同的品質理念,在全員中形成追求極致品質的精神。質量制度以硬性要求,要強化提升產品質量標准,推動質量理念在各個環節的落地。在質量管理方面,華為有很多好的經驗值得國內企業學習。

華為視品質為企業的生命,努力提升產品的品質和服務的品質,贏得了客戶的信任,這也促成了華為今天的成功。華為不僅提倡以工匠精神來衡量產品,更構建了一套堅實的質量體系,用制度支撐「質量優先」的落地。「華為公司最寶貴的是『無生命的管理體系』,以規則、制度的確定性來應對不確定性。」任正非曾指出,華為最重要的基礎是質量,要從以產品、工程為中心的質量管理,擴展到涵蓋公司各個方面的大質量管理體系。質量管理極致追求「零缺陷」。為解決手機攝像頭的質量缺陷,華為會投入數百萬元人民幣測試,為解決「榮耀」產品的小缺陷,曾關停生產線重新整改。

以工匠精神引領品牌建設。企業的發展需要品牌的推動,品牌的好壞決定企業能否在市場立足。品牌的競爭是產品品質的競爭,而工匠精神是品牌的內在價值。工匠精神就意味著品牌對客戶在質量、體驗、服務等方面做出的一個長期而持續的承諾。良好的品牌打造是基於對技術的不斷突破創新和對產品品質的細致研究、提升,這是品牌工匠精神的集中體現。

要為工匠精神構建保障機制,科學激勵

首先,組織機制的建設。工匠精神能否有效地落實,關鍵看組織機制是否秉承工匠精神的精神理念與要求進行設置。組織與機制的設置要重點考慮質量管理、研發與技術創新等職能的發揮,要求給「匠人」更多的責任與權力,要讓各部門各司其職,從機制上保障全員把精力放到品質的提升與精益求精上。

其次,制度的建設。工匠精神的本質是靠制度支撐起來的。某種程度上講,工匠制度比工匠精神更重要,工匠精神更多是從精神層面影響人,工匠制度不只從精神上引領,更重要的是它指導我們怎麼去做。

第三,獎懲機制的建設。企業發展不能盲目鼓勵競爭、簡單以績效定報酬,要讓真正踐行工匠精神的人得到應有的獎勵。要強化技術人才激勵機制,要高度重視一線勞動者的上升通道,使他們有充分的成就感、獲得感和不斷前進的目標動力。

第四,培養機制的建設。當前許多企業並不缺技術,但缺真正有工匠精神的大師,培養一個大國工匠需要時間的積累,現在再不培養就會斷層。因此,企業要建立一套科學的工匠培養機制,增加培訓投入,遴選出一批「智造之星」、「技術勞模」,讓工匠能夠脫穎而出,成為企業里的明星,成為社會的明星,成為一種榮耀。

要將工匠精神落到員工個人行為,知行合一

工匠精神落在個人層面,就是認真、敬業、鑽研的精神。沒有對職業的敬畏、對工作的執著、對品牌文化的負責態度,沒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創新活力,就不可能在工作上有所突破,在創新領域推陳出新。

企業要通過文化的引導和制度的保障,最終將工匠精神的踐行落實到每個員工的行動上。每個員工要深刻領悟工匠精神的要求,要不浮躁、不妥協、靜心做事、踏實做人,每人都秉持這樣的精神。

如果每一位員工都能以工匠精神對待自己的工作,嚴格要求自己,對產品和服務精益求精,肯多花時間去鑽研,艱苦奮斗,主動學習,及時更新知識,勇於創新,把自己的工作當成是雕琢一種藝術品,追求完美,樂在其中,那麼每個員工都將成為自己工作上的專家型人才。

筆者在為中國高鐵製造企業——中國中車服務的時候,曾經對它的「一口清,一手精,實名制」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這,就是高速動車組嚴謹製造、「標准為王」的工匠精神的最佳體現。所謂「一口清」就是在生產工人的班前會上,隨機抽到一名員工站在6米開外,高聲背誦出自己的工藝文件和操作流程。「一手精」是對員工嚴格執行標準的考察,幾年來,在4萬人次的抽查考驗中,員工一次通過率達到99.99%。「實名制」就是每個員工完成每一道工序之後貼上自己的名字,並對其終身負責,讓每個動作都做到「足金」,最終鍛造出「足金」的產品。

要讓工匠精神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不同時代的工匠精神有強烈的時代特徵,隨著時代的變遷與技術的發展,工匠精神不斷融入新的元素,但其本質是不變的。早期的手藝人身上所具備的嚴謹、專注、敬業精神,被稱為工匠精神。工業與信息化時代,我們所要求的嚴謹、專注、敬業精神是不變的,在此基礎上我們更加重視創新、精度、品質。科技越是發達,工匠精神越發重要,我們對工匠精神的本質追求沒有變。
當今時代,企業踐行工匠精神並不是要去從事手工手藝,而是如何將工匠精神融入到大生產、企業化的生產與管理實踐中,推動生產供給品質的提升。當今時代的工匠精神需要更多的時代特徵,例如互聯網領域要求追求創新、縮短研發周期、更早地將產品推向用戶、快速迭代。互聯網思維要求的對產品的不斷迭代,就是我們在不斷追求精益、追求完美。

企業在工匠精神的實踐過程中要結合所處行業的時代要求,在理解工匠精神的本質內涵的基礎上與時俱進,找到適合行業、企業自身的工匠精神實現路徑與方法,從而實現企業供給品質的提升、實現企業的基業長青。

有人說,過去的10年是商人的時代,而未來的10年,將是匠人的時代。未來的中國企業,最核心的問題不再是追求業務擴張,而是如何將自己打造成一個對產品和服務一直追求極致完美的「匠人」。每個工人、每名生產者、每個企業都將秉持這樣的精神:擯棄那些投機取巧的思維和浮躁的心態,生產出「工匠產品」,打造響亮的中國品牌,實實在在地助推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將那些看似空泛的精神口號落到實處,既做好產品,也賺到錢。

這樣的精神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像書本上的知識一樣可以生搬硬套過來,而是需要系統地、耐心地培養產生,並且在企業里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可喜的是,我們國家在30多年的快速發展過程中,還有很多類似華為、格力、騰訊等企業在用實際行動踐行工匠精神,而且取得了優秀的成績。相信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推進,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重視工匠精神、踐行工匠精神,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工匠人才」,用更多的「工匠產品」征服世界,讓中國企業真正走向世界。

(來源:中國工業評論)

7. 如何踐行工匠精神

1、不斷學習。踐行工匠精神,必須不斷學習。學習使人進步,學習使人前進,工匠精神是一種上進的精神,也是一種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要想自己在職業上有所突破,就必須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2、熱愛工作。踐行工匠精神,必須要熱愛工作。工匠精神一般都是行業的領軍者,也是職業生涯中的佼佼者,作為職場人,必須要熱愛工作和生活,因為只有好的工作才會幫助你進步。

工匠精神的簡介:

工匠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工匠們對細節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極致,對精品有著執著的堅持和追求,把品質從0提高到1,其利雖微,卻長久造福於世。

工匠精神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國製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業競爭發展的品牌資本、是員工個人成長的道德指引。「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

8. 學生如何培養工匠精神

學生如何培養工匠精神

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核心在踐行,關鍵在要明了和鎖定工匠精神所蘊含的目標維度。只有首先確立要達到的培養目標,培養過程才會有方向、有定位、有遠方,才能瞄準標高,凝心聚力,逐夢前行。這樣的目標就是懷匠心、鑄匠魂、守匠情、踐匠行。

懷匠心。匠心,即能工巧匠之心,它是指精巧、精妙的心思,本質上就是創新之心。成語中的匠心獨運或獨具匠心,指的就是這樣的靈明獨到之心。匠心是工匠精神的第一位要素,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價值和靈魂。因為心是精神之宅、智慧之府、載體之本。古人強調:「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可見,心是神明,心是主宰。反之,失卻匠心,工匠就淪為庸匠,精神也就隨之貶值,淪為低階的、不足為道的存在。換言之,工匠精神如果抽掉了匠心的內涵,只剩下形而下的操作,恐怕離匠氣也就不遠了。所以培育學生懷持匠心,生成匠意、匠思、匠智,亦即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品格,是工匠精神培養的首要任務。

鑄匠魂。什麼是工匠之魂?是德,是人的品德、品行、品格。德是工匠精神的支柱。古人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可見,工匠之才是由工匠之德統領的。有學者強調:「人因德而立,德因魂而高。」德,就是工匠精神的統領與根本,是工匠精神的內涵和靈魂。因而培養工匠精神必須鑄匠魂、立匠德。人有了德之魂,才能立世生存、行之久遠。職業教育必須踐行立德樹人的「育人鑄魂」工程,與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相結合,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精神、職業素養。要搜集和整理具有育人效應的大國工匠、大師勞模們的成長案例,融入到德育課程中,讓學生在職業學習過程中,眼中有標桿、心中有榜樣、效學有依託,真正成為追尋大師、德技雙修的人。

守匠情。匠情之情是情懷之意,是人們對事物懷持的或投射在事物之上的積極、崇高、富有正能量的情感與態度的總和。守匠情,即懷持和堅守工匠情懷,這種情懷內在地包含了人的價值取向和職業態度,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匠情懷包括熱愛情懷、敬畏情懷、家國情懷、擔當情懷、卓越情懷等。這些情懷在大國工匠、非遺大師身上都有突出體現。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就是要培養他們崇高的家國情懷、職業的敬畏情懷、負責的擔當情懷、精益的卓越情懷,學習大國工匠身上的這些優秀品質,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態度,這樣才能真正得大師真傳、汲精神滋養,將自己磨礪鍛造成大寫的人。

踐匠行。匠行是指工匠們做事的行為和行動。培養工匠精神不是因為它是熱點和時尚,為了蹭熱點、追時尚、貼標簽才隨之起舞。它是需要真抓實做、大力踐行的。踐匠行需要明了匠行基於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內涵生成的獨到的行為特徵:執著、精技、崇德、求新等。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就是要按照這樣的准則和標高,去培養學生腳踏實地專注做事的精神,培養學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境界,培養學生遵道守德、無私敬業的品格,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是德潤身、技立世、品高端的深受歡迎的人才。

閱讀全文

與文化創意如何做匠人精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