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古代歷史文化——建築對後世的影響 麻煩具體些,500字左右,我要具體的影響
中國古建築的影響范圍遍及半個亞洲和眾多少數民族地區,在世界建築歷史中佔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
一、穴居
《易·系辭》曰:「上古穴居而野處」。隨著原始人營建經驗的不斷積累和技術提高,穴居從豎穴逐步發展到半穴居,最後又被地面建築所代替。
二、巢居
《韓非子·五蠹》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孟子·滕文公》曰:「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從此建築不僅具有了它的物質功能而且具有了精神意義,促進了建築技術和藝術向更高層次發展。
三、真正建築誕生
農耕社會的到來,引導人們走出洞穴,走出叢林。
中國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從陝西半坡遺址發掘的方形或圓形淺穴式房屋發展到現在,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修建在崇山峻嶺之上、蜿蜒萬里的長城,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建於隋代的河北趙縣的安濟橋,在科學技術同藝術的完美結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橋梁科學的前列;現存的高達67.1米的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是世界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建築;北京明、清兩代的故宮,則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規模建築群。至於我國的古典園林,它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使它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這一系列現存的技術高超、藝術精湛、風格獨特的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自成系統,獨樹一幟,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象一部部石刻的史書,讓我們重溫著祖國的歷史文化,激發起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時它也是一種可供人觀賞的藝術,給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我國古代的建築藝術也是美術鑒賞的重要對象。而要鑒賞建築藝術,除了需要理解建築藝術的主要特徵外,還要了解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一些重要特點,然後再通過比較典型的實例,進行具體的分析研究。
一、巧妙而科學的框架式結構
這是中國古代建築在建築結構上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因為中國古代建築主要是木構架結構,即採用木柱、木樑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牆壁只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牆倒屋不塌」這句古老的諺語,概括地指出了中國建築這種框架結構最重要的特點。這種結構,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氣候條件下,滿足生活和生產所提出的千變萬化的功能要求。同時,由於房屋的牆壁不負荷重量,門窗設置有極大的靈活性。此外,由這種框架式木結構形成了過去宮殿、寺廟及其它高級建築才有的一種獨特構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塊和弓形的橫木組成,縱橫交錯,逐層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這種構件既有支承荷載梁架的作用,又有裝飾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後,由於結構簡化,將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結構作用幾乎完全消失,變成了幾乎是純粹的裝飾品.
二、庭院式的組群布局
從古代文獻記載,繪畫中的古建築形象一直到現存的古建築來看,中國古代建築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築,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築和一些圍廊、圍牆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一般地說,多數庭院都是前後串連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後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應和外界隔絕的人物(如貴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離外門很遠的庭院里,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層層深入的空間組織。宋朝歐陽修《蝶戀花》詞中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門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處,就都形象地說明了中國建築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徵。
同時,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布局,一般都是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也稱前後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比較重要的建築都安置在縱軸線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北京故宮的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體現這一組群布局原則的典型實例。這種布局是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密切相關的。它最便於根據封建的宗法和等級觀念,使尊卑、長幼、男女、主僕之間在住房上也體現出明顯的差別。中國的這種庭院式的組群布局所造成的藝術效果,與歐洲建築相比,有它獨特的藝術魅力。一般地說,一座歐洲建築,是比較一目瞭然的。而中國的古建築,卻象一幅中國畫長卷,必須一段段地逐漸展看,不可能同時全部看到。走進一所中國古建築也只能從一個庭院走進另一個庭院,必須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宮就是最傑出的一個範例,人們從天安門進去,每通過一道門,進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這一頭走到那一頭,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變換,給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宮的藝術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腦海中了。
三、豐富多採的藝術形象
如前所述,建築不僅僅是技術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中國古代建築經過長時期的努力,同時吸收了中國其他傳統藝術,特別是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造型藝術的特點,創造了豐富多採的藝術形象,並在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點。其中比較突出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1、富有裝飾性的屋頂
中國古代的匠師很早就發現了利用屋頂以取得藝術效果的可能性。《詩經》里就有「作廟翼翼」之句,說明三千年前的詩人就已經在詩中歌頌祖廟舒展如翼的屋頂。到了漢朝,後世的五種基本屋頂式樣——四面坡的「廡殿頂」,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圓形的「攢尖頂」,兩面坡但兩山牆與屋面齊的「硬山頂」,兩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牆之外的「懸山頂」,以及上半是懸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頂」就已經具備了。我國古代匠師充分運用木結構的特點,創造了屋頂舉折和屋面起翹、出翹,形成如鳥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頂各部分柔和優美的曲線。同時,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適當的雕飾,檐口的瓦也加以裝飾性的處理。宋代以後,又大量採用琉璃瓦,為屋頂加上顏色和光澤,再加上後來又陸續出現其它許多屋頂式樣,以及由這些屋頂組合而成的各種具有藝術效果的復雜形體,使中國古代建築在運用屋頂形式創造建築的藝術形象方面取得了豐富的經驗,成為中國古代建築重要的特徵之一。
2、襯托性建築的應用
襯托性建築的應用,是中國古代宮殿、寺廟等高級建築常用的藝術處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襯托主體建築。最早應用的並且很有藝術特色的襯托性建築便是從春秋時代就已開始的建於宮殿正門前的「闕」。到了漢代,除宮殿與陵墓外,祠廟和大中型墳墓也都使用。現存的四川雅安高頤墓闕,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漢代墓闕的典型作品。漢代以後的雕刻、壁畫中常可以看到各種形式的闕,到了明清兩代,闕就演變成現在故宮的午門。其它常見的富有藝術性的襯托性建築還有宮殿正門前的華表、牌坊、照壁、石獅等。
3、色彩的運用 中國古代的匠師在建築裝飾中最敢於使用色彩也最善於使用色彩。這個特點是和中國建築的木結構體系分不開的。因為木料不能經久,所以,中國建築很早就採用在木材上塗漆和桐油的辦法,以保護木質和加固木構件用榫卯結合的關接,同時增加美觀,達到實用、堅固與美觀相結合。以後又用丹紅裝飾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處繪制彩畫。經過長期的實踐,中國建築在運用色彩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例如在北方的宮殿、官衙建築中,很善於運用鮮明色彩的對比與調和。房屋的主體部分、也即經常可以照到陽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別是用朱紅色;房檐下的陰影部分,則用藍綠相配的冷色。這樣就更強調了陽光的溫暖和陰影的陰涼,形成一種悅目的對比。朱紅色門窗部分和藍、綠色的檐下部分往往還加上金線和金點,藍、綠之間也間以少數紅點,使得建築上的彩畫圖案顯得更加活潑,增強了裝飾效果。一些重要的紀念性建築,如北京的故宮、天壇等再加上黃色、綠色或藍色的琉璃瓦,下面並襯以一層乃至好幾層雪白的漢白玉台基和欄桿,在華北平原秋高氣爽、萬里無雲的蔚藍天空下,它的色彩效果是無比動人的。當然這種色彩風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與北方的自然環境有關。因為在平坦廣闊的華北平原地區,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單調嚴酷的。在那樣的自然環境中,這種鮮明的色彩就為建築物帶來活潑和生趣。基於相同原因,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築的色彩一方面為封建社會的建築等級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南方終年青綠、四季花開,為了使建築的色彩與南方的自然環境相調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較淡雅,多用白牆、灰瓦和栗、黑、墨綠等色的樑柱,形成秀麗淡雅的格調。這種色調在比較炎熱的南方的夏天裡使人產生一種清涼感,不像強烈的顏色容易令人煩躁。從這里也可知道,我國古建築的色彩的運用,除了上面提到的兩種主要格調外,隨著民族和地區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別。中國古代建築的類型很多,主要有宮殿、壇廟、寺觀、佛塔、民居和園林建築等。其中宮殿與園林建築的成就最為突出。所以,這里著重欣賞宮殿建築和園林藝術。
㈡ 建築設計知識:不同文化對建築空間品質有哪些影響
在官文化思想影響下,建築空間品質從古到今往往以華麗、富貴呈現,這種現象在政府。如今的地方官員出於各種原因,在辦公大樓室內外裝修上,採用高檔材料,營造出政府多麼富有。我參觀過一些縣城、市區的政府大樓,發現一個屋子裡兩三個人就佔40多平方米的空間,大量的空間浪費、閑置。
士文化影響下的知識分子,他們對於空間品質的要求,可以用簡朴、典雅、精緻。在中國古代,士文化的特點是樸素淡雅的書卷氣。不講究尊卑等級,也不要求表現權力意志,也不追求豪華富麗的氣派,純粹只是文人們高雅的審美趣味的追求。在建築上主要有私家園林、文人宅第、書院、書樓書齋、風景建築等。文人藝術尤其對自然情有獨鍾,尤其以山水詩、山水畫為典型代表。文人藝術還喜歡以自然的某種事物的自然屬性來比喻人的道德品質。
㈢ 東西方的文化對建築有什麼影響
西方的文化強調垂直向宇宙模式,確立了天堂和地域相對立的結構,基督教認為人在上帝面前是渺小的,需要祈求上帝的保護,同時為了顯示上帝的存在,哥特式教堂往往用高聳入雲、直刺青天的塔尖來表現一種神秘的特性;而東方的文化強調水平向的宇宙模式,以方位、色彩等為標志。如儒教(家),強調實用理性和現世的生活,禮儀是為了確立等級秩序,令人產生一種敬畏的感覺,它通過平面的展開,來創造一種安適的環境。
㈣ 儒家思想對傳統建築的影響有哪些
儒家的禮治,作為一種頑強的封建政治倫理觀念,對中國建築文化的精神面貌與歷史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1、影響建築的類型、形制。儒學一直以來都提倡禮,禮不僅是治國之本,也是個人立身行事的准則,我國古代建築受其影響,產生了殿堂、宗廟、壇、陵墓等多種類型的建築。
2、古代建築多體現了君權的至高無上的特徵,這也是受到儒學的君權至上影響的。
3、古代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以及社稷、先農諸壇等祭祀的建築,也是受到儒學的敬天思想影響。宗廟、陵墓之建營則是受到儒學主張孝親法祖影響。
4、古代建築的布置格式,講究方整對稱,昭穆有序,是受到儒學主張中正有序的影響,古代建築的都城、宮城及建築群體嚴格的中軸對稱布局形制。
5、儒學講究尊卑有序,上下有別,注重用建築來體現尊卑禮序,舉凡建築的開間、形制、色彩、脊飾,都有嚴格的規定,不得違制僭越。
儒家思想對傳統建築的作用:
至此,儒學對古典建築的影響就完整無疑的展現出來,從城市規劃到單體建築,從街道布局到屋檐鴟尾,無不體現著儒家遵循崇尚的「禮
」、「等級」、「尊卑」等秩序,他們嚴謹又具有理性,中庸而冷靜。
儒家思想在我國建築形式的成長成熟中始終起著關鍵的指導與主導作
,它令我國建築藝術的風格從其它同樣偉大的民族中獨立出來,成為世界建築文化中燦然生輝而自成體系的建築藝術。
中國古典建築雖初看
人不禁稍覺微缺變化一般,然而越多對它了解越發現她深沉而靜穆的廣闊胸懷。它對中華民族性格的表現及影響,都在起翹的屋檐與一進一
的庭院中完美展現。
㈤ 外來文化對唐代建築的影響表現在那些方面
唐初的時候,宮人出行都戴一種帽子。這種帽子四周垂紗,把全身都能遮住,不讓外面的人看到本來面目,顯得很神秘。唐高宗的時候,一種新式帽子開始流行,叫做帷帽。這種帽子最大的不同是垂紗變短了,僅僅垂到肩上,騎馬賓士的時候,偶爾臉部會有所暴露。這若隱若現的裝束,可能更有吸引力。朝廷曾經下令,禁止這樣的裝束,但是行政命令管不住時尚,一旦流行就難以遏制。到武則天的時候,一種叫做「胡帽」的帽子更受上層婦女的青睞,而它最重要的特點是沒有了垂紗,臉部全部無遮擋,五官艷妝,一覽無余。而從這種帽子的名稱上,你就知道它的來歷。其實,這個帽子的演變過程,說起來是宮內影響宮外,其實是異族影響漢族,總的方向是更加自由更加開放。
漢族服裝,原本寬松華麗,但是到了唐朝卻受到流行服裝的沖擊,時髦女性開始穿著窄袖衣衫,據說這是來自吐火羅地區(中亞)的式樣。還有波斯式樣的披肩,有大小之分,在長安上層婦女中十分流行。
其他方面,長安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也很多。唐玄宗有一個涼殿,每到夏天的時候涼爽宜人。這是怎麼做到的呢?原來它的四周牆壁上都有流水,所以屋裡面到處都是涼爽的水汽。唐玄宗有一個大臣叫王鉷,他家有個亭子叫自雨亭,似乎自動在下雨一樣。這種建築風格和技術在後來的圓明園建築中也有。根據學者的研究,這是來自東羅馬(當時叫做拂林)的技術。
轉自網路知道:唐朝長安有哪些異域元素 的回答
㈥ 文化對建築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社會生產方式對建築的影響;生活方式對建築的影響;地域特徵對建築的影響;思想文化對建築的影響;科學技術對建築的影響;民俗文化對建築的影響。我也是查詢101教育PPT里的課件資料,感覺PPT背景圖不錯。
㈦ 文化對建築的影響而現代文化又是怎樣影響現代建築的
1.清末民國的建築
自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建築轉入近代時期,開始了近代化及現代化的進程。但在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的過程中,在城市近代化的過程中,中國走過的道路是扭曲的。
中華帝國閉鎖的國門是被資本主義列強用炮艦和鴉片沖開的。中國的開放是被動的開放。外來的、誘發中國啟動現代化的沖擊要素是以侵略的方式撞擊的。租界的設立、通商口岸的開辟、港灣租借地、鐵路附屬地的圈佔,都是通過不平等條約來實施的。這些城市或地區,作為中國控化的前沿和聚點,引發其城市轉型、建築轉型的外來因素,很大程度上都和資本主義列強的殖民活動息息相關。在近代化過程中攪拌著殖民化。因此近代中國建築的發展,自然深深受制於這種二元結構的影響,導致發展的不平衡型。主要體現在沒有取得全方位的現代化轉型,明顯呈現出新舊兩大建築體系並存的局面。如民國時期的仿羅馬建築石鼓路天主堂,西方古典的原中央大學建築群。
2.現代主義風格的誕生
1930年前後的中國建築界有兩點史實十分清楚。其一,在上海、天津、南京、武漢、青島,以及在日本人侵佔的大連、沈陽、長春、哈爾濱等地出現了現代建築式樣,或稱「摩登式」、「現代風格」、「萬國式」、「國際式」、藝術裝飾風格、日本摩登等,其中包含有為數不多但較純粹的現代主義風格的作品。其二,西方現代建築文化及思想通過報紙雜志、建築師的交流、建築教育等方式在中國廣為傳播。這說明西方現代建築運動的影響在其肇端初始就已波及到中國,並產生效應,中國近代建築界與世界建築發展保持著某種程度的聯系。
㈧ 文化要素和經濟水平對建築有什麼影響
文化要素反映了建築的外形。極大地提升建築的美觀度和欣賞水平。經濟水平決定了建築的牢固度和建築的用途。
㈨ 中國古代 建築文化及對現代建築的影響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勤勞智慧的華夏子孫創造出了絢麗多彩的傳統文化。其中,我們的園林建築文化藝術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在為人們編織過去、現在和將來的世界中,起著巨大的作用,這「凝固的詩,立體的畫」以其多姿多彩的形式,豐富美化著我們的生活。中國園林、古代建築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獨特的風格,在世界園林、建築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中國園林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勤勞智慧的人民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和精神渴望,作為一種藝術的綜合體而出現的。它把建築、山水、植物有機地融為一個整體,在有限的空間范圍內,利用自然條件模擬大自然中的美景,經過人為地加工、提煉和創造,出於自然而高於自然,把自然美和人工美在新的基礎上統一起來,形成賞心悅目、豐富多彩、變化無窮又具有實用功能的良好環境。中國園林在世界園林體系中,作為一個獨立的園林體系而享有盛名。
人類社會進步到了一定階段,當社會生活和生存環境已不能滿足人們在精神生活方面的種種需求時,感情和理念的眼睛便在更大深度和廣度上投向氣象萬千的大自然,去尋找美的形象和美的意境。這種欣賞視線的開拓和審美趣味的轉移,使人們更加地崇尚自然,於是去妙造自然。在城市高樓林立,空間狹小的今天,人們為了追求潛意識中親近自然的心態,人為地在生活和工作的空間,盡可能的創造自然的景觀,以彌補城市空間在這一方面的不足。因此,形成了城市之中眾多的公園、綠地及室內庭院,將自然界中的山水、植物經過加工、提煉後搬進了喧囂的都市和室內,還給人們一片安靜的生活環境。
如何將大自然中的山水、植物有機地融進現代建築之中,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課題,首先,我認為在當今城市建築設計中,建築物是人類生活功能的主體,作為山水、植物是其主體的背景和襯托,也是建築物功能的延伸和發展,缺少山水、植物景觀,城市中的建築物就缺少了生氣,當然,沒有建築物便失去了使用功能,也就缺少了主題和中心。這與園林設計中「山水為主,建築是從」的原則並不矛盾,二者相互依存,是缺一不可的。這也同時符合我們國家的建築方針的。我們在模仿自然創造意境的設計中,常常採用先輩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經驗和成熟手法,並加以提煉和發揚光大,也就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
在城市建築的庭院設計中,由於受到客觀因素的制約,我們只能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可以將室外的大自然美景搬入室內再創造,也可以將建築物融入優美的自然環境中去,或者在其周圍再造自然景觀,使室內外的景物相互穿插,互相借用,可達到事半功倍的視覺效果。例如,北京的香山飯店在這一方面設計手法獨特,別具匠心,它既可以有效地引景入室,又能夠巧妙地烘托周圍的環境,建築與環境交相輝映,密不可分。使我們領會到了建築大師的風采,受益匪淺。再如,賓館飯店的大堂中庭,人們常常的慣用手法是將山石、水面、噴泉及花草、樹木置於其中,將建築物中的「四梁八柱」有效地弱化,給人們一種回歸自然的寧靜感受,既親切又有生氣。廣州白天鵝賓館的中庭造景,是設計者的一個佳作,它將建築(亭子)、山水、植物及人文景觀有機的聯系在一起,無論在那一個角度看,均是一幅山水畫,聽著那潺潺的流水,看著那「故鄉水」三個大字,使那些改革開放後歸國的廣大華人華僑心情舒暢,感慨萬千,使他們更加熱愛祖國,投身到祖國的建設之中去。在室內利用假山、疊石、低處挖地作潭,使水自高處瀉下,擊石噴濺,儼然有「飛流直下三千尺」之勢,其落差和水聲使室內變得有聲有色、靜中有動,使得文人墨客不得不低吟小詩一節。既豐富了室內的空間變化,又提高了賓館飯店的檔次。真有著「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風韻.
㈩ 文藝復興建築對後世的影響有哪些
古希臘藝術與文藝復興都體現了以人為核心,突出人性的自由與人性美。雖然文藝復興更多的是政治方面的斗爭,但她的思想核心卻離不開古希臘藝術與古希臘文化。古希臘文化藝術在很大程度上對文藝復興起到了不可忽視的、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
古希臘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早在數千年前就創造出了燦爛輝煌的古希臘文化。在古希臘文化的各種成就中,古希臘藝術顯得極為突出。
古希臘藝術作為西方藝術的起源,為西方藝術提供了理想的典範,通過將宇宙與人類合而為一的探討,得出「人是一個小宇宙」的觀點,充分認知了人體的和諧特徵與人體的和諧所帶來的美。古希臘人相信,人體是美的,它是真、善、美的最好統一,它體現了宇宙間所能發現的智慧與秩序,是一切善與美的本源。當古希臘人開始用各種藝術形式來表達對神和自然力的崇拜時,藝術家們把這種觀念推而廣之到建築、雕塑藝術等各個方面,以人體雕塑表現其心目中的神的形象,並以此象徵宇宙的神聖秩序。古希臘藝術家試圖尋求一種人體標准來表現美,這也表現了古希臘藝術中對「人」的贊頌與重視。
中世紀之後,公元14世紀,隨著歐洲經濟的不斷發展,新興資產階級與封建勢力之間的矛盾日趨激烈,除了在經濟上存在沖突,在思想文化上也有彼此對立的觀點。封建階級通過宗教來控制民眾的思想;而新興資產階級則要求人權的被尊重與不受侵犯。古希臘藝術中所體現出來的以「人」為核心的精神契合了資產階級的理念,於是文藝復興運動以「復興古希臘及古羅馬文化」的名義轟轟烈烈地展開,繼承古希臘藝術中對人的尊崇,創造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化藝術作品,來宣揚人文主義的精神,作為對現實的反抗。
文藝復興始於義大利,而古希臘藝術又是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的根基,以後所有的藝術、美學都幾乎是以希臘羅馬為基礎的。從精神的傳承來看,被禁錮多年的古典文化又引起人們的重視,這是對理性人文的第一次復興;從藝術形態的角度看,文藝復興時的藝術作品大量借鑒了古希臘藝術作品的風格與特點。對古典藝術的推崇和借鑒,可以說是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的共同特點,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略有領悟。
(一)雕塑方面
法國美術史家丹納曾說:希臘人表現人體還有一種全民性的藝術,更適合風俗習慣與民族精神的藝術,或許也是更普遍更完美的藝術,這就是雕塑。人體雕刻藝術是古希臘雕刻藝術之冠。
古風時期,男女人像雕刻中,雕像在人體比例和肌肉質感方面都接近真實的人體,面部表情開始生動起來,現出笑容,成為當時統一的時代風格,後人稱之為「古風式微笑」。希臘過渡時期,雕刻藝術中因希波戰爭的深刻影響而出現了戰斗主題。希臘古典時期,雕刻家們進行新的探索和創造,突破古風程式,試圖在人體直立的基礎上將人體的重心移至一足,使另一足自然地表現出一些動態,以表現現實生活中人物的各種運動感。這意味著雕刻家對人與人體美的認識的提高。希臘化時期的藝術風格多樣,既有同古典藝術接近的風格,如《米羅島維納斯》等一系列維納斯雕像,也有體現這一時期生死搏鬥、美醜相爭的時代精神、摻入悲劇性風格的《拉奧孔》等。希臘化時期的雕塑藝術由於希臘本土雕塑傳統深厚,依然成為希臘雕刻藝術的中心。古希臘的藝術家們從人的生活出發,肯定人生,贊美人的美,賦予人的肉體和精神以崇高而十全十美的理想,把人提高到神的高度。
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作品充分體現了古希臘雕塑和諧的理想美,在人物雕刻中極為突出。以《大衛》為例,《大衛》是第一件復興了古希臘裸體雕像傳統的作品。米開朗琪羅運用古希臘人創立的對應構圖方式,向人們展現了一位形體比例和結構都十分准確的少年形象。通過他的塑造,這位聖經人物不再是概念性的象徵,而是一個活靈活現、有血有肉的生命。雕塑家在人物結構上進行了深思熟慮的藝術誇張:把頭部的比例加大,下肢放長,手和腿的關節都較大,以加強英雄的形象效果。
(二)建築方面
古希臘建築以神廟建築最為發達,它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它的非常完美的建築形式,即用石制的樑柱圍繞長方形的建築主體,形成一圈連續的圍廊,柱子、梁枋和兩坡頂的山牆共同構成建築的主要立面。經過幾百年不斷演進,這種建築形式達到了十分完美的境地,基座、柱子和屋檐等各部分之間的組合都具有一定的格式,稱作「柱式」。如帕提農神廟外圍的多立克柱式被譽為此種柱式的典範。再如厄瑞克提斯神廟,南端用6根大理石雕刻而成的少女像柱代替石柱頂起石頂,為了使少女石柱能在不影響美觀的情況下承受相當的重量,每位少女的頸後留有一縷秀發,同時頭頂花籃,成功地解決了建築美學上的難題。柱式的出現對歐洲後來的建築有很大影響。
文藝復興建築(Renaissance architecture)是歐洲建築史上繼哥特式建築之後出現的一種建築風格。十五世紀產生於義大利,後傳播到歐洲其它地區,形成帶有各自特點的各國文藝復興建築。文藝復興建築是15-19世紀流行於歐洲的建築風格,有時也包括巴洛克建築和古典主義建築.起源於義大利佛羅倫薩。在理論上以文藝復興思潮為基礎;在造型上排斥象徵神權至上的哥特建築風格,提倡復興古羅馬時期的建築形式,特別是古典柱式比例,半圓形拱券,以穹隆為中心的建築形體等。他們都以古希臘建築為其根本。如義大利佛羅倫薩美第奇府邸,維琴察圓廳別墅和法國楓丹白露宮等。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和藝術家們認為,哥特式建築是基督教神權統治的象徵,而古代希臘和羅馬的建築是非基督教的。他們認為這種古典建築,特別是古典柱式構圖體觀著和諧與理性,並同人體美有相通之處,這些正符合文藝復興運動的人文主義觀念。
而事實上,古希臘文化藝術對文藝復興的影響並不僅僅只是藝術形式上的影響,而文藝復興所「復興」的也絕對不完全是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化與藝術。文藝復興實質上的在當時經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資產階級出於對自我價值與位置的要求,而展開的一場顛覆神權『倡導人權的斗爭。在文化的表現下是深刻的政治意義,資產階級在經濟上的發展已使得他們想要獲得政治上的權利。資產階級所需求的一種以人為本的政治和文化,在思想內核上與古希臘文化藝術凸顯人性美的特徵不謀而合。所以,文藝復興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對古希臘文化的再理解和再利用。社會背景的不同,使得古希臘文化與文藝復興時的文化有著不同的針對目標,因而文藝復興文化與古希臘文化最大的不同點就是在於文藝復興很大程度上帶有對舊時期的反對和批判。
由此可見,雖然文藝復興帶有明顯的政治目的,與古希臘文化的內涵不盡相同,但古希臘文化卻依然以她注重人性、以人為核心的特點對文藝復興起到了很好的啟發與引導作用。
通過古希臘藝術與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對比,我們可以發現,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無論是從精神上還是從形態上,古希臘文化藝術都對其有引導作用。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借鑒古希臘藝術,為後世留下了不朽的作品,也實現了精神上的第一次解放。而我們也應學習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的態度,將古典藝術與時代潮流相結合,創造出具有自我特徵的優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