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美術文化
美術,是以一定的物質材料,塑造可視的平面或立體形象,以反映客觀世界和表達對客觀世界的感受的一種藝術形式,因此,美術又稱之為『造型藝術』、『空間藝術』。
在藝術分類中,美術又稱造型藝術、視覺藝術、空間藝術。它是指藝術家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如顏色、紙張、畫布、泥土、石頭、木料、金屬等,塑造可視的平面或立體的視覺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思想觀念和感情的一種藝術活動。它主要包括繪畫、雕塑、工藝、建築等類型。
繪畫
繪畫是造型藝術中最主要的一種藝術形式。它是指運用線條、色彩和形體等藝術語言,通過造型、設色和構圖等藝術手段,在二維空間(即平面)里塑造出靜態的視覺形象,以表達作者審美感受的藝術形式。繪畫種類繁多,從不同的角度可將它劃分為不同的類別。從地域看,繪畫可分為東方繪畫和西洋繪畫;從工具材料看,繪畫可分為水墨畫、油畫、版畫、水彩畫、水粉畫等;從題材內容看,繪畫可分為人物畫、風景畫、靜物畫、動物畫等;從作品的形式看,繪畫可分為壁畫、年畫、連環畫、漫畫、宣傳畫、插圖等。不同類別的繪畫形式,由於各自的歷史傳統不同,都有著各自獨特的表現形式與審美特徵。中國畫又稱水墨畫,它在世界繪畫領域中自成體系,獨具特色,是東方繪畫體系的主流。在工具材料上,中國畫是用毛筆、墨在宣紙、絹帛上作畫的,它講究筆墨,著眼於用筆墨造型。在表現方法上,中國畫採用一種散點透視的方法。在畫面的構成上,中國畫講究詩、書、畫、印交相輝映,形成獨特的形式美與內容美。油畫是西洋繪畫的代表,它是世界繪畫藝術中最有影響的畫種。
在工具材料上,油畫是用油質顏料在布、木板或厚紙板上畫成的。在表現方法上,傳統的油畫家採用焦點透視法作畫。在畫面構成上,它講究畫面景物充實,按自然的秩序布滿畫面,呈現出自然的真實境界。
雕塑
雕塑是用可雕刻和塑造的物質材料製作出具有實體形象、以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形式。雕塑的種類可以從不同角度來劃分。從製作工藝來分,雕塑可分為雕和塑。雕是從完整而堅固的坯體上把多餘部分刪削、挖鑿掉,如石雕、木雕、玉雕等,塑是用具有粘結性的材料聯接、構成為所需要的形體,如泥塑、陶塑等。從題材來分,雕塑可分為紀念性雕塑、建築裝飾性雕塑、城市園林雕塑、宗教雕塑、陵墓雕塑、陳列性雕塑。從表現形式來分,雕塑可分為圓雕、浮雕。圓雕是不附在任何背景上,可從四面八方觀賞的立體雕塑。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藝術形象。表現手法藉助於體積和結構等。
[1]雕塑的產生和發展與人類的生產活動 緊密相聯,同時又受各個時代宗教 、哲學等社會意識形態的直接影響。如法國舊石器時代的圓雕裸女和牝馬、野豬等浮雕,中國陝西何家灣和遼寧凌源、建平等地發現的5000~6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石雕、骨雕、人像和女神彩塑頭像等,反映了人類對自然力的崇拜和對動物的崇拜以及認識人本身、認識世界的過程。秦始皇陵兵馬俑再現了2000多年前的帝國大軍的威勢。雕塑是時代、思想、感情、審美觀念的結晶,是社會發展形象化的記錄。
工藝美術
工藝美術是指日常生活用品經過藝術化處理以後,使之具有強烈的審美價值的產品。我們一般把工藝美術分為實用工藝美術和陳設欣賞的工藝美術。實用工藝美術是整個工藝美術的主體和基礎,包括衣、食、化、行、用的工藝品類,實用價值是這類工藝品的主要價值,審美價值是作為輔助價值存在的。這類工藝品包括經過裝飾加工的茶餐具、燈具、木器傢具、綉花製品、草竹編織品等等。陳設欣賞工藝品是指那些以擺設、觀賞功能為主的工藝品,這類工藝品以審美為其首要價值,手工技藝性很強,實用價值已不明顯或完全消失,如玉器、金銀首飾、象牙雕刻、景泰藍、漆器、壁掛、陶藝等。
建築藝術
建築是建築物和構築物的統稱。是人類用磚、石、瓦、木、鐵等物質材料在固定的地理位置上修建或構築內外空間、用來居住和活動等的藝術。建築藝術則是指按照美的規律,運用建築藝術獨特的藝術語言,使建築形象具有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具有象徵性和形式美,體現出民族性和時代感。以其功能性特點為標准,建築藝術可分為紀念性建築、宮殿陵墓建築、宗教建築、住宅建築、園林建築、生產建築等類型。 從總體來說,建築藝術與工藝美術一樣,也是一種實用性與審美性相結合的藝術。建築的本質是人類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動的生活場所,所以,實用性是建築的首要功能;只是隨著人類實踐的發展,物質技術的進步,建築越來越具有審美價值。
《藝術概論》與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幾點思考:
<藝術概論>的學習是加強學生藝術理論修養,提高藝術理論水平的重要途徑.明確把握<藝術概論>課的重要性是做好該課程教學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同時<藝術概論>教學方法的不斷創新又是實現學生認識藝術規律,確立正確藝術觀的必然要求.
[編輯本段]美術的分類
中國畫
簡稱「國畫」。指在中國民族的土壤上長期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獨特體系的中國民族繪畫。它是用毛筆、墨以及中國畫顏料,在特製的宣紙或絹素上作畫。按表現題材,可分為人物、山水、花竹、禽鳥、畜獸、蟲魚、宮室等畫料。按表現手段和技法,可分為工筆、寫意、鉤勒、沒骨、設色、水墨等畫法。按幅面樣式,可以分為立軸、橫卷、冊頁、扇面等款式。中國畫十分重視筆墨,運用線條、墨色和輕重彩色,通過鉤皴點染,干濕濃淡並用,來表現客觀物象的形體結構,陰陽向背;並運用虛實疏密結合和「留白」等手法來取得巧妙的構圖效果。中國畫的空間處理也比較自由靈活,即可以用「以大觀小」法,畫重山疊嶂;也可以用「走馬看山」法,畫長江萬里。中國畫物別講示「形神兼備」、「氣韻生動」,不但主張要「外師造化」,而且還要「中得心源」,中國畫在畫面上還題寫詩文,加蓋印章,將詩文、書法、篆刻融為一體。
西洋畫
指區別於中國傳統繪畫體系的西方繪畫,簡稱西畫。包括油畫、水彩、水粉、版畫、鉛筆畫等許多畫種。傳統的西洋畫注重寫實,以透視和明暗方法表現物象的體積、質感和空間感,並要求表現物體在一定光源照射下所呈現的色彩效果。
油畫
油畫是西洋畫的主要畫種。以易於油劑(亞麻仁油、罌粟油、核桃油等)調和顏料,在亞麻布,紙板或木板上進行製作的一個畫種。作畫時使用的稀釋劑為押發性的松節油和乾性的亞麻仁油等。畫面所附著的顏料有較強的硬度,色彩豐富,能充分表現出物體的色彩變化,極富真實感;當畫面乾燥後,能長期保持光澤。油畫一般重形似,重再現,重理性,運用焦點透視,解剖等知識塑造形象。
雕塑
「造型藝術」的一種。是雕、刻、塑三種製作方法所塑造的藝術形象的總稱。以各種可塑的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木、石等材料、製作出各種具有實在體積的形象,表現手法藉助於體積和結構等。雕塑一般分為圓雕、浮雕兩種。由於用途的不同,也分為架上雕塑、紀念性雕塑、裝飾性雕塑、建築性雕塑等。
工藝美術
是對物質材料進行藝術性的改造與加工,使之具有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的一種造型藝術。既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又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是實用和審美的結合,技術和藝術的統一。從使用角度可分為日用工藝美術和陳設工藝美術;從在我國發展的歷史和藝術形態來看可以歸納為民間工藝,特種工藝,視覺傳達,工業設計和環境設計五大類。
書法
①中國傳統藝術的一種。②寫漢字的方法。中國書法根據漢字的造型規則,運用點畫構成各種形態以表情達意。有正(楷)、草、行、隸、篆(大篆、小篆)等各種書體。書法美的基本因素是點畫,其次才是由點畫組成的結體。故書法用筆至關重要,是對提按、藏露、轉折、輕重、緩急、方圓等矛盾關系的掌握和運用,須講究指忌浮滑輕薄。就能篇而論,書法美在於字里行間氣勢、節奏、韻律及其所傳達的意興情緒。各種書體均講究結構橫直安排有致,顧盼呼應;布局疏密得宜,首尾連貫。
素描
一種主要以單色線條和塊面來表現物象的繪畫形式。通常所為鍛煉繪畫基本功的手段,以訓練觀察和表現客觀物象的形體、結構、明暗、質感、量感和空間感的能力。素描亦可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運用於創作。如畫家王式廓的作品《血衣》,即其一例。
水粉畫
用水調合粉質顏料描繪出來的圖畫。水粉顏色一般不透明,有較強的覆蓋能力,可進行深細致的刻畫。運用得當,能兼具油畫的渾厚和水彩畫的明快這二者的藝術效果。
壁畫
繪在建築物的牆壁或天花板上的圖畫。分為粗底壁畫、刷底壁畫和裝貼壁畫等。壁畫是最古老的繪畫形式之一,埃及、印度、巴比倫保存了不少古代壁畫,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壁畫創作十分繁榮,產生了許多著名的作品。我國自周代以來,歷代宮室乃至墓室都有飾以壁畫的制度;隨著宗教信仰的興盛,又廣泛應用於寺觀、石窟(例如敦煌莫高窟、芮城永樂宮,至今大量保存著著名的佛教壁畫和道教壁畫遺跡。)
漫畫
繪畫種類之一,又稱諷刺畫。高速畫一詞來源於義大利文Caricare,義為誇張,後來演變為專指具有諷刺和滑稽意味的圖畫,即Caricature一詞。通過誇張、變形、假定、比喻、象徵等手法,以幽默、風趣、詼諧的藝術效果,諷刺、批評(或歌頌)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
寫生
中國畫傳統的術語。將描寫花、木、鳥、獸等生物的繪畫稱為寫生。如五代黃筌《寫生珍禽圖》。在現代通常的繪畫用語中,凡是直接以實物、實景為對象進行描寫,統稱為寫生。
速寫
以迅速而准確的觀察力,運用簡練的線條,扼要地描畫出對象的神態、形體、動作等特徵的一種畫法。它是培養作畫者敏銳的觀察力和迅速把握對象特徵的概括力的重要繪畫手段,也是記錄生活,積累創作素材的重要手段。
[編輯本段]美術的主要表現形式
美術是以物質材料為媒介,塑造可觀的靜止的,占據一定平面或立體空間的藝術形象的藝術.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同時也是一種生產形態.
美術,也稱造型藝術或視覺藝術,它是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如紙、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過造型的手段,創造出來的具有一定空間和審美價值的視覺形象的藝術。
美術的范圍非常廣泛。從大的方面說,它可以大體分成觀賞性藝術和實用性藝術兩種類型。素描中藝清美
從觀賞性藝術來講,它主要包括繪畫和雕塑兩大類。而繪畫,由於它使用的物質材料和工具的不同,又可分成中國畫、油畫、水彩畫、水粉畫、版畫、素描等畫種。雕塑也有圓雕和浮雕等多種形式,所用材料則有石、木、泥、石膏、青銅等。
實用性藝術同樣包括兩大類:工藝美術和建築。目前,國內外對工藝美術這個概念的理解雖有不同的看法,但按照通常的說法,工藝美術包括了傳統手工藝品、現代工業美術和商業美術三大部分。傳統手工藝品如玉雕、象牙雕刻、漆器、金屬工藝品等;現代工業美術(或稱「工業設計」)包括一切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適用而美觀的生活用品(如花布、陶瓷、玻璃器皿、傢具、地毯、家用電器等),以及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和機械的造型和色彩設計;現代商業美術主要是指商品標志、包裝裝潢和商業廣告等。建築之所以也屬於美術的范圍,那是由建築本身包含的技術科學和藝術的兩重性所決定的。任何一座建築物總是以具有某種空間形體的物質結構矗立在大地上的,這就必然有一個造型是否美觀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建築和雕塑一樣是一種非常具體的造型藝術。
通常指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築藝術等在空間開展的、表態的、訴之於人們視覺的一種藝術。十七世紀歐洲開始使用這學員水彩一名稱時 ,泛指具有美學意義的繪畫、雕刻、文學、音樂等。我「五四」前後開始普遍應用這一名詞時,也具有相當於整個藝術的涵義。例如魯迅在一九一三年解釋「美術」一詞時寫道:「美術為詞……譯自英之愛忒。愛忒雲者,原出希臘,其誼為藝。隨後不久,我國另以「藝術」,一詞翻譯「愛忒」,「美術」一詞便成為專指繪畫等視覺藝術的名稱了。
藝術傳播即指藉助於一定的物質媒介和傳播方式,將藝術信息或作品傳遞給接受者的過程。
藝術接受即指在傳播的基礎上,以藝術作品為對象、以鑒賞者為主體,積極能動的消費、鑒賞和批評活動。
以往從藝術作品到藝術欣賞,大多採用簡單的、直接的傳播方式,傳播的意義並未引起人們的關注,這主要是由於生產力水平及科技水平的局限,致使傳播功能落後,未能對藝術活動產生較大的影響。而在近百年、特別是近幾十年來,世界科學技術的迅捷發展對於藝術活動產生了巨大影響。電子技術、衛星技術、計算機技術等高新科技的發展以及在文化藝術領域的廣泛應用,使藝術傳播方式和功能獲得重大進展。它不僅使影視藝術成為當今最具有大眾性的藝術樣式,同時也將其中許多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影響到其它藝術樣式,視像技術的優越性功能得到充分的體現。藝術傳播在當代藝術活動領域,已經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對於藝術品的傳播形式、規模、速度、周期、增殖量大小,以及對於接受者的接受方式、欣賞情趣等,都具有極大的影響。
藝術的接受,包括藝術的消費、鑒賞和批評,是藝術活動的終點,也是藝術家及藝術作品內在價值獲得最終實現的根本途徑。藝術接受者的鑒賞與批評活動具有很強的主體性意義,它既是對於藝術作品的審美認知、詮釋和創學員照片造,同時也是與藝術家的精神交流和對話。藝術接受還可以對藝術家乃至客體世界予以精神性反饋,從而實現藝術活動與社會活動的聯結,使藝術活動融於人類社會活動的宏大系統中,並在其間發揮權極的作用。
是門類藝術與哲學、美學、文化學、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人類學、比較學、藝術史學等相結合的學科。從藝術本質、藝術起源、藝術發展、藝術創造、藝術鑒賞、藝術傳播等各個方面,探討人類藝術發生與發展的規律,未來的走向及變化。美術傳播的理論與歷史研究方向更著眼於美術領域中的大眾傳播,研究在新媒體背景下,美術作為傳播信息和傳播載體的種種問題。
② 「美術文化」的意思和概念是什麼
「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載體之一,運用美術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是整個人類歷史中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通過對美術課程的學習,有助於學生熟悉美術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運用視覺語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類社會的文化資源,積極參與文化的傳承,並對文化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1]
「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美術學習絕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的訓練,而應視為一種文化學習。應通過美術學習,使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性,人類社會的豐富性,並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的特徵、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同時,培養學生對祖國優秀美術傳統的熱愛,對世界多元文化的寬容和尊重。」 [2]
「我國的美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成就,與其它國家和民族的美術共同構成世界美術的多元文化。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能使學生較為全面地理解美術與自我、美術與社會、美術與自然等方面的關系,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理解美術文化,形成文化素養。」[3]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要讓學生較為廣泛地接觸中外優秀美術作品,拓寬美術視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探索人文內涵,提高鑒別和判斷能力,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像。尤其要引導學生深入地了解我國優秀的民族、民間藝術,增強對祖國優秀文化的理解。」 [4]
這是一個信號,釋放出這樣的一個重要信息:美術既是文化的載體,自身也是文化的一種類型,因此美術學習不僅僅是美術技能技巧的學習,也不應該僅僅是美術知識的學習,而應該是在一種文化觀的觀照下的學習,應該讓學生在一種文化情境中理解美術,並通過對美術的學習感受和接受文化的影響。
從文化的角度看待美術學習,是現代美術教育的一種積極的拓展和重大的進步。在這種大的美術教育背景下,美術的課程理念、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會相應地對我們每一個美術教師提出新的要求。一個非常現實卻必須回答的緊迫問題是,一個只知道美術知識和技能的教師能否適應這一要求?在走進文化的進程中,我們可以叩問自己:我准備好了嗎?
如果答案是樂觀的,我們需要的是 「錦上添花」;如果答案是悲觀的,我們需要的是「亡羊補牢」。因此,不管是樂觀的還是悲觀的,不管是需要「錦上添花」還是需要「亡羊補牢」,我們是否都需要走過一遍文化的田園,觀望一下文化的阡陌,來感悟文化、認識文化、親近文化。
關於文化的定義
文化,我們並不陌生,因為它常常騰之於眾口——「學文化」、「有文化或沒文化」、「文化水平高」、「中國文化」、「西方文化」、「古代文化」、「現代文化」、「精英文化」、「大眾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在當今社會,似乎不說「文化」等於沒「文化」,不說「文化」無法表現「文化」,文化真是到了炙手可熱的地步。
上述文化,名為文化,其實其內涵並不相同。二黑哥學的文化、弟妹兒女學的文化是一種文化,但主要指的是識字和各種學科基礎與基本技能,學得好自然可以稱為「文化成績好」、「文化水平高」。中國文化、西方文化、古代文化、現代文化、大眾文化、精英文化……則是另有所指,所指為何?正是我們所要關注的。
要使問題變得清晰起來,我們首要關心的問題自然是文化是怎樣被定義的。
文化被模糊地使用著,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似可意會,又難明確。於是,有心人喟嘆如是:文化是使用率非常高的詞語,但又是非常難以定義的詞語!難則難已,但天下之事何難於人類,於是眾多人熱衷於探討文化的內涵,以便給四處奔突的文化套上僵轡,讓人得以從各個角度得以靜觀,以便認識之,駕馭之。
學者們對文化的探尋精神和結果,足以感天動地,讓人肅然起敬。
人類學家克羅伯和克魯克在他們1951年所著的《文化:關於概念和定義的探討》一書中做了統計,在1871年到1951年間關於文化的各種定義就有164種之多。莫爾1965年的統計的關於文化的說法達到250種。以後,俄羅斯的學者克爾特曼則發現關於文化的定義多達400種。可見,文化問題的已經是學術界和社會非常關注的熱點問題,至今人們關於文化的定義的探討仍是前程遙遙,終點杳然。
翻看幾本權威的中國、外國的工具書,看文化是如何被定義的吧!
翻開《現代漢語詞典》,我們會發現對文化有三種解釋:「①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②考古學用語,指同一個歷史時期的不依分布地點為轉移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③指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5]
我們看到,前兩種解釋與我們正在討論的文化的意義相關,第三種則與我們經常談到「學文化」、「文化成績」和「文化水平」的意義相關。
再翻開《不列顛網路全書》,我們發現對文化的解釋是:「人類知識、信仰和行為的整體。在這一定義上,文化包括語言、思想、信仰、風俗習慣、禁忌、法規、制度、工具、技術、藝術品、禮儀、儀式及其它有關成分。」 [6]
對文化還有一個經典性的定義,是由著名的英國文化學者泰勒(E.B.Taylor)於1871年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書中所做的:「文化包括作為社會一名成員的人所獲得的全部能力與習慣。」[7]
在當代,一個比較有影響的文化定義是克羅伯提出的,他說:「文化是由外顯的和內隱的行為模式構成;這種行為模式通過象徵符號而獲致和傳遞;文化代表了人類群體的顯著成就,包括它們在人造器物中的體現;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傳統的(即歷史地獲得和選擇的)觀念,尤其是它們所帶的價值;文化體系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活動的產物,另一方面則是進一步活動的決定因素。」[8]
你同意上述定義中的哪一個呢?如果難以決斷,請別忙著下結論。要正確地理解文化的含義,我們還需要從文化一詞的辭源學來加以追根溯源。
2.理解文化
我們知道,在英文中,文化一詞是culture,來源於拉丁文的cultura,其含義是栽培和培育。這一基本的含義對我們理解文化十分重要,因為眾所周知,自然中的所有生物都是不需要栽培和培育的,栽培和培育只能是人的行為。所謂栽培和培育指的是通過人工使植物的生長達到一種理想的狀態,來滿足人類的生存需要,後來此意轉化為教育、訓練,使人超越自然狀態,成為有教養或修養的人。這種轉化其實是基於一種同構關系,即將自然狀態的植物進行栽培和培育以達到人所需要的理想狀態與對自然狀態的人進行教化以達到人類社會所需要的理想狀態之間的同構。Cultura對植物是培育,對人類則是教化。理解這種關系並不困難,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是也常常將兒童比作花朵,教師比作園丁嗎?兒童的成長猶如花的開放一樣,需要教師像園丁那樣去培育。
③ 美術的基本素養是什麼啊
美術的基本素養: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美術的理念是讓藝術融入生活,融入思維,融入靈魂,活在當下。
1、圖像識讀:是指對美術作品、數字圖像、影視作品或生活中各種圖像符號的造型、色彩、比例和肌理等形式特徵,以及材質、技法和風格特徵等的認識、比較與辨別。
2、美術表現:是指運用傳統與現代的媒材、技術和美術語言,通過構思與反思,創作具有思想和文化內涵的美術作品,或用來表達自己的各種想法與情感。
3、審美判斷:是指根據形式美的原理,感知、分析、比較、詮釋美術作品中所隱含各種美的因素,分析和辨別生活中的視覺文化現象,進而做出自己的看法與判斷。
4、創意實踐:是指運用聯想、想像和變通的方式進行構想與生成有創意的意圖,並利用傳統和現代的材料、工具與方法進行創造和實踐。
5、文化理解:是指從文化角度來分析、詮釋和理解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藝術特點,學會尊重並理解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內涵與含義。
(3)美術的文化性集中體現在哪些方面擴展閱讀
培養核心素養的方法:
其一,選擇有利於形成核心素養和獲取知識的方式;其二,在將知識與技能放在情境中解決問題。
1、具有整體觀看的觀念和習慣,以聯系、比較的方式觀看整體中的各個局部和細節,發現物體之間的異同關系;通過視覺觀看,感受特定對象的造型、色彩、材質、肌理等形式特徵,為進一步的認識和解讀鋪墊道路。
2、直覺地感受圖像的形似、同構、張力等特徵,以閱讀、搜索、思考和討論等方式,認識與解讀圖像的意圖、涵義以及表達的觀念、態度、情感。
3、從維度、材料、技法、風格及發展脈絡等方面了解圖像的類型,並加以識別、指導圖像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的價值和作用。
4、在讀圖時代,能夠分辨、判斷、選擇和解讀現實生活中的各種視覺文化現象和信息。
④ 工藝美術獨特的文化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作為造物的工藝美術,「無論是作為藝術還是作為商品,它都是文化的產物,具有一種獨特的文化品質」。工藝美術與其他美術形式一樣,是人類文化發展「形象」的記錄,包容著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精華。史前文化是以彩陶為代表,青銅器則成為奴隸社會文化的典型特徵,它們不僅體現了造物的文明,同時又積淀著不朽的精神文化。這正是工藝美術獨特的文化性之所在。
⑤ 美術與文化的關系
第一,它的內容是理想主義的。民間美術主要表現人們生活理想與精神理想。理想主義的藝術都具有浪漫成分。可以說民間美術(尤其是鄉土美術)不是現實和寫實的藝術。
第二,民間美術的核心價值觀是祥和。祥和是社會與人間一種很高的境界。它包括人際之間的和諧,人與大自然之間的「天人合一」。民間文化離不開團圓、祥和、平安和富裕這些概念,這是所有民俗的終極追求,也是民間美術千古不變的主題。
第三,民間美術有自己獨特的審美體系。這種理想主義的藝術,在表達方式上是情感化的,在藝術手段上主要採用象徵、誇張、擬人等,在色彩上持其獨有的生生觀和五行觀。由於民間美術多用於生活的裝飾,符號化和圖案化是其重要特徵之一。再有就是廣泛使用的與語言相關的諧音圖像——這是我國民間美術最具文化內涵與審美趣味的方式。
第四,我國民間美術地域性,體現其無比豐富的多樣性。傳統的民間美術(尤其是鄉土美術)是在各自封閉的環境中漸漸形成的。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不同歷史、人文、自然條件,致使各地的鄉土美術有其獨自的表現題材、藝術方式與審美形態。在全球化時代的今天,這種地域個性鮮明的藝術,便成了獨有的文化財富。
第五,還有一點很重要:它是手工的。手工是一種身體行為,手工藝術是人的情感和生命行為。手工藝術處處體現著藝人的生命情感,機器製作是沒有的。在進入工業化時代,手工技能的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遺產。
⑥ 美術作品的文化內涵指什麼
美術作品的形式是美術作品內容的存在方式。它包括兩種基本的構成因素:一是內部形式,即「構圖」;二是外部形式,即「藝術語言」。對作品形式的欣賞,即是對由這兩者構成的作品「形式美」的欣賞把握。
構圖就是畫面中諸形象、形式因素的組織安排,即把個別和局部的形象組織成藝術整體的方法。構圖涉及多種形式法則和表現手法,對各種構圖類型的欣賞可以從相關的構圖形式法則知識入手加以把握和分析,但更重要的是要體會構圖的整體形式與所表現的題材內容是否相得益彰構。
美術語言就是畫面中藝術形象的存在形式,即作品的外在形態。美術語言由不同層次的語匯構成,即「媒材語匯」、「手法語匯」和「形象語匯」等。這些語匯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欣賞美術語言時,一方面可以分別欣賞不同層次語匯自身的美感意味(如對中國寫意畫水墨筆法技巧的欣賞),更重要是要把握作為作品整體創作風格的審美特性。
在一般意義上,所謂形式美在美術創作和美術作品中,主要是指色彩、線條、形體、明暗、空間等美術語言既和諧(符合一般規范)又具有創造性(顯示個性色彩)的組合。在美術的發展歷史中已總結出了許多關於形式美的一般規律(如圓形、球體、三角形、黃金分割律、蛇形線等等)和形式美法則(如對稱、平衡、秩序、和諧、節奏、韻律、變化統一等等)。這些形式美的規律和法則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和普遍性,是與人的生理結構、心理感受等方面相吻合、相聯結的,同時也是人類審美文化積淀的產物。正如康德在談到審美欣賞時所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同時,也由於形式美是人類審美歷史不同文化積淀的產物,它必然具有不同時代、民族、地域,甚至不同個體的經驗、文化意義。從這個意義上看,對於形式美的欣賞,就不能僅僅停留在直觀的「形式美」表面,而應進一步深入到意義的層面。
另一方面,形式美在美術作品中還指與不同美術種類或不同媒體材料相適應的具有自身特徵的美術語言和語言表達方式,諸如油畫的色彩感、塑造感、筆觸肌理感等,中國畫的水墨趣味、描法、皴法等,以及所謂油畫味、國畫味、版畫味、雕塑感等等。這些作為由歷史中的經典作品和藝術創作、欣賞實踐積累的產物,也具有特定的審美趣味和文化內涵,也是美術形式欣賞的重要內容。
⑦ 中國畫哪些方面體現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和審美意識
中國畫在觀察認識、形象塑造和表現手法上,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哲學觀念和審美觀,在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認識中,採取以大觀小、小中見大的方法,並在活動中去觀察和認識客觀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參與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觀,或局限在某個固定點上。它滲透著人們的社會意識,從而使繪畫具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的認識作用,又起到「惡以誡世,善以示後」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鳥等純自然的客觀物象,在觀察、認識和表現中,也自覺地與人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相聯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體現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觀念。中國畫在創作上重視構思,講求意在筆先和形象思維,注重藝術形象的主客觀統一。造型上不拘於表面的肖似,而講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傳達出物象的神態情韻和畫家的主觀情感為要旨。因而可以舍棄非本質的、或與物象特徵關聯不大的部分,而對那些能體現出神情特徵的部分,則可以採取誇張甚至變形的手法加以刻畫。在構圖上,中國畫講求經營,它不是立足於某個固定的空間或時間,而是以靈活的方式,打破時空的限制,把處於不同時空中的物象,依照畫家的主觀感受和藝術創作的法則,重新布置,構造出一種畫家心目中的時空境界。於是,風晴雨雪、四時朝暮、古今人物可以出現在同一幅畫中。因此,在透視上它也不拘於焦點透視,而是採用多點或散點透視法,以上下或左右、前後移動的方式,觀物取景,經營構圖,具有極大的自由度和靈活性。同時在一幅畫的構圖中注重虛實對比,講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要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中國畫以其特有的筆墨技巧作為狀物及傳情達意的表現手段,以點、線、面的形式描繪對象的形貌、骨法、質地、光暗及情態神韻。這里的筆墨既是狀物、傳情的技巧,又是對象的載體,同時本身又是有意味的形式,其痕跡體現了中國書法的意趣,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由於並不十分追求物象表面的肖似,因此中國畫既可用全黑的水墨,也可用色彩或墨色結合來描人物畫繪對象,而越到後來,水墨所佔比重愈大,現在有人甚至稱中國畫為水墨畫。其所用墨講求墨分五色,以調入水份的多寡和運筆疾緩及筆觸的長短大小的不同,造成了筆墨技巧的千變萬化和明暗調子的豐富多變。同時墨還可以與色相互結合,而又墨不礙色,色不礙墨,形成墨色互補的多樣性。而在以色彩為主的中國畫中,講求「隨類賦彩」,注重的是對象的固有色,光源和環境色並不重要,一般不予考慮。但為了某種特殊需要,有時可大膽採用某種誇張或假定的色彩。中國畫,特別是其中的文人畫,在創作中強調書畫同源注重畫家本人的人品及素養。在具體作品中講求詩、書、畫、印的有機結合,並且通過在畫面上題寫詩文跋語,表達畫家對社會、人生及藝術的認識,既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又是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
⑧ 為什說美術是一種精神文化
美術作為人文學科的核心之一,凝聚著濃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願望、情感、意志、價值、道德、尊嚴、個性、教養、生存狀態、智慧、美、愛、自由等人文特徵都內蘊於不同歷史,不同國度的藝術家所創造的美術作品中。因此,人文性質應該是美術課程的基本性質。自然科學關心的是物,人文科學更關心的是人。有論者將教育分成技術教育、導入教育和人本教育。技術教育主要是讓學生獲得生存的技術;導入教育主要將學生導人群體的現實;人本教育則更關心人的各種潛能的開發,使之成為全面發展的人。單純的技術教育是缺乏人文意識的,而導入教育和人本教育則與人文性有著密切的關系。所謂人文性包括人存在的意義、人的尊嚴、價值、道德、文化傳統,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內涵。而人文學科更多地是由哲學、宗教、歷史、文學、藝術等人文學科所體現出來的。自然科學是中性的,人文科學才具有道德與價值傾向。正如一位著名的德國大學的校長所說的,自然科學是時代的列車,而人文科學才是時代列車的司機。
當代社會,人們對過於重視科學教育而忽略人文科學所造成的不良現象,開始予以積極的反思,在科學中也開始注意滲入人文精神。早幾年,我國有一本暢銷的科學史著作《科學的歷程》,正是因為將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的結合才獲得巨大的成功。人們在閱讀中,不僅對科學發展的史實瞭然於心,而且還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人文精神的震撼。
美術作為人文學科的核心之一,凝聚著濃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願望、情感、意志、價值、道德、尊嚴、個性、教養、生存狀態、智慧、美、愛、自由等人文特徵都內蘊於不同歷史、不同國度的藝術家所創造的美術作品中。因此,人文性質應該是美術課程的基本性質。通過美術教育,我們可以有效地形成和發展學生的人文意識。
在美術教育中,滲入人文意識。應該注意這么幾點:
首先,作為教育工作者美術教師要努力通過各方面的學習形成和發展自己的人文意識,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如果美術教師不具備人文意識和人文素養,就不可能在美術教學活動中向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
其次,不要將美術教育視為單純的技術訓練,不要將美術從豐富的人文背景中剝離出來。
再次,要高度重視對美術作品的鑒賞,並將作品放在一種人文背景中加以理解,努力從作品中發掘人文內涵。
將人文性確定為美術課程的基本性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將使我們改變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美術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學習和訓練,從而幫助學生通過美術的學習更好地汲取不同時代美術作品中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精神。同時,也有助於學生通過美術的方法與媒材表達自己對人文精神的理解。學生在美術課程中所學習的任何東西,都應視為浩瀚的人文海洋中的幾個小島,通過這些小島,他們接觸的應該是人文精神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