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雜技文化有哪些

雜技文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8-04 20:04:13

Ⅰ 中國傳統雜技有什麼

中國傳統雜技節目

一、頂碗

柔術,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一朵藝術奇葩,它正式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成熟於隋代,唐代進入宮廷,漢代百戲曾經一度鼎盛。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總理正式命名為雜技柔術,她與中國的戲劇藝術一樣,門派、品種繁多,民族文化底蘊深厚。

Ⅱ 雜技表演都有哪些

雜技表演節目有頂技、柔術、蹬技、口技、滑稽/小丑藝術等等。

1、頂技

是大家經常看到的雜技節目之一。頂技,就是演員們在表演的時候,用自己的頭,額頭,鼻子來頂住棍子。有的演員還會用口咬住棍棒,同時在棍棒的頂部放上碗、凳子、桌子、瓶子等等易碎或者大件的物品來進行表演,表演的時候需要掌握好平衡。

Ⅲ 中國雜技有哪幾大特點

中國雜技概括起來可以以九大特色稱之。

特別重視腰腿頂功的訓練是中國雜技的第一個特點。中國雜技自古重視頂功。漢代畫像磚石和壁畫、陶俑中,有許多拿頂和翻筋斗的形象。中國雜技藝人,即使是表演古代戲法的演員也要有扎實的功夫基礎,所謂「文戲武活」,即是指此。沒有堅實的功夫,在大褂里卡上上百斤的道具,還要從容自如,翻著筋斗變水變火是不行的。

第二是險中求穩、動中求靜,顯示了冷靜、巧妙、准確的技巧和千錘百煉的硬功夫。如「走鋼絲」中種種驚險的表演,都要求「穩」;「晃板」、「晃梯」之類,凳上加凳,人上疊人,但頂上的人必須在動盪不定的基礎上求平求靜,這必須有極冷靜的頭腦、高超的技藝與千百次刻苦訓練相結合才行,這顯示了對勢能和平衡的駕馭力量,表現了人類在戰勝險阻中的超越精神。

第三是平中求奇。以出神入化的巧妙手法,從無到有,顯示人類的創造力量。這個藝術特色在舉世驚絕的「古彩戲法」中表現得最為突出。中國戲法與西洋魔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魔術講究運用聲光道具,檯面上金碧輝煌、錚光鋥亮,演員卻只要一件長袍,一條薄單,平凡朴實,毫無華彩,然而這一身長袍卻要變出千奇百怪的東西,從酒席菜餚至活魚、活鳥,無奇不有。演員一個跟斗能獻出烈火燃燒的銅盆,再一個跟斗又取出碩大無比、有魚有水的魚缸。

第四個藝術特色是輕重並舉,通靈入化,軟硬功夫相輔相成。最能表現這一藝術特色的是「蹬技」節目,蹬技多數是女演員表演,演員躺在特製的方台上,以雙足來蹬。至於所蹬物體,幾乎包羅萬象,從紹興酒罐、彩缸、瓦鍾到桌子、梯子、木柱、木板和喧騰帶響的鑼鼓等等,輕至絹制的花傘,重到一百多斤重的大活人;被蹬物體,或飛速旋轉,或騰越自如,從光滑的瓷製彩缸,到笨重的木製八仙桌子,都可以蹬得飛旋如輪,只見影子不見物象。

第五是超人的力量和輕捷靈巧的跟鬥技藝相結合。《疊羅漢》的底座負重量是驚人的。唐代《載竿》有一人頂十八人的記載。現藏日本,作為國寶級文物的唐代漆畫彈弓,弓背上就有一個頂六人的形象。近世的《千斤擔》一位老演員手舉腳蹬同時舉起四付石擔和七、八個演員,負重達千斤以上,表現了超人的力量。傳統的「拉硬弓」、「耍關刀」都是負重極大的節目。

第六是大量運用生活用具和勞動工具為道具,富於生活氣息。碗、盤、壇、盅、繩、鞭、叉、竿、梯、桌、椅、傘、帽等等,這些平凡東西,在中國雜技藝人手裡,變幻萬狀,顯示了中國雜技與勞動生活的緊密關系,有些節目就是勞動技能和民間游戲結合的產物。如繩技、神鞭等,就是牧民套馬、趕車和兒童跳繩的藝術化。

第七是古樸的工藝美術和形體技巧的結合。「耍壇子」、「轉碟」等節目把中國的瓷繪藝術與雜技交溶在一起。「蹬技」中的花傘和彩單同樣給人以傳統藝術的美感。

第八是中國雜技有極大的適應性,表演形式、場所多樣化。廣場、劇場、街巷、客房,多至百人大薈萃,小至一人的現場即席獻藝。正是這種廣泛的適應性使其能千古猶存。

第九是中國雜技有嚴密的師承傳統,又與姊妹藝術關系密切。中國雜技有嚴密的內向性,每一種技藝都是代代相傳。同時還有地域性,如中國北部的河北省吳橋縣就是有名的雜技之鄉。雜技藝人尊師重藝,對先輩傳下來的技藝,總是千方百計的保存下來,傳遞下去。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7年6月8日,河北省吳橋縣雜技團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Ⅳ 雜技的文化遺產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7年6月8日,河北省吳橋縣雜技團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Ⅳ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雜技與競技(共計17項)

序 號編號項目名稱申報地區或單位283 Ⅵ—1 吳橋雜技 河北省吳橋縣284 Ⅵ—2 聊城雜技 山東省聊城市285 Ⅵ—3 天橋中幡 北京市286 Ⅵ—4 抖空竹 北京市宣武區287 Ⅵ—5 維吾爾族達瓦孜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88 Ⅵ—6 寧德霍童線獅 福建省寧德市289 Ⅵ—7 少林功夫 河南省登封市290 Ⅵ—8 武當武術 湖北省十堰市291 Ⅵ—9 回族重刀武術 天津市292 Ⅵ—10 滄州武術 河北省滄州市293 Ⅵ—11 太極拳 河北省永年縣(楊氏太極拳、陳氏太極拳) 河南省焦作市
294 Ⅵ—12 邢台梅花拳 河北省邢台市295 Ⅵ—13 沙河藤牌陣 河北省沙河市296 Ⅵ—14 朝鮮族跳板、鞦韆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297 Ⅵ—15 達斡爾族傳統曲棍球競技 內蒙古自治區
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298 Ⅵ—16 蒙古族搏克 內蒙古自治區299 Ⅵ—17 蹴 鞠 山東省淄博市

Ⅵ 民間雜技藝術有哪些類別 請一一舉例

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種類都有哪些?

中國民間工藝品
中國民間藝術工藝品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多彩。這些工藝品大都與民間傳說有關,材質有陶瓷、泥塑、布藝、木頭、燈彩、吊飾、
麗江木刻 、樺皮工藝、漆器工藝、 獸皮工藝、 硯石工藝、竹編工藝、漆器陶具、玉器工藝、大理石工藝、
土家族黃楊木雕、瓷器、風箏、剪紙、麥桿畫、年畫、鉛筆屑畫、唐卡、拓真畫、銀
飾、紙編畫、蘇綉、魚皮衣等。內容大都是精神活潑向上、吉祥如意、長命健康、富貴有餘、兒孫滿堂等,用於民間傳統節日、傳統宗教和民族飾品用等。這些民間工藝品流傳廣泛,生動有趣,代表了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和日常活動。中國民間藝術網站在此特別分類選擇一些精品介紹給大家,供欣賞和參考。

中國民間繪畫藝術
中國民間繪畫藝術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是中國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藝術中的珍品。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民間繪畫藝術已逐步發展為既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又富有生活韻味的民間性的現代民間繪畫。中國民間藝術網站在此特別分類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介紹給大家,供欣賞和參考。

中國民間民俗
我國是—個多民族、多宗教地區,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姓氏、家族都有不同宗教信仰。《慈利縣志》記載說:「大庸所崇山外屏,少見天日,又性忍,刺膚血以事神者,千百成群,甚可笑也。」明代隆慶《岳州府志》也載:「沅澧流域,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覡作樂歌舞以娛神。」清代《甄氏族譜》對武陵源一帶的宗教信仰也作了記述:「其俗信巫尚鬼,事向王、公安等神,以宿晨儺願為要務,敬巫師,賽神願,吹牛角,跳仗鼓……」這便是我國民族宗教信仰的特點。歷史上,中國家族先民曾經歷過「萬物有靈」和「圖騰」信仰歷史階段。由於道教、佛教和基督教、天主教的傳入,逐步演變為多種崇拜。以至今天所說的民間民俗。

中國民間藝人
一天,我慕名來到廣西藤縣博物館參觀。博物館的前身是1979年建成的李鎮亞會議廳,1986年改建為共和國民族藝術博物館並對外開放。館內共存有中國最有名的藝術家以及著名詩人創作過的民族藝術專注,以及所收藏的數多種中國民間藝人作品。被譽為中國著名藝術博物館之一。現在我中國民間藝術網站主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燦爛的民間藝術遺產,保護中國民間藝術文化可持續性發展,進一步挖掘、整理、傳承、研究中國民間藝術,尤其是瀕臨失傳的民族古歌、古舞、古樂藝術等。

中國民間影視藝術
在迄今為止的人類藝術發展史上,最輝煌燦爛的篇章,大概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誕生並逐步成熟的電影藝術和隨之產生的電視藝術。作為新的藝術門類的影視藝術,藉助於光電的魔力,把逼近於現實生活真實的影像和聲音再現於銀幕和屏幕上,這不僅實現了信息傳遞的大眾化,而且也使蘊含最廣泛和最普通的生活經驗的藝術內容,融入交流和接受的過程。使人們的精神世界表現和娛樂生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豐富多彩。

中國民間舞蹈藝術
民間舞蹈藝術源遠流長,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產生,經歷代發展,傳承至今,其種類因地域而別,內容十分豐富。
舞蹈《跑帷子》和《跑陣舞》是由古代戰爭中的陳兵布陣演變而來。《打獨角獸》和《扛箱舞》反映了上古人與獸的搏鬥。《龍舞》、《獅舞》、《麒麟舞》、《趕犟驢》、《竹馬舞》和《貓蝶舞》是典型的模擬舞蹈。《打春牛》和《打鐵舞》是模仿人們生產勞動時的情景。《八美圖》、《荷花燈》、《菊花燈》、《旱船舞》、《高蹺舞》等表現了勞動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大型群眾舞蹈《秧歌舞》和《腰鼓舞》是解放戰爭時期產生的革命舞蹈。《抬閣》、《肘閣》是典型的道具性舞蹈。震撼人心的《鼓舞》和《大銅器舞》場面壯觀,熱情奔放。運用道具進行表演,歌舞結合和採用虛擬、象徵的表現手法是中原民間舞蹈的明顯特徵。中國民間藝術網站在此特別分類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介紹給大家,供欣賞和參考。

中國民間戲曲藝術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歷史悠久,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雖說它的淵源來自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但區別一個劇種所顯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現在它來自不同聲腔系統的音樂唱腔。這些音樂唱腔則是以所產生地區的語言、民歌、民間音樂為依據,並兼收其他地區音樂而產生的。各個劇種的劇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凈、丑等不同臉變化的腳色行當充任。表演上著重運用以生活為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講究唱、做、念、找藝術,表演運輸和富裕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區別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河北梆子、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中國民間T台
「T」型台上身著古裝的靚麗時裝秀模特,激情四溢的流行歌手組合成了一幅古樸、神秘、生動的新場景。一個前衛現代的時尚風標,一道獨特別致的風景線,呈現在了現代人民面前。每一次演出都會重新詮釋了中國古典服飾之華美與古裝藝術文化內涵。

中國民間建築園林
中國園林建築藝術是世界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其他門類一起發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經歷了一個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過程,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學、美學內涵。其發展大致可分成三個時期即:先秦及秦漢時期的「自然時期」,此時期是從「囿」到「苑」的發展時期,其特點是佔地寬廣、工程浩大、人工設施增加;唐宋時期古典園林的形成時期,由漢代開端了中國園林發展進程,經過東漢、三國、魏晉南北朝到隋代統一中國的過渡,園林發展出現了兩個特點,一是在苑囿的營建中注意了游樂和賞景的作用;二是繪畫技術發展與造園藝術的發展互相促進。形成時期突出的成就就是造園和文學、繪畫的結合。明清時期是中國古典園林的全盛時期,至此中國園林建築藝術已具備了功能全,形式多及藝術化三個特點。

中國民間傢俱
中國民間傢俱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部「木頭構創的絢麗詩篇」,其歷史悠久,自成體系,具有強烈的民族特點風格和中國特點。中國古代傢俱發展到唐代時,隨著垂足坐生話方式的流行、椅、凳傢俱發展起來到宋代高型傢俱定型,室內陳設束、椅、幾、案,工藝技術日臻成熟。明清兩代是中國傳統傢俱的黃金時期;不僅千紋萬華的漆飾傢俱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歷史高峰,而且產生了中國古代傢俱史上成熟顯赫的明式傢俱和豐富卓越的清式傢俱。明清傢具都以高級硬木為主要用材,拋棄了幾千年來中國傳統傢俱一貫採用漆飾加工的製作方法,以木材自身的高雅材質,天然紋理和光潤色澤,使傢俱產生了--種嶄新的意韻,品質和獨特的審美價值,並運用精湛無比的工藝,使傢俱的構造實現了科學與世術的完美結合,從而在世界傢俱史上樹起了一座光熠爍目的豐碑。

中國民間服飾
中國民族服飾種類繁多,色彩紛呈,是民族傳統文化和審美意識的具體體現,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不同民族,創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飾習俗,在民族民俗構成中佔有重要地位。民族服飾集中體現著民族文化,是區別一個民族的重要外部特徵之一。

中國民間飾品
在我國這片大土地上,生活著千古流傳的古老民族。這些古老的民族,勤勞智慧,創作了許多民間民族飾品。至今保存著世界上最古老民間飾品。我中國民間藝術網展示了民間藝術飾品精品。許多人看了以後,都對中國民族民間藝術表示由衷的贊佩。————請看我中國民間藝術網!

Ⅶ 雜技屬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嗎

雜技屬於中國的傳統文化當我們探討如何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品牌雜技節目的時候,我們不難想到所謂的「中國特色」,不外乎節目服裝民族化、背景音樂古典化、故事內容中國化。誠然,我們看到了很多具有中國特色的優秀節目,比如用中國故事重新演繹的《天鵝湖》、以中國經典傳統小說、詩歌改編的《現在夢幻時——聊齋》、《西遊記》、《花木蘭》等等,無疑都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雜技作品。可以說這些中國特色主要是依靠內容和形式來實現的,而當我們透過表層去挖掘時,雜技所具有的中國特色還應有更為深刻的東西,那就是中國雜技中所蘊涵的傳統文化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形成和發展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進程,最終成為融儒家倫理精神、道家風格氣度、世俗化宗教情感為一體的精神體系。在這一精神體系中,最基本的觀念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北宋哲學家張載在《正蒙•乾稱》中十分明確地描述出中華民族的這一精神特色:「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它告訴我們,人和萬物都是天地所生,因此人和萬物都與天地一體相連,息息相通,人、物、天地都處於一種精神性的統一體中。這種哲學思想形成了華夏民族獨具的生生不已的大生命觀,並由此生發出剛健有為、貴和尚中的文化精神。

儒家文化提倡「天人合一」,但在處理天人關系時,往往把重心放在人的身上,也就是「以人為本」,倡導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於是,《易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順乎人」等便成了儒家文化精神的基本原則。這一文化精神直接影響到了中國的藝術精神和審美精神,即崇尚生命,積極面對人生。因此,當我們去誦讀古典詩文、欣賞中國戲曲、舞蹈、雜技時,我們可以很強烈地感受到一種生命的力量。

雜技起源於生產力極不發達的時代,原始的雜技展現給人們的是勞動技能,比如捕魚、打獵、上樹、跳澗等等,當這些勞動技能達到某種超常的狀態時,便成為了雜技的技巧。因此,原始的雜技所表現的就是早期人類對自然的征服和支配,反映出人類對宇宙人生的幻想和願望。這就註定了雜技最基本的基調——壯美。美學大師宗白華曾說:「『美』就是勢、是力、就是虎虎有生氣的節奏。」雜技帶給人們的正是這種力量的美。當沉重的花壇在演員手中疾飛時,當一人輕而易舉地托舉起幾人時,當演員在細細的鋼絲上騰越時,當雄獅猛虎在演員手下臣服時,我們看到的顯然是一個戰勝自然、征服自然的英雄,也看到了人的力量。雜技正是通過形體所表現出的精神力量使人體成為一種精神力量的符號。雜技從形成之日起,就不斷地向世人展示出超人的力量。早在漢代,力技就在雜技中佔有主導地位。據《中國雜技史》一書載:「河南、四川、山東等出土的漢畫中,常常可以看到人與人、人與獸、獸與獸之間角抵的形象。……在河南密縣打虎亭漢墓中還發現壯士相角抵的壁畫。兩個青年,赤膊光腿,頭束朝天發辮,武勇異常。」舉重也是力技中的一個重要項目。在一些壁畫中依然清晰可見古代男子托舉重物而穩定有力的神態。雜技底座的負重量一直都是十分驚人的。《獨異記》中記載著一位女藝人能頭頂長竿載十八人在上面表演,唐代的疊羅漢曾創造了九人的集體疊置,顯示出超人的力量。現代雜技繼承了古代雜技展示力量美的傳統,《皮條》就是展示人的力量美的代表性節目。演員在那一根根充滿韌性的皮條上不斷上下翻轉,尤其是那平衡靜止的一瞬間,不禁使人領悟到中華男兒堅韌不拔的性格特徵,透視出中華民族強勁不屈的生命光彩。正是雜技的這種剛健的力量美傳達出一種生生不息的強烈的生命意識,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觀眾。

貴和尚中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又一重要特徵,而且是使中國文化有別於西方文化的本質性特徵。貴和就是追求至高無上的和諧狀態,尚中就是崇尚中庸之道。貴和的思想使得中國人可以求大同存小異,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實現和諧的局面。雜技中的集體節目,如轉碟、車技、流星等,表演時始終保持著整齊劃一、錯落有致的和諧畫面,這正是貴和思想的獨特外現。尚中的思想是從貴和引發出來的。因為要實現和諧,就必須要找到一條實現和諧之路,於是孔子提出了儒家的最高道德規范:「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理學的集大成者南宋的朱熹對「中庸」進行了更為明確的闡釋:「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在儒家看來,就是貫穿萬事萬物的「道」和「理」。中庸的思想使中國人做事始終講求一個「度」,不偏不倚,不過度也無不及。中庸的思想體現在藝術表現中便形成了獨特的形體符號,即內斂、收聚的形態特徵及求圓佔中的美學思想。《呂氏春秋》寫道:「渾渾沌沌,離則復合,合則復離,是謂天常。天地車輪,終則復始,極則復反,莫不咸當。」這里便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周而復始的圓弧運動軌跡。中華民族所特有的圓式思維對中國人體文化有著深刻的影響。太極拳正是這一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此外,中國傳統戲曲、民族舞蹈以及雜技的形體動作可以說無一不是劃圓藝術。雜技動作的姿態,其動作特質是向心的、集中性的,是以一點為圓心,利用肢體做弧線運動,從而產生一種圓滑、流動的運動軌跡。柔術是體現圓文化的最好的代表。柔術有些像現在十分流行的瑜伽運動,但實際上二者在本質上是有區別的。柔術作為一種藝術,它力求精美,在渾圓的動作之中,蘊涵著超人的力量。圓文化不僅體現在形體動作上,也體現在技巧的運動軌跡上。《車技》在舞台上的行駛路線是圓的,《流星》舞動的軌跡是圓的,《蹬技》中道具的旋轉軌跡是圓的,《綢吊》飛舞起來的運動軌跡同樣是圓的,太多的圓形成了中國藝術以圓為核心的審美特徵,正是這些數不清的圓使人們產生了一種生生不息、循環往復的美感。

當我們欣賞雜技時,除了可以感受到那種蘊涵強烈生命意識的壯美外,我們還可以感受到一種靜謐和諧的柔美。而柔美的審美特徵源於中華文化對「靜」的崇尚。《莊子》有雲:「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這是道家的觀點,儒家中庸的倫理觀同樣強調的是人內心的平靜。孔子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怨而不怒」,意思是說快樂但不放縱,悲哀而不傷神,埋怨但不憤怒。佛家也是如此,司空徒曾對詩有過這樣的贊譽:「落花無言,人淡如菊。」可見,無論是儒家的溫靜、道家的虛靜,還是佛家的空靜,強調的都是「靜」的觀念,於是便形成了中國藝術精神以靜為美的審美理想。但中國藝術中的「靜」與西方藝術中那種帶有哀傷情緒的靜穆是截然不同的,中國的「靜」是靜謐、是和諧,是一種「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的人生境界。雜技中的很多節目,諸如《單手倒立》、《滾杯》等等體現的都是柔美的藝術境界。險中求穩,動中求靜同樣是「靜」的觀念的延伸。從古代走索演化而來的走鋼絲,便是一個險中求穩的節目。演員不僅要在只有小拇指粗的鋼絲上完成直體空翻、一字大跳等高難度動作,還要展示優美的舞姿和造型,而這一切都需要演員冷靜、准確地去完成,那履險如夷的神態,帶給觀眾的是驚險而又穩定的感覺。盡管走鋼絲是一個以「險」取勝的節目,但它所傳達出的仍然是柔美的審美感受。這正是險中求穩的「穩」在發揮著主導作用。不獨走鋼絲,像綢吊、空中飛人、排椅等都是險中求穩的典型節目。談到「靜」的觀念,我們不能不談到中國的古彩戲法。西方的魔術以光、電等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道具取勝,給人以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和驚心動魄的感覺。而中國的古彩戲法卻是出奇地平淡沉靜。一襲樸素的長袍,一條薄薄的單子,緩緩地踱步而出,慢慢地與你話著家常,就在你不經意間,一件件千奇百怪的東西從長袍里出來了,從日常用品到活魚活鳥,從裝滿水的魚缸,到熊熊燃燒的火盆,讓人無暇細想已驚得目瞪口呆。再不用說《仙人摘豆》了,演員就可以安安靜靜地坐在你的對面,兩個碗,五粒紅豆,就在你的眼皮底下把一粒粒紅豆變來變去,忽而出現在這個碗里,忽而又跑到了那個碗里,最後又在你的面前猛然呈現出一滿碗紅豆。這就是中國戲法的魅力,在表面的沉靜中蘊涵著巨大的魔力。

雜技與戲曲、舞蹈等其它藝術門類相比較,一個很大的區別在於雜技對於道具具有極強的依賴性。戲曲、舞蹈中的道具主要是用來表現人物的情緒,而雜技中的道具則是用來展現技巧的。離開了道具,雜技的技巧便無從談起。無論是高懸空中的鋼絲,演員腳下的獨輪車,飄飄盪盪的綵綢,抑或是演員手中的碗、壇、花盤、空竹等等,物與人交融匯合構成了雜技特殊的藝術語匯。而這種特殊性體現的正是天人合一的境界。當人把萬物看作是與自己一體相關,更是自己情感的寄託、人格的體現的時候,萬物與人便結成了一個生命整體,於是,山川流水、明月清風,都成了人生情懷。人們對物我合一境界的追求在雜技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在雜技表演中,演員和道具之間不僅如同魚和水一樣相互依存,而且二者之間是融為一體的。當我們觀看舞流星時,我們看到的不是演員手持道具在舞動,而是一顆顆劃過夜空的閃閃發光的流星;當我們觀看轉碟時,看到的是滿台飛舞的彩蝶。蹬技、手技,帶給我們的都是一種上下翻飛、只見影子不見物象的感覺,營造出一番氣韻生動的藝術境界。

在漢代的時候,雜技被稱作「百戲」。但百戲這個概念並不專指雜技,而是古代民間表演藝術的泛稱,除雜技表演外,還包含著古代樂舞。戲曲的起源往往也要追溯到百戲。不過,在《漢文帝篡要》中有這樣一段話:「百戲起於秦漢曼延之戲,技後乃有高絙、吞刀、履火、尋橦等也。」從這段話可以得知,雖然百戲的涵蓋范圍很大,但主要還是以雜技為主。百戲的「戲」字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第一個解釋就是「玩耍、游戲」之意,而漢代百戲體現出來的正是這種游戲娛樂精神。無論是大規模的露天表演,還是在宴飲席中的娛賓之樂,百戲都洋溢著一種積極而陽剛的游戲精神和快樂向上的生命精神。這種娛樂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精神息息相關。美學家李澤厚把中國文化稱作「樂感文化」,而「樂」正是「天人合一」的成果和表現。當人與整個世界自然合一,便是人生最大的快樂。它與西方的罪感文化截然不同,中國人格外重視此生此世的現實人生,呈現出對生命、生活和世界的肯定與執著。因此,中華民族雖比其它民族承受了更多的磨難,卻始終保有旺盛的生命力,中國人是以一種明朗的樂觀主義來看待人生,即使處於逆境中,也能表現出天性的幽默與詼諧。雜技生長於民間,無論行走江湖,無論落地賣藝,雜技的那種民間歡樂、民間游戲的生命精神始終生生不息。隨著時代的發展,「戲」的意味漸漸離雜技而去,留下的只是「技」。雜技最先那種古樸自然的民間精神、積極樂觀的生存理念已漸行漸遠,當我們呼喚雜技藝術化的時候,不要忘了,除了「技」和「藝」,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雜技精神,那就是雜技的游戲娛樂精神。這種游戲娛樂精神並不單指表現形式上的幽默、滑稽,更重要的是今天的中國雜技應超越單純技巧的錘煉和形式上的雕琢,而要培育一種蘊涵著文明的世俗文化和積極的生命理想的藝術精神,再現中國人生生不已、樂觀向上的民族精神。

胡錦濤主席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他說:「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雜技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藝術,它的形成、發展都與中華民族文化精神息息相關。當代雜技創作五彩繽紛、美不勝收,主題晚會的興起,與戲曲、舞蹈的嫁接,都使雜技的文化含量在不斷提升。雜技人牢牢把握「技」是雜技的本體、「藝」是雜技的神韻的創作理念,然而我們似乎忽略了一點,傳統文化精神才是中國雜技的生命。當回顧近年來的精品之作時,不難發現,那些作品中閃爍的不正是我們的民族精神嗎?當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精神通過雜技這個載體體現出來的時候,我們才真正能夠理直氣壯地向全世界宣布,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雜技。

Ⅷ 什麼是雜技

雜技 [ zá jì ]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 zá jì ]
舊稱把戲。由各種技藝表演組合而成的一種表演藝術。包括耍(耍弄器物)、變(變魔術)、練(人體技巧動作)等基本形式。廣義的雜技也包括馬戲。

Ⅸ 吳橋的雜技文化是怎樣形成的有多受歡迎呢

吳橋的雜技文化藝術有悠久的歷史,技藝精湛,很受全國各地以致海外人的鍾愛,但怎麼傳承發展下來。由於這是一門十分艱難的手藝,對年青人來講,再去吃這一份苦,會感覺不值得了,因此發展趨勢下來是不容易的。雜技本身就是一種追求造型藝術的東西,吳橋人把這類造型藝術作為一種追求,這是眾所周知的;本地自身已經習慣把雜技作為一種地方習俗來學習培訓,早已產生一種習慣,因此小孩從2歲逐漸就已觸碰這一東西了,不可動搖無法改變。

我國的雜技天堂有許多,像廣東的聊城市、江蘇省的江陰、河南省的濮陽市、湖北省的天門市、安徽省的宣城、上海的武清、河北省的吳橋、肅寧、霸州市等。雜技是技術性,都是造型藝術,是身體加游戲道具技術性的形象化,仍以身體承擔極限值和表演形式的驚險刺激、奇特、刺激性、壯麗優美等反映水準多少,是一種有悠久的歷史、具備武林、朝堂雙向特點,備受民俗鍾愛的大家造型藝術。種類有蹬技、頂技、柔技、空中飛人等,且持續有自主創新種類發生。我最喜歡以往湖北省雜技女藝人夏菊花的柔體頂碗演出,也有好的空中飛人演出,覺得令人興奮,是美到骨子裡的造型藝術。

閱讀全文

與雜技文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