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林大欽是什麼文化

林大欽是什麼文化

發布時間:2022-08-05 05:05:58

Ⅰ 潮汕話所說的「出花園」的來歷是什麼

「出花園」是潮汕地區一種獨有的成人禮習俗,年滿15周歲(也有地方定為虛歲15周歲)的孩子要「出花園」。 不過各地習俗不同,有的地方只給女孩「出花園」;有些地方要先求神問卜,獲知沒有「忌諱」「沖撞」,才能舉行儀式。

出花園中穿紅皮屐和吃公雞頭的習俗,傳說來源於明嘉靖年間潮州狀元林大欽。

傳說林大欽少時讀書,買不起紅鞋,便穿紅皮屐。一天,他放學回家,見有老者抱著一隻公雞蹲在地上,旁邊還有一對紅聯紙,一張沒有字,一張寫著「雄雞頭上髻。」老者要求路過者應對,對得上可得這只公雞,對不上者僅賠他一頁對聯紙。

林大欽站了一陣,對曰:「牝羊頷下須。」對得好,老者將公雞送他。回到家裡,他父親將公雞宰了,燙熟後砍了個雞頭獎勵大欽,以示獨占鰲頭之意。

後來,大欽果然得中狀元,名揚天下。潮人以為這是個好兆頭,在孩子入學時就給買雙紅皮屐,給他抱大公雞,孩子出花園時就給吃雞頭。

(1)林大欽是什麼文化擴展閱讀

儀式細節

「出花園」是潮汕地區特有的一種成人禮習俗,年滿15歲的孩子要舉行「出花園」儀式。

因各地習俗不同,比如,有些地區只給女孩「出花園」,有些要用12種鮮花泡水給「出花園」者淋浴等等,所以現以揭陽市區為例,淺談一些「出花園」禮節。

不再祭拜「公婆母」潮汕人認為,小於十五歲的孩子是生活在「花園」里的,由一對稱為「公婆母」的神靈庇護著,孩子能不能長大成人,全靠這對神靈的恩賜,所以潮汕人對於祭拜「公婆母」向來很重視。

生活在「花園」里的小孩子每年七月七要祭拜「公婆母」,以祈求健康成長;而出了「花園」的孩子已經不再在「公婆母」的掌控之中了,以後的七月七將不再祭拜「公婆母」了。

Ⅱ 潮汕前七賢是那七位

林光祖——揭陽人,官廣西副使;

章熙——揭陽人,官廣西令事;

黃國卿——揭陽人,官福建按察使;

郭維藩——揭陽人,官臨安府知府;

陳昌言——揭陽人,官福州同知,通志作主事;

蘇志仁——海陽人,官吏部主事,升廣西令事;

成子學——海陽人,官御史苑馬寺卿。

(2)林大欽是什麼文化擴展閱讀:

潮汕八俊

趙德——海陽人,(唐)代宗大歷十三年(公元778年)戊午科進士,授推官;

許申——潮陽人,(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6年)庚戌科,初舉賢良方正,應詔正奏進士第一,官工部郎中,江南東路轉運使,刑部郎中;

林巽——海陽人,(宋)仁宗天聖五年(公元1027年)丁卯正奏第二甲,對策忤權貴,不錄。後股匭書論事,仁宗異之,授徐州儀曹。棄仕不就,南歸讀易,著有《易范》;

盧侗——海陽人,(宋)仁宗皇五年(公元1053年)癸已特奏進士,官太子中舍;

劉允——海陽人,(宋)哲宗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丁丑正奏第三甲進士,歷官梅州權管化州;

張夔——饒平人,(宋)徽宗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戊戌正奏第四甲進士,官廉州判官,新州知。

王大寶——海陽人,(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戊甲正奏第一甲第二名,官禮部尚書;

吳復古——揭陽人,〔生前為海陽人,過世後,於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拆海陽之永寧、延德、崇義3鄉13都復置揭陽。

Ⅲ 歷史上姓林的名人

1、林彪

林彪(1907年12月5日-1971年9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1955年)。軍事家。原名林祚大,字陽春,號毓蓉;曾用名育容、育榮、尤勇、李進。

5、林放

林放,字子丘(邱),春秋末魯國人,故里在今山東新泰市放城鎮。其生卒年無考,約與孔子同時代。以知禮著稱。曾向孔子問禮。《論語·八佾》:「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後世尊為先賢。

Ⅳ 潮汕的七賢八俊是指哪些人

林光祖——揭陽人,官廣西副使;
章熙——揭陽人,官廣西令事;
黃國卿——揭陽人,官福建按察使;
郭維藩——揭陽人,官臨安府知府;
陳昌言——揭陽人,官福州同知,通志作主事;
蘇志仁——海陽人,官吏部主事,升廣西令事;
成子學——海陽人,官御史苑馬寺卿。
此七賢在明崇禎戊辰科後七賢之前,又在宋代前七賢之後,也就稱之為潮州中間七賢;或與戊辰科七賢別稱為:明代潮州甲辰、戊辰前、後七賢。而且,又因這明代甲辰、戊辰前、後是經過朝廷殿試欽定的兩科賢士,更為符合科第法定,不須經過地方文林權威人士之評議,也不能任意除開哪一人。
另又在這科明代前七賢中,也與後七賢同樣有四位賢士是揭陽人,這正好和揭陽〃戊辰四俊〃相對應,隨之也就稱之為:明代揭陽甲辰、戊辰前、後四俊。這就更加顯示出潮州府以及揭陽縣文化之昌盛,人才之濟濟。
第二種說法:
十相:
唐代:常袞、楊嗣復、李德裕、李宗閔|
宋代:陳堯佐、趙鼎、吳潛、文天祥、陸秀夫、張士傑前七賢:
1.許申
2.張夔
3.劉允
4.林巽
5.王大寶
6.盧侗
7.吳復古

前八賢:

1.趙德
2.許申
3.吳復古
4.林巽
5.盧侗
6.劉允
7.張夔
8.王大寶

後八俊:

1.翁萬達
2.林大欽
3.郭之奇
4.黃奇道
5.蕭端蒙
6.許國佐
7.羅萬傑
8.林大春

Ⅳ 姓林的著名人物有哪些

姓林的著名人物:

1、林則徐

林則徐,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生清正廉潔,憂國憂民,以禁斷鴉的愛國之舉而留名清史,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

2、林慎思

林慎思,字虔中,號伸蒙子,福建福州人。世居長樂縣崇賢鄉欽平里鴻山(今福州市長樂區潭頭鎮大宏村)。咸通十年進士及第。咸通十一年,再中博學宏詞科第一。他是福建歷史上第一位思想家,他是福建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標志,標志著福建從蠻荒進入文明。

3、林兆恩

林兆恩,字懋勛,號龍江,又號子穀子,晚年門徒稱為夏午尼氏、三教先生、三一教主。莆田縣城內赤柱巷(今荔城區英龍街赤柱巷)人。林富孫。正德十二年正月十四日生。三一教創始人。嘉靖十三年(1534),兆恩補邑弟子員,入縣學。嘉靖二十五年(1546)鄉試不第,遂摒棄科名,致力於心身性命之學。

4、林鴻年

林鴻年,字勿村,侯官(今福州)人,清嘉慶九年(1804年),道光十六年狀元及第,是福建省清朝時期的第一個狀元。林鴻年嚴於律己、寬厚待人。道光十八年被冊封琉球國之正使,出使琉球,而後歷任廣東瓊州府知府、雲南臨安府知府、雲南巡撫等職。同治五年被以「畏寇逗留」等罪名革職,返回福州後擔任正誼書院(現福州第一中學前身)山長。

5、林大欽

林大欽,明嘉靖壬辰科狀元。與字敬夫,號東莆,其學術思想主要是當時盛行的王陽明學說。後人集其生前作品結集《東莆先生文集》,潮學學者黃挺補充整理為《林大欽集》。

Ⅵ 潮州出現過什麼偉大的歷史名人

1、林大春

林大春生於1523年12月9日(明嘉靖二年十一月三日),字井丹、邦陽,號石洲,潮州府潮陽縣縣廓都(今汕頭市潮陽區)人。 [1-2] 1550年(明嘉靖二十九年)中嘉靖庚戌科進士,歷任行人司行人、戶部主事、浙江提學。晚年歸老,於1588年(明隆慶二十二年)2月12日離世。

林大春官不顯赫但文名頗著。為人操守高潔,為官廉潔剛正,晚年作為潮州府最為著名的鄉賢之一,積極參與鄉梓事務,對當地社會具有很大的貢獻。代表作品有《井丹集》、《潮陽縣志》等。《明史》「藝文四」收有《井丹集》目。

2、翁萬達

翁萬達(1498年-1552年),字仁夫,號東涯。明朝中期名將、詩人。潮州府揭陽縣(今汕頭市金平區鮀浦一帶)人。翁萬達出身寒門,為嘉靖五年(1526年)進士。

歷任廣西梧州府知府,陝西布政使,右副都御史銜巡撫陝西,兵部右侍郎總督宣(府)、大(同)、山西、保定軍務兼莉糧餉,左副都御史、兵部尚書,右都御史、左都御史等職,曾參與平定安南莫登庸叛亂,後期統理北方邊防,抗擊蒙古俺答汗侵擾,統邊五六年間,屢立戰功。

又修築大同宣府間長城800餘里,烽堠300餘座,使邊境得以安定。後三罷三起,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逝於回鄉途中。明穆宗時追贈太子少保,謚號「襄敏」。

3、王大寶

王大寶(1094年-1170年),又名王元龜、二龜、二王,海陽縣湯頭村人(今廣東省潮安縣歸湖鎮),宋朝名臣 。早年被選入太學讀書,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中進士 ,廷試第二,成為宋代嶺南唯一的榜眼。

歷任南雄州教授,樞密院計議 ,差監登聞鼓院(接受士民向皇帝申訴奏稟的衙門)等職。王大寶對儒學頗有研究,尤長於易學,著有《諫垣秦議》、《周易證義》、《毛詩國風證義》、《詩解》、《王元龜遺文》等。後人將他與崔與之、李昴英等同尊為「嶺南六先生」,並被推為「潮州八賢」之首。

4、丁日昌

丁日昌(1823—1882),字持靜,小名雨生,別名禹生,廣東省豐順縣人。歷任廣東瓊州府儒學訓導,江西萬安、廬陵縣令,蘇松太道,兩淮鹽運使,江蘇布政使,江蘇巡撫,福州船政大臣,福建巡撫,總督銜會辦海防、節制沿海水師兼理各國事務大臣。是中國近代洋務運動的風雲人物和中國近代四大藏書家之一。

5、鄭大進

鄭大進(1709(己丑年)~1782),清代人,又名譽捷,號謙基,退谷。生於廣東潮州府揭陽縣梅崗都山美村(今屬揭陽市揭東區玉滘鎮),少時有神童之稱。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歷任大名府、河間府同知,正定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兩淮鹽運使,浙江按察使,貴州布政使,河南、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官至直隸總督。任政期間,草除積弊,關心民生,所至頗具政績。

後加授太子少傅銜。二十二年任正定同知時,纂修了《正定府志》50卷,四十七年十月十九日病卒,乾隆帝御制墓碑,親撰碑文,賜祭賜葬,追謚勤恪。主要著作有《愛日堂詩文集》和《鄭勤恪公奏議》。

Ⅶ 歷史上廣東的第一位狀元是什麼朝代

唐朝時期的莫宣卿。

莫宣卿(834-868),字仲節,號片玉,謚孝肅,嶺南第一狀元。唐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4年)農歷八月十七日出生在封川縣文德鄉長樂里(今廣東封開縣河兒口鎮西村)。

根據莫氏族譜記載,其父莫讓仁早逝,莫宣卿是遺腹子,母親梁氏改嫁開建縣金樓村(今南豐鎮金樓村)莫及芝,隨繼父生活。繼父莫及芝樂善好施,家境富裕,年幼入學堂讀書。

相傳莫宣卿七歲時已能吟詩作賦,十二歲參加州試中秀才,被鄉人稱譽為「神童」。

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十七歲的莫宣卿赴京城參加廷試獲中狀元,從而成為廣東歷史上科舉考試的第一個狀元,並是始隋唐以科舉取士以來年齡最小的狀元。

莫宣卿考取狀元後,被任為翰林書院修撰。其後他還鄉省親,因母親不願隨其北上定居,莫遂上書朝廷請求改委他在南方任職以奉養母親。

唐懿宗允准,改委他浙江台州別駕(刺史的副職 )。他即奉母攜眷往台州上任,但未到台州卻病逝於途中。

(7)林大欽是什麼文化擴展閱讀:

歷史上廣東籍的狀元:

1、簡文會

簡文會(南漢(907--958),廣東歷史上第二位狀元,佛山第一位狀元。南漢乾亨四年,簡文會參加科舉考試,高中狀元,先任翰林院編修,從事為皇帝起草、批答文書,撰擬文詞等工作。後來升任尚書左丞相,成為南漢重臣。

2、張鎮孫

南宋時期廣南東路南海縣熹涌(今廣東省順德倫教熹涌)人,生年不詳,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辛未科狀元,卒於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

3、倫文敘

倫文敘(1467--1513),字伯疇,號迂岡。明朝南海縣黎涌人(現為廣東佛山瀾石鎮黎涌村)。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己未連中會試第一,殿試第一,考中狀元,後授翰林院修撰。

4、林大欽

林大欽(1511~1545),潮州府海陽縣東莆都仙都村(今潮州市潮安區金石鎮仙都村)人。幼家貧,聰穎嗜學。

明嘉靖壬辰年(1532)全國高考,21歲的潮州考生林大欽總分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成為潮汕地區在封建王朝唯一一位文科狀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莫宣卿

Ⅷ 歷史名人林大欽的主要貢獻是什麼

林大欽(1511年~1545年),明嘉靖壬辰科狀元。字敬夫,號東莆。潮州府海陽縣東莆都仙都村(今潮州市潮安區金石鎮仙都村)。幼家貧,聰穎嗜學。1532年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以母老乞歸,結講堂於桑浦華岩山,與鄉子弟講貫六經,究性命之旨。1540年母逝,哀傷過度而大病。1545年葬母於桑浦山之麓,在歸途中病卒。
林大欽是潮汕史上唯一一位封建朝代文科狀元,其學術思想主要是當時盛行的王陽明學說。後人集其生前作品結集《東莆先生文集》,潮學學者黃挺補充整理為《林大欽集》。
林大欽在潮汕地區有大量傳說故事,不少潮汕熟語亦與其相關,他的蟾宮折桂,為一代代潮汕學子樹立了一個奮發向上良好榜樣。
林大欽對提倡道學可謂是不遺餘力。不論是在講學中,還是在與友人切磋探研中,他都竭力加以倡導、闡述,以至於使舊里儒生,不致惑於佛老。而且,他還對其母也竭誠地加以渲染,使其母「不焚香以徼福,不供養以幸報,平心易行,起化門內以及於眾人。」這在迷信佛老之風盛行於全國的情況下,的確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2]
林大欽生活的時代,正是王陽明心學開始盛行,並進而發展到足以與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時期,潮州各地不少名人顯宦,諸如薛侃一家,楊驥兄弟,陳明德,陳思謙,以至功名顯赫的翁萬達等,都是陽明心學的崇拜者。王陽明便曾直言「海內同志之盛,莫有先於潮者」。林大欽與這群學人,多是至交,常與切磋心學心得,深受陽明學說影響,實際上,他上京赴考,已曾參加過王門學者40多人的聚會。後回潮講學,講的就是陽明心學。《華岩講旨》就是他的講稿,也是他心學研究的代表作。
在《華岩講旨》一文中,林大欽論說的中心內容全在論心學道,這是心學的內核,是研習心學者首必弄清的問題。他明確指出:「諸賢進學,先須理會此心。」林大欽認為,「此心廣大虛空,原無取捨愛惡」,「此心神秘無二,本自條理」。這顯然與此前區別氣性善惡,區別「本體無欲是非之心」與「世情之心」的主張(這種主張一如朱熹的區別「道心」與「人心」),已有原則上的區別。盡管文中還有「妄心」與「正心」的區別,但他將這個區別限定在「妄心即正心」的前提下,其區別也只是從體用動靜上來說,正所謂心體原本「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心動則妄,不動何妄之有」?也就是說,妄心復於不動,也就無善惡,就是「正心」了。因此「心本無欲,以妄為欲;心本無妄,見欲則妄」,「見可欲而不亂,則性定矣」,「天下殊途同歸,百慮一致」,「是以君子擴然大公,物來順應」。
潮籍學者黃挺一再指出:林大欽的「《講旨》論述是以陽明學說為依歸的」;「《華岩講旨》論心說道的言論,幾乎都祖述陽明」,「連用語都從王陽明那裡搬來」。在王陽明看來,人人都有良知,因而「致良知」的修持方法自然也應該是簡易的。林大欽在《華岩講旨》中在強調讀書窮理的重要作用時,也強調了這一良知說:「諸賢須知吾道原從自心,實存自得」;「聖賢百言,異世同符」;「堯、舜、孔、顏之道,原是愚夫愚婦天然之心」。本著這個精神,他在給友人的信中一再強調修持簡易說:「夫道之至邇至易,不得外求」,「良知故易,良能故簡,易簡天下之理得也」。「易簡之性,本不落於想像」。對因主易簡而出現的「不須讀書」的誤解,他在《講旨》中給予反駁:「若謂讀書為心累,則必不讀書,便有必不讀書心累」,「無心累者,安得書累」。
林大欽的論述,對陽明學說還是有所發揮的。特別是《講旨》中說:「千古聖賢說學,真實平心,原從吾人各足之心。如堯曰執中,文曰緝熙,孔曰一貫,顏曰博約,曾曰至善,思曰明誠,孟曰性善,周曰無欲,程曰性定。」林大欽又分析說,這些學說,誰都聽到了,誰也都能講了,但如果「不察其義,不會於心」,就如同「暝目而辨五色,閉耳而審五音」,那麼,即使是「師曠耳提,離婁面命」,也不能得到了。為此他強調說:「諸賢須知聖賢千言萬旨,皆是形容吾心妙義,乃知至道真從心得,非由擬議。」然後逐—進行闡發「執中」,「緝熙」,「—貫」等,這一定程度上在構建他自己的心學道統,確有其獨特見解,非唯陽明之馬首是瞻。聯繫到他對薛侃《惠生八問錄》的評斷:「近蒙寄《惠生八問》,雖辨問周明,莫非實事,然覺毀譽之心未忘,而精察之功少慢,若顧形跡聲色之末,非我廓然無情之體,勢將治己約,而望人周矣。」其不完全囿於王學的傾向就更明顯了。這一裁斷是很不客氣的,其精神與《華岩講旨》有關」妄欲之心「的分析可謂一脈相承。
此後,由於與羅洪先(字達夫,號念庵,嘉靖八年狀元,授修撰),王畿(字汝中,號龍溪),林春(字子仁,號東城)等信札往還密切而深受龍溪、泰州學派的影響,他的學術思想越來越突破了陽明學說的藩籬。他不但在給友人的書信中經常闡述他的新觀點,而且似還有新的學術手稿問世,所謂「年因無事,遇興輒書,遂爾滿軸」:「欲獻疑於兄(指王畿),以求反啟於我」。同時,還修改了他的《華岩講旨》。因「近有友人刻傳,偶取一帙讀之」,「覺舊日字義有未融處,故而略加刪定」。綜觀林大欽的信札,他後期的學術思想主要有三個方面的新的主張:
一、以「現成良知」論,否定了王陽明的「良知」說。林大欽在《與王汝中兄》信中說:「善惡同於幻化,思慮等於冥濛,清凈均於大道,滅絕齊於生發,故混於物而不垢,離於物而不凈。」他認為「人心之真,萬古不磨,原自廓然,非由聖傳而有」;「不傳而自明,不求而自至」。這就是說,「道」妙在「無為」,一切都不必去做,求其自然。
二、以「無思無慮」否定「讀書明理」「致良知」的修持方法。林大欽主張本體即工夫。他認為,由於「道以無為為妙」,「非人力為之」,所以心學之道只在於讓心縱橫自在,無思無慮,即滅即生。在他看來,什麼「致良知」,什麼「讀書明理」,都是不可為的,也是多餘的,而且可以說是書讀多了反而把人弄糊塗了。他在組詩《感興》中,對這一思想更是抒發得淋漓盡致,諸如「所困在群書」,「開顏抑遺帙,茫然失所宜」,「神德本自然,豈為知識迷」,「斯理苟能明,何必讀多書」等等否定「讀書明理」的詩句,觸目可見。
三、以「托志泉石,安命樂天」否定「立德、立功、立言」的道德觀念。立德立功立言是中國封建時代土大夫公認的價值准則,被稱為「三不朽」。林大欽撰寫了《駁<左史書>》一文,對這「三不朽」給予無情鞭笞。他嚴肅指出,以此「三立」為不朽,讓人們去「奔走功名,蹺足富貴」,那是「詭異流遁,飾行動眾」,使人喪失本性。為此,他極力主張「托志泉石,安命樂天。縱心容冶,逍遙自然」。與此同時,他一反「無欲」主張,提出了「今之所稱無欲者,寡慾而已矣」的新的道德價值取向。當然,這種「寡慾」主張與否定「三不朽」似一致,又不一致。否定「三不朽」不是「無欲」了么?大概「托志泉石」也是一種欲罷。
林大欽學術思想上的變化,有他個人的社會經歷的特殊原因。嘉靖贊賞他的文章,但嘉靖遠非明君。他的政治主張得不到實施,朝政日非以至根本就不可收拾,「從此功名之心益消,任放之情轉篤「陽。從積極人世到消極出世,從致良知到道妙無為,從讀書明理到何必讀書,這都是林大欽的必然歸宿。而陽明心學的發展規律似也可從中悟到其必然性。
希望採納!謝謝!

閱讀全文

與林大欽是什麼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